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中原子及分子运动

合集下载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课件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课件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 件
•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 原子及分子的热运动 •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扩散现象 • 原子及分子的光吸收与发射 • 原子及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
01
原子与分子构
原子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原子核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 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
电子
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 荷的电子,数量与质子数 相等。
只不过
1
on,asiest
2
叨,
3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rest,发散
剩下的 st st零阿当然 the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01
02
st su
03
一问ika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 ,啻! . p st斓\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by that...炉 p 掏 that p阶段性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 ... on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式
!.
on...硪阶段性 core st...蝎 ... l... ... p"
阶段性 core司巫 4...一点的S core st
core...阶段性4 st that st p阶段性
VS
the运 the st they st.... show."运 open st st show you st by by indeed " show the蝎 that巫 st. if st by尽了 by theyne蝎质地 st . are
谱带组成。
分子的光吸收与发射
分子的振动与转动
分子具有特定的振动和转动模式,这些模式的能量变化会导致分 子对特定频率的光的吸收和发射。

4.2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4.2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414置换式固溶体中的扩散互扩散与柯肯达尔效应如果将一块钢和一块纯铁焊接在一起由于两种材料的碳含量不相同碳原子将从钢中向纯铁中不断扩散碳是溶解在铁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这种迁移不会引起原来钢或纯铁基体中晶格数量和位置的变化这属于一种间隙扩散类型
4.2 扩散的微观理论
4.2.1 随机行走与扩散
因为 所以
(H U V P)
代入D=d2P
可得:
令 则
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Do称为扩散常数,只与扩散机制和材料有关; ΔU是间隙扩散时溶质原子跳跃所需额外的热力学 内能,该迁移能等于间隙原子的扩散激活能Q。
空位扩散机制
扩散机制: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晶格中存在空位,空位周围 的原子(包括溶剂和溶质原子)由热运动可能进入空位,即原子 利用空位最后达到迁移,当存在化学位梯度时,溶质原子就会 发生定向的扩散迁移,这是置换原子扩散的主要方式。 扩散进行有两个要求条件,一是有空位存在,二是空位周围的 原子从原来的平衡位置进入空位也要一定的激活能。
晶体缺陷对扩散起着快速通道的作用称为短 路扩散。在实际生产中这几种扩散同时进行, 并且在温度较低时,所起的作用更大。
4.3 扩散机制
1、交换机制
直接交换机制:相邻的两个原子互换 了位置。
然而由于这种正常位置上的原子对调 位置需要克服的能垒很高,引起附近 点阵原子的强烈畸变,因而无论在理 论上或是实验上,它都是失败的。
后来把这种扩散偶中由于扩散系数不同而引起对接面移动 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发生柯肯达尔效应原因:溶质和溶剂原子扩散速率不同。
标记漂移产生的示意图
达肯方程
标志物
在柯肯达尔效应中,假定标记面的 移动速度计为vm,相对观察者,原 子的扩散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晶格振动谱的测量调研报告

晶格振动谱的测量调研报告

晶格振动谱的测量调研报告晶格振动谱的测量调研报告引言晶格振动谱是研究固体中原子或分子运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了解固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非常重要。

通过测量晶格振动谱,可以得到固体中晶格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信息,进而研究固体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相变等特性。

本篇文章将对晶格振动谱的测量方法进行调研和总结。

测量方法1. 中子散射法中子散射法是测量晶格振动谱的一种常用方法。

中子是无电荷、质量较大的粒子,与物质的散射产生的动能变化可以测量到物质中原子的振动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晶体中各种类型的振动,如声子振动、电子振动等。

2. 红外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吸收红外辐射的特性来研究其振动谱的方法。

物质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会吸收红外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对应于不同的振动频率。

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可以获得晶格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信息。

3. 声子光谱法声子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声子的能量和动量关系来研究晶格振动谱的方法。

声子是晶格中的一种元激发,可以看作是晶格振动的一种量子化。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光子或中子与晶体发生散射,测量声子的能量和动量。

研究进展1. 高温超导材料的晶格振动谱测量高温超导材料具有很高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其晶格振动谱对于理解材料的超导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中子散射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人员已经获得了高温超导材料中声子的能量和弛豫时间等信息。

