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病原菌初报
温室蕃茄的叶霉病的症状与防治
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注意农药使用时的安全间隔期。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制剂
01
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
菌等,可有效抑制叶霉病的发生。
增加有益菌群
02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
群,拮抗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合理使用生物防治措施
03
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综合治理叶霉病,确
02
发病原因
病原菌
01
02
03
灰霉菌
灰霉菌是导致温室蕃茄叶 霉病的主要病原菌,适宜 在20-25℃的环境下生长 繁殖。
交链孢菌
交链孢菌也是叶霉病的病 原菌之一,其适宜在2530℃的环境下生长。
其他菌类
其他可能引发温室蕃茄叶 霉病的病原菌包括链格孢 菌、枝孢菌等。
气候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原菌 的繁殖,叶霉病的发生率 会相应增加。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合理浇水施肥,增 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药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每隔7-10天 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以降低病菌 的抗药性。
保温室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04
防治案例
某温室蕃茄叶霉病防治成功案例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后期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卵圆形 的灰白色大斑,上面生长出黑色霉层,叶片背面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防治措施
加强温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菌传播;使用抗病品种;药 剂防治,如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定期喷洒。
番茄叶片发霉是什么原因?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措施.doc
番茄叶片发霉是什么原因?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措施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由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发病初期一般由叶片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叶片背面出现霉层,该病会逐渐向番茄全株蔓延,也会影响到番茄的果实,使其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对于番茄的产量影响甚大,那么对于该病如何才能有效进行防治呢?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介绍。
(一)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和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
2、种子消毒:无病种子可减轻田间由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
引进种子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
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力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
对于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子内外的病菌,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用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晒干催芽播种。
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加强棚室管理: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
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
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风。
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5、选用抗病品种,严把育苗关;目前推广的品种中高抗叶霉病的有佳粉15、佳粉16、佳粉17、中杂7号、沈粉3号、佳红15等,可因地制宜,选用种植。
(二)药剂防治喷雾施药应在发病初期,以上午用药为宜,先摘除病叶,再喷洒药液,要注意叶背面用药。
轻微发病时,喷施有效成分为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嘧菌酯、多抗霉素等兑水喷雾,一般每隔5-7天喷施一次。
(三)生物防治使用兑水喷雾,300倍稀释,每隔5-7天喷施一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用药时间间隔,一般喷施2-3次即可见效。
菜农需早防早治番茄叶霉病
CATALOGUE 目录•番茄叶霉病的症状及危害•番茄叶霉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方法•菜农需注意的问题•总结叶片花和果实番茄叶霉病的症状品质降低染病的果实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降低果实的品质和口感,影响销售和收益。
产量下降叶霉病对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植株早衰,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困难叶霉病一旦发生,防治比较困难,即使使用多种药剂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长期使用药剂还会增加成本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番茄叶霉病的危害病原菌菌丝体番茄叶霉病的病原番茄叶霉病的传播途径030201农业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选用对叶霉病有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增加生物多样性在田间种植多种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硫磺粉、百菌清等烟熏剂进行熏蒸。
合理使用药剂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预防为主化学防治VS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叶霉病有抗性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减少病源,防止病害扩散。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使用农药症状识别对番茄叶霉病的认识病原菌发病规律对防治方法的掌握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对菜农的建议重视预防菜农要提高对番茄叶霉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意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方法,控制病情的蔓延。
