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合集下载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的文本启示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的文本启示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蒋应红《敦煌本纪》是作家叶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8年12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隔五年,依然热度不减:不仅曾提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和《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平凡的世界》等13本文学艺术类作品,共同名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70部经典图书。

可以说,像《敦煌本纪》这样过早地进入经典文学的序列并成为一种“现象”的情况,在当今文坛是不多见的。

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发现,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让广大读者血脉偾张的“少年”故事,而且提供了一个书写“敦煌”的全新视角。

本文从“何谓敦煌文学”与“敦煌文学何为”的问题的辨析入手,依托长篇小说《敦煌本纪》提供的创作经验和审美追求,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对敦煌文化遗产与艺术精神的继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以此为此类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一、《敦煌本纪》凸显的问题:何谓敦煌文学与敦煌文学何为?在讨论《敦煌本纪》之前,我们首先要廓清由这部作品重新引起的两个问题:“何谓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何为”?从题目来看,《敦煌本纪》无疑就是关于“敦煌”的书写,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学。

地域文学是产生于某一特定地域并反映出该地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审美个性的文学作品,其所涉及的内容、使用的语言,甚至表达的情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概而言之,作品具有高度的“地域”识别度。

这些作品通常也因为共同的地域性而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学流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关中文学、鲁南文学、东北文学等,当一部作品被纳入某一“地域”时,地域性凸显了文学的独特审美性,而文学则完成了“圈地”进而丰富了地域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在书名中就“圈”出了自己的“地盘”——敦煌。

大到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审美情节、语言特色,小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信仰禁忌、节庆礼俗等民俗文化都具有浓厚的“敦煌”色彩,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无意识中感受到“敦煌”的存在。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敦煌文学是指流传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存于敦煌石窟中。

敦煌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盛行于唐、五代、西夏和元朝时期,涉及诗歌、故事、佛经、官方文件等多种文体和内容,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态。

敦煌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宗教性强,融合了佛教、道教、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生活。

2.文本出现膨胀、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长诗、短诗、钞、记、轶闻等文学形式,文化多元,内容涉及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

3.语言古朴、朴实,以古韵雅致、简约明快的表述方式为主,多采用变文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4.以求解脱生死和恢复人性和谐为宗旨,强调追求心灵和情感的自由和解脱,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迪。

敦煌文学可按照其内容和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佛经类:包括“涅槃经”、“弥勒问菩萨经”、“阿弥陀经”等,内容主要涉及佛教的教义和故事,寓意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希冀。

2.传说类:包括“红拂传说”、“孔雀王菩萨传说”、“鹰和鸽的故事”等,叙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历史类:包括“东夷列传”、“西域记”、“高昌传”等,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风貌。

4.诗歌类:包括“敦煌高僧颂”、“贺新郎诗”、“归去来兮辞”等,以其哀婉、婉约、含蓄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优美、古韵雅致的语言,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敦煌资料

敦煌资料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

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分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

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

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最新-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精品

最新-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精品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则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

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

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

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

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

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

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

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敦煌文化的特征梳理及外译启示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敦煌文化的特征梳理及外译启示

