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 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 年。
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 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 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 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案例] 美国的历史考试
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 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 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 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 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 的?”等等,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 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 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历史课程目标: 一,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美学) 等的成就与状况。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 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 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 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 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7):直线式编排, “先古后今,先外后中” ;1956的“黄金时 期”,螺旋式编排课程; 遭到破坏阶段(1958-1976):课时减少-直线 式编排-暂停历史课-恢复;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1978年恢复历 史课,仍为直线式设计; 改革发展阶段(1990-2000):1990年螺旋式 设计;增加选修课程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详解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详解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囊括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各个内容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1.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2.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3.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4.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5.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三、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3. 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和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4. 具备较强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学生自主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报告和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评价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教科书和辅助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历史文献和史料4. 互联网资源和在线平台以上是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解析,通过遵循该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 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 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 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 年 全面进入。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
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 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 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 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 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 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 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 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 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 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教
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 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 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 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 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 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 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 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 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
(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 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 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 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 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 版)
(3)理念-----有争议
2005年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第5个年头。这年3 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一颗重磅炸弹开始投向新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四川 大学教授刘应明院士,分别提交了针对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提案。 2005年3月,《光明日报》刊出一篇记者采访姜伯驹的文章 《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失去了什么》,希望立即停止推行“数 学新课标”,尽快修订课程标准,妥善部署试验,对实施过程进 行相对独立的调研与评估。此举顿时在基础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文章直指数学新课程。 其实,针对历史课程的批评一点也不比数学少。只是因为历史 学科的政治敏感性,媒体上关于历史学科的讨论没有被充分展开。
(1)进程-----课标
教科书
实验
1999年启动 2001年颁布课标 (实验稿) 2001年编写出版教材 开始实验
(2)教学-----存困惑
孩子与家长热情不高,担心课改影响孩 子的考试,不很配合和支持 校长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徘徊 课堂教学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夏商周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 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 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 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 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繁荣局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历史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历史眼界和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本部分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包括列强侵略中国、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史事件,探究中国近现代化的特征和历程。
2. 世界现代史本部分主要涵盖世界各地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重点学习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3. 中国古代史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演变,包括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分期。
4. 世界古代史本部分主要涉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波斯等古代文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并与中国古代史进行比较分析。
5. 人类文化本部分主要介绍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包括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多样性。
三、课程要求1.了解历史知识学生应通过课堂教学、阅读、研究和实践活动等途径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背景的理解。
2.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应逐步形成较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比较、解释、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建立历史文化素养学生应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形成民族自信心和国家意识。
4.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设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探究、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究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内容。
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为点,以时代背景为线,构建基本的历史知识框架。
2、突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有机融合。
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穿插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3、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模拟历史场景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
5、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具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历史》是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教材,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编写而成。
其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初学者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及现状,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教材适于安排12周,平均每周二学时,共计24学时。
考试为笔试。
