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2.理解“伊人”的含义以及“追寻者”执着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伊人”的含义以及“追寻者”执着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竞赛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到《论语》中孔子对一个恋爱中的男子的评价。
(多媒体出示《论语》中的一段话及其意思)“唐棣之花,偏其反而。
岂不尓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思念你吗?是因为你家住得太远了。
”(关于这四句诗)孔子说:“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对于这个在爱情中为自己百般辩解的男子,看透世事的孔子说:你这根本不是真爱!同学们,你们觉得真爱是什么?(生说)让我们回归课本,看看《蒹葭》中的男主人公是不是真爱。
二、小组比拼——明基础1.挑战一:读准字音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掌握复杂字词。
2.挑战二:有节奏地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生明确诗经四字句鲜明短促的二二节奏。
3.挑战三:快速背诵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快速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经“句末押韵、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四言为主”的特点。
4 .挑战四:字词理解研读文本——析“伊人”1.你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真爱吗?明确:是真爱。
从距离上来看,伊人虽“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但男主人公无惧路途遥远;从时间上来看,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男主人公都依然坚持追寻;从途中情况来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即便艰难重重,也不曾停下追寻的脚步。
虽然我们不知道男主角情从何起,但我们知道他一往而深。
跨越山水的阻隔,忘记时间的流逝,这算不算真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希望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再次加深对“湄”“涘”“为”“未晞”“未已”等疑难字词的理解,感受主人公的“真爱”。
《蒹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蒹葭》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解释《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蒹葭》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3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和押韵。
分析《蒹葭》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和新课介绍以图片或故事引入《蒹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课文朗读和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蒹葭》,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和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蒹葭》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3.4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和押韵。
分析《蒹葭》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偶。
3.5 写作和展示给学生发放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蒹葭》的主题和意象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他们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蒹葭》。
4.2 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价他们对于《蒹葭》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评价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理解了诗文的基本内容后,我会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如:
-诗中的“所谓伊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何对她如此向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文学素养;
-定期进行阶段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首古筝曲《秋江夜泊》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文学空间。随着音乐的缓缓流淌,我在PPT上展示出《蒹葭》的诗文,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朗诵,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诗经》的部分篇目,对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蒹葭》作为一首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篇,需要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此外,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压力。《蒹葭》这篇课文恰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追求和挑战,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以及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
-情感共鸣的激发:帮助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理解并感受青春的迷茫与希望;
-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将诗中的美词佳句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2.情感抒发:请同学们以《蒹葭》为蓝本,写一篇关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短文,不少于300字。文章中要体现自己在学习《蒹葭》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蒹葭》所描绘的深秋景色和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
o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及艺术特色。
o赏析诗歌中的重章叠句、起兴等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o背诵全诗,并能准确翻译全诗。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o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诗歌所描绘的深秋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o重章叠句、起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o诗歌中朦胧意境的把握和理解。
o诗歌中某些词语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含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蒹葭》的配乐朗诵、图片、视频等)。
•《诗经》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经》简介、《蒹葭》原文及注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蒹葭》配乐朗诵o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o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诗歌后,有什么感受?觉得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介绍《诗经》及《蒹葭》o简要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内容分类及艺术特色。
o强调《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以及它作为一首经典爱情诗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o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o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o教师配乐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o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学生齐读o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三、深入解读,分析手法1.解读诗歌内容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感受深秋的景色。
o分析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
2.分析手法o重章叠句: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重章叠句部分,分析其在表达情感、增强节奏等方面的作用。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蒹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初中语文《蒹葭》教案
初中语文《蒹葭》教案教案:《蒹葭》一、教学目标:1.了解《蒹葭》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掌握并运用《蒹葭》中的一些诗句;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蒹葭》这首古诗的意义;2.分析《蒹葭》中的诗句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蒹葭》中的诗句和意象;2.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蒹葭》的课文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古代与现代生活对比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依赖,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蒹葭》这首古诗的兴趣。
2.学习课文(20分钟)(2)老师再给学生播放一段《蒹葭》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古诗的意蕴。
3.听辨诗意(15分钟)(1)老师挑选出《蒹葭》中的几个精彩的句子,让学生围绕这些句子展开听辨活动。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日复一日,心思何在”等。