第40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N o .22024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24ʌ收稿日期ɔ2023G10G20ʌ基金项目ɔ2022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多元系统理论框架下敦煌文化外译规范化研究 (2022Y B 075)ʌ作者简介ɔ赵庆龄(1981-),女,河北唐山人,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㊁语用翻译学及话语分析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敦煌文化的特征梳理及外译启示赵庆龄(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20)ʌ摘要ɔ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系统梳理其特征并探讨其外译的一般原则,对于借助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梳理,敦煌文化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其子系统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其形成和发展进程凸显出历史性和开放性.基于这些特点,在进行敦煌文化外译时,应树立系统整体和跨学科的翻译观,采取动态㊁开放的视角,充分认识到敦煌文化外译的成长性空间;同时要认识到历史性和开放性是敦煌文化外译的先天优势,增加其外译产品被受众接受的可能性.ʌ关键词ɔ敦煌文化;多元系统理论;特征;外译原则ʌ中图分类号ɔH 05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4)02G0031G06AS u m m a r y 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D u n h u a n g Cu l t u r e f r o m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 o l y s y s t e mT h e o r y a n d I m pl i c a t i o n s f o r I t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Z HA O Q i n g Gl i n g(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L a n z h o u 7300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i s a t y p i c a l r e p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o f g r e a t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d i s s e m i n a t e C h i n e s eV o i c e w i t h t h e h e l p o f 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 o l y s ys t e mt h e o Gr y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c a nb e s u mm e du p a s :b e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d c o m p l e x i n t e r m s o f i t s c o n t e n t s ;b e i n g d y n a m i c a n d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a m o n g i t s s u b s y s t e m s ;a s f o r i t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i n g d y n a m i c a n do p e na r e i t s s a l i e n t f e a t u r e s .B a s e d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t h e p r i n c i Gp l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t o t h ew e s t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a n d r e c o mm e n d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h o l i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d i s c i Gp l i n a r y v i e ws h o u l db e a d o p t e d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i na d d i t i o n ,ad y n a m i c a n do p e n p e r s pe c Gt i v e s h o u l db eu s e d t of u l l y r e c og n i z e th e p o t e n ti a l s o f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i t i s a l s o e q u a l l yi m p o r t a n t t ob e a w a r e o f t h e f a c t t h a t b e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o p e n i s t h e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D u n h u a n g c u l G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h a t i sm o r e ,i t c a na l s ob e v i e w e da s i t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c e i t c a n i n c r e a s e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r e a d e r s a c Gc e p t a n c e 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s r e l a t e d t oD u n h u a n g cu l t u r e .K e y wo r d s :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P o l y s y s t e mt h e o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g e n e r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㊀㊀东汉应邵将 敦煌 二字释义为: 敦,大也;煌,盛也 ,描绘了建繁荣昌盛之地㊁育盛大辉煌之文化的美好愿景.敦煌文化以其包罗万象㊁兼收并蓄的特点,成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一带一路 战略的不断走深走实,推动敦煌再一次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系统梳理敦煌文化的特点,凸显其作为中国文化自信典型样本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敦煌文化外译的一般原则,是敦煌文化深入走向世界并进一步为人类所共享的重要途径.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敦煌文化的外译研究,如姜秋霞[1]及其团队从敦煌文化的特点入手,13归纳了敦煌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崇天霖[2]对敦煌文化外译的语料库建设进行了探讨.近年来,也有学者转向对敦煌文化具体文本或表现形式的翻译研究,如袁陇珍[3]考察了敦煌曲子词译介的总体情况,指出当前曲子词译介严重滞后于当代语境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曲子词译介和研究的建议;石红燕和李曼[4]从传播学的视角下,对以 数字敦煌 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网页的翻译传播现状进行了考察,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敦煌文化外译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把敦煌文化作为一种宏观文化现象进行探讨的数量不多,从理论层面抽象概括出指导性和普适性较强的外译一般规律的研究也比较欠缺.本文拟运用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梳理敦煌文化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外译活动的一般原则,以助力提升敦煌文化研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话语权.一㊁多元系统理论基础多元系统理论(P o l y s y s t e mt h e o r y)由E v e nGZ o h a r[5]于70年代早期提出,该理论提出之初被视为一种普通文化理论,可用来指导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整体研究.随后西方学术界的众多学者如T o u r y[6]㊁C h e s t e r m a n[7]㊁G e n t z l e r[8]㊁S c h a f f n e r[9]等进一步阐释了该理论,他们认为多元系统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文学研究,因为后者应该被认为是文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国内学者谢天振指出, 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㊁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 [10].刘军平认为, 多元系统理论能够解释人们面临的棘手的社会文化翻译现象 [11].可见该理论在文化㊁文学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一)系统性和多元性多元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符号现象即所有受符号控制的人类交际模式(如文化㊁语言㊁文学和社会),如果能够被看作是系统,而非毫不相干的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时,才能更充分地得以理解和研究.这些系统虽有其各自不同的行为模式,但彼此之间却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组织的 大多元系统 [5].E v e nGZ o h a r给 系统 下的定义是: 受假定存在的关系网所控制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 [12].他特别强调了 关系网 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指出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重要的并不是 系统 这个具体的术语,而是 关系网 或者 系统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 [13]. 多元 这一概念意指符号系统的复杂性,体现了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同时强调组成元素多重交叠㊁纷繁复杂的特性.(二)动态性和异质性动态性和异质性也是多元系统理论描述系统的重要特征.张南峰将动态性概括为: 构成多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在地位上并不是平等的,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在运行模式上,各个阶层之间会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从而构成了系统的共时状态或历时轴上的转变.一些现象可能从中心被驱逐到边缘,另一些现象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14]多元系统理论正是为研究有异质性的文化系统而设计出来的,张南峰还强调: 研究异质性可以将以前被忽略㊁有意排斥的事务纳入研究范围,成为全面认识任何一个符号场的必要条件. [14](三)历史性历史性是多元系统理论考量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E v e nGZ o h a r在讨论文学翻译时提出, 应摆脱传统价值判断式话语,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视域下,考察其赖以发生的语境㊁历史与特定文化条件等更广泛的层面 [13].采用这种历史观来研究敦煌文化,能够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其发生发展与接受传播的规律㊁约束机制及其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特定地位与功能等问题.