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82167ff18583d048645921.png)
2019~2020学年高一九月检测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河南省豫南九校(长葛一高、上蔡一高、宝丰一高等)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豫南九校(长葛一高、上蔡一高、宝丰一高等)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189d109b6648d7c0c74638.png)
豫南九校2019—2020 学年上期第三次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1.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在众多诗人的笔下,常寄寓相同的感情”错。
2.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
3.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 项“影响了感情的表达”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
B 项因果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 项,“成为隐者的专称”说法绝对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4.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研学旅行是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错,原文是“研学之旅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
5.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研学旅行设计,根据材料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
6.参考答案:①现有的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②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③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④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详细解析:6 分,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任三点即可给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小题,15 分)7.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从中可看出“‘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文章只是在如实描写人们在轰炸中的表现。
8.参考答案:①文章开篇写“我”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交代了人物活动及相关背景,顺理成章地引出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以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与下文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情感的抒发。
③开头的介绍为下文写在敌人的轰炸中,“我”走出菜园与桂林万千民众一起离家逃亡到七星岩避难等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
河南省许昌市三校(长葛一高、许昌高中、襄城高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期末)联考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三校(长葛一高、许昌高中、襄城高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期末)联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bd7cf5afc4ffe473268ab07.png)
许昌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河南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河南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4ada4a0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76.png)
河南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语文试卷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B.不拘于时C.居庙堂之高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盛,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B.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涌路,直接出大门的。
C.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陴胃。
D.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3.下面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②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③一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④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里,“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⑤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
⑥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A.④①②③⑤⑥B.④①③②⑤⑥C.④②①③⑤⑥D.⑤⑥④①③②4.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A.褐色(hè)簇新(cù)羞怯(qiè)B.鬈曲(quǎn)赊账(shē)趿拉(jí)C.攥着钱(zuàn)惶恐(huánɡ)荒僻(pì)D.骷髅(kūlóu)伛(y ǔ)滞笨(zhì)5.下列划线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积善成德③有席卷天下④小学而大遗⑤欲因此时降武⑥王无罪岁⑦赢粮而景从⑧舍相如广成传A.①⑥\②⑦\④③⑤\⑧B.①⑤\②④\③⑦\⑥⑧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D.①⑧\②④③\⑤⑦\⑥6.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A.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于与之同列。
2019-2020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
![2019-2020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47bdab10a6f524cdbf8564.png)
2019-2020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西方歌剧院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大幅度减少对歌剧院的资助,而制作新歌剧成本高昂,几乎每一个歌剧院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B. 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标志着亚投行筹建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展示了各方对成立亚投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各方共谋发展的务实行动。
C. 尽管对北京控烟条例规定满腹牢骚,但烟民们也只能遵守,这是我国整体文明意识提升的需要,也是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内在体现。
D. “新生代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C.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一个作家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要想写出完全与社会政治无关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的作品就具有了走向世界被全人类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
①那块巴掌大的地方上发生的事情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片段②使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③但由于他动笔之前就意识到了那块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好的作家写的虽然很可能只是他的故乡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⑤但好的作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⑥很可能只是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的人和事A. ①③②④⑥⑤B. ⑤②④⑥①③C. ⑤②④⑥③①D. ③②⑥①⑤④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染色馒头”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从生产制作到销售,多个环节均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被曝光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河南省许昌三校(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pdf
![河南省许昌三校(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pdf](https://img.taocdn.com/s3/m/b65b3f81ba0d4a7303763a2f.png)
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
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
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
”据蜀《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梁氏所言,即据于此。
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
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
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
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
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
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
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
2019-2020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e8c0e8201f69e314232947a.png)
许昌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3.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到唐代已经得到充分与完美的发展,其制度基本定型,运作已臻于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官学与私学科举化的完成。
于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求功名利禄,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坚守儒家价值观与理想的学者挺身而出,办书院以拨私学、官学之偏。
书院发展到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宋代士人大兴办书院之风,自觉地承担起化民成俗与传道(儒家之道统)的社会责任。
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办学宗旨及院规等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书院反拨应举之学的鲜明特点:它强调的是人文与道统,它所要成就的是符合儒家价值观的人伦与人格,而不是应科举而试的器用之才。
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它不是一种营利性的机构,它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突出了公益性的宏大格局。
以宋代四大书院为例,他们的兴建或复建都有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赠书与划拨学田的记载。
但政府的支持仅此而已,书院日后的运营与维护、发展等,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费用,完全靠书院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
绝大多数的书院完全靠民间捐助和乡绅、官员及士人、商人们的民间集资捐助。
中国古代书院的公益性,除了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制度设定上,还表现在他对学员采用免费入学并予以资助的制度安排上。
书院学生的伙食费一般是免费的,有的是发放伙食费。
此外,还对学生发放一定的“膏火”(即津贴),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
中国的书院,由私学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之道。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e6c6505ff00bed5b9f31dd3.png)
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恒星考古:发现原始巨星踪迹①科学家们通过模拟早就预测到,第一代恒星中的某些恒星是非常巨大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00倍,在仅仅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生存和死亡,这个时间在宇宙中相当于一眨眼的功夫。
但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存在的迹象。
他们只能推测,那些恒星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由氢、氦和微量的锂构成,随着那些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之后,产生了第一批重元素,通过这些重元素演化出了后来的星系和恒星。
②目前,利用一项被称为“恒星考古”的技术,日本国家天文台的青木和光及同事发现了这种恒星的首个迹象,这种迹象保存在其远古后代的化学成分。
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一颗叫做S 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该恒星形成于一个气团,气团是由一颗非常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
③第二代恒星燃烧较慢,已经存在了大约130亿年,它们中含有微量的较重的元素,这表明这些恒星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以前的一颗或数颗超新星产物使这种气体丰富起“这就像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它们永远在那里呆着,但你可以随时打开” 剑来。
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娜弗雷贝尔说,“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将形成恒星的气体成分搞清,进而可以了解哪些成分以及各有多少成分来自于第一代恒星。
”④跟铁之类的较重元素相比,恒星S DSS J0018-0939中碳、镁和钙等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
研究者对于这种特性,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爆炸。
⑤当恒星的核心温度变得非常高时,成对的光子变成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这时就会形成不稳定对超新星,结果外表压力下降引起恒星产生明显的塌缩,发生巨大的热核爆炸。
青木称,这种爆炸套将恒星撕裂,产生研究小组发现的高浓度铁和少量的较轻元素,对此,弗雷贝尔说尽管外层被炸掉,但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