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研究生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细胞代谢考研题目大全及答案

细胞代谢考研题目大全及答案

细胞代谢考研题目大全及答案细胞代谢是生物体内细胞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合成的重要过程,涉及多种生化途径和调控机制。

以下是一些细胞代谢的考研题目及其答案:1. 题目:简述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作用。

答案: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等。

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是糖酵解的第一步反应。

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的调控点之一,催化果糖-6-磷酸生成果糖-1,6-二磷酸。

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生成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酶。

2. 题目:解释三羧酸循环(TCA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柠檬酸合成酶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反应生成柠檬酸,是循环的第一步。

此酶的作用不仅启动了TCA循环,也是连接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的关键步骤,对于调节细胞内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3. 题目:阐述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其功能。

答案: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由四个复合体组成:复合体I(NADH脱氢酶)、复合体II(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和复合体IV(细胞色素氧化酶)。

这些复合体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传递电子,同时泵送质子形成质子梯度,为ATP合成酶提供能量,最终产生ATP。

4. 题目: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生成方式及其效率。

答案: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生成主要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糖酵解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三羧酸循环产生2分子ATP,而氧化磷酸化阶段通过电子传递链和质子梯度可以产生多达34分子ATP。

整个过程中,ATP的生成效率大约为40%左右。

5. 题目:解释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其调控机制。

答案: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脂肪酸的活化、转运、β-氧化循环和最终产物的转化。

脂肪酸首先被活化成酰辅酶A,然后通过肉碱酰转移酶转运到线粒体内。

β-氧化循环中,酰辅酶A经过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四个连续步骤,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

《代谢控制发酵》考试题

《代谢控制发酵》考试题

2004—2005年度生物工程专业《代谢控制发酵》考试试卷及答案(2005年6月)班级——————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1 代谢互锁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似乎是受一种完全无关的终产物的控制,它是在较高浓度下才发生,而且这种抑制(阻遏)作用是部分性的,不完全的。

2 协同反馈抑制在分支代谢途径中,任何一终产物豆不能单独抑制该途径第一个酶,但当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它们可协同抑制第一个酶反应。

3 优先合成 a D→EA−→−c C−c B−→b F→G底物A经分支合成途径生成两种终产物E和G,由于a酶的活性远远大于b 酶的活性,结果优先合成E。

E合成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抑制a酶,使代谢转向合成G。

G合成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c酶产生抑制作用。

4 累积反馈抑制在累积反馈抑制中,每个最终产物只能单独的部分的抑制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当几个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积累的。

5 转化指相当大的游离的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6 转导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7代谢控制发酵利用遗传学和生物学方法认为的在DNA分子水平上改变或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目的产物大量合成、积累的发酵。

8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代谢途径某一步骤发生缺陷,造成菌株缺乏某一营养物质,终产物不能积累,解除了终产物的反馈调节,使中间产物积累或另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得以积累。

9 渗漏突变株由于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缺陷菌株,由于遗传突变导致某一种酶的活性下降而不是完全丧失,能够少量合成某一种代谢最终产物。

10 限量补充培养通过在培养基中限量控制营养物的量,解除对酶的反馈调节,从而使目标产物得到积累的培养方法。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根据D-核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阐述D-核糖高产菌的育种思路。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代谢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代谢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代谢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总题数:10,分数:20.00)1.(中山大学2009年考研试题)哺乳动物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肾。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哺乳动物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肝脏,尿素在肾脏中被过滤后从尿液排出。

2.(中山大学2009年考研试题)合酶与合成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催化的缩合反应没有NTP作为能量供体,而后者则需要。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3.(中山大学2009年考研试题)解偶联剂可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解偶联剂可以将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分开。

4.(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试题)对健康人来说,血糖和血脂都是比较稳定的生化指标。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对健康人来说,血糖和血脂不都是比较稳定的牛化指标。

血脂不如血糖稳定,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5.(厦门大学2008年考研试题)淀粉和纤维素可以用KI-I 2来区别。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6.(南开大学2009年考研试题)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糖、脂、蛋白质可以相互转变。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7.(南开大学2008年考研试题)胰蛋白酶原的激活需要肠激酶。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8.(南开大学2008年考研试题)小G一蛋白具有GTPase活性。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9.(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考研试题)一个生物分子的合成途径通常与其降解途径互为可逆。

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一个生物分子的合成途径通常与其降解途径是不可逆的,因为它们由不同的酶来催化。

10.(山东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寡霉素抑制ATP合成同时意味氧的利用被终止。