二㊁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梳理的敦煌文化特征多元系统理论的 大多元系统 本质属性与敦煌文化的交汇融合型气质契合度较高,在该理论解读下,敦煌文化可以被看成一个符号文化系统,具备 大多元系统 的典型特征.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内梳理敦煌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勾勒出其整体面貌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动图,进而为其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敦煌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和多元性敦煌文化兼具 系统 和 多元 两大特征,下文将在这两个概念体系内梳理敦煌文化内容的特征.从敦煌文化的研究内容看,颜廷亮[15]概括了其四点特征:第一是其主体的共创性,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全体敦煌地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第二是其内容的多元㊁开放性,它是以中原传统文化及其体系为主体的,在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汇互鉴23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三是其创作灵魂的融合性,它是浓厚的乡土之情和牢固的中原情结的有机融合;第四是其概念的丰富性,它是地域性㊁同时也是历史性概念.从这四点总结可以看出,不论从创作主体㊁内容体系㊁灵魂特质以及时间和地域特征来看,敦煌文化都体现了内容丰富㊁多重交叠㊁相互融合的特征.敦煌文化的具体承载形式更体现了其构成元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具体表现形式看,敦煌文化蕴含于文书㊁壁画㊁绢画㊁法器㊁汉简㊁建筑等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中;从涉及的学科看,其研究涉及哲学㊁经济学㊁文学㊁语言学㊁艺术学㊁理学㊁农学和医学等众多分支学科;从语言的承载形式看,敦煌文书不仅使用汉文书写,还使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如突厥文㊁西夏文㊁古藏文㊁回鹘文㊁于阗文㊁梵文,甚至使用了极为少见的少数民族文字如粟特文㊁康居文㊁吐火罗文㊁龟兹文等,堪称真正意义的百科全书.总之,敦煌文化从研究内容到形式载体,从精神特质到文化价值,都体现了强烈的系统性和多元性.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将敦煌文化放置在一个大的宏观文化背景下考察,与文化语境㊁社会历史条件㊁政治因素等结合起来研究.具备这样的站位和视角考察敦煌文化和外译活动,才能跳脱出文本内容的局限,拓宽其研究的领域和范畴.(二)敦煌文化特质的动态性和异质性1.动态性敦煌文化多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动态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单决定了其系统内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制约其实际产品,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刘进宝[16]将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敦煌遗书㊁敦煌石窟艺术㊁敦煌学理论和敦煌史地研究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研究的内容都是 敦煌地区居民具有特点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表现 [15],都可以从敦煌文化中展开.由于历史㊁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叉融合,这四个子系统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中,使敦煌文化呈现出了动态多元的特点.文献记载的秦汉时期,敦煌主要有月氏㊁羌人和匈奴等民族繁衍生息㊁杂居混战.这段历史一方面奠定了敦煌多元文化萌芽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保留下多元民族文化杂居的历史和社会生活风貌.两汉交接之际,中原文化大规模进入敦煌地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汉文典籍得以广泛传播,为敦煌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儒家经典文献遗书,成为后期敦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大大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造就了这一时期无比辉煌的佛教石窟艺术.尤其是唐朝前期,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到极盛状态,成为后世敦煌文化对外交流的名片.宋元时期的敦煌文化以多元性为主要特征,杨燕和杨富学认为, 蒙古统治时期,敦煌文化的多元化倾向臻至巅峰 [17].这一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献,以回鹘文㊁蒙古文㊁藏文㊁西夏文㊁八思巴文㊁梵文㊁叙利亚文㊁希伯来文等多语言文字记载,为敦煌多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可以看出,敦煌文化正是在各个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㊁历史政治因素交错影响下的动态演变过程中日渐丰富起来的.同时,正是由于阶层㊁种族㊁朝代之间权力更迭,意识形态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因素相互冲突之间的动态张力在发挥作用,敦煌文化才得以维持㊁演进并生存下来.2.异质性敦煌自古被誉为 华戎所交一都会 ,描述的便是该地区多民族混杂交汇的状态,由此地孕育的敦煌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异质性.多民族混杂聚居,各自文化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形成了无限动态㊁开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所带来的张力使得敦煌的社会文化系统永远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可以说,异质性是敦煌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绵延生息的根本动力.自先秦两汉以来,敦煌就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居住在该地区的各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直至敦煌历史晚期,来自中亚㊁南亚次大陆㊁西亚㊁朝鲜半岛㊁日本等地的外来人口也都曾在敦煌频繁活动[17],这种张力以内部的对立和持续的转化为特征,使多民族文化在敦煌得以交汇碰撞,从最初的僵持对立㊁矛盾冲突,逐渐开始和谐相处㊁取长补短,呈现了水乳交融㊁共同发展的状态,最终形成了以兼收并蓄见长的敦煌文化.实际上,以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二者的交融为一凝结而成的敦煌本土文化,构成了敦煌文化真正的灵魂,没有这种鲜明的 本土性 ,敦煌文化就无法扎根,难以长久地生存下去.(三)敦煌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性和开放性1.历史性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进33程.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时期,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就出现了多种民族与部落的繁衍生息.至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使得丝绸之路的安全得到了空前的保障,敦煌成为中国文明输出和西方文明输入的中转站.唐代是敦煌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艺术的全盛时期,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洞窟和壁画,是敦煌文化产品中极负盛名的珍品.蒙古统治时期,敦煌文化的多元化倾向达到巅峰.到了元代,由于气候变迁㊁人口迁移等因素,敦煌文化开始逐渐衰落.直至上个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敦煌文化再度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以敦煌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研究开始享誉世界.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对敦煌文物遗址的保护,使得敦煌文化灿烂的遗迹得以重现生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 敦煌文化 为集中代表的 丝路精神 ,强调和平共处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惠,成为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理念,为构建中国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搭建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 一带一路 倡议给古丝绸之路精神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华民族把握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这是敦煌文化跨越千年的又一次熠熠生辉,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对敦煌文化的传承从宣传表层的符号现象,延伸到了深挖精神内核的伟大创举.2.开放性敦煌文化形成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多元气质,这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赋予其开放包容的传统息息相关.蒙古统治时期,敦煌就出现了多种古代文字并存于莫高窟北区的情形,源于梵文的六字大明咒,在当时被使用汉㊁梵㊁蒙古㊁藏㊁西夏㊁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进行了镌刻.盛唐时期,多民族与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空前扩大,这一时期的敦煌,宗教思想和信仰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依托丝路的繁盛,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纵观整个发展史,可以看出,敦煌文化正是在不断开放和交流中才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成为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敦煌学术研究也是一部开放的历史.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敦煌文化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开始广泛流传.历史上,敦煌学研究在英国㊁法国㊁意大利和日本催生了众多研究成果,甚至一度出现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荣新江指出, 我坚持认为敦煌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术,敦煌学需要一种世界主义的精神,中国的敦煌学需要具有一种胸怀宽广的国际视野,而不应抱有一种狭隘的所谓 爱国主义 情绪.对于当前的中国敦煌学界来讲,只有拓展领域,思考问题,沟通中外,才能既不负华夏之国宝,又能襄进世界之学术 [18].正是由于秉持了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才使得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道路越走越宽,最终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三、敦煌文化特征对其外译的启示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框架,我们将敦煌文化的特征归纳为: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和多元性,文化特质中鲜明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形成和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和开放性.正如谢天振指出的, 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10].