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
古代11本医学著作关于艾灸记载
医书三
艾灸被描述为通过调和阴 阳平衡气血,以恢复健康。
古代医学著作中关于艾灸的功效描述
医书四 医书五 医书六
艾灸可以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 系统。
艾灸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消除疲劳和压力,提 高身体功能。
艾灸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内分泌系统,减 轻情绪不稳定。
古代医学著作中对艾灸的使用方法的详 细叙述
古代11本医学著作关于艾 灸记载
古代医学著作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丰富的医疗知识。本次演讲将带您 了解古代11本医学著作中关于艾灸的详细记载。
古代医学著作中对艾灸的定义
医书一
艾灸被定义为一种传统疗 法,使用艾草燃烧并置于 特定穴位上,以治疗疾病。
医书二
艾灸被解释为一种通过热 力刺激促进气血流动的疗 法。
1
医书七
详细解释了艾灸的器具、艾草的选择和
医书八
2
可燃物的使用方法。
详细描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艾灸穴位选择的原则和正确
的施灸方法。
3
医书九
讲解了不同疾病对应的艾灸方法和注意 事项。
古代医学著作中关于艾灸的典型病例介 绍
医书十
讲述了使用艾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例,病人 获得显著改善。
医书十一
介绍了艾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案例,帮助恢复了病 人的月经周期。
古代医学著作中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 总结
1 医书十二
强调使用艾灸前应仔细检查病人是否有禁忌症。
2 医书十三
提醒施灸人需掌握适当的灸量和时间,避免伤害病人。
3 医书十四
建议施灸环境需安全,并提供灸后护理指导。
结论和研究展望
结论
古代医学著作纪录了多样性的艾灸治疗方法和 效果。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医学家神农氏是艾灸的创始人。
神农氏发现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等。
同时,艾灸也被认为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反抗力。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宋朝时期,医学家朱震亨撰写了《艾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列为“十三种治疗法”之一。
此外,明代医学家李时中还提出了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即“针灸艾灸适合”,进一步拓宽了艾灸的应用领域。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疲劳等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作用,温暖经络,舒缓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艾灸美容、艾灸减肥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份,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叶或者艾条,将热量和草药成份传递到人体的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燃烧草药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领重要地位。
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
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艾灸疗法的详细记载,例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的技术和应用范围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艾灸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书法家都对艾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文献。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传统的艾灸疗法外,还浮现了电热艾灸、激光艾灸等新的治疗方法。
这些新技术使得艾灸更加方便、安全和有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爱慕。
艾灸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医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改善睡眠等。
此外,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等方面,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
总的来说,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它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疗法受到了泛博人民的爱慕和信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艾灸的应用范围和疗效还将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健康和美容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艾灸评价语
艾灸评价语艾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燃烧艾草,将其热能传导给人体,起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作用。
艾灸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艾灸可以通过热能传导,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畅通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艾灸可以帮助调节经络功能,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康复。
艾灸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艾灸的作用,可以刺激脏腑的功能,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调理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可以提高免疫力。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以增加人体的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艾灸可以刺激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艾灸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疼痛。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腰痛、关节痛等。
艾灸的镇痛作用常常能够带给患者明显的舒缓感,缓解疼痛症状。
艾灸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废物排出,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平。
