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7-1)特征的选择与提取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四)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特征提取是指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对于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的过程。
在机器学习或模式识别任务中,通常需要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最能够反映数据特点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数值型、文本型、图像型等。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更加易于处理和分析的形式,同时保留数据的重要信息。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成分分析(ICA)、小波变换等。
与特征提取不同,特征选择是指从原始特征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对模型构建有帮助的特征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原始数据可能包含大量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对于解决问题有用,有些特征可能是噪声或冗余的。
因此,通过特征选择可以剔除这些无用的特征,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过滤式特征选择、包裹式特征选择和嵌入式特征选择等。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特征提取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征选择的方式,它不仅可以提取原始数据中的重要信息,还可以通过降维的方式来减少特征的数量。
而特征选择则是在原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保留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将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图像识别为例,通过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可以将图像中的信息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形式,从而实现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通过对文本进行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可以从中提取出关键词、短语等信息,用于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任务。
总的来说,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为模型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也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科,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
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成为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模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发现其中隐藏的、有意义的信息。
特征提取则是指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对于识别、分类和理解的有用信息。
这两个技术相辅相成,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计算机系统可以从中学习并建立模型,进而识别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
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人脸识别领域,通过提取人脸特征的关键点信息,可以实现准确的人脸识别和验证。
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
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
在机器学习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是构建模型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可以提高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和准确度。
在模式识别领域,研究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聚类等分析,揭示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
在数据挖掘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被广泛应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规则,帮助企业做出智能决策。
在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应用。
传统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问题。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度学习方法被引入到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中,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这些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学习复杂的数据特征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人工智能中,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面对大规模的数据和复杂的特征,传统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往往效果不佳,需要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技术来解决。
第6章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第6章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特征提取与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用于改善获得的特征的性能。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是特征工程的基础,目
