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技术
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技术隔震,系从以柔克刚的概念出发,通过将结构置于隔震层之上或用隔震支座将结构隔开,调整结构动力特性使结构地震中状态由剧烈振动变成缓慢平动,有效减小地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及结构内部设备、仪器和装修等的目的。
而隔震结构工作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假设我们把建筑悬空不与地面接触,地震来临时则建筑不会受到任何破坏,就完全隔离了地震作用,但建筑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又不可能悬空,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或者协调这个矛盾-在建筑基础与上部之间设置隔离地震的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达到隔震的效果,通常基础隔震需具备下述4中特性:1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强度宜支撑上部结构重量的承载特性;2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凤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够保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的隔震特性;3地震后上部结构能恢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复位特性;4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够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的耗能特性。
隔震体系能够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来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大量实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功能。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切不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性特征宜接近剪切型,最大高度应满足规范对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给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探讨如何做好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
探讨如何做好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近几年,地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频繁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的规模和破坏程度都很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总结,我们的房屋到底能承受几级地震的侵袭。
对震后的重建工作,我们要考虑房屋的抗震能力。
传统的建设方式都是以刚治刚,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材料而且留有很多的余地,但是这种设计并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但是现在出现了全新的技术,即以柔克刚,建筑隔震技术成为抗震技术的最新技术,为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做了巨大的贡献。
1、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措施是非常多的,如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等等,每一种装置和方法都是工程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抗震防震效果,在工程中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
虽然一项工程可能涉及到许多种防震装置的使用,但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隔震层的设置,工程中我们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建筑区域的地震特点选择不同的隔震层配合施工,下面我们根据隔震层的位置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做简单介绍:1.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地基是建筑物与地震接触的最直接的地带,也是地震的最直接作用区,所以对于地基的隔震设置是达到效果的最直接快速的手段。
所谓建筑物地基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通过铺设的垫层来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这种方法是一种历史最悠久的隔震方法,原理在于使地震的力量经过中介被消耗和削弱,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传统的施工工艺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交替铺上粘土和砂子,或者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
在中国建筑史上,曾经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设置垫层,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虽然这种方法现在看起来非常荒谬,但是对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来说,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且研发者认识到了垫层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相当程度的粘着性,无论如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建筑工作者学习的。
隔震设计指导
目录隔震结构设计要点及流程---西昌彩云府隔震项目总结 (2)一、隔震目标: (2)二、隔震建筑要求: (2)三、嵌固端: (2)四、隔震层设计: (2)1、隔震层层高: (2)2、隔震层位置: (2)3、隔震层结构体系: (3)3、隔震层结构抗震等级: (3)4、隔震支座类型: (4)5、隔震支座设计: (4)6、竖向隔震缝设计: (4)6、上支蹲和下支蹲设计: (5)7、隔震层的抗风验算: (6)8、其他隔震措施: (6)五、隔震层以上结构设计: (6)1、隔震后地震作用的确定: (6)2、隔震后抗震等级的确定: (6)3、竖向地震作用: (7)4、剪重比: (8)5、计算模型: (8)六、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9)1、计算模型: (9)2、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9)七、基础设计: (9)1、计算模型: (10)八、抗风设计: (10)九、采取的加强和改进措施: (10)十、隔震后楼梯和电梯设计: (11)十一、隔震层建筑、机电专业做法 (13)隔震结构设计要点及流程---西昌彩云府隔震项目总结一、隔震目标:仅隔离水平地震,不隔离竖向地震。
通常采用隔震设计后,水平地震作用可以降低半度、1度、1度半。
根据以往大量隔震工程项目经验,场地条件较好,属于ⅠⅡ类场地,上部结构比较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
层数6层及以下时,多采用框架结构,可以初步确定隔震目标为降低一度半;6~12层,位于高烈度区,一般会采用框剪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可以初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或者一度半以上;对于12~22层的隔震建筑,可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
具体隔震目标需计算确定。
详下述。
二、隔震建筑要求:建筑高宽比<4;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
对于剪力墙结构,结构周边要尽量少布置剪力墙,尽量降剪力墙布置在结构内部。
三、嵌固端:通常取隔震层下面一层顶板为嵌固端四、隔震层设计:1、隔震层层高:一般隔震层梁底到地面的净高不应小于600,建议不小于800,因此层高至少为“梁高+800”。
简述隔震结构设计流程