科学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番茄生长。
配合防治菜农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
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摘要:论述了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病害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防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冬季蔬菜生产和供应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但是,温室大棚周年生产,轮作倒茬受到限制,致使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危害加重,影响了番茄品质和市场的正常供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了解病害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菜农及时做出防治措施。
1病害症状发病番茄植株叶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条件适宜时,病斑正面也长出黑霉,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或果柄染病,症状与叶片类似。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番茄叶霉病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第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3发病条件病菌发育温限9~34℃,最适生长温度20~25℃。
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15d左右。
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
连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5℃,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防治措施4.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佳粉15号、双抗2号等抗叶霉病的番茄品种,可有效减轻番茄灰霉病的危害。
4.2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53℃温水浸种30h,捞出晾干后播种。
4.3合理轮作与茄科类作物实行3a以上轮作。
4.4采用生态防治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
大棚番茄叶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棚番茄叶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番茄叶霉病是目前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番茄上为害较重。
该病发展迅速,常在短期内暴发成灾。
严重发病的大棚病株率高达100%,病叶率达60%以上,造成严重损失。
1 病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果实等。
叶片染病,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褐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
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现黄褐色干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
2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中黄枝孢霉(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侵染所致。
病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人。
病害发生主要与温湿度有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22℃的温度条件下,只要叶面持续4h有水膜,即可诱发病害。
若棚内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大于90%,3天内叶霉病可以从无到有,并且严重发生,如不加任何控制,一周内可致毁棚、绝产。
弱光照利于叶霉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大棚番茄叶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生态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品种中高抗叶霉病的有佳粉15、佳粉16、佳粉17、中杂7号、沈粉3号、佳红15等,可因地制宜,选用种植。
3.2 播前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min,以清除种内外的病原。
处理完后,最好再用清水漂洗几次,以清除初次水中和种表附着的病原体,再阴干播种。
3.3 合理安排棚内作物轮作大棚栽培番茄,最好统一安排与瓜类或其他茄科蔬菜进行三年轮作,可有效排除土壤中残存的菌源。
3.4 温室消毒在难于轮作换茬的棚内,栽苗前按每37m3空间用0.25kg硫磺粉和0.50kg锯末混合,分装几处点燃,密闭熏闷24h杀菌,一天以后再栽苗,或用45%百菌清烟剂按每110m2用0.25kg的剂量熏闷一昼夜的办法进行室内和土表消毒。
番茄叶霉病如何防治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2023-11-11contents •识别番茄叶霉病•农业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方案推荐目录01识别番茄叶霉病症状识别花果叶片病原菌识别传播途径:空气传播。
发病条件:温度20~25℃,湿度80%以上,阴雨天气较多,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良,植株郁蔽等。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02农业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处理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常见的种子消毒方法包括温汤浸种和药剂拌种。
温汤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50℃左右的温水中,并不断搅拌,直到水温降至室温。
这样可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药剂拌种是将种子与药剂混合,以达到杀菌效果。
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合理轮作制度精耕细作03物理防治方法高温闷棚原理01方法02注意事项03原理方法注意事项阻隔病原菌方法在温室大棚内布置紫外线灯具,对棚内空气和表面进行照射消毒。
