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奥赛辅导课件动物学1-两栖纲课件 精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胸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胸骨是陆生四足类所
特有的结构。 蛙的胸骨分为两部分:在上乌喙骨的前方有一
骨质的肩胸骨,其前方有一块半圆形的软骨质的上 胸骨;在上乌喙骨的后方有一块硬骨质的胸骨或称 中胸骨,其后方连有一软骨质的剑胸骨。蟾蜍缺少 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 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与角质化相联系,两栖类有蜕皮现象:在脑 下垂体和甲状腺控制下,角质化表皮定期脱落, 由下边的细胞形成新的角质层。切除这些内分泌 腺,则不出现蜕皮。
1.2 真皮 包括外层的疏松层和内层的致密层,富含淋
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2. 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毒腺和色素细胞
①粘液腺:多细胞泡状腺,保持 润滑,有利于气体、水分的通透, 可辅助呼吸、调节体温;
两栖类肌肉开始分化,种类和一般脊椎动物 的相同:分为横纹肌(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和鱼类相比,无尾两栖类的肌肉有以下特点: 1.肌节退化消失
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在多数种类的成体已不明 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均愈合并经过移位, 形成身体上一块块的肌肉,只在腹直肌上仍可见 到数条横行的腱划,为肌节的遗迹。
骨和杓状软骨。
2. 脊柱
2.1 脊柱的分化
①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椎体 不发达,有2个关节面与头骨 枕骨髁相关节,形似环状也 称为寰椎atlas ;
② 躯椎trunk vertebrae :椎体多 为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 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蛙椎体为二种类型叫参差型 椎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3 腰带
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形成髋臼,与
股骨形成髋关节,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耻骨位于 髋臼腹面、 髂骨和坐 骨位于髋 臼的背面, 髂骨与荐 椎横突相 关连。
4. 肢骨
从两栖类开始,发展了陆生五趾型附肢。典型 陆生五趾型附肢包括前肢的上臂、前臂、腕、掌、 指;后肢的股、胫、跗、跖、趾。
躯干部后端偏背侧 有泄殖腔孔。
澳大利亚红眼树蛙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的基本结构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1.1 表皮 多层细胞
两栖类角质层的角质化程度不深,细胞核存 在,细胞的界限还很明显,为活细胞,与真正陆 生脊椎动物高度角质化的死细胞不同。这种轻微 的角质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但皮肤失水达35-80%。
两眼后方各有一圆形鼓膜; 雄性的咽部或口角之后有 1~2内声囊或外声囊。蟾 蜍无外声囊,而在眼的后 上方有一对毒腺。
2. 躯干部 颅骨后缘至泄殖孔
躯干宽而短,前肢短小,后肢长大。前肢四 指,无蹼,后肢五趾,趾间有蹼,指趾端皆无爪。 特化:比如婚垫,有的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 加厚,为抱对之用;树栖蛙类的指、趾未端膨大 成吸盘。
2. 出现五趾型附肢、脊柱进一步分化:空气浮力小, 陆生面临支撑身体和运动的难题。
3. 表皮角质化:陆生空气干燥,面临维持体内渗透 压、防止失水的威胁。
4. 脑进一步分化:陆地环境复杂,陆生需要完善的 神经感官系统。
5. 感官,尤其是听觉器官发生适应陆生的改造。
内容提要:
一、主要特征 (一)体形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三)骨骼系统
1. 头骨 skull ① 头骨宽扁,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底型; ② 外枕骨形成2个枕骨髁,与环椎相关节,头部可做
点头运动,适于捕食正前方的昆虫; ③ 骨化不佳,有外枕骨、蝶筛骨、前耳骨等;
④ 膜骨大量消失,听囊骨块暴露,眼眶与口腔相通, 减轻头重,利于跳跃捕食与吞咽;
⑤ 自接型头骨,初生颌退化,次生颌发达; ⑥ 伴随中耳腔形成,舌颌骨转变为耳柱骨; ⑦ 鳃弓退化,部分转化为支持舌和喉的骨骼,环状软
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3.1 肩带
肩带加固,由乌喙骨coracoid 、肩胛骨scapula 、锁骨 clavicle组成,联合处形成肩臼glenoid fpssa。
有尾类的肩带大部分为软骨,缺乏锁骨;无尾两栖类还 有上肩胛骨、前乌喙骨和上乌喙骨,左右上乌喙骨如并行称 固胸型(蛙类);如呈弧形且左右重迭,称弧胸型(蟾蜍), 是两栖类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 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 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 脱离水环境而生活。是硬骨鱼中的古总鳍 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包括无足目、 有尾目、无尾目3大类。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 出现肺、不完全双循环:呼吸介质改变,需要产 生适应空气的呼吸器官。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多样的呼吸途径 (七)不完全双循环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与感官 (十)泄殖系统
二、 两栖纲分类 三、两栖类的起源 四、小结与思考
一、 主要特征
(一)体形
蚓螈型、鲵螈型、 蛙蟾型
身体区分为头、躯干、 尾和四肢四部分。
1. 头部
头呈三角形,口裂宽 阔,吻尖。吻端两侧有 外鼻孔一对,其内有鼻 瓣;眼大而突出,具可 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与之相对应的前肢 骨块为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掌骨和 指骨;后肢骨块为股 骨、胫骨、腓骨、跗 骨、跖骨和趾骨。
蛙蟾的四肢骨骼基本上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相同,但有一些次生性的变化,比如四肢骨中有愈 合现象: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一块桡尺骨,第 一指退化;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胫腓骨。
(四)肌肉系统
③荐椎sacral vertebra :一块,椎体前面与躯干椎 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横突发达与腰 带髂骨相连。后肢因而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适于跳跃运动; ④ 尾椎:有尾两栖类尾椎 在20枚以上,在无尾类 愈合形成尾杆骨urostyle
典型脊椎结构图
3. 带骨 两栖动物的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
②管状腺:雄蛙、雄蟾等趾内侧、 胸腹部常在生殖季节成为有功能 的腺体,分泌物有助于进行抱对;
③毒腺:粘液腺变态为颗粒腺, 产生神经毒素、血管毒素等影响 神经肌肉活动,称为毒腺。
如蟾蜍耳后腺--蟾酥
箭毒蛙
皮肤衍生物--色素细胞
(三)骨骼系统
两栖类在水栖过渡到陆栖的进化中,骨骼进 一步加固、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