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_________所属院部:工学院____________制定教师: _____________主讲教师: ______________制定时间:年___________课程整体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先修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以及内部运行原理,为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从计算机系统概论、总线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运算方法、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整机概念。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模型机的原理进行分析各部件的组成,掌握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相关硬件。

(三)知识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化信息编码及运算方法,运算器的逻辑构成;熟悉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基本原理,掌握存储体系构成;掌握寻址和指令系统;熟悉中央处理器组成、时序控制方法;熟悉系统总线和I/O系统。

(四)素质目标1、通过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以及内部运行原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硬件系统原理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课程的知识理论五、能力训练项目六、项目情境设计七、首次课及结课设计首次课设计:1、介绍本门课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以微机启动过程为例,简要介绍微机各组成部分。

3、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结课设计:1、梳理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八、考核方案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项目完成的程度等,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七年级信息科技《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课程标准解析

七年级信息科技《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课程标准解析

七年级信息科技《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课程标准解析七年级信息科技《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课程标准解析如下: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计算机的组成原理适用专业:七年级信息科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学时:XX学时二、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七年级信息科技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七年级信息科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有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硬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本课程的学习也为后续课程如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方法、过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CPU、内存、硬盘、主板等主要部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以及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和进行数据处理等。

(2)本课程还将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如输入输出设备、网络设备等,让学生了解它们如何与计算机主机连接,并如何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3)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将能够亲手操作计算机,观察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渴望。

(3)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通过了解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介绍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组成方式,包括CPU、内存、硬盘、主板等主要部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_________所属院部:工学院____________制定教师: _____________主讲教师: ______________制定时间:年___________课程整体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先修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以及内部运行原理,为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从计算机系统概论、总线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运算方法、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整机概念。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模型机的原理进行分析各部件的组成,掌握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相关硬件。

(三)知识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化信息编码及运算方法,运算器的逻辑构成;熟悉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基本原理,掌握存储体系构成;掌握寻址和指令系统;熟悉中央处理器组成、时序控制方法;熟悉系统总线和I/O系统。

(四)素质目标1、通过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以及内部运行原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硬件系统原理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课程的知识理论五、能力训练项目六、项目情境设计七、首次课及结课设计首次课设计:1、介绍本门课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以微机启动过程为例,简要介绍微机各组成部分。

3、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结课设计:1、梳理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八、考核方案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项目完成的程度等,成绩占总成绩的40%。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84 (60(理论)+ 24(实验))总学分: 4 (3.5(理论)+ 0.5(实验))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层次的观点,掌握计算机组成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等系统知识,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从系统的观点,理解提高计算机整机的硬软件性能和部件性能的各种可行途径,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软件的功能划分和相互配合关系,进而初步了解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体思想,能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掌握自顶向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能把在“数字电子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课程中所学的软、硬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汇编语言并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课,编译原理后修课程: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可编程逻辑器件,操作系统原理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计算机组成是依据计算机体系结构,在确定并分配了硬件子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计算机各部件的具体组成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点。

即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逻辑实现。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和实现方面的能力,适当了解提高计算机的部件和整机硬件性能的各种可能途径,为下一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并能对当前计算机的最新研究、发展与应用趋势有一般性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掌握各种计算机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2)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3)熟悉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系统;(4)学会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2 计算机指令系统(1)指令的分类和格式;(2)寻址方式;(3)指令的执行过程。

2.3 中央处理器(CPU)(1)CPU的结构和功能;(2)流水线技术;(3)多核处理器。

2.4 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概述;(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只读存储器(ROM);(4)缓存(Cache)和虚拟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系统(1)输入输出设备;(2)中断和DMA方式;(3)总线系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验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2 辅助资料包括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学术网站、论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历史发展、指令系统、CPU设计、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总线结构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体系结构。

3.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常见指令的执行过程。

4.熟悉CPU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设计简单的CPU。

5.理解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原理,熟悉常见的存储器技术。

6.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原理和常见的接口技术。

7.掌握计算机总线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三、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安排1.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2周)-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CISC和RISC指令集架构2.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周)-指令系统的基本要求-ISA的设计原则-MIPS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CPU设计与实现(4周)-CPU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单周期CPU与多周期CPU的设计比较4.存储器层次结构(3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映射方式- Cache的设计原理和优化策略5.输入输出系统(2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与设计-DMA和中断的处理机制6.总线结构(2周)-总线的分类和特点-总线的时序与仲裁机制-PCI和PCIe总线的基本原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3.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汇报,共同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问题。

4.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参考书: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原书第4版)(Patterson和Hennessy编著)2.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英文版)(David A. Patterson和John L. Hennessy编著)3.《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其实践》(胡伟编著)六、评分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其内部运行原理。

