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接受国家委托,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法人组织。

事业单位在开展其公益事业的也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

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内控管理视角,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内控管理是事业单位对内部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指导和管理的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等五个要素。

1.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事业单位的理念、价值观、道德风险等方面的要素。

事业单位应树立廉洁、高效、公正的内部环境氛围,加强职工素质的培养和管理,增强内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与监督。

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事业单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事业单位应制定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的流程和制度,依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估,并加以合理防范和管理。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实施对各个环节的控制,从容防范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资金使用、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风险的防范。

4. 信息和沟通信息和沟通是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沟通的重要手段。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处理并传递相关的财务信息。

在系统的管理中,要加强对内部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5. 监督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形式。

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财务活动进行跟踪和检查,确保其合规性和规范性。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财务风险是指在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干扰或事故等原因,导致财务损失或其他经济后果的风险。

从内控管理角度出发,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1.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财务活动也日益复杂。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却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达成其经营目标而制定并不断执行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通过这些政策和程序,事业单位能够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其资源、保障其资产的安全、准确记录其经济活动以及确保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事业单位的内部经营行为,而且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经验管理水平。

实践中发现,由于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机构,其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往往较为明显,比如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够健全、信息不畅通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

一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严密,就容易造成各种内部失误和财务失误,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特点当下,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稳定,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仍然十分突出。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金流动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

这些财务风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防范,就会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稳定性构成威胁,甚至引发事业单位的经营危机。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也存在着反复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解决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需要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是紧密相关的,前者是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后者是内控建设的重要目标。

具体而言,内控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决策程序和规章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营,从而有效的降低和预防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而财务风险的发生则经常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严密,导致了资金的动态不清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等原因。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一、背景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设立的承担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组织,在其财务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体制,防范各类风险,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本文旨在探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

二、内控体制的建设1. 确立内控目标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确定内控目标,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职责和权责,以及内控的范围和要求。

2. 制定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相关法规、规章和规程,制定内控制度,确保财务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实现任务的正常进行。

3. 人员配置和培训事业单位应根据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配置专业的人员,包括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等,确保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应加强内控培训,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4.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内控体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向上级机关报告。

三、风险防范1. 预防与应对资金风险事业单位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浪费。

应建立预算控制和财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一线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

2. 预防与应对财务造假风险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账务制度,确保财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应加强内部审计,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保护国家和社会的财产利益。

3. 预防与应对资产损失风险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使用和保护责任,加强资产的登记、清查和监管,防止资产的丢失或损坏。

应建立保险制度,对重要资产进行投保,降低风险。

4. 预防与应对权力滥用风险事业单位应建立权力授权和监督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人员的职权范围和权限,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应建立举报制度和检查制度,加强对权力滥用行为的检查和纠正。

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随着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防范与控制这些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人员培训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一、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人员配备标准。

明确财务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审核流程和权限分配,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日常管理,推行财务人员定期轮岗、交叉岗位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强化内部控制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加强人员培训。

继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定期组织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财务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在人员选拔上,注重财务管理经验和财务分析能力,确保选聘到合适的人员。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财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数据的高效和准确的处理。

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和分析,及时跟踪和研究国内外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经验。

与其他事业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分享财务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防范和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能力。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监管政策和要求,确保财务管理的合规性。

六、建立严格的准则和规范。

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准则和规范,明确各项财务活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

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违反财务管理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完善和风险防范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内控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内控体系的完善:1.明确内控目标:事业单位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业务情况,明确内控目标,包括财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确保财务安全和财务稳定。

2.建立内控架构: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控架构,包括内部控制职责分工、内部审计等。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内控职责和审计职责,实现内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3.规范内部流程:事业单位应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包括收支管理、采购管理、审批流程等,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财务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4.加强内部控制培训: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内控培训,提高员工的财务意识和风险意识。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遵守能力,减少内部操作风险。

二、风险防范:1.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评估:事业单位应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如对可能出现的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滞留等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化解措施。

2.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环节,做到风险管理全程化和制度化。

3.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内部审计和内部检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制定相应的风险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机关和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避免风险扩大化。

4.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事业单位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定期进行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策略和措施,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完善和风险防范是保障财务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同时也伴随着财务风险的不断增加。

无论是对于政府、单位领导还是负责人,都需要注意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是指对一个单位的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监督、控制和管理,以提高业务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事业单位中,内控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1.人员组织:人员组织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人员组织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各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关系和工作流程。

同时,还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素质,加强对财务控制方面的培训,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2.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规范和有效。

