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工艺详解
钣金与成型第4章 拉深
拉
深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主讲: 贺平
重点内容: 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拉深工艺计算方法; 3.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制定。
难点内容: 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拉深工艺计算 ; 3.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 。
4、 1
圆筒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1 、 圆筒件拉深时的应力应变状态
d d d dt dt 2 d sin t 0 2 d d
首次拉深某瞬间毛坯凸
1) 拉深过程法兰区(凸缘区)的应力分布 (图4-6) 设为无压边拉深,忽略厚向应力,即 确定凸缘区的径向应力 求解过程:建立微分平衡方程:
说明:1) 式中 Rw 是变化的,因此厚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是动态的; 定
t
2)厚度变化分界线 0.607Rw 是近似的,因为其推导中假 0 。
3)圆筒壁和筒底材料的变形:凸缘区材料经过圆角区拉入凹模型腔时, 在凹模圆角处,材料除受径向拉伸外,同时产生塑性弯曲,使板厚减小。进 一步从凹模圆角区拉向筒壁时,又要被校直,即经受反向弯曲。
说明:1)凸缘外区应力状态以压应力为主,内区以拉应力为主。
即为外区增厚,内区减薄。
2)在凹模型腔入口处,径向应力最大,即:
max | a
a
3)凸缘上切向应力恒为负值,
s
说明增大 , 可减小 。 (图)
特点:
⑴ 径向拉应力在凸缘外边缘处总是零; ⑵ 切向压应力在凸缘外边缘处达最大值, 在筒壁处为最小值; ⑶ 外区切向压应力大于径向拉应力;
2 2 ( R02 H ) ( Rw 2) 2 H R02 2 Rw
第一节 圆筒形零件拉深讲解
筒壁传力区拉裂: 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4、圆筒形零件拉深成形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 抵抗失稳能力越差。
第n次拉深系数: mn=dn/dn-1
6、拉深系数的确定 1)拉深系数的概念
拉深系数m 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m 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若m 取得过小,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极限拉深系数: 工件在危险断面不至拉破时,所能达到的最小拉深系数mmin。
压料装置产生的压料力Fy大小应适当;
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料力。 理想的压料力是随起皱可能性变化而变。
9、圆筒形零件拉深的压料力和拉深力
2)拉深力与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①拉深力F
按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圆筒形件带压料装置和不带压料装置的 首次拉深和以后各次拉深的拉深力。 ②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②金属的流动过程 工艺网格实验 材料转移: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③拉深变形过程
外力
凸缘产生内应力: 径向拉应力σ1;切向压应力σ3
凸缘塑性变形: 径向伸长,切向压缩,形成筒壁
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筒形件(H>(D-d)/2)
拉深单元变形动画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2、圆筒形零件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 底部圆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4.1拉深工艺及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
二. 拉深变形过程
方法:拉深网格试验
二. 拉深变形过程
(1)底部(d内)网格不变形; (2)拉深前等距同心圆 不等距水平圆周线 (3)拉深前等角度射线 等距、平行于底面的平行线 (4)拉深前筒壁上的扇形网格,拉深后变成矩形网格。 (5)测量工件高度,高度H>(D-d)/2
二. 拉深变形过程
拉深过程中毛坯各部分变化
一. 拉深工艺
拉深概念
利用模具将平板毛 坯冲压成各种开口的空 心零件,或将已制成的 开口空心件压制成其他 形状和尺寸空心件的一 种冲压加工方法。
一. 拉深工艺
生活中的拉深件
一. 拉深工艺
拉深工艺分类
➢按壁厚变化情况分: ① 一般拉深(工件壁厚不变) ② 变薄拉深(工件壁厚变薄)
➢按使用的毛坯的形状分:
1Cr18Ni9Ti不锈钢等。
较硬材料拉深时,需增加工序改变性能: ①先退火处理后拉深,最后淬火。 ②加热后拉深。
四.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
拉深件结构工艺性
拉深件的形状:简单、对称,对应r相等 尽量避免半敞开及非对称的空心件,否则
应设计成对称组合的拉深,然后剖开。
四.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
拉深件高度:尽量小一些
① 第一次拉深(使用平板毛坯) ② 以后的各次拉深(以开口空心件为毛坯)
二. 拉深变形过程
如图a圆形薄片,剪去图中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沿直径d圆 周弯折,然后焊接,就得到一个图b的直径为d,高度为(D-d)/2 的直圆筒形件。
二. 拉深变形过程
拉深变形过程:
用相同直径大小的圆形平板毛坯,在拉深成直圆筒形 件的过程中,并没有去除多余材料,多余材料流向哪里?
