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模仿说论文

合集下载

知识的遮蔽与伦理的追求——柏拉图模仿说的特征

知识的遮蔽与伦理的追求——柏拉图模仿说的特征

实生活的毒害, 使柏拉图在构造理想国家时, 将极具破坏性 的模 单概括为 “ 三一式理论 ” 也就是 “ , 三重世界, 一种模仿” 其实 。
他认为艺术 本来是一种模 仿用道德原则的理念打倒。 这时, 柏拉 图对现实世界趋向彼岸世 这个理论是对艺术世界 的一个总结。 界的关系, 可以说是很巧妙地借用了模仿说的概念来描述, 他认 仿, 而模仿总是在物质世界里进行, 不可超越物质世界到达理 式
性 主 义哲 学开 始 的 地方 , 与亚 里 士 多德 的理 论 相 比 , 的 这个 式 的 书 , 是集 中性研 究 的一个 问题 , 但 他 而 即这个 问题 主要 描述 了希 遮 蔽 并 不彻 底 , 因为 该 学 说 从 整 体 中 流 露 的 依 旧是 以 新 的语 言 腊的衰落和特 征及其原因和挽救措施。
种美 的 本质 论, 即被 一种 赋 予在形 而 上学 实体 上 的观 念及 原则 。
第一, 美的本质并不完全源自自然 在前期的著作 中, 他经常谈到音乐、 绘画以及 雕刻 的模仿性。 在 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 哲学认识论面前, 他依 旧是使用 “ 模仿 ” 这个词语, 这些都是无 事物 , 而在于那种一直存在 的理式, 永远没有发展和变化, 物 事 第二, 理式包含的内容和 伦理审判意思的, 因此他在早期的言论 中, 《 从 美诺篇》 《 到 斐多 的美 也是在有理式参与的情况下形成 。 篇》 虽都借用过 “ , 模仿” 这个词, 但大多数时都提到过 “ 分有 ”
形式展示对原始模仿文化 的延续。 亚里士多德曾说, 在各派哲学
里, 柏拉 图方案 的出现 , 得 其在 许 多方 面都 得 到 追捧 。 使
但 是柏拉 图对于诗歌的讨论 , 主要是根源于他对于现实世

柏拉图的摹仿说——对艺术的摹仿

柏拉图的摹仿说——对艺术的摹仿
要 求 文 学 艺 术 创 作 要 反 映 事物 的 本 质 和 内 在 。 他 的 “ 摹仿 说 ” 是 对 文 学 艺 术 本 质 探 索 的一 大 重 要 进 步 。
【 关键词】 和谐说 ;理式 ;摹仿 说 ;真实性
自柏 拉图 、 亚里 士多德 开始的艺 术 “ 摹仿 说”是雄霸 西方千年 的文学 艺 术理 论 ,“ 摹仿 说” 被作 为经 典的
也就肯定 了摹仿 它的艺术 的真实性 。 后来古罗 马美学家贺拉 斯也继承 了艺 术摹仿 说 ,直 到 l 7世纪 ,古 典主义 艺术 家们还 提 出 了 “ 艺术 摹仿 自然” 的原则 ,以再现现 实为宗 旨的现实主 义文学艺术可 以说是摹仿 说的最高发
展 阶段 。 现代 人 所谓 的 i ti ( 仿 ) mitn 摹 ao 概念 , 源于 古希腊语 m‘ 主要表 帅 ,
柏拉 图的摹仿 说
对 艺术 的摹仿
囤 柯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湖北
【 摘

武汉 40 6 ) 3 0 2
要】 “ 摹仿说” 是西方探究 文学 艺术 起源最早 的理论观 点之一 ,这一观点 曾雄踞西方近两 千年 。早
在 古希腊 时期,先哲们就在 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 中,提 出了 “ 摹仿说”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
文学创作精 神变化在文 学理论层 次上 的反 映。许 多希 腊先 哲在 “ 仿说 ” 摹 含义 的演变 中都做 出 了杰 出贡献 ,如 赫 拉克利特 、 谟克利特 、 德 苏格拉底 、 柏 拉图 、亚里 士多德等 。在赫 拉克利 特 、德谟 克利特 、 格拉底 的努力与 苏 探 索下 ,“ 仿 说”显 现 出了大 致轮 摹 廓 。亚 里士 多德 在 《 诗学》 中确立 了 文学 艺术摹 仿的本体 地位 ,并使 “ 摹 仿说 ”的性 质发 生了转变 。而 柏拉 图 却是在 从早期 的 “ 摹仿说 ”的大 致轮 廓到亚 里士 多德的 “ 摹仿 说”的转变 中起着 至关重 要的作用 。本论文 主要 探讨柏 拉图的摹仿 说— —文学 艺术的