那么,基于敦煌文化的特征,从多元系统理论出发考察敦煌文化的外译会得出哪些启示呢?下文主要从翻译观㊁翻译定位以及翻译价值三个层面对这些启示进行总结.(一)敦煌文化外译应采取整体和跨学科的翻译观认识到敦煌文化的系统性和多元性,译者应采取的翻译观就应从孤立的文本研究转向整体论的文化研究视角,即从关注译本中字㊁词㊁句㊁段和语篇的对等研究,转向对翻译活动中涉及的文本及文本外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㊁社会条件㊁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相互参照㊁有机融合的综合分析和全面考察.这种翻译观的转变要求我们在进行敦煌文化外译时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间的等值问题,而是应该把敦煌文化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范围内,将敦煌文学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关系㊁敦煌地区的哲学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关系㊁敦煌精神价值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意义㊁敦煌文化影响力及其现实价值等内容联系起来,推动敦煌文化外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次,应把译文看成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个实体,而非孤立的㊁不相干的文本.敦煌文化研究本身就涉及到艺术㊁考古㊁语言㊁政治㊁经济和法律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其外译研究时必须采用43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才能最终走出文本研究的狭小空间,转向文化研究的无限之境.(二)敦煌文化外译应定位于挖掘其成长性空间敦煌文化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决定了敦煌文化外译的 成长性空间 [19].从多元系统理论的动态观和异质观出发,综合考察敦煌文化外译活动的内容与形式㊁过程与方法㊁规范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有助于构建敦煌文化外译的成长性空间.首先,敦煌文化是一个长期历史动态演变过程的产物,外译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其各个子系统在某个历史时空的所属类型和地位,把研究的目的定位于找寻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敦煌文化生产的过程.其次,敦煌文化的异质性告诉我们,其组成部分相互矛盾㊁冲突㊁互动发生作用推动整个系统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多元㊁包容的文化特征.在进行敦煌文化外译时,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译本,而是要将译本研究作为一个起点,进而扩大研究范围,将译文研究㊁译者研究㊁翻译流派研究囊括进外译研究的整个体系中来,从而实现敦煌文化的多维阐释.最后,敦煌文化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决定其各子系统之间息息相关㊁互为因果,使得其外译的研究对象无穷无尽,其研究边界无限扩大.应该着重发掘影响敦煌文化外译的翻译方法㊁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等相关因素,以充分挖掘其外译研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三)敦煌文化外译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开放性翻译家罗季奥诺夫曾指出, 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成功传播不可缺少的条件 [20].可见,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尽可能发挥这两大因素的优势.敦煌文化具有显著的历史性,构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我们从多元系统角度出发,总结出其外译能够被接受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而研究其译文生产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考察外译作品在目的语文化互动中的地位和可接受的范围程度等,提供了可供切入的研究视角.敦煌文化的开放性为其外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其先天优势.中华经典文化外译一度饱受 失语症 [21]的困扰,其中,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体系与西方文化的差距,历史和政治因素造成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有限等,都是造成受众兴趣淡漠的主要原因.然而,从上述因素考虑,敦煌文化的外译就具备明显的优势,因为敦煌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多元㊁开放的,这种包容的气质,不仅具有强烈的本土性,也具备典型的世界性.加之以石窟㊁壁画和雕塑艺术为代表的敦煌艺术形式在国际上早已广受赞誉,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敦煌学研究也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先天优势为其外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与敦煌文化相关的译作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大增加了其被受众接受的可能性.四㊁结语综上所述,采用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对敦煌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从内容构成看,敦煌文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多元性;从子系统的地位和关系看,它具有动态性和异质性;从形成和发展进程看,敦煌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历史性和开放性.系统梳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确立了敦煌文化外译的一般原则:从翻译观层面,应树立系统整体和跨学科的翻译观,反对片面孤立的学科翻译观;从翻译的定位上,应摒弃静态㊁封闭的视角,采取动态㊁开放的视角,充分认识到敦煌文化外译的成长性空间;从翻译的价值看,历史性和开放性是敦煌文化外译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其先天优势,为其外译产品被受众广泛接受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本文尝试探索了敦煌文化外译研究可借鉴的一条思路,即宏观梳理敦煌文化的特征,中观确立其外译的一般原则,再从微观角度探索外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进而构建敦煌文化外译的规范化操作体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宏㊁中观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后续研究还会进一步关注其外译规范化体系的构建.总之,在系统认识敦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敦煌文化的有效译介,让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重放光彩,使敦煌重现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的盛况,这对于借助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的意义.ʌ参考文献ɔ[1]姜秋霞.敦煌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J].中国翻译,532018(4):103G108.[2]崇天霖.敦煌文化翻译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9(4):52G55.[3]袁陇珍.敦煌曲子词的译介:现状与未来[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9G33.[4]石红燕,李曼.传播学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网页翻译研究 以 数字敦煌为例 [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5G67.[5]E V E N Z OHA R,I T AMA R.P o l y s y s t e m T h e o r y[J].P o e t i c sT o d a y,1990a(1):9G26.[6]T O U R Y,G.D e s c r i p t i v eT r a n s l a t i o nS t u d i e sa n dB eGy o n d[M].S h a n g h a i: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E d uGc a t i o nP r e s s,2001.[7]C H E S T E R MA N,A.B r i d g ec o n c e p t s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s o c i o l o g y[C]//i nM i c h a e l aW o l f&A l e x a n d r aF u k a r i (e d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S o c i o l o g y o fT r a n s l a t i o n.A mGs t e r d a m:J o h nB e n j a m i n s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2007.[8]G E N T Z L E R,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o r i e s [M].S h a n g h a i: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2001.[9]S C HA F F N E R,C.T h eC o n c e p t o fN o r m s i nT r a n s l aGt i o nS t u d i e s[C]//i nS c h a f f n e r,C(e d s.).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N o r m s.C l e v e d o n:M u l t i l i n g u a l M a t t e r s L t d,1999:1G8.[10]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59G66.[1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37.[12]黄德先.多元系统理论释疑 佐哈尔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6(2):57G60.[13]E V E NGZ OHA R,I T AMA R.T h el i t e r a r y S y s t e m.P o l y s y s t e mS t u d i e s[J].P o e t i c sT o d a y,1990b(11):27G44.[14]张南峰.多元系统翻译研究:理论㊁实践与回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5]颜延亮.敦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敦煌文化研究漫议[J].敦煌研究,2000(2):183G185.[16]刘进宝.试论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 兼与林家平等同志商榷[J].甘肃社会科学,1988(5):66G71.[17]杨燕,杨富学.论敦煌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J].世界宗教文化,2019(6):7G16.[18]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J].历史研究,2005(4):165G175.[19]刘云虹.翻译定位与翻译成长性 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的多元系统论再思考[J].外国语,2018(7):94G100.[20]罗季奥诺夫.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俄罗斯的潜力[C]//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2019(2):45G46.[21]曹顺庆,夏甜.变异学与他国化:走出东方文论 失语症 的思考[J].文艺争鸣,1996(2):76G82.[责任编辑:王敬儒]63。

