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宏观经济期末突击总结
宏观经济期末突击总结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层面,包括国家的整体产出、就业、通货膨胀、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对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我进行了一次突击总结,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制运行的总体层面,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
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律,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稳定和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劳动力市场、货币供应及利率、物价水平、经济波动和政府宏观调控等。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扩大的过程。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有三个方面:生产要素的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经济周期,即经济的波动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表现为经济的繁荣期、衰退期以及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起因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失衡。
三、货币供应与利率货币供应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它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利率。
利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贷款的价格,是货币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
利率的高低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利率会减少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不利;低利率则会刺激投资和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四、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某一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则相反。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高通胀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对经济增长不利;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则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五、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运行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最新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这个总结是按照蔡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主要以讲义为蓝本,同时参考了课本和其他少量资料,按照我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增删。
希望对大家有参考意义。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1、总产出(GDP)(1)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2、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3、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形成原困、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成本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4、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1、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在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总和,从而得出该年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
包括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G、净出口NX。
2、收入法从收入角度,将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具体项目有:3、增加值法:GDP计算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因此,相加的应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
三、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GNP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吗?)1、不能衡量不进入市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2、地下经济无法统计入GDP;3、只反映人们所得最终产品和劳务增减,但不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减;4、不能反映某些提供产品、劳务经济活动的负作用,如环境污染等;5、不能说明构成GDP经济成果结构;6、不能反映商品质量改进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主要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可以通过净产出法、净收入法和净支出法来计算。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高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指示经济的景气程度。
失业率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或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非常重要。
5.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过大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经济活动。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扩大市场。
8.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包含扩张期、顶点、衰退期和底点等不同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货币政策、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9.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进行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不同人群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宏观经济学考试知识点
1,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可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充分就业: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以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5,内债稳定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法人因素,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6,挤出效应: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导致利率水平上升,从而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现象。
7,7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8,公开业务:指中央银行在景荣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活动。
9,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或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政府获利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1.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2.通货膨胀:信用货币的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
一:什么是挤出效应?影响其因素是什么?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投资降低的效果。
影响因素:支出乘数。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稳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需求的敏感程度,其中支出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投资需求对利润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成反比,在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反映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比较稳定,因而影响基础效应的决定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
AP宏观经济学考点最全总结
AP宏观经济学考点最全总结1.宏观经济概念-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包括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GDP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非经常项目与经常项目的区别2.支出、收入和生产模型-各个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解释与计算-收入的测量方法,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房租-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包括大规模失业和通货膨胀-多样化国内生产总值模型的使用,例如凯恩斯经济学的总支出和总收入模型3.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的测量方法,包括实际GDP增长率和人均实际GDP-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测量,包括通货膨胀率-需求通胀和成本通胀的区别-失业的类型和测量方法,包括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5.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总供给的组成部分,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别与解释-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包括通胀和失业水平的影响6.货币与银行体系-货币的三个职能,包括交换媒介、价值储存和价值尺度-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银行体系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存款和贷款-中央银行的功能和货币政策手段7.国际贸易与汇率-贸易相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与应用-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争论-汇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的表达和解释8.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包括货币供应和利率-央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以上是AP宏观经济学考点的详细总结。
