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 孔子和子游(10)
✓ 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1)

家乡
狂放不羁,志向远大。 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用来……的方法
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 表扬成绩,树立信心④
压其威风⑤
尊重⑥

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过分哀痛
宾语前置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为夫人恸;为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识之意,也真 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为坚决,层次分明,语言适度。
13 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不用,不要 做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尚犹且可越逾过也,;超仲越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损害,妨碍
只,只是 显现 不知高低、深浅、轻重
✓ 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 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 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 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 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Biblioteka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意义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诚信等观 念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助 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 提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 精神和良好品德。
国际关系
06 思考与讨论环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如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等,这些 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 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 的重要性。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 有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原文朗读与注释
原文朗读
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
高山,喻指高尚的品德;仰止,仰慕而停止不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 正大;行止,行为举止;乡往,向往;二虫,指蜩与学鸠,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体验与内省,知识传承以师徒制为主; 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逻辑与实证,知识传承以学校教育 为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儒家思想传播与挑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播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经典文献、教育机构等途径在东方社会 广泛传播。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高山仰止》

论语《高山仰止》
念。
道德评价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道 德评价的标准,即以仁爱之心为 出发点,以道义为准则,以良心 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
道德修养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
有德之人。
人格修养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可以将《高山仰止》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 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大学》、《中庸》的比较
思想体系比较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与《高山仰止》共同构成了 儒家思想体系。《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 、诚心诚意。相比之下,《高山仰止》更注重对人格和品德的赞美。
价值取向比较
《大学》和《中庸》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阐述和解释, 而《高山仰止》则更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的核心。
礼乐制度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倡礼乐制 度,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忠诚孝道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忠诚 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 本道德准则。
道德观念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许 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谦虚谨慎等,这些都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观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诚 、孝道、友爱、礼义廉耻等,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树立社会榜样
该篇所描述的崇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社会榜样,激励人们向他们学 习,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 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 好再来一个说法。 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 未 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 井. 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 内室。 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 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 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 所掌 刚学 有 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 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到家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 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 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 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 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 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 为狂士志意高远 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 狂士志意高远 恐其过中失正 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 归 过中失正 而裁之也。 而裁之
啮 指 痛 心
论语解读》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思归讲学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出自《论语·述而》一章,是孔子对自己的修养要求的表达。

下面是对其中“止”的意思的详细解释:
1. 停止:在文中,“止”可以理解为停止前进的意思。

孔子希望通过修养自己,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停止对外物的追求和依赖,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贪欲。

他认为通过停止追逐外在的物质利益,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2. 控制:在修养的道路上,人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使其不至于过度膨胀或失控。

这种控制也是“止”的一种含义。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人才能够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3. 终结:另外,“止”还可以理解为终结的意思。

人们常常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孔子提出的“止”可以被视为一种启示,帮助人们认识到追求无穷无尽的物质欲望并不能真正带来满足和幸福,只有在内心停止追逐、终结对外在物质的依赖,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宁静和满足。

4. 静止:最后,“止”还可以解读为静止的意思。

在修养的过程中,孔子强调了内心的静心和宁静。

只有在内心保持静止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寻找到真正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中的“止”包含了停止、控制、终结和静止的意思。

通过实践中的修养,人们可以在内心找到真正的宁静和平衡,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高山仰止——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高山仰止”这一章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内涵解读]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遵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牛刀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墙子贡在针对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一说发表言论时把自己比作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5-7子曰:“道不行①,乘桴浮于海②。从我者③, 其由与④?”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⑤。”
• 【注释】 ①道:学说。 ②桴(fú ):小木伐。 ③从:跟随。 ④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 与:通“欤”,语助词。 ⑤材:通“才”,人才。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这两番话前后是否矛盾?怎么理解?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 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 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 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 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 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 【注释】 • (1)说:音yuè ,同“悦”。 • (2)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 (3)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 事。
思考: 孔子说自己没有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 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 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 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 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 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
• • • • • • • •
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 慎。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高山仰止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一、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二、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

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三、点评: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四、鉴赏这首诗的主题,影响较大者有二说。