敦煌曲子词美学特征探微

敦煌曲子词美学特征探微

【 键 词J 口语 化 ;生 活 化 ;音 乐 性 ;情 趣 关
词 ,是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一 个 瑰 丽 的 奇迹 。其上承 朝乐府 ,取法唐人律、 绝, 吸收 民间新 曲,融汇边疆乐调 , 汇 聚历代 文学之精华。兴起 自唐代的天 然烂 漫 ,丰富 于五 代 十 国 的 富丽 沉 靡 , 成就 于宋代 的豪、婉,词的迁衍走过 了 一 个 漫 长的 过 程 。 白敦 煌 石 室 巾 的 唐代 旧藏 《 云谣集杂曲予》的出世 , 敦 煌 曲 了 词 的 不 断 发 现 证 实 了词 起 源 发 展 的时 间进 程 。 而从形式而言,词句的长短不一、 按乐而 唱的特 点决定了词 自身区别于 诗歌 的最大特 质—— 以相对 自由的形 式抒 发、铺 陈个人之 真性情 。这一特 质在 词最早的形态——敦 煌 曲予词中 即有着最突 出的显现 。敦煌 曲予词多 出 臼民间,情 感纯 真质朴,表达天真 直露 , 极少见到文人式 的雕琢矫作。 率 性 自然 、天真纯 朴,可称 作是敦煌 曲 了词最 大的特色 ,也是词 产生初 始生 命力及其本色 的张 显。下面即以网首 敦煌 曲子词为例 ,评 析其 从不同侧 面 所表现 的天真情态 以及生活化 、口语 化特点,如 《 虞美人》 :东风吹绽海 棠 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 一堆堆 。又 被美人和枝折 。坠金钗 。金钗钗上缀 芳菲。海棠花一枝 。 刚被蝴蝶绕 人飞。 拂下深深红蕊落 。汗奴衣 ! “ 虞美人” ,本为唐教坊 曲名 ,后 用作词牌。《 脞说》等记载此调源 于项 王虞姬之歌。敦煌学者任二北在 《 敦 煌曲初探》巾认为:“ 敦煌 体此调 ,既 具单片、叶平 、韵疏三条件 ,当为此 调最 早之 体。 ”我们或可将此 首 《 虞美 人 》 看 作 是 后 世 李 煜 、晁 补 之 等 人 所 作 《 虞美人》之鼻祖 。高国藩等学者 在著作 中对其 艺术价值加 以盛赞,“ 东 风吹绽海棠开” ,自 “ 绽”而 “ ,刻 开” 画了一个花开的全过程—— 传神地勾 画了在和暖春风的轻拂中海棠花从 闭 容到初绽再到全开的情 形。 香榭满楼 “ 台” ,既 可认 为 是 写 景 ,也 可认 为 是 暗 指 美 人所 处 的 生 活环 境 ,咏花 与咏 人 , 在此 句 便 合 而为 一 。 香和 红 艳 一堆 堆 ” “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PPT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PPT

正式讲经
回向发愿
说押座 解释经题 解座
4. 代表性作品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维摩诘经讲经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5. 讲经文的结构
讲经文按照俗讲程式结构全篇,其主体部 分为:
都讲唱出一段经文,法师对其阐释解说, 再用韵文吟唱,如此递相往复,将经文一段一 段讲唱完。
3. 诗话的特点(讨论)
与其它说唱底本相比它的基本特点是,虽然仍为 说唱结合、散韵相间,但以唱为主,而散说部分既有 押韵自由的四、六骈语(一般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 或换一、二此韵),又有句法灵活的散体叙说,有些 文中或文末还证以诗咏。
五、词文
1 .何谓词文
词文,是唐代一种以通俗韵文叙事的说唱伎 艺的底本。一般认为它是从乐府民歌如《孔雀东 南飞》、《木兰辞》等古代民间叙事诗孕育发展 而来的。
此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以声定文、由乐定辞,多 为长短句形式,有一定的格式和调名。
它们多为民间作品,基本上产生和兴起于唐五代 时期,在研究中国歌辞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类:诗赋类,包括骚体、古体、近体、歌 行体诗和文赋。
是以诗和文赋为体创作出来的一类作品。文赋 不同于主要用于讲故事的俗赋,而是重在述志、抒 情、状物,与诗歌有共同之处,故可将它们归为一 个大类。
俗文学(民间文学)和雅文学(传统文学), 乡土文学和中原文学,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等。甚 至可从文体上分为30种作品。
按照通常的以形式特点为基准的分类方 法,很多学者将敦煌文学归为六个大类:
第一类:说唱类 第三类:诗赋类 第五类:散体文类
第二类:曲辞类 第四类:小说类 第六类:杂著类
第一类:说唱类,包括讲经文(附押座文、解座 文)、变文、因缘、话本、词文、诗话和俗赋(故事 赋)等。

敦煌文学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学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学原文与解析敦煌文学是指出土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地区的一系列文献,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一、敦煌文学的发现与意义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20世纪初,探险家和学者们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意外发现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多样,无疑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瑰丽。

敦煌文学的发现与出土,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空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同时,敦煌文学还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敦煌文学的主要作品1. 《敦煌俗曲》《敦煌俗曲》是一部汇集了丰富的音乐、戏曲和民间曲艺的文献,它们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和文化习俗。

这些俗曲散发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既有古典雅致的音乐作品,也有活泼欢快的乡土曲调。

2. 《敦煌诗集》《敦煌诗集》是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充满着浓烈的宗教氛围和审美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文学中的诗歌多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简练而富有力量。

3. 《敦煌小说》《敦煌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珍贵遗产,它们以其逼真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些小说以宗教与民间信仰为题材,内容包括佛教传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它们既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又是了解古代社会风情的窗口。

