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象学复习题(附答案)第⼀章地球⼤⽓(8分)1、⼤⽓是由⼲洁⼤⽓、⽔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洁⼤⽓:指除去⽔汽及其他悬浮在⼤⽓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体;⼲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层⼤⽓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下形成的,⼤⽓中臭氧浓度最⼤的⾼度是 20~30km 。
4、⼤⽓中的臭氧的作⽤: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5、⼤⽓中⼆氧化碳浓度⽩天、晴天、夏季⽐⿊夜、阴天、冬季⼩。
⼤⽓中的⼆氧化碳的作⽤:1)⼆氧化碳是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2)⼆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和⼤⽓长波辐射,对地⾯和空⽓有增温效应。
6、列举⼤⽓中⽔汽的重要作⽤:1)天⽓、⽓候变化的主⾓;2)直接影响地⾯和空⽓的温度;3)⾃然界中⽔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长发育。
7、列举⼤⽓中⽓溶胶粒⼦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长波辐射并放射⼤⽓逆辐射,缓冲地⾯的辐射冷却;3)降低⼤⽓能见度;4)充当⽔汽凝结核,对成云致⾬有重要作⽤。
8、根据⼤⽓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从低到⾼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质量和⼏乎全部的⽔汽,是天⽓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度升⾼⽽降低;3)空⽓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象要素的⽔平分布不均匀。
第⼆章辐射(16分)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单位W/m2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的照度,⼤⼩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通常采⽤1382W/m2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地表⽔平⾯之间的夹⾓称为太阳⾼度⾓,⽤h表⽰(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出到⽇落的总时数,以⼩时、分为单位(即昼长)⽇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它的⼤⼩说明阴晴情况,数值⼤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出前和⽇出后的⼀段时间内,⾼空⼤⽓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称为⼀个⼤⽓质量数,是⽆量纲量)地⾯有效辐射:地⾯辐射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地⾯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净辐射,亦称地⾯辐射差额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于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能量使叶绿素分⼦呈激发状态,并将⾃⾝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P36——38)3、太阳⾼度⾓的影响因素:1)⼀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B. 农业与气候的关系C. 气象与地理的关系D.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酸碱度答案:D3. 农业气象站通常设置在什么地方?A. 农田中心B. 农田边缘C. 农田附近的山顶D. 农田附近的河流旁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成分5. 农业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A. 提供灌溉建议B. 提供病虫害防治建议C. 提供种植时间建议D. 以上都是答案:D6. 农业干旱指数是衡量什么的指标?A. 土壤湿度B. 空气湿度C.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D. 温度与湿度之差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地震答案:D8.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作物产量B.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C.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仪器?B. 湿度计C. 风速计D. 土壤pH计答案:D10. 农业气象数据通常用于哪些方面?A. 农作物种植规划B. 农业灾害预警C. 农业资源管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哪些?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答案:A、B、C2. 农业气象站的主要观测内容有哪些?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湿度答案:A、B、C、D3. 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A. 灌溉建议B. 病虫害防治C. 种植时间安排D. 灾害预警答案:A、B、C、D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哪些?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霜冻答案:A、B、C、D5. 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种植规划B. 灾害预警C. 资源管理D. 产量预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农业气象学只研究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广西大学《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超越高度一.单选题(共15题,27.0分)超越高度1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长波辐射。
正确答案:C2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 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正确答案:A3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A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B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C气温=露点,饱和差=0;D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正确答案:C4热带气候带位于( );A10°S-10°N之间B10°-23.5°N(S)之间C23.5°-33°N(S)之间D33°-45°N(S)之间正确答案:B5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
A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B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C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D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正确答案:D6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B减慢;C不变;D取决于气温。
正确答案:A7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
A清晨转换型B正午受热(日射)型C夜间放热(辐射)型D傍晚转换型正确答案:C8湖北省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天气时,地面和高空分别受____控制。
A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B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C赤道海洋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D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正确答案:B9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B臭氧;C氮;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D10当气团离开源地移动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上时,气团的物理属性会逐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 );A气团变性B气团减弱C气团消失D气团填塞正确答案:A11当饱和水汽压为8.0hPa,实际水汽压为6.4hPa,则相对湿度为( );A1.6 hPaB80%C20%D14.4 hPa正确答案:B12____的天气有利于夜间辐射霜冻的形成。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δ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108公里,太阳直径为1.392×106 公里,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农业气象学试题与复习