原理利用紫外线照射病原菌,破坏其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注意事项紫外线灯具应选择合适波长和功率的灯具,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同时,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一定伤害,操作时需注意安全防护。
紫外线消毒04化学防治方法嘧菌酯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
预防用药氟硅唑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
苯醚甲环唑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丙环唑43%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春雷霉素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
治疗用药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嘧菌酯春雷霉素丙环唑注意事项注意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05生物防治方法1使用生物农药23使用生物农药预防番茄叶霉病的发生,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扩散。
预防为主针对番茄叶霉病,可以选择含有真菌、细菌或病毒等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这些成分可以针对性地防治病害。
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药害或污染环境。
植丰宁防治番茄叶霉病试验初报
三、 结语
植 丰 宁 防 治 番茄 叶霉 病 在 设计 的 2 浓 度 下 有 一 定 防 治 效 种
茄 初 果期 果 实 约 乒 乓 球 大 小 时 喷 第 一 次 药 , 6月 2 1日和 6月 2 8 日分 别 喷 第 二 、 次 药 , 于 上 午 1 左 右 棚 内 的 番 茄 无 露 滴 三 均 0时 时 开 始 施 药 , 药 器 械 为 利 民牌 背 负 式 手 动 喷 雾 器 (兰 州 利 民 施
二、 结果 与分析
㈠ 防治 效 果 对 所 得 数 据 进 行 差 异 显 著性 分 析 ( 表 1 的 见 )
结 果 表 明 ,供 试 药 剂 植 丰 宁 8 0倍 液 及 5 0倍 对 番 茄 叶霉 病 均 0 0 有 防 治 效 果 , 喷 3 次 药 后 相 对 防 治 效 果 分 别 为 5 . 0 和 9 3% 8 . 3 , 与 清 水 对 照 呈 极 显 著 差 异 , 时 植 丰 宁 5 0倍 液 防 治 14 % 均 同 0 效 果 与 植 丰 宁 8 0 液 防 治 效 果 呈 显著 差 异 。 0倍
果, 以植丰宁 5 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但 0 该浓度液 喷施 3次对番
茄 叶霉 病 的 7 制 效 果 达 到 8 . 3 。因 此 , 使 用 植 丰 宁 防 治 d控 14 % 在
番茄 叶霉病 时, 为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建议使用 5 0 液进 行防 0倍 治, 并与其它杀菌剂配合施用, 以加强病害控制和延缓病 菌抗药
室 与棚 内光照不足 、 通风不 良、 湿度过大 时常诱发叶霉病 发生 。
番 茄 叶 霉 病 多 在植 株 结 果 期 进 行 侵 染 为 害 , 以为 害 叶 片 为 主 , 严 重 影 响 番 茄 的产 量 、 量 和 效 益 。对 此 病 农 户 常 选 用 百菌 清 、 质 加
番茄叶霉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配方施 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增施腐熟有机肥 和钾 肥,减少氮肥施用量 ,以改善土壤 结构 ,促进 番茄健 壮生长 ,提高 抗病性 。6 。生态 防治 。加 强棚 内温湿 度 管理 ,适时通风 ,适 当控制浇水 ,水后及时排湿 , 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 的温湿条件 ,做到苗期浇轻 、 定植时浇透、开花 前不灌、开花 时轻灌 、结果后重灌 。 前期作好保温 ,后期加 强通 风 ,以降低湿度 ,防止 叶
. ,治
番茄 叶霉病 的症状识别 与防治
番茄 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 的病害 ,1 9 3 1 年在 我国 台湾 即有报道 。在上世 纪 5 0年代开 始在我 国大 陆地 区开 始有零 星发生 ,至 8 0年代 以后随着 保护地 栽培 面积 的扩大 ,番茄 叶霉病在 棚室番茄 内的危害 日趋严 重 ,成 了影响制约保护地栽培番茄高产 的重要 因子 。 症状识别 。番茄 叶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 时也 危害茎、花和 果,但 田间组织很难见到 。番茄感 染叶 霉病 后,病叶 出现不规则或椭 圆形褪绿斑 ,叶背病斑 上长出初为灰 白,逐渐变为棕褐色或 黑褐 色的皱 状霉 层 ,严重时病斑正面也长 出霉层 ,病 叶干 枯卷 曲。果 实感病 后,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 圆形 或不规 则形 斑块,硬化凹陷 ,不能食用 。保护地栽培 的番茄,叶 霉病与煤霉病症状相似 , 但煤霉病的霉层会更深~些 , 有条件 的可通过镜检来加 以鉴别 , 准确识别不 同病害 。 作 ,效果更好 ,改单一种植番茄为 多种 作物 并存 ,减 少病 原菌积累和繁殖量 。保护地 番茄实行高垄栽培 , 做好 排灌 ,减 少水淹 ,可有 效减少 该病危 害。4 。苗 床消毒 。番茄 育苗 时尽量 去掉苗床老土地 ,全部 改用 新 土育 苗 ,播 种 前对 苗床 土地 进行 一 次严格 消 毒 处 理 。采用 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 0 0倍液喷洒土壤 消 毒 ,或用 5 0 %腐 霉利 可湿性 粉剂 喷雾处 理苗床 。5 。
番茄叶霉病病原及防治高招
增强植物免疫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 料等,提高番茄植株的抗 病能力。
化学防治
掌握防治适期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的扩散 和蔓延。
选择针对性药剂
选用对叶霉病有特效的药剂,如苯醚甲环唑 、氟硅唑等。
合理混配药剂
根据病情选择两种或多种药剂进行混配,以 提高防治效果。
科学施药
按照药剂说明进行科学施药,注意药剂的浓 度和喷施方式,避免产生药害。
合理密植与加强通风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加强田 间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病害 发生。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集中销 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生物防治
01
02
03Leabharlann 利用拮抗微生物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 细菌、真菌等,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抗菌素 、农用抗生素等,对叶霉 病进行防治。
番茄叶霉病病原及防治高招
汇报人: 2024-01-05
目录
• 病原介绍 • 病害症状 • 发病规律 • 防治方法 • 防治案例
01
病原介绍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番茄叶霉病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黄枝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具多 个隔膜,顶端呈帚状分枝;分生孢子成熟时褐色,倒棍棒状或椭圆形,单细胞 。
