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简介
历史趣谈:刘铭传主要事迹 从草寇到一品大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铭传主要事迹从草寇到一品大员导语: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少年刘铭传艰难生存。
母子二人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后遭当地土豪凌辱,手起刀落,恶人授首!当时肥西“豪杰蜂起”,有不少武装堡垒,各寨之间为争夺地盘、筹粮筹款,经常相互攻伐。
当时除了刘铭传之外,还有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两大武装。
其中,张树声是个文化人,廪生身份,与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有交情。
张树声主动联络周氏兄弟和刘铭传,邀请他们归附李鸿章门下,因为那才是一条明路。
刘铭传在平灭长毛,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的战场上都立下殊勋,三十岁就成为一品大员。
成为台湾首任巡抚之后,他更是苦心经营,成为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刘铭传生平主要事迹刘铭传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
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强盗。
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
刘铭传悲哀不已,还乡做团练。
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
1857年刘铭传拒绝当时合肥知县的求救而被捕,此后不久又被释放。
从此他投靠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军的投降,收复上海浦东。
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生活常识分享。
刘铭传:晚清淮军著名将领
精心整理
刘铭传:晚清淮军着名将领
刘铭传
晚清淮军着名将领。
字省三。
安徽合肥刘老圩(在今肥西)人。
自幼喜好兵家着述。
19世纪50年代在乡结寨办团练,曾助清军攻陷太平军占领的六安。
1862年(清同治元年)率部投李鸿章,编入淮军,号“铭字营”(后称“铭军”),先后在上海、苏南、浙江、安徽等地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刘铭传擅长权谋,作战奋勇,所部装备新式枪炮,6秋,1872,击溃。
台湾、澎湖地区的海防建设,整顿台湾军制,兴办军械制造,建筑新式炮台。
1885年10月台湾建省,为首任巡抚。
任内兴办铁路、煤铁矿及新式学堂,对开发台湾、增强其防务多有贡献。
1891年因病离任,1896年卒于家。
有《刘壮肃公奏议》传世。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刘铭传
二
、“通商惠工”,以商战来求富 随着局势的相对安定,台湾迅速办起了 近代工业和商业贸易。刘铭传先后倡办 了煤务局、煤油局、伐木局、盐务总局、 通商总局、招商局(设在新加坡,专门 洽谈侨资“引进”)、以及樟脑官营等。 还重划行政区,加强市政建设。他的 ‘育战”做法的核心,是“求富”。
三、
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刘铭传
刘铭传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内顽固派的反 对,也受到台湾岛上一些人的忌恨。 1891年(光绪十七年),他被迫辞 官还乡。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 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在 内忧外患中,积郁沉疴,于1896年 1月12日凌晨辞世 。
评价:《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称赞曰:“台湾 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久策者, 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 刘铭传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 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躯,是中国近代史 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长久 的怀念。如今,台湾岛上还有许多刘铭传的 纪念设施。
刘铭传
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 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 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 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 代 化之父”。
1861年,李鸿章回合肥为曾国藩募兵 ,刘 铭传参与镇压太平军。 1873年因故辞职回乡居闹,住在刘老圩。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旨进 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衔督办 台湾军务。 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 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被任命 为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省长)。
他于台湾巡抚任上六年,积极实 行“新政”办洋务,做了许多好 事。