内容概要:第一篇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真题pl第二篇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题库P8第三篇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重点汇总P19第一篇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真题四川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2008学年第2学期考试科目:农业气象学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学号姓名年级专业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E T =6 T4。
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2. 地理播种法在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的若干地点上,选择土壤或其他自然地理条件尽可能相同的地段,采取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方法,在各地最适宜的时期播种同一品种作物,并按照统一方案进行平行(或称同步)观测,再对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3. 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称为季风。
4. 气候带___ ; A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倍的地方;B是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 它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 它大致与纬线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
5•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为降水强度。
通常取 10min 、1h 或1d 为时间单位。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_;2. 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3. 在地面辐射差额R = (S'+ D )(1 - a ) - r 公式中,a 为反射率,r 为地面有效辐射4. 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地面的热收支和土壤的热特性 ,— 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5. 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 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丄;7. 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暖平流和冷平流两支,使其范围扩大;8. 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9. 农业气候三要素是温度、励度和光照; — 10. 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 2/3处; 三.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__ 指向 ____ ; B A.地面;空气B.空气;地面C. 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2. 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_ ;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3. 在北半球0 - 66.5 °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___ 日;B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4. 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A.距平 B. 平均变率 C.极差 D. 相对变率5. 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 DA. 高;小B. 低;小C. 高;大D. 低大6. 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 A. 1 B. 3 C. 4 D. 67. 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___ ,低压在 ___ A.右前方;左前方B.右前方;左后方C.右后方;左前方D.右后方;左后方8. 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____ 气候型1BA.草原B. 地中海C. 季风D. 高山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BA.大;大B. 小;大C. 大;小D. 小;小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CA.海陆风B.山谷风C. 季风D. 焚风四. 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1. 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错)2. 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值,地面吸收了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地面温度高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对)3. 由于水汽压和绝对湿度其数值和单位都基本相同,所以气象上常用水汽压来代替绝对湿度.(错)4. 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共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很强,温度差异大,降水复杂化四个方面.(错)5. 土壤经耕翻后,其热容量和导热率会增大,而镇压后的土地,其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减小.(对)五. 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霜冻的类型及其特点•平流型:由于出现强冷平流天气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的霜冻。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A)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B) 气候与农作物产量关系研究(C) 农业灾害防治措施(D) 降雨的分布和降水量变化2. 农业气象学是农学和 ______两个学科的综合应用学科。
(A) 气候学(B) 生物学(C) 地理学(D) 生态学3. 以下哪项不是农作物适宜生长的气象要素?(A) 温度(B) 光照(C) 湿度(D) 风速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______和气侯变化两类。
(A) 旱灾(B) 暴雨(C) 降温(D) 雾霾5. 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气象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生长期是______。
(A) 开花期(B) 结实期(C) 幼苗期(D) 成熟期6.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观测手段?(A) 地面观测(B) 卫星遥感(C) 摄影测量(D) 化学分析7. 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程度与其生长阶段有关,一般来说,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对光照的需求______。
(A) 最高(B) 最低(C) 无要求(D) 无法确定8.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的常用手段是______。
(A) 天气预报(B) 雨量观测(C) 温度记录(D) 气象雷达9. 土壤湿度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以下哪个方法不适合用于测定土壤湿度?(A) 高频地感器(B) 湿度计(C) 刻度管(D) 遥感技术10.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应用领域?(A) 定量评估农作物产量(B) 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C) 帮助农民制定种植计划(D) 研究农作物的育种方法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解释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指的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对农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的天气事件。
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冰雹、霜冻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甚至完全灭亡,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和供应链的稳定。
2. 举例说明农业气象因子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以下哪方面的内容?A. 植物生长B.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土壤肥力D. 农业机械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要素?A. 温度B. 降水C. 光照D. 风力答案:D3. 农业气象学中,下列哪个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A. 土壤湿度B. 光照时间C. 温度变化D. 空气湿度答案:B二、填空题1.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______来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答案:叶绿素2.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包括______、开花、结果和成熟四个阶段。
