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三年级语文教案第7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三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时节啊!那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啊!生:金黄的稻谷,飘落的树叶……师:是啊,秋天很美,但它啊还有美妙的声音呢,要不要听听啊?二、欣赏朗读,初步感受诗情。
(师朗诵。
)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三、初读课文。
生:读课文。
(教师关注)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去听了听秋天的声音。
现在,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吴老师一起去听一听呢?生读。
师:你读得真流利。
谁能像她那样带夏老师接着去听“秋天”的声音?(分别指名读二、三、四、五小节)师:哪些小朋友愿意读后面这一节呢?(生举手)这样吧,愿意的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生读课文。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又从远方匆匆地去,听听,俺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师:“听听,俺们听到了秋的声音”,谁能告诉俺你从课文中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找一找。
生再读课文。
找“声音”。
师:找到了吗?谁来告诉俺?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板书:黄叶刷刷蟋蟀蛐蛐大雁叮咛秋风歌吟四、读、悟、想。
1、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2、同学展示、朗读交流。
生:好妈妈俺要走了,你珍重啊。
师:那好,喜欢这“刷刷”声的小朋友们,用你们自身的感受来读读一段。
(生自由读课文并配上动作)(2)生:俺喜欢“叮咛”。
俺来读。
(生读)生:大雁会对小树说:“再见,俺亲爱的朋友,好好珍重,明年再相会。
”生:大雁对青蛙说:“青蛙,俺们明年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鹿角和鹿腿教案
7.鹿角和鹿腿课题鹿角和鹿腿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
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中,我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及原因,使学生领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学生)2.收集狮子和鹿的图片及资料。
(师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
(学生)2.收集狮子和鹿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
(用时:5分钟)1.动物猜谜导入。
(1)草原霸主。
(2)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穿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
2.板书课题。
3.引出鹿说的话,设置悬念。
1.根据老师给出的谜面,猜出谜底分别是1.根据老师给出的谜面,猜出谜底分别是狮子和鹿。
2.读课题。
3.读鹿说的话,根据鹿的图片,仔细观察鹿的角和腿的特点。
狮子和鹿。
2.读课题。
3.读鹿说的话,根据鹿的图片,仔细观察鹿的角和腿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
(用时:20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及多音字。
2.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
3.梳理故事内容: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水池欣赏着自己()的身段和()的角,抱怨着()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它的()救了它的命。
1.多音字组词。
2.理解“欣赏”的意思,并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文探究。
(用时: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在遇到狮子前后,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什么不同看法,找出相关句子,画上横线。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七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七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识别和书写汉字"杨"、"喜"、"鱼"、"果"、"咕"、"嗯"。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喜羊羊吃西瓜》。
2.汉字书写:杨、喜、鱼、果。
3.学习拼音:gu、ge、gun、gum。
4.课文理解与分析。
教学步骤:【导入】1.创设情境: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西瓜,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问导入话题:你们有没有吃过西瓜?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呈现】1.教师出示《喜羊羊吃西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故事内容。
2.给学生朗读课文,并鼓励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
【拓展】1.教师出示"杨"字的写法示范,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书写。
2.教师出示"喜"字的写法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书写。
3.依次示范并教授"鱼"、"果"字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
【巩固】1.教师出示拼音"gu",要求学生发出正确的发音,并进行集体操练。
2.依次出示"ge"、"gun"、"gum"的拼音,帮助学生学习。
【理解】1.教师提问学生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喜羊羊吃得什么?"、"羊的声音是什么样的?"2.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1.教师以"《喜羊羊吃西瓜》的下一幅画应该是什么?"为题,让学生进行联想,写下自己的想法。
2.鼓励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联想结果,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 巨人的花园
第7课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1.正确认读〝吓、示、牌、违、厌、私、仍、吼、弄、肯、泣、斧〞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鲜、吓、示、准、私、仍、顶、倒〞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凡与情节新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巧妙。
3.体会〝没有孩子的中央就没有春天〞中心句的表层含义。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进程:一、导入课题,解题趣。
师:同窗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通知大家。
师:明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冤家们带着思索进入故事。
看课文插图,体会童话作品人物的巧妙。
二、学习生词,析词趣。
1.自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教学。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说,齐读诱人厌恶荒芜哭泣孤零零动人苦恼呼啸光临灰溜溜〔2〕联络上下文了解词语。
三、初识人物,感文趣。
1.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小结:同一个巨人,同窗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是初读课文巨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四、想象情境,品意趣1.品读故事扫尾,链接原文,体会巨人的孤独。
2.品读故事经过,情境演读,体会巨人的任性冷漠。
〔1〕画一画巨人看待孩子们的句子。
〔2〕交流演读巨人呵责孩子的句子,体会童话作品情节的巧妙。
3.品读故事结果,言语实际,体会巨人的醒悟进程。
〔1〕看插图质疑。
〔2〕分角色读4自然段。
思索:巨人为什么会醒悟?〔3〕交流:小男孩是怎样做的?巨人是如何醒悟的?并适时练笔。
〔指名说〕〔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巨人的变化。
五、回忆内容,作小结。
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看拼音写汉字。
xiān huā zhǔn bèi tóu dǐng gào shìzì sī réng rán jīng xià二、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1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1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粗知诗的大意。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我们在《秋天的雨》中,欣赏了秋天多彩的颜色、品味了秋天好闻的气味,真是令人陶醉!这节课,我们再走进秋天,去听听秋天美妙的声音!听—— 一。
