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创作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太史公自序》分析司马迁的创作原因

摘要: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从《太史公自序》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是秉承父志,完成父亲临终遗愿,担负史官的职责;第二是继承《春秋》精神;第三是通过立言实现人生价值;抒发“郁结”之意,并“述往事,思来者”。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去了解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创作原因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司马迁的创作原因分不开的,司马迁创作时所处的创作环境、时代以及他的自身经历决定了他创作并完成《史记》。

一、秉承父志,完成父亲临终遗愿,担负史官的职责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早年立志撰写一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时,接触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广泛地涉猎了各种资料。然而,元封元年,汉武帝行封禅大典,为古今旷见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2]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同时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3]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4]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在自序的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撰写《史记》的目的,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5]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通过立言实现人生价值

一方面,司马迁在自序中借评述《春秋》,阐明了《史记》的写作原则,即仿效《春秋》,对古今人物惩恶劝善,他一生所追求的价值也正是趋善留名,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立志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司马迁是要从历史变迁中探索人的能动性,揭示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6]司马迁明确提出人生价值,有着天壤之别。“泰山”、“鸿毛”相去甚远。要实现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观,司马迁认为只有一条,那就是“立名”。他把立名作为一切生命活动过程的归宿。其父司马谈临终遗言也把扬名,视为“孝”的最高表现。司马迁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完成了《史记》,正是实践了君子“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荣辱观和人生观。

四、抒发“郁结”之意,并“述往事,思来者”

李陵征战匈奴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这件事情对司马迁的

影响是极大的。在《报任安书》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7]他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这个耻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8]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司马迁在写这些人和事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影子,感叹命运何其相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司马迁的《史记》作了这样的评价:“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9]这是很有见地的。司马迁通过创作将自己遭受宫刑的消极情绪抒发宣泄出来,这样心理就能得到安慰和满足。

古人都说“时势造英雄。”往往在时事混乱的环境下,才可以逼出来一些改变时代命运的英雄。也就是说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应对能力,从而发挥出身体的潜能。司马迁身处极端逆境但是志向不被屈服,身处苦难却能更加的激扬奋发,不顾世俗的眼光,发愤著书,将个人悲情与人生磨难及其超然旳史家风范和学者姿态融于文字之中,为《史记》增添了人文色彩。

参考文献

[1][2][3][4][5][8]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1963

[6][7]司马迁.《报任安书》.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1963

[9]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