答案:发芽3.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抗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______能力。
答案:生存三、简答题1. 简述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不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而为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农业气象学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播种、施肥、灌溉等,以适应气候变化。
再次,通过研究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最后,农业气象学还能为农业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2. 描述什么是“农业干旱”,并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农业干旱是指由于降水量不足或不均匀分布,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现象。
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二是增加灌溉需求,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可能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作物的病害风险。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利用农业气象学知识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
答案:利用农业气象学知识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监测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可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从而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植物生长的化学过程B. 农业生产中的气象条件C. 土壤的物理性质D. 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答案:B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肥力D. 降水答案:C3.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作物生长周期B. 作物产量C. 作物品质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农业气象预报中的“有效降水”是指什么?A. 任何形式的降水B. 可以被植物吸收的降水C. 降水量超过10毫米D. 降水量超过50毫米答案:B5. 农业气象灾害中,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作物生长缓慢B. 作物产量下降C. 土壤盐碱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主要是指什么?A. 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B. 植物通过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C.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D.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水分的过程答案:B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常见的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地震答案:D8. 农业气象学中的“积温”是指什么?A. 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B. 一定时间内的最高气温C. 一定时间内的最低气温D. 一定时间内的温差答案:A9.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生长季”是如何确定的?A. 根据作物的成熟期B. 根据作物的播种期C. 根据作物的收获期D. 根据作物的播种期到收获期的时间长度答案:D10.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光周期”是指什么?A. 作物每天的光照时间B.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光照时间C.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光照时间D. 作物从成熟到收获的光照时间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生长季”是指从______到______的时间长度。
答案:播种期;收获期2. 农业气象学中的“有效降水”是指可以被植物______的降水。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第一章大气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1)、(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12)升高(13)1200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农业气象_复习题_FXT212189_100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高压在_______。
A、左前方B、右后方C、左方D、右方2、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
A、结霜B、结霜加低温C、低温D、高湿3、冰雹在气流_____过程中形成。
A、上升B、下降C、稳定不动D、反复升降4、农业界限温度_______℃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A、25B、20C、15D、105、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_______。
A、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B、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正比C、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D、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6、缓行冷锋天气降水区一般出现在_______。
A、锋前B、锋后C、锋左D、锋右7、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出现在_______。
A、热带大陆东岸B、热带大陆西岸C、副热带大陆东岸D、副热带大陆西岸8、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
A、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加。
B、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C、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加。
D、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9、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_______。
A、Q=-R-M+B+LEB、Q=-R+M+B+LEC、Q=-R-M-B+LED、Q=-R-M-B-LE10、_______是地方性风。
A、山谷风B、梯度风C、地转风D、干热风11、_______是短日照植物。
A、麦类作物B、烟草C、马铃薯D、油菜12、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____。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C、平面的E比凹面小D、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13、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_________。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14、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低压在_________。
A、左前方B、右后方C、左方D、右方15、露点温度表示_________。
A、潮湿地面温度B、空气湿度C、饱和湿空气温度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16、土壤表层温度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_________。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共1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太阳直接辐射: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
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 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 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 Ea之差。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Qs):Qs=R(地面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LE(潜热热交换)潜热通量:容积热容量:指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农业⽓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积上蒸发的⽔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绝热变化——⼀块空⽓在没有热量收⽀时,由于环境⽓压的变化,引起⽓块体积改变⽽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绝热变化。