柏拉图的摹仿说

柏拉图的摹仿说

柏拉图的摹仿说作者:柯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5期[摘要]“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

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

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

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

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关键词]和谐说;理式;摹仿说;真实性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摹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文学艺术理论,“摹仿说”被作为经典的文学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理式(原型),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这种摹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摹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

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摹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可以说是摹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现代人所谓的imitation(摹仿)概念,源于古希腊语,主要表示惟妙惟肖的哑剧表演,角色扮演或摹仿别人的言行笑貌。

古希腊语,经常被英译为imitation(摹仿)或representation(再现)。

实际上,该词还可以英译为reproduction(复制),remaking(再造)或copying(拷贝)等。

因此,在西方美学或文论中,所谓艺术“摹仿论”(theoryofimitation),也被称之为艺术再现说(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Word文档]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Word文档]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关键字: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柏拉图的模仿说就是“分有说”,可感的不完善的具体事物对完善的“理念”的模仿,前者可以用感性去把握,后者只能用理智获得,柏拉图也称为知识。

他建立这一理论的依据是他的回忆说、辩证法和理念论,而在《巴门尼德篇》中这种模仿说出现了理论上的缺陷,主要是坏的事物的存在和第三者的出现和无穷后退的问题,当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亦对上述的难题提出过怀疑,主要是在第十卷关于工匠制造床的谈论里。

而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对模仿说进行了完善,引入了载体的概念、改进了“型”(理念),并通过神创世界来将这一切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逻辑严密的哲学系统。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理念一、模仿的提出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中就有模仿说。

最早提出模仿说的是在《理想国》中,关于对“床”的模仿,但是书中没有过多对于模仿的思想进行论证,而较为仔细的讨论是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试对模仿进行批判,因为他发现有两个可能无法解决的难题:“第三者”的出现、坏的事物的理念和自相矛盾。

后来在《蒂迈欧篇》他针对以上的两个难题进行了解答。

对于模仿柏拉图说:“各种模仿只不过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

” ①100 “模仿”也称之为“分有”。

本文将基于柏拉图的关于模仿说的相关文本进行一般性的解读。

(一)模仿的对象:理念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深,直接导致了他提出“理念论”。

从具体事物的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寻找普遍的本质,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而这些都只是思维与理智能够获得的知识,柏拉图将这种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论”。

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柏拉图将这种追寻“理念”的方法从精神世界中扩大到了整个世界,另外,柏拉图还将个别事物从普遍本质中脱离出来,视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独立事物。

反过来,这样的区分又使得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成了相互独立的二元结构,导致认识的困难,睿智的柏拉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作者简介:倪泽飞(1985-),男,河南淮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倪泽飞黄群贵州大学摘要:柏拉图的模仿说就是“分有说”,可感的不完善的具体事物对完善的“理念”的模仿,前者可以用感性去把握,后者只能用理智获得,柏拉图也称为知识。

他建立这一理论的依据是他的回忆说、辩证法和理念论,而在《巴门尼德篇》中这种模仿说出现了理论上的缺陷,主要是坏的事物的存在和第三者的出现和无穷后退的问题,当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亦对上述的难题提出过怀疑,主要是在第十卷关于工匠制造床的谈论里。

而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对模仿说进行了完善,引入了载体的概念、改进了“型”(理念),并通过神创世界来将这一切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逻辑严密的哲学系统。

关键词院柏拉图模仿理念一、模仿的提出柏拉图(Plato ,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中就有模仿说。

最早提出模仿说的是在《理想国》中,关于对“床”的模仿,但是书中没有过多对于模仿的思想进行论证,而较为仔细的讨论是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试对模仿进行批判,因为他发现有两个可能无法解决的难题:“第三者”的出现、坏的事物的理念和自相矛盾。

后来在《蒂迈欧篇》他针对以上的两个难题进行了解答。

对于模仿柏拉图说:“各种模仿只不过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

”①100“模仿”也称之为“分有”。

本文将基于柏拉图的关于模仿说的相关文本进行一般性的解读。

(一)模仿的对象:理念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深,直接导致了他提出“理念论”。

从具体事物的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寻找普遍的本质,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而这些都只是思维与理智能够获得的知识,柏拉图将这种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论”。