简述隔震结构设计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简述隔震结构设计流程隔震结构设计,作为现代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浅谈建筑减震设计方法及要点
浅谈建筑减震设计方法及要点摘要:建筑减震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本文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对建筑减震设计的计算方法以及流程和设计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减震设计计算方法流程设计要点建筑消能器可分为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和复合型三类: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包括黏滞消能器和黏弹性消能器,利用与速度有关的黏性抵抗地震作用,从黏滞材料的运动中获得阻尼力,消能能力取决于消能器两端相对速度的大小,速度越大,提供的阻尼力越大,消能能力也越强。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包括金属消能器和摩擦消能器,消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相对位移的大小有关,相对位移越大,消能能力越强。
其中,金属消能器利用金属材料屈服时产生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从受力形式上可分为剪切型、弯曲型等,剪切型刚度相对较大,而弯曲型则可提供相对较大的阻尼;摩擦消能器一般由钢元件或构件、摩擦片和预压螺栓等组成,在地震作用下,钢元件或构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产生摩擦做功而耗散能量。
复合型消能器是利用二种以上的消能原理或机制进行耗能的消能器,同时具有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和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的性能特征,但有时可能位移相关型消能器的特征比较明显,有时可能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应根据其组合消能机理或机制具体确定。
屈曲约束支撑从工作原理上也可认为是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一般利用其可为结构提供较大侧向刚度的特点,将其设计为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仅提供侧向刚度的结构构件;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核心单元能产生拉压屈服,利用屈服后滞回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并且不会发生失稳破坏。
消能减震系统的计算方法:1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对于弹性和弹塑性体系都能分析。
时程分析法是相当于是一种数值分析计算方法,他直接对结构的动力方程进行数值积分,能够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各个时态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由于其直接对运动微分方程进行积分,所以其计算更为精确,对弹性体系和非线性体系均能做出分析。
建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
建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建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摘要:隔震技术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的建筑耐震技术,传统建筑主要依靠建筑结构本身的强度与韧性来抵抗地震力,而隔震层建筑则是用隔震装置将地震时建筑物的摆动转换为建筑物对地面的横向位移,并吸收地震能量。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隔震技术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
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基础隔震结构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然而在建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对建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隔震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隔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应用,而且已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
隔震装置可安装在结构的防火层或设备层,隔震层可设置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等,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加固改造技术对结构震后的性能和不可靠程度缺乏准确地了解,故较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
采用隔震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通过在隔震层设置刚度很小的隔震装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隔震装置上,相对于依靠结构本身的较高强度和较低变形来吸引地震能量而言,隔震结构的周期和阻尼都有很多的提高,故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明显降低。
同时,耗能减震加固改造技术,智能材料加固改造技术,以及吸振减震加固改造技术等开辟了房屋加固改造的新途径二、隔震的概念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来隔离和耗散地震能量,以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隔震建筑由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组成。
为了满足建筑结构隔震的要求,隔震装置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承载特性:隔震装置需要具备足够大的竖向承载力,在建筑结构物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支承上部结构的所有重量和使用荷载,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必须很大,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
砌体结构隔震结构设计方法
砌体结构隔震结构设计方法摘要隔震建筑能够有效抵御地震作用,在高烈度地震区采用隔震建筑,设计得当可以降低地震烈度一度,能够有效提高抗震效果又降低结构成本。
隔震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结构设计,本文通过两栋隔震建筑的加固设计,总结归纳了隔震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表格。
关键词隔震建筑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步骤隔震设计注意事项1隔震建筑涵义与应用范围隔震结构是指用隔震器将建筑物断为隔震层上下两部分,且隔震层上部能够明显减小地震反应的结构形式。
隔震器所在楼层称为隔震层。
在地震时隔震器具有吸收地震能量,使隔震层以上建筑在地震作用时仅发生缓慢移动,从而控制地面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大幅度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害,一般可降低地震烈度1—1.5度。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对地震反应同无隔震措施的结构。
隔震建筑适用于结构高宽比不大于4,结构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建筑场地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建筑物的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超过结构总重力荷载的10%的房屋。
2隔震设计步骤2.1 隔震层设置隔震层位置一般应设在基础顶部或地下室顶部,当有体量较大的裙房时,也可设在裙房顶部。
隔震层设置在基础顶部或地下室顶部时,须在一层地面设置不小于1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地板,以保证隔震层上部楼盖的刚度。
