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学历互认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文章属性•【缔约国】澳大利亚•【条约领域】文化教育•【公布日期】2007.10.31•【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澳大利亚堪培拉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于二○○二年十二月二日签署、并于二○○六年四月三日续签的《关于教育与培训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谅解备忘录”),双方应建立一种机制以促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间的学生和专业人员的交流。
因此,双方就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宗旨本协议旨在促进中、澳两国对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的互认,以便于学生到对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业。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将负责指定适当的机构,提供有关互认信息,并根据各自国家现有的法规和惯例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中国政府承认的拥有学位授予权的所有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及研究机构、澳大利亚学历框架指定的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授予权的所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
双方尊重各自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时是否承认海外学历,学位资格的自主权。
第三条中国和澳大利亚学历学位结构一、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
(一)学士学位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本科)的学生在完成四年的大学教育后,可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向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单位申请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未能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人员,可进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或通过国家自学考试达到相应要求后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向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单位申请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二)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可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考试进入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学习,经过2到3年的学习和研究,符合条件的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科研部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科研部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文章属性•【缔约国】法国•【条约领域】文化教育•【公布日期】2003.09.30•【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巴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科研部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根据2002年3月18日中法教育合作行政协议;经法国大学校长委员会2003年6月19日审议和法国工程师学校校长委员会2003年5月23日审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6月12日审议;为推动和加强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方便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并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到对方国家学校继续学业,中国教育部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科研部(以下简称“双方”)达成协议如下:总则第一条本协议的目的是确定高等教育学历对应和文凭互认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在下列情况到对方国家的学校继续学业:-学生在本国已经获得文凭;-学生在本国未完成大学某一阶段的全部课程,没有获得文凭,但已通过了职能部门组织的考试或获得相应证书,证明该学习阶段成绩合格,可得到对方接收学校的承认并予以免修相同性质和期限的课程。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应由教育职能部门确定学生可注册的专业。
下列关于学历对应和文凭互认条款适应于相同学科或相同职业教育领域。
本协议不涉及学生接收国文凭颁发事宜,也不涉及由此所产生的民事效力;本协议应尊重接收学校的某些附加条件,如学校的接待能力或学生的语言水平。
学位、文凭结构和学业组织第二条法国方面2.1:学位、文凭结构大学学位(lesgrades)和学衔(lestitres)是对高等教育各领域不同层次文凭的认定。
学位(高中会考证书、学士、硕士、博士)认定的是欧盟范围内高等教育的主要参考层次;学衔确定的是各学位之间的层次(参照2002年4月8日第2002-481号政令)。
欧盟高等教育学制建设在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参照2002年4月8日第2002-482号政令):受教育者接受各类特定阶段高等教育后取得相应的国家文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海运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海运协定文章属性•【缔约国】东南亚国家联盟•【条约领域】海上运输•【公布日期】2007.11.02•【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新加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海运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中国”或“缔约一方”)为一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政府(以下简称“东盟成员国”或合指“缔约一方”)为另一方;并且以下双方合指简称“缔约双方”;考虑到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签订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考虑到2004年11月27日在老挝万象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盟成员国政府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考虑到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万象签订的《执行加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和平与繁荣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考虑到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业已存在的海运关系的重要性;相信缔约双方在国际海运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愿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国际海运领域的关系;认识到旨在提高运输链效率的海运服务的重要性;愿意相互间进一步合作与沟通,消除阻碍海运服务的障碍,并建立区域性海运框架体系以促进海运便利化;考虑到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现有的双边海运协定;达成协定如下:第一条目的本协定旨在提供便利和合作从而为缔约双方经营者改善缔约双方港口之间以及缔约双方港口与第三国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和旅客运输经营条件。
缔约双方应制止任何有可能损害缔约双方航运公司不受限制地参与缔约双方之间以及缔约双方与第三国之间的海上运输的行动。
第二条范围一、本协定适用于中国港口与东盟成员国港口之间的国际海上货物和旅客运输。
二、本协定不适用于仅在中国港口之间或任一个东盟成员国内部港口之间的国内海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文化教育•【公布日期】2004.05.28•【条约类别】谅解备忘录•【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以下简称“缔约双方”),希望加强双方在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领域的友好合作,认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是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双方外交官员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手段;相信在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领域的合作将惠及双方;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目标一、根据本备忘录的规定以及两国现行的法律、国内政策、法规和规定,双方同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领域开展合作。
二、合作将主要为两国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内容包括对方国家的外交政策、语言、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
第二条建立学术联系为推动在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领域的知识进步和学术发展,双方同意建立学术联系。
第三条执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学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执行本备忘录,马来西亚外交与对外关系学院代表马来西亚政府执行本备忘录。
第四条合作范围一、根据两国现行的法律、国内政策、法规和规定,双方应积极鼓励和促进双方及两国的教育机构和其他单位之间建立联系和开展合作。
二、为执行本备忘录下的项目和/或计划,双方或两国的教育机构和其他单位可进一步签署具体协定。
