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载体与缓释

合集下载

纳米颗粒在药物给药和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药物给药和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药物给药和治疗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给药和治疗领域。

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纳米颗粒在药物给药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传输、缓释控释、靶向诊断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一、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靶向。

例如,利用表面修饰的抗体、配体或肽等可以与疾病细胞上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颗粒的小尺寸和大比表面积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二、纳米颗粒在缓释控释中的应用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

例如,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粒径、表面电荷和结构等属性,可以调控药物在纳米颗粒内的溶解度和释放速度。

这种缓释控释的特性使得药物可以持续释放,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频繁给药的需求。

三、纳米颗粒在靶向诊断中的应用纳米颗粒作为一种优良的影像对比剂,在靶向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特异性地与疾病标志物结合,从而在影像检测中实现准确的靶向诊断。

而且,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高比表面积和磁性等特点,可以提高影像对比度和灵敏度,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纳米颗粒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光热治疗是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热效应原理的治疗方法。

纳米颗粒在外界光激发下会释放热量,并使周围组织升温,进而破坏病变细胞。

这种光热治疗不仅具有高效的杀伤作用,而且可以实现非侵入性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因此,纳米颗粒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结论: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药物给药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靶向,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药物的缓释控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概述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概述

1中国粉体工业 2020 No.2安振华/文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概述【摘要】由于纳米药物载体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远远要小,且具有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缓释控释药物和药物靶向释放等优点,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

本文简述了纳米药物的载体系统及其在癌症治疗、细胞内靶向给药、定量给药等方面的应用概况。

【关键词】纳米药物载体;靶向给药;医药纳米药物载体是指粒径在10~1000nm 的一类新型载体,通常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

由于其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远远要小,且具有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缓释控释药物和药物靶向释放等优点,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

[1]纳米载体的类型有很多种,例如:脂质体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配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囊泡、树枝状聚合物等。

[2]利用纳米粒子输送药物相比于传统的化疗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疏水性药物在特定细胞内的浓度;2)在到达靶点前可以更好地保护药物免受极端环境的影响,并延长药物的血液半衰期;3)可以靶向特定细胞或组织实现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同时降低系统的毒副作用;4)在可控的时间内实现药物剂量的精确释放;5)实现多种药物或造影剂的共同传递,达到诊疗一体化的目的。

[2]1.纳米药物的载体系统[3]现阶段,我国医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纳米载体有以下几个:第一,纳米磁性颗粒。

纳米磁性颗粒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较为理想的效果,这与其自身的效能与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当前药物研究的主要热点方向之一就是对于磁性纳米颗粒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顺磁性或者是超磁性的研究,其在铁氧体纳米颗粒外加磁场的作用之下,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当温度达到40度左右的时候,可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这种纳米粒子还在研发当中,技术尚不成熟。

第二,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

现阶段我国对于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业内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方向,高分子纳米药物降解载体或是基因载体,通常会通过降解来进入定向的靶细2.对于癌症的治疗[3]现阶段,很多的癌症药物并不能够起到很理想的治疗效果,不能根治病症。

PLGA_TiO_2纳米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_张秀梅

PLGA_TiO_2纳米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_张秀梅

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to PLGA-COOH and end-carboxyl group activated PLGA
1. 2. 2 TiO2 氨基改性 将纳米 TiO2 按照 10 mg / mL 的浓度分散到双
蒸水中,在 90℃ 下 搅 拌 2 h,离 心 收 集 产 物,冷 冻 干燥,得到的固体标记为 T.
摘 要 首 先 利 用 硅 烷 偶 联 剂 ( KH550 ) 对 纳 米 二 氧 化 钛 表 面 进 行 预 处 理 ,得 到 氨 基 改 性 的 二 氧 化 钛 ,然 后 与 带有高活性端基的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 反 应,制 备 纳 米 药 物 缓 释 载 体 PLGA / TiO2 有 机-无 机 杂 化 材 料. 通过核磁( 1 H-NMR) 、傅里叶变换 红 外 光 谱 仪 ( FTIR) 、热 重 分 析 ( TGA)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 SEM ) 、透 射 电 子显微镜( TEM) 等测试方法对杂化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 表 征. 结 果 表 明,PLGA 成 功 接 枝 到 了 TiO2 纳 米 粒 子的表面,平均接枝量为 14% 左右,与纯纳米 TiO2 粒子相比,杂化材料的分散性得到较好的改善,无明显团聚 现象,并对模型药牛血清蛋白( BSA) 表现出较 好 的 吸 附 能 力,吸 附 量 由 43. 3% 提 高 到 81. 3% . 然 后 采 用 水 包 油包固体( S / O / W) 乳化法以 PLGA 为载体分别包裹上述 含 药 纳 米 TiO2 粒 子 和 杂 化 粒 子,比 较 两 者 的 载 药 量 和包封率,发现后者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提高分 别 为 14. 6% 和 96% ,且 微 球 表 面 光 滑,体 外 释 放 中 突 释 较 小.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PLGA,有机-无机杂化,药物缓释