刘铭传与第二故乡六安
刘铭传与第二故乡六安刘铭传,淮军名将、民族英雄、台湾近代化之父。
1836年9月7日,出生在与六安交界的合肥大潜山。
1896年1月12日卒于六安麻埠刘新圩。
邹知州义释刘铭传刘铭传幼年读书不多,及长,贩私盐,结交江湖。
16岁时与六安枣树店称氏结为夫妻。
他胆识过人,爱打抱不平,当年,金桥有家当铺典因高利逼死一妇女,刘出于义愤放火烧了当铺,被捉到六安州衙门,按律当死。
知州邹季裳见此人脸上虽有麻子,但气度不凡,又感于他的义气,遂将他释放,并劝导他要为国效力。
铭传逃过这一劫,发迹后知恩图报。
亲自将已告老还乡,过着清贫生活的邹知州一家从无锡接回六安。
在鼓楼街为其买了一处宅院,又在城东南的小华山寺庙附近购置了一些田地,赠给邹知州作为生活来源。
邹知州一家后来就定居在六安。
邹知州的孙子邹一平,抗战初期任六安县动委会指导员,中共六安县委书记,1938年6月15日赴立煌途径流波撞,遭遇日机轰炸,为掩护群众撤离,壮烈牺牲。
邹知州另一位孙子辈邹仁友老先生,曾是城南小学老师。
他原住的房子,就是当初刘铭传赠送的那个老宅,现已拆迁了。
攻六安铭传升千总刘铭传被邹知州释放回乡后,禀性难改,又因杀了恶霸,有家难归,索性拉起了杆子,在大潜山打家劫舍,做了绿林好汉。
后归顺了清廷。
1860刘铭传年与清军一道攻克了被太平军占据的六安城,因功被保举为千总,次年驰援寿州,又晋升为都司,成为军界新星。
1862年以铭字营被李鸿章的淮军收编。
当僧格林沁的骑兵东奔西杀,千里追剿捻军的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却指使驻扎在六安、霍山的铭字营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僧格林沁被捻子诱至山东曹州,聚而歼之,毙命他乡。
清廷仰仗的“国柱”坍塌,极为震怒。
将刘铭传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刘铭传戴罪立功,以铭字营为主力的淮军,终将东西捻军彻底剿灭,为朝廷除掉了心腹之患。
刘铭传不仅官复原职,在之前被封赏太子少保后,又晋爵一等男。
刘六麻子与毕鬼子刘铭传排行老六,脸上有麻子,人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
大因 养民 军 他 军他 影为 。起 务 又 ”的 响对 此义 的 参 ,“ 。于 间的 名 加 分铭 刘 有战 义 了 左字 铭 三争 协 剿 中营 传 件, 助 灭 右” 以 事之 左 捻 三此 后 需后 宗 军 军时 的 要他 棠 和 也 遭 特告 镇 以 个成 际 别病 压 督 营为 将 提回 陕 办 。“ 有 一乡 西 陕 随铭 很 下休 回 西 后 , 18
负未 兵 的商 他 上 统 入 对 ,被 可 机务 认 思 兵 京 中 依清 抵 动诸 为 虑 作 征 国 年 旧廷 十 能业 : 已 战 询 进 , 返采 数 力, 铁 久 。 对 行 清 归纳 兵 ,而 路 的 刘 策 武 廷 故, 之 使且 不 《 铭 , 力 以 里刘 用 可 仅 筹 传 并 威 沙 “铭 。 省以 利 造 借 准 胁 俄 疗传 可 合迅 于 铁 这 备 , 霸 疾不 惜 为速 漕 路 个 必 便 占 ”得 这 一提 务 自 机 要 召 伊 。施 一 气高 、 强 会 时 刘 犁 展 建 ,清 赈 折 , 派 铭 , 抱 议 一军 务 》 呈 他 传 并 、。 18
1880
其占十塾世潜日 喜候二时代山, 好、三,务麓刘 年 治堪岁无农(铭 ( 兵舆的心的今传 道 家一时诵的隶生 光 言类候读家肥于 十 。的,先庭西安 六 杂读贤。县徽年 书了圣他)合) ,一语上一肥 尤些。私个大月
1836
一 : 简 介
9 7
他于台湾巡抚任上六年,积极实 行“新政”办洋务,做了许多好 事。
三筑的基隆至新竹铁路,全 线近100千米,耗银129万余两,为我国 自筹资金、享有主权的第一条铁路。当 大清邮票还在海关总税务司外国人控制 下时,台湾邮政总局已独立发行邮票了。 极大地便利了台湾与大陆和台湾岛内的 通讯联系。
肥西县清代人物刘铭传专题
肥西县清代人物刘铭传专题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在兄弟中最小,排行老六。
刘铭传幼年曾染天花,脸上留有陷斑,同乡人叫他六麻子或幺麻子。
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
有一次,有个偷伐刘家树木的贼被捉住,刘惠为了息事宁人,一边设宴款待捉贼者,一边偷偷放走了伐木贼。
刘铭传的性格里却似乎没有多少父母的基因。
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
后来上了私塾,他也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而是喜欢自己身为一方主帅,带领一群小伙伴玩开仗的游戏。
他不屑以农耕为业,更不想通过科举荣身,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喜欢研读兵书、战阵、五行杂书,传说他曾经登大潜山仰天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安能龌龊科举间?刘铭传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不久两个哥哥也相继去世。
这样,0亲更难以约束刘铭传,他偷偷参加了贩卖私盐的团伙,后来索性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有一次,当地一个地霸大声呵斥刘家人供给不及时,然后扬长而去。
刘铭传听说后非常生气,对他的几位兄长说:大丈夫当自立,安能耐此辱哉?说罢就徒手追赶地霸,追上后拦在马前,要求与他决战。
地霸听后狂笑道:你这小孩子敢跟我过不去?我给你一把刀,你有本事把我杀死,你就是好汉!刘铭传听后大喜,从地霸手里接过刀,猝不及防地将他杀死,然后骑上地霸的马,按住马头,大声叫道:这个地霸侮辱乡亲,我杀了他,愿意听从我的,我们一起保卫乡里。
围观的几百名穷苦青年当即表示愿意听他的号令。
而刘母周氏据说吓破了胆,惊吓而亡。
后来刘铭传显贵时,每逢母亲生日和忌日都涕泣悲怨不已。
人物生平后来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清0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很差,于是寄希望于各地组织的团练。
《史纲刘铭传介绍》课件
加入淮军,逐渐崭露头角