三、本备忘录下的合作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一)通过交换有关各自培训项目、课程、研讨会和其他学术活动的信息,增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外交官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二)推动双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教育机构之间进行教授、讲师、专家和学生的交流,并相互交流互利的课程。
这种交流可先通过外交渠道商定后进行;(三)就国际关系和其他与外交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进行交流;(四)就在北京和吉隆坡组织培训项目、课程和研讨会保持磋商;(五)与双方的其他机构合作,相互交换出版物和期刊;(六)加强双方图书馆及文献管理中心之间的联系,以建立相关出版物的文献管理体系;(七)就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交换信息,特别是关于参加国际和地区组织有关会议的情况,以便与同类机构建立合作网络;(八)在其他双方一致同意的领域开展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的谅解备忘录文章属性•【缔约国】东南亚国家联盟•【条约领域】政治•【公布日期】2009.10.25•【条约类别】谅解备忘录•【签订地点】泰国差安华欣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中国”)和由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以下集合简称“东盟”或“东盟成员国”)(合称时简称“缔约各方”或“各方”;或单独简称为“缔约方”或“一方”):忆及中国与东盟之间互利的经济合作势头;注意到二○○二年十一月四日在金边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以及在《框架协议》和二○○三年十月八日在巴厘岛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下签订的关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投资和其它经济合作协议;认识到缔约各方之间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认识到合作是基于平等、友好和互利;强调本谅解备忘录下的合作领域应是其它中国-东盟机制下开展活动的补充;达成共识如下:第一条建立和地点一、缔约各方应据此建立一个一站式的信息和活动中心,即中国-东盟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在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下,促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旅游、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中心应逐渐扩展,开展更广泛领域的活动,吸引更多参与者。
二、中心应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但能筹集自身运营所需资金。
三、中心的总部设在北京。
今后可在东盟各成员国和中国的其它地区设立分中心。
第二条目标中心的目标是:(一)支持《框架协议》以及在该协议下签订的关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投资及其它经济合作协议的落实;(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贸易,进一步发展贸易伙伴关系,以共同促进对域外市场的出口并实现市场扩大;(三)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投资;(四)开展活动帮助来自欠发达东盟成员国,特别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投资者和商人在中国寻求贸易和投资机会;(五)促进中国和东盟之间游客的往来;(六)加强中国和东盟企业界间的交流;(七)通过文化和教育交流,加强中国与东盟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公众认知、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八)协同增强中国和东盟的潜力,以加强本地区对域外伙伴的吸引力,为其与中国和东盟企业联系提供便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议定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议定书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税收•【公布日期】1985.11.23•【条约类别】议定书•【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议定书在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时,双方同意下列规定作为该协定的组成部分。
一、关于第三条“一般定义”:第一款第(五)项“人”一语包括在税收上视同人的任何其它团体。
二、关于第八条“海运和空运”:第二款中,如果在本协定签订之日以后中国和马来西亚签订海运协定,缔约国另一方所征收的税收将按百分之百减税。
该项减税将自海运协定生效之日起有效。
免征的税是指所有根据马来西亚一九六七年所得税法,一九六七年补充所得税法和根据中国的所得税法,工商统一税法对船舶经营征收的税收。
三、关于第十四条“独立个人劳务”:当一个马来西亚居民在中国设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固定基地,并提供专业劳务或其它独立活动,中国可以对属于该固定基地的收入征税。
有关固定基地的税收规定也适用于第十条第五款、第六款,第十一条第七款、第八款,第十二条第四款、第五款,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三)项和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固定基地”一语在中国是指一个人提供某种专业劳务的固定活动场所。
四、关于第十九条“政府服务”:本协定第十九条中提供政府服务的职员还包括经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共同承认的履行政府职责的其他人员(在马来西亚包括那些在法定机构中工作的职员)。
下列代表,经各自政府正式授权,已在本议定书上签字为证。
本议定书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马来文和英文写成,三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如在解释上遇有分歧,应以英文本为准。
注:本协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十四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马来西亚政府代表代表吴学谦艾哈迈德·里陶丁(签字)(签字)。
中法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中法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法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签署的协议,旨在促进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
该协议为中法两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机会和资源,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这份协议是经过长期的磋商和合作才最终达成的,涉及到了双方教育体制和学术标准的对比与认可。
通过这份协议,中法两国的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申请到对方国家的学习机会,互相承认学历和学位,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在这份协议中,规定了双方学位和学历的互认标准和程序。
学生在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以证明其学历和学位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一旦获得对方国家的认可,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到对方国家的学习机会,免去了一些繁琐的认证程序,方便了学生的求学之路。
除了学生,教育工作者也受益于这份协议。
根据协议,中法两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方便地参加对方国家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合作机会。
这有助于促进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份协议不仅有利于中法两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也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通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促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机会。
这对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示例:中法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协议,旨在促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教育体系的对接和发展。
该协议于2019年正式签署,为中法两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顺畅的互认学历学位的途径,也为中法两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法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和高度的教育合作,相互尊重和了解对方的学历学位体系一直是双方重要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法留学生走出国门,选择在对方国家深造,因此互认学位学历的问题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成立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成立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协定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贸易•【公布日期】1988.11.22•【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吉隆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成立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协定(签订日期1988年11月22日生效日期1988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以下简称缔约双方),本着在持久和长期的基础上扩大和增进两国经济和贸易合作关系的愿望,确信持久和有效的合作对于两国利益的必要性,并巩固在加强相互合作中的利益,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缔约双方将成立一个两国政府间的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委员会”)。
第二条委员会将研究办法以促进经济和贸易合作,确保其各项决议及本协定的正确实施。
第三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委员会会晤的级别将由缔约双方决定。
第四条委员会可以决定其规则和程序。