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的应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具有高分子量、由重复单元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这两种制剂中的应用。

控释缓释制剂是指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并以持续的速率释放药物的制剂。

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制剂。

PLG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体内可以被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由于PLGA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和生物降解性,它被广泛用于制备控释缓释微球制剂。

将药物包裹在PLGA微球中,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率,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例如,伊维菌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它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需要频繁的给药。

而将伊维菌素包裹在PLGA微球中,可以延长其释放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

靶向制剂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组织或细胞的制剂。

高分子材料在靶向制剂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例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利用聚乙二醇(PEG)改善药物的靶向性。

PEG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善药物的体外稳定性、溶解度和血管通透性。

将药物与PEG共价结合,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并且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例如,靶向治疗肿瘤的制剂利用PEG修饰来提高溶解性,在体内药物释放后能够更容易进入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除了上述例子外,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透明聚合物材料可以用于制备眼药物的角膜接触镜,实现长时间的缓慢释放。

还有一些专门用于药物递送的纳米粒子,例如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改善口服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高分子材料在控释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长时间释放和靶向性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一、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世界各地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在不懈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应用和机制研究方面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纳米药物应用的背景和意义入手,重点关注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

二、纳米药物的背景和意义纳米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该技术通过操纵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制备出尺寸在1到100纳米范围内的物体。

相较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纳米药物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纳米药物具有较小的体积和大量的表面积,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药物可通过适当的改造,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药物释放速率,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因此,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三、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治疗纳米技术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粒子的配体,可以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还可以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设计纳米粒子,实现对特定癌细胞的靶向治疗。

这种靶向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副作用。

2. 缓释释放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例如,通过包裹药物在纳米粒子内部,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纳米粒子的形状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减轻药物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

3. 诊断和监测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还具有诊断和监测的重要作用。

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荧光标记物或对比剂,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显像和定位,辅助治疗的进展。

纳米缓释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纳米缓释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药物释放技术,可以帮助药物在体内保持更稳定的浓度。

该技术采用纳米级别的粒子来装载药物,这些粒子可以为药物提供一个保护层,防止其被体内各种因素破坏,从而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目前,纳米缓释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以及生物医学领域。

纳米缓释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形态及其外包层的粒子大小来实现的。

在该技术中,药物分子被包裹在粒子表面上,形成一种类似药物晶体的结构。

这些结构能够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使其更加稳定。

纳米粒子的大小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通常情况下,纳米粒子的直径越小,药物的释放速度越慢,从而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除了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外,纳米缓释技术还具有一些其他重要的优点。

该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粒子被注射到人体内后,能够定向到靶组织,并且能够被组织细胞摄取,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缓释技术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药物被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在药物制剂领域,纳米缓释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的制备。

脂质纳米粒子、胶束和纳米粒子等制剂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已经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这些制剂在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还能够满足各种不同药物的缓释要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纳米缓释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癌症治疗中,纳米缓释技术能够将药物精确地送到癌细胞中,并保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纳米缓释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各种类似人体组织的材料,用于人工血管、人工骨骼、人工关节等医学器械的制造。

纳米缓释技术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药物释放技术,在药物制剂和生物医学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与此该技术也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控制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稳定性、如何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如何提高生物安全性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究和解决。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纳米药物载体是一种能够将药物分子包覆在其表面,并且能够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目标组织或细胞中的微纳米尺度材料。