艾灸可以帮助人体排除体内的毒素,改善体内环境,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艾灸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疗法。
它可以通过温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镇痛和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在使用艾灸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穴位和方法,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
艾灸虽然是一种传统疗法,但在现代医学中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对于改善人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引用转载:五千年灸疗历代名人名著对灸的墨香溢彩
引用转载:五千年灸疗历代名人名著对灸的墨香溢彩作为璀璨夺目的中医中的一支精华,中华先人留下了无数医学巨著和经验。
中国民间盛传“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李时珍故乡名谣“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更是有许多名医和文人墨客亲身享受艾灸,得益于艾灸,留下了许多医学著作和墨宝:唐代的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50岁前曾是体弱多病,自从每日自行艾灸足三里后,90岁时还身轻如燕,一直寿终正寝至101岁,在他后期的多部医学名著中极力推崇艾灸;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采用艾灸法养生,其寿至90余岁;李时珍、张仲景、扁鹊、皇甫谧、葛洪、陈延之、杨上善、王焘、渎材、高武、杨继洲、巢元方、许淑微、刘完素、王执中、罗天益、朱震亨、汪机灸、龚延贤、吴亦鼎,张介宾、李学川、承淡安、周楣声、田从豁等几十位名医家也纷纷为艾灸著书立说。
历代古书名著对灸疗的论述有:《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药方》、《本草纲目》、《扁鹊心书》、《医学入门》、《外台秘要》、《灸经图》、《杂疗病药方》、《新集备灸经》、《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盲俞疗法》、《备急灸法》、《扁鹊心书》、《痰火点雪》、《卫生宝鉴》、《世医得效方》、《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针灸逢原》、《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采艾编翼》、《灸法篡要》、《艾灸秘史》、《神灸经伦》、《针灸甲乙经》、《针经》、《明堂经》、《明堂图》等。
医学名著中对艾灸的阐述:1、《扁鹊心书》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2、《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3、《扁鹊心书》中说:“依法薰蒸神阙,则荣卫(正气充满保护五脏六腑)调和(身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调节),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即是神阙穴)有神妙也。
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4、《黄帝内经》云,脐中神阙穴灸,诸病防止长寿也。
艾灸疗法的核心:“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
艾灸疗法的核心:“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是唐朝药王孙思邈的艾灸思想和艾灸方法。
成熟的艾叶热性,是纯阳性,接受太阳真火,储存太阳火力,用于人体能补充人体阳气,可以救回阳气垂危的病人。
艾灸可入肝脾肾经,从而驱赶一切寒湿治病。
可以除寒祛火,可以使凶恶病邪之气平和运行。
以此艾施灸,能够深入人体经络和血脉,能治疗各种疾患(隐藏的疾病)和病患(已经表现的疾病),让受病痛折磨的人康复。
另外,人到老年,丹田气弱,命门火衰,畏寒怕冷,艾灸肚腹部,温暖、舒适、通畅,妙不可言。
对于寒湿气重,脚气反复发作不能除根的患者,用成熟的陈艾装入鞋袜里,可治愈顽固脚气。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窦氏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常从肾脾着手,注重灸法,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人们用艾火治病疗疾,火的温热性质,能快速进入人体,火的性质外形柔软,而其本性很刚烈,能治疗潜伏在身体深处和多年的慢性的疾患,能治疗中药、西药难以取效的疾病,治疗现代中医和西医无法确诊的疾病。
火的性质是行走于人体的五脏六腑而不留守与此。
如果用艾来熏烤人体的穴位,能疏通十二经络,进入肝脾肾经,调和气血治百病,效果神奇,易如反掌。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指的就是:艾叶味是苦辛,纯阳性,用于人体能补充人体阳气,可以救回阳气垂危的病人。
能通畅人体经络,能投入肝脾肾脏,调理气血,驱逐寒湿之气,温暖子宫的功效。
用艾灸人体,能进入人体经脉、脏腑,医治百病。
治疗阴邪即寒湿之邪的最有效最根本方法是,人体要阳气充足,阴邪之气自然消退。
补充人体阳气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大灸、重灸、多灸。
黄帝内经说艾灸
黄帝内经说艾灸不扭曲,不变形。
从医学到哲学,一样的皇帝内经,不一样的新鲜观点,每周一次、跟着飞帆老师一起学习黄帝内经,一起发现中医太美!原文:《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ruò)。
焫(ruò)指利用燃烧草药熏灼治病的方法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看,人体的脏腑有寒就会生病,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艾灸。
1、为什么要推广艾灸?从中医临床的数据来看,现代人的饮食,造成了很多病。
用《黄帝内经》理论分析这就是饮食不节导致的。
长期的寒凉,冰凉,及寒性食物吃多了就会导致这类脏寒生满病。
灸就是用艾条点着了去烤,艾灸是一个容易掌握的一个方法,让大家都去掌握了,那就少得:抑郁症,肥胖症,包括痛风等。
痛风其实也是这种喝出来的,还有现在所谓的高血脂症,还有这个糖尿病。
糖尿病为什么叫富贵病?富贵人家喝得起牛奶,老这么喝就喝出这种病,以前穷人家那儿那儿喝牛奶。
这个时代是吃货的世界,怎能忌的了口,那么就来艾吧。
艾灸的特点:点击此处详细查看。
2、艾灸点燃的热,是如母爱般的感觉。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它是温暖且有穿透力,且不伤人。
父爱有可能抽你一嘴巴,也爱你,是吧。
打是疼骂是爱么,对吧。
你看你烤电暖气,也是热,还有点烫人,是那种尖刺,刺剌剌的那种感觉。
就如木炭烤出来的肉,和用煤炭烤出来的肉,和用煤气烤出来的肉,和用桃木烤出来的肉,味道一样么?所以这个热跟热是不一样的。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比起什么红外频谱仪、神灯、炭火、木火的烤炙,艾灸还是最舒服,最有效的。
3、夫妻互相要做艾灸。
夫妻互相要做艾灸。
阴寒的东西,借助于阳气会更好。
阳热它跟太阳光都接近,为什么艾灸有一种冬日暖阳的感觉。
冬日暖阳和夏天那个毒热的太阳不一样。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艾灸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艾灸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灸法》篇。
