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文字稿

合集下载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师: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它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人生三大命题之一。

有人不及思考、碌碌一生,在不觉中就被历史的大潮湮没无息;有人旁征博引、纵览古今,尽其一生也未能悟透个中奥妙。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考虑过自己“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呢?生1:伟大的周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就为自己之崛起而活着吧!(其他生笑)师:不错,有雄韬伟略的人生之路将在你脚下延展。

生2:老师您以前提到过,虽然无权决定生命的开端,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历程。

我就为了未来的生命历程而活吧!师:说的真好。

对于“生”和“活”的体悟,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啊!生3:我不清楚自己具体为什么而活,总之我觉得活着很美好,所以应该好好活下去。

(其他学生若有所思)师:是啊,美好的一切让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这也许就是人们活着的源动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为什么而活”的答案,那么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的罗素是怎样诠释自己为何而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声音。

师:(幻灯片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现当代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师: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下面我们有请几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每个学生朗读一段)师:几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请大家思考:罗素是为何而活着,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之而活呢?生4:首先,他活着是因为渴望爱情。

爱情能为他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些能帮他发现美好的人生境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堂实录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堂实录

《三峡》教学实录主题:道法自然大美在“和”——以《三峡》为例执教:邹正华(小榄花城中学)时间:2010年9月30日10:55-11:40地点:小榄花城中学班级:初二(3)班整理:夏小英(根据录像光盘)一、新课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单元。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90页,看到单元提示。

大家把单元提示的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师拍案叫停)师:是仁者lè山吗?生齐答:yüè.师:都不是,读yào,“喜欢,喜爱”的意思。

(师板书)(生俱现疑惑色)师:中央电视台曾有这样的一句广告词,读的是yào。

就这个问题,大家今晚回家可baidu 一下,作为一个问题探究。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仁者为什么“乐”山?智者为什么“乐”水?是仁者喜欢登山?智者喜欢喝水吗?(哄堂笑)生1(主动站起):我记得在课外书上看过一句话,山的稳重,水的灵动。

师(兴奋地):很好,看来多读课外书的同学的悟性就是好啊!这句话说的就是,仁者的性情似山一般的什么?生齐答:稳重。

师:智者的性情就像水一般的什么?生齐答:灵动。

师:很好!我们是要成为仁者还是智者?生齐答:都要。

师:对,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嘛。

(笑声)这一点,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么做和怎么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既要山又要水,有山有水才有风水;(笑声)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评三好学生。

(笑声)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这段时间,老师家访,见到一些家长,连说好,好,好!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生2:成绩好,表现好,家里的房子好嘛!(哄堂笑)师:不是,是老师问家长有几个子女,家长回答说有两个,一儿一女。

生3:有男有女,“女”和“子”就是“好”咯。

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心理的一种表现,怎样的文化心理?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生疑惑,俱不出声)师:大家还记得08年奥运会开幕式吗?一开场,为体现中华文化特质,投影了一个什么字?生(大悟,齐声):和师:组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观潮》课堂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观潮》课堂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观潮》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首诗。

(课前,我先搜集了一首胡仲弓的《钱塘江待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文内容比较浅显,与本文有共同之处;写法上也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塘江待潮胡仲弓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大家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景色?学生很兴奋,看得出他们已经发现了端倪。

我叫了几个同学,他们回答得都很好。

学生:写的是钱塘江大潮。

老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从“石塘”一词看出来的。

老师:石塘就一定是钱塘江吗?在好好想想,诗里面有暗示的。

学生:从“吴越”一词看出来的。

吴越是江浙一带,再加上潮水的景观就能看出是钱塘江大潮。

老师:不错,同学们肯定纳闷:这首诗怎么没有题目,下来我们一起看这首诗的题目。

(多媒体出示诗题——钱塘江待潮-(宋)胡仲弓)老师:这是南宋诗人胡仲弓写的一首描绘钱塘江大潮的诗,看来大家发现了诗里面的秘密。

下来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找找看哪些语句写出了钱塘江的怎么样的气势。

学生齐读。

学生:“涛喧万鼓鸣”一句写出了潮水声音巨大,像千万个鼓敲响一样。

老师:涛声巨大,声赛鼓鸣,说得很好。

还有谁?学生:“江翻晴雪卷”一句能看出来潮水来势凶猛。

老师:“雪卷”怎么理解?真是写雪花吗?学生:应该是浪花像雪花一样卷起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老师:是呀,把浪花比作雪花,写出了浪花的壮美。