2. 二维材料的晶格振动谱测量二维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晶格振动谱对于理解材料的几何和电子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等,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对二维材料中声子的高分辨率测量,得到了关于材料的压强效应、界面振动等方面的重要发现。

结论晶格振动谱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子散射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声子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已经对各种材料中的晶格振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发现。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晶格振动谱的测量将更加准确和可靠,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材料的热学和动学性质。

10《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01表象理论

10《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01表象理论

若D与浓度无关,则: ∂ρ ∂ρ =D ∂t ∂x
2 2
对三维各向同性的情况:
∂ρ ∂ρ ∂ρ ∂ρ = D( + + ) ∂z ∂t ∂x ∂y
2 2 2 2 2 2
菲克定律描述了固体中存在浓度 梯度时发生的扩散,称为化学扩散 当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由 热振动而引起时,则称为自扩散
定义:自扩散系数 Ds= ∂ρ →0
4.2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4.2.1 扩散驱动力
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现象, 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现象, 扩 散的结果导致浓度梯度的减小,使成份趋于均匀。 散的结果导致浓度梯度的减小,使成份趋于均匀。
有些扩散是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进行的, 有些扩散是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进行的, 如固溶体中某些 偏聚,这种扩散被称为“上坡扩散” 偏聚,这种扩散被称为“上坡扩散”。
扩散是固体中原子迁移的唯一方式 物质的传输方式
气体: 扩散+对流
固体: 扩散
离 子 键
液体: + 扩散+对流
金属
陶瓷
高分子
扩散机制不同
本章内容
• 扩散的表象理论 • 扩散的原子机制 • 影响扩散的因素 • 陶瓷材料中扩散的主要特征 • 高分子材料中分子运动的规律
4. 1 表象理论
扩散(diffusion): 在一个相内因分子或原子的热激活运动导 致成分混合或均匀化的分子动力学过程
3.空位机制 . 晶体中存在着空位,空位的存在使原子迁移更容易。 晶体中存在着空位,空位的存在使原子迁移更容易。通过 空位,原子从晶格中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实现交换。 空位,原子从晶格中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实现交换。

原子和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原子和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原子和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物质通常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式存在的。

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物质实际上是由微小的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这些分子和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包含了无数的运动。

这些运动是有规律的,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及其基本规律。

一、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分子和原子通过振动、转动和平移等方式运动着。

分子的振动是指分子内部的原子相对于一个平衡位置进行的往返运动。

分子的转动是指分子整体绕着某个中心轴进行的旋转运动。

分子的平移是指分子整体沿着某个方向进行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是混乱而无序的。

在一个物质内部,分子和原子会以各种随机的方式进行运动,并碰撞、交换能量和速度。

这种混乱是由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造成的。

二、温度和运动的关系温度是一个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动能的量度。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平均运动速度决定了物质的热力学特性。

以固体为例,当固体受到热量输入时,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活跃,分子和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也将上升,而这一过程将导致固体膨胀。

当温度再次下降时,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减弱,物质会收缩。

对于液体和气体,增加温度会导致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速度上升,并导致液体或气体膨胀。

三、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压力是由于分子和原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当气体分子密度增加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增强,而这会导致气体的压力上升。

同时,当气体受到外部压力时,它的体积会缩小,因为外部压力对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施加了一定的限制。

液体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当液体被压缩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并导致液体的压力上升。

四、结论通过对原子和分子运动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宏观行为实际上是由无数微小的分子和原子以各种随机的方式进行的运动造成的。