学生在备考时应该熟悉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到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实际问题中。
同时,还应该关注实际的经济数据和事件,了解宏观经济的最新动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与解析,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四个部分。
1.2 通货膨胀:指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通常受供需关系、货币供应量和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1.3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2. 供给和需求2.1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表示厂商根据不同价格提供的产品数量,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
市场均衡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上。
2.2 需求决定供给: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刺激厂商提高产量;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厂商减少产量。
2.3 供给决定价格: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上涨。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3.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经济活动。
提高利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降低通货膨胀;降低利率则会刺激经济增长。
3.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增加支出和/或降低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支出和/或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4. 经济增长与循环4.1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总体经济规模扩大的情况。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4.2 经济循环: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这些循环是经济活动波动的自然结果,受供需关系、政策变化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
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5.1 商品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品交流。
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
5.2 跨国投资:指企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资本投资活动。
跨国投资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转移和就业机会。
中级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总结
1.1核心概念:古典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理性预期革命、穆勒综合、马歇尔综合、新古典综合2.2你如何看待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如何理解“货币中性”假设?2.4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2.7何谓“费雪效应”?3.1核心概念:货币幻觉、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凯恩斯定律4.1核心概念: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4.2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有何不同?请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予以说明(此题结合第五章)。
5.1核心概念: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假说、卢卡斯批判、政策无效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动态时间不一致性5.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凯恩斯主义进行评判的?5.3什么是“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了解其推导过程。
以此为基础说明理性预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5.5请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Ⅰ的“政策无效”主张。
5.6你能另外举出政府经济政策动态时间不一致性的一个或者几个例子吗?5.8简述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页脚内容16.1核心概念:真实冲击与技术冲击、跨期替代效应、索洛剩余、乘数-加速数模型、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6.5给出真实冲击与名义冲击的定义。
经济学家认为何种真实冲击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6.8简述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并以图加以说明。
6.11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1S-LM模型),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再到新凯恩斯主义理论(AS-AD模型),它们如何解释经济周期波动原因?7.1核心概念:非市场出清、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菜单成本、效率工资7.2论述新凯恩斯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
7.4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何差别?7.7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7.10、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如何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其有些什么政策主张?页脚内容21.1核心概念:古典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理性预期革命、穆勒综合、马歇尔综合、新古典综合2.2 你如何看待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如何理解“货币中性”假设?两分法:两分法的基本观点是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是两分的,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与产出等实际变量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当经济系统的实际变量达到均衡之后,如果所有名义变量发生相同尺度的变化,此时并不能影响经济系统所有实际变量的原有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结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总结第⼀章国民收⼊核算国内⽣产总值(GDP)指⼀个国家(地区)领⼟范围内,在⼀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
它是各产业各⽣产环节增加值之和。
国民⽣产总值(GNP):⼀个国家在⼀定时期内,利⽤本国国民所拥有的⽣产要素⽣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总产出=总收⼊=总⽀出⽀出法的构成1.消费(Consumption,简称C)2.总投资(Investment,简称I)3.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简称G)4.净出⼝(net exports,简称NX)GDP=C+I+G+(X-M)投资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
构成: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指新⼚房、新设备、新商业⽤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即:增加或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投资需求包括对国内和国外投资品的需求。
政府⽀付给政府雇员的⼯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出中的转移⽀付包括失业救济⾦、退伍军⼈津贴、养⽼⾦、政府⽀付的国债利息等不计⼊GDP。
收⼊法核算:GDP=⼯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统计误差国内⽣产净值(NDP):⼀国在⼀定时期内净增加的产值,即新增价值。
国内⽣产净值=GDP-折旧(重置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NI):⼀国在⼀定时期内,⽤于⽣产的各种⽣产要素所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总和。
NI=⼯资+利息+利润+租⾦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付+政府对企业的转移⽀付间接税: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是政府收⼊,但不构成国民收⼊。
NNP=GNP-折旧个⼈收⼊:⼀国在⼀定时期内,所有个⼈得到的收⼊总和。
PI=NI-个⼈得不到的+个⼈额外得到的=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政府对个⼈的转移⽀付+红利+政府⽀付利息+企业对个⼈的转移⽀付个⼈可⽀配收⼊:个⼈所得到的收⼊总和中,扣去个⼈纳税部分后的收⼊DPI=个⼈收⼊-个⼈税负和⾮税⽀付=个⼈消费⽀出+个⼈储蓄=c+s两部门经济循环与投资-储蓄:基本假定:⼀个经济体只有⼚商与家庭两个部门,没有政府与对外贸易,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1.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DP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几个方面。
