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4)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4)
双性化教育可以补充幼儿单性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
单性化人格是指在表现男性、女性性别特征时含有明显性别特征倾向的单纯人格,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人格类型。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两种类型人格的较量中,会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幼儿更能表现出较积极的人格特质。
实施双性化教育使幼儿具备两性的优秀人格特质,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对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未来,双性化人格将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双性化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因此双性化教育也就成为性别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
双性化教育的实施纠正了单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性别倾斜”,体现了性别平等、教育的公平。
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倾斜”化加深了社会的性别偏见观念,影响幼儿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就必须推进双性化教育的实施,以纠正“性别倾斜”化教育所带来的偏颇,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优秀的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国家层次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
在双性化教育发展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拥有的双性化人格的比例较低,系统全面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政策、可实际操作的方案较少。
所以在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激励下,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多层面的双性化教育。
培养大量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个、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举措。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解析。
幼儿性别教育论文(最新)
一、传统幼儿性别教育的弊端我们都知道,男女最大的差异来自生理方面,因此,传统的幼儿性别教育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的。
主要内容包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上的不同;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
正是在这种教育下,幼儿完成了其性别化的过程。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
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
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
以上事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除了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认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其实,只要孩子愿意,让男孩玩玩娃娃,让女孩摸摸手枪又有何不可呢?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在伤心时掉眼泪,女孩又为什么不能蹦蹦跳跳呢?我们不能让生理的差异束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应该给男女幼儿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体验,让所有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树立双性化教育观,建构新型幼儿性别教育体系1.开展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树立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重构现代幼儿性别教育体系应该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了。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通过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氛围,冲破传统性别壁垒,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从而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比传统性别教育来得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从而完成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的跨越。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培养个体以弥补许多文化对性别的偏见和约束,引导个体在性别表达和性取向方面的自由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对人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是多样化的。
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应该阳刚有力,女性应该柔弱婉约。
这种观念对于很多个体来说是不合适和不公平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个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特征,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别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解构性别刻板印象。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领悟到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和限制是主观的,而且是可以被打破的。
通过允许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性取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个体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个体来说,他们经常被视为“异类”或“不正常”。
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特征如何,帮助个体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拥有积极的心态。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培养了个体的宽容与尊重。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人们往往会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特点不符合的个体抱有偏见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宣扬性别多元化和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了人们对其他人性别特点的宽容和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解构性别刻板印象,培养自尊和自信,促进宽容与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拓宽性别认同的广度和深度,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应该具有坚强、冷酷、勇敢等特点,而女性应该具有温柔、细腻、体贴等特点。
这种传统观念限制了人们对性别的理解和认识,忽视了性别多样性的存在。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打破传统性别框架,鼓励人们展现自己独特的性别特点,促进性别平等与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
性别是一个人的基本身份认同之一,而传统的性别观念往往给人们施加了较大的束缚和压力。
很多人出于社会期望而选择了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不符合的性别角色。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推崇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发展,鼓励人们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性别观念使得社会存在许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教育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危害,引导他们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识和关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社会活动中。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使得人们在性别关系中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冲突。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促进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双性化教育
性别角色教育所谓性别角色教育,是指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
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
●孩子需要性别角色教育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必须的,谨防单恋情结。
让幼儿理解性别角色的特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从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时期是性别角色定型化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幼儿在2-3岁时能够确认自己的性别和与他熟悉的人的性别,5-7岁能够理解性别的坚定性,这一时期他们形成的有关自己性别角色的观念对以后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活动,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自我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
贝姆曾指出,应该从小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因为早期经验对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做为最基础的教育机构更应该做好这项工作。
人是可以具有两性化的,不必只接受一种性别的特质而拒绝另一种性别的特质,应该融合男性和女性两性人格特质的优点。
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个体适应能力强,而且还能在各种情境中取得成功。
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智商高的孩子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男性式的女孩或女性式的男孩。
●树立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双性化教育”做好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教育就成为了核心,优势互补。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双性化”发展,而不是“中性化”。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更新,尤其是对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关注不断增加。
双性化性别角色指的是不局限于男性或女性传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形式,它所强调的是个人自我的表达和规划,以及对性别特征的认知和认同。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强调男女性别的局限性和刻板印象,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导致个人自我的压抑和社会认同的困难。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提倡个人自我表达和多元化观念的塑造,它可以帮助人们开阔思路、突破传统束缚,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1. 尊重个性和多元性别观念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强调了性别多元化,鼓励人们不仅仅只认可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方式和表达形式,同时也承认了个人发展的差异性。
只有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独特性,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自我思考能力和独立性的人。
2. 推崇平等和包容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不以性别作为划分区域的标准。
