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bf2128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3.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3)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3)认识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相互关系;(3)声音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产生的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4. 声音的接收:(1)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如何被耳朵接收。
5. 声音的特征:(1)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实验或听觉练习,体验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相关知识;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和影响;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声音与科技的关系。
六、声音与科技1. 教学内容:(1)了解声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2)学习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如音频文件压缩、回声消除等;(3)掌握声音技术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05a5b10a6f524cdbf8518.png)
初三物理总复习一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三、超声与次声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解1: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340(t+2)=5200t 解得t=0.14s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0.14s=727.6m课堂练习: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6741d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8.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7176d8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4.png)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c224936137ee06eef91827.png)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
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
是如何确定噪声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 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5、【10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真空(B)木头(C)空气(D)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D)空气、海水、铁管
⒎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df7e6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c.png)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e1ed9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1.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daf17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9.png)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776489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3.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数学表达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征,引发对声学知识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振动产生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物体振动时的声音;(3)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介质传递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中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声音的接收:(1)讲解人耳接收声音的原理;(2)展示实验,观察人耳对不同频率、响度的声音的反应;(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接收的局限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声音特征的掌握情况;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 音调: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练习: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调变化,理解音阶的形成。
2. 响度: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696c37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0.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传到听觉神经等。
4.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5. 声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声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播放声波清洗钟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声现象的学习。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波演示仪上的波形,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4. 探究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的?5. 学习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验不同特性的声音,培养学生的音感。
6. 声的应用:介绍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声学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重要性。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a3cbc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d.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与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与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与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与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
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9072f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3.png)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学会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4)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运用测量工具,实践测量声音的响度;(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定量分析;(2)声音特征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讲台、黑板、粉笔;(2)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传声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麦克风等);(3)测量工具:声级计;(4)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2. 教材:物理课本相关章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现象实例,如“敲鼓听声”,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如振动产生声音;(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如空气传播;(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4. 声音的接收:(1)讲解声音接收的原理,如耳朵听觉;(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接收;(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听力效果?5. 声音的三个特征:(1)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小组讨论:如何区分这三个特征;(3)实验演示:测量声音的响度;(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声音的特征?6. 生活实例分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693a9a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c.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速、音调、响度等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声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乐器的音色和音量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的传播特点声波的叠加和干涉3. 声音的接收耳朵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降噪4. 声速声速的定义和计算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力的关系5. 音调和响度频率、波长与音调的关系振幅、距离与响度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波的传播和接收。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扬声器、麦克风、声级计、音叉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相关动画和实验视频。
3. 网络资源:关于声现象的科普文章和科研进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声速、音调和响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点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声波的特性波长、频率和振幅的概念与关系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7. 声音的数字化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音频文件格式和采样率8. 声音与振动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测量乐器的振动原理和音色控制9. 噪声控制噪声的分类和测量降噪技术和噪声控制的应用10. 声学应用回声定位和声纳技术声音在医学、建筑和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声学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实际中的运用。
2. 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信号转换过程。
3. 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03c6c5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e.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回声和反射现象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减小耳机、麦克风等设备的原理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音阶和音律的概念5. 声现象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噪声控制和防治声波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2.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回声和反射现象的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如振动实验、声速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音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声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前沿动态。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610d13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8.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5. 声音与生活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声波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4. 了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探讨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
5. 研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与分析,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6. 声音与生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声现象的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实验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声音概念。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be10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9.png)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的传声原理,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与减小。
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与辨别。
5. 声与生活: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2. 难点:声速的计算,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和传播。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 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的传声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验证传声现象。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放大与减小。