GDP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
2.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常见的失业率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总量超过物价总水平所需的情况。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供给性通胀和需求性通胀。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常见的货币政策包括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
5.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在相对长时期内的涨落循环。
一般可以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6.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等。
7.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收支包括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
8.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的变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有重要影响。
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等手段实现。
10.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水平的持续改善。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11.投资:投资是指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生产或经营活动中的行为。
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有重要影响。
12.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出组合使得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13.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经济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不均。
14.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到的公共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
15.经济循环问题:经济循环问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可能陷入反复循环,如需求不足引发的衰退。
宏观经济考试重点总结
1: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潜在GDP: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2:GDP的概念:是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在本国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怎样理解GDP:课本p376到377页共有6点,我就不码出来了,也好加深你们印象。
3: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前者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再投入生产;后者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4: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在本国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②国内生产净值(NDP):即GDP扣除了折旧后的产值。
NDP = GDP ―折旧费③国民收入(NI):NI = NDP ―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④个人收入(PI):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政府转移支付+ 红利+ 利息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 = PI ―个人所得税5:名义GDP与实际GDP:前者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当年的数量乘上当年的价格);后者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当年的数量乘上作为基年那一年的价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用来反应物价变动程度(可以参考课本P393页的12题)十三章1:作图说明两部门经济决定中消费函数法和储蓄函数法的一致性。
即课本P400图13—6 那幅图2:MPC与APC: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都会降低,但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3:mps与aps: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都会增加,但边际储蓄倾向总是大于平均储蓄倾向4,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P409记住公式就行,把课本P417页的13和14题搞懂就好了5:P417页的选择题1,2,3 期中第三题GDP的增加值=投资额乘上投资乘数(注意区分乘数中的MPS与MPC)十四章1:简述is曲线的含义和引起is移动的因素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东北财经大学.docx
宏观经济期末复习知识点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GDP1 N概念【选择】: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经济社会(—国或一地区)在一定吋期内运用生产要索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核算——支出法:GDP二C+I+G+(X-M);此外还有收入法、牛产法3、名义与实际:(1)名义GDP (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川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某年名义GDP某年实际GDP4、缺陷:①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人们生活的质量;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简单GDO决定Jy = c+i+g+nx 匚^求“均衡收入”I C= a + B yd二Q + B (y-t+tr)2、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皿C。
・・・ C二(I + B y ・・・ MPOdc/dy二B (O<MPC<1)3、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C.・.・c二a + B y ・・・APC=c/y其中,0<APC〈l,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总量小于收入总量(产生储蓄);APC=1,意味着人们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APO1,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蒂——厭)。
4、MPC与APC关系:(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消费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
(2)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总量占收入总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即APC也有递减趋势。
消费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
(3)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而且,随着收入增加,APC逐渐趋近MPC。
5、乘数论:【计算】(1)------------------------------------------------- 投资乘数:k=^ =—= =——di 1-0 \-MPC MPS(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7 Ay 1=—= --------” Z 1-0k _ 一迥 _ 一Q⑶税收乘数:匚&Q—Q)—(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7_ _ J31 — Q(5)平均预算乘数:Kb = l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f必出计算】1、产品市场——IS曲线(1) 公式:Vc= a + f3 y, s=y-c, i=e-dr; (2)图形:这条反映利率(i)和收入(y)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称为IS 曲线。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方面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GDP的长期增长率。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口增长等途径实现。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高失业率通常伴随着经济低迷,低失业率则表示经济繁荣。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上涨的情况。
通货膨胀有利有弊,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经济不稳定。
5.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它通常分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
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调整、准备金要求、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调整税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等。
8.汇率:汇率是一种国家货币与另一种国家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
汇率的决定因素包括货币供求、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等。
9.贸易: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10.财政赤字和债务: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通常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形成了政府债务。
财政赤字和债务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从繁荣到衰退再到复苏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包括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底部期。