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柏拉图将这种追寻“理念”的方法从精神世界中扩大到了整个世界,另外,柏拉图还将个别事物从普遍本质中脱离出来,视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独立事物。

柏拉图的模仿观

柏拉图的模仿观

摘要: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就其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他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它承认画家画的床是木匠造的床的反映,正如镜子反映出事物的影像一样,这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

虽然柏拉图如此说是为了贬低艺术,但客观上它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现实。

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了对文学艺术共性方面的要求。

柏拉图否定摹仿艺术的理由之一是说艺术家的摹仿,表面上看似乎能创造一切事物,而实际上它只取这件事物的一部分,而那一部分还只是一种影像。

“因而它和事物的真是隔得很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这不能不说是对艺术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柏拉图、摹仿。

摹仿说并非柏拉图首创,在他之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等人都分别描述过摹仿。

在他们那里,摹仿还称不上是特设的理论概念,其内涵仅仅是对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行为的陈述,在价值取向上持肯定态度。

从哲学角度分析,毕达哥拉斯的人或物对“数”的摹仿说,德谟克利特的人对动物的摹仿说,各有哲学背景上的旨趣。

但就对原始摹仿文化的潜在解释而言,有几点是共同的:(1)摹仿者与被摹仿者之间原始混沌的同一性开始裂变为摹仿者与摹仿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对立;(2)摹仿是人之共有的一种行为;(3)摹仿行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摹仿视为人的本性的看法盖源于此)。

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看,柏拉图终生关切的问题是: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为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他把幸福的追求与获得转换成对“理式”的思考。

他试图通过论证普遍的道德规范是成立的,从而为人们寻找一个生活的支点。

柏拉图把“理式”看作是一种永恒的、绝对普遍的、理想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也许人永远也不能达到,但它却体现着人对自身现实与未来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摘要】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地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原型,感性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思考理念与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联系,模仿说便应运而生。

柏拉图将当时流行的这种模仿说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改变了它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表面上看,柏拉图肯定了艺术模仿客观世界,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

但实际上它是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艺术能直接模仿理念或真实的世界,即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结合柏拉图的贵族阶级地位,柏拉图鄙视理念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劳苦大众,以及鄙视与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他的模仿说是反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理念模仿理性感性艺术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出身于贵族世家,父母两系都是雅典的贵族阶级。

他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和数学方面,他还从师学习音乐,绘画和哲学,公元前407年,即适其二十岁时跟随苏格拉底求学直至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当权的民主党判处死刑为止。

老师死后,他和同门弟子便离开雅典到另一个城邦麦加拉,继续讨论哲学。

在这期间他曾游历了埃及和小亚细亚,访问了意大利,拜访过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

到公元前396年他才回到雅典,开始写他的对话。

四十岁时在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授徒讲学,同时继续写他的对话,几篇规模较大的对话如《斐东》,《会饮》,《斐德诺》,《理想国》等篇都是在学园时代前半期完成的。

他在学园讲学四十一年,来求学的不仅是雅典人,还有许多其他城邦的人,亚里斯多德便是其中之一。

在学园时代后半期,他曾两次中断工作,重游塞拉库萨,希望帮助当权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两次均失望而返,回来仍旧讲学写对话,一直到八十一岁去世为止。

这段漫长的生涯既使他在年轻时能够以敏锐的目光目睹一场悲剧的全部过程,即雅典帝国的衰落与灭亡,又使他能够经历另一个类型完全不同的帝国,即马其顿菲力普帝国的兴起。

论柏拉图“模仿说”

论柏拉图“模仿说”

论柏拉图“模仿说”方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68-02摘要柏拉图“模仿说”对于西方美学影响甚大,论文从其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入手,在此基础上对“模仿说”理论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说艺术On Plato's"Imitation Theory"//Fang YingAbstract Plato's"imitation theory"greatly influences Western aesthetics.Starting from its division of two world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Key words Plato;imitation theory;art1两个世界的划分“理念”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1]“理念”在被柏拉图视为与个别事物相对的,并凌驾其上的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世界,作为世界的本源来存在。

由于每类事物都存在一个理念,所以把这些个别事物的理念结合起来就成了“理念世界”即“可知世界”,与之相对的则是有个别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世界”。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来自于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学说。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知识的对象,可以被认识。