5.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辨别不同声音特性。
6. 声与生活:分析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声音特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dc93f6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2.png)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00e7d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3.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区分它们。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利用。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回声和混响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2. 教学素材:声音实验视频,声音案例图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引导学生理解音叉、弦等振动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对听觉的影响。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这三个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6.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技术的发展。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回声与混响1. 回声:解释回声是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回声的形成。
2. 混响:讲解混响是多个声源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相互反射、干涉形成的复杂声音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混响与回声的区别。
3. 回声和混响的利用:介绍回声和混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调整,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实际意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c2af47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b.png)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及超声波、次声波。
4. 声速: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6.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7.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
2. 难点: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声现象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与声现象相关的实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演示实验,如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4.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的种类和传播条件。
5. 讲解声速的概念及其与介质、温度的关系。
6.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7. 进行案例分析,如音箱、耳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8. 课堂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0.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超声波的应用:如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56965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d.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耳朵与听觉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应用:噪声与音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速的计算,噪声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的概念。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声音。
5. 案例分析:分析噪声控制和音乐制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声音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4. 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传播:探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的原因,引入宇宙通信技术。
2. 超声波和次声波:介绍超声波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次声波在自然界中的现象。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课本中有关声学的章节。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麦克风、扬声器、噪声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
难点: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突破点的措施:对比讲清两者的区别一、选择题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2.如图1所示,某同学将一把钢尺按在课桌上,使之振动发声,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12 cm,8 cm,4 cm,比较三次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三次的音调一样高3.如图2所示,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下列做法哪些是正确的(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D.都正确4.位于成都市中心处的某大厦内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5.下面关于人体各个数值合理的是( )A.手掌的宽度约为1 dm B.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5 sC.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D.一个人正常的体温约为38 ℃6.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结有冰花(甲图)B.夏天吃冰棒时,揭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乙图)C.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丙图)D.在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丁图) 7.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8.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 .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 .向右移动游码9.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2 s 内,小明跑得较快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10. 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点燃蜡烛并调节透镜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如图5所示),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焦距为10 cm)( )11. 以下知识结构中错误的是( )A .声音的种类⎩⎨⎧ 乐音噪音B .透镜⎩⎨⎧ 凸透镜、凸面镜凹透镜、凹面镜C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D .物体的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2. 用密度为2.7×103 kg/m 3的铝制成甲、乙、丙三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要求它们的边长分别是0.1 m 、0.2 m 和0.3 m ,制成后让质量检查员称出它们的质量,分别是3 kg 、21.6 kg 和54 kg ,质量检查员指出,有两个不合格,其中一个掺入了杂质为次品,另一个混入了空气泡为废品,则这三个正方体( )A.甲为废品,乙为合格品,丙为次品B.甲为合格品,乙为废品,丙为次品C.甲为次品,乙为合格品,丙为废品D.甲为废品,乙为次品,丙为合格品13.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º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14.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 )15.对下列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16.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据推测,1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A.1.5×1012kg/m3 B.1.5×1015 kg/m3 C.1.5×1021 kg/m3 D. 1.5×1018 kg/m317.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巳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18.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
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19.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
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
此时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哪一个?()二、填空题1.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游击队员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及早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交通部门在高考考场附近的街道上设置了标志牌(如图8所示),目的是在____________减小噪声.3.我国名酒五粮液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曾经获得世博会两届金奖。
有一种精品五粮液,它的包装盒上标明容量500mL,(ρ酒=0.9×103 kg/m3),则它所装酒的质量为 kg,将酒倒出一半以后,剩余酒的密度为 kg/m3;如果用此瓶装满水,则总质量比装满酒时多kg。
4.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的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②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________,同时伴随着________热.5.如图8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当把烛焰放在距该凸透镜25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如果此时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6.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进行12 min跑体能测试和田径运动员进行10 000米赛跑时,同样可以比较出运动员的快慢,前者的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滴上一滴水,透过水滴可看到,屏幕上均匀分布着发出红、________、蓝三种色光的色块,彩色电视机画面的丰富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水滴在这里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8.生活、生产中常用到光学知识:在开凿大山隧道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机的掘进方向,这是利用了光沿____________;有时人们把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墙壁发射,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9.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放大镜观察书中的字时,观察到的两种现象,分析甲、乙两幅图可知:小明放大镜是一个_____透镜,若透镜的焦距为5cm,则观察到甲图现象时,透镜与字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观察到乙图现象时,透镜与字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三、作图题1.(1) (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图12中光能照到物体B的平面镜的位置.图12图13(2) (4分)完成下列光路图(如图13)四、实验与探究题1.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
某次的操作如下:(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16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选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17所示。
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
中.考.资.源.网2.甲、乙两张照片分别是网球高速飞行时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拍摄而成的,如图16所示,已经知道照相机每隔0.02 s拍摄一次,小球的实际直径为5 cm,则________(填“甲”或“乙”)照片中的网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用手边的测量工具量出乙照片中小球飞行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实际飞行距离约为__________,它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图173.(3分)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A、O、B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17所示:(1)凸透镜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2)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3)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节光屏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五、计算题1、(6分) 一节运油车能装50m3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