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合集下载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 ) 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抱,无荚膜,无鞭毛, 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 , A群I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B 群1鲍氏志贺菌(S.boydii ,C 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 , D群〉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2 ~ 7.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 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者黏液血性,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发热常伴有寒战和全身不适感。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呈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隐血阳性。

(2)细菌培养,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氏菌等,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腹部X光、CT或者MRI检查,发现肠道病变,如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等,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

4.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沙门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抗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性痢疾。

(2)免疫组化检查,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肠道组织中的病原菌抗原,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PCR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特定的致病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细菌性痢疾。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的综合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及时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有所帮助。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
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者。

(五)治疗常规
1、应用喳诺酮类或三代头抱类抗菌药物。

2、补充液体,维持水电平衡。

3、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
(六)标准住院日为8--10天(七)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年一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26 急性细菌性痢疾

26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ICD-10:A03.901)(二)诊断依据。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急性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b、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4.中医中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3.901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的疾病的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培养+药敏+鉴定。

(2)肝肾功+电解质(3)腹部平片、胸片及腹部超声、心电图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血培养、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药敏+鉴定、脑电图(七)药物选择1.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等,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6
七、实验室检查
27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10-20×109/L中性 粒细胞亦增高。慢性期可贫血。
电解质、肾功
粪便检查:
(1)常规:粘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大量脓细胞、 白细胞及红细胞。找到吞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2)培养: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依据。同时做 药敏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产生。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散发
潜伏期 1~7日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 现
起病急,多有发热等毒血症。 腹痛、腹泻较重,便次频繁,里急后重明显。 左下腹压痛明显
缓起,多无发热。 腹痛轻,便次少。里急后重不明显。 右下腹轻度压痛
粪便检 查
外观多呈粘液脓血便,量少。 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量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
38
4、脑型疟疾: 需与脑型毒痢相鉴别。来自疫区,结合发 病季节,以间歇性突发性发冷、发热、出汗后退热的 临床特征,血片或骨髓片中找到疟原虫可确诊。
5、脱水性休克: 因频繁吐泻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先有 脱水,后发生休克。脱水一旦被纠正休克即随之纠正。
6、重度中暑: 有高温接触史。肛温超高热,皮肤灼热无 汗,可伴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但无定位体征。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病情可迅速缓解。外周血象、 粪便与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2)轻型(不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病 症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次数数次/日。稀水 便有粘液无脓血,轻微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 3-7d痊愈,亦可转为慢性。
20
(3) 中毒型: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
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高热40℃以上,全身严 重毒血症状,反复惊厥、嗜睡、昏迷、抽搐, 可迅速发生循环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轻型
➢ 全身毒血症状轻微,无发热或仅低热 ➢ 急性腹泻,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 轻微腹痛,里急后重轻或缺如 ➢ 左下腹压痛 ➢ 大便培养志贺菌生长可确诊 ➢ 几天至1周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重型:
➢ 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 急起发热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水脓血便,偶排出片
状假膜 , >30次/天, 甚至大便失禁,常伴呕吐 ➢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严重失水致外
➢ 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天,最短数小时,长则可达7天 潜伏期长短,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 ➢ 患者年龄、抵抗力 ➢ 细菌数量、毒力及菌型等
细菌性菌痢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
普通型
轻型
重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急性菌痢
普通型:
➢ 起病急 ➢高热、畏寒,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粘液脓血便 ➢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自然病程为1-2周 ➢早期治疗1周左右恢复,少数转慢性
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支持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多数
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
急性阿米巴痢疾: 见表2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其它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肠套叠
鉴别要点
表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点
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WBC>15/Hp) 有巨噬细胞有助诊断
• 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注
意送检标本的要点:新鲜标本、脓血部分、早期多次 )
• 免疫学检测及志贺菌核酸的检测
并发症及后遗症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三)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普遍易感 ◆免疫不持久
◆流行于夏秋季 ◆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期为发病高峰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3要素: 1.细菌数量 2.致病力:志贺氏菌进入10-100个细菌可致 病 3.人体抵抗力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发病机理
痢疾杆菌 道
阻止细 菌
正常人肠道菌群对 外来菌有拮抗作用
肠粘膜表面可分泌 特异性IgA 机抵抗力 病原菌数量多时
→ 胃
→ 胃酸杀灭 未被杀灭的细菌 → 肠
吸附侵 袭