委员会在开会期间可以设立工作小组,处理向委员会提出的具体事宜。
第五条应缔约一方的要求,委员会将轮流在北京和吉隆坡会晤。
第六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并在期满后可每次自动顺延一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本协定终止日前六个月以书面形式通过外交渠道通知另一方终止本协定。
第七条缔约一方可以书面形式要求全部或部分修改本协定。
任何修改,经缔约双方同意后,将在双方指定之日起生效。
本协定于一九八八年缔约一方可以书面形式要求全部或部分修改本协定。
任何修改,经缔约双方同意后,将在双方指定之日起生效。
本协定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吉隆坡签订,共两份,每份都用英文、中文和马来西亚文写成,三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如有不一致,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马来西亚政府代表代表郑拓彬XXX·哈桑(签字)(签字)m3129--011008wwj。
现代中国的外交 小专题训练--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1949年6月,美国认为,中共已拥有摧毁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并将于年底以前组建中央政府,而美国“不可能颠覆或有力阻止这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的状况在近期内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一判断A.影响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立场B.标志着冷战的重心已转移到亚洲C.导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D.促使美国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这一认识A.是由新中国的国情所决定B.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C.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3.《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和平共处4.针对西方对华封锁,195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易促进会已同日、英、法、德及亚非多国建立了民间贸易联系,与意、奥等国相互设立了商务代表处。
这一组织的活动A.标志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B.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C.瓦解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D.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5.“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从中可见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C.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D.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6.“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墨西哥合众国公共教育部关于签署《中墨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工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墨西哥合众国公共教育部关于签署《中墨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工作的谅解备忘录
文章属性
•【缔约国】墨西哥
•【条约领域】文化教育
•【公布日期】2006.05.19
•【条约类别】谅解备忘录
•【签订地点】墨西哥城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墨西哥合众国公共教育部关于签署《中墨学历学位互认协
议》工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墨西哥合众国政府非常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两国高层教育领导人互访不断,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开展了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等一系列项目。
认识到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墨西哥合众国公共教育部(以下简称“双方”)愿意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墨西哥合众国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为最终目标达成以下谅解:
一、双方承诺于近期互派专家组,对对方国家的学历学位体系进行细致考察,向本国政府提供考察报告,提出相互对应的学历学位证书框架。
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双方将对已交换协议草案的内容进行修订并达成一致。
此谅解备忘录于二○○六年五月十九日在中墨两国常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之际在墨西哥城签署,一式两份,用中、西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墨西哥合众国
教育部代表公共教育部代表
李肇星埃内斯托·德尔贝斯·包蒂斯塔
(签字)(签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文章属性•【缔约国】匈牙利•【条约领域】文化教育•【公布日期】1997.12.02•【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依据1987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共和国文化、科学及教育合作协定》第五款,就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匈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中等学校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持该证书者有资格报考匈牙利共和国的高等院校。
第二条匈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等专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持该证书者有资格按证书上注明的专业报考匈牙利共和国的高等院校。
第三条匈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
持此类证书者,可按证书上注明的专业在匈牙利进修、继续学习和申请学位。
第四条中方承认匈牙利共和国颁发的普通中学毕业证书,持该证书者有资格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等院校。
第五条中方承认匈牙利共和国高等院校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
持此类证书者,有资格按证书上注明的专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修、继续学习和申请学位。
第六条本协议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建立的教育机构颁发的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在匈牙利共和国境内依法建立的教育机构颁发的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
第七条本协议所规定的对学历、学位证书的承认将保证所述证书的持有者进一步深造时享有同等权利,但不能解除其在双方国家境内报考教育机构、申请学位时对证书持有者的其它一般性要求。
第八条双方将互相通报各自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的名称、式样和条件方面的变化。
双方将互相通报本协议的执行情况。
第九条本协议不触及每一缔约方与第三国、地区性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签订的仍有效力的条约、议定书、协议和公约。
第十条本协议签字后,经双方政府批准,并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对方后生效。
中国和马来西亚引渡的条约

中国和马来西亚引渡的条约
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没有独立的引渡条约。
然而,两国之间有一些协议和合作机制,允许引渡犯罪嫌疑人。
其中包括:
1. 互助法律协助条约:中国和马来西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引渡犯罪嫌疑人的协定》,于1997年生效。
根据该条约,两国可以相互请求引渡犯罪嫌疑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和文件。
2.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中国和马来西亚都是国际刑警组织的成员国,该组织提供了国际间协助逮捕和引渡犯罪嫌疑人的机制。
如果中国或马来西亚在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通缉令中有犯罪嫌疑人,另一方可以协助逮捕和引渡。
需要注意的是,引渡程序通常需要符合国际法和各国的国内法规定。
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进行引渡时,双方通常会考虑犯罪的性质、双方国内法、双边协定等因素。