好,下来我们看今天要学习的文章题目。

(多媒体展示题目《观潮》-周密)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周密的一篇文章《观潮》,下来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周密:字公瑾,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著《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

老师:好,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一:作者知识)周密(1232~1298),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背影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背影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堂实录新人教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散文,大部分散文都有一句话作为文章的“文眼”,如果说我们阅读散文的时候抓住了它的文眼进行质疑探究,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

那么何为“文眼”呢?)【屏幕显示】所谓”文眼”即在文章中可以统领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或者概括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二、讲授新课:(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回答老师的问题: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那句话?)生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屏幕显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师:这里有一个读错的字是哪个字?重读一遍,已二年余)生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师:我们找到了文章的文眼之后我们来看我们的标题是《背影》,那么如果说我们要在这句话中加个重点符,应该加在哪?)生齐答:背影(师: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生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重读“背影”)(师:读出重音来没有?但是还不是很明显,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这句话)生齐读,读出重音(师:同学们都读出了重音,那么现在需要同学们探究:如果让你针对背影提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生1: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师强调问题,针对重音提问)生1:“他的背影”中的他指的是谁?生齐答:“父亲”生2: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背影?(师:这个问题去哪儿找答案?)生齐答:第六段(师梳理:提出问题后我们梳理出两个问题:他是谁?他的背影是怎样的?由此我们找到了第六段,下面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六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在他读的过程中做一个简单的圈点批画,读完后我们来提问)生3:朗读第六段,其他同学圈点批画(师:读的很到位,有几处老师要强调“似的”的读音,那么这位同学读完以后老师想问大家的问题是:《背影》问世以来感动了很多读者。

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感动了吗?”)生1:我的感受是朱自清他对父亲的背影的描述没有用华丽的词句,他的语言很朴实,情感也全部倾注在文章中,我读完后非常感动,感受到了朱自清语言中父亲的爱。

《钱塘湖春行》课堂教学实录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课堂教学实录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课堂教学实录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

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

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

还能够听出什么来?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

)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1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文字)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文字)

【课堂实录】一、导入(5)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的歌曲,演唱者是歌坛天后王菲,词作者却是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一个人。

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就是说他读了那么多书,薪水却少得连肚子都填不饱。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生答)是啊,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生答)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这个人是谁呢?(出示苏轼图片)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生简介)师:刚才大家都说了,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坎坷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顺顺利利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问一问苏东坡,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文中明白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新授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一)知”闲“因(出示写作背景,指名朗读)(1)(二)读“闲”味(5)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2遍)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指名朗读,评价)师:好,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请全班齐读一遍。

(生齐读)读得不错!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夜游承天寺!(出示图片)(二)赏“闲”景(15)1、寻友赏月(5)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深秋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众):“月色入户”。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课堂实录1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课堂实录1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一)拎出“伟大”师:从小学至今,我们一定都有自己难忘的老师。

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他(她)吗?生1:我小学五年级时的数学王老师,和蔼可亲,像妈妈一样。

生2:我小学时的体育老师,篮球打得很棒,我们男孩子都很佩服他。

师:你们是用“和蔼可亲”“佩服”等字眼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藤野先生,是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医学教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这位老师的呢?生:(找出第37段,齐读)师:我们再读一遍,看从中你能读出什么问题?生:藤野先生到底做了什么让鲁迅念念不忘?生2:藤野先生为什么那么关心一个中国人?生3:鲁迅为什么说藤野是“伟大”的?师:(板书:伟大?)一个普通的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自鲁迅先生离开日本就再未与他相见,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在层层铺垫、蓄势之后,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期待,进入课文,便变得顺理成章。