在这本古代医学经典中,详细描述了艾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
根据《黄帝内经》,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草,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穴位上,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经络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在古代,艾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和应用案例。
在宋朝时期,艾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当时的医学家陆沈在他的著作《医贯》中详细描述了艾灸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并提出了艾灸的分类和应用规范。
他将艾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温灸等不同形式,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提出了相应的灸法选择。
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医学著作中,对艾草的性能、功效和艾灸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一些医学家还进一步探索了艾灸与针灸、药物疗法的结合应用,形成为了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艾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同时,艾灸还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在现代医学中,艾灸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辅助疗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艾灸还在美容、养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艾灸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
现代艾灸疗法已经浮现了多种形式,如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激光艾灸等。
这些新技术的浮现,使得艾灸的疗效更加精确和可控,为艾灸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艾灸古籍]艾灸古籍这些艾灸知识你了解多少
[艾灸古籍]艾灸古籍这些艾灸知识你了解多少中医艾灸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古代书籍上都有记载艾灸的知识,艾灸能够治百病,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艾灸古籍的记载,及艾灸的起源,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艾灸知识。
艾灸的古籍记载1、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春秋战国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2、《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癫狂》篇:“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
《背腧》篇:“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3、《伤寒论》,张仲景著。
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
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4、《金匮要略》,张仲景著。
“程林曰: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
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5、《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6、《肘后备急方》,葛洪,对卒死、五尸、霍乱吐利等急症,危症,采用灸法治疗。
7、《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采用灸法,治疗某些热症,发展了灸法临证适应范围,注重灸量。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保健领域。
本文将从艾灸的历史起源、传播发展、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1.1 古代艾灸的起源古代艾灸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已有人们使用艾草进行灸疗。
1.2 艾灸在古代的应用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肠胃疾病、妇科疾病等。
艾灸被认为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
1.3 古代艾灸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在中医养生保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医书中也有大量关于艾灸的记载。
二、艾灸的传播发展2.1 艾灸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艾灸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这些国家也开始将艾灸融入到自己的医疗体系中。
2.2 艾灸在不同国家的应用在日本,艾灸被称为艾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韩国,艾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可以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等。
2.3 艾灸的传统与现代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逐渐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艾灸更加便捷和有效。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3.1 艾灸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2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缓解疼痛等。
艾灸还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养生领域。
3.3 艾灸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疗法的重新认识,艾灸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将有更多的科研机构投入到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中。
四、艾灸的注意事项4.1 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在进行艾灸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艾灸工具,避免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等问题。