2006年研究生《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及答案

2006年研究生《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及答案

2006年研究生《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进行代谢控制分析可以揭示细胞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15%)答:代谢控制分析以生化反应体系的敏感性分析为基础,研究分析代谢控制在各途径之间的分配规律,是一种以系统的观点对细胞内代谢调控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代谢控制分析以系统观点对细胞内代谢调控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代谢控制是细胞内代谢的系统属性,可以用酶动力学性质进行定量表示,代谢途径中酶促反应步骤对代谢的控制作用随系统内外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用理论计算或试验确定的控制系数能够加深对代谢的控制结构特性的理解。

代谢控制分析的基本研究对象是由单步反应组成的复杂的代谢网络,其中单步反应步骤是组成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

由于代谢系统中所有反应步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代谢流和代谢物浓度产生影响。

因此,对其中任一反应施加轻微的扰动,由此产生的代谢流或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该反应步骤对代谢系统控制的度量。

代谢控制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代谢现象,把每个酶促反应作为代谢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将基因表达、酶活水平、代谢物浓度、抑制机制、效应物、抑制剂、激活剂以及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归结为对反应的扰动,再根据代谢系统的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综合分析。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结合具体的酶反应动力学性质来分析说明代谢网络特性,如利用与代谢网络中某一步反应具有相同参数的酶促反应的速度方程求导获得弹性系数,或者通过体内实验测定弹性系数;根据连通原理确定代谢网络中的控制系数,从而研究复杂代谢网络的动态变化规律。

同时,利用代谢控制分析的连通原理还能进一步推广用来描述代谢物的扰动通过代谢网络的传播的机理。

因此,进行代谢控制分析可以揭示细胞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

2.要系统研究代谢流及其控制机制,必须包括哪些基本步骤?(10%)答:系统研究代谢流及其控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建立一种能尽可能多的观察代谢网络并测定其流量的方法。

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从测定细胞外代谢产物的浓度入手进行简单的物料平衡。

发酵工艺研究考核试卷

发酵工艺研究考核试卷
B.次级代谢产物
C.终级代谢产物
D.预级代谢产物
8.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发酵工艺的控制参数?()
A.温度
B.湿度
C.溶氧
D.搅拌速度
9.发酵过程中,如何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
A.观察细胞形态
B.检测生物量
C.检测代谢产物
D.以上都对
10.下列哪种方法常用于分离纯化微生物?()
A.离心法
B.滤膜法
C.稀释涂布法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糖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3.发酵过程中,溶氧量越高,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越多。()
4.发酵培养基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没有影响。()
C.光合作用
D.转化作用
2.下列哪种微生物是酒精发酵的关键菌种?()
A.酵母菌
B.大肠杆菌
C.霉菌
D.蓝藻
3.发酵过程中,对pH值的控制主要是为了:()
A.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B.保证产品的质量
C.提高微生物的代谢能力
D.维持发酵液的透明度
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发酵罐的常见类型?()
A.搅拌罐
B.气升罐
C.避免微生物的变异
D.以上都对
20.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发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中的微生物计数?()
A.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B.比浊法
C.稀释涂布平板法
D.滴定法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农药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与发酵工艺考核试卷

农药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与发酵工艺考核试卷
1.农药微生物代谢工程中,基因敲除技术可以用来增加目标产物的产量。()
2.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对菌体生长和产物产量没有影响。()
3.微生物发酵生产农药时,增加接种量可以提高产物产量。()
4.在农药微生物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基因替换来增强。()
5.发酵罐的设计和操作对微生物发酵生产农药的产量没有影响。()
A.优化发酵条件
B.增加发酵罐体积
C.增加接种量
D. A和C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药微生物代谢工程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法进行微生物改造?()
A.基因敲除
B.基因过表达
C.基因替换
D.以上都是
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微生物发酵生产农药的产量?()
7.在农药微生物代谢工程中,为了降低农药的毒性,可以通过替换______来实现。
8.优化发酵条件中,pH值通常控制在______范围内。
9.微生物发酵生产农药时,种子的培养通常在______中进行。
10.为了提高农药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9.种子罐
10.适应性进化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农药微生物代谢工程通过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强或减弱特定酶的活性,以达到提高农药产量或降低毒性的目的。常用的策略包括基因过表达、基因敲除和基因替换。这些策略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库课案

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库课案

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库名词解释1.代谢工程指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应用分析生物学相关的遗传学手段进行有精确目标的遗传操作,改变酶的功能或输送体系的功能,甚至产能系统的功能,以改进细胞某些方面的代谢活性的整套操作工作(包括代谢分析、代谢设计、遗传操作、目的代谢活性的实现)。

2.积累反馈抑制指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都独立于其他末端产物,以一定百分比控制该途径第一个共同的酶所催化的反应。