(二)感受“伟大”师: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件事?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生:(默读,自主学习)师:先概括地说一说写了哪四件事?生: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教师板书)师:文中用的“修改”吗?(生:添改)比较“修改”“订正”“添改”几个词,作者为什么用“添改”?生1:“添改”,是增加并订正;“修改”和“订正”的意思接近。

生2:藤野先生不但为鲁迅增加了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而且还修改了其中文法的错误。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生1: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根据是“移了一点位置”“不但……连……也都……”。

师: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职责的话,有一点肯定不是他份内的事,那是——生:(齐)订正文法的错误。

师:继续谈藤野先生的品格。

生1:关心学生,和蔼耐心。

根据是:“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生2:担心我的解剖实习。

师: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本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他为什么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生1:怕“我”难堪,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这是对“我”的尊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空明之月与空明之人——《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前言】东坡教我教学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在公开课上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这个作者实在太好了||,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如何上||,都会唐突了内心的偶像||。

而对于苏轼的研究汗牛充栋||,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

你一扎进去||,就出不来||。

于是||,备课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曾经备出来的课||,“厚重”得似乎要在这一节课上||,就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全部||。

最后帮助了我的||,还是苏轼||,还是苏轼的文字本身||。

我渐渐地读出了味道||。

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课堂态度: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

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

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

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

摒除杂念||,灵魂安宁||。

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

备课备到深处||,终于感觉内心也“积水空明”了||。

于是决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课要上得一清如水||,做教师要做得明心见性||。

于是丢掉了包袱||,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做到了反复美读||,当堂背诵||,咬文嚼字||,适当拓展||。

总之||,课堂上“读”与“析”的分寸||,“守”与“拓”的分寸还是还是把握得比较好||。

基本算是挺“空明”的一堂课吧||。

【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赏奇景【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

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

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三峡》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三峡》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三峡》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优秀教案思想】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4、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本课设计思想《三峡》是郦道元游记散文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短小文言文。

《新课程规范》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还提出“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基本理念。

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确定了“教学目标1、2、3、4”,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读通文意,教学重点放在内容(景物描写)的分析。

我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把秀丽的三峡风光的分析和当前热门时事(三峡水利工程)相联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包括《三峡》风景图片、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等)【教学的实施】课堂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它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山大川,装扮着中华大地。

你们能说出几处景点吗?生:有梁金山公园,立园。

生:有泰山,北京故宫,万里长城。

生:有黄河,长江……(学生踊跃发言)师:哗,看来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啊!的确,处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也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

(板书课题和作者:三峡郦道元)师:(出示《三峡》的风光图片)刚才课间大家已经欣赏过这几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三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介绍的方法。

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诵读,词句品析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诵读,词句品析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出方寸之间,阅尽大千世界”
今天我们的研学活动“行走的课堂”,来到了兰溪灵羊岛著名的“核雕博物馆”,我们将在这里学习《核舟记》,欣赏核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二、“读文识舟”
1. 读课文,找到概括核舟内容的句子。

师:首先我们一起“读文识舟”。

朗读课文,找出能概括雕刻了内容的句子。

生:大苏泛赤壁
2.赏析“泛”。

师:老师找到的也是这一句。

那有谁知道“泛”是什么意思呢?
生:泛舟。

从文下注释中看到是泛舟。

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师:那有没有人知道泛在最初造字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
师:我们来看看它的小篆。

水加上乏,缺少什么?
缺目标、缺目的
师:从文章内容看,泛字用得好吗?能不能用其它词代替呢?“游、玩、览……”小组讨论一下。

生:“泛”不仅能写出游玩的意思,而且还能表达出苏轼和黄庭坚一种悠闲、闲适的感觉。

因为漫无目的,所以就显得悠闲了。

生:“泛”能表现出佛印悠闲的神态。

生:“泛”非常符合两个舟子的活动和神态。

“横卧”“若听茶生然”
3.体会“技奇”。

师:王叔远雕刻了三个闲适的朋友,两个自由的舟子,五个人物的神态动作都这么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这么丰富发内容,这么栩栩如生的神态是刻在多大的一个桃核上
的?
“首尾八分有奇,高二黍许”,这到底是多大?
1.98厘米,0.5厘米左右。