在医药领域,纳米药物载体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以解决传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药物作用时间短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是一种常用的有机纳米载体,其结构类似于细胞膜,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并且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释放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表面修饰以及尺寸等参数,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实现药物的精确输送。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成功地将疏水性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且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功能基团,使其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癌细胞,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

聚合物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多功能性的有机纳米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聚合物的组成、结构以及分子量等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质的纳米粒子。

聚合物纳米粒子既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作为靶向剂、成像剂甚至治疗剂来使用。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聚合物纳米粒子包裹了抗癌药物,并且通过表面修饰使其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表面释放药物,实现了肿瘤治疗的精确靶向。

金属纳米材料是一种常用的无机纳米载体,其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性等性质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光热联合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放射性治疗等。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以及其表面修饰的抗体,成功地实现了免疫检测和治疗的一体化。

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无机纳米载体,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控制释放性能。

研究人员利用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性和光热治疗等。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调控其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实现肿瘤诊疗的一体化。

总的来说,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是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溶解、推送或释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和提高药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一、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特点1. 优异的载药性能: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的特点设计纳米颗粒的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高效载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药物在消化道被降解和代谢的过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靶向传递:通过合理设计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受体或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非靶向组织或器官的毒副作用。

4. 增强药效: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强药效。

此外,纳米颗粒给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二、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1. 简单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反溶剂使体系溶剂浓度突然下降,药物在载体中形成纳米颗粒。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或氨气等流体作为载体,将药物通过相溶、蒸发、喷雾等方法制备成纳米颗粒。

3.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控制性地析出纳米颗粒,并在载体上封装药物。

4. 能量湿法:以高速剪断、高压超声、激光等能量作为驱动力,使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并在湿法条件下制备纳米颗粒。

5. 自组装法:利用药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自组装方法有微乳液法、共价交联法、胶束法等。

三、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传递药物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纳米药物载体介绍

纳米药物载体介绍
13
3 PART
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性
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性
靶向药物是指利用对某些病变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分子作载体,与药物偶联后将其定向输送到 作用的靶器官病变部位。靶向制剂,即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血液循 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理想的 靶向载体
定位浓集
控制释药
载体无毒 生物降解
靶向作用 缓释效果
安全可靠
15
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性
纳米粒载体的靶向可分为物理化学导向和生物导向两个层次: • 物理化学导向是利用药物载体的pH敏、热敏、磁性,光敏等特点在
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实现对病灶部位实行靶向给药。 • 生物导向利用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或特定基因片段的专一性作用,
壳聚糖纳米粒
PLGA纳米粒
二氧化硅包裹四氧 化三铁纳米粒
9
纳米药物载体的优势
药物的吸收与利用与药物的递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采用药物递送系统(药物载体)改善传 统药物制剂的不足。药物载体可以将药物运送到指定部位,并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 物的专一性和利用率,避免正常组织受到伤害,提高病灶部位的治疗效果。
(1)超声冷冻干燥法
将胆固醇、磷脂和抗癌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制备成脂质体悬 液,超声处理得到脂质体;将上一步产生的脂质体经过冷冻、 干燥过程,即可得到高贮存稳定性的脂质体。

2









使去污剂达到临界胶浓度,随后加入脂质形成混合胶束,最 后再将混合胶束中的去污剂通过透析去除,从而得到脂质体。
奥沙利铂
第3代铂类抗癌药,对大肠癌、卵巢癌 有较好疗效,对胃癌、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有一定疗效。 以DNA为靶作用部位,铂原子与DNA 形成交叉联结,拮抗其复制和转录

药用高分子材料——纳米药物载体技术

药用高分子材料——纳米药物载体技术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可实现靶向输送、缓释给药的目的, 这是由于小粒子可以进入很多大粒子难以进入的人体器官组织, 如小于50nm 的粒子就能穿过肝脏内皮或通过淋巴传送到脾和骨髓, 也可能到达肿瘤组织。

另外纳米粒子能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到达病灶部位, 如透过血脑屏障( BBB) 把药物送到脑部, 通过口服给药可使药物在淋巴结中富集等。