这些制度应该包括收支管理、审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且能够正确处理各项财务事务。

3.财务管控:财务管控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核心要素。

在财务管控方面,需要加强对各项资金收支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且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合规行为。

二、财务风险防范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各种财务风险比如资金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存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威胁。

以下是几个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1.加强风险意识:必须加强风险意识,通过风险管理的方式,及时发现和预防财务风险,避免因财务风险而导致重大损失。

2.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风险管理制度是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制度要及时更新,及时适应新的风险,同时要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严格的财务监管:建立完整严格的财务监管体系对于预防财务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和公共组织,其财务管理工作关乎国家财政安全和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对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预算执行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国家财政拨款和年度经济计划编制的,预算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部门财务困难,甚至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

部分地方政府或单位向国家发出的支出未得到拨款,导致无法按时支付工资、奖金等,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运转。

2. 资金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拥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如何管理这些资金,防范资金流失和滥用,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单位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如未经批准将资金用于非法用途,或者在资金上存在管理混乱、滥用职权的情况,都属于资金管理风险。

3. 财务造假和失职风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如虚报、冒领、挪用公款等不当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单位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一些工作人员可能因失职或渎职,导致单位遭受财务损失,这也是一种财务风险。

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定期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完善,确保其与时俱进、符合实际情况。

2. 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是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控制和业务控制两大方面。

财务控制包括资金管理、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控制,业务控制包括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3. 加强监督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财务问题。

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核,确保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一、引言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事业单位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具有社会资金和公共资源的特性,其财务活动和资源使用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内控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控制各种风险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监督审计等方面。

1. 组织结构: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协调和合作。

2. 人员配备:事业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对人员进行适当的配置和培训,确保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和职业操守。

3. 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各项制度和规范,包括财务制度、人事制度、采购制度等,明确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流程,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4. 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便对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分析和监控。

5. 监督审计:事业单位应依法接受监督审计,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组织运行情况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如资金管理风险、预算执行风险、采购管理风险等。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防,可以有效地保护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财务稳定。

1. 资金管理风险: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事业单位应合理制定资金计划和预算,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和回收,防止资金流失和滥用。

2. 预算执行风险: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要加以监督和控制,防止预算超支和挪用资金。

3. 采购管理风险:采购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活动,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贪污腐败、合同履约风险等诸多问题。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一、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概述事业单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和有效管理,内控管理成为必要环节。

内控管理是一种组织管理行为,通过制度、制度执行与监督等方式,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运作的正确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失。

为了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1. 审计制度与流程的完善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和流程,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防范财务风险的产生。

2.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防范。

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以确保财务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3. 风险评估和监测事业单位应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通过对各项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还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规避,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4. 人员培训和教育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通过加强内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财务知识和技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5. 多元化的资金运作事业单位应注重资金运作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财务来源。

通过多元化的资金运作,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的集中度,增强财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6. 制度的监督和改进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制度监督和改进机制,通过监督和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制度的监督和改进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三、结语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保障事业单位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只有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提高人员培训和教育,多元化资金运作,并对制度进行监督和改进,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其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它们必须确保自身在稳健的财务基础上充分履行其职责。

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体系和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一、内控管理内控是企业保障自身资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各项风险的重要方法。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它们的内控管理都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1. 控制环境。

包括决策制定的民主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制度管理的规范化等,这些都为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

2. 风险识别与评价。

包括对涉及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保障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不会由于一些基本的经济风险出现问题。

3. 管理措施与程序。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从而保证财务风险的防控。

4. 信息和沟通。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管理者层面、执行层面之间的共识,使管理决策和相关信息共享有效。

5. 监督机制。

健全的监督机制是内控管理制度的前提和保障。

对组织内各种行为、规定、程序、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执行以及检查评估进行监督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可以从内部把握财务风险的发生,避免财务风险发生。

二、财务风险防范尽管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其收支情况不应被忽视。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稳健性极其重要。

1. 财务制度的规范化。

建立符合规范化、标准化操作的财务制度,保障财务管理的准确、严谨性。

2. 严密管理凭证和票据。

对凭证和票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避免资产疏漏或损失。

3. 财务复核制度。

对于涉及资金收入、支出、借款、贷款、债务清偿以及其他财务问题等进行人工双重审核,确保财务汇报的准确性。

4. 资产档案管理。

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进行实时监测,对于数量较大的资产可以采用资产标识、分类进行实时管理。

5. 预算控制。

制定合理预算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机制,使财务运营更加安全合理。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是以公益性为目标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其经营活动具有稳定、长期性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保障其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控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