三、敦煌文学的艺术特点敦煌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它们的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敦煌文学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包括典雅、深沉、含蓄和内敛等。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敦煌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四、敦煌文学的影响与传承敦煌文学不仅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它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

浅谈敦煌艺术与文学

浅谈敦煌艺术与文学
而敦煌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研究它对于我们这些华夏炎黄子孙还有着任重道远的责任本文仅就敦煌艺术和文学两方学语化与文学背景从艺术与文学角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分析论述将有助于敦煌艺和西域古丝绸之路吐鲁番新疆联系在一起
文 艺评 论
摘要 :随 着敦煌石 窟的挖掘 ,敦煌 学作 为一 门国 二 、敦煌 文学 研究 际性 学 问也 渐渐发展 和 成熟起 来 ,而敦 煌学是 一 门博 中国 的文 学 ,确 切地 说 应 是都 市通 俗 文学 或 市 民文 学 ,它 是 大精 深 的 学科 ,研 究 它 对 于 我 们 这 些 华 夏 炎 黄 子 孙 还 产 生在 中 国市 民 社会 形成 的北 宋 时期 ,它 是流 行 于都 市 的 、通俗 有 着任重道远 的责任 ,本 文仅就敦 煌 艺术和文 学两方 的表 现 市 民社 会 的和 市 民喜 爱 的文学 它 具有 明显 的商 业性 和娱 面 做 一 些 浅 入 的 探 讨 , 以增 进 对 敦 煌 艺 术 、 宗教 、 文 乐性 的特 点 。它 的历 史渊 源 与 唐代 佛 教 的讲唱 文 学 、燕 乐歌 词 、 学,语 言 方面的 了解 ,揭 示敦煌 艺术与 文学 中一些具 话本 、小 说有 密 切关 系 。敦 煌 文学 的 发现 使我 们 见到 中国通 俗文 有代表 性的 艺术文 化与 文学背景 ,从 艺术与 文学角度 学 的原 生状 态 ,提 供 了新 的文 学史 线 索 ,尤其 使 我们 由此 见 到 中 做 了 一 些 有 益 的 探 索 ,这 些 分 析 论 述 将 有 助 于敦 煌 艺 古时 期 的中华 民族 的思想 和感 情 的一般 历史 。 一 | 术与文 学的研 究,有助 于大家更好的认 识敦煌 学 i l , 1 敦 煌赋和 敦 煌 曲子词 的研究 . 关 键 词 :敦 煌 学 ; 敦 煌 艺 术 ; 文 学 ;

敦煌文献介绍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学

敦煌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

今天,也指那些出资对其他人提供抚养、赡养等时段性主要资助的个人或团体。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一第17窟。

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唐代敦煌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唐代敦煌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唐代敦煌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敦煌,是西北祁连山南麓的一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唐代时期,敦煌是一处重要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的文化因为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因此被称为敦煌文化。

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敦煌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第一,敦煌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唐代敦煌文化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代表,敦煌壁画艺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抹去的一笔。

这种艺术形式兼具了绘画、彩塑和文学作品的特点,被誉为“华夏之花、东方之艳”。

敦煌壁画艺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取材范围广泛,不但有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如《涂山图》、《三清道离图》等,而且也体现了西域民族的特色,如《羊皮碎片》、《蓝靛图》等都是绚丽多彩的西域图画。

敦煌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融合和创新并存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之美。

第二,敦煌文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唐代敦煌文化也以“敦煌文学”闻名遐迩,其主要体现在敦煌遗书之中。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和其它附近遗址、洞里藏有缘由各种原因而未被人类过多关注的各种甚至包重叠、图墨失真、横竖不对、错页、错行等缺陷严重的书籍和文献。

这些古代文献反映了唐代西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例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印度国的记载》、《天竺僧传西域记》、《碑式汉藏文对照》等,各种西域史籍中大量采用敦煌遗书中的记载。

敦煌遗书在世界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源自于唐代的敦煌文化,与丝路文化、印度文化等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亚洲文化等各大文化。

它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第三,敦煌文化对世界宗教的影响敦煌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了解各种宗教文化的丰富性,对世界宗教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唐代,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景教等各个宗教都在敦煌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在这里还产生了一些融合了敦煌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化作品。

敦煌文学

敦煌文学

一、敦煌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敦煌文学概念:所谓敦煌文学,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

要点:1、以写卷为主,也包括莫高窟壁画榜题、石窟供养人题记等形式的作品。

2、既可以是仅存也可以是不仅存于莫高窟的文学作品。

3、以唐、五代、宋初为主。

4、涵括文学现象等其他方面。

分类有:1、讲唱文学: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等2、曲辞文学: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3、诗歌4、赋体文学5、小说:志人志怪类、话本6、散文:世俗应用文、佛教应用文、碑铭赞表、牒、书、启、碑、铭、传、记、文、录、帖、说、邈真赞、祭文、序、跋等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2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2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2)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隐书》之类,我们还可以从史籍中见其仿佛。

《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讔者,隐也;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隐是藏的意思,是借用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事情故意说得不明白,使听者或读者认真地思索,从中得到趣味。

《荀子》的五篇赋,正是五首隐。

《新序·杂事篇二》有齐宣王“立发《隐书》而读之”的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也有“齐威王之时喜隐”,“淳于髡说之以隐”的话,可见嗜好隐语是古代一种极普遍的风气[10]。

《谐隐》篇所举作品,有许多还可从史籍中找到,最典型者,莫过于《滑稽列传》所记淳于髡风谏齐威王饮酒一段,《汉书·东方朔传》载朔与郭舍人竞为射覆一段,纯为赋体。

虽然刘勰总是要从“义正”“箴戒”中寻找其价值,但它主要是通俗娱乐的文艺形式,以诙谐调侃为其特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敦煌本《伍子胥变文》(拟题)基本上是四六文,押不规则的韵,中间又插有歌词,应是赋体形式。