05
防治案例
成功案例一
总结词
科学管理,综合防治
详细描述
采用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如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同时结合化学药剂的防治,有效控制了番茄 叶霉病的蔓延,保护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选用抗病品种,提前预防
详细描述
选用对叶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番茄品种,同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提前喷洒保护性杀菌剂 进行预防,有效降低了叶霉病的发生率。
番茄叶霉病病原及防治高招
环境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种植密度 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番茄叶霉病
的发病和防治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寻找更有效的化学药剂
针对抗药性的产生,需要寻找更有效的化学药剂,或者研发新的 药剂剂型和施用方式。
发掘新的生物防治方法
为了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需要发掘更多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 新的微生物菌剂、植物提取物等。
番茄叶霉病病原及防 治高招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病原分析 • 症状识别 • 发病规律 • 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01
病原分析
病原菌种类与特性
灰霉菌
灰霉菌是番茄叶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属于真菌界,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它以菌丝体 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萌发 ,侵染番茄植株,引起叶霉病。
在叶霉病的发病初期进行防治, 此时病原菌数量较少,防治效果 较好。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防治效果评估
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
使用化学药剂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等可以有效 防治番茄叶霉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对植物和环境产生负 面影响。
生物防治的防治效果
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微生物菌剂、植物提取物等,对 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对环境友好,但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发挥防治效果。
0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叶霉病的病原菌,选 择对叶霉病有较好抗性的 番茄品种。
培育壮苗
通过加强育苗管理,培育 壮苗,提高番茄的抗病能 力。
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
清洁田园
在番茄生长期间,及时清 除病叶、病果等病残体,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番茄叶霉病症状及其高招防治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菌可随空气流动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
雨水传播
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
昆虫传播
蚜虫、粉虱等昆虫可以传播叶霉病菌。
发病条件
01
02
03
温度高湿度大
湿度是叶霉病发生和流行 的关键因素,连续阴雨或 寡日照,有利于叶霉病的 发生和蔓延。
品种抗性
部分番茄品种对叶霉病的 抗性较差,容易感病。
轮换使用药剂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应轮换使 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降低病 原菌的抗药性。
04
防治方案评估与优化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指标
评估防治效果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是反映番茄叶霉病严重程度的指 标,病情指数越低,说明防治效果越好。
发病率
观察番茄叶霉病的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 ,发病率越低,防治效果越好。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 洒化学药剂进行防 治,可选用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等药 剂进行喷雾防治。
05
防治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防治经验分享
01
02
03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 体,科学施肥等。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 治病害,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木霉菌等。
栽培管理
定植过密、通风不良、肥 水不当等栽培管理不当, 容易导致叶霉病的发生。
03
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 ,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 能有效减少叶霉病的发生 。
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和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合理施肥,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番茄叶霉病防治方法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01
浇水管理
避免过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但不过湿,降低病害发生的风
险。
02
施肥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 株抗病力。避免偏施氮肥,以 免植株徒长,加重病害发生。
03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病株或害虫,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
其他化学防治手段介绍
烟雾法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可选用烟雾剂进行防治,具有省工、省药、效果好的优点 。使用时注意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药害。
粉尘法
在干燥的环境下,可选用粉尘剂进行防治。使用时将粉尘剂均匀喷撒在植株上 ,注意控制用量,避免药害。
04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利用天敌昆虫进行自然控制