当几个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对酶反应的抑制是累积的。

各末端产物之间既无协同效应,也无拮抗作用。

3.代谢互锁指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酶受一种与此代谢途径完全无关的终产物的控制,它只是在较高浓度下才发生,而且这种抑制(阻遏)作用是部分性的,不完全的。

4.原生质融合指是一个人工实验系统,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融合,通过基因重组,形成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新细胞的过程。

5.转导指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而将供体菌的部分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6.代谢控制发酵:是指利用遗传学方法或其它生物化学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苷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目的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7.营养缺陷型:指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从而丧失了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培养基中外源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8.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9.诱变: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然后通过目的选择标记设法从群体中筛选出少数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的过程。

10.转化:指相当大的游离的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00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共2页第1页考试科目:微生物学(食品)A一、名词解释(30分)1、菌落2、生长因子3、质粒4、拮抗5、半抗原6、ELISA7、BOD58、Ames试验9、巴斯德效应10、营养缺陷型二、图解题(20分)1、烈性噬菌体与温和性噬菌体的生活史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运输方式3、暗修复4、大肠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肉汤培养液中的生长曲线三、填空题(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因素有、、,革兰氏阳性菌的颜色是色。

2、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一般功能为、、、。

3、化能异养微生物在以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中,以为最终电子受体时称为无氧呼吸;以为最终电子受体时称为发酵。

共2页第2页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的因素有、、、。

5、影响微生物耐热力的因素有、、、。

6、平板菌落计数的cfu意指,有效数字有位。

四、是非题(以“+”、“-”表示,共15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等于所含的大肠杆菌数和产气肠细菌数之和。

()2、同一原料的两种样品含菌量分别为10的8次方cfu/ml与10的10次方cfu/ml,在相同温度杀菌所需杀菌时间相同。

()3、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可能有微生物存在。

()4、葡萄糖可作为所有微生物的碳源。

()5、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可以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五、问答题(75分)1、下述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如何?设想如何分离它们?(15分)嗜热菌,嗜盐菌,高渗酵母菌,芽孢菌,光合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在食品添加剂和酶制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何使微生物合成比自身需求量更多的产物?举例说明。

(15分)3、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指标的意义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现有一种采用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制成的益生菌活菌产品,该菌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且能耐受高浓度的胆汁盐,试设计一种检测该产品中的大肠菌群数的方法。

(15分)4、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中,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为什么?如果使用,所使用的抗生素应具有什么特性?(15分)5、什么是D值?什么是Z值?试以公式说明Z值和D值的关系,并证明该式。

整理化工原理考研试题(中国石油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化工原理复试试题及答案

整理化工原理考研试题(中国石油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化工原理复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微生物学(发酵)一、选择题(1.5×8+3=15分,*题为多选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无性繁殖方式是()A、裂殖B、芽殖C、假菌丝繁殖D、子囊孢子繁殖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和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的发明者是()A、巴斯德B、科赫C、吕文胡克D、别依林克3、真核微生物中,()A、TCA环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EMP途径在线粒体内进行B、TCA环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EMP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C、TCA环反应及EMP途径都在细胞质中进行D、TCA环反应及EMP途径都在线粒体中进行4、下列霉菌中,哪一种属于多核单细胞结构()A、红曲霉B、米曲霉C、产黄曲霉D、黑根霉5、下列微生物明明正确的是()A、Candida utilisB、escheruch coliC、bacillus SubtilisD、Cerevisiae saccharomyces6、友菌株A+B-和A-B+形成的异核体菌落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一般情况下在()培养基上不能萌发。

A、MMB、MM+AC、MM+BD、MM+A+B7、组织分离法是纯种分离方法之一,适用于()。

A、细菌B、放线菌C、高等真菌D、酵母菌8、菌苔是微生物在()上的培养特征。

A、固体平板B、固体斜面C、液体表面D、明胶穿刺9、下列孢子中属于郑钧无性孢子的有();二倍体有性孢子的有(),单倍体有性孢子的有(),属于真菌休眠体的是()A、节孢子B、接合孢子C、子囊孢子D、厚垣孢子E、卵孢子F、担孢子G、分生孢子H、孢子囊孢子二、名词解释(3×15=45分)1、芽孢2、革兰氏染色3、生长因子4、类囊体5、诱导抑制因子6、光复活作用7、化能自养型8、定位诱变9、生物膜10、移码突变11、菌种退化12、共生关系13、nucleiod14、PCR 15、chemostat三、问答题(90分)1、试述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及转导子的形成机制。