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药物( 如多肽、蛋白类药物) 很难越过生物屏障, 用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可克服这一困难, 并提高其在体内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用纳米粒子实现基因非病毒转染, 是输送基因药物的有效途径。

药物既可以通过物理包埋也可以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到聚合物纳米粒子中。

载有药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以胶体分散体的形式通过口服、经皮、皮下及肌肉注射、动脉注射、静脉点滴和体腔黏膜吸附等给药方式进入人体。

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单体聚合形成聚合物纳米粒子; ( 2) 聚合物后分散形成纳米粒子; ( 3) 结构规整的两亲性聚合物在水介质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

1 单体聚合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粒子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 PACA) 在人体内极易生物降解, 且对许多组织具有生物相容性。

制备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采用的是阴离子引发的乳液聚合方法, 通常以OH-为引发剂, 反应一般在酸性水介质中进行, 常用的乳化剂有葡聚糖、乙二醇与丙二醇的嵌段共聚物和聚山梨酸酯等, 具体制备过程见图1。

当反应介质pH 值偏高时, OH-浓度大, 反应速度快, 形成的PACA 分子量低, 以此作为给药载体材料进入人体后, 降解速度太快, 不利于药物缓释。

因此聚合反应介质的pH 值通常控制在1.0~ 3.5 范围内。

图1 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PACA 纳米粒子载药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药物与单体一起加入, 药物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被包埋在粒子内; 二是聚合反应完成后, 药物通过吸附进入粒子内部。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降低剂量和毒副作用。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靶向,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具备巨大的潜力。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靶向传递。

传统的抗癌药物在体内的输送往往面临很大的障碍,如生物膜的屏障、药物代谢等。

而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具有理想的靶向性,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粒径、形态以及表面修饰等方法,使药物更容易被肿瘤细胞识别和摄取。

通过这种靶向途径,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直接送到肿瘤细胞内,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某些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其在体内往往遭受代谢的迅速清除,导致药物浓度无法有效维持。

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并实现逐渐释放。

这种控释和缓释的机制可以使药物在体内长时间保持稳定浓度,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实现多药物联合治疗。

很多肿瘤需要采用多种抗癌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耐药性。

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将多种药物装载在纳米粒子内,通过对粒子的修饰和调整,实现多药物的同时释放。

这种多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以增强抗肿瘤作用的协同效应,延长药物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清除,提高治疗成功率。

另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诊断治疗技术的结合,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例如,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与影像学和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监测和成像。

这种联合应用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治疗靶点,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合成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需要严格的评估。

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

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

副作用 ; ④将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部位 , 实现靶向给
药 。 目前 已有多 种 商 品化 纳 米微球 问世 ( 1 。 表 )
陷 , 而影 响 药物 的 临床应 用 。为 达 到改 善药 物性 】 从 能 的 目的 , 内外 发 展 了择 时脉 冲释 药 、 物前体 设 国 药
计 、 皮 给 药 和纳 米 微 球 等技 术 。 其 中 , 透 纳米 微 球 缓 释技 术 具 有 对靶 器 官 有 特 异趋 向性 、 物 释放 持 药 续 时间长 、 高生 物利 用度 等 优势 。 提
2 纳 米 微 球 制 作 方 法
2 1 离 子 交 联 法 .
生 物 技 术 通 讯 v 2 3 N L E N OT HNOL EI RSI BI EC T OGY O.J 。5 e 0 2 I oJ . Z s P,2 1 . , TT
7 59
di1 . 6 ̄i n10 — 0 22 1 .5 3 o: 03 9 .s.0 9 0 0 . 20 . 3 9 s 0 0
[ 图分类号] R 4 中 9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0 2 2 1 )5 0 5 — 4 文 0 9 0 0 (0 2 0 — 7 9 0
Na pa tc e no r i l Dr l a e ug Re e s
SU Jn We WA N i— i , NG Din La g a — in ,DU u n,Z J a ENG Ho g a HA a — i n —Y h,Z NG Y n Me , 1 e a meto h r ay eo d Atl y G n rlH si l ej g 1 0 8 ;2 ntue o Boeh o g,C l .D p r n fP am c,Scn rl r e ea opt ,B in 0 0 8 .Is tt f itcn l y o- t ie a i i o