天敌昆虫种类
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番茄叶霉病防治方法
汇报人:
汇报时间:日期:
目录
• 病害概述 • 农业防治措施 • 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 物理方法在叶霉病防治中应用 • 综合治理策略探讨
01
病害概述
番茄叶霉病定义
01
真菌性病害
02
流行病害
由黄枝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亦可危害茎、 花、果实。
生物防治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优势
环保、可持续,对人和环境安全;不易产生抗性;可与其他防治措施协同作用。
局限性
防治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可能受到化学农药的杀伤 ;部分天敌昆虫可能对番茄造成损害。
05
物理方法在叶霉病防治中 应用
辐射处理技术介绍
番茄叶霉病
中文名称:番茄叶霉病英文名称:中文别名:拉丁学名:Fulvia fulva (Cooke)Ciferri.为害作物:番茄为害症状: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果实等。
叶片染病,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
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现黄褐色于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
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类属性:褐枝孢霉分布区域:番茄叶霉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北方保护地番茄上为害严重。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冬季病菌在保护地番茄上可继续繁殖为害,直接传播到苗床或露地番茄上为害。
病菌孢子萌发后一般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生长蔓延,也可从萼片、花梗等部分侵入,并可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斑扩展,并形成分生孢子。
一般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种植过密的地块,多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严重。
流行动态:番茄叶霉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北方保护地番茄上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佳粉15、佳粉16、佳粉17高抗叶霉病,双抗2号对北京及其他多数地区叶霉病小种免疫。
(2)选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
方法可用52%3温汤浸种30分钟,晾干备用。
(3)与瓜豆类蔬菜实行3年轮作。
(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种植密度,雨季及晌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5)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喷药前先摘除病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药剂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BO-10)150倍液、30%特富灵(氟苗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400倍液、1:1:250倍波尔多液,每隔7-10 天喷1次,共喷3-5次。
春季大棚番茄病害防治――番茄叶霉病
春季大棚番茄病害防治――番茄叶霉病
1.症状叶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温室、大棚主要在盛果期发病。
当番茄植株营养不良或叶片衰老时更易发病。
初发病叶背面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浅绿色斑,约有黄豆粒大小,进而病斑颜色变浅或稍发黄,上面长出灰色霉状物,最后变成紫褐色,叶正面的病斑呈淡黄绿色。
当病斑发生数量多或病斑扩散,则叶片干枯卷曲,以致整个叶片枯死。
严重时叶霉病也危害茎、花和果实。
果实患病后,果蒂附近或果实表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硬化、凹陷的斑块,病果不能食用。
2.发生条件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大棚、温室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叶霉病发生严重,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温度20度-22度.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发病严重。
当肥料不足、植株生长势衰弱或种植密度大、茎叶过于繁茂时,影响通风,都会导致病害发生。
3.防治技术①加强棚、室管理。
高温多雨季节要加大通风量,昼夜放风。
阴雨天不浇水、植株不能过密.注意追肥,防止脱肥和植株早衰。
及时摘除底部枯黄老叶,有利通风。
②种子、床土进行消毒。
每55立方米空间用硫璜粉130克、锯末250克混合拌匀分成数堆点燃,密闭棚、室24小时。
实行2-3年轮作,避免重茬。
③选用抗病品种。
如佳粉、中杂9号等。
④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雾制熏烟。
通风前喷撤7%叶霉净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剂,每亩1次1千克,隔十天左右喷撒一次。
通风后发病初期喷5%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番茄叶霉病的识别及防治
识别要点及注意事项
观察叶片背面是否有灰黑色霉层是识别的重 要标志
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取样送专业部门鉴定 ,以避免误判
要注意与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区别,避免混 淆
在田间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叶片的正反两面 ,确保识别准确
03
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 ,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利用有益菌群控制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如使用EM菌、酵素菌等,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群的活性,降低 病原菌的危害。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如苯 醚甲环唑、氟硅唑等,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和传播。
VS
适时用药
根据病情监测结果,选择在病害初发期或 发病前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 延。
分布与危害
分布
番茄叶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更为常见。
危害
该病对番茄的叶片和果实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 ,导致减产和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原菌