酿造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与调控考核试卷

酿造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与调控考核试卷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在酿造微生物代谢工程中,基因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复制目标基因,提高其表达量。()
2.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只受遗传因素决定。()
3.代谢工程只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实现,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调控。()
4.在酿造过程中,酵母菌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C.微生物种类
D.以上都对
20.在酿造微生物代谢调控中,以下哪种方法可以降低代谢产物产量?()
A.基因敲除
B.基因克隆
C.基因编辑
D.基因沉默
(以下为其他题型,根据题目要求不再输出)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酿造微生物的代谢工程?()
A.生长速率
B.产物产量
C.酶活性
D.以上都对
15.以下哪个酶在酒精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A.醇脱氢酶
B.酒精脱氢酶
C.糖酶
D.蛋白酶
16.关于酿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代谢途径是复杂的网络结构
B.代谢途径可以相互转化
C.代谢途径不受基因调控
D.代谢途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8. ABCD
9. ABCD
10. ABCD
11. ABCD
12. ABCD
13. AC
14. ABCD
15. ABC
16. ABC
17. ABCD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非必需基因

代谢控制发酵考卷

代谢控制发酵考卷

代谢控制发酵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A. 选育高产菌株B. 改变发酵条件C. 添加抑制剂D. 增加发酵罐体积2. 在代谢控制发酵中,下列哪个酶是关键酶?A. 限速酶B. 酶AC. 酶BD. 酶CA. 酶的活性B. 底物浓度C. 产物浓度D. 发酵罐材质A. 增加底物浓度B. 降低关键酶的活性C. 提高竞争途径的酶活性D. 抑制旁路途径A. 原位发酵B. 分批补料发酵C. 连续发酵D. 原位代谢控制发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在代谢控制发酵中,通过__________可以实现对代谢流的调控。

7. 代谢控制发酵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__________,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8. 在代谢控制发酵过程中,__________是影响发酵效果的重要因素。

9. 通过__________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实现代谢控制发酵。

10. 在代谢控制发酵中,__________是提高目标产物产量的有效手段。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原理。

12. 请列举三种常用的代谢控制发酵策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机制。

13. 在代谢控制发酵过程中,如何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目标产物产量?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代谢控制发酵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15. 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代谢控制发酵在提高目标产物产量方面的优势及挑战。

五、案例分析题(20分)(1)现有菌株对目标产物的产量为800mg/L;(2)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获得了高产菌株,但产量不稳定;(3)发酵过程中,底物利用率较低,部分底物转化为副产物;(4)发酵条件有待优化。

一、选择题:1.D 2.A 3.D 4.D 5.A二、填空题:6.酶活性调控 7.调控靶点 8.发酵条件 9.基因工程10.发酵过程优化三、简答题:略四、论述题:略五、案例分析题:略一、选择题答案:1.D 2.A 3.D 4.D 5.A二、填空题答案:6.酶活性调控7.调控靶点8.发酵条件9.基因工程10.发酵过程优化三、简答题答案:11. 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控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糖类代谢)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糖类代谢)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糖类代谢)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总题数:10,分数:2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考研试题)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的意义是将NAD +再生。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2.(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考研试题)乙酰CoA能否进入柠檬酸循环关键取决于丙酮酸的浓度。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乙酰CoA能否进入柠檬酸循环关键取决于草酰乙酸的浓度。

3.(山东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葡萄糖在无氧酵解时在细胞质,有氧只能在线粒体进行。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葡萄糖在无氧酵解时在细胞质,有氧时糖酵解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而在线粒体中进行三羧酸循环。

4.(山东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TCA中各中间代谢物都可作为糖异生底物,糖异生是这些代谢物逆向沿三羧酸反应。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是糖酵解中各中间代谢物都可作为糖异生底物,但由于糖异生有3个不可逆反应,糖异生也不是这些代谢物逆向沿糖酵解反应。

5.(山东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在TCA循环中的各中间物,只有草酰乙酸才能被循环中的酶完全降解。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在TCA循环中的各中间物,草酰乙酸也不能被循环中的酶完全降解。

6.(山东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糖酵解过程没有氧的消耗,仍可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但若没有无机磷的参与,则糖酵解反应将中止。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糖酵解过程没有氧的消耗,仍可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若没有无机磷的参与,但如果有无机砷,糖酵解反应也不会中止,只是放能少了而已。

7.(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考研试题)在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步属于底物磷酸化。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8.(华东理工大学2006、2007年考研试题)光合磷酸化反应中必定会产生两种产物:ATP和NADPH。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微生物学入学考试试题.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微生物学入学考试试题.