此时需要适当提高建筑物一层净空和室内外高差。
隔震层设在房屋上部时,隔震层下部结构需具有较强的抗位移能力,以保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隔震层设置在上部时,还会影响建筑物的开窗和立面效果,需与建筑设计进行协调。
隔震建筑能够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影响降低一度,因此,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层数和高度可按降低设防烈度一度考虑。
若为抗震加固进行隔震设计,隔震层的选择需考虑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时,需考虑基础的承受能力与加固方法,以及一层净高是否具备新增钢筋混凝土楼地板的条件;隔震层设在一层顶部圈梁下时,需考虑改变底部结构体系的施工条件。
房屋建筑工程的隔震结构设计的探讨
房屋建筑工程的隔震结构设计的探讨引文;基础的隔震技术在减震控制效果、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几十年在建筑结构与桥梁工程领域中取得了成功应用,为了人们的居住安全,目前我国更加重视房屋建筑工程的隔震结构设计。
一、隔震结构概述建筑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由橡胶建筑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建筑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隔震结构又分为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
二、房屋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方法(1)上部结构是在隔震层的最上面,地震的时候,会使其出现移动,而位移的距离主要是根据设计来计算,位移的方向是全面的。
为了在地震中不阻碍隔震层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建设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周围应该安置防震缝。
第二,在和地面之間应该明确的安置一条水平的隔离缝,如果水平缝难设置,应该安置水平的滑移垫层。
第三,注意楼梯、电梯和走廊里不能有障碍物。
(2)隔震层的设计就是安装有隔震部件的地方。
它的上下楼层之间很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必须要使用隔震措施,来吸收这种变形。
在隔震层的里面,除了要安装一些隔震系统需要的管线以外,不能用于其他的用途。
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可以将其封闭。
建筑物于隔震层的外周外墙的防护构造,如属隔震层必要的构造,例如挡雨构件未超过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
(3)下部结构的设计一般在隔震层的下面,对隔震层起着支撑的作用。
在概念设计中,下部结构是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保证隔震层下部结构的稳固。
(4)外周部是和上部结构相接的地表的位置,通常会和上部结构有的距离,应该在周围设置遮挡物,这样才能避免其他人靠近,此外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间,防止地震上部结构变形过大。
(5)邻楼空间是指相邻楼栋之间的人的活动空间。
这部分也应考虑由于地震时上部结构晃动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高层隔震建筑设计实例流程与
高层隔震建筑设计实例流程与20191(124)高层隔震建筑设计实例流程与分析陆盛恒(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300)摘要:本文在的高层隔震建筑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基础上,并结合规范,提出了适用于高层基础隔震建筑的设计方法,并绘出了相应的流程图,然后以实际工程为例,说明经过相应的隔震设计后,均能达到满意的隔震性能目标。
关键词:1高层隔震建筑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对高层隔震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在结构进行初步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差别,按照总结出的一些规律进行上部结构与隔震层的布置,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相应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性能的验算。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设计流程图。
根据图1进行隔震结构设需要说明以下几点:计时,(1)在选定场地时,应尽量避开软弱场地和液化地基,在软弱和液化地基上不推荐对高层隔震建筑进行基础隔震设计;(2)在进行高宽比限值判定时,可以根据结构设计的其他条件,如场地条件,层高,柱网与剪力墙布置等其他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3)在平面布置时,柱网、剪力墙等布置可能会受到建筑设计的约束,并且结构布置内部也可能存在矛盾,需要协调好折中取最优化的布置;各方面,(4)对于结构偏心比较严重,或者结构的抗扭刚度很小以致于扭转周期大于纵向平动周期的结构,不推荐采用基础隔震设计;(5)隔震层布置时,在柱下、剪力墙两端以及剪力墙交叉尽量将铅芯橡胶支座布置在建筑的四周,可以增处布置支座,加隔震层的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响应;荷载、跨数及使用实际情况取大者或小者。
一般来说,框架结构的楼板板厚不宜小于100mm 。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并应在板未配筋的表面布置防止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一般板厚大于150mm 时采用φ10ˑ 200;否则用φ8ˑ200。
(5)普通楼梯梯梁、梯柱与梯段板的设计注意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布置梯柱(TZ )及楼梯梁,要保证楼梯梁下楼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0m 。
建筑隔震设计思路及注意事项
建筑隔震设计思路及注意事项摘要:建筑隔震设计旨在通过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建筑隔震设计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建筑隔震设计的思路包括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确定建筑物的设计基础和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隔震系统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以及根据隔震系统的特点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构造。
在建筑隔震设计中,需要注意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隔震系统的成本和维护费用,以及对隔震系统进行细致的计算和模拟分析。
通过应用案例分析,本文验证了建筑隔震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隔震;设计思路;注意事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是最容易遭受破坏的结构体之一。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
建筑隔震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抗震技术,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本质是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受地面运动的影响,从而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然而,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包括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隔震系统的成本和维护费用等。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隔震设计的思路和注意事项,希望通过对隔震设计的深入研究,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建筑隔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地震能够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振动是造成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烈度和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建筑隔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烈度及场地条件等因素。