番茄叶霉病的病原菌为黄褐孢属真菌。
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过空气流动、雨水飞溅等途径传播,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原菌会 迅速繁殖并扩散。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可 选择与非茄科作物轮作, 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防治番茄的叶霉病防治
每公顷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225克,兑水1500倍喷 雾。
嘧菌酯
每公顷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2.25升,兑水750-1000倍喷雾。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农药,避免超量或不足。
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前一定时间内停止使用农药 。
在番茄生长期的发病规律
叶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湿度、温度和光照是主要影响因素。
此外,种植密度高、通风不良、肥料 施用不当等也容易导致叶霉病的发生 。
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传播,因此梅雨季节和台风过后,叶 霉病容易流行。
番茄品种间对叶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叶霉病的 重要措施之一。
观察症状
注意观察番茄叶片是否有黄褐色的斑点,以及斑点上是否有灰褐色的霉层,这些是叶霉病的典型症状 。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采取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控制湿度等。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菌剂等,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应急措施
化学防治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 行防治,如使用氟硅唑、甲基硫菌灵等 。
改善土壤环境
通过增加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措施 ,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中有益 微生物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
化学防治
01
02
03
正确使用农药
根据叶霉病的发病规律和 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农 药品种、浓度和施用方法 ,进行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控 制病情发展。
避免抗药性
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 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 药剂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 性。
植物生长受阻
番茄叶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1 . 1 叶片染病 叶片染病 ,发病初始在 叶片正面 出现淡黄色斑 , 椭 圆形或不则形 ,边缘无 明显拮 抗反应的淡黄斑 纹 ,
侧膨大 。其上 产生分生孢 子 ,产孢 细胞单 芽生或多芽 生 ,合轴 式延伸 。分生孢 子 串生 ,孢子链 通常分 枝 。
后在 叶背面 长出霉层 ,初为灰 白色 ,后成灰紫 色或带 分生孢 子 圆柱 形或椭 圆形 ,初无 色,单胞 ,后变 为褐
番 茄 叶霉 病俗 称 黑 毛病 ,是 设 施栽 培保 护 地 番 1 . 2 茎 、果柄和花染病 茄生 产上 重要 叶部病 害 ,发病后使 叶片变黄枯萎 ,严 茎 、果柄和花染病 ,在嫩茎及果柄上 产生初为灰
重 影 响番 茄果 实 的产 量 和 品质 。番 茄 叶霉 病 仅 发生 白色 ,后成 灰紫色或带有 绿褐色的霉层 ,并可延及花 在 温室和大 棚( 包 括 中管 棚及 连栋大棚) 栽培 环境 中的 部 ,引起花器凋萎或幼果脱落。
希对番茄生产有所参考 。
1 主要症状
番茄 叶霉病主要为 害叶片 ,也能为害 茎、果 柄 、
花和果实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 。
2 病原菌
番茄叶霉病病 原为黄褐孢霉菌[ F u l v i a f u l v a ( C o o k e )
C i f . ] ,属 半知菌亚 门褐孢霉 属 ,分 生孢 子梗成 束从气 孔伸 出 ,初 无色 ,后呈褐色 ,大部分 细胞上 部偏 向一
1 4
李 明桃 :番茄 叶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温度 或棚 内短期 温度 升高 至3 0 ~ 3 6  ̄ C时 ,对 病害 有 明 经济上 亏损或不理 想收入 。
显抑制作用 。
4 . 1 - 3留种 与种子 消毒 选 无 病 株 留种 。引进 商 品种 子在 播 种前 ,干种
番茄叶霉病咋防治
汇报人: 日期:
• 识别番茄叶霉病 • 防治番茄叶霉病 • 预防番茄叶霉病 • 治疗番茄叶霉病 • 防治效果评估与反馈
01
识别番茄叶霉病
症状识别
叶片
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随着 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褐至黑褐,并产生灰黑色霉层 。
花
花梗染病,易引起落花。
土壤翻耕
在种植前进行土壤翻耕,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土壤消毒
使用适量的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
科学施肥与管理
合理施肥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适当添加磷、 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浇水管理
避免过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防 止湿度过高导致病害发生。
及时修剪
及时修剪枯叶、老叶,以增加通风透 气性,减少病菌滋生。
效果信息,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02
反馈形式
可以通过召开防治现场会、发布防治技术手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进
行反馈,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
03
改进措施
根据防治效果反馈信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病特点,及时调
整防治方案和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适当增加肥水管理,补充营养元素,增强植株的抗病 能力。
轮作休耕
对于严重发病的地区,可以进行轮作休耕,以减少病 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反馈
防治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番茄植株的症状变化,如叶片上是否有霉 层、霉层颜色和形状等,以及记录发病时间和病情严重程 度,从而评估防治效果。
【病害图谱】番茄叶霉病
