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快,科学饲养水平逐步提高,都将推动肉牛个体生产性能快速提升。

(三)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增加较快,但总体看,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肉牛生产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农户传统养牛主要是役用兼肉用,养母牛既可作役用,还可繁殖犊牛增值。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养殖迅速减少,同时由于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较公牛差,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下降。母牛养殖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母牛存栏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缺乏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少。目前我国用于牛肉生产的品种参差不齐,有的属于土种牛、有的属于兼用型地方良种牛,有的属于引进品种与土种牛的杂交后代,也有部分属于淘汰的役用牛,在产肉性能好、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转化率高方面,与专用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导致我国牛肉档次提升难度很大,大多属于中低档次,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的产量较少,比较效益低,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目前,肉牛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大多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养、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对农户养殖肉牛的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发展基础仍有待夯实。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对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扶持和宏观调控,扶持分户繁育,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提高肉牛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通过优势区域建设,带动全国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的形成,增强牛肉产品市场供应的保障能力,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牛肉产量达到320万吨,年均增长3.6%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5%以上,形成肉牛生产核心区

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肉牛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肉牛养殖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四、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的确定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场、区位、肉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源优势。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三是产业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肉牛业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上期规划共包括中原肉牛区和东北肉牛区两个优势产业带。近年来,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较快,并长期为我国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因此,本期规划拟涵盖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优势区域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县市(优势区划分结果见附表)。2007年,优势区域207个县肉牛存栏占全国的35.0%,牛肉产量占40.7%。

(二)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中原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4个省的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132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40万亩左右。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可产3860多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360万吨左右,仍然有约5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我国5大肉牛地方良种中,南阳牛、鲁西牛等2

个良种均起源于这一地区。该区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饲料资源基础。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紧靠“京

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具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中原肉牛区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2.东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东北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约11.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85亿亩;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可产约5900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600万吨,但仍有50%以上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饲料原料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牛生产效率较高,平均胴体重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成为区域内的主导品种。同时,该区域紧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发展优质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牧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最近几年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该区域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2亿亩;各种农作物秸秆1000余万吨,约4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本区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其中新疆被定为我国粮食后备产区,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引进了美国褐牛、瑞士褐牛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疆牛肉对中亚和中东地区具有出口优势,现已开通14个口岸,为发展外向型肉牛业创造了条件。本区域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开展肉牛育肥时间较短,饲养技术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西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近年来正在成长的一个新型肉牛产区,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该区域拥有天然草场面积1.4多亿亩,每年可产3000余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其中超过65%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同时,三元种植结构的有效实施,饲草饲料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为发展肉牛产业奠定了基础。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业基础薄弱,地方品种个体小,生产能力相对较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该区域目标定位为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主攻方向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增加饲料饲草产量;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五、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2019年生猪养殖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生猪养殖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3月

目录 一、行业发展趋势、发展机遇与市场竞争格局 (5) 1、我国生猪长期以散养为主,目前规模化养殖有一定进展,但生产集中度仍 很低 (5) 2、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仍有待提升 (6) 3、商品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 (7) 4、非洲猪瘟情况 (8) 二、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 1、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9) (1)食品安全优势 (10) ①拥有饲料生产环节,食品安全从源头控制 (10) ②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10) (2)疫病防控优势 (10) (3)成本控制优势 (11) (4)作业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优势 (11) 2、现代化猪舍及自动化养殖设备优势 (12) 3、生猪育种优势 (12) 4、营养技术优势 (13) 5、市场优势 (14) (1)商品猪销售优势 (14) (2)仔猪销售优势 (14) (3)种猪销售优势 (14) 6、生产管理优势 (14) 7、人才优势 (15)

三、公司发展战略 (15) 1、公司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 (15) 2、公司发展战略 (16) (1)食品安全战略 (16) (2)科学育种战略 (16) (3)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战略 (16) (4)标准化生产战略 (17) (5)人才战略 (18) 四、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采取的措施 (18) 1、发生疫病的风险 (18) 2、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 (19)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19) 4、公司存在自然人供应商、客户,自然人经营能力的有限性可能会对公司的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19) 5、自然灾害风险 (20)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20年)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15-2020年) 为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根据“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布局规划。 一、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我镇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全镇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4年,我镇蛋鸡养殖在阜阳市位居第一位,禽蛋产量3000多吨。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我镇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规模和社会效益与畜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镇畜牧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高度关注,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镇的大、中规模养殖户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高。因而,对市场判断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缓慢,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要紧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进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依照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要紧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进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进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紧密。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