镇压起义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表现英勇
刘铭传的成就与贡献
01
02
03
04
台湾防卫
担任台湾巡抚期间,积极建设 台湾,加强防卫
铁路建设
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 —淞沪铁路
教育改革
重视教育,推动新式教育的发 展
政治改革
支持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倡 导政治改革
02
刘铭传与台湾的关系
动国家的发展。
教育思想
刘铭传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普 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刘铭传的主要著作
《史纲》
01
刘铭传的代表作之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
《自强论》
02
刘铭传的改革思想代表作,详细阐述了他的改革主张和方案。
《中国工商业发展史》
03
刘铭传对中国工商业发展历程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刘铭传著作的影响与价值
创办新式学堂,推广现代 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
刘铭传在台湾的历史地位
政治家
民族英雄
作为清朝末期治理台湾的重要政治家 ,对台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台湾领土完整, 被视为民族英雄。
改革家
推行现代化改革,引领台湾进入新的 历史时期。
03
刘铭传的家族与后代
刘铭传的家族成员
父亲
刘克端,清朝官员,曾任刑部主 事。
负面评价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刘过于独断专行,导致他在一些人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刘铭传对后世的影响
政治影响
刘铭传的改革思想对后来的台湾政治 发展产生了影响,他的现代化理念被 后来的改革者所继承和发展。
经济影响
安徽近代人物——刘铭传
安徽近代人物——伟大将军刘铭传新闻传播学院朱笑妍 T01314055 刘铭传(1836—1896),合肥西乡人(现安徽肥西县),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
农民起义撼动封建王朝,外国列强觊觎中国疆土。
风雨乱世中,农民出身的刘铭传,办团练,入淮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勋高节钺登壇封疆,殊途入仕,一路飙升,从直隶提督,到首任台湾巡抚,轰轰烈烈的办了三年大事:平吴剿捻、抗法保台、建省治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平吴剿捻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
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
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
僧格林沁部 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 万人扩展到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
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
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
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
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抗法保台光绪十年,法国在侵占越南后不久,将台湾锁定为进攻重点,妄想以此为进攻大陆的据点。
在这关键时刻,清廷起用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
刘铭传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保存实力、挥军后撤,下令在法舰炮力的射程外设伏。
刘铭传处变不惊、应对冷静,一面派人在田寮高地西侧阻击前进的法军,法军因失去了舰炮的火力支援而被迫后撤;一面令部下紧追不舍,从而形成多面合围之势,最终法军不得不返回炮舰。
史纲刘铭传介绍
可编辑ppt
5
保卫基隆港
刘铭传时期台湾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 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在他 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
这是台湾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的一次规模最大、历时 最久、战斗最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战争。也可以说,这是近代 台湾真正的大保卫战 。
感悟重温历史历史魅力
可编辑ppt
1
台湾近代化之父
可编辑ppt
刘铭传
2
走近 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
12日),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省首任
巡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且
编练新军,从事建设铁路等一系列洋
务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