范读,听秋声。
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读后,问问学生“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2.板书课题,读好“听听,秋的声音”(后一个“听”读轻声,“秋”稍重稍长,但气息不要断),读出一些味儿。
3.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读完可以提问学生,学习这首读要达到什么目标(一是有感情朗读;二是想象交流体会;三是接着写几句)。
二。
默读,说秋景。
1.自由读,多读几遍,必要时,老师可以领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2.默读,想象画面,并说说“仿佛听到什么声音”或“看到什么景象”。
三。
诵读,表诗情。
问:读完了诗歌,你觉得作者喜欢秋天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呢?1.自由朗读。
2.比赛朗读。
四。
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小组合作,按照下列句式,把听到的声音用诗的语言表达。
句式:听听,/秋的声音,/ ,/“ ”,是道别的。
/生:听听,/秋的声音,/燕子拍拍翅膀,/“喳喳”,/是和北方的家道别的话语。
/3.把说的,按照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五、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一、教材简说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7课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7课7、奇怪的大石头第一课时总课时21 9月24日 4周四教学内容:认字、写字,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资料。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汇报预习效果〔1〕《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然后师做补充。
2.小结,揭示课题。
刚刚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同桌测试,看看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认识生字。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稳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响。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4.提问: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书写“藏、旅、震、卧〞,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小结。
五、作业:完成《家庭作业》中第七课的一、二题以及照样子写词语一题第二课时总课时22节 9月24日 4周四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教学目的:1、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创造创造中的重要意义朗读感悟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讲解
三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讲解一、课文原文。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二、字词讲解。
1. 会认的字。
- “抖”(dǒu):可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个字表示振动、甩动的意思。
如“抖动”“发抖”。
- “蟋”(xī)、“蟀”(shuài):这两个字是昆虫名,合起来表示蟋蟀这种昆虫。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蟋蟀的图片,加深对这两个字的记忆。
- “掠”(lüè):表示轻轻擦过或拂过。
如“掠过水面”“掠影”。
2. 会写的字。
- “抖”: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斗”。
书写时要注意左右比例,“扌”的横画要短,“斗”的两点要呼应。
- “蟋”: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的顺序。
上半部分的“采”不要写成“采”,下半部分的“心”要写得扁一些。
- “蟀”: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的笔画要紧凑,右边的“率”要写得规范。
三、句子分析。
1.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树当作人,“抖抖手臂”形象地写出了大树在秋风中的姿态,而“黄叶道别”则把黄叶飘落的自然现象赋予了人的情感,好像黄叶在和大树告别,使句子充满了诗意。
2.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 同样是拟人句,“和阳台告别”将蟋蟀的活动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歌韵”体现了蟋蟀叫声的美妙,富有节奏感。
3.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 “一排排”“一阵阵”体现了大雁和秋风的数量之多。
“追上白云”描绘出大雁飞行的高远,“撒下叮咛”把大雁的叫声想象成是在叮嘱人们什么,充满了温情。
秋风“掠过田野”,“送来歌吟”,“歌吟”指的是丰收的景象所带来的欢快的声音,如农民的欢声笑语、收割机的轰鸣声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惊奇的大石头》教案【导语】《惊奇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对故乡的一块巨石产生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摸索、执著求索的宝贵品质。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惊奇的大石头》教案),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惊奇、、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摸索、善于动脑、不懈寻求的宝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进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摸索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惊奇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各自轻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形。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换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视察总结应当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
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解,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及语文园地七教材简析:本组以思考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侯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 教学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4. 抄写优秀词句,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大一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课时安排:25 矛和盾的集合2课时26 科利亚的木匣2课时27 陶罐和铁罐2课时28 狮子和鹿1课时语文园地七4课时合计11课时134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学会听别人说,边听边思考。
3、从中受到新的启示,培养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__想一想,你有过吗?2、读一读读本次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三班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连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阅历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了解创造家是怎样创造坦克的,即把盾的防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创造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备老师:多媒体。
同学:阅读有关创造家的创造故事。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播放故事:《自相冲突》。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幅图,图上创造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伴侣竞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老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防卫3、同学相互提示:“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锐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其次笔是竖撇。
4、师:假如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依据同学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故事吧。