的是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优化特征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特征提取和特征
选择有助于减少模型需要考虑的特征数量,更有效地使用数据,减少计算量,提高模型表现,控制过拟合,提高模型可解释性和改善可靠性。
现有的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和基于
浅层学习的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来提取特征,它
可以自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多层特征,从而以最佳方式捕捉数据的复杂性,为模型提供更好的表示能力。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高昂的计算
成本,并受到训练数据量的限制。
基于浅层学习的方法则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过滤、转换和变换特征,它仅仅是用统计工具来量化每一个变量,以及建立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
并基于关系筛选出最有效的特征。
它没有深度学习方法的计算成本高及数
据量受限的缺点,但是往往缺乏深度学习方法的表示能力。
对于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应该从相关特征的概念,特征工程的思想,
特征提取的方法,特征选择的方法等方面考虑。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七)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中常用的两种特征处理方法。
它们都是在原始特征空间中对特征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后续的分类、聚类或回归任务。
虽然它们都是对特征进行处理,但是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
特征提取是指从原始特征中抽取出新的特征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原始特征往往具有冗余和噪声,通过特征提取可以将原始特征进行变换,得到更具有辨识度和可分性的特征表示。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独立成分分析(ICA)等。
这些方法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将原始特征映射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中,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分类或聚类任务。
特征选择则是从原始特征中选择出子集,以降低维度、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减少计算复杂度。
特征选择方法包括过滤式、包裹式和嵌入式三种。
过滤式方法通过对特征进行打分或排序,然后选择得分高的特征作为子集;包裹式方法则是将特征选择看作一个搜索问题,针对具体的学习算法进行搜索;嵌入式方法则是将特征选择融入到学习器的训练过程中。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评估特征子集的质量,选择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在目的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通过变换原始特征,得到更具有可分性和辨识度的新特征表示,从而提高模型的性能;而特征选择的目的则是通过选择出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降低维度、提高泛化能力和减少计算复杂度。
从方法上看,特征提取是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将原始特征映射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中;而特征选择则是在原始特征空间中进行子集选择,保留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虽然在目的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首先,特征提取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特征选择,它通过对原始特征进行变换和映射,得到一个新的特征表示,实质上也是在选择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模式识别的三大核心问题
2
(1)直接选择法:当实际用于分类识别2 ,, xd,使可分性判据J 的值满足下
式: Jx1, x2 ,, xd max J xi1, xi2 ,, xid
式中xi1, xi2 ,, xid 是n 个原始特征中的任意d 个特征,
上式表示直接寻找n 维特征空间中的d 维子空间。
主要方法有:分支定界法、用回归建模技术确定相 关特征等方法。
3
(2)变换法,在使判据J 取最大的目标下,对n 个原始特征进行变换降维,即对原n 维特征空间
进行坐标变换,然后再取子空间。
主要方法有:基于可分性判据的特征选择、基于 误判概率的特征选择、离散K-L变换法(DKLT)、 基于决策界的特征选择等方法。
•特征数据采集
•分类识别
•特征提取与选择
分类识别的正确率取决于对象的表示、训练学 习和分类识别算法,我们在前面各章的介绍中详细 讨论了后两方面的内容。本章介绍的特征提取与选 择问题则是对象表示的一个关键问题。
1
通常在得到实际对象的若干具体特征之后,再由 这些原始特征产生出对分类识别最有效、数目最少 的特征,这就是特征提取与选择的任务。从本质上 讲,我们的目的是使在最小维数特征空间中异类模 式点相距较远(类间距离较大),而同类模式点相 距较近(类内距离较小)。
特征选择、特征提取MATLAB算法实现(模式识别)
特征选择、特征提取MATLAB算法实现(模式识别)6特征选择6.1问题对“threethreelarge.m”数据,采⽤任意⼀种特征选择算法,选择2个特征6.2思路采⽤简单特征选择法(simple feature selection approach),⾸先计算每⼀个特征的分类能⼒值,再选择出其中最⼤分类能⼒的l个特征。
6.3结果eigs=8.92340.00000.0767SelectedFeature=13也就是说,选取x和z坐标作为特征。