天津科技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比较解释下列各词组(每小题2分,共20分)1. 类毒素2.类病毒3.质粒4.发酵5.伴孢晶体6. 转化7. 定向培育8. 营养缺陷型9.活性污泥10.有性杂交二、填空(每空一分,共50空,50分)1.G+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古生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或蛋白质。

2、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和()。

3.()是微生物存在的大本营,也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4.酵母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和蛋白质,而大部分霉菌的细胞壁是由()或纤维素组成的。

5.若对枯草芽孢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则其营养体呈(),芽孢呈()色。

6. 常采用()方法进行荚膜染色。

7. 噬菌体是一种感染()或()等的病毒,主要化学成分是()和蛋白质。

8. 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一个常用试验是( ).9.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解释,较多的学者倾向于J.S,Singer和G.L.Nicolson 提出的()模型。

10.细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为()。

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类。

无性繁殖又可分为()、()和产无性孢子三种形式,有性繁殖时形成()。

霉菌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厚垣孢子等;放线菌主要以()方式繁殖,也可以通过菌丝断裂形成的菌丝片断来繁殖;放线菌时生产()的主要微生物。

11.()是芽孢所特有的化学物质。

一般它随着芽孢的形成而形成,随芽孢的萌发而消失。

12.美国A TCC采用的在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菌种保藏方法是()和()。

13.微生物分类学的三项具体任务是(),()和()。

14.真核微生物的电子传递链存在于()和()上,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链存在于()上。

15.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6、不同酵母菌的生活史可分为3类型,Ss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生活史属于().17.微生物系统命名采用()法,即()名加()名。

代谢控制发酵复习.doc

代谢控制发酵复习.doc

试卷题型:⑴、名词解释:8X47⑵、填空题:22X1,⑶、简答题:3X8’⑷、综合题:2Xir第一章绪论1、代谢控制发酵: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方法或其他生物化学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冃的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P22、代谢控制发酵的关键:取决于微生物代谢控制机制是否能够被解除,能否打破微生物正常的代谢调节,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代谢。

P23、代谢工程的具体思路:P31、改变代谢流:(1)、加速速度限制反应;(2)、改变分支代谢途径的流向;(3)、构建代谢旁路;(4)、改变能量代谢途径。

2、扩展代谢途径和构建新的代谢途径:(1)、引入外源基因,延伸代谢途径;(2)、利用新的底物,构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章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思想1、微生物细胞的调节机制:P7-9(1)、通过控制基因的酶生物合成的控制机制:①诱导一一促进酶的合成;②阻遏一一抑制酶的合成,包括:1)终产物阻遏,2)分解代谢物阻遏。

(2)、酶活性的控制机制:①终产物抑制或激活,②通过辅酶水平的活性调节,③酶原的活化,④潜在酶的活化。

(3)、通过细胞渗透性的控制:(根据酶在代谢调节屮作用不同分类)①调节酶:变构酶、同功酶、多功能酶。

②静态酶③潜在酶2、脱敏作用:变构酶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构效应物的敏感性。

注:处理方法:①使变构酶解聚,②基因突变。

P153、反馈抑制的调节类熨可以分为以下儿种:P18-21图略(1)、单功能途径中酶活性的调节类型:①前体激活,②补偿性激活。

(2)、多功能途径屮酶活性的调节类型:①协作反馈抑制或称多价反馈抑制,②合作反馈抑制,③积累反馈抑制,④顺序反馈抑制,⑤假反馈抑制:指结构类似物的反馈抑制,⑥同功酶4、分解代谢物阻遏:当细胞具有一优先利用的底物(通常是,但并不总是葡萄糖)时,很多英他分解反应途径受到阻遏。

P27(注:根据葡萄糖效应理解)5、突破微牛物的自我调节控制机制,使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有效措施:P31(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试题序号: 701 试题名称: 生物化学(Ⅰ)一.名词解释(3x15=45分)1.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定量的免疫测定方法。

原理是将抗体(或抗原)与不溶性载体表面相连接,这一表面随后“俘获”被测溶液中的对应抗原(或抗体)。

通过测定事先已共价连接在抗原(或抗体)上的酶的活力,即可确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含量。

2.hydroxyproline羟哺氨酸: 存在于蛋白(特别是胶原)肽链中的非编码氨基酸,由哺氨酸残基羟化形成;它的存在可形成链间氢键而有利于胶原三股螺旋的稳定。

3.bifunctional enzyme双功能酶: 一种同时具有两个不同(但相关)催化功能的酶; 如PFK2和FBPase2在同一条多肽链上(各作为一个功能域),它们分别催化糖酵解效应物F-2,6-BP的合成和降解。

4.PALA N-瞵酸乙酰-L-天冬氨酸: (作为过渡态的类似物)它是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的有效的抑制剂。