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自由读课文。
3、小组沟通(1)相互提示简单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方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支配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订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争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争论。
同学默读课文,小组争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同学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精品课件【推荐】
阔
初读课文
【振动】 【掠过】 【辽阔】 【叮咛】 【歌韵】
轻轻擦过或拂过。 和谐悦耳的歌声。 反复地嘱咐。 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
不断做往复运动。 广阔;宽广。
品读课文
朗读课文1—4小节,说一说: 在课文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大树“唰唰”
蟋蟀“㘗㘗”
大雁的叮咛
秋风的歌吟
品读课文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你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描绘秋天
听听, 秋的声音, 石榴绽开了笑脸, “啪啪”, 召唤我们快快来品尝。
填一填
听听, 秋的声音, 小溪欢快地歌唱, “哗哗”,
填一填
听听, 秋的声音,
仿写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花枝( 扭扭腰身 ) 蝉( 振动翅膀 ) ( “沙沙” ) ( “知了、知了”) 是( 和花瓣告别的话音) 是( 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这一节是对_秋__天__的__声__音__的总写。
品读课文
比作
秋天的大自然
辽阔的音乐厅
写出了秋天的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声响, 这些声响就像动听的音乐一样,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你还知道秋天哪些声音?
除了可感的声音,你还听到哪些无声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排比
表现出秋天的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随处可寻。
品读课文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思考:这一小节说明秋的什么特点?
秋天是美好的,但却是短暂的。 我们要尽情去欣赏,感受秋天的声音 的美妙,把握秋天每一刻的美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陶罐和铁罐》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陶罐和铁罐》原文及教案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很多年代过去了。
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
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他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教案一】一、教师导课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
板书,齐读课题。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过渡: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二、教师提取课文主线。
1、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多指几名学生说,将主要内容说清楚。
)2、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主线。
师:刚才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注意到,大家都提到一个词:“奚落”(板书)那么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呢?3、指名学生回答。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7 教案
7 听听,秋的声音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够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文中找出听到的秋天的声音,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浓浓的秋情。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诗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在学习中展开想象,从文中找出听到的秋天的声音。
教学难点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浓浓的秋情。
1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
茂密的树林里,黄叶正“唰唰”地向大树告别;低矮的草丛间,蟋蟀唱着换了的歌……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秋的声音,去体会秋的独特风情吧!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并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和理解新词。
3.教学生字和新词。
学习“蟋、蟀”这些字,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学习“抖”可以通过动作展示来理解,学习“吟”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来理解。
形近字示例:吟(吟唱)——冷(寒冷)韵(韵味)——韶(韶光)同音字归类示例:蟋(蟋蟀)——悉(熟悉)——稀(稀有)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诗歌,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
读完诗歌还可跟同桌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本诗共有多少个小节,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试着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诗共有6个小节,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1~4小节,主要描写了黄叶、蟋蟀、大雁和秋风的声音,用拟声词把秋天的声音描摹得具体可爱。
第二部分为5、6小节,写那些无言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诗歌,想一想,诗歌第1小节写的是哪种声音?作者把这种声音想象成了什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第1小节写的是落叶的“唰唰”声。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寓言两那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那么〞,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那么〞的意思就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⑴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⑵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⑴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稳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稳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似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这那么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守株待兔》〕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那么》的第二那么寓言《守株待兔》。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
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风吹田野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这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发现秋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理解“辽阔、歌吟”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
4.能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有一位诗人在秋天听到了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写下了一首诗歌。
你们想听听吗?(板题:听听,秋的声音)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1.借助学习提示。
2.自主学习。
3.讨论交流。
三、介绍作者毕国瑛:当代诗人,主要作品《听听,秋的声音》、《我们和青春对话》。
四、学习生字1.展示“抖、蟋”等9个字并标注拼音。
2.再从文中截取它们的词语(若无则找出常见词语),加以理解字的意思。
