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班级:农林经济管理09级3班姓名:杨刚学号:20094313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经过艰辛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民族获得了新生,我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强国御辱,洋务,维新,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正文:时光荏苒,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已然170余年光阴。
现在看来,发生在170年前的那场战争相对于历史上那些知名的战争当中并不起眼。
而正是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在这场战争之前,我们民族在王朝兴衰治乱更替的历史怪圈中循环;在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美梦中沉沦;在几千年的田园梦想中不知不觉的没落。
如果没有英吉利这“蕞尔小邦”来打扰,或许我们民族会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慢慢糜烂直到化为灰烬。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我们民族开始从美梦惊醒,开始了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踏上了艰辛的救亡图存之路。
在经历鸦片战争惨痛的失败之后最先看到外国先进之处的是地主阶层中的一部分开明分子。
作为最先清醒认识到“蛮夷之长”的一批中国人,他们受广泛传播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积极地了解外部世界,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这一批人中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以及他的友人魏源,林则徐奉道光皇帝之命南下广东禁烟,在禁烟过程逐渐认识到西方的长处并萌生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因此,他被称作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他之后的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更是将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凝成简洁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句话成为了后来几十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刺激了像林则徐魏源这中开明地主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就是全民族的了。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各地的农民起义使得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一部分清朝官员意识到传统的思想不足以应对当前形式,于是萌生了向对外学习的念头。
但是他们的学习是在继续沿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学习技术。
洋务运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强求富,但是根本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因而很难脱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为中国找到新路子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国内知识份子义愤填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开展了“公车上书”的活动。
光绪帝开始重视变法的主张,随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维新运动,但是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在抵御列强侵略的同时又积极反抗清朝统治。
1911年,中国爆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被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的同时,中外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动起了新文化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大幅度传入中国。
为什么都没有能够救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因为只停留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制度上学习,所以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压制,只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作挣扎。
洋务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不能够救中国。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虽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是他们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第一次探索和学习了他国。
是一次很好的飞跃,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后来,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在当代,我们同样还需向西方学习,主要是汲取西方政治体制的精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在历史不断的进程下,需要我们打开国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进程,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成为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所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
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盲目,择优选择,将中西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改革开放在当代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一名学生也是这样,学会学习,把握机会,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综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每当每个中国人说到这无不为之自豪。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那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被乌云笼罩般抑郁,感到无比的屈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中国人民开始挣脱“闭关锁国”的政策的枷锁,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840年经历了鸦片战,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华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华民族那颗沉睡已久的心,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奋起。
大批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外国史地,注意国际形势,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1841年,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
19世纪60年初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他们提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分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民强之术”。
如同一切面临着近代西方挑战的民族一样,渴望富强的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这种选择无疑与中国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关。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内容摘要:近代中国,最初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最初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接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掀起了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又分别发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了思想方面。
纵观近代历史,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过程,从浅入深,对西方的理解也逐步深化,近代中国人在近百年屈辱的历史中,从反侵略和反压迫中,本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理想,逐渐成长,古老的中国也随之获得了新生。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介绍简单论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关键词:器物制度思想绪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时期及事件简介: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1)林则徐、魏源、严复: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四洲志》、《海国图志》、《天演论》(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习制度(1)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变法维新(2)革命派: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三,从五四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思想(1)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2)先进的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第一、林则徐、魏源、严复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昏庸愚昧,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
封建中国的。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近代中国发生了从封建王朝到近代国家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中西方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艰难曲折的历程。
首先,最早的时候,中国人接触到西方的知识非常有限,大致都是一些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知识,在那个时候,西方的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相对于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
因此,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学问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被视为是异端邪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渐渐地开始领先于中国。
尤其是在19世纪,中国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事件中屡遭失败,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动荡和失落,同时也促使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学问的需求和接受度的提高。
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受到的西方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教育最早是通过传教士和商人向中国传播的,但这些传教士和商人所传授的知识比较单一,且主要都是给中国人讲解西方的基督教信仰,而非深入的科学和文化知识。
到了晚清时期,近代洋务运动和立宪派的提倡,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走向学习西方知识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和一些学者通过挖掘和翻译了一些西方重要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开始了对西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但是,由于没有适应西方知识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机构,很多中国人对于传授的西方知识只是停留在了稍微了解的层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面临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困扰,很多重要的西方著作由于翻译的问题造成了误解甚至失真。
此外,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利于真正推行西方的科技和思想,所以,很多西方学问并没有被完全吸收和应用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
总之,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向西方学习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西方学问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个学习的过程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一直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这才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篇章。
为了拯救这样的局面,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一段艰苦的向西方学习的复兴中华之路由此开启。