(2)学生通过听辨,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尝试解释句子的情感和意境。
4.分析意象(20分钟)(1)向学生介绍《蒹葭》中的一些意象,如蒹葭、青青子衿、日复一日等。
(2)通过观察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和叠加,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古人的情感和境界。
5.创作赏析(3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蒹葭》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
可以是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散文,也可以是一首表达心情的诗歌。
(2)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创作,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给学生安排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以及对古代生活的思考。
2.给学生介绍其他与《蒹葭》相似主题的诗歌,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蒹葭》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了一些诗句和意象,并进行了个人创作。
通过课堂的互动和分享,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八年级蒹葭教学设计
八年级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蒹葭》,理解诗歌的大意。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分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伊人”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2)体会诗歌含蓄朦胧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大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几幅秋天芦苇的图片,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和听到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来自《诗经》的诗歌——《蒹葭》,一起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
2、了解《诗经》(1)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名称的含义、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反复咏叹的句子,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体会其表达效果。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诗文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诗句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题目和首句,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意义和寓意。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通过举例、引申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蒹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感受诗歌音律美,体会诗歌情感。
2.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抓住诗歌的朦胧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歌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1.朗读感受诗歌音律美,体会诗歌情感。
2.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 正确认识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驾一叶兰舟,行驶于诗文的河流,我们跨越千年向远古走去,一路走过了元曲、宋词、唐诗,走过了汉赋、楚辞。
该走到哪儿啦?(生)《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华夏文明的源泉。
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节课,就让我们徜徉于《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的古诗,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一首诗呢?生:朗读、结构写法、意象、画面、感情、思想等。
师:那我们就从读开始吧!二、一唱三叹,读《蒹葭》(初读感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1.师: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待会请同学们来点评。
(一学生朗读)请你点评:他的朗读好在哪些地方?哪里还需要注意?(基调:沉郁,滞缓悠长,苍凉婉约,凄凄切切;读音;节奏是2/2;重音在修饰语上;变字重音等)2.师:请*同学来读第一节,老师读第二节,全体同学集体朗读第三节。
想想这首《蒹葭》和我们平时学的李杜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呢?生:四言、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形成回环,又不是简单重复,在内容和层次情感上有所递增。
环状事物代表永恒,圆环的美堪称美的最高境界;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几个章节,每章间字数和句数相同,在相应的位置上对文字略加改动有所区别。
)目的:使情感更丰富,韵律悠扬和谐。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3、听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4、老师做阅读指导
5、全班齐读
三、重点研讨
1、学生试译全文后,教师归纳。
2、名句品读
3、研讨《蒹葭》的结构。
4、主题归纳。
5、艺术特色。
(学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难。)
四、拓展延伸
所谓“伊人”仅仅指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五、限时背诵
学法指导
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歌曲导入
二、经典诵读
三、重点研讨
四、拓展延伸
五、限时背诵
六、布置作业
一、导入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本课。
2、解题。
3、预习检测。
二、经典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蒹葭》课堂教学设计: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蒹葭》
课时
1课时
课 型
讲读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放在经典诵读与背诵。
写人抒情惆怅之情
每章(5-8句) 道路的艰险主人公执着追求爱情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课外阅读《诗经》。
教学反思(可不写)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意境美教学重点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2.领会全诗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展示(PPT)蒹葭伊人:指一心寻求思念而不曾会面的人。
秋水伊人:指思恋的那个人。
蒹葭之思:指恋人的思恋之情。
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吗?是的,就是出现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蒹葭》中。
二.朗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
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小结:回环反复的音乐美!三、理解诗意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1、勾画环境的变化过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小结:托物起兴,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渲染了肃杀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12课《蒹葭》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蒹葭》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成语、典故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如“蒹葭”、“伊人”等字词的书写和意义,以及相关成语、典故的理解。
(2)诗句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表达诗句的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以传达诗句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意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表达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古诗,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与情感追求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蒹葭》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中的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创意写作练习,我也看到了学生们创造力的展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二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案单元主题:情深景真,风情摇曳课题:《蒹葭》课时:1主备人:上课人:核心素养1、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2、重视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习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鲜明的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学生活动一1、自由朗读文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认准字形(1)读准字音蒹葭溯洄萋萋未晞湄跻涘坻沚(2)认准字形未晞未已蒹葭涘坻沚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教师活动一课堂导入:根据作品出处让学生判断《蒹葭》是何处创作什么性质的诗歌导入介绍作品:诗三百,论意境,无出其右者提问学生读课文(齐读)课件展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重点强调学习目标二强化了解重章叠句的作用。
