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新政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 清末新政是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
命内容的改革,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 式上出现的一场变革。 • 从新政的计划来说,无疑是保守的,其保守性典型地体现在:新政的 主持者和举办者,多为曾经反对过变法的旧官吏。 • 清末立新制而不易旧人,由曾与改革为敌的人物来推行新政,不仅冲淡 了新政的革新色彩,而且限制了新政的历史展开。 • 新政的保守性和欺骗性,使清政府没有得到中国社会精英分子的全力 支持和拥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始终对新政持否定态度;以康、 梁为首的维新派被清政府排斥于新政之外,也对新政进行抨击。满人 和皇族占绝对优势的事实,令立宪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真诚性表示 怀疑。立宪运动被镇压激化了立宪派与清政府的矛盾,使它失去了包 括立宪派在内的一般士绅的同情和支持。
十五、新政的成效与正面效果
• 清政府推行新政固然有取悦列强、拉拢立宪派、打击民主
• • • • • •
革命的一面,更有统治阶级变法自强的一面;它有欺骗、 拂逆舆情的一面,更有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具体内容。 历史的效果往往不以人们的动机为转移。 清末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 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军制改革,推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 奖励实业,则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
十七、新政计划保守,但内容激进
• 清末新政的计划虽然是保守的,但其内容却是激进的,具有革命性的
• • • •
变革意义。新政的推行,必然会碰到来自保守的既得利益方面的顽强 阻力,侵害到一大批清政府官吏的既得利益。 这种触动清政府内部既得利益的结局,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权 力的再组合,而这种权力的再组合,必然导致清政府内部矛盾的激化 和冲突,使清政府上上下下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动摇了清政府赖以 生存的统治基础。 清政府内部各种矛盾的冲突和激化,消解了新政的正面效果,加速了 清政府的灭亡。 透过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满汉官吏等诸种矛盾所体现出来的, 是改革与传统的对立,是改革与既得利益的冲突。 在矛盾冲突中推行新政,只会愈改愈乱,愈革愈糟。
十三、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灭亡
• 清政府原想藉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
• • •
长其寿命,反而加速了灭亡,这是非常吊诡的现象。 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 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 多少为已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 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扩编新军,原本是用来弹压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反而给革 命党人在各省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多数成了王朝的 “叛兵”。 奖励实业,原想借此以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 阶级利益、知识分子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所 有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预想的反面。
Leabharlann Baidu
七、新政深化:预备立宪
• 日俄战争影响了中国政治局面的变动和走向。时人认为, •
日本战胜俄国是立宪制国家战胜君主制国家的标志,中国 要想真正富强,必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新政向改革政治 制度的纵深处发展。 清政府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 赴日、美、英、法、比、德、意、奥等东西洋各国考察政 治,为清政府将来实行宪政作准备。1906年夏秋之交,出洋 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除将所见所闻向清 政府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他们以为中国只有 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政府摆脱危机,皇位永固。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分析立宪之利三端: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内乱可弥。真正打动慈禧太后的是“皇位永固” 四字;宪政方案是效仿日本宪政模式。
十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 清末“预备立宪”是一次具有政治现代化性质的改革。这
• • •
次改革提出了体现政治现代化性质,与旧的封建专制时代 不同的新东西。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既怀有维护封建王朝私利的目的,又包 含一个民族不想灭亡的动机。 清末新政毕竟是一场来得太晚的政治改革。在日本和俄国, 与新政相似的全面的现代性变革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已展 开,而中国则迟到了整整40年之久。这40年间,世界形势 和中国局势均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政府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任务一直拖到20世纪初,国内 社会各界对政治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际上现代化 的影响和示范效应也急剧加大,决定了清政府的新政一旦 推行,便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十四、新政失败的原因很复杂
• 人们大都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推行动 • •
机欺骗性和反动性,并认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 致了新政的失败和无效。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 由清朝廷主持的所谓新政,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保守 的,就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具有不可避免 的反动性。 但这些并不是新政的全部,问题也没有人们想象 的这么简单。
十八、地方官府的腐败与无能
• 新政推行之时,官吏以新政为借口,乘机勒索肥已,使新政
•
非但没有达到“自救”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署名“长 舆”的人在1910年就敏感地指出: “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 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 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 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拿,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 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 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它准确地说明一个道理:在一种腐败的制度下移植一部分 新事物,并不会使腐败的东西新生,而只会使新鲜的东西腐 败。新政之所以促成民变,其原因就在于此。立宪派在绝 望之后转向革命,其原因不也在此吗?