本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硬件组成、指令系统结构、处理器设计与实现、存储器层次结构、I/O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与组成部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2. 掌握指令系统设计与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理解处理器的主要功能与运行原理,能够进行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4. 理解计算机存储器层次结构、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等相关概念与技术;5. 了解计算机的I/O系统、总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课程大纲与内容安排1. 第一章:引言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3 计算机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2.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组成2.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2.2 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与功能 2.3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与分类2.4 输入输出设备与接口控制器2.5 总线与主板3. 第三章:指令系统结构3.1 指令的格式与编码方式3.2 寻址方式与寻址模式3.3 指令的执行过程与流水线技术4. 第四章:处理器设计与实现4.1 单周期与多周期处理器设计4.2 流水线处理器设计与优化4.3 异常处理与中断机制5. 第五章:存储器层次结构5.1 存储器的分类与特性5.2 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与替换策略5.3 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6. 第六章:I/O系统6.1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接口与设备控制器6.3 DMA技术与中断处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本课程以理论授课、实践操作、课堂讨论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并了解各部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括指令的种类、格式和执行过程。

3.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如主频、缓存、运算速度等,并学会分析不同硬件配置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硬件配置。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组装和拆解计算机硬件,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在课后拓展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性质为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课本知识,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 课本第二章:介绍CPU、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工作原理。

- 教学大纲:安排2课时,通过讲解、图示和实物展示,使学生了解各硬件部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计算机指令系统- 课本第三章:讲解指令的种类、格式和执行过程,以及指令系统的发展。

- 教学大纲:安排2课时,通过实例分析、指令执行流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基本原理。

3. 计算机性能指标与硬件配置- 课本第四章:介绍计算机性能指标,分析不同硬件配置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 教学大纲:安排2课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硬件配置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学时:60学时二、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计算网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有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硬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前,学生应已修完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而他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课程在他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五、课程的教育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概念和功能,及以整机的工作原理;(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编码;(4)理解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有关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5)掌握基本的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和实现的基本逻辑电路框图以及浮点数的表示方法;(6)掌握指令的概念和功能以及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类型;(7)知道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系统的设计方法;(8)掌握CPU的功能及组成;(9)理解几种常见的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10)了解常用的外围设备和使用方法;(11)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方法、过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技工学校《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36总课时72考核形式考查编写时间2022-03编写人审核人机电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技术教研室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学分:4计划学时:7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各本科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逻辑功能、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术,建立完整、清晰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并使学生具备对计算机系统整机和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导论》、《数字电路》等课程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先修课程,而《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是它的后续课程。

2、课程基本理念:为适应当今科学与技术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材的要求,《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将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性环节,提高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方面,使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型、研究型思维;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以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加工、处理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从一台计算机的整体结构出发,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的互连、指令系统和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详细介绍组成计算机的各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和设计方法。

为了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方面的能力,介绍一种或两种有代表性的机型的结构。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计算机各部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各部分的联系,明确数据流和控制流在机内的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计划学时:60学时
二、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计算网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有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硬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前,学生应已修完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而他的后续课
程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课程在他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五、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概念和功能,及以整机的工作原理;
(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编码;
(4)理解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有关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5)掌握基本的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和实现的基本逻辑电路框图以及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6)掌握指令的概念和功能以及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类型;
(7)知道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系统的设计方法;
(8)掌握CPU的功能及组成;
(9)理解几种常见的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
(10)了解常用的外围设备和使用方法;
(11)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方法、过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
理及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2)通过“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培养严谨、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2)树立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课程内容与要求(见表1)
表1 计算机组成原理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
七、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见表2)
表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八、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熟知计算机组成原理管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软硬件经验,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中级职称的教师。

教师的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知识;具备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对指令及指令系统的理解、熟练掌握存储器的扩展技术、理解计算机的输入输出信息交换方式等;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与指导能力;经过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具有教学经验和测评指导组织能力。

该课程所有授课教师每三至五年应轮流参加培训一年或参与同等院校开展的经验与技术交流会。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见表3)
3.教学基本要求资源
PC机、足够多的导线、CP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网线、相关教材,教学任务书,教学视频等。

4.教材选用与编写的原则
(1)教材选取应遵循“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

1)适用。

教材要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结构,熟悉计算机整机概念方面”的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并符合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实用。

教材应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围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原理这一核心由简到难的去编写,强调对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便于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

3)够用。

教材的内容以满足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要求为前提,重视计算机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2)编写建议:编写教材应依据本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根据计算机行业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以清晰表达整机概念为主,考虑计算机整机和部件分析和设计能力为辅,结合一定的技术理论例题,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可操
作性的教材。

九、教学建议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因材施教,注意
发现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2.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自学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注意“教、学、做”统一和互动,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十、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课程总成绩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课程结业考核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态度(30%):主要包括出勤率、听课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提问、作业等。

(2)岗位技能操作(40%):主要包括任务准备、操作规范程度、熟练程度、成果等。

(3)单元测试(30%):教师可采用单元项目内容由完成网络应用成果;也可采用单元测试题库组织进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如表4所示。

表4 计算机组成原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表
2.团队协作情况:自评、互评等;
3.作业完成情况:完整性、独立性、正确性、规范性、图表美观、整洁、自我完善情况等,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等;
4.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单元能力目标(教学设计中细化表),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
5.其他:应自行设计针对课程特色的考核方式、内容,评价方法:自行设计针对课程特色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