2.建筑隔震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采用隔震系统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达到减轻建筑物损伤的目的。
隔震系统一般由隔震支座、隔震层、隔震垫等组成。
简析建筑结构框架的隔震设计
简析建筑结构框架的隔震设计1 框架隔震技术的前期咨询工作建筑工程在尚未进行隔震设计之前,还处于建筑方案阶段时,建设单位可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或委托专门的咨询机构展开框架隔震技术的前期咨询工作。
主要针对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高度、高宽比、结构形式以及有无地下室等情况,就框架隔震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展开详细的咨询,对该项目采用框架隔震方案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指出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个专业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并对构造措施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1 前期咨询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框架隔震建筑的经济性问题:对业主来说采用框架隔震技术是否经济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采用隔震技术,增加了隔震支座费用、隔震构造措施的费用,但是减小了上部结构梁柱截面,节约了钢材和混凝土用量,同时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积,在前期工作中尽可能的对隔震建筑的经济性进行合理分析。
根据大量的工程经验,在抗震设防烈度高的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性。
(2)隔震建筑的适用性问题:隔震技术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例如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学校、车站、体育馆等,使用功能不能间断的医院、通讯、消防等建筑,以及存放存放珍贵物品的建筑或珍贵建筑,如博物馆、档案馆、纪念性建筑等。
由于隔震装置仅对抵抗地震作用有效,在风荷载或其他水平荷载的作用下,隔震建筑更宜倾覆,因此隔震技术的应用还应满足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非地震作用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超过结构总重力10% 的要求。
同时,隔震建筑宜建在场地类别为Ⅰ、Ⅱ、Ⅲ类场地,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此外,框架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否则采用隔震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
1.2 框架隔震设计思路咨询工作结束以后,在进行隔震设计时,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使用功能及建筑、结构方案,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若该工程宜采用隔震技术,应先进行初步设计,除应满足规范的相关条文外,还应合理确定隔震支座的类型和布置位置。
隔震设计指导
隔震设计指导隔震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结构设计方法,旨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隔震设计指导,帮助您了解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 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和减震器组成,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波的能量。
2. 隔震设计的步骤(1)地震分析:首先需要进行地震分析,确定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地震波的频谱特性。
这些参数将决定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
(2)结构评估: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评估,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
这将有助于确定隔震装置的位置和数量。
(3)隔震装置设计:根据地震分析和结构评估的结果,设计隔震装置的类型、尺寸和位置。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体减震器。
(4)结构改造:根据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改造。
这可能涉及到加固柱、梁和墙等结构元素,以提高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5)施工和监测: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确保隔震装置的正确安装和性能。
3. 隔震设计的优势(1)减少地震破坏: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2)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隔震装置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隔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功能的影响,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和物品的完整性。
(4)降低维修成本:隔震装置的使用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从而降低维修和修复的成本。
4. 隔震设计的应用范围隔震设计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类型,包括住宅、办公楼、医院、桥梁和核电站等。
特别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隔震设计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防震措施。
5. 隔震设计的注意事项(1)地震分析的准确性:地震分析是隔震设计的基础,需要准确评估地震烈度和地震波的频谱特性。
(2)隔震装置的选型:根据地震分析和结构评估的结果,选择适合的隔震装置类型和尺寸。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物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限制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抗震设计是通过“三水准”设计要求和“两阶段”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设计的,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让结构本身抵抗地震能量,通过结构构件自身破坏来消耗地震能量,即“以刚克刚”。
而隔震减震则是通过在建筑附加其他子结构或采用一定的耗能装置,让附加子结构破坏或者施加的阻尼来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保护原有结构的安全,即“以柔克刚”。
因此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震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物受震害的程度,保障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
1 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损毁和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这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一种能够降低地震破坏的方法,即隔震减震技术。