6.4代码%特征选择代码,见FSthrthrlrg.m⽂件m1=[0,0,0];m2=[0,0,0];m3=[0,0,0];m=[0,0,0];for i=1:200m1(1)=m1(1)+(x1(i,1)-m1(1))/i;m1(2)=m1(2)+(x1(i,2)-m1(2))/i;m1(3)=m1(3)+(x1(i,3)-m1(3))/i;end;for i=1:190m2(1)=m2(1)+(x2(i,1)-m2(1))/i;m2(2)=m2(2)+(x2(i,2)-m2(2))/i;m2(3)=m2(3)+(x2(i,3)-m2(3))/i;end;for i=1:210m3(1)=m3(1)+(x3(i,1)-m3(1))/i;m3(2)=m3(2)+(x3(i,2)-m3(2))/i;m3(3)=m3(3)+(x3(i,3)-m3(3))/i;end;m(1)=(m1(1)+m2(1)+m3(1))/3;m(2)=(m1(2)+m2(2)+m3(2))/3;m(3)=(m1(3)+m2(3)+m3(3))/3;sw1=zeros(3,3);sw2=zeros(3,3);sw3=zeros(3,3);sw=zeros(3,3);sb=zeros(3,3);for i=1:200sw1=sw1+([x1(i,1),x1(i,2),x1(i,3)]-m1)'*([x1(i,1),x1(i,2),x1(i,3)]-m1);end;for i=1:190sw2=sw2+([x2(i,1),x2(i,2),x2(i,3)]-m2)'*([x2(i,1),x2(i,2),x2(i,3)]-m2);end;for i=1:210sw3=sw3+([x3(i,1),x3(i,2),x3(i,3)]-m3)'*([x3(i,1),x3(i,2),x3(i,3)]-m3);end;N1=200;N2=190;N3=210;N=N1+N2+N3;p1=N1/N;p2=N2/N;p3=N3/N;sw1=sw1/N1;sw2=sw2/N2;sw3=sw3/N3;sw=p1*sw1+p2*sw2+p3*sw3;sb=p1*(m1-m)'*(m1-m)+p2*(m2-m)'*(m2-m)+p3*(m3-m)'*(m3-m);s=inv(sw)*sb;j1=trace(s)eigs=eig(s)';eigsIndex=[1,2,3];%冒泡法排序,注意的是特征值顺序变化的同时要与相对应的下标同步for i=1:3for j=i:3if(eigs(i)eigstemp=eigs(i);eigs(i)=eigs(j);eigs(j)=eigstemp;eigsIndextemp=eigsIndex(i);eigsIndex(i)=eigsIndex(j);eigsIndex(j)=eigsIndextemp;end;end;end;%降序排列后的特征值,直接选取前L个特征SelectedFeature=[eigsIndex(1),eigsIndex(2)]%FSthrthrlrg.m程序结束6.5讨论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y特征的分类能⼒最⼩,这⼀点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到验证——三类数据在y⽅向的分布⼏乎是相同的(见下图)。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模式识别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识别和分类模式或数据的研究领域。
它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在过去几十年中,模式识别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同时,模式识别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目前,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是模式识别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特征选择方法被提出,如稀疏编码、深度学习等。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特征提取和选择的效果,以提高模式识别的性能和准确性。
2.分类算法:分类算法是模式识别的核心部分。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分类算法可供选择,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k近邻算法等。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的分类算法,以提高模式识别的效果。
3.多模态模式识别:多模态模式识别是指利用多种类型的信息(如图像、语音、文本等)进行模式识别的研究。
多模态模式识别在人脸识别、情感分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更有效的多模态模式识别方法,以提高准确性和鲁棒性。
4.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方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深度学习可以自动从数据中提取特征,并具有极强的表征能力。
它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未来,深度学习有望在更多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模式识别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模态与跨模态模式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未来的模式识别趋势将更加注重多模态数据的处理和利用,以更全面地理解所研究问题。
2.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应用: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潜力。
未来,研究人员将会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深度学习的新算法和方法,以提高模式识别的性能。
3.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模式识别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
模式识别7-特征选择和提取
了识别对象的某些特征,简单地删去某些特征可能会
丢失较多的有用信息。
• 如果将原来的特征做正交变换,获得的每个数据都是
原来n个数据的线性组合,然后从新的数据中选出少
数几个,使其尽可能多地反映各类模式之间的差异,
而这些特征间又尽可能相互独立,则比单纯的选择方
➢遗传算法
单独最优特征组合
特征
选择
计算各特征单独使用时的可分性判据J并加
以排队,取前d个作为选择结果
不一定是最优结果
当可分性判据对各特征具有(广义)可加性,
该方法可以选出一组最优的特征来,例:
➢各类具有正态分布
➢各特征统计独立
➢可分性判据基于Mahalanobis距离
d
J ij ( x1 , x2 ,..., xd ) J ij ( xk ) J D (x) (μi μ j )T 1(μi μ j )
k 1
顺序前进法
特征
选择
自下而上搜索方法。
每次从未入选的特征中选择一个特征,使得
它与已入选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时所得的J值
为最大,直至特征数增加到d为止。
该方法考虑了所选特征与已入选特征之间的
相关性。
顺序后退法
特征
选择
该方法根据特征子集的分类表现来选择特征
搜索特征子集:从全体特征开始,每次剔除
➢ 当特征独立时有可加性:
k 1
➢ 单调性:
J ij ( x1 , x2 ,..., xd ) J ij ( x1 , x2 ,..., xd , xd 1 )
常见类别可分离性判据:基于距离、概率分布、熵
函数
模式识别 张学工
模式识别张学工
基本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方法;
(2)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模式识别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要:
1、引论(4学时)
模式识别和模式的概念,模式识别系统,模式的基本问题,历史和研究现状。