我们直观地看一下。

这是我们同学周末回去画和折的,我们比较一下。

师:我们真可以用一个词来感叹王叔远技艺!
生:“奇巧”“灵怪”
这也正是魏学洢用来赞美王叔远的句子。

三、“品文说赞”
1.师:魏学洢在文中除了直接赞美王叔远技艺“奇巧”“灵怪”之外,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赞美的呢?认真阅读课文,在字里行间体会魏学洢对王叔远的赞叹。

生:“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以看出,王叔远可以根据原来的样子刻出栩栩如生的东西。

所以技艺高超,表达赞叹之情。

师:如果说从这个句子中找到一个最能表现赞叹之情的词语,你觉得是哪个呢?
生:“罔不”。

因为“罔不”是表示所有,无一例外。

最能表现赞叹之情。

师:能试着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吗?
生:“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重读“罔不”。

师:很好,句子找得好,读得也很不错,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生:还有“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我们用笔写都很难写成像蚊足一样细,更何况他要用刀刻出来。

所以技艺高超,作者赞美王叔远。

师:若是选一个词语,那是哪个词语最好呢?
生:“了了”,清清楚楚的意思,像蚊子的脚还能清清楚楚,那是多么厉害啊,作者用这样的词来体现自己的赞叹之情。

师:你再读一下。

读得慢一点,要把这种“了了”的感觉读出来。

生:“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么小的东西上一眼就能看到人的神态,那是多么神奇啊。

作者一定想,真是神奇!
生:“佛印绝类弥勒”,一个“绝”就可以看出王叔远的把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魏学洢用一个“绝”子表达对雕刻者的赞美和敬佩。

师:作者最后又进行了如此的统计,如此的铺陈,你们觉得啰嗦吗?
生:不啰嗦,他用实际的数字,从侧面描写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生:我觉得他作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从“为人五;为窗八”到“为字共三十有四”,用那么多的东西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对比。

生:我认为他还是给读者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前文如此细腻的描写都是分开来写的,从一个空间的顺序来描写的,也许我们看着并不觉得雕刻了多少内容,可是最后一段话一统计,我们就感觉到,哦,那么小的桃核,雕刻了那么多的内容。

给读者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人五;为窗八;为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

句式看似非常单调,但是思想感情却是非常强烈。

师:如何朗读,要把东西多读出来,应该怎么读?
生:略快一点。

师:我们一起再把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男同学读前部分,女同学读后部分。

2.没有王叔远,就没有精美的核雕;没有魏学洢,就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核雕技艺的精巧,技艺再神奇也需要奇妙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承。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文奇
四、“习文赏物”
今天的我们是非常幸运的,研学活动,让我们走进了这个古核雕艺术博物馆。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明清核雕,我们不仅能从文章中感受核雕艺术之奇,还能亲眼目睹核雕艺术之美。

现在我们的桌上盒子里就有核雕作品,大家可以小心把玩欣赏,王叔远的大苏泛赤壁也会给大家观赏。

学《核舟记》,看古核雕,赏微雕艺术。

师:用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可以使对联,也可诗歌,评论文字等。

生:“技妙绝神雕艺好,艺高妙笔更超神”
生:小人,小字,小核舟
高超,高手,高技艺
妙笔,妙文,秒刻画
细观,细品,细赞叹
这就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
生:“俗人目中为核舟,谁人知晓匠人心”大家都把目光看到核舟的精巧,又有谁能真正理解王叔远的匠人之心呢!
生:“灵怪之巧夺天工,方寸间意象万千”
生:赞核舟方寸间意象万千,传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
师:真好,你有一个核舟,想到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也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传承中国传统技艺,但我们可以用其它方式将他流传下去。

我们可以用文字,可以用体验后的表达来将神奇传播。

五、总结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丰富博大精湛,我们可从核舟这一奇珍中窥其一斑。

我们将眼光投向生活、投向历史,就能更好地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研学之路,行在路上,意在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