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与载药技术

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与载药技术

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与载药技术引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纳米颗粒成为药物传输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载药系统之一。

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尺寸和形状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和释放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本文将对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及载药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1. 靶向传输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药物包覆来实现靶向传输。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基团,可以使其与特定的靶标分子结合,从而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

靶向纳米颗粒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在目标区域的积累,减少对非靶向组织的损伤,并增强药物的疗效。

2. 控释传输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结构和性质,实现药物的控释传输。

在药物传输中,纳米颗粒可以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保证药物的持续性和可控性。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3. 治疗传输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还具备治疗的功能。

通过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或药物包覆,可以实现多种治疗功能的组合。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携带抗肿瘤药物和光敏剂,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核酸传输、基因治疗等方式,实现基因靶向治疗。

二、纳米颗粒的载药技术1. 纳米乳液纳米乳液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油水界面上的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乳液的成分和制备条件,可以控制纳米乳液的大小和稳定性。

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药物释放性能,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中。

2. 纳米微粒纳米微粒是具有纳米级尺寸和较大比表面积的球形微粒。

通过溶剂法、凝胶法、超临界流体法等制备方法,可以制备不同材料、尺寸和形状的纳米微粒。

纳米微粒具有保护药物、延缓释放的作用,可以大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3. 纳米脂质体纳米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层包裹的纳米颗粒。

脂质体通过调节脂质的种类和比例,可以改变纳米颗粒的结构和性质。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药物制剂领域,纳米颗粒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还能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释。

本文将以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为题,探讨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和相关的实验方法。

一、纳米颗粒的概述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1到1000纳米之间的微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

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主要可以分为有机纳米颗粒和无机纳米颗粒两类。

有机纳米颗粒一般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组成,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等;无机纳米颗粒主要由金属、氧化物或磁性材料构成,如金属纳米球、氧化铁纳米颗粒等。

二、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颗粒凝聚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

其中,颗粒凝聚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药物微粒聚集形成纳米颗粒,溶胶-凝胶法是将溶胶经凝胶化处理得到纳米颗粒,微乳液法则是利用反相乳化的原理,将药物通过表面活性剂包裹形成纳米颗粒。

三、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纳米颗粒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部分,其体外释放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可以了解其在人体内的释放效果和药效持续时间。

常用的体外释放方法包括溶出法、离心滤膜法和动态扩散法等。

1. 溶出法溶出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颗粒体外释放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纳米颗粒放置于模拟生理条件下的溶液中,测定药物的溶出速率。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溶液温度、pH值等,可以模拟不同的人体环境,研究纳米颗粒的溶出行为。

2. 离心滤膜法离心滤膜法是一种通过离心力驱动药物从纳米颗粒中释放的方法。

实验时,将含有纳米颗粒的溶液装入离心管中,在离心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离心速度和时间,药物可从纳米颗粒中逐渐释放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体内的离心作用,研究纳米颗粒在生理条件下的释放效应。

3. 动态扩散法动态扩散法是一种通过观察溶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来研究纳米颗粒体外释放的方法。

药物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药物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药物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药物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和传递系统,在药剂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及其潜在的优势。

第一节:药物纳米颗粒的定义和特点药物纳米颗粒,顾名思义,是指尺寸在1到100纳米范围内的药物载体颗粒。

与传统的药物形式相比,药物纳米颗粒具有以下特点:1. 尺寸小:药物纳米颗粒具有纳米级别的尺寸,因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药物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2. 载药能力强:药物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载药容量和载药效率,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并延长药物在体内的血浆半衰期。

3. 靶向性强:通过修饰药物纳米颗粒的表面,可以实现对特定疾病部位的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节:药物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1. 药物纳米颗粒用于溶解度增强:许多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药物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提高药物在体内的溶解速率,从而增强溶解度。

2. 药物纳米颗粒用于缓释控释:药物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载体的性质和结构,实现对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这种缓释控释的方式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时间,提高疗效。

3. 药物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输送:通过表面修饰,药物纳米颗粒可以针对特定的受体、细胞或组织,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输送的策略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

第三节: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挑战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溶剂蒸发法、乳化法、共混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所需的药物性质和应用要求进行选择。

