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
鲱形总目:
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
骨鳔总目:鼠鱚目
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
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
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
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
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
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
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
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
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
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
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
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青鱼:“乌青”,口端位,下咽齿1行,侧线鳞39—46,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黑色,鳞片一色草鱼:“草青”,下咽齿2行,侧线鳞36—48,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灰白色,鳞片斜格状,鱤:上颌边缘平直不呈波状,侧线鳞110-120,口大,吻尖,下颌前端有1突起呈瘤状,体修长、流线型,凶猛肉食性。
红鳍鲌:体侧扁,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背鳍具棘,分支鳍条7,腹棱完全,体较低,体长/体高=3.3-5.0。下咽齿3行。
翘嘴红鲌:体侧扁,口上位,几乎与体轴垂直,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
头部、体背部几呈水平,臀鳍分支鳍条21-25。
蒙古红鲌体侧扁,口亚上位,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头部及体背部渐向上倾斜,臀鳍分支鳍条17-21,尾鳍下叶鲜红色。
团头鲂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口前位,体较高,体长/体高=1.9-2.8。背鳍棘长度短于头长。侧线至V起点的鳞片7-9。体侧鳞片边缘灰黑,沿各纵行鳞出现数条灰白色条纹。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鲤鱼:须2对,下咽齿3行个别4行,多呈臼齿形,背、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硬棘。
鲫鱼:口端位,无须。下咽齿1行。背、臀鳍最前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带锯齿的硬棘。
鲢鱼:头较小,腹棱完全。生活于水上层,性活泼,善跳跃。主食浮游植物,也食少量浮游动物。
鳙鱼:头极大,吻短而钝。腹棱不完全。
泥鳅:须5对,尾柄皮褶棱发达。
鲇形目有韦伯氏器,有咽齿,D无棘或有假棘,体裸露或被骨板。上颌骨退化,口须1-4对,两颌有齿,咽骨正常具细齿。本目多数是分布广泛的淡水鱼类,生活习性也十分多样,大多数鲇有对后代保护的习
性。
银鱼科:体细长,半透明。头部平扁,吻长而尖,两颌、腭骨具齿,体无鳞,无侧线,脂鳍小大银鱼: 2亚科6属14种,我国2亚科6属13种,吻尖而扁平,
鲑科--具脂鳍,鳃盖条7-20,有幽门盲囊。
虹鳟: 侧线鳞135-150;体侧具红色宽纵带。头部、体侧和鳍上分布小黑斑点。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是白色)。
鳕鱼:体延长,侧扁。背鳍3个,臀鳍2个。
鮟康目体长卵圆形,球形,体平扁或侧扁。头大,平扁或侧扁。
黑鮟康:背鳍鳍棘部有6鳍棘。体背方黑褐色,腹面包括臀鳍、腹鳍及胸鳍腹面均淡白色,下颌口底的前方具黑褐色网纹。
褐菖鲉:胸鳍17-19,多数为 18。体淡棕褐色,有几条褐色宽横带,生活在近海底层岩礁地带。卵胎生,我国南北沿海均产,为常见的食用鱼类,但产量不高
松江鲈: 体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肤所盖。体黄褐色,体侧具暗色横纹5-6条,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在生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彩带,似4片鳃片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花鲈(鲈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具深缺刻,背鳍鳍棘11-12,体背侧及第1背鳍上有黑色斑点。
鳜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2-13,有褐色斜带穿过眼的前后(从吻端经眼径到D基部),下颌甚发达,头及背缘显著隆起
指印石斑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1,体有指印壮褐色斑纹。
蓝圆鯵: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一小鳍,第2背鳍前上方有1白斑,臀鳍24-29鳍条。我国沿海均产
大甲鯵: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7-8个小鳍背鳍Ⅷ,D,Ⅰ-10-11+8-10;臀鳍Ⅱ,Ⅰ-8-9+6-8;中上层鱼类,喜集群,肉质尚佳
竹荚鱼:侧线上全部被棱鳞,D、A后方各无小鳍背鳍Ⅷ,D,Ⅰ-30-33;臀鳍Ⅱ,Ⅰ-26-30。脂眼睑发达,侧线全部有棱鳞,68-73,在直线部呈一隆起嵴,鳃盖后上角有1黑斑,我国沿海均产黄鳍鲷:臼齿3行,侧线上鳞5,A黄色。
大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3倍余,侧线上鳞8-9,臀鳍第二鳍棘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背鳍与侧线间具8-9行鳞,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后小支等长。
小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倍余,侧线上鳞5-6,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小支延长,后小支短小。
鲻:上颌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脂眼睑发达。颌齿细小、绒毛状,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淡水、咸水或高盐度海水中均能生长,3龄性成熟,鱼苗具趋光性。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肉味鲜美,主食低等藻类及泥土中的有机物质,无脊椎动物等,且可适应不同盐度的水域,为理想的巷养对象。
鮻:上颌骨不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后端下弯,露出口角,脂眼睑不发达。口小,近下位,颌齿细小、绒毛状为海养的良好对象。
四指马鮁:口大,口下位,P下方有4根游离鳍条,A3棘,
日本鰧:(瞻星鱼)V喉位,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粗(cu)骨板,部分被骨板,眼上位,D2个,分离,口上位,口裂近直立状,
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左右V接近,不愈合呈吸盘,背鳍Ⅵ,
乌鳢Channa argus:体上有不规则的斑块,D、A均无棘,侧线完全,头长为头宽的1.8-2.5倍,为眼间隔4倍以上,背鳍47-50鳍条,臀鳍31-36鳍条,侧线鳞60-69,
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颌齿强大,上颌有两枚尖端向前的犬齿,臀鳍2鳍棘第一棘较长,约为眼径1/2,背鳍3鳍棘124-141鳍条,87-110鳍条,我国沿海均产。
鲐Scomber japonnicus:脂眼睑发达,颌齿小,椎状,尾柄上有2隆起的嵴,D、A后有5(6)小鳍,第1背鳍9-10鳍棘,第2背鳍1鳍棘10-12鳍条,背鳍1鳍棘11鳍条,其前方有1独立小鳍棘,侧线鳞210-220。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尾柄上有3隆起的嵴,D、A后有8—9个小鳍,侧线在背鳍下方不向下急弯,无鳔,体高小于头长,背鳍19-21鳍棘,鳍条部始于体后半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