它倡导的是开放心态和包容性思维,即使在存在不同意见或行为方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
这种开放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为健康合适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3. 增强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通常会给人打上标签,使人产生认同困难和个性压抑,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能够让个人得到更多的个性发展和表达机会,更好地了解自我的特点和优点。
因此,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更能够帮助人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4. 促进创新和多样性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当人们接受和从容面对性别多元化时,也能够更好地抵抗刻板印象和固化性别角色带来的思维局限。
在这种不断推崇多元的社会情境下,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也能够促进人们更为勇敢地探索、创新和尝试,不断发掘新的可能性、创造新的价值。
总之,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为人发展带来广泛启示。
它强调了个人自我表达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促进平等和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以促进男女性别平等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超越传统的性别观念,树立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性别角色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应被生理差异所决定。
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和女性有固定的天性和角色,导致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使人们了解到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结果,不同文化和时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不同。
这种认识有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限制,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充分发挥潜能。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强调性别平等与尊重,消除性别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核心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以及对他人性别选择的尊重和包容。
性别平等意味着男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享有同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
尊重他人性别选择的意义在于认同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权,不因性别偏好而进行歧视或排斥。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传播,可以减少对于特定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培养人们的性别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解构和超越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和女性有着固定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相互之间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性别是多样和流动的,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应局限于男或女,而应该允许和尊重其他性别身份的存在。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摆脱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拓宽个体的社交和生活圈子,增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激发人们对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关注和关心,培养同理心和公民意识。
同理心是理解和关心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是成为一个有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公民的基础。
通过教育的方式,人们可以从多样的性别经验和角色中学习和分享,加深对性别多元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与他人之间的互惠和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它注重培养儿
童在男性和女性的双重角色下成长,从而探索他们所属的性别之外的性别角色。
双性化性
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很多的启示。
首先,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大多数社
会中,男性和女性被灌输了许多固定性别角色的概念,这会导致对不同性别的公平对待和
平等机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但是,通过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儿童可以更加灵活地探索和
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并增强对性别之外的特定行为习惯的理解和接受。
这有助于消除性
别歧视并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强化联想、学习能力、同理心以及社交技能等认知
和情感能力。
训练儿童在不同的性别角色下成长有助于他们了解和理解性别角色之外的人
们的行为方式。
这些经验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家庭、学校和职场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灵活,从而提高与彼此相处的专业水平和人际关系。
最后,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不受性别限制
和更广泛的视野可以帮助儿童在灵感、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强的自由度。
此外,通过传授男性和女性自主领导能力的经验,儿童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互动、组
织和创新中。
综上所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很多启示。
它有助于缓解性别歧视、增
强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应被广泛推广和引
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同时,作为幼儿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性别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生物体,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的性别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
即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物意义上的性别(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所谓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个体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构成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上认为,性别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儿期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日后正常的恋爱、婚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
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传统性别教育(单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显现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新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侯文侠将就目前人们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双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目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意义、双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双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几方面对这一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人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模式。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促进男孩和女孩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给予男孩和女孩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
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往往非常固定和狭隘,形成了很多规范和刻板的性别角色。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给予男孩和女孩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让他们更加自由地探索自我,认识到性别不是限制和约束,而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
第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将男性与竞争、领导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将女性与细心、温柔和关心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刻板印象限制了男孩和女孩的发展空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鼓励男孩和女孩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和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广泛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性别平等和尊重。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让男性拥有更多的特权和资源,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强调男孩和女孩一样重要和平等,旨在打破性别二元对立的观念,建立性别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性别的差异并不等于价值的差异,从而减少性别歧视和偏见,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发展。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限制了男孩和女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鼓励男孩和女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育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能够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如男性应刚强、果断,女性应温柔、体贴,已逐渐被打破。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即培养个体既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又具备传统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方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优势,最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性别角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人类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基于生理特征和劳动分工的需要。
男性通常负责狩猎、战斗等体力劳动,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内务活动。
这种基于生理和劳动分工的性别角色定位,逐渐形成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生理和劳动分工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开始关注性别角色教育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期待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仍然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实现,也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和谐发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当前性别角色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推动性别角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2)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2)(二)双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双性化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它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