5.charge-relay system电荷中继系统一种在丝氨酸蛋白酶中存在的催化性的三氨基酸组合,由组-丝-天冬残基组成。

6.abzyme抗体酶一种具酶活性的抗体,也称为催化性单克隆抗体。

用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免疫原制得。

7.lectin 凝集素一类特定的凝集素(agglutinins)和其它非免疫性起源的抗体样(糖)蛋白。

8.diagonal electrophoresis对角线电泳法二维层析技术,用以测定多肽中二硫键的位置。

含二硫键的短肽经甲酸蒸气氧化后断开必定不落在电泳纸的对角线上。

9.cyanocobalamin氰钴胺素: 维生素B12最通常的形式, 其中钴胺素钴原子上的第六位填入氰基。

10.avidin亲和素,抗生物素蛋白从鸟类和两栖类蛋白中分离的四聚体蛋白,具特别强的与生物素结合的倾向,从而抑制对应的羧化酶。

11.cohesive end 粘性末端双链DNA片段的突出的单链末端(3’末端或5’末端),因可与互补物相联结而称为粘性末端。

发酵工程考试复习题

发酵工程考试复习题

发酵工程考试复习题《发酵工程》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被现代誉为微生物学鼻祖、发酵学之父的巴斯德 D。

A、首次观察到大量活着的微生物;B、建立了单种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C、阐明了微生物产生的化学反应本质;D、首次证明酒精发酵是酵母菌所引起的。

2、关于Pirt方程π=a + bμ,不正确的有 D 。

A、a=0、b≠0:可表示一类发酵;B、a≠0、b ≠ 0:可表示二类发酵;C、a=0、b≠0:可表示三类发酵;D、第二类发酵表明产物的形成和菌体的生长非偶联。

3、代谢参数按性质分可分 C 。

A、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间接参数;B、中间参数和间接参数;C、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生物参数;D、物理参数、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

4、关于菌种低温保藏的原理正确的有 B 。

A、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B、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C、高于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D、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胞内酶均会变性。

5、下列不是利用热冲击处理技术提高发酵甘油产量的依据的有D 。

A、酵母在比常规发酵温度髙10~20℃的温度下经受一段时间刺激后,胞内海藻糖的含量显著增加;B、Lewis发现热冲击能提高细胞对盐渗透压的耐受力;C、T oshiro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活力提高15~25%,并导致甘油产量提高;D、Lewis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3-磷酸甘油脂酶的活力提高15~25%,并导致甘油产量提高。

6、霉菌生长pH为5左右,因此染 C 为多。

A、细菌;B、放线菌;C、酵母菌;D、噬菌体。

7、放线菌由于生长的最适pH为7左右,因此染 A 为多A、细菌;B、酵母菌;C、噬菌体;D、霉菌。

8、不是种子及发酵液无菌状况检测方法的有 D 。

A、酚红肉汤培养基检测;B、平板划线;C、显微镜观察;D、尘埃粒子检测。

9、要实现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B 。

A、反复分批培养;B、分批补料流加培养法;C、连续培养法;D、反复分批流加培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研究生《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进行代谢控制分析可以揭示细胞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15%)答:代谢控制分析以生化反应体系的敏感性分析为基础,研究分析代谢控制在各途径之间的分配规律,是一种以系统的观点对细胞内代谢调控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代谢控制分析以系统观点对细胞内代谢调控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代谢控制是细胞内代谢的系统属性,可以用酶动力学性质进行定量表示,代谢途径中酶促反应步骤对代谢的控制作用随系统内外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用理论计算或试验确定的控制系数能够加深对代谢的控制结构特性的理解。

代谢控制分析的基本研究对象是由单步反应组成的复杂的代谢网络,其中单步反应步骤是组成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

由于代谢系统中所有反应步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代谢流和代谢物浓度产生影响。

因此,对其中任一反应施加轻微的扰动,由此产生的代谢流或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该反应步骤对代谢系统控制的度量。

代谢控制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代谢现象,把每个酶促反应作为代谢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将基因表达、酶活水平、代谢物浓度、抑制机制、效应物、抑制剂、激活剂以及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归结为对反应的扰动,再根据代谢系统的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综合分析。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结合具体的酶反应动力学性质来分析说明代谢网络特性,如利用与代谢网络中某一步反应具有相同参数的酶促反应的速度方程求导获得弹性系数,或者通过体内实验测定弹性系数;根据连通原理确定代谢网络中的控制系数,从而研究复杂代谢网络的动态变化规律。