五、自由朗读提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六、理解词语1.文中“蟋蟀”引出已学的蝴蝶、蜻蜓、蚂蚁推出带“虫”字旁表示昆虫。
2.抖抖、振动、掠过推出“扌”字旁跟手部动作有关系。
3.讲述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拆拼词语、结合实际生活……。
4.用以上方法来解释“辽阔”、“歌吟”两个词语意思。
七、提出问题讨论1.从课文中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树叶掉落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大雁鸣叫的声音;秋风吹过田野的声音。
2.仿照第一、二小节的格式,用“听听,/秋的声音……”写一写。
例句: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水稻欢快的歌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
7*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理解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风吹落叶、蟋蟀鸣叫等与秋天有关的音频,秋叶飘零的视频,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的配乐。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赋予大地美景,(出示图片)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风吹落叶、蟋蟀鸣叫等声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一位诗人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听听,秋的声音)注意:题目中有个逗号,我们怎样才能把题目读出韵味呢?(注意停顿)3.引导回顾:上个单元学的哪篇文章也是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想一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4.交流从《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学到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本课是三年级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自主发现、总结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加以运用,提高阅读能力。
5.过渡:本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借助提示我们知道了学习方法——朗读和想象,今天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1.读通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查朗读情况。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指名朗读。
(4)随机指导读音:“掠”读四声;“振、吟”是前鼻音。
2.读出节奏,把握美感。
(1)诗歌都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
读出节奏韵律,才能感受到诗歌音乐式的美感。
(2)课件出示有划分节奏的诗句。
(3)学生再次练读,读出节奏。
3.感受诗歌写到的秋的声音。
(1)小组讨论:读完诗歌,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大树“唰唰”、蟋蟀“㘗㘗”、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课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二、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义,并组成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背诵课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说什么?(秋的声音是什么样的?)3. 你们这么想知道答案,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
2. 指名读课文。
3. 自由练习轻声读。
4. 男女生接龙读。
5. 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语1. 听课文录音,思考:你从课文中听到了秋的哪些声音?(落叶声、蟋蟀声、大雁声等)板书。
除了这些声音,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秋风声)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刷刷刷,大树抖抖手臂,“刷刷刷”,那是黄叶道别的声音。
“蛐蛐蛐”,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离别的歌韵。
“雁儿雁儿别偷懒,加把劲儿飞向前。
”这是大雁飞行的口号。
“……”这是秋风的声音。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贴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词。
并用课件出示下雪图和相应的句子。
问:“你有什么疑问吗?”(下雪不是冬天的景象吗?怎么会出现在秋天里呢?)师小结:这是比喻的手法,说明秋天的景象非常美丽。
像这样的写法还有很多呢!请你再找一找。
学生自读后交流:(葡萄像一串串珍珠;稻穗弯着腰像是向我点头;高粱举起火红的旗帜……)师小结:作者把这些景物比作另一物体来写,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种手法。
2. 自读生字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疑问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资料。
教学方法 :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1、听写生字词。
2、分组分段读文。
二、引导学习课文。
1、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
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 、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三、教师读冰川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明白原理。 四、齐读课文
1、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 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2、分组交流。 五、课外拓展 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 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六、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7 、奇怪的大石头
第一课时
总课时 21 9 月 24 日
教学内容: 认字、写字,感知课文内容。
4 周四
教学目的:
1.认识“考、秦”等 5 个生字。会写“著、藏”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
“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
课前准备: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 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呢, 大家想 不想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 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 确。 第二遍: 再读课文, 进行同桌测试, 看看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认识 生字。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 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提问: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依照自 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书写“藏、旅、震、卧” ,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 该怎么写。 四、小结。 五、作业:完成《家庭作业》中第七课的一、二题以及照样子写词语一题
第151992页,学习资料仅供参考
3、指名反馈,师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该用什 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
然段,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4、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第151991页,学习资料仅供参考
第二课时
总课时 22 节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9 月 24 日
4 周四
教学目的:
1、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
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重点: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资料。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1)《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然后师做补
充。
2.小结,揭示课题。
第151990页,学习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