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脉诊
脉 诊
• 正常脉象(平脉)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均匀。
脉图
左心室快速 收缩射血
左心室射血 慢期
反流后主动 脉再次扩张
按脉率来分:数疾、迟缓。
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120次。> 120称为疾脉。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疾脉尚主心血痹阻。
按脉律:促、结、代。
促脉
【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热实,气血痰食郁滞。
结脉
【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禀赋异常。
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食热、妊娠。
涩脉
【脉象】脉细迟短,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伤津血少。
按脉管本身的紧张度:软、紧、弦、濡
软脉
【脉象】脉虚软无力。濡脉浮细软。弱脉细软无力。 【主病】虚证。
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切 诊
• 脉诊(Feeling the pulse):按脉搏; • 按诊:触摸按压病体的肌肤、手足 胸腹等部位
脉 诊
• 脉诊的部位: • 寸口诊法 左手 脏腑 寸 心、小肠 关 肝、胆 尺 肾、膀胱
手 寸 关 尺
脏腑 肺肠 脾胃 肾
脉
诊
• 脉诊方法 1 时间:清晨; 2 体位:正座或仰卧,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掌心向上,腕下放松软的脉枕。 3 指法;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 食指放在关前寸脉部位,无名指放在 关 后尺脉部位。总按与单按。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脉象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
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环境宁静时诊脉 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3.脉不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影响因素
综述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诊脉的部位, 基本上有三种分法:1.遍诊法( 见《素问·三部九候篇》)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
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2.三部诊法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
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寸口(寸关尺)以候五脏六腑。
注:脉经又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
上述遍诊法见载于《内经》(内经又有寸口诊法);三部诊法见载于《伤塞论》;至于独取寸口的诊法出于《难经》,而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后世医家多独取寸口,只是危急的病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跌阳、太溪,以确定是否胃气已绝。
寸口三部脉配脏腑寸口就是腕后桡骨动脉。
又叫气口、或脉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说得很清楚:“从鱼际至高骨( 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难经》还把三部分为浮中沉,也叫做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共成九候,这就和《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
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配脏腑的分法,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记载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后世的分法,大致上以《内经》为根据而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王叔和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小肠配右尺。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脉诊
(四)数 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数比平人多一至 ”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 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
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6)情
志
喜悦——脉缓
脉弦急
动脉
7)劳 逸
脉急疾 脉多迟
昼
夜
8)饮
食
脉有力 脉数有力 稍缓无力
脉位变异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
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 “浮如木在水中浮”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
肺主气、司呼吸 朝百脉,助心行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统血,固摄血液行于脉中 肝藏血,主疏泄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脾
肝
肾
肾藏精,元气之根, 一身阴阳之根本
二、诊 脉 部 位、方法、注意 事项
(一)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 法
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 的动脉。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 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平脉三大特征
有胃
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
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
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2、平脉的生理变异
1)季节气候
2)地理环境
3)性 别
妇女较男子濡弱略快,
诊脉部位和方法
诊脉部位和方法正常字体放大字体--------------------------------------------------------------------------------(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
肌肉
沉
寸
关
筋骨
尺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中的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的活动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把脉地点是指在患者身体上触摸脉搏的位置,而把脉方法则是指医生触摸、感知和判断脉搏的技巧和手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把脉的地点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主要有手腕部位、颈部和两侧踝关节等地方。
