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6课《逍遥游》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之、而、焉、其的常见用法,宾语前置句的特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2.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高妙技巧。

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借用寓言阐述深刻道理的技巧。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对照注解自行翻译,提出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2、概括七段大意,提出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况且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⑵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⑶而彼且奚适也?(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以上工作可用课上时间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教师通过检查了解课堂教学重点及

难点。

导入:于丹教授认为,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一、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鲲鹏翱翔要凭借大风。

2、语言教学:

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也: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表肯定语气);是鸟也(助词,表句中提顿),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助词,表判断语气)。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怒而飞:怒,不是恼怒,而是奋起、奋发。

3、内容理解:

开篇如何描写鲲鹏?为什么要如此描写鲲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是为了与下文写杯水、尘埃、蜩和学鸠对比提供鲜明的参照物。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大鹏也有所待,有局限。

2、语言教学:

之:这里几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同中有异:鹏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徙于南冥也;生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谓语)

以息相吹也;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苍苍

3、内容理解:

①“亦若是则已矣”的“是”如何理解:

指代天的样子,一是苍苍,二是广阔。指代上文描写的鲲鹏腾飞的九万里高空。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如何理解?

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通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所待。

③《齐谐》中如何描写“海运”?写“海运”意在表现什么?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写“海运”意在表明大鹏也必须有所依赖。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杯水类比事物必须有所待。

2、语言教学:

①本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补出哪一种虚词?

本段前三句要补出4个“若”,解释为“如果”,这是由于句子里有3个“则”,解释为“那么”,补出后文意连贯。例如:且夫(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而: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培风;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将图南;背负青天而(连词,表承接)莫之夭阏者

3、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本段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

对比论证。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的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比喻批驳蜩和学鸠无所待的说法。

2、语言教学:

时则不至: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译为飞不上去。

之: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为;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

南:以之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①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

他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

②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当然凭借有不同。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六、学习第五段

1、学生齐读第五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例证寿命短的无法理解寿命长的。

2、语言教学:

及:小知不及(动词,比得上,意译为了解)大知

其:奚以知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这里作然的主语,俗称小主语)然也而: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内容理解:

①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②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本段作者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其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

七、学习第六段

1、学生齐读第六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引史事论述以小及大的可悲。

2、语言教学:

焉:有鱼焉(兼词,于此,在这里);有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倒装句:彼且奚适也?(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疑问句代词宾语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