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下面给大家分享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2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学习当前文学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从20世纪
末及21世纪初文学家、著作和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学文化发展与变迁有关的各类主题
和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迅速,形成了张爱玲、贾平凹、余华、苏童、钱钟书等文坛一线作家文学主流,并吸纳了爱兰、张嘉佳、袁文凯等年轻一代作家,形成
实力较强的文学团体;兴起了“新派作家”和“今生派作家”等文坛风潮;形成了“大陆
文学”“港台文学”“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新文化运动文学”等文学派别;出现
了一些涉及别样文体、异样表达方式的新人新作;当代文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如“起点小说网”和“微作小说”等新型文学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1995年以来,起点小说网就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及普及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学形式也在发展和创新中积极开
拓的新趋势,从而反映了当代文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如今,中国当代文学史正在经历积极变革,在大陆内外形成了呈现出蓬勃多元新风貌
的文学文化场景。

新诗歌革新及文艺理论创新之风等激励作者,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
学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继续发展开拓新空间,也激发新的情趣、新的创作冲动、
新的文学观念,进而展现出全新的文学文化景象,更多的文学成就被满足或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五六十年代小说题材的等级价值1.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2.“重大”性质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3.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4.现代的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其它事实和活动5.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刻画五六十年代诗歌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

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普遍的艺术困境“隐失”的诗人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2.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

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

2.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

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

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2.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

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创作概貌A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富于变化的抒情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统一;多种诗歌形式的探索创作概貌B政治抒情诗。

代表作《致青年公民》;叙事诗。

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步曲》;表现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的抒情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发展大势1、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2、文革时期(1966——1976)“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3二、123三、12一、1、2、(1)(2①概况: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色空问题(虚无主义)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扞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④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对相关人员做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处分。

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一)引起、过程、结论1、引起:A、胡风个人文艺思想: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题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B、胡风在讨论《红楼梦研究》时的发言2、过程: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林默涵等1952年:舒芜《从头学习<讲话>》1953年:林、何1955年:对“三十万言书”的批判结论:1988年中央平法胡风一案(二)胡风文艺思想要点1、关于源泉:主观战斗精神2、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3、启蒙意识: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412二、(一)(二)一、1、(1)(2)(3)、(4)2、李季《相信姑娘》、李冰《刘胡兰》、乔林《白兰花》二、五七年的限创艾青《养花人的命》《黄鸟》《蝉之歌》新秀:流沙河《草木篇》→《白杨》、公刘《刺猬哲学》、《驴子的反抗》(寓言诗的双壁)三、在限创中发张(1957—1966)1、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2、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白雪赞歌》、《深深地山谷》、(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李季《杨高传》(民歌与古辞结合)、闻捷《复仇的火焰》(平定新疆东部叛乱)、田间《赶车传》(农民寻找乐园的故事)四、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1、政治运动中的左倾思潮限制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2、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虚假;过分强调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而忽略了向五四时期和外来诗歌的学习,遏制了诗歌形式发展的多样化。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绪论:1.当代文学的概念:①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现阶段对未来文学的新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

②80年代产生两分法2、历史分期及其开展状况三分法:十七年、文革、新时期1949—1978 1978——1989 90年代末两分法:1949——1976 1976——---- 十七年文学:总的倾向是还保存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表现在文学上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

1949年——1966年:战争文化心理文革十年: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四人帮的阴谋文学占上风正直文学只能在地下进行。

新时期:80年代文学处于拨乱反正的过渡时代。

恢复五四时期的文学传统是其最大特征。

90年代,由宏大的历史表达,转向个人的表达立场,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和主体确认。

3、当代文学的性质〔一〕社会形态决定的中国当代文学〔二〕艺术规律调节的中国当代文学〔三〕世界文学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的中国当代文学 4、当代文学开展的两条线索〔一〕正确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适合当代文学开展的社会文学气氛,创作成果丰硕;〔二〕错误思潮,特别是左的错误造成文学运动的曲折,留下重大教训。

5、学习方法:阅读史料、加强文艺理论的修养,了解外来文化;密切关注文坛变化,介入当下文学创作;加大作品阅读力度几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陈志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十七年小说:《登记》《三里湾》《创业史》《铁木前传》第一编 1949——1976年文学第一节 1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假设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假设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开展的革命文艺》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中国当代文学史分为中国大陆文学、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三个部分。

二.中国大陆文学分为两个时期:1.头27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阶级斗争为纲,受世界“冷战”背景和中国封建残余双重影响。

此时的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2.新时期:1976年10月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受中和西、传统和现代激烈碰撞融合的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年10月到1984年,此时文学刚从27年中脱胎出来,具有过渡性、批判性和自新性的特点。

仍采用政治视角,注重文学“载道”功能。

第二阶段:1985年以后,进一步回到文化本位、审美本位,面向世界、面向市场。

这一时期的文学则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在:审美视角多元化,由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到“人学”的多元视角;创作方法上多元并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并存。

三、台湾文学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50年代:“战斗文学”海峡两岸对峙和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是国民党当局的刻意倡导下出笼的一种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是国民党反共复国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是文学的“载道”传统。

2、60年代:现代派文学崛起并成为主潮原因:西方文化、文学涌入台湾的结果;对50年代战斗文学政化、公式化的反拨。

现代派有其历史功绩,但也有“矫枉过正”的局限,出现了“恶性西化”的倾向。

3、70年代:乡土文学由于对西化主义的反叛和对民族命运以及台湾文化运动反思的结果。

4、80年代以来:传统和现代、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交融。

四、香港文学:通俗文学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但与祖国母体的文化脐带又是无法割舍的。