的基础,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 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他在台期间振兴工商业、引进外资和培养新式人才,有力地 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其最伟大的 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功绩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正因此, 他被称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 。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 勇杀敌,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 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10月1日,法军在十余艘军舰百余门大炮的猛烈炮火掩 护下再犯基隆,同时进攻沪尾。考虑到沪尾 对台北府城的重要性, 刘铭传便移师沪尾。最终在刘铭传的率领下,守军给予法军重创, 使其没有再次发动进攻的能力。
可编辑ppt
3
3
刘铭传(王华喜制)
设新式学堂
• 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 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 1886年在 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
清赋理财
• 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 造银元之始) ,“以台之财,供台之用”。 光绪十二年,设南北清赋总局,清丈土地, 编订保甲,仿行一条鞭法,确定田赋,发 给丈单,按单证赋,经三年完成,使田赋 由原来的18万两增至67万余两,对减缓协 款银的牵擎起到应有的作用
1859年9月1日刘铭传奉命 率部“协剿”,将太平 军击退。 1861年11月,李鸿章奉曾 国藩之命在合肥招募勇 丁,刘铭传受荐组织一 支500人的队伍,号称 “铭字营”,随同出发。 1862年(同治元年)4月, 李鸿章奉命援上海,刘 铭传带着“铭字营”, 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到达 上海。
1864年12月,“铭军”奉命移师安徽六安、 霍山一带,参加镇压捻军的战争 . 1873年因病回乡养病(原拟3个月,实际赋 闲13年) 。 1884年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人民展开近代 台湾真正的大保卫战。 1885年 10月12日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 抚刘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 系别:机械工程系 班级:13机制(1)班 组内成员:王华喜(组长)、王岭、贾瑞、郑玉跃、庄学凯、 唐义兵、史单燕。
刘铭传
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1836~1896), 清末安徽省合肥市肥西 县人,字省三,著名的 淮军将领 。洋务派骨干, 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 打退了法军舰的进犯, 而且倡淮旅、练洋操、 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 近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被称为“台湾近代 化之父”
兴办新式企业
• 1886年在沪尾设立官办硫磺厂 、 1887年 台湾设立煤务局 、 1887年设立官办机器锯 木厂,为铁路提供枕木 。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杨丽燕摘要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0月,刘铭传领导的抗清保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台湾建省,清廷命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
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5月被迫离开台湾,刘铭传任台湾巡抚6年,共在台湾呆了六年,对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刘铭传台湾巡抚台湾建设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省肥西人。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兄弟6人,他最小,排行老六,脸又微麻,人称刘六麻子。
他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后来父亲和两个哥哥先后离世,在世的几位哥哥都已成家,只剩刘铭传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生活变得拮据起来。
他参加了当地贩卖私盐,曾受到官府的追捕。
1856年夏天大旱,庄稼无收,民不聊生。
刘铭传率附近农民到富豪家抢粮,官府派人追到刘家.没有捉到刘铭传,便放火烧了刘家的房屋,他母亲一次惊吓而死。
从此刘铭传便举旗建寨。
当时,太平军已经攻下了南京,并建立起了与清政府相对的政权,达到了全盛时期。
刘铭传曾想投奔太平军,后听说太平天国内乱,于是放弃。
1858年,合肥知县英涵诬刘铭传谋反,知州邹笥审讯后放其归乡并好言抚慰。
刘铭传感念其不杀之恩,从此投靠朝廷。
并于1859年8月率部下团练,在六安击败陈玉成下属部队,并在1862年成为李鸿章所组的淮军中“铭字营“头领。
刘铭传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廷的奖励加封。
之后,他回到家乡立义庄、办义学,与他人合办了肥西书院,修建了紫蓬山寺庙、巢湖姥山塔以及合肥的包公祠等。
一、抗法保台的英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历来为外国列强所觊觎。
在此之前,美国就两次入侵台湾,认为台湾可以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据点。