一、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是指组织内部为达到其目标所制订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岗位职责、确立管理流程等措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

内控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事业单位内部存在大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 防止和控制风险: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涉及到大量的金钱和资源,管理中存在各种风险,如内部盗窃、贪污腐败、违法违纪等。

通过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保障组织的安全。

3. 提高内外部合作的信任度:内部控制可以使组织做到公平公正,能更好地与外部合作单位建立信任关系,为组织发展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4.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权责一致,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是指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流动,资金的安全性是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可以提高资金的安全性,防止资金流失和浪费。

2.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财务风险防范可以提供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组织的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财务决策的风险。

3. 保护权益和声誉: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声誉和信誉,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可以保护事业单位的权益和声誉,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法人组织,其经营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保障其正常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主要分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内控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业务管理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适应业务特点的制度与程序,规范管理行为,保障财务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对机构和人员进行监督与评价。

内控管理的核心是强调事业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机构、制度和流程,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效益。

财务风险防范是指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的一系列举措,目的是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源,减少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安全。

财务风险包括资金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控管理是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内控管理通过规范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审计制度等方式,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减少假账、失实报告等风险。

内控管理还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风险,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抵抗力。

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

包括完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与权限控制,建立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强化内部管理和流程标准化。

2.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操作的监管和控制,规范财务行为。

3. 加强财务预测和风险评估。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财务安全。

4. 合理配置财务资源。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5.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为公益性质的组织和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尤为重要。

良好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营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本文旨在分析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财产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合规运作而设置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程序。

良好的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各种财务风险,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内控还可以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合规运作,增强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控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财产和资源。

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组织,其财务来源通常较为有限,因此必须有效地保护已有的财产和资源,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2. 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事业单位的经费往来涉及到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多方面资金,必须确保其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以便为组织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3. 防范财务风险。

内控管理可以通过制定财务策略、规章制度和流程,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

4. 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内控,事业单位可以规范流程和程序,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在日常运作中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管理风险、损失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造假风险等。

这些风险如果不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就会对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营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对事业单位的几种主要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1. 资金管理风险事业单位通常依赖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支持日常运作,因此资金管理风险是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首先介绍了内控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内控管理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运营效率。

其次分析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特点,包括公益性、稳定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接着列举了财务风险的来源,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最后总结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之间的紧密关联,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有效预防财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特点、来源、关联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引言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其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合理运营,还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

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是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和财务监测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

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中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非营利性质、公益性质和政府性质等方面。

这些特点在内控管理中需要特别考虑,以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财务风险的来源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

这些风险在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监管、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规避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探析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探析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探析引言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也不断发展完善,职能覆盖和业务领域更加广阔多元,对于事业单位自身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由于内控体系不完善,因而在自身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对于单位的良好有序发展也带来较大影响。

因此,这也要求在单位内部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于风险导向,结合单位内部治理模式以及业务活动实际特点,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促进单位经济活动的规范高效,确保单位各项工作高效有序的实施推进。

一、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相关内涵概述事业单位与企业等一般性的营利组织有着较大的区别,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相对较为单一,对于内部财务管理方面更加强调合规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则主要是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而根据单位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等,所建立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执行程序等措施,对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风险隐患所进行的全面的组织防范以及管控约束。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也就是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控管理、业务层面内控管理、内控评价监督。

强化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以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强化内控规范的实施,可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相关的预算、财政、资产、项目、国库、会计等管理规定,避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违规行为;第二,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依托内控体系强化单位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和采购、预算管理的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可靠,促进资产效能的高效发挥;第三,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以规范的内控体系对财务会计核算以及财务预决算进行约束控制,确保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并提高对于财务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第四,预防腐败及舞弊问题,以内控体系在单位内部形成健全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强化对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管控,进而针对经济活动构成全链条监督控制机制,有效预防财务活动中的腐败舞弊现象;第五,提高单位运转效率,以内控制度机制的建立和执行,进一步强化单位运转管理工作基础,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提升单位公共服务效率。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完善和风险防范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的关键举措。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完善与风险防范主要包括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等方面。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普适性。

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考虑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定,以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财务目标,建立的一套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操作程序,旨在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有效预防和应对内部失控和风险的体系。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业务流程、确立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实施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等。

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和防范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内部方面,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机制,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在外部方面,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以便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除了上述的方面,还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对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的理解和认识。

还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监督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持续推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途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途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途径作者:李璧莹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3期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事业单位要想立足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对传统内部控制模式进行改革。