2、贝叶斯决策与概率密度估计(8学时)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贝叶斯分类器错误率,聂曼-皮尔逊决策,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的估计,概率密度的函数逼近和参数估计,正态分布模式的贝叶斯分类器。
3、线性分类器(8学时)
线性判别函数的基本概念,Fisher线性判别,感知器准则函数,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函数,随机最小错误率线性判别准则函数,支持向量机,多类问题。
4、非线性分类器(8学时)
分段线性判别函数,近邻法,前馈多层神经网络,模拟退火方法,遗传算法。
5、特征选择与提取(8学时)
类别可分性准则,特征选择,基于距离分分性准则的特征提
取,基于K-L变换的特征提取,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
6、非监督学习与聚类(8学时)
混合密度和可辨识性,混合正态密度的参数学习方法,k-均值聚类,数据描述与聚类,聚类的准则函数,在线聚类,主成分分析。
教学方式:每周3学时,课堂讲授(90%)、文献阅读和讨论(10%)。
Python中的图像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方法
Python中的图像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方法引言图像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可以实现识别图像中的目标物体、检测和匹配图像中的模式等应用。
Python作为一种强大的编程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库和工具,可以方便地进行图像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Python中常用的图像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方法,包括颜色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提取、形状特征提取等内容。
一、颜色特征提取1. RGB颜色特征提取RGB颜色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颜色表示方法,通过对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红、绿、蓝三个通道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出图像的颜色特征。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OpenCV库来实现RGB颜色特征提取,首先需要加载图像,并将图像转换为RGB模式,然后使用统计方法计算图像中各种颜色的分布情况。
2. HSV颜色特征提取HSV颜色模型将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分为三个通道,与RGB颜色模型相比更加直观和可解释。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skimage库来实现HSV颜色特征提取,通过计算图像中不同色调和饱和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到图像的颜色特征。
二、纹理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是图像中重要的描述性特征,能够用来描述图像中的细节和结构。
常用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灰度共生矩阵(GLCM)、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1. 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共生矩阵是一种描述图像纹理的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图像中不同灰度级别像素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以得到图像的纹理特征。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skimage库来计算灰度共生矩阵,并通过计算一些统计量(如对比度、能量、熵等)来描述图像的纹理特征。
2. 局部二值模式(LBP)局部二值模式是一种描述图像纹理的局部特征算子,通过比较像素点与其邻域像素的灰度值,可以得到一个二进制编码,用来表示该像素的纹理特征。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skimage库来计算局部二值模式,并通过计算直方图等方式来描述图像的纹理特征。
模式识别复习资料
(4)如果 Z j( k 1 ) Z j( k )j 1 ,2 , ,K ,则回到(2),将模式 样本逐个重新分类,重复迭代计算。
.
15
例2.3:已知20个模式样本如下,试用K-均值算法分类。
X1 0,0T X2 1,0T X3 0,1T X4 1,1T X5 2,1T X6 1,2T X7 2,2T X8 3,2T
x1
20
8 聚类准则函数Jj与K的关系曲线
上述K-均值算法,其类型数目假定已知为K个。当K未知时,
可以令K逐渐增加, 此时J j 会单调减少。最初减小速度快,但当 K 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减小速度会减慢,直到K =总样本数N 时,
Jj = 0。Jj-K关系曲线如下图:
Jj
曲线的拐点 A 对应着接近最优
④ 判断:
Zj(2)Zj(1)
j 1,2 ,故返回第②步。 .
17
② 从新的聚类中心得:
X 1: D D12||||X X11ZZ12((22))|||| X1S1(2) ┋
X 20:D D12||||X X2200Z Z12((22))|||| X20S2(2) 有: S 1 ( 2 ) { X 1 ,X 2 , ,X 8 } N 1 8
(2)将最小距离 3 对应的类 G1(0) 和G2 (0) 合并为1类,得 新的分类。
G 1( 1 2 ) G 1 ( 0 )G , 2 ( 0 ) G 3(1)G 3(0) G 4(1 )G 4(0 ) G 5(1)G 5(0) G 6(1 )G 6(0)
计算聚类后的距离矩阵D(1): 由D(0) 递推出D(1) 。
3)计算合并后新类别之间的距离,得D(n+1)。
4)跳至第2步,重复计算及合并。
模式识别之特征选择和提取
p( X | i ) 与 p( X | j ) 相差愈大, J ij 越大。
当 p( X | i ) p( X | j ) ,两类分布密度相同, Jij 0 。
(3)错误率分析中,两类概率密度曲线交叠越少,错误率越小。
p(x | i )P(i )
p(x | 2 )P(2 )
p(x | 1 )P(1 )
Jd
1 2
c i 1
P(i
)
c j 1
P(
j
)
1 ni n
j
ni k 1
nj l 1
D2
(
X
i k
,
X
j l
)
(5-8)
式中, P(ωi ) 和 P( j ) :i 和 ω j 类先验概率;c:类别数;
X
i k
:
i
类的第
k
个样本;
X
j l
:
ω
j
类的第
l
个样本;
ni 和 n j :i 和 ω j 类的样本数;
② 特征选择:将坐标系按逆时针方向做一旋转变化,或物体按 顺时针方向变,并合适平移等。根据物体在 轴上投影旳x坐2' 标值 旳正负可区别两个物体。
——特征提取,一般用数学旳措施进行压缩。
5.2 类别可分性测度
类别可分性测度:衡量类别间可分性旳尺度。
类别可
分性测 度