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目 录前 言 (1)第一部分 人才培养目标 (2)学科专业水平 (2)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语言能力 (2)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 (3)第二部分 招生、录取和预科 (4)1 入学标准 (4)1.1 最低学历要求 (4)1.2 语言能力要求 (4)2 招生和录取 (5)2.1 招生信息和咨询 (5)2.2 入学考试和考核 (6)2.3 招生录取程序和规则 (6)2.4 招生录取中的奖学金评定 (6)2.5 身份资格审查 (6)2.6 经济保证审核 (7)2.7 外部服务 (7)3 预科教育 (8)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 (9)4 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 (9)5 学校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9)6 培养方案 (9)6.1 培养方案基本要求 (9)6.2 汉语和中国概况类课程 (10)6.3 实践教学 (10)6.4 学位论文 (10)6.5 培养方案的复审和修订 (10)6.6 课程资源开发 (10)7 师资队伍 (11)7.1 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1)7.2 师资队伍建设 (11)7.3 教学研究 (11)8 教学设施和资源 (11)9 学生指导和课外教育 (12)9.1 入学教育中的学生指导 (12)9.2 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 (12)9.3 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 (12)9.4 学生组织和课外活动 (12)10 教学管理 (13)10.1 学籍学历管理 (13)10.2 考勤制度 (13)10.3 考试考核 (13)10.4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13)10.5 转学管理 (14)10.6 课程修习类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 (14)11 质量保障 (14)第四部分 管理和服务支持 (15)12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15)12.1 目标定位 (15)12.2 机构设置 (15)12.3 工作队伍建设 (15)12.4 制度建设 (16)12.5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16)12.6 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 (16)12.7 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支持 (16)13 办学资源和条件支持 (17)13.1 经费管理和保障 (17)13.2 生活设施 (17)13.3 住宿管理 (17)13.4 医疗和心理咨询 (18)14 档案和信息管理 (18)14.1 档案管理 (18)14.2 信息管理 (18)15 安全教育和保障 (18)15.1 法律、制度和安全教育 (18)15.2 风险监测评估 (19)15.3 应急管理 (19)15.4 保险 (19)15.5 紧急救援 (19)16 移民和出入境事务管理和服务 (19)16.1 移民和出入境事务相关机构设置 (20)16.2 移民和出入境事务管理制度 (20)16.3 移民和出入境事务指导和咨询 (20)17 学生权益保护 (20)17.1 信息公开 (21)17.2 监督权 (21)17.3 申诉权 (21)17.4 信息安全和隐私 (21)17.5 教育项目的取消和中止 (21)17.6 未成年人 (21)18 校友工作 (22)18.1 校友信息和联络 (22)18.2 校友组织和活动 (22)前 言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马来西亚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的换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马来西亚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的换文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外交•【公布日期】1999.11.04•【条约类别】换文•【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马来西亚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的换文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致意,并荣幸地收到马来西亚驻华使馆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第ES.105/99号照会,内容如下:“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致意,并谨代表马来西亚政府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本着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领事关系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共同愿望,经过友好协商,就马来西亚政府在昆明市设立总领事馆事达成协议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马来西亚政府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其领区范围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
二、马来西亚政府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等的基础上依据此照保留在马来西亚设立总领事馆的权利。
设领地点和领区等事宜由双方通过外交途径另行商定并达成一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为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馆的设立和执行领事职务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便利。
四、两国将根据包括《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原则、国际惯例,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两国领事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争议。
上述内容,如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代表中国政府复照确认,本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复照即构成两国政府之间的一项协议,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复照之日起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认,同意上述照会内容。
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印)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于北京。
马来西亚国家概况

马来西亚国家概况●中马关系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两国于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总体发展顺利。
1985年起,马来西亚政府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各个层次的往来不断增多。
进入90年代,中马关系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两国高层领导保持频繁互访和接触。
邓小平副总理(1978年)、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1984年)、田纪云副总理(1986年)、杨尚昆主席(1990、1992年)、李鹏总理(1990、1997 年)、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1年)、姚依林副总理(1992年)、乔石委员长(1993年)、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1995年)、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王汉斌副委员长(1997年)、唐家璇外长(1998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访马。
江泽民主席1994年对马进行国事访问,1997和1998年先后赴马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6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0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古巴出席南方首脑会议期间同马哈蒂尔总理会晤;11月,江泽民主席在文莱出席第八次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出席第四次东亚领导人会晤(10+3)期间分别会见了马哈蒂尔总理。
2001年2月和10月,江泽民主席分别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和上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了马哈蒂尔总理。
2002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7月,全国人大姜春云副委员长访马。
2003年1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马。
马来西亚访华的领导人主要有:最高元首苏丹·阿兹兰·沙阿(1990、1991年)、端古·贾阿法(1997年)和苏丹·萨拉赫丁(2001年)、马哈蒂尔总理(1985、1993、1994、1996、1999、2001年)、加法尔副总理(1987年)、安瓦尔副总理(1994年)、巴达维外长(1992、1997年)、赛义德外长(1999年)、上议长曾永森(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工业部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工业部谅解备忘录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工业农业•【公布日期】1996.08.26•【条约类别】谅解备忘录•【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工业部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工业部(以下简称“双方”),认识到双方长期存在的双边经济关系,愿意在互惠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在纸浆、造纸工业领域里的合作。
为此,双方达成谅解如下:第一条双方根据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章以及促进双方在纸浆、造纸工业领域合作的总体原则,同意:一、就拟议中的在马来西亚中马合资建设一个纸浆厂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就利用该合资企业生产的部分纸浆进行纸制品加工供应马来西亚和国际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
二、指定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上述可行性研究。
第二条为协助上述可行性研究的开展,马来西亚有关部门与有关州政府将对拟议中的合作的重大方面给予关注,这些方面包括:一、为纸浆和纸制品的可持续的经济的生产提供所需适用土地包括林地的面积;二、资源的最佳综合利用;三、拟议中的合作的股份参与。
第三条为进一步帮助开展上述可行性研究,马来西亚有关部门与有关州政府合作,在维护国家和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将努力提供关于土地、土壤、气候、运输、水资源及电力方面的资料。
第四条双方认识到,为保证项目的可行性,拟议中的合作生产的大部分纸浆将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价格出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考虑马来西亚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及向其它地区出口的市场机会。
第五条拟议中的合作一经确定可行,双方同意提供适用于纸浆、造纸工业的现行鼓励措施。
各国可根据本国的法律和规章提供其它优惠政策。
第六条可行性研究报告需经双方批准后生效。
第七条中国欢迎任何马来西亚企业或企业集团投资改造中国现有纸厂。
第八条因对本谅解备忘录条款的不同解释和适用而产生的任何分歧或争议,应由双方通过外交渠道友好协商解决。