将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以及各项业务有效结合,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对内部管理机制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信息化内部管理系统,借助信息数据掌握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状况,识别财务风险,做出科学决策,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含义(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虽然主要负责人为内部管理者,但需要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并对现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完善,基于内部控制目标采取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有效识别事业单位经营与管理中隐藏的财务风险。

在事业单位中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需要将国家政策作为导向,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产科学配置,发挥资产最大应用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借此实现内部控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事业单位的资金通常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行政、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单位运作的核心诉求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特征。

通常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事业单位运营与管理常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使财务风险系数增大,只有事业单位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性,精确捕捉风险信号识别风险,并出具科学应对策略,才能避免事业单位經济损失,推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现存问题(一)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不够重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尤其是领导层与管理层,由于不了解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投放在业务运营方面,内部控制管理让位于实际业务开展,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效,存在财务风险隐患,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非常关键,因为其影响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进行分析。

一、内控管理内控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实施内部控制措施,以达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及其业务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效率性和安全性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控管理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等5个要素。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念、管理层的风险意识、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内部监督等。

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内部控制有效。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事业单位的业务和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失。

事业单位应该对其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评估,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通过针对事业单位各种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内部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流程、有效的传票制度、严格的备档制度等。

事业单位应该制定明确的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确保业务的稳定开展。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性,及时反映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开展内部沟通,加强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业务合作,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对外部进行及时报告。

(五)监控监控是指通过对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的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合法、规范、效率、安全。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查机制,通过内部审核、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等方式,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保障财务安全,合理规范运行行为,加强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

财务风险防范是事业单位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对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措施。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对财务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内控管理通过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账务的准确记录,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建立财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权限和程序,防止财务经办人员的滥用职权和挪用资金的行为。

内控管理还可以通过建立审核制度,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虚报和造假的行为。

内控管理在预防财务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控管理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财务风险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制定财务预算和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审核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财务风险。

内控管理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的风险。

建立系统访问权限制度,限制不同人员对财务系统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恶意篡改和窃取信息。

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责任和风险管理流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和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预警和应急处理。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紧密相连,内控管理是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规范和加强内控管理,事业单位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财务风险的发生,保障财务安全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首先,内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内控管理是指建立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措施,旨在保障事业单位业务的安全性、完整性与可靠性。

内控管理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其中,内部控制环境中包括管理层的规范性、人员素质、组织架构和文化氛围等因素。

而风险评估则是在内部控制环境下,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来保障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

而控制活动,则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控制手段,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

信息与沟通则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内部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最后,监控则是根据内部控制标准和目标,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监督。

其次,财务风险防范与内控管理息息相关。

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等因素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且风险不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在内控管理中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做到“人控制人,制度控制人,数据控制制度”。

同时,财务风险防范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制度和规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成果。

总之,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是现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增强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进而分析了其出现的相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7-0134-01
随着控制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而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健全,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支付风险。

主要是来自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

实行部门预算,通过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支出结构,希望借助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改革来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固有矛盾。

而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结构分散、个个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核算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培训条件的限制,在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政策、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

财务人员在运用新的会计政策、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因核算错误形成的财务管理失误进而造成违规处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管理风险。

主要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死角与盲区。

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监督措施的不到位,削弱了财务监管的控制力。

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这些最终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大决策失误的风险。

(四)道德风险。

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财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由于现有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造成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交流、教育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使得财务人员在从事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二、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控制环境难尽人意
从外部环境来看。

一是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管理的缺位。

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体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

二是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将面临诸如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风险、国有(控股)企业的连带责任风险等。

从内
部环境来看,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重大风险的责任在于决策者对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认识不足。

而当内部环境恶化时,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二)政府预算约束严重弱化
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

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

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

三、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通过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目标防范财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操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制度要求;三是合规性目标,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不能只考虑服务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
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特别是按照财政预算改革的要求,财政将加强对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保障计划的科学性,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堵塞腐败漏洞。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适应财政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审定、执行、监控、分析、调整、考核等。

(二)通过明确内部控制责任人员防范财务风险在制定内部控制
有关规定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还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

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

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

在授权批准控制时,一定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权限、授权批准责任和授权批准程序。

同时要把授权批准权限的分解和审批额度的分配与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财务公开性制度的建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防止滥用职权审批情况的出现。

(三)通过强化具体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
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再次,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
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
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

(四)通过建立内部控制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要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五)通过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单位遇到的新财务风险问题不断出现,与之相适应应当不断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各单位还应该建立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应该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
制度一并考虑,但两者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个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

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
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综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单位,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也显得犹为重要。

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更要使内部控制适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