空间分布:类内距离和类间距离 随机模式向量:类概率密度函数 错误率 与错误率有关旳距离
D2
(
X
i k
,
X
j l
)
:
X
i k
和
X
j l
间欧氏距离的平方。
模式识别练习题
2013模式识别练习题一. 填空题1、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 模式采集、特征选择与提取和模式分类。
2、统计模式识别中描述模式的方法一般使用特征矢量;句法模式识别中模式描述方法一般有串、树、网。
3、影响层次聚类算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计算模式距离的测度、聚类准则、类间距离阈值、预定的类别数目。
4、线性判别函数的正负和数值大小的几何意义是正(负)表示样本点位于判别界面法向量指向的正(负)半空间中;绝对值正比于样本点到判别界面的距离。
5、感知器算法1,H-K算法(2)。
(1)只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2)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
6、在统计模式分类问题中,聂曼—皮尔逊判决准则主要用于某一种判决错误较另一种判决错误更为重要情况;最小最大判别准则主要用于先验概率未知的情况.7、“特征个数越多越有利于分类”这种说法正确吗?错误。
特征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从n个特征中选出最有利于分类的的m个特征(m<n),以降低特征维数。
一般在可分性判据对特征个数具有单调性和(C n m〉〉n )的条件下,可以使用分支定界法以减少计算量。
8、散度J ij越大,说明ωi类模式与ωj类模式的分布差别越大;当ωi类模式与ωj类模式的分布相同时,J ij= 0 。
二、选择题1、影响聚类算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 B C D)。
A.已知类别的样本质量;B。
分类准则;C.特征选取;D。
模式相似性测度2、模式识别中,马式距离较之于欧式距离的优点是( C D)。
A.平移不变性;B。
旋转不变性;C尺度不变性;D。
考虑了模式的分布3、影响基本K-均值算法的主要因素有( D A B)。
A.样本输入顺序;B.模式相似性测度;C。
聚类准则;D。
初始类中心的选取4、位势函数法的积累势函数K(x)的作用相当于Bayes判决中的( B D).A. 先验概率;B. 后验概率;C。
类概率密度;D. 类概率密度与先验概率的乘积5、在统计模式分类问题中,当先验概率未知时,可以使用(B D)。
模式识别 第6章 特征的选择和提取
– 当特征独立时有可加性:Jij (x1, x2 ,..., xd ) Jij (xk )
– 单调性: Jij (x1, x2 ,..., xd ) Jij (x1, x2 ,..., xdk,1xd 1 ) 常见类别可分离性判据:基于距离、概率分布、 熵函数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192
‹#›
经典特征选择算法
许多特征选择算法力求解决搜索问题,经典算法 有 – 单独最优特征组合法、后退法、前进法(重点) – 分支定界法 – 模拟退火法(重点) – Tabu禁忌搜索法 – 遗传算法(重点)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穷举法
由原始的D维空间降到d维空间问题。 一共有q=CDd种特征组合结果。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WKEA特征选择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李春权
模式识别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92
‹#›
y wT x, w为d r矩阵, x为d维
此时,J 2
(w)
tr[S
* 1 w
Sb*
]
tr[(wT
简述模式识别的过程。
简述模式识别的过程。
模式识别是一种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技术,它是指通过对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模式信息,并将这些模式信息应用到新数据中,以实现对新数据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模式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模式识别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数据可以来自各种传感器、图像、语音、文本等。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降维、特征提取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处理。
2. 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的核心就是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特征是指能够表征数据本质属性的参数或属性。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选择相应的特征提取方法,并从数据中提取出最有用的特征。
3. 特征选择:在特征提取后,可能会得到大量的特征,有些特征可能是冗余的或者不太有用的。
因此,需要进行特征选择,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区分度的特征。
4. 模型训练: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分类或识别。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选择相应的算法,并使用已有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5. 模型测试:模型训练完成后,需要使用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测试,
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6. 应用和优化:当模型达到预期的准确性后,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类型。
模式识别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多样性、特征的选择和提取、算法的选择和优化等多个方面。
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特征提取基本方法简介
J C ( s; x1 , x2 ,
JC (s; x1, x2 ,
, xn ) J C ( s; xi )
, xk ) JC (s; x1, x2 ,
i1
, xk , xk 1 )
返回本章首页
第6章 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
三、 散度 J D (D—判据)
J D I12 ( x ) I 21 ( x ) p( x 1 ) p( x 2 ) ln
6.1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我们可以依据某种准则进行特征提取和选择,为此,应 当首先构造这样的准则——类别可分离性判据。这些判 据应能反映各类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应能刻画各 特征分量在分类识别中的重要性或贡献。