各学校不同专业也可根据专业计划灵活调整,调整学时时请考虑课上实训时间的安排,以保证课上讨论、练习的时间,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尽量充分利用每单元的经典、故事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练习的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基本内容《历史》全书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远古、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以及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为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第三章为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中国的外交以及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四章为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古代亚非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中古欧洲社会。
第五章为世界近代史,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沙皇俄国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第六章为世界现代史,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根据课程的需要,每单元除编排了基础知识外,还编写了与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以及同步练习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课上讨论、课后练习,能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分析与运用能力。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所制定的教学指导文件。
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民族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时空观念,能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将历史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以及世界历史。
中国古代史1.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了解诸侯争霸、战国纷争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繁荣与衰落,掌握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
5. 宋元时期了解宋朝的兴衰、元朝的统一与灭亡,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 明清时期了解明朝的兴衰、清朝的统治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了解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新中国成立至今了解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中学历史教学论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INHIGH SCHOOL TEACHING学时数:48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执笔者:审核人:编制日期:20XX年3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是专门研究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它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的认识、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过程、原则、形式、方法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方法、技能。
本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课,又是一门方法、技能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既使学生将中学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又使他们将融合的理论知识付诸应用。
因此本门课程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的基础内容和要求1、绪论(2学时)了解教学与教学法对象和任务;学习掌握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的意义和方法重点:中学历史课教学法的研究对象2、中学历史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3学时)重点与难点:中学历史课的性质和地位3、当代中学生(4学时)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掌握重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难点:中学生思想的双重性4、中学历史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7学时)掌握初中历史课教科书的特点及使用建议;掌握高中历史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特点及使用建议重点:初中历史课新课标的设计背景及新特点难点:高中历史课新课标的设计背景及特点5、中学历史课教学的组织形式(4学时)了解教学的组织形式;了解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难点: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结构的关系6、历史课的教学方法(5课时)掌握启发式是基本教学方法;掌握历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重点:启发式教学难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7、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准备工作(8学时)掌握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掌握板书设计与教具准备重点: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8、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说课和听课(7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说课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听课重点:中学历史课的说课9、中学历史课的练习、复习和考核工作(4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复习与作业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命题与考试掌握中学历史的成绩评定重点:中学历史课的命题与考试难点:中学历史课学业成绩评定的改革10、中学历史课的课外辅导(4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学习方法指导掌握“第二课堂”辅导重点:历史课“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做法难点:中外典型学习方法三.能力培养要求(一)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二)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三)使学生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基本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历史课教师做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必要准备。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目标本教学大纲的目标在于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扎实的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原则1. 独立决策:教师应独立制定教学决策,不依赖于用户协助。
2. 强调简单策略:教师应根据自身优势制定简单而无法律复杂性的教学策略。
3. 避免引用不可证实的内容:教师不应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学内容一年级1. 古代文明: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古埃及、古希腊等。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二年级1.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2. 世界古代文明: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如古印度、古罗马等。
三年级1. 中国近现代史:介绍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
2. 世界近现代史: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如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
四年级1. 中国文化传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2. 世界文化交流: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五年级1. 中国现代史:介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2. 世界现代史:了解世界各地的现代史发展,如冷战、全球化等。
六年级1. 当代社会问题: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挑战,如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
2. 历史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分析、历史学家的工作等。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主要考量,包括课堂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形式。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开展历史研究课题、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历史文献、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学法一、名词解释:1、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
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叙述法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
6、描述法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
7、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教师和学生通过交谈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10、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
12、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以及教学媒体等的转化技能。
13、演示技能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观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以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以必修一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整体框架和思路?商州区中学 南友锋
以必修一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整体框架和思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修订于2002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出现在2002年,它们都是国家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纲领。
现在,就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为例,谈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框架和思路。
必修一共8单元27课内容,是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史。
①、在知识内容上,与以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等)。
②、在编排体系上,打破了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了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呈现。
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中,通过宗法制、分封制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筑了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线索清楚,内容简洁,便于学生掌握。
但也有缺点,内容有重合(如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
尽量注重基础性,对知识与能力要求尽量减低,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收获。
可以看到对知识与能力基本上是要求了解、知道、列举、概述,较少提出评价、应用等能级较高的要求。
注重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在每一个专题后面都有大量的学习活动作为参考。
通过这些活动以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与合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比如,在第1课后,查阅自己的姓的来历。