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不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进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进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要紧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进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紧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进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通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

专题二 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专题二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根据生产功能,规模奶牛场内部可以分为若干区,规模奶牛场内部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场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保证。 一、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 规模奶牛场应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奶牛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可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管理区。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 ㈠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 应体现建场方针和任务,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2. 在发展大型规模的规模奶牛场时(1000头以上的规模),应当全面考虑奶牛粪尿和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应用。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如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有效地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牧场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4. 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对生产区的规划更应注意。 ㈡在进行规模奶牛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规模奶牛场内部各功能区的配置,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区、管理区保持适当距离或中间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病牛管理区必须隔离。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二、职工生活(包括居民点)区 本区是规模奶牛场职工日常食宿的场所,本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该区的建设。 本区应占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这样配置,在于保证规模奶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及粪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饲料加工、贮存设施等。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 逢场县是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主产区,也是特色肉牛产业基地县,繁育和开发逢场肉牛,建设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基地,对壮大特色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建设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富裕,推进中国逢场肉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逢场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逢场肉牛开发,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促进逢场肉牛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 〕7 号)文件精神,为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肉牛产业基地,结合逢场县实际,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逢场县行政区及周边地区。 规划期限为2016 ~2020 年。规划基准年为2014 年。 规划期目标是:到2020 年,全县肉牛存栏量35 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8 万头,年出栏34 万头,屠宰肉牛140 万头,加工皮革2000 万张,实现肉牛产业年产值1000 亿元,把逢场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生产基地。 一、逢场肉牛产业开发基础与优势条件 一)逢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逢场县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产业结 构日趋合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 全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贵都省优质肉牛主产区、贵都省肉牛加工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2014 年全县存栏肉牛26.59 万头,出栏肉牛24.9 万头,肉类总产13.29 万吨,全县肉牛规模养殖场户131 个,其中存栏2000 头以上12 家,存栏500 头-1999 头的22 家,200-499 头的50 个,200 头以下47 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93 家,其中肉牛屠宰企业76 家,产品深加工企业2 家,皮革加工企业15 家;饲料生产企业5 家;拥有县级以上肉牛龙头企业39 家,其中省级4 家、市级10 家、 县级25 家;成功实现了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已成为我国逢场肉牛的原发地和产业基地,为中国逢场肉牛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逢场县牛群品种结构以 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为主,渤海黑牛占40% 左右,主要性能表现为役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养牛业得以迅猛发展。上世纪80 年代曾批量出口香港活牛,到90 年代中期,全县户均达到2.1 头以上,牛存栏达到20 万头。随着农 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养牛业开始由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和肉用型转变。1992 年开始引进法国利木赞肉牛 及瑞士西门塔尔肉、乳役兼用型品种。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授精繁

中国肉牛产业链分析报告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2、国内肉牛的养殖规模和优势区域分布 3、国内肉牛的养殖技术 二、国内牛肉市场情况分析 1、国内牛肉的产量分析 2、国内牛肉市场消费量和前景分析 3、国内牛肉市场总体竞争情况分析 4、国内肉牛重点加工企业和加工产品情况分析 三、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效益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推动力 2、国内肉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影响因素情况分析 四、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1、国内肉牛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根据其生产类型或用途把牛分为乳用、肉用、役用品种和兼用品种。肉牛是指生产牛肉的专用品种。 中国的主要肉牛品种是黄牛,是长期以来我国役肉兼用为主的黄牛群体的总称。秦川牛: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其体骼粗壮,肌肉丰厚,前驱发育好,被毛细致有光泽。秦川牛肉用性能突出,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适应性强。 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毛色以深浅不一的黄色为主,另有红色和草白色,体骼较大,结构紧凑。该牛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在55%以上,净肉率达到46%。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晋南盆地。体格粗大,前驱较后驱发达,毛色以枣红色为主,红色和黄色次之。晋南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 鲁西牛:产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体驱高大,结构紧凑,肌肉发达,前驱较宽深。被毛从浇黄到综红都有,心黄色为主。该牛肉用性能好,屠宰率达到57%,净肉率达到50%。 延边牛: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毛色为深浅不一的黄色,被毛密而厚,皮厚有力,胸部宽深,体长结实,骨骼粗壮。该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好,屠宰率57%,净肉率47%。 蒙古牛:产于内蒙古中西部。毛色以黑色、黄色居多,头部粗重,角长,四肢短,蹄质坚实。屠宰率53%,净肉率45%。该牛抓膘能力强,发病率低,是我国最耐干旱和严寒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 还有产于浙江省温岭高峰牛,内蒙古三河地区的三河牛,由吉林、内蒙、河北三省四地区联合育成草原红牛,原产于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新疆褐牛等均属于国内有名的地方品种牛。