4.2 控制艾灸时间和温度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5-30分钟。
温度也要适中,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3 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行艾灸在进行艾灸前后,应避免空腹或饱腹状态,以免影响艾灸的效果。
艾炙的古文化
艾炙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古代书籍上都有记载艾灸的知识,艾灸能够治百病,正确
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的记载,及,希望大家能喜欢
这些艾灸知识。
艾灸的古籍记载
1、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春秋战国主要论述十
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2、《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癫狂》篇:“治癫疾者,……灸穷骨
二十壮”。
《背腧》篇:“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3、《伤寒论》,张仲景著。
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
灸厥阴。
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
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烧针令其汗,针
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艾灸的主要作用: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与否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滋阴补阳的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如何排出病邪?艾灸是通过一些日常生理反应,将身体里的病气排出;这是艾灸后身体好转的一种瞑眩反应,而很多艾灸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会误以为做了艾灸,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弃艾灸,很可惜!1、出汗排湿邪: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是正邪相搏的一种体现。
一般加大灸量,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风邪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
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味道很重:这也是一种排湿气的反应。
5、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理气血温经止痛-以艾为胜
理气血温经止痛,以艾为胜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灸百病、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以三年陈艾为胜。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逢端午节,奶奶就到田间采集一些艾草,插在门缝里晒干。
等到端午节当天,奶奶就把艾草取下来,用线绳扎成小结,盖上锅盖煮。
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奶奶揭开锅盖,用铁铲往锅中按一按,让艾草充分浸在水中。
大概煮上十多分钟以后,就可以停火了,揭开锅盖,整个房间都是艾草的香味。
然后会拿着木桶,提一桶艾叶水,擦洗全身。
用艾草水擦洗全身之后,一整晚全身都是甜味,清晨起床,身上仍旧留有余香。
用艾草洗澡也不光是端午节这一天,在我们老家,若是谁的家里有新生儿,都要用艾草煮水给新生儿洗澡,据说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皮肤病和痱子,驱除蚊子,防止蚊子叮咬,还能预防夏季多发的皮肤病。
如果是在秋冬季用艾草洗澡,则会有助于人体免疫力的提高,对一些流行病也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所以,在我的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艾草,而且存放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追根溯源,上古时期艾草为避邪之物,尤以艾绒为条,薰香居室驱蚊避秽、去暑除湿,可谓是家庭必备的保健之物。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意思是说得了七年的病,确实是非常顽固的,然而使用三年的陈艾却能治愈它。
如果说杏花是中医之花,那么艾草就是中医之草了。
艾草有安胎止崩﹑调经止血﹑散寒除湿的效果,治流产﹑月经不调﹑经痛腹痛﹑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
根据科学研究证明,艾草具有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可谓是“万用之草”。
可能是随着年龄成长,小时候使用过的东西,现在越发记忆深刻。
曾经有一段时间,还专门查阅艾草的资料。
我发现,艾草对于女人来说,真的是有大用处。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充满生气地生活着,是与气血分不开,以气带血,以血养气,阴阳平衡,人才能身体康健。
女性体质为阴性,最容易受寒致病。
寒邪进入身体之后就会将身体内本来不多的阳气消耗掉,导致周身血液不畅,脏腑得不到滋润,所以有一部分女性出现身体沉重、僵硬、酸痛的症状。
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艾灸的评论
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艾灸的评论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艾灸的评论:1) 《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2)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3) 《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4) 《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 《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6) 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7) 《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8) 《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9) 《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10) 《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1) 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2)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3) 《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4) 《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5) 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16)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17) 《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