不存在则是感觉的对象,不能被认知,是不存在的。

在此,柏拉图给予了修正。

首先,他认可在个别的感觉事物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世界”。

但是感觉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以被认知的,并且不是“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他借鉴了赫拉克利特的想法,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在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1.1-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

1.1-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

1.1_ 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mimesis,又译为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如此一来,世界就被区分为三重:理念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与艺术模仿的世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举床的例子说明这种区分。

他指出,自然中本有的床或者说神造的床是“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念,也就是床的真实体,具有唯一性;木匠制造的床是感性的现实世界中的个别的床,它受特定的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限制,是生灭变化的,不具有唯一性和永恒性;而画家所画的床是对木匠的作品的模仿,只是模仿了床的外形。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在他的三重世界中,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体,感性的现实世界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而艺术世界作为对现实事物的外形和影像的模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模仿的艺术不但与真实的理念相隔甚远,而且对现实世界这一“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也无法做到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由此,柏拉图认为,作为模仿的艺术既缺乏真实性,也没有实际的价值,不过是制造些类似镜中幻象的东西,本身是低劣的技艺,而不是一桩严肃的事业。

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几点认识论文

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几点认识论文

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 摘要: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美学和⽂艺学思想体现了古代⼈对美学和⽂艺学问题思考和探索的成就,虽然具有唯⼼主义的成分,但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美学和⽂艺学的重要源头之⼀。

关键词: 柏拉图;诗学;理念说;灵感说 Abstract:Plato,the famou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manifested mankind’s achievements in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in ancient times with his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inkings.Though his thinkings conveys the composition of idealism, they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its successors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he U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Plato;poetics; idea theory; inspiration theory 古代希腊是诗的摇篮,也是诗学理论的发源地。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不仅构成了希腊早期⽂学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成欧洲乃⾄整个西⽅艺术发展的历史源头。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希腊⽂化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欧洲[1]。

西⽅⽂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地证实了恩格斯上述论断的科学性。

希腊神话和史诗“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且是它的⼟壤”。

希腊⼈就是以此为幻想的基础,进⾏其最原始意义上的诗歌创造。

_模仿说_比较研究_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_胡安奇

_模仿说_比较研究_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_胡安奇

2012年Vol.27 No.4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3-20作者简介:胡安奇(1984-),男,河南信阳人,从事功能语言学、文化研究、批评语言学方向研究。

一、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文论和美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两颗明珠,千百年来,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指引、规约,有时甚至是羁畔着西方文论和美学的发展。

黑格尔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发展到科学的观点。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科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两人共同学习生活长达20年之久,两人的“模仿说”理论虽一脉相承但绝非没有突破和创新,相反,亚氏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的文艺观点则是从批评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始的。

柏拉图在其“理念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形式主要是在《理想国》中探讨了自己的“模仿说”理论;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秉承师志,另一面方开拓创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著名的《诗学》当中论述了与老师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模仿说”理论。

本文试着总结两位古希腊文论大师“模仿说”的内容,比较并浅析这两种“模仿说”产生分歧的原因。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理论我们知道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主要都是通过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体现的,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同样,他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罗康的对话具体论述“模仿说”理论。

其实模仿并非柏拉图的专利,模仿最初主要用于宗教巫师祭祀时的表演,后来也指雕塑、喜剧的再创造。

在他之前,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哲学家就已经讨论过“模仿”这个概念。

但是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

所谓理念,就是高于一切实际事物之上的永恒不变的东西,理念也叫理式,观念等,它是柏拉图理论的核心。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不同的个别事物,每个杂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理式。

柏拉图的文艺_模仿说_樊莹霞

柏拉图的文艺_模仿说_樊莹霞

2011.09学教育8文学评论柏拉图的文艺“模仿说”樊莹霞梁艳萍(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发展到苏格拉底,研究的主要问题大体归结为: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与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问题。

本文主要是以柏拉图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理念论”为基础,探讨柏拉图关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主要主张和观点。

并且着重探讨其中的文艺“模仿说”。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模仿说;美学;诗一、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

在柏拉图的思想演变中,理念论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是接受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是什么和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中期著作中,由于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1]这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

后期他也曾对前两期的理论进行改革。

本文将大体上对他前两个时期的理念论主要在美学方面予以论述。

1.“理念论”前期思考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探究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的,而是在相当长的学术探究中发展形成的。

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

在对话的开始,希庇阿斯对关于美的提问都只以一些具体的美作答。

苏格拉底就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2]这个看法说明柏拉图当时已经明确的要找寻美的普遍性。