1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满足的要求
(1)与错误概率(或其的上下界)有单调关系; 使判据取得最大值时,错误概率较小
(i ) ( j) (i ) ( j) T (i ) ( j) 欧式距离: ( xk , xl ) ( xk xl ) ( xk xl )
多类情况下,各类之间的平均距离:
J d ( x ) 1 Pi Pj 1 2 i1 j1 ni n j
c
c
k 1 l 1
ni n j
T
返回本章首页
第6章 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
m
Sb Sb
Sw Sw
c
i Ei [ x]
Sb Pi ( i )( i )T
i1 c
E[ x ]
(i ) (i ) T S w Pi Ei ( x )( x ) i i k k i1
返回本章首页
第6章 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
J ij 0, i j J ij 0, i j J J ji ij
模式识别的三个步骤
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主要任务是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出输入数据的模式,并根据这些模式做出相应的决策或预测。
模式识别的三个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采集和预处理:这是模式识别的第一步,主要是收集原始
数据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数据可以来自各种传感器、图像、语音、文本等。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降维、特征提取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处理。
这一步的目的是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无关信息,提取出对模式识别有用的特征。
2.特征提取和选择: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之后,需要从数据中提
取出能够表征其本质属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组数值、形状、纹理、颜色等,具体取决于要解决的模式识别问题。
特征提取和选择是模式识别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有效的特征能够大大提高模式识别的准确率。
3.分类器设计和分类决策:在提取出有效的特征之后,需要设计
一个分类器来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类。
分类器可以是基于统计的方法、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分类决策是根据分类器的输出对待分类的样本进行决策,例如将某个样本归类到某一类别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步骤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数据特点对这三个步骤进行反复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模式识别效果。
简述模式识别的基本过程
简述模式识别的基本过程
模式识别是指通过对一系列数据或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类、识别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模式识别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物识别等。
其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滤波、归一化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2. 特征提取:在数据预处理后,需要提取出数据中的有用特征,以便进行分类和识别。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易于处理的形式,如在图像识别中,可以通过提取图像的边缘、颜色等特征来识别不同的物体。
3. 特征选择:在特征提取后,需要进一步选择出对分类和识别最有用的特征。
特征选择的目的是降低数据维度、提高分类和识别的准确性。
4. 模型建立:在特征选择后,需要建立合适的分类模型。
常用的分类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等。
模型的选取应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
5. 模型训练与测试:在模型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训练和测试,以评估其分类和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应用和优化:经过训练和测试后,可以将模型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其性能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模式识别的基本过程包括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模型建立、模型训练与测试以及应用和优化等环节。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和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模式识别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测量:(正常与异常)细胞的数字图像
原始特征(特征的形成,找到一组代表细胞性质的 特征):细胞面积,胞核面积,形状系数,光密度, 核内纹理,和浆比
压缩特征:原始特征的维数仍很高,需压缩以便于 分类
特征选择:挑选最有分类信息的特征 特征提取:数学变换
傅立叶变换或小波变换 用PCA方法作特征压缩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
计算所有样本平均距离作为判据 Jd (x) tr(Sw Sb )
其中“tr”表示矩阵的迹(对角线元素的和)。
各类特征向量之间的平均距离可写成:
1
Jd (x) 2
c
Pi
i 1
c
Pj
j 1
1 nin j
ni n j
(xk(i) , xl( j) )
k 1 l 1
其中Pi、Pj 分别表示各类的先验概率,ni、nj分别是第i与j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
如果推广至c类别情况,同时考虑各类的先验概率Pi 不等,则可将上列各式表示成:
c
Sb = Pi(mi m)(mi m)T i 1 c
Sw = PiEi[(mi m)(mi m)T ] i 1
其中, m 为总均值向量,Pi表示各类别的先验
概率,Ei表示i类的期望符号。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
Fisher准则时曾用过两个描述离散度的矩阵。一个 是类间离散矩阵Sb
Sb = (m1 - m2 )(m1 - m2 )T
另一个是类内离散度矩阵SW
Si = (x - mi )(x - mi )T , xX i
Sw = S1 + S2
i 1, 2
以上式子是针对两类别情况的,如果推广至c 类别情况?