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
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日本--八偶景山)艾灸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上就是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艾灸的评论,艾灸不仅治病,而且养生。
艾
4.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在患病小儿身体上焠烫的方法,江浙一带称为打灯火。《本草纲目》卷六云:“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之良。外痔肿痛者,亦焠之。”该书又引《小儿惊风秘诀》云:“小儿诸惊,仰向后者、灯火焠其囟门、两眉际之上下;眼翻不下者,焠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焠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这种灸法所用的油,据李时珍云:“凡灯惟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
9.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用以施灸的方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七,治猘犬(即狂犬)咬伤,“火炙蜡以灌疮中”。《疡医大全》引清初王梦兰《秘方集验》治疗疮疡云:“凡患发背、对口、一切无名肿毒及久近臁疮,先看所患肿处,用生面水调作圈,依肿处大小围之。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勿令渗泄,圈外密施布帛数重,防火气侵余肉。患者安身勿动,圈内铺极好黄蜡片屑,上以炭火灸至黄蜡溶化。毒浅者,皮上觉热痛不受,灸便止;毒深者,全不觉热痛,再下蜡,随化随添,至圈满,仍前热火灸至蜡沸,初觉痒,后觉痛,久之不可忍,乃去火。以少水微浇滚蜡上,俟冷揭去。蜡近皮者,俱带青黑色,此毒随蜡拔去。浅者,一二灸便内消;深者,三四灸亦脓去肿消立愈。”《医宗金鉴》、《串雅外编》也载此法,而且正式名之为“黄蜡灸”。
7.竹茹灸:是用竹茹作炷以施灸的方法。据《医心方》卷十八引录,此法首见于晋葛洪的著作,云治蛇咬而仓卒没有艾绒时,则“刮竹皮及纸皆可以丸”,用来灸患处,竹皮就是竹茹。又《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疗疗肿,“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8.麻叶灸:是用大麻的叶和花作炷以施灸的方法。据《串雅外编》卷二记载:“麻叶灸,治瘰疬疮。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叶,捣作炷圆,灸疮上百壮”。这个灸法显然是在《千金要方》艾绒加麻花的基础上发展的。
古医书典籍全面诠释艾灸的各种作用
古医书典籍全面诠释艾灸的各种作用《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灸以其独特的功效,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使得它千百年来,得以传承。
根据其功效的特点和主治疾病的不同,艾灸的温效功效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温通效应通是通畅、通利、通达之意。
灸火可活跃脏腑气机,行气活血。
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治疗各种气血壅滞,气血不畅之病症,由此形成的临床效应称为温通效应。
《灵枢·刺节真邪》云:“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神灸经纶·说原》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就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
现代研究表明,以艾灸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艾灸的温通效应。
主要用于各种痛症、以肿胀为特点的疾病(如腹胀)及各种气滞所导致的病症(如气滞所致的便秘)等。
2温经效应经指经脉,温经是针对四肢经脉寒凝而言。
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主挛缩,寒主闭塞。
经脉因寒而不畅的病证,多有寒凉、冷颤、疼痛、拘挛、收缩、苍白等症状。
艾灸的温热之性,对于因寒邪外侵或阳虚不能温煦而致的寒滞经脉的种种表现,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称为艾灸的温经效应。
朱丹溪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寒则气收。
”《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此“火调”主要是指艾灸的温经效应而言。
温经效应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端寒凝证,手足冻疮,雷诺病,骨质疏松,四肢抽筋等。
3温润效应润与干、燥、阴虚相对而言。
阴虚则燥,津亏则干。
虽然艾灸性质温热,但运用得当,亦可产生滋阴生津或促进津液布散等作用,这就是艾灸的温润效应。
艾灸的温润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液不足。
人体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长。
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以促阴生,以滋阴液。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从“艾”开始健康生活《黄帝内经》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灸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古人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扁鹊心书》有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壹艾灸的好处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
即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温经散寒专门解决“冷痛”的问题,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气行血则行,血行得温,所以寒则气收,热则气疾。
艾条或艾绒以其热力通透,温通经络,透达脏腑,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更能以热引热,引出体内真阳。
2疏通经络身体有痛,痛的原因中医总结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艾灸有非常好的通经络的作用,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调理经期艾能温经脉止痛,尤善调经,中药学上认为艾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与香附、当归、白芍等合用,为古方“艾附暖宫丸”。
4扶阳升阳艾为纯阳之物,在督脉上作督灸,是最好的扶阳方法,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5延年益寿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