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
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
从而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发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受单性化的束缚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
其次,传统单性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是双性化教育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单性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女性可能缺乏独立性、上进心和独立的精神;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的气质。
这种人才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情绪的调控等方面表现的较差。
在当前经济繁荣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生存压力剧增的社会环境中,单性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三)双性化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双性化教育”产生源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提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是此理论的萌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阿尼玛”(anima)(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阿尼玛斯(animas)(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了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1964年,罗西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教育”这一新概念。
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是对抗的、互不相容的,罗西认为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单维的观点不够全面。
罗西的性别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所谓的“双性化”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或多或少传统上认为的男性和女性特征。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3)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3)双性化教育理论从个体心理角度论述了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不能作为划分两性特质的根本依据。
因为个体除生理性别外还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也就是说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培养的结果。
双性化教育的实施就是要打破传统性别观念促进两性的平等和教育公平。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根源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单性化教育把男女性别特征给以严格的限定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限制了人的发展。
双性化教育作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其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在本文中提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个体不受传统男女两性观念的限制,在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吸取异性性别的优质,使自身兼具两性性别长处和优点。
双性化教育就是要在男女两性平等和两性互动的基础上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以实现男女均衡和谐发展。
(三)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的存在以人为基础,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对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而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促进我们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性别角色有一个认识。
社会的发展使得在单性化教育下培养的过于男性化、过于女性化的个体在智商、体力、性格等方面发展比较片面,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两性平衡及两性优势互补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双性化教育就是要塑造一种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潜能充分发展的性别角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正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结果,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可行性已经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中得到验证,双性化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优势也已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证实。
【性别教育】双性化教育
【性别教育】双性化教育现今社会中性趋于流行,特别是出现几个明星后,社会舆论对这种新现象莫衷一是。
美国心理学家对2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通常在智力、体力和性格方面都有片面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差(特别是部分科目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固执。
同时,他们很难灵活、自由地应对环境。
相反,大多数性情温和细致的男孩和性情坚强勇敢的女孩都有全面的智力、身体和个性发展。
他们在文科和理科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成年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兼具“两性优势”的男性和女性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小孩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
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美国专家就如何开展“双性恋教育”提出如下建议:一、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男孩和女孩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例如,男孩更多地了解女孩的细心、良好的表达和理解,而女孩更多地了解男孩的坚韧、坚定和开放。
二、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们应该通过自然接触向异性学习,所以他们应该有机会一起交流和玩耍。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和表达自己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消除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限制,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包容。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第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忽视了性别的多元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独特的男性和女性特质。
通过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特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在人生选择和发展中更加自信和明确。
第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的社交方式定性为不同,强调男性的竞争和女性的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既竞争又合作的能力。
双性化教育不仅重视男性和女性特定的社交技能,还鼓励学生培养多样化的社交风格。
这样,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社交技巧,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效果。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描绘为领导者和创造者,女性则被认为适合从属和协作。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领导和创造的能力,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领导机会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双性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优秀的领导和创造能力。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强调男性的强壮和女性的柔弱,导致男性过分追求肌肉力量,女性则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重要的,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全面的健康知识和资源,双性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提高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培养领导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健康发展。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进行交替和融合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极端的形象,对其进行限制和约束,从而导致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鼓励男性和女性在性别角色的表达上具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个体的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固定和不可变的形象,限制了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理解。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强调个体在性别表达上的多样性,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
这种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形成独立、自信和独特的性别观念。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性别关系和社会关系。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导致男女之间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使性别关系和社会关系失去了平衡和和谐。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男性和女性在性别角色的表达上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性别关系的平等和和谐。
通过建立和谐的性别关系和社会关系,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促进个体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建立和谐的性别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构建一个包容和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教育新思路 美国提倡“双性化”
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谁都明白,同样的,过于清楚的区分孩子的性别、性格或行为特征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很多性格特点并没有性别化,就像坚强不是男生特有的,善良也不是女生特有的。如果家长过于强调,会让孩子对某些性格特征感到排斥。
把握尺度
双性化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弥补性格上的不足,而不是让男孩变得阴柔,女孩变得刚强。家长要把握好尺度,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啊!