)T (x(ki)
c
Pi mi
i 1
xl(
j) )
Jd
(x)
1 2
c i 1
Pi
c
Pj
j 1
1 nin j
ni k 1
nj
(xk(i) , xl( j) )
l 1
c i 1
Pi
1
ni
( xk(i )
mi )T (xk(i)
mi ) (mi
m)T (mi
m)
右边括弧里的前一项涉及类内各特征向量之间的平方距离,
设矩阵Sw1Sb的本征值为1, 2 , , D ,
按大小排序:
1 2 D
则选前d个本征值对应的本征向量 作为W。即:
W u1, u2 , , ud
d
此时,J2 (W ) i i 1
例题:
给定先验概率相等的两类,其均值向量分别为:
1 1, 3, 1T 2 1, 1,1T ,
协方差矩阵是:
获得原始信息之后,要对其进一步加工,以获取 对分类最有效的信息。关键在于设计所要信息的 形式。
例:对阿拉伯数字的识别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
➢分析从框架的左边框到数字之间的距离变化反映了不同数字的 不同形状,这可以用来作为数字分类的依据。 ➢强调分析不同截面的信号,如在框架的若干部位沿不同方向截 取截面分析从背景到字,以及从字到背景转换的情况。如AB截 面切割字符三次,CD截面切割字符一次等。
思考:
设原特征空间表示成
现在在x空间基础上得到一个二维的特征空 间
其中若 化?
,属特征选择还是组合优
若
,属特征选择还是组合优化?
§7.2 类别可分性判据
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的任务是求出一组对分类最有效的 特征,所谓有效是指在特征维数减少到同等水平时,其 分类性能最佳。
因此需要有定量分析比较的方法,判断所得到的特征维 数及所使用特征是否对分类最有利,这种用以定量检验 分类性能的准则称为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特征提取 (extraction):用映射(或变换)的方 法把原始特征变换为较少的新特征
特征选择(selection) :从原始特征中挑选出一 些最有代表性,分类性能最好的特征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与具体问题有很大关系,目 前没有理论能给出对任何问题都有效的特征选 择与提取方法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举例
① s阶明考夫斯基距离
| | dij(s)
n
s 1 s Xik Xjk
k 1
② 绝对值距离(城市距离、棋盘距离)
n
dij
| Xik Xjk |
k 1
③ 欧几里德距离
dij
n Xik Xjk 2
k 1
利用判据J2进行特征提取的步骤:
D维原始特征:y y1, y2, yD T x x1, x2, xd T
类的样本个数, 用
来表示第i类的第k个与j类第
l个样本之间的距离度量。在欧氏距离情况下,有:
( xk(i) ,
xl(
j) )
( xk(i)
xl(
j)
)T
(
x(i) k
xl(
j)
)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
(x(ki) , xl( j) ) (x(ki)
mi
1 ni
ni
x(i) k
k 1
xl( j) m
4 1 0
2 1 0
1 1 4 0 2 1 2 0
0 0 1
0 0 1
求用J
判据的最优特征提取。
5
要对初始的特征空间进行优化是为了降维。即初 始的特征空间维数较高。能否改成一个维数较低 的空间,称为优化,优化后的特征空间应该更有 利于后续的分类计算,这就是本章着重讨论的问 题。
§7.1 基本概念
对特征空间进行优化有两种基本方法:
特征选择:删掉部分特征; 特征的组合优化:要通过一种映射,也就是说新的
§7.1 基本概念
➢ 设计对事物的描述方法是充分发挥设计者智慧的过程, 这个层次的工作往往因事物而易,与设计者本人的知识结 构也有关。 ➢这个层次的工作是最关键的,但因为太缺乏共性,也不 是本章讨论的内容。
§7.1 基本概念
3.特征空间的优化 本层次工作发生在已有了特征的描述方法之后, 也就是已有了一个初始的特征空间,如何对它进 行改造与优化的问题。
x WTy W :Dd