然而,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制备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其次,药物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长期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颗粒之间易发生聚集或沉淀,影响其应用效果。

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

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

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
1 纳米微球药物技术啥?
纳米微球药物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和其他物质包裹在核心中,并以
其外壳扩散的形式释放药物,以满足患者疗效的技术。

它围绕着药物
分子构建一个系统,可以保护它免受环境刺激,在身体组织中提高药
物的可用性并有效地部署药物,从而有效降低药物的毒性,使药物的
疗效更好地发挥作用。

2 纳米微球药物技术的应用
纳米微球药物技术被用于添加药物以提高细胞和分子治疗的疗效。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能增强药物抗肿瘤疗效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
具有选择性抗肿瘤细胞药理和吞噬特性,可以抗逆转录病毒的抗肿瘤
疗效。

另外,以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为基础的制药处方也是可以见
到的。

纳米微球技术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使患者以适当的剂量、正确的途径使用药物,减少副作用和抗药性,从而提高治疗药物的效果。

3 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正在发展新的纳米微球药物缓释技术,这些技术拥有更多
的灵活性,可以有效地针对个体的特定治疗需求,使药物更有效。

此外,正在研究将纳米微球药物作为传感器使用,可以更有效地监测脑部,胃肠道和内脏的工作状态。

它们可能是未来检测疾病早期症状、
监测药物到达的部位的潜在技术手段。

从上面可以看出,纳米微球药物技术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它
将改变治病的方法和技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用药针对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与性能评价纳米药物载体是一种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技术,可以用于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

它具有优异的药物传输能力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在临床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首先,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备方法。

常用的纳米载体材料包括金属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粒子和脂质体等。

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优势,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目标疾病的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化学反应位点,可以实现针对性的药物修饰。

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能力,适合用于缓释药物。

脂质体则可以模拟细胞膜结构,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其次,纳米药物载体的性能评价是构建的重要一环。

常用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载药量、药物释放速率、稳定性和药物传递效率等。

载药量是指载体材料中所能承载的药物的最大量,影响着药物的传输效率和疗效。

药物释放速率是指药物从载体中释放的速度,对于缓释药物来说特别重要。

稳定性是指载体材料在体内外环境下的稳定性,对于实现长效药物传递至关重要。

药物传递效率是指药物载体向病灶部位输送药物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需要进行体内外的生物学评价。

体内生物学评价是指将纳米药物载体应用于动物模型或人体内,评估其在体内的分布、药物释放效果和副作用等。

体外生物学评价是指对载体材料和药物的相容性、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等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确定纳米药物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纳米药物载体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需要细致、复杂,且较难实现大规模生产。

其次,纳米药物载体的粒径和形状等特性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但目前还缺乏一种统一的制备方法和标准分析手段。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的体内寿命较短,难以实现长期缓释。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方法,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药物传递效率。

纳米缓释药物载体材料

纳米缓释药物载体材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原《 中 国 临 床 康 复 》)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Http: / / www.CRTER.org Http: / / www.zglckf.com每期专题目 次 周刊本刊特稿2279 22161997 年 1 月创刊 (总第 479 期) 第 15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3 月 19 日出版纳米缓释药物载体材料 纳米粒又称毫微粒,是大小在 10~1 000 nm 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 由天然高分子物质或合成高分子物 质构成, 可作为传导或输送药物的载 可以 体。

由于材料和制备工艺差异, 形成纳米球与纳米囊, 二者统称纳米 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近年来正在发 展的一种新型纳米粒给药系统, 其以 固态类脂化合物 (天然或合成) 为载 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固态 体, 胶粒, 粒径在 50~1 000 nm 之间。

载药纳米粒可作为异物而被巨噬 细胞吞噬, 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 中的肝、 肺、 脾、 骨髓、 淋巴等靶部位。

调整载体材料的种类或配比可调整 药物的释放速度, 可以制备出具有缓 释特性的载药纳米粒。

由于载药纳米 粒表面的黏附性及小的粒径, 既有利 于局部用药时滞留性的增加, 也有利 于增加药物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及接 触面积, 提高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 用度; 载药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转运机 制, 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 有利 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的发 挥, 因而载药纳米粒主要用于靶向、 缓 释及提高口服、 眼用、 透皮给药的生物 利用度等方向。

