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规范面瘫病(面神经炎)
二、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
病因以邪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
【临床表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针灸治疗(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三)红外线照射等其他疗法疗法【辩证论治】1.风寒袭络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袭络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20克、僵蚕20克、白附子10克、地龙15克、防风15克、川芎2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
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
1日1次,10次为1疗程。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 (八)治疗方案 • 1.普通针刺治疗: •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刺治疗。 •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风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 患者进入路径第 30 天、60 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临床路径
•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I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 • (二)诊断依据 •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 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 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 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社,2007 年)
•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 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最新中医诊疗规范0(精品收藏)
中医诊疗规范0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
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
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
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
面瘫(面神经炎)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5天;2.中期(恢复期):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晚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证:口眼歪斜,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口眼歪斜,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四)分型标准1、络脉型: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2、经脉型:⑴具备络脉型表现: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同时具备⑵和⑶或⑶的一些症状和体征:⑵患侧头胀,耳后、乳突部疼痛,耳鸣、重听,舌不辨五味,流泪,甚则耳道、耳甲、面部疱疹。
⑶后期可能出现连带运动,即闭眼则口角歪向瘫痪侧,张口则同时出现闭眼;瘫痪侧流泪;进食时出现患侧流泪和面部流汗;面肌出现萎缩;眼睑、面颊、口角肌肉震颤或抽搐等症状。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针灸康复理疗科)一、病名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面部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造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二、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依据标准》。
三、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TDP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
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地仓透頰车、合谷。
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
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
2、TDP治疗:嘱患者微闭双眼,TDP直接照射患侧面部15—20分钟。
3、辩证施治:(1)、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牵正散(后期)。
4、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
5、加强患侧功能锻炼。
6、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一周。
中医治疗效果:本病经我科多年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一套针灸+TDP 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附: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小白附子30g 法夏15g沙参10g 防风6g 茯苓15g 桂枝10g当归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蝉蜕10g 面部热痛者加银花15g,石膏30g;老年体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后期宜加服用牵正散剂,以祛风通络,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研末分细,三次/日,3g/次。
护理要点:1、注意面部保暖。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
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
病因以邪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
二、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
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使病情早日恢复。
针刺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日,10次一疗程。
(2)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肾、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主穴:(1)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牵正合谷
(2)攒竹瞳子髎睛明颧髎迎香禾髎水沟承浆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依据气虚、血瘀、痰瘀情况酌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丰隆,以及灸百会、气海、关元。
操作:交替使用两组穴位,面部穴位采用平刺或斜刺0.5-1.0寸,采用中等或较强的刺激量,可配合电针治疗。
可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处加电针,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通电15分钟左右;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补法,余穴均采用泻法,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日,10次一疗程。
患病3个月以后,面部穴位刺激量宜轻,以防倒错和面肌痉挛,并可于下关、颧髎等穴施以温针灸。
2.电针
一般选取阳白一太阳、下关一巨髎、颊车一地仓三对穴位。
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
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4.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
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拨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疗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附件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
附件2:中医症候疗效标准
附件3:面部残障指数(FDI)调查问卷
请您回答下列与您面部肌肉功能有关的间题,根据您最近一个月内的感受,对每一个问题选择一个最适合于您的答案。
躯体功能
1.您在吃东西时,嘴里含住食物、移动食物、将食物固定于一侧颊内的困难程度? 通常情况下:5没困难4稍有困难3有些困难2非常困难
通常不吃东西是因为:1健康原因0其他原因
2.您用杯子喝水或饮料时的困难程度?
通常情况下:5没困难4稍有困难3有些困难2非常困难
通常不喝水或饮料是因为:1健康原因0其他原因
3.您在讲话时进行特殊发音的困难程度?
通常情况下:5没困难4稍有困难3有些困难2非常困难
通常不进行特殊发音是因为:1健康原因0其他原因
4.您有一侧眼睛流泪过多或发干的问题及其程度?
通常情况下:5没有4稍有3有些2非常严重
通常不流泪是因为:1健康原因0其他原因
5.您刷牙或漱口的困难程度?
通常情况下:5没困难4稍有困难3有些困难2非常困难
通常无刷牙漱口的困难是因为:1健康原因0其他原因
社会生活功能
6.您感到平静的时间长短?
6所有时间5大部分时间4相当部分时间3有时2少许时间1没有
7.您将自己与周围的人隔绝的时间长短?
6所有时间5大部分时间4相当部分时间3有时2少许时间1没有
8.您对周围的人发脾气的时间长短?
6所有时间5大部分时间4相当部分时间3有时2少许时间1没有
9.早醒或夜间睡眠中多次醒来的频繁程度?
6每晚5大多数晚上4相当多晚上3有些晚上2少数晚上1没有
10.您因面部功能问题而放弃外出吃饭、逛商店、参加家庭或社会活动的次数? 6每次5大多数4相当多次数3有些2少许1没有
躯体功能=
N
N
-
总得分(1-5题)
×
100
4
社会生活功能=
610N
N
-
总得分(题)
-
×
100
5
注:N代表病人回答的问题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