第九条本谅解备忘录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并持续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文章属性•【缔约国】马来西亚•【条约领域】旅游•【公布日期】2003.09.15•【条约类别】谅解备忘录•【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以下单方面简称“各方”,全体简称“双方”)希望加强两国之间在旅游领域的合作,相信旅游合作对两国是互利的,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合作目标双方在遵循各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努力通过以下措施,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一)、促进各客源国的游客经中国和/或马来西亚到对方国家旅游人数的增长;(二)、鼓励游客前往对方国家丰富的旅游景点景区去旅游;(三)、鼓励公民及其居民到对方国家旅游;(四)、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条合作领域为促进和推动旅游活动,双方将根据各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以下领域进行合作:(一)、研究和开发双方通过交流各自国家在旅游组织、管理和运作方面的经验,通过交流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出版物、研究成果及相关信息等,在研究和开发领域进行合作。
(二)、教育和培训双方将通过互派专家、交流信息、人才培训、公共和私营部门培训计划的比较研究及技能提高等交流活动,进行教育和培训合作,促进技术互助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促销资料双方将在对方国家以及第三国散发旅游促销资料方面进行合作和互助,这些资料包括文件、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等。
任何有关旅游的专门信息资料必须符合双方的法律规定。
(四)、会议、奖励、大会和展会双方将通过国家间的项目交流,在开发会议、奖励、旅游大会和展会产品方面进行合作。
(五)、其它相关组织的合作双方将促进各自旅游组织、旅游商、旅游企业或其它与旅游相关的实体之间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
(六)、旅游投资双方将鼓励公共和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投资项目和旅游区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条执行一、为执行本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执行本谅解备忘录的相关机构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和旅游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为推动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并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代表马来西亚政府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以下简称“一方”或“双方”)意识到建立高等教育学位互认机制的重要性,根据双方曾于2009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普特拉贾亚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探讨在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可能性的内容,就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达成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如下:第一款协定目的根据本协定的各条款和两国的有效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双方同意本协定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两国互相承认的高等教育颁证机构所颁发给两国学生的高等教育文凭。
第二款定义除非有另外约定,在本协定中:1. “高等教育文凭”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并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经认证的教学项目”指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负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指定机构审核通过的教学项目。
3.“文凭互认”指凡经两国指定机构认证或视同认证后的文凭即可互认。
4.“指定机构”是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和授权的指定机构。
5. “高等教育颁证机构”是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和授权的公立或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本国承认高等教育机构内的第三方文凭除外)。
6. “教学项目”指为获得某个文凭而需要学习并完成的课程安排。
7.“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指:中国: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设立并授权颁发文凭的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政府法律规定下批准设立并授权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8.“私立高等教育院校”指:根据马来西亚私立大学法案1996[法案555]所设立的院校。
第三款双方的义务为达成第一款所述目标,双方各自的指定机构应:1. 提供各自国家所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相关信息。
2. 根据各自国家的现行法规和实际情况,为对方国家所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信息提供建议。
3. 为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高等教育法规和两国文凭体制的对等研究方面向各自高校提供建议。
4. 双方公布目前在各自国家被承认的高校相关信息。
5. 提供各自国家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所开设的经认证的教学项目名单。
该名单须由各自国家指定机构定期更新。
6. 若一方高等院校和颁证机构名单发生变化,须告知对方。
双方提供各自国家有关不同授予称号的信息。
第四款应用范围本协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
第五款学校的自主权双方尊重两国高校根据适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所拥有的在录取学生方面的自主权。
第六款高等教育院校的入学要求1. 由于高校的入学要求和教学项目安排不尽相同,获得下列资格方可进入对方高校学习:中国:1) 持有马来西亚高中文凭(大学入学考试、基础、A-level高中课程考试、马来西亚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历文凭)和马来西亚合法颁证机构授予的文凭(备注:此文凭指高于高中毕业证而低于学士学位的证书)的学生可以在中国获准攻读学士学位;2) 持有马来西亚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的学生,可考虑在中国获准进行旨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学习;3) 持有马来西亚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的学生,由于成绩优秀以及科研工作或论文出色,可考虑在中国获准进行旨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4) 持有马来西亚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硕士学位的学生,根据其先前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研究计划,可以在中国学习相应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课程。
马来西亚:1) 持有中国承认的颁证机构颁发的高中毕业证或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的学生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准攻读学士学位;2) 持有中国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大专毕业证的学生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准攻读学士学位;3) 持有中国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准攻读硕士学位;4) 中国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的学生,由于成绩优秀以及科研工作或论文出色,可考虑在马来西亚获准进行旨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5) 持有中国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硕士学位的学生,根据其先前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研究计划,可以在马来西亚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
2.两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可根据各自的规定来决定学生入学所要达到的等级和考试分数。
第七款专家委员会1. 双方应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双方提名的颁证机构的成员组成。
一方应将各自参加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及发生的任何变化告知另一方。
2. 委员会主席由代表中国政府的教育部高级官员和代表马来西亚政府的高等教育部高级官员共同担任。
3. 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包括:1) 对由本协定产生的所有问题进行跟进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讨论;2) 监督、促进双方的指定机构及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以确保中国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机制的持续发展;3) 通过定期回顾对有关互认机制持续发展的信息进行交流;4) 对本协定的执行进程及在本协定框架下达成的所有谅解进行回顾、总结,并向各自负责高等教育的中国教育部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提出建议。
4. 专家委员会根据双方都同意开展的工作项目视情安排会议或讨论。
第八款费用1. 对于在执行本协定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后进行专项安排。
2. 组织会议或工作组的费用由主办方承担,委派代表参加会议或工作组的另一方自行承担交通、生活和其它费用。
第九款中止一方有权因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健康的原因暂时中止执行本协定的全部或部分条款,中止行为自一方通过外交途径书面告知另一方时即刻生效。