提供机会
多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孩子的天性会让他们通过接触进行模仿学习。
不勉强
教育不能强迫,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感到勉强,家长要顺其自然,不然会让孩子反向发展。
学会鼓励
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偶尔会感到害羞,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告诉孩子尽管你是男(女)孩,也可以多和异性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学习女孩子的细心、男孩子的开朗等等。这样才能弥补孩子性格上的弱点,让孩子的人格得以完善。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
在性别教育领域,双性化理论可谓炙手可热,兼容并蓄是“双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表明,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在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受同伴欢迎度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教育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尝试新型的教育模式,但要把握好尺度。希望上述建议可以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帮助。
教育新思路 美国提倡“双性化”
“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最近在美国十分盛行。“双性化”教育是指顺着孩子的先天性别引导他,让孩子在认同自己性别的同时,学习异性的某种特质,从中受益。有研究发现,男女相互学习,有助于男女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中国家长也可以尝试“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发展出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的能力,并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这种教育模式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存在一个固定的期望:男孩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应该温柔、体贴。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兴趣,应该被鼓励去追求他们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物。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协作和交流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两个互相独立的整体,男性通常被教育成坚强、独立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教育成温柔、依赖的角色。
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个体与异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个体主动与异性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建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情商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的情绪智商和社交智商的总和,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经常忽略了情商的重要性,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个体应该培养自己的情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通过培养情商,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感需要,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带来的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将男性和女性定义成一种刻板的模式,忽略了他们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限制,也会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别特质和价值,应该被平等对待和尊重。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打破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鼓励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个体的协作和交流能力、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及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指的是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性别角色。
这种教育方法认为,性别角色并非刻板的,而是可以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发挥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儿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他们可以认识到,某些性别特质并非只有男性或女性才具备,而是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展现的。
这有助于儿童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性别差异。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培养性别平等的意识。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期望。
这种观念限制了儿童发展的自由度,使他们失去了探索自身特点和兴趣的机会。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儿童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追求自己真实的兴趣和潜能。
这有助于儿童形成性别平等的意识,认识到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会强调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行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倡导儿童在不同情境中展现灵活的性别表现,这有助于儿童学会更好地与不同性别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性别差异,培养包容和友善的交往方式。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很多积极的启示。
它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性别平等的意识,建立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并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儿童成长为独立、自信、包容和积极的个体。
双性化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我国开展了双性化教育培训。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双性化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双性化教育的内涵双性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关注性别平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具有性别意识、性别平等观念的人才。
它旨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使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双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
首先,双性化教育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使男女在职场、教育、家庭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
其次,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性别意识的人才,使他们在面对性别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正确应对。
最后,双性化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二、认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到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性别歧视,使男女在各个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其次,性别刻板印象会限制个体的潜能发展,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束缚。
最后,性别刻板印象会阻碍社会进步,使性别平等观念难以深入人心。
通过培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我曾经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工作,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性别能力的误解,也是性别歧视的体现。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潜能和才能,不应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三、学习性别平等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双性化教育培训中,我学习了性别平等观念,包括尊重性别差异、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等方面。
以下是我学习到的几点心得:1. 尊重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别特点,不因性别而进行歧视。
2. 消除性别歧视:我们要摒弃对性别的偏见,消除性别歧视,为男女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3. 促进男女平等:我们要关注性别平等问题,积极参与性别平等活动,为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同时,作为幼儿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性别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生物体,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的性别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
即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物意义上的性别(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所谓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个体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构成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上认为,性别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儿期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日后正常的恋爱、婚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