其中使用了好几条隐语,如子胥逃亡途中同其姊的对话,与其妻用药名诗互诉情志,渡江时与船夫的对话等。

《韩朋赋》中也有隐语:书信隐语,梦兆辞,道旁树木的象征解辞。

朱光潜先生说:“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描写诗以赋规模为最大,赋即源于隐语。

”[11]故事赋含有隐语,会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含蓄而耐人寻味。

其四,《杂赋》类中有“杂四夷及兵赋”、“杂鼓琴剑戏赋”、“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杂禽兽六畜昆虫赋”、“杂器械草木赋”等,于最后三种,顾实分别说:“《古文苑》有董仲舒《山川颂》、公孙乘《月赋》。

”“《西京杂记》有公孙诡《文鹿赋》,《古文苑》有路乔如《鹤赋》。

”“《西京杂记》有中山王《文木赋》、邹阳《酒赋》《几赋》、羊胜《屏风赋》。

”按,顾氏所举皆为文人赋作,恐非是。

我以为,这些佚名赋以“杂”或“戏”冠于名中,当是一种民间演诵的赋作。

敦煌出土的文献中,有一篇名为《百鸟名》的作品,所讲的故事情节是:阳春三月,有凤来仪,百鸟齐朝,鸟国聚会,鸟官述职,鸟民献艺。

敦煌学 简介

敦煌学  简介

30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

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

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研究对象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

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

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敦煌学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

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发展史(1938~1978年)抗日战争期间,西北成为国防重地,交通较为便利,大批学者、艺术家前往敦煌考察,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热极一时。

什么是敦煌学

什么是敦煌学

敦煌学之我见什么是敦煌?前88年(武帝后元年)设立敦煌郡,意“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也无愧其极大极盛之名,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更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显于世。

那什么是敦煌学呢?现在一般认为“敦煌学”一词是由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所创,由陈寅恪于1930年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首次在国内正式使用的,当中包含宗教、文学、语言、艺术、考古、科技、建筑,并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及文物为研究主体,并且结合敦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学和红学、甲骨学并称中国三大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显学”之名始见于《韩非子》,在现代的显学含义里,不局限于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更侧重于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学问。

因为上个世纪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敦煌学首先是在国外兴盛的,尤其是日本和西方社会,但基于近代学者的的不懈努力及废寝忘食的研究下,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宣布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敦煌学又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所谓区域文化就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

敦煌的区域文化差异首先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这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繁茂的商业活动为这里带来的无穷的活力,和文化冲击碰撞之下产生的思想的兴盛。

敦煌的区域文化差异还是由历史的偶然造成的,当年乐尊和尚行至此处,忽现万道佛光,和尚受到感召,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礼佛,从此莫高窟诞生了,延绵千年的开窟造佛之举扬帆起航,从而创造了显赫于世的敦煌艺术。

现代的敦煌学的研究方向主要以敦煌文书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地史,以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方式展开,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1、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则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

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

唐宣宗大中二年,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

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

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

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

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

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

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这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

因为敦煌民众心中的文学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一部分,敦煌民众并不把文学作为案头欣赏的东西看待。

所以,这些中原文人的作品只能是敦煌文学的哺育者,是敦煌民众学习文学、创造文学的样板,其本身并不是他们心中的文学。

然而,这当中还有一种情况要区分。

从中原传来的文人文学,当敦煌人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生活的各种仪式中的时候,敦煌民众已赋予他们另一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已经变成敦煌文学了。

敦煌文学写卷中有诸多民间歌赋和文人作品混淆杂抄在一起,其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的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通过各种仪式进行。

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

这些高度凝炼的礼仪,是人类告别野蛮而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所以,仪式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产生的模式,也是文化存在的模式。

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

敦煌民间仪式,大致可分为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

世俗仪式主要包括人生里程仪式,如冠礼、婚礼、丧礼等;岁时礼俗仪式,如辞旧迎新的驱傩仪式、元日敬亲仪式、三月三日禊洁仪式、七月七日乞巧仪式、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御寒仪式、腊祭仪式;还包括其他仪式,如各种祭祖仪式、求神乞福仪式、民间娱乐仪式等。

民间宗教仪式主要指世俗化的佛教仪式,如俗讲仪式、转变仪式、化缘仪式等。

在这些仪式中,唱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唱诵的内容,除了少量的佛经、道经外,大都是民间歌诀。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对敦煌文学作了如下分类。

一、敦煌写卷中的经典文学和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敦煌写卷中的经典文学主要指唐前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以及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等。

敦煌出土的《诗经》有30个卷号。

这些写卷,皆为毛诗本,大多数为故训传,也有白文传、孔氏正义、诗音。

抄写的时间,在六朝至唐代。

综合序次,《诗》之《风》、《雅》、《颂》,经、序、传、笺、诗音、正义,皆可窥其一斑。

抄写的诗篇达218首。

以之对校今本,其胜义甚多。

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能正今本之讹脱,片玉零珠,弥足珍贵。

同时,我们还可以由此研究六朝以来《诗》学的大概情况,并考究六朝以来儒家经典的原有形式[1]。

敦煌遗书中的《文选》写卷现在所能看到的有29种,包括白文无注本、李善注本、佚名注本、音注本等。

写本涉及的作品有赋7篇,文85篇,诗18首。

虽然与《文选》收录513篇的总数相比,仅占百分之二十过一点,但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从抄写时间看,有陈隋间写本,有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的写本,白文无注本可反映萧统三十卷本的原貌;李善注本的抄写时间距李善《文选注》成书不久,最能反映李善注的本来面目;佚名注本大部分为李善注之前的《文选注》,在《文选》的研究史上,弥足珍贵。

敦煌本《玉台新咏》虽只有一个写卷,保存了张华、潘岳等的10首诗。

但作为唐人写本,比今传《玉台新咏》的最早刻本要早数百年,其文献价值也是很珍贵的。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著作。