感受这种形式之美。
学习目标三以第一章为例赏析诗歌表达之美流动)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一词多义左右流之(名词,右边)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左右采之(动词,采摘)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学生活动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概括每章主要内容。
找出每一章变与不变之处小组合作,比较概括: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明确全诗主题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与表现主题的关联学生活动三注意表现诗歌起兴之美诗句表现追求之美诗句极具人物形象之美诗句全章所押的韵是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第一章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一幅怎样的教师活动二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鲜明节奏,感受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重章叠句的主要作用:形成回环往复之美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反复强调,增强抒情效果教师活动三明确:通过蒹葭白露描绘一幅萧瑟苍茫之景,营造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男主怅惘之情。
第一章以景衬人,情景交融,意境凄美:缥缈、朦胧、迷离。
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学习目标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景?营造怎样的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一章内容想象并用词语概括伊人的形象女生齐读前四句男生齐读后四句学生活动四仿照第一章的品析,自己品读后面两章“伊人”除了用来实指美人,我们还能不能赋予她更多的意义?比如曾有人提出这首诗是人们用来嘲讽秦襄公无法用周礼巩固他的国家,寻求贤士而不得的。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的课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正确引导学生对爱情诗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诗歌意境的分析难点:创作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课件及多媒体教育流程:一、全班阅读主要放在预习中完成二、重点词汇的理解及语句的翻译词语、句子以诗歌的结构三、分析诗歌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诗歌中哪些句表现了诗人这种渴慕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求而不得,苦闷忧郁的情怀?迷茫,忧郁,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不可即,求而不得,所以苦闷感伤忧郁。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曲折艰险)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可望不可即的苦闷感伤忧郁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景物: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深秋凄凉,烘托环境清冷诗人心境十分寂寞)2、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从早至晚独自徘徊心情焦急惆怅。
)3、秋水。
作用:造成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3、这种先言它物,以景衬情的写法是《诗经》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起兴手法4、回顾诗歌,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憧憬----焦急-----失望。
四、感悟诗歌1、诗人苦苦追寻“伊人‘,但诗中不但没有描写她的面貌,甚至连轮廓都没有。
那么她是怎样的形象呢?美丽高洁2、大家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伊人“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主题:这首诗写的是为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论艰难险阻,仍坚持不懈,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其实“伊人”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人的人生理想,对伊人的追求不懈即是对理想的执着。
3、诗歌共三小节,大家比较一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这样咏唱有什么好处?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令感情浓重逐层加深,更充分的抒情。
12.2《蒹葭》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之《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韵律和节奏地诵读本诗,了解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4、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会从各种角度分析古诗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导入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
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播放《蒹葭》视频音乐,板书课题)一、启动美的情感体验1、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的语调)(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2、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zhǐ)3、《蒹葭》视频朗读4、自由朗读,读准停顿5、抽生朗读,读出情感6、全班齐读,注意情感二、点燃创造美的火花(一)轻声朗读,整体感知(1)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
此诗描写意中人——“秋水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着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
诗歌的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并称赞它的风格“洒落”。
《蒹葭》出自《秦风》,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
“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
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
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
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我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位在爱情诗歌的赏析上,因为将爱情作品编入高中教材的不在少数,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纯洁真挚健康的爱情观,并且将《诗经》中的开篇《关雎》进行比较阅读。
这首诗歌看起来很简单,是一首爱情歌谣,可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把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定为:自读感悟——品读背诵——点拨引导——拓展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令
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
(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
(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点拨引导,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三美”,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
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板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凄清寂寥焦急惆怅扑朔迷离、美丽动人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朦胧飘渺
板书:
意境美:清凉幽渺的深秋,茂密苍青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呈现一种凄清寂寥朦胧的意境。
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3、理解诗歌的多义性,进一步体味含蓄、朦胧之美。
我们将此作为爱情诗来解读,谈谈从诗歌中领悟到的爱情观。
明确:“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
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诗歌的主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
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
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爱情观:反对“闪婚”“闪恋”,反对“只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
真挚纯真,专一执着,含蓄高洁……
四、拓展赏析,加深理解。
1、背诵《关雎》,进一步体味重章叠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2、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联系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展示编写的一则“从春到秋的爱情故事”。
3、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
篇目艺术手法内容
关雎重章叠句赋比兴“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
追求者
热烈向往,执着追求蒹葭重章叠句赋比兴“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
4、多媒体展示《关雎》与《蒹葭》颁奖词,在颁奖词中结束教学。
《关雎》的颁奖词:以和鸣的雎鸠起兴,美丽贤淑的女子与温文尔雅的君子结为琴瑟之好,悠扬婉转的爱情歌谣传唱至今。
《蒹葭》的颁奖词:秋水伊人的扑朔迷离,痴情恋者的热烈执着。
山路崎岖漫长,痴情者上下求索;河水曲折悠远,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优美的诗篇,古老的歌谣;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六、布置作业:默写两首诗歌,做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