第十款保密1. 在本协定或基于本协定所签订的其他协定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需承担对另一方所提供的文件、信息及其它数据保密的责任。
2. 双方同意在本协定终止后,本条款继续有效。
第十一款修改1. 任何一方可提出对本协定的全部或部分条款进行修订。
2. 经双方同意的书面修改意见将成为本协定的一部分。
3. 经双方同意的书面修改意见自双方约定之日起生效。
4. 任何修订都不得影响本协定中在修订之日前或直到修订之日已涉及的双方原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的法律地位。
第十二款争端的解决如双方对本协定条款的解释、实施、执行出现分歧或争议,应由双方通过采取友好协商或谈判方式解决,而无需任何第三方或国际法庭介入。
第十三款生效与终止1. 本协定自签署之日起六个月后生效。
2. 任何一方均有权终止本协定,但需以书面形式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另一方。
协定的终止不影响已经入学学生的权利。
以下签署人由各自政府授权签署本协定。
本协定于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吉隆坡签订,用中文和英文、马来文三种文字写成,三种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在对文本的解释发生分歧时,应以英文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马来西亚政府代表AGREEMENTBETWEEN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ONFRAMEWORK AGREEMENT TO FACILITATE MUTUAL RECOGNITION IN ACADEMIC HIGHEREDUCATION QUALIFICATIONS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Malaysi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singularly as “the Party” and collectively as “the Parties”),RECOGNISING the benefit of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to facilitat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facilitate students’mobility between both countries;REAFFIRMING the Parties commitments made under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o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signed at Putrajaya, Kuala Lumpur, Malaysia on 11 November 2009 to study the possibilities for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HAVE AGREED as follows:ARTICLE IOBJECTIVEThe Parties, subject to the terms of this Agreement and the laws, rules, regulations and national policies from time to time in force in each country, agree tha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Agreement is to facilitat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awarded to students in China and in Malaysia by their respective higher educational awarding institutions.ARTICLE IIDEFINITIONIn this Agreement, unless the context otherwise requires:(a)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means a bachelor degree, a Master degree or a PhD degree awarded by an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cognized and authoriz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b) “Accredited Programmes” means programmes that are quality assured by the designated bodies responsible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Malaysia, respectively;(c) “Comparability of qualifications” refers to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mutual equivalency of qualifications accredited or deemed to be accredited by the designated bodies in China and Malaysia;(d) “Designated Bodies” means any equivalent designated bodies that is recognized and authoriz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e) “Higher Education Awarding Institutions” means a public or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recognized and authoriz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except the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from the third countriesalready recognized by each country’;(f) “Programmes” means the arrangement of a course of study leading to the award of a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up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thereof;(g)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eans:China:A University, or a University College, or a Tertiary College, or a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are recognized and authorized with degree awarding power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alaysia:An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uthorized or established under any written law by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to award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h)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eans any institution as defined under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ct 1996 [Act 555] in Malaysia.ARTICLE IIIOBLIGATIONS OF THE PARTIES1.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referred to in Article I, the Designated Bodies of both Parties shall:(a) provide information on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ach country;(b)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ach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urrent regulations and practices;(c) advi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on the provi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mparability of qualifications from both systems with the aim of facilitating academic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d) make publicly available the information on currently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e) provide lists of currently accredited programmes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institutions with degree-awarding powers for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This information shall be maintained and updated regularly by each Parties’designated bodies; and(f) notify each other of any changes to the list of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warding bodies,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different award titles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ARTICLE IVSCOPE AND APPLICATIONThis Agreement shall apply to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recogniz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ARTICLE VAUT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Both Parties respect the aut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or admission to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rules, regulations and national policies from time to time in force in each respective