大部分胃酸杀死 痢疾杆菌 → 胃 少部分入肠→正常菌群拮抗作用、分泌型
IgA阻止不发病

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 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 障碍,粘膜出现坏死和溃疡。
3.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 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 (2)大便培养: 痢疾杆菌(+)
鉴别诊断(DIfferent Diagnosis)
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同其它病因所致的急性腹泻 相鉴别:
阿米巴痢疾:
①病原体:阿米巴原虫,散发性 ②全身症状: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症状 ③胃肠道症状:腹痛轻,多无里急后重,腹 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疼痛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黄琴
概述
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 病 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 脓血便为特征
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 理变化
病原学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菌 2.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痢疾杆菌分为: 4群40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毒力强 福氏志贺菌:多见 鲍氏志贺菌:国内少见 宋内志贺菌:多见 3.中国流行的痢疾杆菌优势株: 福氏和宋内志贺菌

2009.3正确解读新版痢疾诊断标准

2009.3正确解读新版痢疾诊断标准

附录B
• 提供了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的基 本资料,便于使用者查询
病原学
痢疾杆菌: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革兰染色阴性的无鞭毛杆菌; 普通培养基良好生长; 外界环境生存能力较强;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
痢疾志贺菌(A群) 福氏志贺菌(B群) 鲍氏志贺菌(C群) 宋内志贺菌(D群)
粘液脓血便
肠 毒 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植物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强
腹痛和里急后重
内 毒 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 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回心血流减少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 功能衰竭
病理学
附录C
• 主要提供了易于混淆的部分疾病鉴别诊断 依据
如何正确使用诊断标准
• 不能完全等同于SOP • 不能约束正常的工作思路 • 不能影响科研工作 • 不能作为执法的唯一依据
解读新版痢疾诊断标准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疆
新版标准新在何处
• 由国标改为部标 • 将诊断和预防处理分开 • 将诊断和治疗分开 • 鉴别诊断独立成章
新版标准的构成
• 诊断标准:分两个部分 • 附录A:实验室诊断 • 附录B:背景资料 • 附录C:鉴别诊断
• 范围 • 术语定义 • 诊断依据 • 诊断原则 • 诊断 • 鉴别诊断
Pathology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 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 肠病变最显著。
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 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 症,肠粘膜弥漫性充血、 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脓性 渗出物。
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 脱落形成表浅溃疡,很少 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 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无脓血。
(3) 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症状轻甚至缺如。
①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皮肤出现花斑。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心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乙状结肠镜检查 肠黏膜弥慢性充血,水肿及 肠黏膜大多正常,其中有散在
浅表溃疡 溃疡,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
潜伏期 数小时至7天 数周至数月
全身症状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症状
胃肠道症状 腹痛重,有里急后重,每日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每日腹
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 有夏科-雷登结晶体。可找到
杆菌。 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血白细胞 源自 急性期总数及中性粒增多 早期略增多
腹泻十多次至数十次,多为 泻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
左下腹压痛
粪便检查 量少,黏液脓血便,镜检有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便,有腥
多数红细胞及白细胞,可见 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
【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病原体 痢疾杆菌 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 散发性,可流行 散发性
②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早期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③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治疗】
(1) 急性菌痢:
① 一般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应继续进食,以流质为主,或半流质少渣饮食。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16002-1995 )二)诊断依据:GB 4789.4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 )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b 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3)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b、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三)治疗原则1 、急性菌痢(1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 2 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 〜0.4g,每日4 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细 菌 性 痢 疾