一次成形零件的拉深高度应满足: ①无凸缘筒形件: h≤(0.5~0.7)d
第一篇第六章车身覆盖件拉深工艺课件
汽车覆盖件: 覆盖汽车发动机、底盘,构成驾驶室
和车身的薄钢板冲压件、内部覆盖件 。 载货汽车的车前钣金件和驾驶室、轿
车的车身等。 特点: 覆盖件具有材料薄、形状复杂 、
结构尺寸大、表面质量高 。 覆盖件材料:通常由0.7~1.2mm的08系
列冷轧薄钢板冲压而成。
1
8
(6) 覆盖件上的孔一般应在零件拉深成 形后冲出,以预防 发生变形。
(7) 覆盖件拉深的压料圈形状设计,应 保证压料面材料变形流动顺利、坯料定 位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送料、取件的方 便性、安全性。
9
(8) 充分考虑为后续翻边、修边等工序 提供良好的工艺条件,包括变形条件、 模具结构、零件定位、送料、取件等。
29
2.拉深筋(槛) (1) 拉深筋的作用 ① 增加进料阻力和刚度。 ② 调节材料的流动情况 。 ③ 扩大压料力的调节范围。 ④ 降低对压料面的加工光洁度的要求,
降低大型拉深模的制造工作量。 ⑤ 纠平材料不平整的缺陷。
30
(2) 拉深筋的种类。 ① 拉深筋。 ② 拉深槛。
图6-19 拉深筋
16
(3) 工艺补充部分尽量小。
图6-6 方案a是将翻边展开为 水平面,再加上工艺补充部 分,垂直修边。
方案b是将翻边展开为斜面, 再加上工艺补充部分,垂直
修边。
方案c是将翻边展开为垂直面, 再加上工艺补充部分,水平
修边。
以上三个方案中,方案a最好,
拉深深度浅,易成形,垂直图 6-6 某汽车前围拉深件工艺补充部分的三个方
思考:车门外板单动拉深模主要结构和 辅助结构有哪些?
排气孔,限位器和到位标志器的作用?
39
(2) 双动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变形过程中坯料的应力、应变状态 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可分为平面凸缘部分、凸缘圆角部分、筒壁部分、底部圆角部分、筒底部分等五个区域,如图4-1(b)所示。各部分材料在拉深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状态,如图4-3所示。
图4-3 拉深时坯料的应力、应变状态
拉深变形分析
1.平面凸缘部分 平面凸缘部分为拉深时的主要变形区。材料产生径向拉应力s1。同时,材料在切向产生压缩变形,相邻材料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切向压应力s3。当使用压边装置时,压边力使平面凸缘部分材料产生厚向压应力s2。 由于平面凸缘部分材料在拉深时径向拉长,切向缩短,分别产生径向拉应变e1和切向压应变e3。其中,切向压应变e3的绝对值大于径向拉应变e1,故根据体积不变原则,材料将产生厚向拉应变e2,厚度增加。 2.筒壁部分 筒壁部分为已变形区。在拉深过程中,该部分材料起到向变形区传递拉深力的作用,因而也称为传力区。筒壁部分在拉深时可近似认为受单向拉应力s1作用,应变状态为轴向产生拉应变e1,厚向产生压应变e3,厚度减薄。
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变形过程 1、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如图4-1所示
图4-1 拉深工艺过程 1-凸模 2-压边圈 3-毛坯 4-凹模 5-拉深件 6-平面凸缘部分 7-凸缘圆角部分 8-筒壁部分 9-底部圆角部分 10-筒底部分
拉深变形分析
2、无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通过网络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分析材料在拉深时的变形情况。 在圆形毛坯的表面上画上许多间距都等于a的同心圆和分度相等的辐射线,如图4-2(a)所示
拉深变形分析
5.底部圆角部分 底部圆角部分为筒壁部分和筒底部分之间的过渡区,常称为第二过渡区。筒底部分材料主要受拉深力引起的径向拉应力s1,以及凸模的压力和材料的弯曲作用产生的厚向压应力s3。切向有拉应力s2,但量值较小。材料在径向产生拉应变e1,厚向产生压应变e2,厚度变薄。切向压应变e2很小,可忽略不计。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有压边圈装置的简单拉深模
•
正装拉深模
•凸模较长,行程不大。
PPT文档演模板
•
倒装拉深模
•锥形压边圈将毛坯压成锥形有 利于拉深变形。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压边圈装置分析 •1、弹性压边装置(用于普通单动压力机)
•a)橡皮压边装置
b)弹簧压边装置
c)气垫压边装置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 具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概述
• 拉深是将平面板料变成各种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件的分类:
• 圆筒形零件 • 曲面形零件 • 盒形零件 • 复杂形零件
•拉深件特点:
•效率高,精度高,材料消 耗少,强度刚度高。
•拉深压力机:
•单动、双动、三动压力机 和液压压力机。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阶梯形件的拉深特点
• 1、判断能否一(t/D×100>1),而阶梯
之间直径之差和零件的高度较
小时,可一次拉出。
•判断条件:
• 上式中h/d是表6-9中拉深次数为1时的值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 2、多次拉深时的拉深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负间隙拉深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拉深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1、最后一道工序: •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按工件要求确定。
•工件要求外形尺寸时:
•工件要求内形尺寸时:
•2、中间各道工序:•凸凹模尺寸取毛坯过渡尺寸
•若以凹模为基准:
PPT文档演模板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工艺解答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拉深系数的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
kn
1 mn
d n 1 dn
拉深系数表示了拉深前后毛坯直径的变化量,反映了
毛坯外边缘在拉深时切向压缩变形的大小,因此可用它作为
衡量拉深变形程度的指标。拉深时毛坯外边缘的切向压缩变
形量为:
1
Dt dt Dt
的高度:
第一次 h1 (D2 d120 2r1d10 8r12 ) 4d1
第二次
h2
(D2
d
2 20
2r2 d 20
8r22 )
4d2
第三次
h3
(D2
d
2 30
2r3 d 30
8r32 )
4d3
式中:
d1, d2 , d3
各次拉深的直径(中线值);
r1, r2 , r3
(1)半成品直径 拉深次数确定后,再根据计算直径dn 应等于d工 的原则对 各次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大于推算拉 深次数时所用的极限拉深系数。
零件实际需拉深系数应调整为:
m1 0.57, m2 0.79, m3 0.82, m4 0.85
调整好拉深系数后,重新计算各次拉深的圆筒直径即得 半成品直径。零件的各次半成品尺寸为 :
(3)材料的力学性能 板料的屈强比 s b 小,则屈服极限小,变形区内的切向压 应力也相对减小,因此板料不容易起皱。
(4)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是 :
t (0.09 ~ 0.17)(1 t )
D
D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4)由于拉深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及回弹变形等原因,复杂拉深件 坯料形状和尺寸设计值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误差,坯料形状和尺寸 最终是在试模后确定。 2.拉深模凸、凹模的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4 拉深凸模常用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5 拉深凹模常用加工方法
一、拉深变形分析
26627D
图5-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起皱
26627D
图5-4 起皱破坏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1)坯料的相对厚度t/D。 2)拉深系数m。 (2)起皱的判断 在分析拉深件的成形工艺时,必须判断该冲件 在拉深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起皱,如果不起皱,则可以采用无压边 圈的模具;否则,应该采用带压边装置的模具,如图5-5所示。
26627D
图5-10 圆筒形件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解 由于t=2mm>1mm,所以按中线尺寸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坯料展开直径。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求各工序件高度。 7)画出工序图,如图5-11所示。
26627D
四、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26627D
图5-9 多次拉深时筒形件直径的变化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2.拉深系数
表5-3 圆筒形件带压边圈时的极限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 4.圆筒形件拉深各次工序尺寸的计算
(1)工序件直径 从前面介绍中已知,各次工序件直径可根据各 次的拉深系数算出。
Hale Waihona Puke 26627D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 D
Ky (1
m1 )
以后各次拉深中制件不起皱的条件是: 实践证明:
t di1
K
y
(
1 m1
1)
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拉深的初期
(二)拉裂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 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为防止拉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板材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形状;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等。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工艺计算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成形方法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的类型与结构
其他拉深方法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返回
拉伸: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 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 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
(二)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引起的摩擦力:
m
2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w
1 4
b
rd
t t
/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曲w 力 仍按上式进行计
算,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筒底圆角半径rn