•
八、改革中央官制
• 1907年,清政府发布改革官制的上谕, 中央及地方官制改革
• •
的方案陆续出台。 中央官制改革根据立宪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行三权分立,有限制君权的意思;撤销军机处,更有限制 君权的意思。 慈禧太后最后裁决:认可行政方面11个部的设置;同意增 设资政院、审计院,批准大理寺改大理院,专掌审判;但在 官制改革最核心之处——军机处的存留问题上,则明确保 留,否决了撤销军机处、以军机大臣充办理政务大臣的意 见。 官制改革设计者提出的实行内阁制的方案在正式出台前被 慈禧太后划掉了。
十、国会请愿与皇族内阁
• 立宪党人对九年立宪的承诺不满意,以为九年的道路太长, • •
•
期望越快越好,从1909年起接连发起了四次国会请愿运动, 派出代表进京请愿 ,要求速开国会 。清政府镇压东北请 愿代表,只答应缩短立宪年限五年。 1911年5月, 清政府宣布实行责任内阁, 总理大臣只对君主 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虽有弹劾之权。任命奕匡为内阁 总理大臣,13人中,皇族占7人,另有满族2人,而汉族只有4人。 史称“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名单宣布后引起举国哗然。立宪党人除了失望, 就是愤恨,逐步转向支持革命。 外受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猛烈进攻,内又失去了立宪派支 持,大清皇朝距离自己的灭亡已经不远了。
•
•
•
五、新政初期的主要措施(一)
1、中央、地方机构的调整及冗员的裁汰。宣布裁撤各部书吏,令各部员 司亲自办理部务;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下令永远停止捐纳买官。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3月,清政府正式设立商务部,作为“振兴 商务之地”,主管路、矿、工、商、农垦、畜牧等方面实业,并以此部 的名义先后颁布一批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工商条例或实业章程。 如《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重定铁路简明章程》《重定 矿务暂行章程》《公司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等。 这些规章宣布发展实业合法,奖励资本家发展实业,并且承担保护 投资者的责任,鼓励民族资本创办各式各样的实业公司、银行等,鼓励 资本家建立商会,对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二、从天而降的新政
• 20世纪初的中国再次出现发展机会,这次机遇来 •
得非常突然。原因在于:它是在列强威逼下被动 地发动的。 西方列强何以会威逼腐败的清政府实施新政?因 为:在一个腐败的政权和社会制度下,列强在华所 取得的利益是难以保障的;为了保障自己在华利 益,列强希望清政府有限度地变革封建经济制度 和政治制度。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不能对列强的 威逼无动于衷;按旧的方式很难维持统治,清政府 不得不下决心实行新政。
•
九、清政府 “仿行立宪”
• 1908年7月,清政府批准公布了《资政院章程》 • •
和《谘议局章程》,同意在中央设立资政院,以作议 院基础;在各省设立谘议局。 8月27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核准了 宪政编查馆拟定的九年为期,逐年筹备宪政,期满召 开国会的方案。 11月14日及15日,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先后去 世,3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宣统皇帝),溥仪的 父亲载沣以监国摄政王主持朝政。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之巨、丧权之痛,超过历次战败后签订的不
• • • • •
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确立。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京畿的战略要地,并将海防炮台一律削平,这等于使中国 解除了防务,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行了永久的军事占领。大清皇朝的首都 出现了一个中国人不得进入的武装使馆区,这是真正意义的“国中之国”,它在 紫禁城旁,用枪口监督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一举一动。 中国人抵抗侵略的权利被完全剥夺,连民众加入反帝组织,也要被统统砍头,而 中国政府的官员则成了列强镇压人民的工具,否则就要被革职惩罚。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评论道:中国此时“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 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清政府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儿皇帝,被称为“洋人的朝廷” 。 在这样一个卖国政府主持下的任何改革,只能引起自身的矛盾加剧。清末新政 是典型的例证。
六、新政初期的主要措施(二)
3、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军”。1903年, 在京师设立练兵 处,作为全国组建、训练新军的中央办事机构。1905年, 袁世凯练成北洋六镇。张之洞练成一镇一混成协。陆军部 计划建立的36镇,1911年成军20万人。 4、调整和制订合乎近代规范的法律制度。沈家本主持起草 《大清新刑律草案》、《大清法律草案》等,借鉴西方法 律体系, 初步贯穿了三权分立与立法、司法和检察分离的 精神。 5、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会奏建议废 止科举。清政府颁布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及 年限——“癸卯学制” 1905年, 清政府决定从次年丙午 科开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完全废除,中国教育 步入近代特征的新轨道。
•
三、推动清政府实施新政的三种力量
• 1、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辛丑议和过程中, 列强提出了清
政府应当变法的要求,因为一个顽固保守封建统治秩序的 政府并不利于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从“首重邦交” 的原则出发接受了这一要求。 2、巩固权力的需要。光绪皇帝主持戊戌变法,得到了外国 的支持,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想要罢黜光绪,却得不到 列强支持。慈禧太后看到,若自己倾向变法新政,可以改 变自己在列强心中的形象,又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3、对付日渐高涨的反清革命形势的需要。朝廷主动变法, 可以取消康梁甚至孙中山等人攻击清政府、进行革命的借 口。
十二、新政广度与深度超过戊戌维新
• 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社会、文 • • • • • •
化生活等领域展开的广泛改革,其广度与深度超 过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现代化; 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 军事改革推进了中国军事的现代化; 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河; 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 这些实绩所构造的宏伟场景,是洋务运动和百日 维新所无法企及的。
•
•
四、清末新政的发动
•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宣示变法。要求朝臣和地方大
吏“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 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 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 而武备始修?” 各抒己见,限两个月内向朝廷报告。 山东巡抚袁世凯首先提出有关新政对策;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了三个奏折(“江楚变法三折”), 提出“育才兴学”、“整顿中法”、“采用西法”等方面 建议。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划新政事 宜。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1901—1905年为初期;1906— 1911年为后期(预备立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