最早的隔震减震方法是将传统的建筑结构与橡胶支座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防震效果。
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隔震减震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已经成为建筑抗震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隔震减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摆式隔震、液体隔震、弹性隔震、耗能支撑、屈服约束支撑、耗能墙、阻尼器剪力墙、阻尼器等。
各种隔震减震技术各有特点,可以在不同场合下灵活应用。
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防震效果。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隔震减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
2 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控制地震产生的惯性力和峰值加速度,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较小的变形和破坏,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谈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谈建筑结构隔震设计谈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摘要: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柔克刚”,在房屋的第一层以下的适当位置增设隔震层,在地震时,由于隔震层的刚度与上部刚度相差很大,整个结构体系的地震水平变形将集中在隔震层,阻隔地震能量上向下部传递,因而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建筑物本身运动相对较小且处于整体平动状态,使建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隔震结构的优点、设计方法及隔震结构经济性等几个角度分析隔震结构的特点。
关键词:隔震原理基础隔震隔震试用范围隔震稳定经济性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或某高度处设置侧向刚度较小且变形能力大的隔震装置,以减小地震对上部楼层的能量输入,从而减小上部楼层的地震响应。
1.建筑隔震的原理建筑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以达到阻隔地震时地面振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力(或振动能量),降低结构在地震下的振动反应的目的。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措施后,与相同的非隔震结构相比,将具有较长的周期(通常是原周期的2~3倍)。
根据反应谱理论,层数较少的非隔震结构周期较短,地震作用较大,而隔震建筑的周期明显延长,使得地震作用显著减小。
这是目前对隔震建筑原理的一般解释,并由此认为隔震建筑一般适用于层数用隔震技术,我国也开始高层建筑隔震的研究和应用。
但传统的基于延长周期的隔震原理似乎无法解释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合理性,而实际高层建筑隔震的动力分析结果又表明高层建筑隔震仍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合理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比较主要的方面在于隔震层同时也是绝好的消能减震层,结构的大部分变形集中在隔震层,使得隔震层中阻尼器的消能作用具有更高的效率。
除此之外,即使只考虑隔震本身,高层建筑隔震仍具有其他优势,主要体现在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响应的降低。
2.隔震建筑的形式2.1 基础隔震所谓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高度很矮,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控制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时其能量可反馈到地面或由隔震层吸收,以大大减小结构及构件的地震反应,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其内部设备不发生破坏或丧失使用功能,室内人员不遭受伤害也不会有强烈震感。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摘要:建筑隔震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作为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隔震设计的流程及要点,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隔震设计;流程;要点一、建筑隔震设计流程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和摩擦摆系统,其中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隔震结构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即隔离地震。
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结构。
在房屋底部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高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以延长整个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1确定隔震层位置;2明确减震目标和设防标准;3基础隔震方案选择,上部结构布置及初步计算;4根据上部计算的支座反力进行隔震层结构布置;5上部结构带隔震层结构计算分析,并按照基本地震计算确定减震系数;6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减震之后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然后进行减震结构上部设计;7隔震层及隔震支座验算(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最大压应力,罕遇地震下支座拉应力,支座水平位移验算,偏心率验算,屈重比验算等)8下部承结构设计(下部支承结构按照中震进行正截面设计,按照罕遇地震进行斜截面设计);9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基础按照正常结构进行设计);10明确隔震支座连接安装设计要求;11撰写基础隔震设计分析报告(供专项审查)。
二、建筑隔震设计要点在隔震建筑设计时,主要需考虑预设地振动周期、烈度、最大位移量和建造物重量等参数.隔震器和阻尼器的合理利用,将降低1~2级地震烈度。
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设计自由度增大;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振动的不适感;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
建筑隔震工程技术的施工要点的探讨
建筑隔震工程技术的施工要点的探讨在建筑施工中,隔震和减震技术在外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应用和发展,而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还是比较晚的,但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和积累,现在也已经得到了推广和使用。
在2006年统计时候,我国大有约450万平方的隔震建筑,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高烈度地震区,但是就其应用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下面为了让大家对对建筑隔震技术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就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建筑隔震支座在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因为隔震技术在我们国家才开始发展没多久,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现在隔震技术在实际中,是理论研究在前发展,而实际施工和理论研究滞后,针对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别的一些好办法。