但关于什么是“美本身”,这篇对话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从这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

柏拉图的“模仿论”

柏拉图的“模仿论”

柏拉图的“模仿论”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辛苦构建出来的理想政治家园,在自己设想的这个理想家园中,他想把诗人和诗全部赶出理想的城邦,柏拉图觉得诗是模仿的艺术,而不同形式的模仿对人和心灵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柏拉图模仿论的三种不同方式,一、理式(本质模仿)。

二、实用性模仿。

三、绘画性模仿。

他崇尚本质的模仿而降低实用性模仿的好感,鄙视影子模仿,根据“床喻”之说,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进行理论的剖析,发现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为后来的城邦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作为西方模仿说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柏拉图的模仿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他的许多观点还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模仿论;理式;实用性;绘画性;床喻一、柏拉图“模仿论”的三种形式结合柏拉图的“床喻”,看的出在柏拉图眼里模仿论的性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代表神的旨意的理式模仿。

第二,是出自于实用性匠人们的模仿。

第三,画家的模仿。

第一种模仿是事物的本质,任何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本质和属性,这些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更改和变化的,就像下雨时雨水从天空向地面进行挥洒一样,也不会随着某人的消逝而不见的,这样的理式是具备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是真善美的。

同意自然规律的说法与不会改变的理式和公式,但却不能完全让人认同的是这些事由“虚幻的神”来指示和规定的。

第二种模仿是说的实用性的模仿,在讲到这些时是把实用性的模仿创造定义比画家的模仿更高一个层次,显而易见,时代的特征真的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没有地方睡觉的人来说,他一定希望有一张自己温暖的床来帮助他快些进入睡眠,但是对于一个生活还不错的人来说,一张实用性的床是满足不了他的需求的,也许吉祥寓意和喜好以及款式和颜色都由自己决定好了,当然我并不是觉得匠人们做的不好,只是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思想也会跟着进步,为什么都已经这么进步和发展了还需要看许久以前的人类知识的精华,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告诉到自己,任何的事情都先有一个“直白”的结果,是要有用的,没有用的东西都是要被淘汰的,古代哲人们留下的发展规律,需要后人们在此规律之上发现出更多的规律,从而越来越接近一种理式,来帮助国家和社会人获得更好的生存,在这第二个观点里面也许说的有些太过于“实在”了一些,但这种理性的思考和做事的方法确是很有帮助的,何博超老师曾经说过幸福的定义是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我认为这是对的。