失败后有支持日本侵占琉球和台湾;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杀侵犯台湾。
这次法国入侵是蓄谋已久且一定要得到,因此后果不同以往。
所以当1884 年6月法军进犯台湾时,清政府任命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
刘铭传的主要事迹
刘铭传的主要事迹
刘铭传,字仲胤,号山亭,江苏苏州人,明朝宁宗时期的大臣。
曾任
明朝财政宰相、中书令、兼朱翊锡业大臣,负责整顿军政府公文制度,减
少财政赤字,拯救明宁庭于危难之中。
刘铭传后来受到宁宗重用,山亭先生在财政制度及军政管理上有着深
厚的功劳。
他精心研究财政制度,大幅度减少财政国库的支出,扩大财政
的收入,为官府实施监察制度,使各省的财政管理更加严格务实,大大降
低了财政赤字,使明宁庭从危机中走出来。
还有,他还曾设计了一套军政制度,以稳定治安,规范军政官员,做
到节约支出、保证财政充裕。
此外,他在整顿文书制度上也有贡献,他将朝廷重要文书最后一页用
红色墨水涂改,即为今天的“印鉴”。
宁宗对此很满意,任命他为国子监
副主簿,赐他泰山派的“崇祯伯”的位列。
刘铭传献计多多,宁宗也一直很钦佩他,宁宗把他叫做“贤臣”,感
激他所献计多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财富,服务了大家,把明朝拉回上路。
刘铭传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2]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戴花翎。[2]
连战连捷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刘铭传与潘鼎新、张
刘铭传
刘铭传[4]
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2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刘铭传简介_刘铭传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刘铭传刘铭传刘铭传(1836.9.7—1895年.1.12),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名将。
1836年(道光十六年)9月7日,刘铭传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麓(今隶肥西县)一个世代务农的的家庭。
他上私塾时,无心诵读先贤圣语。
十二三岁的时候,读了一些占候、堪舆一类的杂书,尤其喜好治兵家言。
19世纪50年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太平军,捻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清朝地方政权土崩瓦解。
刘铭传身处乱世,先是加入当地贩卖私盐的团伙,接著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1856年(咸丰六年)8月,纠集起几百名贫苦青壮,当上了结寨自保的武装头目。
两年后,以“捍卫井里”为旗帜,在大潜山西面建起寨堡,成为这一带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一股团练武装。
1859年9月1日,太平军一部攻打合肥的长城镇、官亭,刘铭传奉命率部“协剿”,将太平军击退。
后被安徽巡抚福济褒奖为千总,赏五品顶戴。
1861年11月,李鸿章奉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编练淮军。
刘铭传受荐组织一支500人的队伍,号称“铭字营”,随同出发。
1862年(同治元年)4月,李鸿章奉命援上海,刘铭传带著「铭字营”,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到达上海。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便著手更换军械。
至9月,“铭字营”中小枪队已改为洋枪队。
以后,全营都换成清一色的洋枪。
11月,刘铭传聘请法国炮兵军官毕乃尔教演洋枪,后来又四处购觅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亲兵炮营营官。
随著武器装备的改变,作战形式也就改为在开花炮队掩护下由洋枪实施突击的新式战法。
刘铭传先后参与了进攻上海外围和苏南的太平军,攻占了南汇、川沙、江阴、无锡、常州等城镇,由于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军统帅李鸿章的赏识,由游击、副将擢升至记名提督,所部“铭字营”发展成左、中、右三军,每军6营,共18营,加上炮队、亲兵队和募僚人员,总兵力达七八千人,成为淮军的主力之”。
1864年12月,“铭军”奉命移师安徽六安、霍山一带,参加镇压捻军的。
刘铭传接受僧格林沁马队全军覆没的教训,向“剿捻”主帅曾国藩提出“定长墙圈制与扼要设防、分道兜剿”的建议,被曾国藩采纳,遂以运河、黄河、贾鲁河、沙河,淮河为界,沿河筑起长堤碉堡,分兵防守。
【精编范文】清朝爱国名将刘铭传简介_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清朝爱国名将刘铭传简介_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他也是闻名的淮军将领。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刘铭传人物简介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
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捻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命刘铭传为巡抚,在位期间实施一系列举措促进台湾发展,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著有《大潜山房诗钞》《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刘铭传,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