1. 手腕部位:把脉最常用的地方是手腕部位,具体有左右手大椎脉、左右手仁指脉、左右手阳谷脉、左右手关冲脉、左右手太渊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三个指头,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相应的脉搏位。
触摸脉搏时,应以适度力度均匀地按压,不可用力过猛或过轻。
2. 颈部:颈部也是常用的把脉位置之一,主要是颈动脉的搏动。
医生放松患者颈部肌肉,用两个手指放在颈动脉两侧的搏动区域。
通过触摸颈动脉的搏动,医生可以感知到患者的脉象。
3. 踝关节:踝关节也是把脉的常用地点之一,主要有两侧踝关节的跌脉、迎香脉、章门脉和五阴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手指按压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感知脉搏的变化。
把脉的操作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取脉、感脉和判断。
1. 取脉:医生应首先让患者放松身体,将手腕、颈部或踝关节等取脉部位暴露出来。
然后,医生用适度的力度和手法按压脉搏位,触摸患者的脉搏。
在取脉时,医生应注意手指的温度,以避免因手指过冷或过热而影响脉搏的感知。
2. 感脉:医生在取得脉搏之后,要通过触摸来感知脉搏的性质。
感脉主要包括触摸脉搏的强度、速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
医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在脉搏上按压,以感知并辨别脉搏的变化。
3. 判断:医生在感知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通过比较脉搏的不同变化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的活动情况。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气色等综合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把脉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动,医生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应遵循医疗卫生和无菌原则,保证双方的卫生安全。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正确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环境:在安静、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脉诊,避免有杂音和干扰。
2.准备工具:准备一只干净、温暖的手,避免手部冷或过热。
也可以使用心电图机等专业仪器来辅助脉诊。
3.正确位置:患者伸出手腕,使用三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在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上找到脉搏。
4.触摸技巧:轻轻地按压脉搏,不要用力或过于急促,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状况。
5.观察特征: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注意是否有跳动、缓慢或急促等异常情况。
6.综合分析: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与其他症状、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7.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包括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备后
续参考。
总结起来,中医脉诊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工具、找准位置、使用正确的触摸技巧、观察脉搏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正确的脉诊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臂直腕仰 掌,腕下垫脉枕,使气血流通。布指时,医生用中指定在关部, 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 触脉体,三指布指疏密,因根据病人身材和医生手指大小适当调 整。
• 切脉时医生常用三种力体察脉象,用较轻的指力切按 在寸口脉皮肤上谓之“举”,称为浮取或轻取:用较 重胡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筋骨间谓之“按”,称为沉取 或重取:手指用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 谓之“寻”,称为中取。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 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态度 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 钟,着重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 的部位、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3 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 3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基本
• 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平阳和, 精神安详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脉象与人体内 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 多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年龄、
性别、体质、情志、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 等均能影响脉象,但只要有胃、有神、有根,均属平 脉范围。
• 此外,有的人脉搏不在寸口处,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称为“斜飞脉”;也有脉象出现于腕部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1)。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表5~1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5~l所示。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脉
示意图
浮 中 沉
迟 脉
率
一息
脉象特点:来去极慢,一息三至 每分钟六十次以下 主 病: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示意图
缓
脉 Moderate pulse
如 微 风 拂 柳
浮 中 沉
一息
脉象特点:一息四至,常缓脉 来去从容和缓 病缓脉 来去弛缓 怠缓 主 病:脾胃虚弱,湿证
示意图
数
浮 中 沉
脉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浮弦相合,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 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浮
细
濡
脉 Soft pulse( 软脉)
水 上 浮 帛
软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浮细而软,如水上浮棉轻按可知,重按不显 主 病:诸虚,湿证
细脉 small pulse & 丝脉 thready pulse