知识的遮蔽与伦理的追求——论柏拉图模仿说

知识的遮蔽与伦理的追求——论柏拉图模仿说

为 了一种现世 的政治理想 , 柏拉图在构造理想 国 简单地概括为“ 三一式理论” 即三重世界 , , 一种模仿 。 家时便提出基于道德原则 的理念 , 取代 了具有破坏性 这个 理论 作 为对 艺 术 的总结 , 为艺 术 的基 本 特 征 在 认 的“ 模仿 ” 概念 。“ 柏拉 图巧借模仿概念来描述此岸现 于模仿 , 而模仿总是对物质世界 的模仿 , 不可能超越 实世界趋向彼岸理式世界 的关 系。 他认为在感性的现 物 质世 界达 到 理 式世 界 , 从而 揭 示潜 藏 在 理 式世 界 中 实世 界 之 外 , 一个 超验 的理式 世 界 。 ”】 从表 面 的真 实 的美 和绝 对 的美 ; 时 , 有 【 l 因此 同 由于 模 仿 总 是 诉 诸 于 上看 , 柏拉 图在《 理想 国》 中对模仿 的严厉指责全然源 人 的感 性 , 因而 不 可 能 摆 脱感 性 对 理 性 的依 赖 , 人 使 于一种狭隘的政治伦理的动机 。 但如果仅就此判断柏 享受 由回忆产生的真正的和高尚的快感 。所 以, 柏拉 拉图的模仿说 ,不仅有悖于其学说 的知识学 风貌 , 而 图的模仿说可 以说是绝对依赖其“ 理式” 的哲学观。 论 且也无法索解 由此带来的诸多矛盾。例如 , 就一般的 “ 理式 论 ” 是 美 的本 质 论 , 就 所谓 理 式 , 即被 赋 予 以形 美学原理而言 , 柏拉图对模仿的美学( 感性 ) 性质并不 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和原则 。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否认 , 一是 在 前期 对话 中 , 拉 图 多次 正 面谈 到音 乐 、 三 点 : 一 , 的本 质 不 在 于 自然 事物 , 柏 第 美 而在 于理 式 , 绘 画 、 刻 的模 仿 性 质 , 是 对艺 术 起 源 于灵 感 的推 理 式是 自存 自在 的 , 雕 二 因此 , 永远 没有 变 异 和发展 。 它 事 崇 ; 如, 再 当柏 拉 图在 一 般哲 学认 识 论 层 面 使 用模 仿 物 的美 由“ 式 ” 理 的参 与而 形成 。第二 ,理 式 ” “ 因其包 词时 , 也无 伦 理 审 判 之 意 , 拉 图前 期 ( 柏 中期 ) 的理 含 的 内容 和 广延 不 同 , 成 了许 多 层次 , 而美 也 有 分 因 念论 , 美诺篇》 斐多篇》尽管也借用模仿一词 , 许多等级。最高 的“ 从《 到《 , 理式” 即至善至美 , 它体现 出来的 但更多是用“ 分有” 一词 , 亚里士多德早在《 形而上学》 美 是 绝 对 美 ; 应 地 , 相 最低 级 的 “ 式 ” 能 微 弱 地 体 理 只 中就注意到这一点 。但是 , 我们若 承认 了柏拉 图在模 现出事物美 ,此外还有许多美介乎于它们两者之间 , 仿 问题 上 的矛 盾性 , 否 就意 味着 承 认 了柏 拉 图知识 比如心灵美、 是 制度美等等 。 第三 , 绝对美事实上是美 的 学 和伦 理 学 上立 场 上 的某种 不 一 致 呢 ?换 言 之 , 柏拉 本体 , 是美 的最完 全的体现 , 的本体与善 的本体是 美 图在 对原 始 模仿 文 化进 行 知识 学 遮蔽 的 同时 , 否还 统 一 的 , 美也 就 是 至善 , 们不 可 分开 。 因此 , 绝 是 至 它 对 存 在 伦理 学 上 的延 续 和还 原 呢? 对美的观照 , 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美 的知识 , 而且也需 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根据这种认识 , 柏拉图的模仿 说可 以概 括 为 以下三 个 特征 : 柏拉 图模仿说 的特 征 第 一 , 仿就 是 制造 。《 模 蒂迈欧 》 篇说 , 宇宙 是 由造 物 主 以理 论 为范 型 , 混 沌 的物质 与空 间相 结 合 而 制 将 与 前苏 格 拉底 哲学 相 比 , 柏拉 图 同样 没 有 对模 仿 宇 给 出一 个 明晰 的定 义 , 过 , 据 他 的一 些 著 作 可 以 造 的 。 “ 宙 所 模 仿 的是 为 理 性 和 理 解 所 把 握 的 范 不 根

论柏拉图的模仿说

论柏拉图的模仿说

论柏拉图的模仿说作者:宋瑞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辛苦构筑的政治家园,在这片理想的净土上,柏拉图几乎将所有的诗和诗人都扫地出门。

在以往的认识中,诗因是模仿的艺术,而成为柏拉图对诗和诗人口诛笔伐的理由之一,事实上模仿并不是柏拉图反对诗和诗人的根本原因,甚至,他从心底里并不抵触模仿。

本文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入手,对概念进行梳理,以哲学的模仿与诗的模仿进行比较,探寻柏拉图反对诗和诗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模仿说;遮蔽真知;节制与理性作者简介:宋瑞锋,男,河南漯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模仿说不是柏拉图的原创,早在柏拉图之前,模仿就是古希腊人对艺术认识的一个基本观念,赫拉克利特就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和谐的”,“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1]p19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太过基本,以至于柏拉图以前的先哲们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界定,即便到了柏拉图那里,模仿依旧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但他毫不客气地接过前人的馈赠,将模仿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在他那里,不仅仅是艺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模仿,语言是对事物的模仿,政府是对政府形态和机制的模仿,“‘摹仿’几乎成了柏拉图手中的‘万金油’,而‘摹仿’的原则也几乎成了他解释对应和主次关系的一般法则。

”[2]p58柏拉图能够如此宽泛地使用模仿概念,是基于一个理念世界的存在,这是个至善至美永恒不变的世界,万事万物的模仿都由这个理念世界来支撑,这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柏拉图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柏拉图不断向前。