12.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个体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
宏观经济学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总结宏观经济学总结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P=Δ/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PS=ΔS/ΔY. 二、失业类型有哪些?(概念) 答: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
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根据失业的不同性质,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事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三、失业的社会经济损失有哪些?1、失业的社会影响: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稳定。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收到损害。
高失业率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家庭之外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失业者个人则会失去信心,在情感上受严重打击。
2、失业的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则实际产出的GDP就会减少。
四、通货膨胀类型有哪些?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1)温和的通货膨胀,2)奔腾的通货膨胀3)超级通货膨胀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分为1)平衡的通货膨胀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为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升。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
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
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
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银行考试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经典总结
宏观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NDP-间接税=N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
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
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
AP宏观经济学考点最全总结
AP宏观经济学考点最全总结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货币,GDP,CPI的概念2.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特征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
3.国民经济核算
-GDP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GDP与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的关系
4.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利率、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关系
5.AD-AS模型和经济周期
-AD曲线和AS曲线的概念和构成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政府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6.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原因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7.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实施
-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实施
8.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贸易、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关系
-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影响
9.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与区别
-产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发展中经济体的特点和挑战
以上是AP宏观经济学考点的一些总结,每个考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考试中都有可能出现。
掌握了这些考点,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宏观经济期末报告总结
宏观经济期末报告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政策工具、经济增长与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对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认识到宏观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景。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与政策工具、经济增长与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宏观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GDP、CPI、失业率等。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CPI是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失业率是衡量就业状况的指标。
三、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四、经济增长与稳定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
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保持价格稳定、就业稳定和资金稳定等方面的稳定。
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而经济稳定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五、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通货膨胀率用CPI来衡量。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状况。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篇: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N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所谓积极的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资本广化: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s,y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置更多的资本设备,成为资本的深化;第二部分的储蓄一方面要用&k数量的储蓄替换折旧资本,另一方面要用n,k数量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第二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第 1 章宏观经济学导论1.1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1长期经济增长(劳动人口增长、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2经济周期(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各种对周期波动的解释)3失业(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4通货膨胀(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原因:发行货币过量、投资消费需求过旺、工资等成本上升)5国际经济(开放经济:通货膨胀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外贸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封闭经济)6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
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
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1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都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市场。
2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3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利用现实世界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
第 2 章宏观经济学度量衡:国民收入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 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GNP)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在一国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区别GDP-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创造。
GNP-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是否在国内。
联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GDP=GNP-NFP2名义与实际GDP(GNP)名义GDP(GNP)(nominal):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GNP)(real):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劳务(final goods and services):作为整个生产的结果而产出的物品及服务,直接进入使用过程中间产品和劳务(intermediate products):在同一时期生产和提供的但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及服务4现在生产和销售5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6GDP是一个正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吗?GDP(GNP)没有考虑非市场活动;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拥有状况及环境保护人均GDP(GNP)无法考察价格水平不同情况下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反映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GDP(GNP)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完全反映一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和完全准确的指标。