当前对纳米粒的研究重点在如 纳米粒载体材料的筛选 下几个方面: 与组合, 以获得适宜释药速度; 采用表 面化学方法对纳米粒表面进行修饰 使其改性, 以提高靶向能力与改变靶 向部位; 制备工艺优化, 以增加药物载 量、 临床适用性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为其目的; 体内工程的动力学规律探 讨, 以正确描述血液与靶器官内药物 的变化规律为目的。

纳米胶囊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纳米胶囊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纳米胶囊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引言纳米胶囊是一种微小的胶囊,由纳米级材料构成,可用于药物传递、诊断与治疗等领域。

其功能主治多样,可以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药物传递功能纳米胶囊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内部,以实现药物的输送和靶向控制释放。

具体功能包括:• 2.1 靶向治疗–纳米胶囊表面可以修饰特定的靶向配体,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定向传递,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 2.2 缓释控制释放–纳米胶囊可以通过调整胶囊结构和材料性质,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2.3 穿透障碍–纳米胶囊尺寸小,可以克服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和肿瘤屏障,将药物传递到难以到达的部位。

3. 诊断功能除了药物传递功能,纳米胶囊还可以用于诊断,可实现以下功能:• 3.1 检测与监测–纳米胶囊表面可以标记上检测分子或荧光染料,用于检测和监测特定分子或生物过程的变化,如细胞内信号分子水平的变化。

• 3.2 影像技术–纳米胶囊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光学、磁学或核磁共振特性,用于医学影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

• 3.3 生物传感器–纳米胶囊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单元,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和RNA等。

4. 其他功能主治纳米胶囊还有其他功能和主治,如:• 4.1 合成生产–纳米胶囊可以利用化学合成等方法进行大规模生产,满足临床需求。

• 4.2 细胞保护–纳米胶囊可以保护细胞及其内部分子免受环境胁迫,如氧化应激。

• 4.3 基因治疗–纳米胶囊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将修复基因等功能性核酸传递到细胞内。

• 4.4 避免药物代谢–纳米胶囊可以保护药物免受代谢酶的降解,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 4.5 整合多功能–纳米胶囊可以整合多种功能单元,实现多功能的治疗或诊断效果。

5. 结论纳米胶囊具有多样的功能主治,可以应用于药物传递、诊断和治疗等领域。

其靶向治疗、缓释控制释放和穿透障碍等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药物缓释
廖凡
PB12206262
摘要:
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了共聚物的结构,合成路线,合成步骤和实验方案,综合表征分析方法,确定了聚合条件和产品性能。

前言:
一般的给药方式,使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血液中或是体内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上下波动较大,有时超过病人的药物最高耐受剂量,有时又低于有效剂量,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疗效,而且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频繁的小剂量给药可以调节血药浓度,避免上述现象,但往往使患者难以接受,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

因此,制备能够缓慢释放药物成分的缓释性长效药品在治疗中经常是非常需要的。

要制备缓释长效药品,关键是要制备能使被承载的药物缓慢释放的载体材料。

温敏性水凝胶是一种亲水的聚合物网络,对其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凝胶形成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反应,分子链间的交联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等)形成。

通过改变温度就可以影响并改变这些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作用,在水中经过简单的可逆性相转变(溶胶一凝胶) 即可形成水凝胶.因此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过程更为简单,且不需要有机溶剂,将更有利于药物的传递。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温敏性PLGA/PEG水凝胶具有比较理想的凝胶特性,可在温度低于30 ℃时装载药物,在体温条件下发生溶胶一凝胶相变,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这种给药体系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载药时须在较低温度下操作,且药物的缓释周期较短(仅为7 d),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不便和局限。

另外,从材料角度看,提高疏水的PLGA 嵌段长度会引起蛋白药物的聚集。

众所周知,聚己内酯(PCL)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可生物降解的结晶聚合物,共聚物可呈粉末状形态,相比于其它材料在临床使
用时更易于处理,而且,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疏水性且药物通透性好;而聚乙二醇(PEG)也由于其良好的理化性质,如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及低抗原性等,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人体内使用。

