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原理: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即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4.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例题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四位一体”的变化过程,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
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3)常见错误分析:人们的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左”的错误。
人们的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右”的错误。
4)知识拓展: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知识点掌握1)方法掌握:①理解方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理解②记忆方法:联想记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汇总
1、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答: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不论发达到何种程度,当其实现根本制度变革的时候,也只能是首先进入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可能直接到达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因为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毕竟是有限的。
而“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社会,“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要消除这些旧社会的痕迹,实现新社会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也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社会。
2、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理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的;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时间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性”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4、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两个原理在认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深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事物或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反复
出现,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
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季节不
断更替,日出日落不断重复,这种反复性让我们能够预测和理解自
然界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历史的反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同
的文明在不同的时代出现和消失,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却总是呈现出
一种历史的反复性。
这种反复性让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与反复性相对应的是无限性原理。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
也会发现一些事物或现象呈现出无限的趋势,这就是无限性。
比如,数学中的无限数列和无限级数,宇宙中的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等等。
这种无限性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奥性,也让我们对世界
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事物和现象的反
复性,又要意识到其中的无限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
解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总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原则,它们指导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我们的认
识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这两个原理,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
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知识点6-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①人们可以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②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 个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的原有的真理性 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答案】 A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5.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 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却被大多数数学家斥 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 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 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 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 佐证了( )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 过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和无限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说明认识的发展,没有 涉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 对同一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C项错误;创新是对既有理 论的辩证否定,D项错误。
知识点——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 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知识点解析】
1、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 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 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
论认识的反复性
龙婷玉经济学 1班浅谈我对认识的反复性的理解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型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的进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造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讲,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发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完成,因为物质世界以及其发展史无限的。
所以,人们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克服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求的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行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下面就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经历来阐述我对认识的反复性的理解。
在上大学以前,大学于我而言就是:学习轻松愉快,半点压力没有,边学边玩,每天睡到日晒三竿,上课不用听讲,期末老师给划重点,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
这些认识是从高中老师那得来的。
那时候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没有时间去关注学习以外的事物,活动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高中校园这个小范围里,对外界的事物无从了解。
客观题及答案
三、辨析题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知识点6-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3.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 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 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 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 有组织。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培养出需 要移植的器官。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 长的理解。上述事实说明( )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解析】 人们对人体干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充满了曲折, 说明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④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①说法错误; 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是正确的认识,原有的真理只会不断 发展,而不会被推翻,③错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题】
1.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 迅速。为破解当前“人口老龄化”难题,2013年8月16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 任务措施。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要求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真理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真理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理解误区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理解原因误区方法论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姓名:吴远林学号:120511614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答:(1)认识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它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2、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答:(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
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
认识是反复性
总之,认识是反复性的意思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事物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认识是反复性的,这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
理解认识是反复性的意思,首先要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与世界接触的过程,它是人们通过感官、思考和分析来了解外界事物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反复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当我们第一次遇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可能只会有浅浅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了解。但是,随着我们对这个事物的不断了解和探究,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不断加深。比如,当我们第一次看一本书时,我们可能只会浏览它的标题和封面,并不会对它的内容有太多的了解。但是,当我们阅读完它之后,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加深,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论认识的反复性
龙婷玉经济学 1班浅谈我对认识的反复性的理解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型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的进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造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讲,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发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完成,因为物质世界以及其发展史无限的。
所以,人们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克服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求的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行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下面就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经历来阐述我对认识的反复性的理解。
在上大学以前,大学于我而言就是:学习轻松愉快,半点压力没有,边学边玩,每天睡到日晒三竿,上课不用听讲,期末老师给划重点,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
这些认识是从高中老师那得来的。
那时候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没有时间去关注学习以外的事物,活动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高中校园这个小范围里,对外界的事物无从了解。
2018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2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学科,它为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塑造自身的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 2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后答案完整版。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意味着物质具有独立性和可知性,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生活领域,社会变革实践形成了社会政治领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形成了精神文化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而这些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实践。
3、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此外,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才能产生。
怎样认识“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反复的过程”
怎样认识“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反复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首先,认识过程具有多次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例如,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观察不可能突破可见光的界限;在宇航事业开创之前,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不可能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
只有随着这些限制条件不断的改善,我们不断反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
再者,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
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也就没有遵守到认识的目的。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
2018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小编为准备2018考研的同学整理了一些关于马哲的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希望对2018考研考生有所帮助。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地创造性的过程。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认识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两个条件:一是要勇于实践,获取感性材料;二是进行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的反复性——由于认识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复习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
考研政治复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
二、考点:(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即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
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
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而一定社会所提供的科学技术条件是与那个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
这就使得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
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江泽民指出:“认识的发展变化,包括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讨论,这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总是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认识。
”①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恩格斯指出:“人类的思维是至上的,㈠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陈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论渊源。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以往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主要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的特点高中政治
认识的特点高中政治
认识的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
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
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
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
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
全面准确的认识论
全面准确的认识论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关联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
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探索世界时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是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真理指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事物对人们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程度。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意味着我们在认识世界时既要追求真理,又要考虑事物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论中的重要原则。
客观是指认识对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而主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既承认对象的客观存在,又考虑人的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即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准确的认识。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知识水平、经验、情绪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正错误,反复进行思考和实践,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认识。
五、认识过程的上升性认识过程具有上升性,即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总结,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以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同时,我们也需要敢于质疑和挑战现有的知识和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以推动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
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认识过程中我们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由于事物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正。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
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3)常见错误分析: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左”的错误。
人们的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右”的错误。
4)知识拓展: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知识点掌握
1)方法掌握:
①理解方法: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理解
②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