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 6 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
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
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
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
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领铭字营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
淮军悍将刘铭传:盐枭出身,镇压太平军、捻军发迹,首任台湾巡抚
淮军悍将刘铭传:盐枭出身,镇压太平军、捻军发迹,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庐州西乡(今合肥西郊大潜山麓)人。
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农家出身。
兄弟六个,他排行老六,因幼时出天花脸上有麻点,绰号“刘六麻子”。
刘铭传自幼性格倔强,有胆勇,敢作敢当。
他16、7岁时,刘家因交不起粮租,其父被当地一土豪殴成重伤,家里养的猪羊也被抢走。
已外出闯荡讨生活的刘铭传闻讯怒不可遏,放话给那个土豪说:“吾誓杀汝” !那人有钱有势,又背靠官府,横行乡里惯了,听了刘铭传的警告根本不当回事,心想:你个赤手空拳、乳臭未干的穷小子,岂能奈我何?一日,那土豪骑着一匹马,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收租。
忽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半大小子,挺身拦在马前。
土豪一愣,定睛一看,原来是刘家那放话要宰自己的小子,于是哈哈大笑说:“孺子竟敢拦我,活腻歪了吗” !?刘铭传二话不说,乘那人不备,猛地上前抢下其所佩腰刀,将其揪下马来,手起刀落,将他的脑袋砍了下来。
几个家丁虽然都持枪拽棒,因事起突然,都唬得呆若木鸡,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刘铭传提着仇人的首级,夺过马匹一跃而上,一道烟扬长而去。
彼时淮北大乱,捻子、天地会等秘密会社非常活跃,加上当地民风彪悍,屡屡群起抗租抗捐,官府无力禁止,刘铭传闹市当众杀人,官府虽然张榜缉捕,后来因民变四起、事情太多竟不了了之。
刘铭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勇,一时间名噪乡里,庐州一带的年轻人仰慕其名,敬佩他雄健义烈,快意恩仇,均以结识他为荣,大家都拥戴、支持、追随他。
刘铭传带着大伙儿贩卖私盐,因性格果决、胆大心细、处事公正,逐渐成为淮北有名的大盐枭。
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两淮,为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在家乡肥西大潜山麓办团练,结寨自保。
因为他在肥西一带颇具威望,那些仰慕他的青年纷纷前来投效,他修圩筑堡,打造兵器,操练勇丁,势力大涨,成为肥西最强的一支练勇武装。
1859年,刘铭传率肥西练勇协助湘军收复六安,有了实战经验。
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
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
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铭传生平简介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
刘铭传生于1836年,卒于1895年,字省三,他也是著名的淮军将领。
那么刘铭传简介是如何介绍他的呢?通过刘铭传简介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并不好,生活很艰苦,他在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不过他后来也并没有像很多贫穷的孩子那样长大之后考取功名为官,他在十八岁的时候不再读书,流落山中做起了劫匪。
在1856年的时候他的母亲被受到牵连自杀身亡了,他在被伤不已还乡去做了团练。
后来刘铭传想加入太平天国,但并没有这样做。
1857年的时候他入狱了,因为当时他没有答应合肥知县的求救,不久后他才被放了出来。
李鸿章手下招兵后他跑去投靠淮军,开始了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在这里要提到一件事,刘铭传还未加入淮军的时候他还是反对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的。
公元1862年的时候,太平军向清政府投降,上海浦东被收复了。
1864年他被晋升为直隶提督,是因为他当时率领部队攻克常州,俘虏了陈坤书有功。
1867年的时候他因将东捻军领袖军任柱击毙,被封为男爵,可是不久之后他又从马上摔落下来受伤昏迷了。
昏迷一个月之后,李鸿章从紫禁城求来了一枚丹药,他服用之后才醒了过来。
他在功名越发高大的时候被人诬陷,刘铭传冒功的流言四起,最后彻底激化了湘军和淮军之间的矛盾。
刘铭传于1868年辞官回乡,搞起了建设家乡的活动,创办了肥西书院,修建祖祠。
刘铭传后人关于刘铭传后人,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时间,牵扯到了“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虢季子白盘,这件宝物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刘铭传的后人将此宝物挖出来献给了国家。
刘铭传的后人刘学亚在说到这件宝物的时候很是感慨万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铭传简介
黄曾祥
刘铭传(1836--1895),清末安徽省合肥县人,字省三,著名的淮军将领。
他十五岁就随父亲贩卖私盐,走遍乡里。