令Sw和Sb为y的离散度矩阵,Sw*和Sb*为x的离散度矩阵:
Sb* W T SbW
Sw* W T SwW
J2
(W
)
tr
(S
S *-1 *
wb
)
tr[(W
T
SwW
)1W
T
SbW
]
上式对W的各分量求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即可
推出W 值。
使判据J2, J3, J4, J5最大的变换W
J d ( x) tr (Sw Sb )
类内类间距离其它判据
判据Jd(X)是计算特征向量的总平均距离,以下一些判据 则基于使类间离散度尽量大,类内离散度尽量小的考虑 而提出:
J1(x) tr(Sw Sb )
使判据最大?
各种距离度量
已知两个样本
Xi=(Xi1, Xi2 , Xi3,…,Xin)T Xj=(Xj1, Xj2 , Xj3,…,Xjn)T
模式识别
第七章特征的选择与提取(1)
模式识别系统:
§7.1 基本概念
前几章主要讨论模式识别的重要概念,如贝叶 斯分类器、线性分类器等。在讨论这些设计分 类器的方法时,提到有一个样本集,样本集中 的样本用一个已经确定的向量来描述。
例:对苹果与梨分类 尺寸、重量和颜色三 种度量。
即对要分类的样本怎样描述这个问题是已经确 定的。在这种条件下研究分类器设计问题是一 个选择什么准则、使用什么方法,将已确定的 d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决策域的问题 。
§7.1 基本概念
本章要讨论的问题是对已有的特征空间进行改 造,着重于研究对样本究竟用什么样的度量方 法更好。
对分类器设计来说,使用什么样的特征描述事 物,也就是说使用什么样的特征空间是个很重 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称之为描述量的选择问题, 即保留哪些描述量,删除哪些描述量的问题。
由于对特征空间进行改造目的在于提高其某方 面的性能,因此又称特征的优化问题。
后一项则是类间距离项。后一项可写成
c
i 1
Pi (mi
m)T
(mi
m)
1 2
c i 1
Pi
c j 1
Pj (mi
m j )T (mi
mj )
可分性判据
样本类间 离散度矩阵
样本类内 离散度矩阵
c
Sb Pi (mi m)(mi m)T i 1
估
计 Sw
c i1
Pi
1 ni
ni
理想准则:某组特征使分类器错误概率最小。 常见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计算样本在特征空间离散程度
- 基于概率密度分布的判据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
基于距离度量是人们常用来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一 般情况下同类物体在特征空间呈聚类状态,即从总体上说 同类物体内各样本由于具有共性,因此类内样本间距离应 比跨类样本间距离小。
Fisher准则正是以使类间距离尽可能大同时又保持类内 距离较小这一种原理为基础的。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判据的实质是Fisher准则的延伸,即综 合考虑不同类样本的类内聚集程度与类间的离散程度这两 个因素。换句话说,这种判据的优化体现出降维后的特征 空间较好地体现类内密集、类间分离的要求。换句话说一 些不能体现类间分隔开的特征很可能被排除掉了。
§7.1 基本概念
Ø 核心:如何构造一个特征空间,即对要识别的事物用 什么方法进行描述、分析的问题。
对一个具体问题来说,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物理量的获取与转换: 指用什么样的传感器获取电信号,如摄取景物则要用摄
像机,文字与数字识别首先要用扫描仪等设备。这些都 属于物理量的获取,并且已转换成电信号,为计算机分 析打下了基础。 对从传感器中得到的信号,可以称之为原始信息,因为 它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得到对模式分类更加有用的信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