《毛诗序》云:“《车舝》,大夫刺幽王也。

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

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

”邹肇敏驳之云:“思得娈女以间其宠,则是张仪倾郑袖,陈平绐阏氏之计耳。

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赋《白华》者安在?岂真以不贤见黜?诗不讽王复故后,而讽以别选新昏,无论艳妻骄扇,宠不再移,其为倍义而伤教,亦已甚矣。

”(姚际恒《诗经通义》引)邹氏的批评可谓激切有力。

但自《楚茨》到此篇共十篇,《诗序》皆以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 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意象,表达 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篇章吧。
孔子概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和学说对中国和整个东亚 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集,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 宝,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径。
“德行”在《高山仰止》中的地 位
德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山仰止》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结论
通过研读《高山仰止》,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卓越、持之以恒。
《高山仰止》内容
《高山仰止》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追求卓越和向上心态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解读《高山仰止》中的“高山” 和“止”
在《高山仰止》中,“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观,而“止”代表着追求卓 越的行动和态度。
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观察高山,我们可以学习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 长和成功。

《论语》《高山仰止》优质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优质课件
——忧见子路好勇。(爱人、知人)
A
12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又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 鲁国人。【政事】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孔子听闻死讯,大哭道: 六“十天三祝岁我时!遇天卫祝国我内!讧”, 为(救祝:援诅孔咒鲤)与敌人搏斗。 混战中缨冠被击断,想到 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 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 时,被敌人砍成肉酱。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老师在弟子心中地位之崇高。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 知量也。
——批评中伤者(毁谤者)不自量力,言 辞犀利。
A
8
为什么叔孙武叔赞子贡贬孔子?
A
9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 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卫国人。 【言语】 春秋著名富商(亿则屡 中)。外交、经商、学问 样样精通、表现卓越。
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
予以称道。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
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
文,约我以礼’,是见破
孔后如子此最说器。重的弟子。
A
6
【第12则】子贡评孔子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 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 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 矣。 ——比喻、对比,孔子学问修养精深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似肯实否,暗讽叔孙武叔浅薄妄言
A
7
【第13则】子贡评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无孔子; 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宋代诗人米芾
A
1
高山仰止
A
2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高山仰止 见贤思齐 古文句子

高山仰止 见贤思齐 古文句子

高山仰止见贤思齐古文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古文,意思是说看到高山就停下来,看到贤人就想要效法。

虽然可能无法实现,但心中仍向往着。

这句话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
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高尚品质的崇敬和追求,以及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对学识、品德
和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这句
话也可以理解为对优秀人才和精神境界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美好
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这句古文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美好事物
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论语》考点复习之高山仰止

《论语》考点复习之高山仰止

考点解读三
子路因为“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轻率,所以孔 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志向理想。曾皙所 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讽咏而乐的图画,是礼乐之治下的景 象,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为国以礼” 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高论
山 仰

止》

沂 水 春
点 复
风习

考点解读一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骄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 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 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 坚” ,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 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仭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 无得而逾”。
考点解读四
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 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 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提问才“铿尔,舍瑟而作”,写 出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 曾皙言志后的内心感受等。对学生的回答,孔子给予了不同的 评价,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叹之”,对公西华“惜之”, 对曾誓“与之”。即使对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 神情来表达,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是“哂之”;对曾皙的理 想描绘,则“喟然”叹之,体现出他对学生的尊重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 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勇且知方”的治国理想,冉有则通过对 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 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 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 入世精神的,对三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 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 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 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 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 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 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 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 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 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勇,谋
▲命者,偶然性也,既非宿命,也非神意。偶然性之不可测, 才有命的慨叹。所谓“天不易知”“命不可测”,只好奋力人 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而知听天命”。仁学之悲怆情 怀,苦难意识,乃乐感文化不可或缺因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 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 用牛刀?”(莞尔,小笑貌,盖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 用此大道也。)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小人,以位言之。 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 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 言戏之耳。”(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 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 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 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仁者寿。不仅是哀悼颜回,亦感伤于“仁”也。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高山仰止”一词的来源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来源1.4.2 讲解“高山仰止”的意义和内涵1.4.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语》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2.4.2 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4.3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三章:“高山仰止”的内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3.2 教学内容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3.4.2 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四章:“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3 举例说明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5.4.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4.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2 教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修养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人物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6.4.2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体现“高山仰止”的内涵6.4.3 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7.4.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7.4.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第八章: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2 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8.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交流等8.4.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8.4.3 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2 教学内容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9.4.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9.4.3 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10.4.2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4.3 总结课程的主要收获,强调“高山仰止”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词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 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 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 “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 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 品德的仰慕。
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 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 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 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 以马上实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 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找出文中描写子路的章节
• 11、13(第2章) • 7、11(第3章) • 11、15(第4章) • 5、7(第5章) • 6、28(第6章)
每小组讨论一章
思考:
1、字词
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 特点;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待 子路的。
(11.13)闵子恃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眼中的弟子和弟子眼中的孔子
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子路
颜渊
子贡
伯牛
闵子骞 冉有
其他:弟子总画像
子游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 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 对老师的评价。
•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高山仰止-论语