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
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调节免疫,延年益寿。
艾灸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古人采集艾草贰适宜艾灸的穴位天气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下降的趋势,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的目的,抵御冬季的寒气。
1肺俞穴:调节呼吸系统肺俞穴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
艾灸该穴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具有一定功效。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我们不能忘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
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陈延之)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第一章:灸法概论第三节: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观点有四:1,灸法通治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无所不宜;2,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不能用于阳盛阴虚的热证;3,实热证也可以用灸法;4,针法,灸法,药物要适宜选择或结合使用。
一、灸法不论寒热虚实,无所不宜。
持这种观点的有葛洪,鲍姑,陈延之,王焘,窦才,龚居中等。
1、葛洪:葛洪对针灸学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灸法方面,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隔蒜灸和隔盐灸,是隔物灸的最早记载。
全书93类病证,有30多类采用灸法,包括内、外、伤、妇、五官及传染病等。
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有99条是灸方。
他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对疾病的记述和治疗,不少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史料。
《肘后方》中记载的《救卒中恶死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余尝小腹下患大肿,灸即差。
多用之则可大效也”2、鲍姑,葛洪的妻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女灸法家3、陈延之,约为南北朝宋齐时期医家,长于针灸,尤重视灸法,他认为:“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
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索文则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外,以创盘(瘢)为害耳。
”他大力提倡灸法,著有《小品方》,现已亡逸。
他的特点是取穴少,每次1-3穴;壮数多,每次50—100壮,或灸随年壮。
4、王焘,著作《外台秘要》。
他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他只言灸,不讲针,原因是“恐伤性命”,并举例说:“昔者华佗为魏武帝针头风,但针即差。
佗死后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
佗当时针讫即灸,岂头风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曰:“疗热解小便不通利方……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柱,令灸热为度良。
”《外台秘要》记载:“又扁鹊疗劳邪气热眼痛赤方,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当容,经外奇穴。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的记载
现存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的记载◆《神灸经纶》----吴亦鼎1.《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综此两点,可得出“温”、“行”两字:温是行的条件,行是温的目的,而行的目的便是宣通气血,气血宣通调和,营运周身,则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以灸法治之。
2.用艾点火“凡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放艾,不然则运动之间,其灸必落矣。
”吴氏此擦蒜片之灸法,考诸文献,可能有3个功效,即著艾、加强火热穿透力、减轻疼痛。
应用蒜片可以收到减轻疼痛之目的。
蒜乃辛香之物,穿透力极强,得热后,则穿透力更强,此互为用也。
3.如鼓胀病,先灸中脱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次灸足三里、太白健脾化湿,气海补肾气以开水道,中封调畅气机水分消腹水。
又如虚劳,可将病因概括为“酒色劳倦,七情饮食”八字,总观《神灸》,其明辨经络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运用经络理论分析疾病病机和症状。
如遗尿,系督脉、肝经失常所致,“以二经循阴器,系廷孔,病则营卫不至,气血劳劣,莫能约束水道之窍,故遗失不禁也”((神灸·卷四·二阴症略》)。
据《经》王冰注:“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反胃多由脾胃虚寒,失于健运,宿食不化而上逆,故以气海温补肾阳,固先夭之本,脾俞、胃俞、足三里、上院、中院等温中祛寒,健脾和胃,配以隔俞、擅中、乳根、水分、夭枢等行气导滞而清宿食。
又如小儿慢脾风,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嚓口咬牙床,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温,或四肢冷,脉沉微。
从脉、症辨别致病之因,知“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此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若逐风无风可逐,疗惊无惊可疗,·一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则促其危矣”(《神灸·卷四·小儿证略》),针对其本,用脾俞一穴,补益中土,使脾气复而诸症自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1...
艾艾贴艾灸-东禾
4-27 10:50
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陈延之)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
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
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日本--八偶景山)
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
(唐代韩愈)
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无烟不成艾,无火不成灸
现代医学认为,艾热,艾红外,艾烟对人的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