除了这个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现有的隔震支座安装技术上,在实际的施工技术交底和各类施工方法中,大多数的施工单位都只重视隔震支座技术中对预埋板的安装,但是对设计图纸中,在施工前对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缺乏从施工角度上的审查,这是個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顺序上也是本末倒置的。
二、建筑隔震支座的施工要点2.1建筑隔震支座的特点建筑隔震支座在施工中,不仅有简易安全的优点,而且对人员,还有施工环境的要求都朴实非常低的,在安装中,一定要注意支座预埋件的安装情况,因为操作不当的话,是很容易发生钢筋结构打架的问题。
在安装中,隔震的橡胶支座要和轴线的高度要保证,要在合理的公差范围内,有的时候,在隔震橡胶支座上下的部分结构,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会有问题,这是在工作中要注意的。
同时我们还要解决隔震橡胶支座,其在结构施工中的成品保护的问题。
三、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3.1施工的工艺流程先是下支墩的钢筋绑扎,其次是隔震支座的下预埋钢板的安装,然后是下支座模板的安装,还有下支墩混凝土的浇筑,和隔震支座的安装以及上预埋钢板的安装,还有上墩座的钢筋及相交处的梁钢筋的绑扎,接着是上支墩模板的安装,上支墩部分的混凝土的浇筑,最后是模板拆除和对成品的保护工作。
浅谈盈建科隔震设计要点
浅谈盈建科隔震设计要点1、对建立好的模型,命名为轴压比模型,进行原地震烈度下的模型计算,地震烈度及抗震等级均以原烈度输入,此模型不控制其他计算参数,仅计算轴压比,当轴压比计算均满足要求后进行下一步计算。
2、复制轴压比模型,命名为上部结构计算模型,此模型为最终施工图模型,计算需满足各项指标,在地震信息中,根据降低一度后输入抗震等级,将调整后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改为0.5即可,其余参数均不变,进行计算,待计算均满足要求进行下一步分析。
(注:对于乙类建筑切记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二、多遇地震下隔震分析计算1、复制上部结构计算模型,命名为小震非隔震模型,修改地震信息中调整后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为1.0,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隔震层柱底改为铰接,先进行反应谱计算,然后进行时程计算。
时程计算时,选取地震波,软件可自动选波,一般选取3条波,其中2条天然波,1条人工波,修改对应的地震参数,进行时程分析。
切记选好的3条波名称,整个后续的隔震分析均以此3条波为准。
2、复制小震非隔震模型,命名为小震隔震模型,在该模型中将原有的柱底铰接属性取消,在节点属性中选择单点约束---选择柱底节点布置,进行隔震支座的布置,计算分析步骤主要为以下:(1)先确定铅心支座的初步数量。
根据总信息中风荷载产生的底部总剪力除以铅心支座的屈服力,即可得到铅心支座的最少数量。
(2)输入支座参数:支座参数共有U1,U2,U3三个方向,其中U1为竖向,U2为水平Y 向,U3为水平X向。
对应参数表示为(U1):有效刚度Ke=支座竖向刚度Kv,有效阻尼CE=0,刚度KC=支座竖向刚度Kv,抗拉刚度Kt=1/10支座竖向刚度Kv,截面积A=支座面积。
对应参数表示为(U1及U2):有效刚度Ke=支座水平刚度Kh,有效阻尼CE=0,刚度K=支座初期刚度K1,屈服力KY=屈服力Qd,屈服后刚度比=1/13。
对于天然橡胶支座,不需要输入非线性参数。
(3)支座布置完成后,先进行反应谱的计算,然后进行时程分析。
第8章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讲解
第8章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讲解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和威胁。
本章将对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进行讲解。
1.建筑结构减震设计建筑结构减震设计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减震装置,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有隔震支座、减震支撑、摩擦减震器等。
(1)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它由橡胶、钢板等材料制成,能够在地震时发生形变,吸收地震能量。
隔震支座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减震支撑减震支撑是通过设置支撑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连接起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减震支撑一般采用液体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装置。
它们能够在地震时发挥一定的阻尼作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摩擦减震器摩擦减震器是通过在结构连接处设置摩擦装置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摩擦减震器通常由摩擦片、压力板等组成,当地震发生时,摩擦减震器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动,吸收地震能量。
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层、空气隔震层等。
(1)橡胶隔震层橡胶隔震层是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通过橡胶材料的柔性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橡胶隔震层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空气隔震层空气隔震层是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空气垫,通过空气的弹性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空气隔震层能够在地震时发生形变,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对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和威胁。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活动的频率、振动频率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减震、隔震装置。
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综合进行设计。
通过科学合理的减震、隔震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发表时间:2018-11-14T09:02:30.7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陆亮[导读]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
1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 200092 2江苏正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建筑隔震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作为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隔震设计的流程及要点,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隔震设计;流程;要点
一、建筑隔震设计流程
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和摩擦摆系统,其中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隔震结构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即隔离地震。
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结构。
在房屋底部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高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以延长整个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1确定隔震层位置;2明确减震目标和设防标准;3基础隔震方案选择,上部结构布置及初步计算;4根据上部计算的支座反力进行隔震层结构布置;5上部结构带隔震层结构计算分析,并按照基本地震计算确定减震系数;6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减震之后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然后进行减震结构上部设计;7隔震层及隔震支座验算(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最大压应力,罕遇地震下支座拉应力,支座水平位移验算,偏心率验算,屈重比验算等)8下部承结构设计(下部支承结构按照中震进行正截面设计,按照罕遇地震进行斜截面设计);9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基础按照正常结构进行设计);10明确隔震支座连接安装设计要求;11撰写基础隔震设计分析报告(供专项审查)。