细 菌 性 痢 疾

九、治疗 急性菌痢(普通型) (一)急性菌痢(普通型) 1、一般治疗——隔离,流质或半流质,注意水、电、酸 、一般治疗——隔离,流质或半流质,注意水、电、酸 碱平衡,维生素 2、病原治疗 ①首选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 怕沙星)疗程3~5天 怕沙星)疗程3~5天 副作用:一般较小,注意①胃肠道反应 ②影响骨骺发 育——孕妇、儿童、哺乳期病人不宜用③肝、肾功能不全 ——孕妇、儿童、哺乳期病人不宜用③肝、肾功能不全 慎用。 ②磺胺类:严重肝病、肾病、过敏、血WBC减少者忌用。 ②磺胺类:严重肝病、肾病、过敏、血WBC减少者忌用。 ③庆大、氨苄青 ④头孢类抗菌素(三代、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3、对症治疗:降温、解痉、激素、胃酶
(三)人群易感染:人群普遍易 感,无交叉免疫,有交叉抗药 性 (四)流行特征:夏秋季节(气 温、冷饮、饮水等)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机制: 1、志贺菌→人体→胃酸、正常菌群、肠粘 、志贺菌→人体→ 膜IGA→不发病 IGA→不发病 2、志贺菌→人体→免疫力↓、胃酸↓、菌群 、志贺菌→人体→免疫力↓、胃酸↓ 失调→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失调→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充血、水肿、坏死、溃疡
六、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象 2、大便 (1)、常规 (2)、细菌培养 ①意义(确诊,抗 (1)、常规 (2)、细菌培养 菌选用) ②注意事项 (二)肠镜
七、诊断( ①流行病学 ②症状 诊断( ③体征 ④实验室检查 ⑤病原学 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一)急性菌痢 1、肠阿粑病(阿痢)——由致 、肠阿粑病(阿痢)——由致 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痢 疾样病变,表格见教科书P176 疾样病变,表格见教科书P176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①集体性 ②恶心呕吐明显 ③里 急后重不明显 ④呕吐物、食物、 大便检出同一病原菌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 菌痢, 简称菌痢,主要表现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和粘液血便, 里急后重和粘液血便,伴有发热及 全身毒血症状, 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 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或中毒性脑病。 克和 或中毒性脑病。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杆菌,本菌分4群 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杆菌,本菌分 群 47个血清型: 个血清型: 个血清型 A痢疾志贺菌 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 均产生内毒素, 均产生内毒素,痢疾志贺氏还产 生外毒素。 生外毒素。
临床表现:潜伏期限 ~2d(数小时至 ) 临床表现:潜伏期限1~ (数小时至7d)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 、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 高热伴发冷寒战, 起病急, 腹痛(左下腹痛 左下腹痛) 腹泻、 腹痛 左下腹痛)、腹泻、脓血粘液 便,伴里急后重, 10~20次/日。 伴里急后重, 次日 2、轻 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和肠道症状轻。 、 (非典型)全身毒血症和肠道症状轻。 3、中毒型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 T40℃以上,全身毒血症状。 ℃以上,全身毒血症状。 (1)休克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休克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2)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3)混合型:有以上两型之表现,最凶险 )混合型:有以上两型之表现,最凶险, 病死率很高。 病死率很高。
预防: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 2、切断传播途径 、 3、保护易感人群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 夏秋季最多; 夏秋季最多;各年龄均可 发病,儿童发病率最高。 发病,儿童发病率最高。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 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诊断标准3.2.1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症状体征3.2.2.1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 起。常见的病原菌有沙门氏菌、变形杆 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 集体进食同一食物及在同一潜伏期内集 体发病病史。有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大便多为稀水便, 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少见。确诊有赖于从 病人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 一病原菌。
现在二十二页,总共八十三页。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
• 毒血症
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
¬
组织缺血缺氧
¬
脑缺氧
代谢障碍
回心血量不足
心排出量减少
¬
¬
脑水肿
酸性产 血管通透
¬
呼吸衰竭
物增多 性 增 强
¬
酸中毒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不足
¬
¬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
脑病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八十三页。
休克
病理Pathology
急性菌痢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和 直肠最为显著。
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
偶然发生败血症
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现在十七页,总共八十三页。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机体对之敏感
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志贺菌属释放内毒素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起DIC及血栓形成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 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受损和肠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纤维蛋白 渗出。 肠粘膜表面见大量粘液和渗出物。
粘膜坏死部位形成浅表的溃疡。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八十三页。
病理表现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菌痢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感染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