高山仰止-论语

提问: 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
子路“不得其死然”?
答案:
【故事背景】孔子生病,他的学生们前去
看望他。孔子仔细地看着他们,他认为闵 子骞性格外和内刚,冉有和子贡和顺、刚 直,均能自保,唯独子路刚直不阿,怕日 后不能善终,就深情地叮嘱他以后遇事要 冷静,千万不能鲁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 之道。
☆孔子眼中的子路(2)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提问: 颜渊眼里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 是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
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 爱戴呢?
☆孔子眼中的子路(3)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
• 浮于海:状语后置句,于海浮 • 从:跟随,随从 •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莫非” • 无所取材:无所,没有可以用来……的东
西;材通“哉”,语气词,呀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 丧予!”
噫:痛伤之声,咳 丧:使……丧命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 为?”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指示代词,这个、 那个;宾语前置句
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足可催人泪下
• 提问:句中“噫”,这一语气词可表现出孔子 对颜渊怎样的感情?
他的心能长久地不离开仁德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理想与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 丧予!”
噫:痛伤之声,咳 丧:使……丧命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 为?”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指示代词,这个、 那个;宾语前置句
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足可催人泪下
• 提问:句中“噫”,这一语气词可表现出孔子 对颜渊怎样的感情?
他的心能长久地不离开仁德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理想与心态)
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11.7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 者。”6.3
《论语》选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光明正大的行为,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 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本课的具体内容
•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 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干起来,不被任用就隐退。(多用
于人的态度)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
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问:孔子对子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
•品德高、学问高、热爱学 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结合课本所学过的有关内容,说一说:
1、如果你有一个像子路那样的同学, 你会喜欢吗?
2、如果你有一个像又争强好胜)、 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
【评析】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由于热心政治,关注 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 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 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 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 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 答案:表现了对颜渊期望高和痛惜之情。 • 提问:颜渊死,孔子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
为”,体现了他对颜渊怎样的感情? • 答案:表现了对颜渊的爱惜和赏识。
问:颜渊为什么得到了孔子这样的叹惜?
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 像个蠢人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 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訚訚(yín)如:中正的样子 • 行行(hàng)如:刚强的样子 • 侃侃(kǎn)如:和乐的样子 • 不得其死:当时俗语,不得善终 • 然:语气词,表较为肯定的语气,用法同“焉”
提问: 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提问: 颜渊眼里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 是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
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 爱戴呢?
☆孔子眼中的子路(3)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
• 浮于海:状语后置句,于海浮 • 从:跟随,随从 •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莫非” • 无所取材:无所,没有可以用来……的东
西;材通“哉”,语气词,呀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
孔子眼中的学生 1、孔子和子路 11.13 7.11 11.15 2、孔子和颜渊 11.9 11.10 3、孔子和伯牛 6.10
4、孔子和子游 17.4 5、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 5.22
5.7 6.28
学生眼中的孔子 1、颜渊对孔子 9.11 2、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
☆孔子眼中的子路(1)
子路“不得其死然”?
答案:
【故事背景】孔子生病,他的学生们前去
看望他。孔子仔细地看着他们,他认为闵 子骞性格外和内刚,冉有和子贡和顺、刚 直,均能自保,唯独子路刚直不阿,怕日 后不能善终,就深情地叮嘱他以后遇事要 冷静,千万不能鲁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 之道。
☆孔子眼中的子路(2)
•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 有是夫!”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 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 理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
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 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 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 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 符合“勇”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