咸丰四年(1854),李鸿章创建淮军,当时十八岁的刘铭传被乡人推为「堡塞长」,相当于团练长官,他招募的兵勇号称「铭字营」,从此展开杀敌卫民的军旅生涯。
1853年,洪秀全率军攻破南京,正式建号「太平天国」,同治元年刘铭传被李鸿章调到上海压制太平天国气焰,同治四年再随曾国藩、李鸿章镇押「捻军」,因战功升任直隶提督。
光绪六年(1880年)刘铭传上书建议修筑铁路,虽未获清廷采用,但他深受西洋建设理念的影响自此展开。
1884年中法战争时受命督办台湾军务,再提出十项整顿海防建议,终获清廷当局采纳,渐渐展露治功。
在中法战争中虽与守军将领刘璈不合而备受牵制,但仍有效保守台北与淡水,并在基隆战役中重创法军。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担任首任巡抚。
他大胆建设台湾,举凡兵器制造厂(大炮)、火药局、水雷局、抚垦局、樟脑局、茶厘总局、矿物局、媒务局、税厘总局、盐务总局、邮政总局、电报总局、官医局、东西向横贯公路、轮船航线、台湾铁路局、炮台等都在他的规划与中央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澴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沿海各省的经济支持中顺利展开。
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基隆煤矿弊案告老还乡。
继任台湾巡抚邵友濂则因财政困难与理念不同而放弃许多既定政策,使台湾后继建设宣告中断。
光绪廿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廷希望刘铭传再次督导海防军务,但被他婉拒,日本据台后的光绪廿二年元月十一日病逝,时年五十九岁,光绪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壮肃。
文章合集称为「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稿」。
刘铭传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他却是清代少见的「奇才」。
一生最大官职是福建巡抚与台湾首任巡抚。
驻台时期许自己「以台湾一隅之设施而成为全国之模范,以一岛之建设基础,增益国家之富强」。
他(1)扩大抚番:改善原住民生活,画明汉山地界,不准军民侵凌,并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学、汉文、官话、台语及起居礼仪。
(2)增设郡县:除台北府外(府城于1884年建成,)又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于中部(台中彰化桥孜图)置台湾府,并拟定省会,全省增至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州。
(台北府、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台湾府、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台南府、安平县、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
(3)清理赋税: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造银元之始) 。
(4)发展交通:1891年基隆、台北铁路通车(全中国第一条运客铁路) 先后添购轮船八艘,远达南洋,连接南北电线,及于福建,扩充基隆煤矿。
(5)推广农业:鼓励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养蚕并拓展水利灌溉设施。
(6)设新式学堂: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
(7)电灯电报: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为台湾近代化奠定相当基础,台北府首先有电灯。
因此种种的建设与魄力,刘铭传遂被称为「台湾现代化之父」。
在清末推行洋务的名臣中,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可以说都是他的老师,但他们若不是进士,就是翰林(读书人)。
反而行伍出身的刘铭传,少了传统科举的包袱,最能吸收西方现代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设省后,刘铭传在努力建设台湾时,除了要使台湾成为全中国最进步的一省之外,也是为了防止日本在牡丹社事件后再对台湾有野心,他认为「御侮首在自强,攘外必先靖内,内不靖则根本动摇,一有外忧,是且不攻自靡」。
因此,刘铭传在位台湾六年,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唯一有系统实施全面改革计划的省份,说他是「台湾现代化之父」实不为过。
注:台湾省铁路
清廷派驻台湾的第一任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筑的。
台湾原属中国福建省。
中法战争后单独设省。
刘铭传于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铁路。
路线以台北为中心,向东到延伸到基隆港,向西南可到达新竹,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建成,两段共长约107公里,轨距1,067毫米,轨重每公尺达18公斤。
对于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同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一个下午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在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与态度。
只见其它两位都渐渐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不停地相互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就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