5、⽔汽压——空⽓中由⽔汽所产⽣的分压强。
6、降⽔——从云中降落到地⾯的⽔汽凝结物。
7、天⽓——⼀定地区短时间内⼤⽓状况(风、云、⾬、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候——任何⼀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性质的不同,从⽽在⼩范围内形成的与⼤⽓候不同特点的⽓候称为⼩⽓候。
9、⽔平地转偏向⼒——因地球⾃转使空⽓质点运动⽅向发⽣改变的⼒称为⽔平地转偏向⼒。
10、⽣物学零度——维持⽣物⽣长发育的⽣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差异,产⽣的以年为周期在⼤陆与海洋之间⼤范围地区盛⾏的随季节⽽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温室效应——⼤⽓中CO2等温室⽓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样,阻挡了地⾯向外的辐射,增强了⼤⽓逆辐射,对地⾯有保温和增温作⽤。
13、太阳光能利⽤率——单位⾯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
14、⼲绝热变化——⼲空⽓或未饱和的湿空⽓,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中实际⽔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汽压的⽐值。
16、⽓旋——是中⼼⽓压⽐四周低的⽔平旋涡。
17、雾——当近地⽓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中的⽔汽凝结成⼩⽔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由⼤⽓中⽓压梯度⼒、地转偏向⼒和惯性离⼼⼒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候系统——指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辐射:任何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以电磁波传输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辐照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正南北线的夹角。
太阳赤纬: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的地理纬度,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
可照时数: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以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
光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
日照百分率:一地的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数:当太阳光线垂直到达海平面时,阳光所“走”过的大气路程为一个大气质量数。
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雾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能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太阳直接辐射:来自于太阳方向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辐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总辐射: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它是指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净辐射:地面辐射能与支出辐射能的差值。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贮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或光合有效辐射值比。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地面热量的收入减去地面热量的支出的结果。
潜热通量: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1m)内温度相差1摄氏度时,在单位界面上的土壤每秒钟所通过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涉及到气候资源的利用、农业气候区划、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农业灾害的预防与减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的内容:一、基础概念1.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是什么?2. 描述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哪些方面?4. 什么是农业气候区划?其目的是什么?二、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5.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6. 如何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7. 描述气候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8. 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三、农业气候区划9. 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0. 描述农业气候区划的一般步骤。
11. 农业气候区划对农业生产有何指导意义?四、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12. 作物生长需要哪些气象条件?13. 描述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4. 降水量如何影响作物生长?15. 光照对作物生长有何作用?五、农业灾害与气象16. 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哪些?17. 描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8. 什么是洪涝灾害?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19. 如何通过气象预报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六、农业气象服务20. 农业气象服务的目的是什么?21. 描述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22. 如何利用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七、案例分析23.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说明气象条件对特定农作物的影响。
24. 讨论气象条件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八、综合应用25. 如何将农业气象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26. 描述农业气象学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复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农业气象学试题与复习
农业⽓象学试题与复习复习题⼀⼀、名词解释(共16分,每⼩题2分)1、辐射的波动性2、太阳⾼度⾓3、长⽇照作物4、相对湿度5、温度年较差6、季风环流7、副热带⾼压8、农业⽓候资源⼆、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1、⼴东⼤部分地区的年降⾬量多在______到______之间,通常把⼀年的降⽔分成两⼤部分,前⼀部分的降⽔,称为______降⽔,主要是由______引起的;后⼀部分的降⽔称为______降⽔,主要是由______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______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不______,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向______,因⽽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______辐射,地⾯和⼤⽓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______辐射。
4、植物在______期对低温的反应⽐⽣长期对低温的反应更为敏感,这⼀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______期。
5、⽔⾯蒸发速度的⼤⼩,与______和______成正⽐,与______成反⽐。
6、台风是指形成在______上的______。
当台风在_____以西,______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象部门将对其进⾏命名和编号,并密切监视其动向。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共10分,每⼩题1分,请把正确的答案A. B. C或D填在下表中)1、到达⼤⽓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中,占总能量⽐例最⼤的部分是:A、红外线.B、可见光.C、紫外线.D、长波辐射.2、对植物光周期起作⽤的光谱,主要是:A、黄绿光B、红橙光C、蓝光D、紫光3、北半球的夏季(δ>0°),各地的⽇照时间随纬度增加⽽A、增加B、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4、⼟壤内部热量交换的主要⽅式是A、辐射B、分⼦热传导C、⼟壤的流动D、潜热释放5、晴朗的⽩天,⼟壤温度随⼟壤深度增加⽽A、增加B、减少C、变化不⼤D、不变6、当冷暖⽓团相遇且势⼒相当是,形成的锋⾯称为A、冷锋B、暖锋C、静⽌锋D、锢囚锋7、常带来晴好天⽓的天⽓系统是:A、切变线B、低压C、⾼压D、锋⾯8、冬季危害⼴东农业⽣产的主要灾害性天⽓为:A、寒潮B、寒露风C、晴暖天⽓D、台风天⽓9、表征⼀个地⽅的⽔分资源多少,常⽤A、地下⽔量B、⽔库⽔量C、降⽔变率D、年降⽔量10、⼴东的⽓候属于A、亚热带海洋⽓候B、亚热带季风性海洋⽓候C、亚热带季风⽓候D、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候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共5分,每⼩题1分)1、太阳直射地球上的位置的地理纬度称为太阳⾚纬,其变化范围是±66°27'。