2020年生猪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生猪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我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其中散户养殖约占50%,中长期来看散户由于用工成本逐年提升呈退出趋势。根据《生猪养猪上篇》(下文简称《上 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疫病变相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壁垒,这将 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而龙头公司受益于自身养殖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 顺势扩张,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因此我们认为 龙头公司中短期来看处于高盈利期,中长期可以穿越猪周期,具备较高成长性, 银行可以积极关注并优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适时开展相关业务。 一.建议适时加大我行在生猪养殖领域的业务布局 1.1 当前是银行布局生猪养殖行业的较优时机:猪周期中继、 规模化进程的上半场 1.1.1 本轮猪周期的中继:非洲猪瘟导致产能恢复将慢于过去任何猪周期, 未来两年头部企业仍将高盈利 根据《上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使得行业产能受到重创,且疫病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要求,这将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使得后续产能恢复将 长于过去任何一个猪周期。未来两年的猪价对头部企业来说,可能代表着较高 的毛利。而龙头公司受益于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 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高毛利加上高产出数量,意味着中期来看头部 公司都将处于高盈利期。 图1:本轮非瘟超级猪周期下头部企业获利颇丰:元/kg 历史生猪均价中性预测未来猪价头部企业养殖成本 26.0 24.0 22.0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资料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 注:头部企业养殖成本按照温氏和牧原完全成本平均,参考年报及调研信息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 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 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1 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 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 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 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

解读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解读《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2016年04月21日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刘羊旸)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21日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我国生猪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马有祥表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 ——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 ——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 ——疫病隐患凸显。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隐患。 ——市场波动加深。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马有祥说,发布规划对破解制约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生猪养

殖业转型升级,逐步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马有祥说,规划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重点提出了以下任务: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推进企业集团育种和联合育种;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环保型饲料产品,培育兽药产业集团,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动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同时,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促进屠宰行业结构调整;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强化生猪疫病防控。 从生产和市场入手实现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据马有祥介绍,规划主要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 一是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全)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 一、饲养肉牛每头需要多大面积 肥育肉牛每头所需面积为1.6—4.6平方米。通栏肥育牛舍有垫草的每头牛占2.3—4.6平方米,有隔栏的每头牛占1.6--2.O平方米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 二、肉牛场建筑材料的选择 (一)棚舍地面材料棚舍是牛采食或下雨、下雪天休息过夜的场所,其地面可用水泥或部分水泥材料,也可直接用土地。牛舍地面材料对牛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二)休息场地材料牛采食后,晴天主要在棚外休息,让牛活动,晒太阳。地面以沙质土为最好,一方面牛卧下舒适暖和,另一方面排出的尿易下渗,粪便容易干燥,这样有利于保持牛体清洁。此外,也有用砖砌的地面,或用沙、石灰、泥土三合一分层夯实的土地,都适合牛卧地休息。 (三)食槽材料在牛舍内食槽使用频繁,通常用砖砌加水泥涂抹,成本低,但容易破损,只要注意及时维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材料。若从坚固耐用考虑可选用混凝土预制构