但那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又如何让世人得知它的形式,引导他们走向理想之国,这是柏拉图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他用自己的著述解答了这个问题,即采用理性的叙述(Logos)和讲故事的方式(Mythos)来描摹理念世界,制作一个分有理念的模仿物,它虽然不是理念世界本身,但可以通过它来感知理念世界。

柏拉图模仿说与迷狂说的矛盾之处

柏拉图模仿说与迷狂说的矛盾之处

浅析柏拉图模仿说与迷狂说的矛盾之处摘要:“模仿说”和“迷狂说”可以说都是柏拉图文艺思想中重要的主张,这两种学说不仅仅在表面上是互相联系的,而实际上他们有一定矛盾在里面。

我们要看清它们的本质,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

关键词:模仿说;迷狂说;矛盾性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03-01近代中国关于柏拉图的研究,尤其是柏拉图的模仿说和迷狂说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研究从最初的柏拉图这两种学说产生的背景,原因等,如柏拉图迷狂说的来源等。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90年代,在对柏拉图思想的研究上比较热衷于将柏拉图与其他的思想家进行比较。

同时,在近代的研究中,学者不断地研究柏拉图思想,对他的模仿说和迷狂说可以说研究的比较透彻,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者们研究柏拉图的这两种美学学说也在不断地更新中,从柏拉图的背景,生活时代和环境,心里状态,灵魂回归,唯心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称之为“重估”和“再认识”。

并且对《西方美学史》中认为柏拉图认同迷狂说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为西方无理性思潮开了先河,但其发生机制、认知平台和文体线索诸方面均有可追问与反驳之处。

认为柏拉图在三级图式的整体意义上讴歌迷狂,可在现世层面上组、则悬搁了了它。

“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柏拉图继承了艺术是模仿的说法,但是他从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

“迷狂说”,也可以说是“灵感说”,柏拉图认为,写诗既不靠理智,也不靠记忆和知识,而是靠灵感,诗人是在神的灵感依附驱使下,失去日常理智,好的诗歌是神的诏抒,是神的代言人,当然,诗神不均临每一个人。

“模仿说”和“迷狂说”是柏拉图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矛盾。

首先,对于诗人的身份的界定。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形式分为三种,单纯叙述,模仿叙述,混合体叙述。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文

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文

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相关推荐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 ⼀ 赫拉克利特(前530—约前470)是西⽅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

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先提出“艺术模仿⾃然”的论点。

他说:“⾃然是由联合对⽴物造成最初的和谐,⽽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然。

”[1]他观察⽣活中的绘画和⾳乐,认为画⾯上的颜⾊、线条都来⾃于⾃然,它能够呈现出与原物相似的形象;⾳乐则是将⾼、低、长、短的⾃然声⾳组合成⼀个和谐的曲调。

因此,赫拉克利特的“模仿”,不仅仅是⾃然的简单再现,它还内涵了对模仿规律的探索。

他认为“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最美的和谐,⼀切都起于⽃争。

”[2]艺术是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起,就可以构成和谐的效果。

“模仿”不是简单的再现,它是建⽴在⼈类⽆数次实践后,对⾃然的认知和理解之上的,体现了⼈类对⾃然的超越,在模仿的世界中发现了⾃然的规律和⼈类的精神内容。

德谟克利特(前460—约前370)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论的创⽴者。

他遵循“⽂艺模仿⾃然”的观念,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学会了造房⼦;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3]他的“模仿”⾃然,重在“⾃然”对⼈的启发性,根据⼈的实践需要,⼈们对⾃然的意蕴进⾏有意的发掘和创造。

因此,艺术作为⼈模仿创造的对象存在,重在展现⼈的主观精神创造,⾃然是启发⼈创造的媒介,⼈类在创造的世界中感觉到⽣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获得”,[4]在这⾥,“研究”包含了对模仿对象的认知和探索,要求⽂艺真实的模仿⽣活中的好⼈,并为模仿坏⼈是⼀种“恶劣的⾏为”;模仿好⼈可以给⽣活中的⼈以教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的品质的提⾼。

他要求艺术家不断加强⾃⼰的主观修养,在实践中训练⾃⼰的艺术技巧,因为“⼀句⾔语常常⽐黄⾦更有效”;艺术技巧可以增强艺术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再现理论之“模仿说”
——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主
何修身
“模仿说”是由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发展而来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的,它作为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和变化。

在哲学开端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认为美是对数的模仿,而赫拉克利特却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后来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到了模仿对象中去,认为人类许多诸如织布、造房子等技能都是模仿动物取得。

