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失衡和民生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引导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突出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体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于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解决的这些问题,设计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证探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4)04-0138-05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紧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表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得到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经过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界定,我国262座资源型城市中,有67座是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量面临衰竭困境,占比超过

25%。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正面临较为严峻的资源、环境

和生态问题,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处于关键时期,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考核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实践内容,也是预警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引导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

[1]

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资源型城

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总结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

建设评价应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看到这些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的资源枯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等困境,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一)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我国工业化中的能源资源巨大需求与资源型城市有限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能源资源大量、快速消费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新重工业化阶段,已经处于对能源资源需求的扩张上升时期。

[2]

根据国土资源部预测,未来20年,

我国能源消费将保持年均4.5%的增速,煤炭累计需求

826亿吨,石油120亿吨,天然气5.8万亿立方米,铜资源

累计需求量2.5亿吨,铝资源需求量3.7亿吨。然而,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资源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自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我国已先后分三批确定了6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0)。

作者简介:杜勇(1968-),男,新疆克拉玛依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且大部分的枯竭型城市资源都是以石油、煤炭、铁、铜等主要矿产品开发和利用为主,这些城市的资源枯竭,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要能源的供给能力。另外,从我国资源型城市总体结构来看,其中成长型城市31个、成熟型141个、衰退型67个和再生型23个。虽然目前处于成熟型发展阶段的城市在数量上相对可观,构成了我国目前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但是从资源型城市的倒“U ”形发展规律来看,成熟型资源城市将逐渐随着资源消耗而进入衰退期,而成长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的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是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中的能源供给和后备基地。显然,我国成长型和再生型的资源城市仅54座,甚至低于衰退型资源城市的数量,这无疑将与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构成显著的矛盾。

(二)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明显

资源型城市赋存的能源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3]资源开采和利用都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水资源和土壤污染,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在污染物排放方面,资源开发中的凿岩爆破和各种金属矿产品加工厂等生产流程,产生大量的

SO 2,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和粉尘以及工业废水中的化学

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性液体。如表1所示,四个不同类型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平均排放SO 2、氮氧化物和粉尘量分别为8.3万吨、6.8万吨和4.2万吨。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排放量为48535.5吨和2808.6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远高于同等规模的一般城市。在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之间,煤炭型城市的主要污染表现为SO 2和粉尘的排放,石油城市则主要是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以及氨氮的排放,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的SO 2和氨氮污染比较明显,黑色金属城市则SO 2和粉尘的排放污染最为显著。除了工业废水污染之外,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导致了巨大的水资源损失,以煤炭城市为例,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鄂尔多斯市2012年原煤产量6.4亿吨计算,其2012年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量高达5.6亿立方米,且对城市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矿产开发过程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资源开采行为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矿区内露天采掘、倾卸固体废石、尾矿坝和地面沉陷等导致矿区土地难以重新利用。此外,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地质灾害问题凸显,多处矿区被列入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包括塌陷区重点治理工程如大同市王村煤矿区等,大型矿坑重点治理工程如大冶市还地桥矿区等,滑坡泥石流重点治理工程如钟祥市朱堡埠磷矿区等,地下水破坏重点治理工程如辽河油田盘锦油区等。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系统退化,加上我国资

源型城市森林覆盖率普遍较低,这些城市正面临着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我国资源型城市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表1:2012年典型资源型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三)产业结构失衡

资源型城市以其矿产等能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城市属性决定了对资源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依托资源而衍生出来的,与资源的关联度高,“去资源化”的产业少之又少,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的问题。从4类典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表2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均呈现出“二三一”的布局特点,四个城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都超过了60%,其中大庆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高达80.9%,且第三产业相当薄弱。从这些城市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矿产采掘业往往占据着第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以大庆市为例,其2012年石油产业增加值1894.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60%。同时,这些城市的资源产业本身还存在诸多弊端,首

先是产业链条不长,缺乏配套的深加工项目,当前,大多数的资源产业只是局限于简单地“挖”资源和卖资源,石油炼化一体化、煤电一体化和金属深加工等产业延伸发展尚未普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其次是资源产业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大多数企业仍属“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项目,沿用落后的产能,技术水平亟待改造。虽然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得资源型城市在城市转型中都意识到要发展新兴产业、特色服务业等替代产业,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仍尚未摆脱“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

资源类型

气体污染(万吨)

工业废水污染

SO 2氮氧化物

烟(粉)尘

平顶山煤炭8.87.7 5.012928.3936.8大庆石油 5.79.9 3.8145112.35887.8黄石有色金属8.8 6.2 2.434400.04284.0攀枝花

黑色金属

9.8 3.5 5.71701.4

125.6

污染物排放均值

8.3

6.8

4.2

48535.528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