【病害图谱】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在我国大部分番茄种植区,如:吉林、河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发生。
该病是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叶部病害,发病后使叶片变黄枯萎,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
露地番茄虽有发生,但不及保护地番茄上严重。
该病仅发生在番茄上。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花和果实。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灰紫色至黑褐色茂密的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
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与上述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发病。
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病原病原为Fulvia fulva(Cooke)Cif.,属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异名为黄枝孢菌Cladosporiumfulvum Cooke。
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延伸。
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孢,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个细胞,分生孢子大小为14~38mm´5~9mm。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以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另外,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
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病菌萌发后,从寄主叶背面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水分和养分,形成病斑。
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不断再侵染。
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发病条件温湿度对发病影响较大,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9~34℃,最适温度为2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叶霉病病原菌初报
早在1932年我国广东就有发生茄子绒菌斑病(叶霉病)的报道,此后在山西、河南等地相继有该病的发生由于茄子绒菌斑和番茄叶霉无论在病症和病原菌形态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文献报道茄子叶霉病病菌为黄褐孢霉菌[Fulvia fulva]。
在我国即有茄子叶霉病记载中,四川(1941年)、山西(1943年)、内蒙古(1944年)、河南(1950年)、台湾(1959年)相继见有报道,但是一般发病较轻。
近年来通辽市开鲁县茄子保护地内发现茄子叶霉病,该病害是茄科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在茄子保护地内流行,蔓延,病情发展严重,且在较潮湿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
茄子发病后使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合成,降低茄子产量和品质。
此研究就在发病植株上所分离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黄褐孢霉菌【Fulvia fvlva(Cooke)Cif.】,属无性菌类褐孢霉属,异名: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
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延伸。
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
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淡褐色,有的中间可长出1~2个隔膜,形成多胞。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9~34℃,最适温度20~25℃。
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孢子形成,也不利侵染及病斑的扩展;
尽管在国内外有对由褐孢霉侵染引起番茄叶霉病,茄子叶霉病的报道,但茄子叶霉病在茄子病害中属于一种重要病害, 对由褐孢霉侵染引起茄子叶霉病的报道缺乏,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中病害的防止与控制。
本试验对褐孢霉的适宜温度、pH条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识茄子叶霉病的病原也为科学的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对茄子叶斑病病原菌叶点霉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都为25℃,在25℃时菌落发育最好,且产孢量也大。
所不同的是,在温度高于35℃时,可能有少量的菌丝生长但无孢子萌发。
此结果符合刘志恒,刘薇薇等在《茄子叶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效果研究》中所提到的病菌菌丝生长发育温度10~40℃,在20~35℃生长良好,最适温度30℃,
属喜高温的病菌。
该菌菌丝pH为3~9时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的pH为7,且产孢量最大,此病菌更偏好酸性环境。
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硫酸铵。
且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在pH5~9时生长迅速。
由一系列试验结果可看出此病原菌是喜高温,高湿且偏酸性的病原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病原菌产孢量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当病菌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旺盛时产孢量会减少;而当生长缓慢。
营养生长变弱时,产孢量却大大增加,因此控制生长速度是控制病原菌产孢的关键措施之一。
近几年,随着我过蔬菜栽培设施化,产业化的发展,茄子保护地栽培面积不断增加,而保护地内温度高,湿度大等条件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病近几年猖獗发生的重要原因。
另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上越冬,越冬能力强,作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
故对于此类病害最主要的防治方法即为加强栽培管理,对保护地进行降低温,湿度,适时通风透光,控制浇水。
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对病株及时进行处理。
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品种,且对种子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