country.ARTICLE VIREQUIREMENTS FOR ADMISSION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1. Subject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admitting institutions and availability of place, including the manner in which their programmes are organised, the following entry qualif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eligible for admission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China:(a) Holders of 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s (Matriculation, Foundation, A-Level, Malaysian 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or its equivalent) and Diploma from recognized Malaysia’s awarding bodies to enter into programmes leading to Bachelor’s Degree in China;(b) Holders of Bachelor degrees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s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 may be considered for admission to studies leading to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 in China;(c) Holders of Bachelor degrees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s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 who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and completed excellent research work/dissertations may be considered for admission to further studies leading to doctoral degrees;(d) Holders of Master degrees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s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 to enter Doctoral programmes in relevant subjects in China subject to the relevance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oposed research; andIn Malaysia(a) Students with High School Diploma or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recognized awarding bodies in China to enter into programmes leading to Bachelor Degrees in Malaysia;(b) Holders of Higher Diploma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to enter into programmes leadingto Bachelor Degrees in Malaysia;(c) Holders of Bachelor Degree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to pursue Master Degree programme in Malaysia;(d) Holders of Bachelor Degree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who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and completed excellent research work/dissertations may be considered for admission to further studies leading to doctoral degree;(e) Holders of Master Degree from accredited programme from recogniz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to pursue doctoral studies in Malaysia subject to the relevance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oposed research; and2.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each country retai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the grades and examination results required for all courses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egulations.ARTICLE VIIEXPERT COMMITTEE1. The Parties shall establish an Expert Committee consisting of members from awarding bodies nominated by each country. A Party shall notify the other party of the names of their members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and any changes thereto.2. The Expert Committee shall be co-chaired by a Senior Officia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by a Senior Official of the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of Malaysia,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3. The functions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shall be as follows:(a) to follow-up on all issues arising from this Agreement including toconduct further discussions on details as appropriate; and(b) to monitor and facilita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designated bodies and other relevant organisations to ensure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recognition mechanisms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and(c)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that is deemed relevant to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s of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through periodic review; and (d)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greement, of all understandings concluded and agreed upon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Agreement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 accordingly to their respective Ministry re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4. The Expert Committee may arrange for meetings and/or discussions as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in accordance with any working programmes which may be agreed upon by both Parties.ARTICLE VIIIFINANCIAL ARRANGEMENTS1. The financial arrangements to cover expenses in implement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mutually agreed upon by the respective Parties on a case-by-case basis subject to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s.2. Notwithstanding Clause 1 above, expenses for organising any meetings or working groups shall be borne by the Party hosting the meetings or working groups. The Party which is sending its representa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meetings or working groups, shall bear their own travelliving expenses and any other expenses incurred.ARTICLE IXSUSPENSIONEach Party reserves the right for reas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interest, public order or public health to suspend temporarily, either in whole or in pa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greement which suspension shall take effect immediately after written notifica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other Party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ARTICLE XCONFIDENTIALITY1. Each Party shall undertake to observe the confidentiality and secrecy of documents, information and other data received or