第一阶段——器物层次,洋务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引领了洋务运动。
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旗帜,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政治近代化却未得到发展。
第二阶段——制度层次,辛亥革命,维新变法。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将科技文化学习和变革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化进程迈进一大步。
先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其次在政治的近代化也有了突破。
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而立宪派引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然而新政策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其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同时,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其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宣传的设立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核心制度,加上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手中,最终也没能避免失败。
下层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利的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征程。
然而并没有发动广大的劳动群众,帝国主义的阻挠下,再加上资产阶级本身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其成果最终为袁世凯所窃取。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西方文化大量流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新文化运动目标是建立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摘要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但是,早期维新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完善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关键字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器物,制度,思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层次的转变。
第一阶段:地主阶级学“器物”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国人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欧美列强此时正在崛起,加紧进行对外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又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则是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王冠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斗争史、发展史和探索史。
面对社会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是守旧还是向西方先进学习?如果守旧,那要“守”哪些?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向西方学习,怎么学?学什么?是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深入的思考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通过表格分析法,宏观展现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学习内容、基本主张、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及各自结果,自上而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体现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漫长汇聚过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然而,由于教材安排之特殊需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没有在本单元体现,这就割裂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
故教学过程中,可把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往前移,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单元知识结构表格中,①——⑦用以分析各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①——⑦处处分析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其实,分析“背景”也有诀窍。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般而言,“背景”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故分析应以抓住“时代特色”为要务,并在掌握窍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勿需多背,便能做到“背景分析”几无遗漏。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一般分析背景分三个角度展开:一、环境角度,包括国内外环境。
尤其是谈到近现代时期历史大事件,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都要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对于“国内外环境”的阐述,常见的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
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兴民权、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又提倡西学,坚持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第三,陈独秀。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开始的。
陈独秀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当时在他心目中,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也是科学。
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98)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或者说三个不同程度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而这个阶段的具体划
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在这个时段内,由于列强侵略战争的频繁(如1840和1856两次鸦片鸦片战争、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俄国分期侵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1894甲午中日海战等等),中国又无力抵抗,让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的屈辱,并很快找到失败原因。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军事和科技的强大,才得以侵略中国,中国就是由于没有这些船坚利炮才一次又一次失败、丧权辱国。
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行为和人物大约有: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先进官僚和知识分子和他们早期的活动;以及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领导人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张之洞等洋务派。
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在在其编订的《资政新篇》中已经提到过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设想,其中就有制度方面的。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布北洋舰队的夭折,也宣布了洋务运动这一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的行为的失败。
再加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刺激到了国民的屈辱感,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开始认识到只学习西方表面的物质是远远不足的,最根本的是制度。
以学习西方制度为内容载体的活动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虽然在结果上这两次运动都失败了,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应该奋起反抗,而且结束了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经过了军事科技和制度的两重学习,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坚持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所以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开来。
他们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在这三个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里,我们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慢慢进步。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不仅运用了其聪明才智贡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个反复探索反复学习的过程里,中国社会是在前进,可是学习西方的这些途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好的结果,中国并没有完全由此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向西方学习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好处时,也要明白,走资本主义道路、向西方学习不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平等的根本途径。
一、器物层次的学习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从鸦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中,深切地感到了中外在“器”、“技”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把“师夷长技”付诸实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变革社会,走近代化的工业道路,并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以实现强兵富国的梦想。
然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而是仅仅移植近代的科学技术,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了它的失败。
二、制度层次的学习
甲午中日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痛切的感受到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真正救中国,在进一步的探索中,终于看到了隐藏在“器”、“技”现象后面的政治制度才是致使西方富强的根源。
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行程已从器物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施政纲领,虽然维新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汲取改良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辛亥革命中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
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终成泡影,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文化思想层次的学习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对此前的近代化过程再次进行深刻的反思,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办,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真正终结了专制主义以及旧道德、旧文化、旧风俗在中国的主流地位,使新思想、新理论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激起了国民思想的狂潮,真正启蒙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民!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的主力军。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从此,中国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人向学习西方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探寻,在中国近代史110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失败到成功,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告诫我们学习
西方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强国之路。
同时还应对外开放,杜绝闭关锁国,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明、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的国富民强。
讨论组成员:刘宇洋 201431150007
杨田珺雅 201431150146
张舒颖 201431150012
高恺 201431150153
胡川洋 201431150158
蔡东昊 201431150155
温家璐 201431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