同时,利用代谢控制分析的连通原理还能进一步推广用来描述代谢物的扰动通过代谢网络的传播的机理。

因此,进行代谢控制分析可以揭示细胞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

2.要系统研究代谢流及其控制机制,必须包括哪些基本步骤?(10%)答:系统研究代谢流及其控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建立一种能尽可能多的观察代谢网络并测定其流量的方法。

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从测定细胞外代谢产物的浓度入手进行简单的物料平衡。

由于一个代谢途径的代谢流并不等于该途径中一个或多个酶的活性,所以酶法分析并不能提供代谢网络真正的代谢流信息,除非相应的酶在体外分析条件下存在并具有活性。

因此,在代谢分析中,酶法分析常会错误地显示相似数量级的代谢流,从而导致产生不正确的结论。

(2)在代谢网络中施加一个已知的扰动,以确定在系统松散之后达到新的稳态时的代谢流。

常用的扰动方式包括启动子的诱导、底物流加、特定碳源消除或物理因素变化等。

一种扰动往往能提供多个节点上的相关信息,这对于精确描述代谢网络控制结构所必需的最小实验量是至关重要的。

(3)系统分析代谢流扰动的结果。

如果某个代谢流的扰动对其下游代谢流并未能造成可观察的影响,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处的节点对上游的扰动是刚性的,相反则成为柔性的。

一般地,在刚性节点处,不能通过改变上游酶活性来影响其下游代谢流。

(4)除了上述对代谢途径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分析外,代谢工程还包括信息流分析,如信号转导途径等。

3. 在酿酒酵母培养过程中葡萄糖-6-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1,6-二磷酸果糖节点被认为是主要节点。

在酿酒酵母培养过程中添加Mg2+,得到如下结果(图);在培养液中添加EDTA和NH+4,得到如下结果(图)。

试判断葡萄糖-6-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1,6-二磷酸果糖节点的刚柔性(15%)。

答:通过在酿酒酵母培养过程中添加Mg2+,以改变相应的代谢流量,可以判断葡萄糖-6-磷酸节点的性质。

由于葡萄糖-6-磷酸经葡萄糖磷酸异构化生成果糖-6-磷酸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因此在稳定态时,葡萄糖-6-磷酸与果糖-6-磷酸的流量接近平衡,这样就可将葡萄糖-6-磷酸代替果糖-6-磷酸,看做为合成1,6-二磷酸果糖的底物。

由添加Mg2+前后相关途径的代谢流分配情况可以看出,添加Mg2+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代谢途径中各个酶的活性,并使整个代谢流量提高了1倍多。

然而,分配进入1,6-二磷酸果糖节点处的流量比率却基本不变,而胞外1,6-二磷酸果糖的流量比率也只从7.3增加到16.1,不到产物理论得率最高时流量的1/3。

以上情况说明,Mg2 +添加后对1,6-二磷酸果糖代谢途径的流量分配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另一方面,从无机磷平衡的角度分析,整个代谢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阻碍A TP的合成。

结果表明,葡萄糖-6-磷酸并不是限制性的底物,而ATP则可能是限速步骤因子,也就是说,葡萄糖-6-磷酸所处的节点是非刚性的。

Mg2+对酿酒酵母糖酵解代谢通量的影响在发酵液中添加EDTA,减缓1,6-二磷酸果糖的分解速率和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速率,可知1,6-二磷酸果糖与ATP的合成是否一致;在发酵液中添加NH+4,以解除ATP等物质对磷酸果糖激酶的抑制作用,通过增加1,6-二磷酸果糖的量,从而刺激磷酸解酮酶的活性,增加ATP的合成。

故通过该实验可以验证1,6-二磷酸果糖节点的刚性行为。

上述两种情况下的代谢流量分配结果表明,添加EDTA与添加Mg2+相比,代谢途径的整体物质流量下降了近30%,但1,6-二磷酸果糖节点处的流量分配基本没有发生改变;添加NH4Cl后的代谢流量增加了近30%,然而1,6-二磷酸果糖节点处的流量分配也基本没有变化。

故可以判断1,6-二磷酸果糖所处的节点也不是刚性的。

酿酒酵母糖酵解代谢途径中1,6-二磷酸果糖节点的柔刚性判断在前面两组实验中,代谢流量的变化情形与含有刚性节点的依赖型网络的应答相一致,这说明在1,6-二磷酸果糖代谢途径中至少有一个刚性节点。

既然葡萄糖-6-磷酸和1,6-二磷酸果糖所处的节点都不是刚性的,因此可推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节点是惟一的刚性节点。

事实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网络中的独特地位也决定了其节点的性质,它被丙酮酸激酶催化生成丙酮酸和A TP,而后者一方面是丙酮酸激酶的抑制剂,起到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果糖-6-磷酸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的底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激活磷酸果糖激酶。