香港通俗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是武侠小说,以金庸的创作最为出色。

五、中国当代文学的两点教训1.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中与西的关系问题。

2.如何处理好文学通俗化、大众化和经典性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编1949---1976年祖国大陆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第一节、文学政治功利性强化和工农兵文艺思潮高扬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到19日,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古典文学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核心:仁)1、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体系,提倡理性化、政治化,为维护君主及其政权服务。

2、1915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第一个口号,现代思想反对“所谓理性”。

)3、1917年1月,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现代文学开始;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结束,历时32年。

4、文学的功用:批判(如:悲剧将人性中的美好打破给人看,以此感动人的内心)5、文学划分标准:既考虑其地域性,也考虑其地域政治。

二、中西文化比较1、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冲突)(1)古典文学:文学是国家的体现,用国家利益决定文字,抹杀人的个性;(2)现代文学:文学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2、中国古典神话与希腊古典神话(强烈对比)(1)中国古典神话:(主人公)体现国家、民族,如“大禹治水”;(2)希腊古典神话:(主人公)是人性的体现(性格鲜活的奥林匹亚众神)。

3、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世界两大文明)都在强调“神”(1)东方文明:(静美)“山林文化”,如中国儒文化,印度宗教文明;强调“集体主义”,对神的绝对服从,“神”被功利化;强调精神——“一元论”——天人合一(2)西方文明:(壮阔)如基督教、希腊神话;“海洋文化”;物质坚守——“二元论”——人征服自然强调科学技术,人的开放导致物欲膨胀。

基督教强调人性恶(“原罪论”),即人的追求物欲享受的本能,体现有:拜金主义。

其“血液”是商业资本,导致了商业化的流行时尚。

(3)中西文明冲突——“五四运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冲突;“无政府主义”——“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憧憬(4)中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引起的文化人的“困惑”——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源。

三、文学的传媒化——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文学被解构分化为“纯文学”和“商业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92、中国当代文学1949.10.1——至今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十年)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2、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3、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六、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三个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开始(1949.10——1965)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1977——至今)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一、第一个十年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1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1)“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新青年》)(2)《新青年》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了思想启蒙运动:A.抨击传统文化B.《新青年》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3)代表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指出文学即“人学”,从人道主义角度考察文学郭沫若《女神》胡适的早期“白话诗”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2、第二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1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时期是第一个十年中文学思想和创作都十分活跃,成果十分显著的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10
①同是政治抒情诗人,同写时代颂歌,但歌唱对象、表现主题有不同 侧重。郭小川侧重祖国、工人、劳动人民等;贺敬之侧重歌颂党和领 袖。 ②同样努力将抽象的政治概念、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具体方式手法不 同。郭小川主要是学习借鉴古典诗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传达标语口号;贺敬之则通常是通过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采用直 抒胸臆的手法表情达意。 ③同写政治抒情诗,诗中同样存在抒情主人公,然而处理诗人的“小 我”与集体的、阶级的“大我”的关系有明显的不同,郭小川诗中的 “小我”与“大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有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 的过程,作品时常真诚的表现由此而引起的困惑和痛苦。但在贺敬之 的心中是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请况,贺敬之中的“小我”是充分本质化 的 ,是与阶级、集体的“大我”完全统一的,是作为大我的形式和 具象出现。 ④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鼓动性,同样表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 郭小川要显得更深邃、更激情化一些;贺敬之则显得更豪迈、更高亢。 (4)试比较【杨朔、刘白羽、秦牧】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①刘白羽的特点是在浓墨重彩的描述之外,更多的借助强烈感情直接 喷发的感染力和急切议论升华的说服力。仿佛是一个感情十分外露的 人。叙述描写都是在激励不已中进行,因此常常在不知不觉转承直接 的抒情和议论。于是形成如下模式: 你看这多美好啊!(描述)
老舍茶馆最突出的外部形式特征是空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跨度与人物含关于作者的考证根据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后期刘心武的考证确实有曹雪芹此人胡适对其人的年代家世等的考证已十分的具体另外据当代刘心武的详细考证甚至具体到家居构造小说中家族人物都有历史原形可见关于作者曹雪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庆生主编) 题型: 1. 填空(用一两句话〈词〉准确回答) 2. 名词解释 3. 简述(一般三点 1.2.3) 4.比较分析题(在讲授过程中示范 4/5 次) 5. 形象分析(概述人物形象) 6.论述 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学,是党的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 ①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强调重大社会题材和主题 ③突出英雄形象 ④情感、情绪基调的昂扬、乐观与形式、语言的平易、通俗 ⑤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三、中国的文艺发展成长是文艺战线上的政治运动,是体质化的文艺。 1. 名词解释: ①“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 联”〉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是文艺界最高等会议,研究决 定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 “一次文代会”于 1947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说编大纲:一、建国初三十年(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1、建国初期小说创作——颂歌阶段(1949-1956)(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曲折发展时期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1956-1966)(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3、文革小说(1966-1976)(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主题相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分别为农村题材(重点是合作化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工商业题材、干预生活题材二、新时期小说创作(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1、复兴时期小说76-80: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2、八十年代上80-85:反思小说继续发展,产生改革小说3、八十年代下85-90:出现寻根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另外还有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三、后新时期小说创作90年代以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商业大潮兴起,雅俗文化共存,出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1、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1、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