农业气象学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气象现象对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A. 阵雨
B. 干旱
C. 台风
D. 冰雹
2. 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强度为每天至少多少小时?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3. 以下哪种情况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伤害?
A. 高温
B. 适宜温度
C. 低温
D. 温度波动大
4. 农业气象学中,通常用哪种气象要素来描述降雨强度?
A. 降水量
B. 降水频率
C. 降水时间
D. 降水形式
5. 下列哪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
A. 干旱
B. 暴雨
C. 阵风
D. 霜冻
二、填空题
1.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人工降雨手段包括____________。
2. 影响作物长势的关键气象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农作物对温度的敏感度随着_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加。
4.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气象与__________的交叉领域。
5. 晴天条件下,干旱形势的严重程度可通过计算__________指数来评估。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说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2. 为什么气象情况对于农业灾害的防备至关重要?
3. 农业气象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列举。
四、论述题
请以农业干旱灾害为例,说明农业气象学在灾害防备和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以上为农业气象学考试试题,如需参考答案请联系相关专业人士或教材。
祝您考试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冷锋: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静止锋: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气候: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设施农业:是采用一定的人工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来改变自然环境,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可控农业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洪涝: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冻害:是指越冬作物、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 0 ℃以下,有时可达-20 ℃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
1.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1)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2)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可分为哪几层?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对流层的特点?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北半球:①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②夏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加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均昼夜平分。
3.太阳高度角(h)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日变化: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年变化: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随纬度变化:h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4.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5.各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①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
②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③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6.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б=23.5sinN’Ф为观测点纬度7.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的定义与特点①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②长日照植物:短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③短日照植物:长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3.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⑴日变化: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⑵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4.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5.比较: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①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②陆地: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9.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6.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土壤、空气与水的热量交换特点①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②特点: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
7.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Ti为气块温度,T为周围温度)当Ti>T则a>0,气块加速远离原来位置;当Ti<T则a<0,气块减速回到原来位置;当Ti=T则a=0,表示为中性层,垂直运动不会发展。
8.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应用:①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②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③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局限性:①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既复杂又综合的,另外,温度对发育进程的的影响也不完全是线性的。
②环境因素的干扰:环境因子的差异自然会对积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较差、辐射的强弱等。
③生物之间的差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④人为造成的误差:人为的影响主要有发育期的观察、温度资料的取得及计算上的误差等。
10.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①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2.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①过程: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②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③防止蒸发的方法: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3.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①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②过程:水汽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6.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1)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