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市区公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析老市区公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意见
一、我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公园起源于清末帝国租界,自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在建立租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当时自己国家的城市建设手法,于是“公园”首次在 1868 年出现在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当时成为“公共花园”,即现在的黄浦公园。之后陆续建成了“虹口游乐场”(今鲁迅公园)、“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极司菲尔公园”(今中山公园)等等,均为当时流行的英国风景园或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专供外国人运动休闲之用,禁止中国人入内。但这些公园在客观赏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发展,成为后来中国城市公园的借鉴。
辛亥革命后,在当时一批民主人士宣传的“田园城市”的思想下,广州、汉口、北平、南京、杭州、汕头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大多在原有的风景名胜基础上改建而成,至 1949 年,全国有 112 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为 2961 公顷。虽然数量、容量有限,水平与规模无法与同时代的欧美城市相比,但已初步形成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
从 1949 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公园也随之有了进步,各个城市以恢复整理旧公园,改造开放私有花园,将满足市民公共活动的功能融入其中。其发展势头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阻碍,一度停滞,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园建设重新起步,在园林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改建、扩建、新建了大量公园,公园的类型也逐渐增多,除了综合公园,还有专类公园,如儿童公园、纪念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等等。1990 年以后,国内的城市公园随着对西方风景园林的研究深入而逐渐更加多元化发展,同时又出现了开放型空间、破墙透绿、免费开放等措施,公园类型也从综合公园,专类园,发展到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废弃地遗址公园等多种形式上海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二、上海老市区公园的现状
上海从 1868 年拥有第一座公园开始,迄今为止,已建有各类公园150 多座。其中,在 1990 年以前建造有 80 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对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园承载的功能也大大延伸,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成为许多老年人活动、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一些老公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布局零乱、园林建筑陈旧,基础设施老化、植物配置单一、植物长势差等。公园软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大众休憩、健身及审美的需求,迫切需要开展公园改造,提升公园的功能和品质。
1、上海老市区公园的发展历程
上海的老市区公园大多是建于上世纪初期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市区综合性公园,如黄浦公园、鲁迅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人民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长风公园等。这些公园距今有将近 50~100 年的历史,所以当年设计与建造都印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而此后的发展,也都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更替、生活习惯的改变,无一不层层叠叠的改变着公园的面貌与功能,而反过来,这些公园也影响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生活,一代又一代人
的记忆随着公园的变化而变化,见证老公园的兴盛与衰落。
2、老市区公园的独特价值
2.1、生态价值:
老公园中的植物大多历史悠久,到夏季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为公园道路带来了有效的遮阴效果。尤其是大乔木,50 年以上的树龄,使树姿高大挺拔,树形优美,这种景观是新建绿地一时达不到的,即使是采用大树移植的方式,其效果也相差甚远。
2.2、文化价值
老公园的诞生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偏好与价值观,是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真实记录,公园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同时,一些老公园有着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2.3、情感价值
对老公园使用最为频繁的,往往是公园周边的居民,伴随着老公园一起成长,必然带有强烈的场所记忆和独特的精神体验,老公园中一个特别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场景,一个特定的功能,都会是人们回忆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群体的体验或是一个积累沉淀多年的回忆。这使得老公园与对其拥有独特记忆的人群产生独特的情感。
2.4、周边连动价值
老公园由于存在时间长,与周边环境也融于一体,其表现在:1)风格相近;2)商业相关;3)有较为稳定的使用人群。因此,老公园的设施、活动、特色能带动一批商业产业。
3、上海市区老公园的存在问题
3.1、公园的开放性差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营理念,我国早期建设的城市公园用寥寥无几的出入口与绵长围墙的巨大反差、早晨 7 点开门与晚上 6 点关门(夏季延长)的限制,降低了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导致了城市公园作为开放性空间的特质淡化。公园内的道路、景观、服务设施与周边的道路、景观、服务设施,被分为墙内(公园内部)、墙外(公园外部)两种互不往来的系统,导致公园的利用率降低,不能很好的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3.2公园设施陈旧功能落伍
由于老公园历史久,公园的设施普遍被过度利用,而且又因经费不足或没有受到重视而维护不善。公园的道路、地面铺装、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差,年久失修。公园设施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产物,即使保存完好,其在功能上也已落后于这个时代,有的已经失去其使用功能。如儿童乐园的娱乐设施陈旧落后,很少有人问津。
3.3、老公园的后期发展日渐雷同
上海早期的老公园建成时风格相异,带有强烈的个性,勒-诺特风格的复兴公园与仿西湖风格的杨浦公园迥然不同。但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为满足不同时期人民的需求,更是为了追逐当时的流行与经济利益,这些公园无一例外的陆续增加游乐设施,小卖部、健身设施等,原本的个性最后被层层掩盖。
三、实例分析——以鲁迅公园为例
1、公园概况
位于虹口区的鲁迅公园可以说是上海老公园的一个缩影,甚至可以说它与上海近代史紧密相连。始建于1896年的鲁迅公园名称历经更替,最早叫“靶子场公园”,是当时上海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mmittee,上海租界时期洋人管理租界的自治性质的行政机构)组织自卫队对抗太平天国时用于练习的射击场,在太平天国后渐渐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公园,因为曾经举办第二届与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而蜚声海外。当时以其巨大的规模(包含现虹口足球场,总体规模仅略逊于中山公园)、典雅的英式园林风情而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园”。而由于公园的权属性质,曾引发过著名的“华人与狗不能进入”的歧视案件;也曾因为拥有广阔的运用场地而经常成为军方演习和操练的所在;更爆发过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爆炸案”。建国后公园与体育场分开,1956年著名文学家鲁迅移柩公园,1959年由中国著名园林大家陈植主持公园的大修与改造。伴随着这些历史事件,公园名称也一再改变,从“靶子场”到“虹口运动公园”,再到日占时期的“新公园”和“日本上海神社”,到战后的“中正公园”“虹口公园”,直到1988最终更名为鲁迅公园。百年鲁迅公园的历史仿佛就是上海的写照,历经磨难而又曾经辉煌。
2、改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