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传统性别教育(单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显现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新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将就目前人们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双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目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意义、双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双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几方面对这一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人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人们探索出一种适宜的、理想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的概念双性化教育又称男女双性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在摒弃传统的绝对化的单性化教育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其宗旨在培养个体的双性化人格即男女双性化,指同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
它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双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双性化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它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
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
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
从而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发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受单性化的束缚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
其次,传统单性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是双性化教育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单性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女性可能缺乏独立性、上进心和独立的精神;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的气质。
这种人才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情绪的调控等方面表现的较差。
在当前经济繁荣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生存压力剧增的社会环境中,单性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三)双性化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双性化教育”产生源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提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是此理论的萌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阿尼玛”(anima)(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阿尼玛斯(animas)(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了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1964年,罗西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教育”这一新概念。
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是对抗的、互不相容的,罗西认为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单维的观点不够全面。
罗西的性别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所谓的“双性化”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或多或少传统上认为的男性和女性特征。
罗西的理论再一次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施双性化教育的目的在传统单性化教育的不足不断显现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双性化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促进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两性平等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强烈呼吁的,而传统的那种“男属阳,女属阴;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及“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观念造成了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公平。
双性化教育理论从个体心理角度论述了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不能作为划分两性特质的根本依据。
因为个体除生理性别外还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也就是说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培养的结果。
双性化教育的实施就是要打破传统性别观念促进两性的平等和教育公平。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根源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单性化教育把男女性别特征给以严格的限定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限制了人的发展。
双性化教育作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其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在本文中提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个体不受传统男女两性观念的限制,在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吸取异性性别的优质,使自身兼具两性性别长处和优点。
双性化教育就是要在男女两性平等和两性互动的基础上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以实现男女均衡和谐发展。
(三)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的存在以人为基础,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对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而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促进我们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性别角色有一个认识。
社会的发展使得在单性化教育下培养的过于男性化、过于女性化的个体在智商、体力、性格等方面发展比较片面,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两性平衡及两性优势互补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双性化教育就是要塑造一种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潜能充分发展的性别角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正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结果,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可行性已经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中得到验证,双性化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优势也已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证实。
那么创设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结论。
(一)双性化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双性化教育的宗旨要培养个体的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这为当代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向。
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桑德拉•贝姆关于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自尊感、独立性、安全感等方面都比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要强,即“双性化”特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
双性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培养其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双性化教育可以补充幼儿单性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
单性化人格是指在表现男性、女性性别特征时含有明显性别特征倾向的单纯人格,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人格类型。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两种类型人格的较量中,会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幼儿更能表现出较积极的人格特质。
实施双性化教育使幼儿具备两性的优秀人格特质,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对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未来,双性化人格将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双性化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因此双性化教育也就成为性别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双性化教育的实施纠正了单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性别倾斜”,体现了性别平等、教育的公平。
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倾斜”化加深了社会的性别偏见观念,影响幼儿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就必须推进双性化教育的实施,以纠正“性别倾斜”化教育所带来的偏颇,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优秀的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国家层次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在双性化教育发展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拥有的双性化人格的比例较低,系统全面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政策、可实际操作的方案较少。
所以在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激励下,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多层面的双性化教育。
培养大量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个、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举措。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