对于菌痢的诊断,便常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将介绍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 外观检查。

首先,对患者的便便进行外观检查。

正常情况下,便便应该呈黄褐色,形状软硬适中,不干不稀。

而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呈现为稀水样或泥样,可能伴有脓血。

此外,还要观察有无脓液、黏液等情况。

2. 气味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会有一种特殊的恶臭气味,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所致。

因此,在便常规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气味的变化,特别是有无腐败味或腥臭味的存在。

3. 镜检。

镜检是便常规检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镜检可以观察到便便中的一些细微变化,如有无脓血、有无寄生虫卵等。

对于菌痢患者的便便,镜检通常会显示出脓血、黏液等情况。

4. 常规化验。

在便常规检查中,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化验,如便便常规、隐血试验等。

通过这些化验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便便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5. 细菌培养。

最后,对患者的便便进行细菌培养。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定便便中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在进行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时,需要综合运用外观检查、气味检查、镜检、常规化验和细菌培养等方法,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对于有菌痢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便常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菌痢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X年细菌性痢疾(定稿)

202X年细菌性痢疾(定稿)
(shēnɡ ɡāo)
粪便:脓血便(量少,无粪质 )
细菌培养:确诊依据。新鲜脓血部分标本、早 期(抗菌治疗前)、多次
第九页,共二十一页。
临床诊断
诊断
诊断(zhěnduà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
➢流行病学:夏秋季,不洁(bù jié)饮食史、
➢粪便镜检:脓血便,大便WBC≥15个/高倍视野
饮食;清淡、半流、软食为主。避免辛辣、 生冷、硬的食物。伴呕吐者暂禁食。必要时 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 多饮水及含钾、钠高(淡盐水)的果汁及饮料 (yǐnliào)。每天至少1500ml。
• 每周测体重1次。 3.加强对症护理: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1)高热;
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bǎo 。 nuǎn) 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
体查: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1-2周左右(zuǒyòu)痊愈。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2.轻型:轻肠道症状;无中毒表现。自限 或转为慢性。
• 3.中毒型:2-7岁儿童多见;急骤高热;严重 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
•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shuāijié));多见;感 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 2.脑型(呼吸衰竭): • 3.混合型:最严重
大便培养阳性(确定诊断)
第十页,共二十一页。
治疗
治疗
1.急性菌痢 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 病原治疗
喹诺酮(首选(shǒu xuǎn))、复方新诺明 对症治疗
降温、解痉、中毒症状严重可酌用激素
第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治疗
2.慢性菌痢:
根据药敏选择抗菌素;联合使用抗菌素多 疗程; 辅微生态制剂; 保留(bǎoliú)灌肠:卡那霉素、黄连素、大 蒜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1995
前言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
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
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
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
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3.2.2.4 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3.2.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2.3.1 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3.2.3.2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3.2.4 病例分类
3.2.
4.1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3.2.
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2.1,3.2.2和3.2.3.1中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3.2.
4.3 确诊病例,具备3.2.3.2和3.2.4.2中任何一项。

3.3 菌痢的防治原则
3.3.1 预防原则[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或流行。

3.3.2 治疗原则〔见附录C和附录D(提示的附录)]
3.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疗程5~7d。

3.3.2.3 休克型菌痢处理抗感染、抗休克。

3.3.2.4 脑型菌痢处理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前言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
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
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
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
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

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