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丽华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丽华简介

马丽华简介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中共党员。

1976
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doc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doc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编辑:指导:日期: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八年级下册要读的名著

八年级下册要读的名著

八年级下册要读的名著1. 作者简介。

- 傅雷(1908 - 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

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 内容梗概。

- 信中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如叮嘱傅聪注意身体健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也有对儿子艺术修养提升的指导,傅雷以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对傅聪演奏的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从音乐表现的技巧到乐曲内涵的理解等多方面给予建议;还有对儿子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导傅聪要爱国,要有民族荣誉感,要真诚待人等。

3. 艺术特色。

- 书信体的形式。

这种形式使得家书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就像父子俩在面对面地交谈。

读者可以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拳拳父爱,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儿子取得成绩的欣慰,还是对儿子不足的担忧与批评,都直白地表达出来。

- 文字优美,富有哲理。

傅雷在书信中常常引用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使家书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例如他对艺术、人生的许多见解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些话语不仅对傅聪有深刻的启发,也让读者从中受益。

4. 主题思想。

- 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这种爱体现在对儿子成长全方位的关注上,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也反映了傅雷的教育思想,他注重艺术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并重培养,通过家书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情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等。

5. 阅读建议。

- 可以先整体浏览家书的目录,了解家书的大致脉络,比如家书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不同阶段傅雷父子交流的重点有所不同。

-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傅雷的教育方式,他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艺术见解传授给儿子,并且思考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注意书中体现的时代背景,傅雷所处的时代有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这些对傅雷父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以及文体概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以及文体概述

作者及作品概述1.《藤野先生》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姓周,幼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

“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是开始使用的笔名。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接着,发表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1924~1925年,发表《祝福》《伤势》等11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彷徨》出版。

并发表了散文诗集《野草》。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2.《我的母亲》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四十年代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的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威格在诗歌、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战斗》《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宗教》《中流——我以后的生活》等。

作为盲聋哑人,海伦的成就是空前的,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部编本)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1 / 1。

作者简介 八年级

作者简介   八年级

作者简介八年级(下)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另外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 安徽绩溪人。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4.《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恐惧》《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5.《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6.《雪》选自《野草》,作者鲁迅7.《雷电颂》节选自《屈原》,作者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099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

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

位梦华 ,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7年毕业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的科学家.70年代,利用重力次料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深部机构造和物质 分布及其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其结果至今仍为地 学界所引用.80年代曾在国际权威性杂志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刊物《JGR》 发表了关于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论文.这是由中国 人独立在此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该刊物第一篇探讨重力变化与 地震关系的论文,受到了国际地球物理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著作主要有 《奇异的大陆--南极洲》,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系统介绍南极情况的 书.《南极政治与法律》,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南极政治法律的专著.其他 还有《南极与人类》,《南极之梦》,《北极的呼唤》等大量书籍.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 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 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 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 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 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 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 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曾闻名全球.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 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 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 胧中的祖国》
吴 刚,1964年7月19日出生.1988年以来,主要从事 课程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 学论等领域的研究,是国内较早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的人员,作为主要成员编撰了《中国教育大系课程 论卷》和《教育大词典课程论》.吴刚于2000年获得 上海市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担任中国教育 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国际权威学术组织AERA (全美教育研究会)国际会员.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汉族,1904年11月 巴金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汉族,1904年11月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 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1929年回国后 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年回国后, 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 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 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 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 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 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文化大革命 中受冲击.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 中受冲击.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 家协会主席.2003年 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 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 人民作 荣誉称号. 家"荣誉称号.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 荣誉称号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 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注释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语文版初中七八年级作者简介

语文版初中七八年级作者简介

1、冰心: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笔名:冰心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事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步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3、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

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5、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合集: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

散文:《画梦录》。

6、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等。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7、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8、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著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

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诗人,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汉族。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10、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作:《汉宫秋》《岳阳楼》《黄粱梦》等杂剧15种。

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复习——《四世同堂》

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复习——《四世同堂》

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复习——《四世同堂》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二、情节概括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

一边在敌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

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一人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1982年才得以全貌为中国读者所知。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第一部《惶惑》。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冠家最终在靠出卖女儿色相的帮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长的职位。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