到了苏格拉底时期,他继承了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艺术不但要模仿美的形象,还要借形象来模仿人的感情和性格。

这些观点的提出,为“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模仿说”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在“模仿”学说体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模仿说”理论。

柏拉图是在前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艺术”的模仿理论,并由亚里士多德将此学说推向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系统化理论体系。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体系
(一)柏拉图以理念为基础的“模仿说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谈到了木匠制床和画家画床的问题。

“木匠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制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木匠或其他木匠的作品完全是真实的,他的话就不是真理了。

”由此可见,床的本质只有一个,是床的理念,涵盖了床所具有的普遍性,而木匠的床只是理念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具体化,是理式的影子,而不是真正的理式。

然而画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制造床,但制造的却连床的实体都不是,只是在外形上制造了床。

由此可见,画家只是在对木匠制造出的实体进行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

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

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

”柏拉图用“模仿者”———画家、“床的制造者”———木匠和“自然创造者”———神
所制造的产品隔了三层这一理论来讲述了他的“模仿说”。

由此可见,在理念的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者的关系中,柏拉图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因而不能达到理式世界,不能揭示理式世界的真实的和绝对的美。

因此可以理解为理念的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则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则屈居第三性。

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而“理念”是艺术最终根源。

但是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不完备的,他只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从而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 二 )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真实性的“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未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的“模仿说”体系。

亚里士多德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模仿,具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

模仿实为人的求职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模仿产生的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认识,是通达真理的特殊求知活动。

由此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

模仿只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模仿之所以能被接受,还源于模仿能给人们带来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能感到快感。

而这种对这种快感的感知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艺术家,另一个则是欣赏者。

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构思再现了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现象,运用了自己的创作技巧,同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去,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感。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知感,从而得到了心里的满足和愉快,因此产生快感。

但是,亚里士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他在讲述诗人的时候,认为诗人的职能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描述出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表现某种“类型”的人和事物。

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这是简单的模仿自然;二是按照人们所说所想的那样去模仿,即根据神话传说;三是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即按照客
观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两者有关“模仿说”的哲学观点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是在继承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但是他却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虚幻“理式”概念,强调现实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并明确说明模仿艺术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人的生活,因而主张模仿人的行动。

总之,由于两人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的哲学观点也存在着差异。

柏拉图是始终站在贵族阶级的一方的,他希望文艺能够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属于浪漫主义。

而亚里士多德是贵族中产阶级出身,能够很好地站在平民的角度以客观的思想来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进行认证,属于现实主义。

整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柏拉图的路线是唯心主义路线,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

(一)哲学基础:唯心与唯物
柏拉图的“模仿说”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在理念的世界里柏拉图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及精神态度,认为艺术是对真、善、美的颂扬和对假、恶、丑的揭示,是对更美、更理想的生活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虽也不能称为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但他已经向唯物主义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他肯定了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并且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改变了柏拉图的艺术的根源是在先验的理式中的观点。

(二)文艺功能:“激起”与“净化”
柏拉图认为模仿诗人创作的作品,只是在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模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便于模仿。

”然而模仿这些情感欲望,会逐渐激发人们的感伤癖,因此残害了好人。

当国家遇到了灾难时,人们也就不会勇敢地面对,国家也就落败了。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悲剧是模仿人严肃和重大的活动,表现幸福与不幸的生活,通过描写事变,激发恐惧和怜悯的情感,以达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也就是
通过对过分强烈的情感的宣泄以达到一种平静和舒畅的感觉,恢复心理的健康,并在戏剧的陶冶之中逐渐培养起伦理道德来。

(三)模仿者:批判与接受
在柏拉图眼里模仿者最大的罪状就是模仿者的作品会使好人也受到它坏的影响。

“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旁人的悲伤可以酿成自己的悲伤。

因为我们如果拿旁人的灾难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等到亲临灾祸时,这种哀怜癖就不易控制了。

”像性欲、怨恨以及一切欲念都是应该被唾弃的。

但模仿者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

它们对人类心灵来说是一种侵蚀,应该被剔除。

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模仿者是可以被接受的。

因为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模仿不是消极、被动的复制品而是创造性的,他们可以反映出比偶然性的历史中的个别事件具有更高一层的真实。

而这些现实会对人们的认识起着引导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模仿说”的不同看法根源于他们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但是作为希腊哲学史上的先驱,不管他们在“模仿说”方面有着怎样的分歧,我们都不能忽视这些理论,毕竟这些观点对我们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