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¹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º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Ñ、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Ô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Õ~劣Õ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功能性断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黄河下游水生态环境有所恢复。由于下游生态系统得到了初步修复、改善,因此一些多年不见的洄游鱼类,如海产刀鱼(又名鲚、刀鲚)等,又出现在黄河下游。黄河铜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一般活动在黄河中下游,20世纪80年代时神秘消失。有关专家曾悲观地认为,黄河铜鱼作为特有鱼种已经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但是,由于小浪底水库2003年下半年以来蓄水量较大,水环境条件较好,使得近来这一珍稀鱼类成群地出现于小浪底水库,证实了铜鱼并未灭绝。上述事例表明,黄河鱼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水流条件适宜,黄河水生态系统就能得以维护和发展。另外,在黄河生态系统中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湿地。黄河上中游湿地主要是由于一些水库的修建、水库缓慢的季节性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如青铜峡库区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等的形成。黄河进入平原后,由于摆动频繁、河道较宽,因此形成了沿黄两岸狭长的滩涂湿地及黄河故道湿地,如河南孟津黄河湿地、河南开封柳园口湿地等。这些湿地包含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很高的生态学价值,同时也是候鸟的迁徙路线、繁殖地和觅食地。所以,在进行黄河生态需水研究时,也应关注河道湿地的需水要求。
3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
3.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0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内涵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属性,生态环境需水的主体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有着随时间而进化、演替或变化的特征,环境要素也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其概念是一个针对某种生态环境目标的动态的概念[2]。基于前述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可以认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河道湿地、河口湿地及河道水体功能。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为: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及其生存发育,修复及维持河道湿地、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及近海水生生物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上述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有些学者提出的底限生态环境需水量或者叫极限值。河道内只有保持这种量级的水量,其生态系统才不致恶化并能维持生态平衡。
3.2 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
环境需水量研究将下河沿)头道拐、龙门)三门峡和小浪底以下河段作为重点研究河段。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是在设定河流纳污量维持一定水平条件下,水质达到水功能相应水质标准所需要的最小流量。只要水功能区相应水质目标得到了满足,河流水生态环境也就得到了相应保护。根据黄河水污染特征,选择CODCr和氨氮作为污染控制因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环境水量。干流纳污水平按以下3种情况设定:一是维持现状纳污水平(2000年为现状年);二是考虑支流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可承受能力和污染治理水平,支流输污量介于现状纳污水平和满足功能要求的一种中间状态,我们称之为可控水平或阶段目标纳污水平,入黄排污口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是入黄支流满足功能区划,入黄水质目标、入黄排污口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其水质达标不可能得到保证。在下河沿站流量大于500 m3/s时,才可以保证石嘴山至龙门站水质达标,但龙门流量必须达到1 100 m3/s,才能保证潼关、三门峡和小浪底的水质。小浪底下泄流量为1 600 m3/s才能保证花园口及以下河段的水质。根据黄河水资源现状和现有工程调控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2)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