《文心雕龙》写本是敦煌抄本中为数不多的蝴蝶装残卷,共22页,44面,起《原道篇》赞“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讫“谐隐第十五”篇题,抄写者为唐玄宗以后之人,用章草书写,笔势遒劲。

著名学者赵万里、杨明照、铃木虎雄、饶宗颐、潘重规、郭晋稀等先生都曾对唐写本进行过研究。

日本学者户田浩晓在《作为校勘资料的文心雕龙敦煌本》一文中说:“敦煌残卷有六善:一曰可纠形似之讹,二曰可改音近之误,三曰可正语序之倒错,四曰可补脱文,五曰可去衍文,六曰可订正记事内容。

”[2]这些经典文学,被敦煌人民传阅珍藏了数百年,其养育敦煌本土文学之功不可磨灭。

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主要指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文人的创作。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量甚夥的唐人诗文[3]。

《全唐文补遗》第九辑收录的敦煌文近600篇,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收录的唐人诗包括残句合计为1925首、张锡厚主编的《全敦煌诗》收录敦煌出土的俗诗、歌诀、曲子词、诗偈、颂赞等4501首。

这些作品集中有相当多的是文人创作的典雅作品,它们是哺育敦煌文学的源泉之一。

敦煌遗书的散文类作品大部分为传世文献所不载,而与民间仪式、宗教仪式相关的应用文居多,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典雅文学。

敦煌遗书中的文人典雅诗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见于《全唐诗》及其他著作的传世诗歌,一类是历代不见记载而独赖敦煌遗书保存的佚诗。

前一类诗,如刘希夷诗、李白诗、王昌龄诗、孟浩然诗、白居易诗等,敦煌本具有校勘和考订的重要意义。

黄永武先生著有《敦煌的唐诗》和《敦煌的唐诗续编》,集中讨论今存诗篇的文学文献价值。

其文献考证与辞章辨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展示了敦煌诗歌的文献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后一类诗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学资料,对我们全面了解唐诗的繁荣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比如晚唐诗人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

它以恢宏的结构,满腔的激情,借秦妇之口,生动地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的情形,以及给唐王朝的沉重打击。

这首散佚千年的著名诗篇,借敦煌石室而得以重见天日,真是文学史上的大幸事。

二、敦煌民俗仪式文学敦煌的民俗形式多种多样,伴随各种民俗仪式,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风貌。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典礼,敦煌文献中的婚礼文学比较多。

《崔氏夫人训女文》是新娘上马前母亲送别女儿时讲诵的训导文,叮咛女儿嫁到婆家后要做事谨慎勤快,孝敬公婆。

全文32句,用敦煌文学中常见的七言形式的词文写成,是从先秦“成相体”发展而来的讲诵体作品。

而《下女夫词》则是婚礼场合的吉庆祝颂词,其表达方式是伴郎、伴娘和傧相人员口诵对答。

敦煌文学中还有不少的“祝愿新郎新娘文”,这些《咒愿文》或者在婚礼上朗诵,或者在其它喜庆筵会上朗诵。

内容主要是盛赞主人的德才品貌,祝愿将来生活的美满。

这类婚仪歌,有时以曲子词的形式讲唱。

驱傩是一种逐疫驱鬼仪式,商周时期就有记载了。

到了汉代,傩仪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隆重的活动,张衡《东京赋》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后汉书?礼仪志》还记载了传承已久的驱傩词,汉末王延寿的《梦赋》就是根据傩词写成的。

敦煌遗书中保留下来为数不少的唐宋时期的傩词,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敦煌的驱傩情形。

敦煌驱傩词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驱除疫鬼之外,更多的刚是祝愿来年国泰民安、家兴人和、五谷丰登、牛羊繁盛,侧重对社会人事的美好祝福。

这说明敦煌傩仪已经变为一种民间乞福仪式和娱乐仪式。

祭祷神灵,祈福禳灾;祭奠亡灵,寄托思念之情,这种风俗及其礼仪由来已久。

敦煌遗书中保留了不少祭文,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既有作为写作范文的书仪类祭文,也有现实生活中实际使用过的祭文残件;既有分散的单篇祭文,也有合抄一起的祭文汇集。

与传世祭文相比,敦煌祭文中社会下层成员使用过的占一定比例,为我们了解民间祭祀的具体形式、使用祭文的情况,及比较上层社会与普通民众丧葬礼仪的异同,提供了丰富资料。

同时,由于受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从祭品到祭祀方式,敦煌祭礼都有宗教的内容。

人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死别。

敦煌的部分祭文既写死者的饮恨,更写生者的销魂,所以它是至情至性的创作。

而备受学者关注的《祭驴文》,在诙谐和沉痛中写出了下层人民对驴的深厚情感,读来令人鼻酸。

敦煌歌辞大致包括民间俗曲和杂曲子,它们无不通过各种仪式活在当时敦煌人的生活中。

如《父母恩重赞》、《十恩德赞》以及《十二时》、《五更转》、《百岁篇》等。

杂曲子,又叫曲子词,是现在所知最早的燕乐歌辞。

既然是燕乐歌辞,当然最早是用于宴饮场合。

《云谣集》中的许多作品都是“酒筵竞唱”之作,其演唱的地方,多在勾栏瓦当之中,或出自妓女之口,或调侃的对象是歌妓。

曲子词还可以用在其他仪式上,是实用歌辞。

如俄藏《曲子还京洛》其实是一篇驱傩歌辞[4],它与敦煌遗书诸多以“儿郎伟”为题的驱傩文功用是一样的。

卷所抄《喜秋天》五首,采用民间五更转的写法,是民间七月七日乞巧仪式上唱的歌。

据中唐人郭湜《高力士外传》记载,唐玄宗从蜀中回到长安,经常和高力士等“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

这里说明了当时流行四种讲诵形式,“讲经”就是俗讲,“转变”是讲唱变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