筒底圆角半径rn即是本道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确定方法如下:
r r 一般情况下,除末道拉深工序外,可取 pi = di。 对于末道拉深工序:
拉深工艺
变形阻力与拉深筋
1.影响拉深变形阻力的因素 .凹模口形状 .拉深深度 .拉深件的侧壁形状 .压料力 .凹模图角半径 .润滑条件 .压料面面积
2.拉深筋(槛)
拉深筋的作用 .增加进料阻力 .调节材料的流动情况 .扩大压料力的调节范围 .当具有深拉筋时,对压料面的加工要求 .纠平材料不平整的缺陷
• 拉深筋的种类
Text1
Text4
Text5
Block Diagram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concept
Concept
Concept
Concept
2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3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球形件变形特点
壁厚的变化
三个变形区域
1.胀形变形区 2.拉深变形区 3.凸缘变形区
抛物线形件拉深
分两类:以高径比h/d分类 1.浅抛物线拉深 2.深抛物线拉深
汽车灯罩的拉深
两道拉深筋的模具
液压拉深
对于复杂抛物线
拉深模
1.拉深模种类 2.拉深模的设计要点
拉深模结构
1.无压料装置的 简单拉深模
2.有压料装置的 简单拉深模
3.落料拉深复合模
作业:4、5、
第五章 局部成形工艺
用各种不同变形性质的局部变形来改变毛坯 或半成品的形状和尺寸的冲压成形工序称 为局部成形。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凸缘区起皱: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 传力区拉裂: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三、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续)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一、拉深变形过程
圆筒形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 (一)拉深成形时板料的受力分析
(二)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 1.变形现象 平板圆形坯料的凸缘——弯曲绕过凹模圆角, 然后拉直——形成竖直筒壁。 变形区——凸缘; 已变形区——筒壁; 不变形区——底部。 底部和筒壁为传力区。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
1.凸缘部分 应力分布图
2.凹模圆角部分 3.筒壁部分 4.凸模圆角部分 5.筒底部分
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很不均匀的。 拉深成形后制件壁厚和硬度分布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模柄 2
拉
-上模座 3-
深
凸模固定板 4-
模
弹簧 5-压
结
边圈 6-定位 板 7-凹模 8-下模座 9
构 图
-卸料螺钉 10-
凸模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 深 的 网 格 试 验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
深
过
程
的
拉深变形分析
2.凸缘圆角部分
过渡区,材料变形较复杂,除有与平面凸缘部 分相同的特点外,还承受凹模圆角的压力和弯 曲作用而产生压应力σ2。
3.筒壁部分
继续拉深时,凸模的拉深力经筒壁传递 到凸缘部分,承受单向拉应力σ1的作用, 发生少量的纵向伸长和变薄。
4.底部圆角部分
过渡区,材料承受径向拉应力σ1和切向拉应力 σ3,在厚度方向承受压应力σ2。
拉深变形的基本原理
拉深: 利用模具使平板毛坯变成为开口的空心 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
拉深工艺可以制成筒形、 阶梯形、球形、锥形、抛 物面形、盒形和其他不规 则形状的薄壁零件。
一、变形过程
拉深模的工作部分没有锋利 的刃口,而是有一定的圆角 半径,并且其间隙也稍大于 板材的厚度。
金属流动过程的实验:
拉深变形过程可归结如下:
在拉深力作用下,毛坯内部的小单元体在径向 产生拉应力,在切向产生压 应力。
在这两种应力作用下,凸缘 区的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并不断 地被拉入凹模内,成为圆筒形 零件。
二 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应变状态
拉深件各部分的厚度变化不一致:
底部略为变薄; 壁部上段增厚,越靠上 缘增厚越大; 壁部下段变薄,越靠下 部变薄越多,在壁部向 底部转角稍上处,则出 现严重变薄。
拉深毛坯应力应变状态的5个区域:
1.平面凸缘区
径向拉应力σ1和切向压应力σ3、厚度方向压应力σ2的作 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逐渐进入凹模。材料的流动主 要是径向延展,同时也向毛坯厚度方向流动而加厚。 越靠外缘需要转移的材料越多,外缘材料变得越厚, 硬化也越严重。
若不用压边圈,则σ2=0。此时的ε2 要比有压 边圈时大。当需要转移的材料面积较大而板材 相对又较薄时,毛坯的凸缘部分,尤其是最外 缘部分,受切向压应力σ3的作用极易失去稳定 而拱起,出现起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性变形时需满足的塑性方程为 :
1 3 m
1 0 ),经数学 由上述两式,并考虑边界条件(当 R Rt 时, 推导就可以求出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大小为:
Rt 1 1.1 m ln R
Rt 3 1.1 m 1 ln R
在拉深后我们发现如图4.1.2:工件底部的网格变化很 小,而侧壁上的网格变化很大,以前的等距同心圆,变成 了与工件底部平行的不等距的水平线,并且愈是靠近工件 口部,水平线之间的距离愈大,同时以前夹角相等的半径 线在拉深后在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的垂线,如图4.1.3所 示,以前的扇形毛坯网格变成了拉深后的矩形网格。