件。无论哪种材料,工艺上都要求食槽内壁呈流线形,以便清扫。 (四)其他建筑用材料依当地自然和资源条件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砖木结构,如牛舍用砖柱和木材顶梁;钢铁结构,如工字钢立柱与角铁构件的顶梁。 三、肉牛场规模大小选择 规模大小是场区规划与牛场设计的重要依据,规模大小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特别是饲草饲料资源,是影响饲养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对饲养规模也有很大影响。 2.资金情况肉牛生产所需资金较多。资金周转期长,报酬率低。资金雄厚,规模可大,总之要量力而行,进行必要的资金运行分析。 3.经营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好坏,社会化服务程度的高低,价格体系的健全与否,以及价格政策的稳定性等,对饲养规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确定饲养规模时,应予以考虑。 4.场地面积肉牛生产,牛场管理,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肥育牛每头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本文在评述我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肉牛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对2008 年度我国肉牛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透析;并预测了我国未来肉牛产业的走势,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肉牛产业;制约因素;热点透析;发展对策 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自农耕文明以来,我国的养牛业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直到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措。然而,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则是近10 年的事情。据报导,2007 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 1.46 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 1.06 亿头,出栏4359.5 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 万t ,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 %[1] ;2008 年,我国黄牛存栏9000 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但牛肉产量为750 万t ,较2007 年下降5% [2]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信息监测统计,2008 年初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在春节期间市场大宗价达到29.5 元/kg ,比2007 年同期上涨11.1 元/kg ,比最高价格涨4.3 元/kg ,之后的10 个月始终保持在27~28 元∕kg 的历史高位[3] 。与此同时,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拉动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据我们调研统计,2007 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90 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34.6 %,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 2.8 %左右的速度递增,牛肉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四位[4] ,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第三,但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 [4] 。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加之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以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落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1000头长白猪养殖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一三年七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1000头猪养殖项目 建设单位: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孟克额日登 建设地点 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乌宁巴图嘎查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场区占地总面积2500平方米; 场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 建设猪舍360平方米,凉圈360平方米,建设锅炉房1个,面积238平方米;办公室160平方米,化粪池280立方米。

(2)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生猪。 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5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 项目单位概况 拟设立的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负责人孟克额日登,主要经营猪、牛、羊养殖、育肥、销售;牲畜改良、配种;饲草料种植、贮藏;畜产品的收购、销售;饲料购买、销售;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咨询、信息服务。合作社坚持“做大企业,带动产业”的宗旨,推动正镶白旗畜牧业发展。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2.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2007/08/03);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商品猪场建设标准》; 5.《生态化规模猪场建设规范》; 6.《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8.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项目背景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非常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占%,到1992年达到27%,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时 期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进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进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接着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进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时期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接着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要紧成效与问题 (一)要紧成效 通过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进展目标差不多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不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生猪产业转方式促升级的思考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理解转方式促升级的内涵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来源:农业部作者:康大夫编辑时间:2009-02-16点击:1350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生猪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生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存栏4.40亿头,出栏5.65亿头,猪肉产量4287.8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产值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 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规模养猪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京、津、沪三市生猪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率达到了135%,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9公斤。 2.猪肉消费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其中猪肉占64.5%。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7.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正逐渐由追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 3.进出口贸易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9.08

奶牛场的规划设计

奶牛场的规划设计 奶牛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牛奶的质量奶牛生产效率。一个设计合理的奶牛舍不仅能够给奶牛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给工人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工作条件。 在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待建奶牛场的饲养管理工艺、气候地理条件和地势地貌,认真考虑各功能单元的布局,如饲料贮存、牛舍排布、牛奶的处理、饲养管理流程、饮水条件、卧床设计和粪污收集处理等,这些都将影响整个奶牛场正常运行的人员配置和生产效率。同时奶牛场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在进行结构设计之前就应当调查清楚。 确保奶牛场有一个24小时能够供水的水量充足、水质可靠的好水源。一头泌乳牛每天饮水量在135L左右,理想的饮水温度应在5—10℃。供水管埋在地面冻层下,可以保证饮水在夏天清凉,冬天防止水管冻结。在散栏式牛舍中饮水槽的实际饮水面面积按照每50头0.5m2米计算。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现代化奶牛场需要有一套可靠的备用发电系统。 场址选择 选择一个地势较高、相对平整和利于排水的地块用来进行奶牛场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室内地坪标高要高于室外地坪,以利于排水。 如果有可能,应选择一块能够便于防风的场地,否则只能种植防风林带。 将挤奶间(挤奶厅)放在牛舍的北边或者东边以减少夏天的热辐射。将牛舍运动场尽可能地布置在牛舍的南侧或者东南侧,以便在冬天接受更多的太阳光照射,这样的运动场很容易被晒干并且便于管理。 各个建筑物之间必须有一条在任何天气状况下都能够通行的道路,并且在道路与运动场之间设置排水沟。如果牛场内牛奶需要运输到场外,通常场区内的道路应当铺设成循环路。如果采用放牧式饲养,则将牛舍建在牧场旁边,这样牛群很容易到达挤奶间或者其它工作区域。 奶牛场内若饲养后备牛,则奶牛场的总饲养量接近成乳牛的两倍,同时需要增加后备牛舍,以及卧床垫料、饲料、粪污的贮存量。根据泌乳牛的数量可以按下面比例计算出需要增加的后备牛群的总数量。 母犊牛(0~3月)12% 公犊牛(通常是直接出售) 12% 小育成牛(3~10月)20% 大育成牛(10月~2年)35% 青年牛(2年~初产)0-20% 牛舍的设计 牛舍应当从防风、除湿及冷热应激方面保护奶牛。无论牛舍采用保温型还是