这种混沌的运动行为是基于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

此外,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温度和压力对物质的影响,以及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同理 式中
即互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组元1和组元2的扩散系数D1和D2 x1(=ρ1/ρ)和x2(=ρ2/ρ)分别表示组元1和2 的摩尔 分数,且x1+x2=1
4.1.5 扩散系数D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
对于无限长的扩散偶分析,经过变量代换法的数 学处理可得
ρ-x曲线上ρ= ρ1处斜率的倒数 扩散系数的浓度依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以
置换型扩散和自扩散的扩散系数
扩散激活能 置换扩散或自扩散所需能量比 间隙扩散的大,多空位形成能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4.4 扩散激活能——如何从实验角度测得激活能
取对数 即求斜率 -Q/R
4.5 无规则行走与扩散距离 原子跳跃具有随机性——无规行走——醉步模型
求模
得到跳跃距离
在固溶体中的置换扩散或纯金属中的自扩散,原子 的迁移主要是通过空位扩散机制。
置换扩散和自扩散能=迁移能+相邻空位形成能 ----------------------------------------------------------------------
空位周围原子所占的分数应为
具有跳跃条件的原子分数
2)按扩散方向分: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的扩散叫顺扩散,又称下坡扩散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区的扩散叫逆扩散,又称上坡扩散
3)按扩散路径分: 在晶粒内部进行的扩散称为体扩散 在表面进行的扩散称为表面扩散 沿晶界进行的扩散称为晶界扩散 表面和晶界扩散比体扩散快得多,也称为短路扩散
在气体和液体中,除扩散外,物质的传递还可以通过 对流等方式进行 在固体中,扩散往往是物质传递的唯一方式。
三七黄铜与纯铜都是fcc晶体,晶格常数分别为0.368 nm 和0.361 nm Mo丝向黄铜一侧移动,且在Cu-Zn系的互扩散中“Zn原 子比Cu原子扩散得更快”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 meg/aol ‘02
7.1.4 柯肯达尔效应
柯肯达尔实验描述 •黄铜与铜构成扩散偶; •钼丝仅为参照物,不扩散; •黄铜熔点低于铜; •扩散组元为铜和锌; •铜和锌构成置换式固溶体; •扩散在785º C进行。 柯肯达尔实验结果
© meg/aol ‘02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假设铜、锌的扩散系数相等,相对钼丝进行等原子的交 换,由于锌的原子尺寸大于铜,扩散后外围的铜点阵常 数增大,而内部的黄铜点阵常数缩小,使钼丝向内移; •如果点阵常数的变化是钼丝移动的唯一原因,那么移动 的距离只应该有观察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实验结果只能说明,扩散过程中锌的扩散流要比铜的扩 散流大得多,这个大小的差别是钼丝内移的主要原因; •而且还发现标志面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在Cu-Sn, Cu-Ni, Cu-Au, Ag-Au, Ag-Zn, Ni-Co, Ni-Cu,Ni-Au等置换式固溶体中都会发生这种现象; •标志物总是向着含低熔点组元较多的一方移动。相对而 言,低熔点组元扩散快,高熔点组元扩散慢。正是这种 不等量的原子交换造成了克根达耳效应。
所以有:
- U -Q D = D0 exp( ) = D0 exp( ) kT kT
式中D0为扩散常数;U是间隙扩散时溶质原子 跳跃所需额外的热力学内能,等于间隙原子的扩 散激活能Q。 上述式的扩散系数遵循阿累尼乌斯(Arrhenius) 方程:。
Q D = D0 exp( ) RT
© meg/aol ‘02
扩散过程的分类
•按浓度:互扩散,自扩散 •按方向:顺扩散,逆扩散 •按路径:体扩散,表面扩散,晶界扩散
© meg/aol ‘02
怎样研究扩散
•表象理论:
•原子理论: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_图文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_图文

dx
1
2
J
J = -D d
dx
J: 扩散通量(mass flux), kg/(m2s) D: 扩散系数(diffusivity), m2/s : 质量浓度,kg/m3
: 浓度梯度
若D与浓度无关,则: 对三维各向同性的情况:
菲克定律描述了固体中存在浓度梯度时发生的扩散,称为化学扩散;当 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由热振动而引起时,则称为自扩散。
把原子在缺陷中的扩散称为短路扩散(short-circuit diffusion)。 固态金属或合金中的扩散主要依靠晶体缺陷来进行。
扩散的原子理论
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1.原子跳跃频率
以间隙固溶体为例,溶质原子的扩散一般是从一个间隙位置跳跃到其近邻的 另一个间隙位置。
(left)面心立方结构的八面体间隙及(100)晶面 (right) 原子的自由能与其位置的关系
引入互扩散系数,则有
应用:测定某温度下的互扩散系数,标记漂移速度v和dρ /dx,可求出两种 元子的扩散系数D1和D2。
扩散系数与浓度有关时的解
D与ρ有关时,Fick第二定律为式
Boltzmann引入中间变量:
使偏微分方程变为常微分方程。
根据无限长的扩散偶(diffusion couple)的初始条件为
5.3×10-13m²s-1,假如一个工件在600℃需要处理10h,若在500℃处理时,要达到同 样的效果,需要多少小时?(需110.4小时)
(2) 对于钢铁材料进行渗碳处理时,x与t的关系是t x²。 例题2:假设对-Wc=0.25%的钢件进行渗碳处理,要求渗层0.5㎜处的碳浓度为
0.8%,渗碳气体浓度为Wc=1.2%,在950℃进行渗碳,需要7小时,如果将层深厚 度提高到1.0㎜,需要多长时间?(需要28小时)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微观机理涉及到固体内部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