从依赖型网络的刚性特征来看,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4. 试述代谢设计的实施策略(20%)。

答:代谢设计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目的产物的代谢流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目的产物的代谢流可以增加目的产物的积累,一般来讲,在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细胞内,对于某一特定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而言,其代谢流变化规律是恒定的。

要增加目的产物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代谢途径中限速酶编码基因的拷贝数将编码限速酶的基因通过基因扩增,增加拷贝数,在宿主中表达以实现目的产物产率的上升。

首先,必须确定代谢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及其关键酶。

然后,将编码限速酶的基因通过酶切等手段,制得特定片段,连接在高拷贝数的载体上,再导入宿主中去表达,进而导致最终产物的产量增加。

(2)强化以启动子为主的关键基因的表达系统通过强化以启动子为主的关键基因的表达系统,可以实现目的产物产率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重组质粒在受体细胞中的拷贝数并未增加,强启动子只是高效率地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以合成更多的mRNA,并翻译出更多的关键酶分子。

(3)提高目标途径激活因子的合成速率激活因子是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开关,它的存在和参与往往能触发相关基因的正常转录,因此,通过代谢工程方法提高目标途径激活因子的合成速率,从理论上讲能促进目标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4)灭活目标途径抑制因子的编码基因灭活目标途径抑制因子的编码基因的目的,就是去除代谢途径中具有反馈抑制或反馈阻遏作用的某些因子或者这些因子作用的DNA靶位点(如操纵子),从而解除其对代谢途径的反馈抑制或反馈阻遏作用,从而提高目标代谢流。

(5)阻断与目标途径相竞争的代谢途径细胞内各相关途径的偶联是代谢网络的存在形式,任何目标途径必定会与多个相关途径共享同一种底物分子和能量形式。

因此,在不影响细胞基本状态的前提下,通过阻断或者降低竞争途径的代谢流,使更多的底物和能量进入目标途径,无疑对目标产物的提高非常有益。

(6)改变分支代谢途径流向提高代谢分支点某一分支代谢途径的酶活力,使其在与另外的分支代谢途径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可以提高目的代谢产物的产量。

赖氨酸工程菌的构建是改变分支代谢途径流向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克隆二氢吡啶-2,6-二羧酸合成酶基因,所得工程菌可以积累大量赖氨酸。

相反,如果将编码高丝氨酸脱氢酶(HD)的基因连接在多拷贝的载体质粒上并克隆,使该基因进行扩增,则代谢流将明显转到合成蛋氨酸和苏氨酸的支路上。

(7)构建代谢旁路为实现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的高密度培养,必须阻断或降低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毒物质的产生。

应用代谢工程的方法,将枯草杆菌的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构建新的代谢支路,结果可明显改变细胞糖代谢流,使乙酸处于较低水平,从而达到高密度培养目的。

(8)改变能量代谢途径改变能量代谢途径或电子传递系统也可以有效改变代谢流。

例如,将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或链霉菌中,不仅在限氧条件下可以提高宿主细胞的生长速率,而且也可以促进蛋白质和抗生素合成,这里表达的血红蛋白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生物合成途径,而是在限氧条件下提高了ATP的产生效率。

二、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物流的性质在天然存在的代谢途径中改变物流的性质,主要是指使用原有途径更换初始底物或中间产物,以达到获得新产物的目的。

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改变途径物流的性质。

(1)利用酶对前体库分子结构的宽容性利用某些代谢途径中酶对底物的相对专一性,投入非理想型初始底物(如己糖及其衍生物)参与代谢转化反应,进而合成细胞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

(2)通过基因修饰酶分子以扩展其底物识别范围在酶对底物的专一性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修饰酶分子的结构域或功能域,以扩大酶对底物的识别范围和催化范围。

在基因水平上通过修饰酶的分子结构,可拓展其对底物的专一性,甚至改变酶的催化部位。

三、在现存途径基础上扩展代谢途径(1)在宿主菌中克隆、表达特定外源基因可以延伸代谢途径,从而生产新的代谢产物,提高产率。

应用代谢工程技术合成维生素C的前体2-酮基古龙酸(2-KLG)是扩展代谢途径的一个实例。

(2)导入外源基因,通过扩展代谢途径还可使宿主菌能够利用自身的酶或酶系消耗原来所不能消耗的底物。

四、利用已有途径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在明确了已有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以及各步反应的分子机制后,通过相似途径的比较,便可以利用多基因间的协同作用来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1)转移多步途径以构建杂合代谢网络克隆异于自身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可生产具有新结构的代谢产物。

将编码某一完整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可以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生产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