浮 中 沉
6、脉宽
5紧
示意图
浮 中 沉
弦
脉 Taut pulse
如 按 琴 弦
张 度
脉象特点: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长、直、有力) 主 病:肝胆病,痛证,痰饮 疟疾 风证 动脉硬化等
示意图
紧
脉 Tense pulse
紧 如 转 索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脉来绷急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主
病:寒、痛、宿食。
示意图
革
脉 如 按 鼓 皮
如 水 漂 木
脉图
•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位表浅,如水漂木 •主 病: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多见于外 感病初期,久病见之为虚阳外越的重证
示意图
浮 中 沉
散
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散 似 杨 花
脉象特点:散漫无根,至数不齐
主 病: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
示意图
浮 中 沉
芤
脉
如 按
葱
管
脉象特点: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 病:失血,伤阴
←寸 关 尺→
脉象特点: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 病: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示意图 浮 中 沉
短
脉
两 头 缩 缩
←寸
关
尺→
脉象特点: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 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诊脉的部位
遍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桡动脉 radial artery
(二)脉诊的方法
时间:以清晨为佳,总之以环境安静,气血平和为宜。 体位:正坐可仰卧,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前臂平 伸,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 布指: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切寸位,无名指切尺位,三 指呈弓状,指头平齐,以指腹切脉体,三指布指 疏密,应根据病人手臂长短而调整。 举寻按:诊脉时用轻指力切在皮肤上曰举,又曰浮取或 轻取;用力不轻不重曰寻,又曰中取;用重力切 按筋骨间曰按,又曰沉取或重取。 平息:脉诊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的一 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 五十动:切脉必候五十动以上,以了解有无结代,并 借以保证不草率从事。
五、常见病脉及临床意义
(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 沉脉
脉紧张度分类:紧脉 濡脉
脉率分类:迟脉 数脉
脉均匀度分类: 促脉 结脉 代脉
常见病脉分类
脉力度分类: 虚脉 实脉
脉流利度分类:滑脉 涩
脉宽度分类: 洪脉 细脉
脉长度分类:长脉 短脉
二、常见病脉
1、脉位
浮 中 沉
示意图
浮
脉 Floating pulse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的形成与各脏密切相关。
• • • • •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肺朝百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 肾藏精,精化血。
脏腑的作用
肺气的敷布 心气的推动 脾气的统摄
保证气血在 脉中运行正常
肾气的鼓动
常脉
肝气的调节
脉象的形成是心脏、气血、 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意图
浮 中 沉
沉
脉 Deep pulse
如 水 沉 石
脉象特点: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在,如石投水 主 病: 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示意 图
伏 脉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 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
牢
脉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沉弦实大而长,按之坚牢 主 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脉 Slippery pulse
如 盘 走 珠
脉象特点: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 主 病: 痰饮 食积 实热等
示意图 浮 中 沉
动
脉
←寸
关
尺→
形 短 如 豆
脉象特点:脉形短如豆,滑数见于关部
主
病:痛, 惊
示意图 浮 中 沉
涩
脉 Uneven pulse
如 轻 刀 刮 竹
脉象特点: 往来艰难, 涩滞不畅 为轻刀刮竹,病蚕食叶 主 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正常脉象
又称平脉、常脉。 基本形象是: 位:三部有脉,不浮不沉 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形:不大不小,不长不短 势:来去从容,和缓有力
律:节律整齐,没有歇止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 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 格、情绪、劳逸、饮食、季节气候、地 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 脉、反关脉。
一息
Rapid pulse
脉象特点:来去急促,一息六至
主
每分钟一百次以上 病: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3、脉
示意图
浮 中 沉
实
脉
如 谷 满 仓
力
脉象特点:三部脉浮中沉取都有力 按之充实 主 病:实证 各种实邪阻滞的病证
示意图
虚
脉
虚 如 谷 壳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稍重按压即感空虚 主 病:虚证--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细 如 丝 线
脉象特点:脉体细小 应指明显 如丝线之应指
主 病:气血两虚 以阴虚为主,又主湿证。
示意图
洪 脉 Full pulse & bounding pu
如 波 涛 汹 涌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脉体宽阔粗大 状若洪水 来盛去衰
主
病:邪热亢盛 亦见于邪盛正衰之危候
示意图
长
脉
如 循 长 竿
浮 中 沉
弱
细
脉 Weak pulse
弱 如 老 翁
沉
中 沉
脉象特点:沉细而柔,轻按不显 重按可得 主 病:气血虚弱,阴阳两衰
极 细
微
浮 中 沉
脉
极软
Indistinctive pulse 水 上 浮 油
脉象特点: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 病:阳衰气少,阴阳气血诸虚
4、流利度 示意图 滑
浮 中 沉
二、 脉诊临床意义
根据脉象的变化,了解 疾病的病因、病位、病 性、邪正盛衰、病情轻 重及其预后吉凶。
三、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部位:手腕寸口部,即桡骨茎突 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 现在临床上大致认为:左寸候心,左关 候肝胆,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两尺 候肾。
(一)诊脉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