二、建筑隔震设计要点
在隔震建筑设计时,主要需考虑预设地振动周期、烈度、最大位移量和建造物重量等参数.隔震器和阻尼器的合理利用,将降低1~2级地震烈度。
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设计自由度增大;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振动的不适感;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
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设计的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1)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3)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4)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
我国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亦有少量应用。
由于天然橡胶本身不具有耗能能力,天然橡胶支座阻尼比很小,使用时,常需与其他阻尼器结合使用。
铅能与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很好地结合,并且铅具有较低的屈服剪切强度(10MPa)和足够高的初始剪切强度(约130MPa),其恢复力特性接近刚塑性,因而在隔震支座中加入铅芯除了能起到阻尼作用以外,还可以防止建筑物在强风或微小地震作用时晃动。
隔震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1)隔震结构方案的选择隔震主要用于高烈度地区或使用功能有特别要求的建筑以及符合以下各项要求的建筑:①不隔震时,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多层砌体房屋、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等。
②体型基本规则,且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的房屋。
③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④风荷载和其他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不宜超过结构的总重力的10%。
隔震建筑方案的采用,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比较分析后确定。
(2)隔震层的设置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
当隔震层位于第一层及以上时,结构体系的特点与普通隔震结构可能有较大差异,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计计算也更复杂,需作专门研究。
①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组成。
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
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
②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
③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
④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橡胶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⑤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于安装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要求。
⑥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周边或周边附近。
(3)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目前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只具有隔离或耗散水平地震的功能,对竖向地震隔震效果不明显,为了反应隔震建筑隔震层以上结构水平地震反应减小这一情况,引入“水平向减震系数”。
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要点如下:
①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和拉应力规定:橡胶支座的压应力既是确保橡胶隔震支座在无地震时正常使用的重要指标,也是直接影响橡胶隔震支座在地震作用时其他各种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
它是设计或选用隔震支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②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时程分析法。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确定。
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时,计算简图可采用剪切型结构模型,当上部结构体型复杂时,应计入扭转变形的影响。
③隔震支座在罕地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
④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分配;当考虑扭转时,尚应计及隔震支座的扭转刚度。
⑤上部的结构计算:由于隔震层对竖向隔震效果不明显,故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25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当设防烈度为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5时,宜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对砌体结构,当墙体截面抗震验算时,其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宜按减去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后的平均压应力取值;上部结构为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隔震层顶部的纵、横梁和楼板体系应作为上部结构的一部分按设防烈度进行计算和设计;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时,隔震层顶部各纵、横梁均可按受均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梁或多跨连续梁计算。
均布荷载可按底部框架砖房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规定取值;当按连续梁算出的正弯矩小于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的0.8倍时,应按0.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配筋
⑥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计算: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
隔震建筑基础的验算,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
基础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原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可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2016 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徐至钧.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与应用[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