supplied to the other Par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greement or any other agreement made pursuant to this Agreement.2. Both Parties agree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lause shall continue to be binding between the Parties notwithstanding termination of this Agreement.ARTICLE XIREVISION, MODIFICATION AND AMENDMENT1. Either Party may request in writing a revision, modification or amendment of all or any part of this Agreement.2. Any revision, modification or amendment shall be mutually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and shall be reduced into writing and shall form part of this Agreement.3. Such revision, modification or amendment shall come into force on such date as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Parties.4. Any revision, modification or amendment shall be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or based on this Agreement before or up the date of such revision, modification or amendment.ARTICLE XIISETTLEMENT OF DISPUTESAny difference or dispute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 and/or implementation and/or application of any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settled amicably through mutual consultation and/or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without reference to any third party or international tribunal.ARTICLE XIIIENTRY INTO FORCE AND TERMINATION1. This Agreement shall enter into force six (6) months after the date of signing of this Agreement.2. Notwithstanding Clause 1 above, either Party may terminate this Agreement by notifying the other Party of its intention to terminate this Agreement by a notice in writing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 The termination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not prejudice the students who are enrolled at the time of the said termination.IN WITNESS WHEREOF, the undersigned, being duly authorized thereto by their respective Governments, have signed this Agreement.DONE at Kuala Lumpur, Malaysia on the 28th of April 2011, in three original copies in Chinese, Malay and English languages, all texts being equallyauthentic. In the event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 between any of the texts, the English text shall prevail.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OR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List of Degree Granting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Public Universities1 Universiti Islam Antarabangsa Malaysia2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3 Universiti Malaya4 Universiti Malaysia Kelantan5 Universiti Malaysia Pahang6 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7 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8 Universiti Malaysia Sarawak9 Universiti Malaysia Terengganu10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11 Universiti Pertahanan Nasional Malaysia12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13 Universiti Sains Islam Malaysia14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15 Universiti Sultan Zainal Abidin16 Universiti Teknikal Malaysia Melaka17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18 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19 Universiti Tun Hussein Onn Malaysia20 Universiti Utara MalaysiaPrivate Universities21 AIMST University22 Al-Bukhar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3 Al-Madina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4 Asi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25 Asia Pacif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6 Binary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27 HELP University28 Infrastructure University Kuala Lumpur29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in Islamic Finance30 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31 INT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32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a-Wales33 Limkokwing University of Creative Technology34 Malaysian Institute for Supply Chain Innovation35 Malays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36 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iversity37 Manipal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38 Multimedia University39 Nilai University40 Perdana University41 Putra Business School42 Que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erak43 Raffles University Iskandar44 SEGI University45 Sunway University46 Taylor’s University47 UCSI University48 UNITA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49 Universiti Kuala Lumpur50 Universiti Selangor51 Universiti Teknologi Petronas52 Universiti Tenaga Nasional53 Universiti Tun Abdul Razak5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University Colleges55 Allian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s56 BERJAYA University College of Hospitality57 City Univers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58 Cyberjaya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s59 INSANIAH University College60 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College Selangor61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62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Twintech63 KDU University College64 KPJ Healthcare University College65 Kuala Lumpu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College66 Lincoln University College67 Linton University College68 MAHSA University69 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70 TATI University College71 University College Bestari72 University College of Islam Malacca73 University College Shahputra74 Vinayaka Missi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Other Degree Granting Institutions75 Akademi Seni Budaya dan Warisan Kebangsaan76 Institut Pendidikan G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