为了适应新课程,我按以下内容来进行教学: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具体)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具体)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一、课程性质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物,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提高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历史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代到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叶,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3.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包括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新时代等。
4.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代到16世纪末,包括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
5.世界近代史: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包括欧洲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6.世界现代史:从20世纪初至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等。
四、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大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学科、学时、学分一、必修课程1.历史学科教学大纲2.政治学科教学大纲3.地理学科教学大纲4.物理学科教学大纲5.化学学科教学大纲6.生物学科教学大纲7.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大纲8.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9.艺术学科教学大纲10.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纲二、选修课程1.历史学科选修1模块教学大纲2.历史学科选修2模块教学大纲3.历史学科选修3模块教学大纲4.历史学科选修4模块教学大纲5.历史学科选修5模块教学大纲6.历史学科选修6模块教学大纲7.历史学科选修7模块教学大纲8.历史学科选修8模块教学大纲9.历史学科选修9模块教学大纲10.历史学科选修10模块教学大纲11.历史学科选修11模块教学大纲12.历史学科选修12模块教学大纲13.历史学科选修13模块教学大纲14.历史学科选修14模块教学大纲15.历史学科选修15模块教学大纲16.历史学科选修16模块教学大纲17.历史学科选修17模块教学大纲18.历史学科选修18模块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前言历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国历史教育实际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所做的具体规划和指导。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1.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商周的更迭2.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百家争鸣3.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和灭亡- 汉朝的兴衰- 两汉文化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南北朝文化5. 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隋唐文化6. 五代十国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的纷争- 宋朝的兴衰- 元朝的统一和灭亡7. 明清时期- 明朝的建立和灭亡- 清朝的兴衰- 明清文化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的开展- 戊戌变法的失败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中华民国的政治状况4.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衰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经过与胜利-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胜利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程- 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世界史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世界的著名历史事件2. 中世纪欧洲与亚洲的文明- 欧洲的封建制度- 亚洲的封建国家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成果- 宗教改革的进程与影响4.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实践-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与成果5.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6.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与结果7. 冷战与当今世界格局- 冷战的进程与影响-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第三讲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二)80、90年代的历史课程
80、90年代的历史课程较前有以下特点:
第一,清除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极“左”痕迹。随着思想的解放, 人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了。 第二,明确划分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 力培养。
第三,重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第四,课程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别。 1990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首次将历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是对原 有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 最后,在90年代,打破了原来的全国共用一套教学大纲的局面。 80、90年代的历史课程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 容忽视的缺陷,那就是课时不足,课程结构不平衡。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1.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 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 史课程体系。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5.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实验稿)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 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与 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 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在全国 38个试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10月研制了《普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送审稿)。2003年3月, 教 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是我国历史学科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1)国际形势:人才的竞争对各国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
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2)国内形势: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
2.课程改革的特点 (1)本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课程标准” 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这并不仅仅是名称 的改变,还隐含了价值取向的变化。 (2)新的历史课程改变了原来课程“繁、难、深、 旧”的现象。 (3)新课程改变了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倾向。 (4)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历1949)设置的草创阶段。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49—1966).从模 仿苏联到独立探索时期。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倒退、混乱时期。
第四阶段,重新探索时期(1976—198I)。 第五阶段,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变革(1981— 2000)。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词的出现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小雅· 巧言》的“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句注疏时.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他写道:“教 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限 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英文中,课程(curricuIum)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 (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 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二、21世纪历史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
1.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l世纪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件中概括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 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拿握认知的工具——学会学习、能够认识世界——有尊严地生活、 终生与科学为伴——愿意不断学习。 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能够应付各种事情,包括意想不到的 事情,一生都在不断工作和不断学习中度过。 学会共同生活:倡导”地球村”概念,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反应,为实现 共同目标而努力。 学会生存: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养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 意识,具有判断能力。
四、历史课程标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第一,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看,《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有 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从课程标准开发运行的机制看,即从制定课程标准体制结构的变化 看,《历史课积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也有极大的不同:
第三,从课程标准的作用看,两者有异也有同。
第四,从课程标准的结构看,两者完全不同。 第五,从课程实施者的角度看,《历史教学大纲》着力于教师的教,对于 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有具体的规定。 第六,从课程设置的类型看,《历史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2.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I)韩国 (2)美国 (3)欧洲各国 (4)日本 综合而言,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为: (1)在课程概念 上有了新的认识;(2)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精选”; (3)在学习 目标上”以质取胜”;(4)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中心”。 世界范围内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 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各国历史课程标准所显示的内容 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思考题:简述中国历史课程设置的沿革。 比较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