t Df d 或 t Rf r
(4)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是 :
t t (0.09 ~ 0.17 )(1 ) D D
用锥形凹模首次拉深时,材料不起皱的条件是:
t d 0.031 D D
如果不能满足上述式子的要求,就要起皱。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起皱发生。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实际生 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压边圈 。
F dt p sin
4.1.4 拉深成形的障碍及防止措施
1.起皱(如图4.1.8),影响起皱的因素: (1)凸缘部分材料的相对厚度 凸缘部分的相对料厚,即为 : (2)切向压应力的大小 拉深时 3 的值决定于变形程度,变形程度越大,需要转移 的剩余材料越多,加工硬化现象越严重,则越 3 大,就越容易起 皱。 (3)材料的力学性能 板料的屈强比 s b 小,则屈服极限小,变形区内的切向压 应力也相对减小,因此板料不容易起皱。
(2)拉深过程中的 1 max 和 | 3 | max变化规律
1max 和 3 max 是当毛坯凸缘半径变化到 Rt 时,在
凹模洞口的最大拉应力和凸缘最外边的最大压应力。 2.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 引起的摩擦力 FQ 该摩擦应力为:
M
2uF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可 根据弯曲时内力和外力所作功相等的条件按下式计算:
2.拉裂 拉深后得到工件的厚度沿底部向口部方向是不同的 (如图4.1.9) 防止拉裂: 可根据板材的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 力,增加凸模的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变形材料的 润滑条件,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的形状,选用拉深性 能好的材料。 3.硬化 拉深是一个塑性变形过程,材料变形后必然发生加 工硬化,使其硬度和强度增加,塑性下降。 加工硬化的好处是使工件的强度和刚度高于毛坯材 料,但塑性降低又使材料进一步拉深时变形困难。
p 1max M 2 w e
'' w
μα
μα Rt 2FQ t t p 1.1 m ln r dt b 2r t b 2r 2t e d d
由上式把影响拉深力的因素,如拉深变形程度,材 料性能,零件尺寸,凸、凹模圆角半径,压边力,润滑 条件等都反映了出来,有利于研究改善拉深工艺。 拉深力可由下式求出:
1.1 m ln Rt R 1.1 m 1 ln Rt R
化简得:
ln Rt R 1 2
R 0.61Rt 即: 即交点在 R 0.61Rt 处。用R所作出 的圆将凸缘变形区分成两部分,由此圆 向凹模洞口方向的部分拉应力占优势 ( 1 3 ),拉应变为绝对值最大的主 变形,厚度方向的变形 是压缩应变。
拉深概述 6.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6.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6.3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成形的特点 6.4 盒形件的拉深 6.5 拉深工艺设计 6.6 拉深模具设计 6.7 其他拉深方法
1.拉深的基本概念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 开口的空心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他形状 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工方法。(如图6.0.1) 2.典型的拉深件(如图6.0.2) 3.拉深模具的特点 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 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
W
1 t b 4 rd t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 曲力仍按式上式进行计算: 1 t 'W W b
4 rd t 2
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即:
1 t ' 'W b 4 rp t 2
(4)材料流过凹模圆角时的摩擦阻力 通讨凸模圆角处危险断面传递的径向拉应力即为:
在变形区的内边缘(即 R r 处)径向拉应力最大,其值 为:
1max
Rt 1.1 m ln r
在变形区外边缘处压应力最大,其值为:
3 max 1.1 m
凸缘外边向内边 1 由低到高变化, 3 则由高到低变化,在凸缘中间必有一交 点存在(如右图所示),在此点处有 1 3 所以:
4.1.2拉深过程中变形毛坯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时毛坯变形和应力情况(如图4.1.5)
1.平面凸缘部分
2.凹模圆角区壁部分
4.凸模圆角部分 5.圆筒底部分
传力区
过渡区 小变形区
图 4.1.5 拉深中毛坯的应力应变情况
4.1.3 拉深变形过程的力学分析
1.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析 (1)拉深中某时刻变形区应力分布 根据微元体的受力平衡可得
d t 0 1 d 1 R dR dt 1 Rd t 2 3 dR sin 2
因为 3
3
取sind 2 d 2 并略去高阶无穷小,得:
4.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4.1.1板料拉深变形过程及其特点 (如图4.1.1)
在毛坯上画作出距离为a的等距离的同心圆与相同弧度b 辐射线组成的网格(如图4.1.2) ,然后将带有网格的毛坯进行 拉深。 在拉深过程中,毛坯受凸模拉深力的作用,在凸缘毛坯的 径向产生拉伸应力 3,切向产生压缩应力 1 。在它们的共同 作用下,凸缘变形区材料发生了塑性变形,并不断被拉入凹模 内形成筒形拉深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