2021年生猪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xx年生猪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建设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设方案。 1、主攻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集团集中人力、财力,在xx年内开工建设3个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年设计生产能力新增出栏10万头生猪,其中乡小区年内正式投产,村和乡2个小区完成开工前各项准备,年底开工建设。 2、优化环境、形成合力 及时调整集团来投资发展生猪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及服务小组成员,以便进一步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1)各乡镇要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猪产业实施方案,指定专人抓工作落实、积极协助集团做好生猪标准化小区的选址、土地流转等工作。 (2)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为生猪产业建设提供宽松的环境;县农粮局要抓好综合协调,做好发展规划、搞好任务分解、产业指导、配套服务等工作;县国土局、规划建设局等部门要落实生猪产业用地;县发改委要给生猪养殖小区优先立项;县林业局负责落实林地审批等工作;环保局、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卫生局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做好工作,为集团生猪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1)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生猪生产补贴政策,争取项目扶持,

实施项目捆绑投入;(2)县财政设立一定的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场平台建设,建立奖励基金,生猪养殖小区土地整理和动物防疫经费及统一粪污处理等;(3)创新信用担保机制,破解生猪产业发展资金瓶颈,由集团和县财政共同筹资组建县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 4、强化督导、严格考评 把生猪产业建设任务纳入对乡镇、部门绩效考核,并实行单项奖评选,对在生猪产业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1)立项背景: ⅩⅩ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了五分之二,已经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畜牧十强县”的称号。在泗县,素有“一户农家,一拦猪”的说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是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的基础。该县在抓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引进扶持发展畜牧养殖龙头企业,畜牧产业“养、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但是,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生猪存栏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只有通过现代化养猪科技融入养殖业各个环节,才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项目建成后,年产良种猪5万头。 (3)项目建设区内,有养猪的历史,已初步形成养殖小区。年出栏育肥猪1000头以上的户近50多户,且处于猪饲料主产区内。多年来,销售网络也初步形成。产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 (4)引进项目为ⅩⅩ集团,总投资56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885.20万元,建设期利息162.5万元,流动资金1562.30万元。 (5)项目建成后,主要经营生猪养殖、畜种、饲料生

产销售,粮油购销等业务。占地亩,需要职工200余人,可解决与之相关产业富裕劳动力5000人,发展会员1万户,带动周边农户2万户,辐射ⅩⅩ县全境和周边的县市。公司按照“*农户”、“龙头带基地”模式发展,实现定单生产。以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养猪品种三元杂交化,防疫程序化、生产定单化、管理科学化;利用ⅩⅩ集团的销售网络和先进管理方法,促进公司科技开发能力;项目投产后,公司本部每年可转化当地粮食5亿到8亿斤的粮食。 二、投资必要性分析 1、符合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1)《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畜禽良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达到一批畜禽良种场和地方资源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繁育和资源保护开发能力;扶持大型畜禽良种企业集团,推进产学研产业化,坚强联合育种,增强良种研发能力。 (2)根据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部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宿州、合肥、六安等地为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到2010年,宿州市全年商品猪400万头,年递增8.2%;提升规模,2010年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0%以上,净增25个百分点,带动农户5万户。本项目建设年产5万头良种猪新建项目,符合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