基于上述优点,PCL和PEG的共聚物被认为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且生物降解速度可调,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部分:
一、试剂与仪器
己内酯单体在氮气保护下,经氢化钙减压蒸馏除水;
聚乙二醇(PEG,M =4000),真空干燥;
辛酸亚锡[Sn(Oct) ,分析纯];
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均为分析纯。

二、实验步骤
(1)试剂纯化
聚乙二醇长时间放置会吸收一定水分,除水的方式有直接真空干燥和甲苯共沸蒸馏两种方法。

采用直接真空干燥法应留意PEG的熔化温度,后一种方法更适合于己内酯的溶液开环聚合。

辛酸亚锡也还含有微量水分,且辛酸亚锡容易被空气中氧和水汽氧化分解,因此可考虑用甲苯稀释后加入氢化钙,低温搅拌充分反应,减压蒸馏除去部分甲苯。

己内酯经氢化钙搅拌后,减压蒸馏。

(2)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在聚合管中加入2.0054 g干燥的PEG(M =4000)3.00 mL CL和0.2 mL Sn(Oct) ,液氮猝冷,抽真空,通氮气,重复5次,排尽管中氧气。

喷枪封管后,置于135 ℃油浴中搅拌反应4 h.
将产物转移至小烧杯中,加入约50 mL乙醚。

沉淀完全后,抽滤。

再将产物用二氯甲烷溶解,加入一定量甲醇,沉淀完全后抽滤。

抽滤后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烘干(0.5 h)。

三、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以蒸馏水作为释放介质进行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包药过程如下:将材料(201.2 mg)加入10 mL四氢呋喃中,完全溶解后,加入47.4 mg双氯芬酸,10 mL 水,混合均匀,加热除去四氢呋喃,将余下液体转移至透析袋。

将透析袋放入200 mL缓冲液中,搅拌17 h后,取缓冲液测UV,由标准曲线得到药物释放量。

在PEG嵌段长度一定的情况下,PCL嵌段的长度对于药物释放速率无明显影响,但PEG嵌段的长度直接决定了药物释放的速率(如材料Al,A2与B1)。

综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由于疏水的PCL嵌段居于胶束的内部,不与BSA分子发生作用,故其嵌段长度对药物释放速率影响不大;(2)亲水性嵌段PEG处于胶束外部,直接与亲水性药物BSA发生相互作用。

随着增加PEG嵌段的长度,聚合物中PEG区域的亲水性提高,从而使BSA与PEG嵌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进而减缓药物释放速率。

这充分解释了A1和A2亲水药物释放速率高于B1和B2的现象。

而PCL—PEG—PCL水凝胶则在30 d内仍保持了完整的结构。

以上事实证明,共聚物中合理的PEG嵌段长度和良好的凝胶机械性能是保证达到药物缓控释效果的关键。

结果与讨论:
1.标准曲线
2.样品液的吸光度为1.709,代入标准曲线
=)
L
A
.0+
c
mg
.0
/
34201
/(
01341
可得样品液的浓度为L
.0
/)
709
.1(=
-
=。

342
.0
mg
0.
c/
0134
102
3.结果分析:
①由于反应时间短,所制备嵌段聚合物的分子量较低,故用甲醇沉淀纯化的时候极有可能没有沉淀产生。

所以应该先取少量产物尝试。

因为尝试发现无沉淀,所以产物中混有较多的PEG。

②乙醚的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CL,甲醇的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PEG。

③查文献可知,在PEG嵌段长度一定的情况下,PCL嵌段的长度对于药物释放速率无明显影响,但PEG嵌段的长度直接决定了药物释放的速率,随着增加PEG嵌段的长度,聚合物中PEG区域的亲水性提高。

这是因为疏水的PCL 嵌段居于胶束的内部,不与药物分子发生作用;而亲水性嵌段PEG处于胶束外部,直接与亲水性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④若药物全部释放,则缓冲液中双氯芬酸浓度为237.0 mg/L,实际缓冲液中双氯芬酸浓度为102.0 mg/L,说明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缓释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何卫东,金邦坤,郭丽萍,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苗博龙,马桂蕾,宋存先,温敏性PCL-PEG-PCL水凝胶的合成、表征及蛋白药物释放,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