2.2 三种不同方式计算GDP:产出、收入和支出2.3 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可支配收入(DPI)2.4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和国民帐户体系2.5 储蓄与财富、存量与流量一国或一家庭的富裕程度或者说经济福利水平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或家庭当前收入还取决于财富拥有量。
决定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财富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储蓄率。
整个国民储蓄转化为国民财富,使得财富积累还要有个投资过程。
存量(Stock):在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财富)流量(Flow):在一定时期上测算出来的量(储蓄)今年的储蓄(流量)等于今年和去年财富(存量)之差:今年的资产(存量)等于去年的资产(存量)加上今年的投资(流量),并扣除资产(存量)的消耗——折旧。
2.6 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可变权数价格指数固定权数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GDP通缩指数(GDP Deflator)=名义GDP/实际GDP▲CPI和GDP Deflator的区别:1CPI度量消费者购买的所有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度量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和服务2CPI包括从海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只度量在国内生产的产品3CPI是固定权数价格指数,GDP Deflator是可变权数价格指数2.7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i是根据名义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实际利率r是根据实际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两者之差为通货膨胀率:r=i-π2.8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1生产函数一国经济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假定资本存量在短期内不变,产出就唯一地与就业量联系。
Y=AF(K,N)2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女16-55)劳动力人口(Labor Force):劳动年龄人口中愿意就业的(包括处于失业状态,但继续寻找工作的)不在劳动力人口(Not in Labor Force):不愿意就业的劳动年龄人口失业率(Rate of Unemployment):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率就业率(Rate of Employment):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失业的种类:摩擦性、季节性、周期性、需求不足性、技术性、结构性、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不等于百分百就业充分就业:1非自愿失业消除,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2职位的空缺数等于寻业人员的总数3再提高就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自然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预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在劳动市场处于均衡时,就业水平是由均衡时的工资水平决定的。
工资水平也称工资率。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的、局部性的失业。
自愿失业: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第 3 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1 经济增长概述1早期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比例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而生产劳动则依存于资本积累的数量。
大卫.李嘉图:一定利润率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阿.马歇尔: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
3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GDP不能完全看作是经济增长率,因为:(1)物价因素(2)人口变动(3)潜在而不是实际(4)不能反映福利增进、环境污染等。
4经济增长的源泉丹尼森的七类因素: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劳动要素(1)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3)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要素(4)资本存量大小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5)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6)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7)知识的进展。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Growth):是一个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标准,它被定义为本时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于上一个时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
经济发展(Development):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3.2 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1劳动力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2技术进步可以由“有效劳动力”(Effective Labor Units)来表达3国民产出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函数4国民经济运行满足收入等于支出假设5在时间周期t内,储蓄率都为s▲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基本假设:1劳动和资本之间不可以相互替代2为了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需要使用a单位的劳动和v 单位的资本。
均衡条件:资本和劳动之比正好等于v/a结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表现了在给定技术条件(生产函数)下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所投入的均衡条件,这个条件揭示了资本参数v、储蓄率和劳动增长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足之处:模型中的三个参数v、s、gL都是外生的。
一旦偏离均衡增长路径,没有自动调节机制。
3.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本假设:1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即生产投入比K/L不是一个固定的参数。
(这一假设对各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使得生产资源不同的国家都有可能达到均衡增长的目标)2生产函数是个“一阶齐次方程”:y=Y/L=F(K/L,1)=f(k)最佳增长路径:保证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均衡增长路径3.4 经济周期概念:即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3.5 经济周期的解释第 4 章总支出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角度4.1 宏观均衡的概念——两部门经济(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概念: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
Y=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漏出(leakage):指家庭将其收入部分用于储蓄,而没有全部用于消费。
注入(injection):指厂商获得了追加的投资。
从支出角度衡量的宏观经济变量:Y=C+I+G+NX消费(Consumption)投资(Investment)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净出口(Net Export)4.2 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
C=C(Y) C=a+bY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凯恩斯储蓄函数:收入增加,储蓄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递增。
S=S(Y) S=-a+(1-b)Y平均储蓄倾向APS=S/Y边际储蓄倾向MPS=dS/dY▲APC+APS=1 MPC+MPS=1 (Y=C+S)4.3简单模型及其扩展1两部门的收入决定:Y=C+II=IC=a+bY →使用S函数决定收入 : I=S2三部门的收入决定:Y=C+I+GC=a+b(Y-T)T=T0 +tYI=I,G=G使用S函数决定收入 : I+G=S+T3四部门的收入决定:进口: M=M+mY (自发性进口、诱发性进口);出口:取决于一国的市场竞争实力,与该国收入水平无明显关系,故 X=X4.4 乘数与加速数原理1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
比如:由投资量变化(△I)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Y)的倍数,即投资乘数。
KI= △Y/△I最早为就业乘数,由卡恩[英]提出,后凯恩斯提出投资乘数。
还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出口乘数。
▲【计算乘数主要由Y=1*(a+I+G+bT)/1-b求导得出:k=dY/dI 】投资乘数k=1/1-b政府支出乘数 k=1/1-b税收乘数(固定税) k=-b/1-b税收乘数(比利税) k=-b/1-b(1-t) 【Y=1*(a+I+G-bT)/1-b(1-t)】转移支付乘数 k=b/1-b2加速数:Y↑—>I↑(原因:Y↑—>C↑—>消费品生产↑—>投资品生产↑—>I↑)加速数公式:v=总投资的改变量/本期收入-上期收入投资与收入公式:It= v(Y t- Y t-1 )投资不是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第 5章货币、利息与收入:——IS-LM模型5.1 IS-LM模型解决的问题:分析在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情况下,实现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