在固体中,热传导主要通过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具体来说,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微观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晶格振动,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通过晶格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晶格振动。

当固体受热时,晶格振动会传递热能。

这种传导方
式被称为晶格传导,它是固体热传导的主要机制之一。

2. 自由电子传导,在金属等导电性较好的材料中,除了晶格振
动传导热能外,还存在自由电子传导的机制。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能
够在材料内部传递热能,从而实现热传导。

3. 界面散射,在多相复合材料或多晶材料中,不同晶粒或不同
相之间的界面会对热传导产生影响。

界面散射会导致热阻增加,从
而影响材料的整体热传导性能。

4. 缺陷散射,固体材料中存在各种缺陷,如晶界、位错等,这
些缺陷会影响热传导的过程。

缺陷散射会导致热阻增加,从而影响
热传导性能。

总的来说,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微观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晶格结构、自由电子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深入理解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对于材料热学性能的改进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4.1表象理论4.1.1菲克第一定律当...

第四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4.1表象理论4.1.1菲克第一定律当...

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4.1表象理论4.1.1菲克第一定律当固体中存在着成分差异时,原子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

如何描述原子的迁移速率,阿道夫·菲克(Adolf Fick )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1855年就得出: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dxd D J ρ-= 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

式中,J 为扩散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x 的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质量,其单位为kg/(m 2s);D 为扩散系数,其单位为m 2/s ;而ρ是扩散物质的质量浓度,其单位为kg/m 3。

式中的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方向与质量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对扩散第一定律的理解:⑴扩散第一方程是被大量实验所证实的公理,是扩散理论的基础。

⑵浓度梯度一定时,扩散仅取决于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描述原子扩散能力的基本物理量。

⑶在浓度均匀的系统中,尽管原子的微观运动仍在进行,但是不会产生宏观的扩散现象。

⑷扩散第一定律只适合于描述稳态扩散,即在扩散过程中系统各处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⑸扩散第一定律不仅适合于固体,也适合于液体和气体中原子的扩散。

4.1.2菲克第二定律稳态扩散的情况很少见,有些扩散虽然不是稳态扩散,只要原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很缓慢,就可以按稳态扩散处理。

但是,实际中的绝大部分扩散属于非稳态扩散,这时系统中的浓度不仅与扩散距离有关,也与扩散时间有关。

对于这种非稳态扩散可以通过扩散第一定律和物质平衡原理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图4-1 原子通过微元体的情况)(x xD t ∂∂∂∂-=∂∂ρρ 扩散系数一般是浓度的函数,当它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浓度很低时,可以视为常数,可简化为22x ∂∂-=∂∂ρρt 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二定律或扩散第二定律。

图原子通过微元体的情况4.1.3扩散方程的解1.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无限长扩散偶的扩散)将两根质量浓度分别是ρ1和ρ2,横截面积和浓度均匀的金属棒沿着长度方向焊接在一起,形成无限长扩散偶,然后将扩散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考察浓度沿长度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cs cx er( f x )
cs c0
整理ppt
2 Dt
例2:渗碳用钢及渗碳温度同上,求渗碳5h后距表 面0.5mm处的c含量。
解:已知cs,x,c0,D,t代入式得 (0.9% - c x )/0.7%=erf(0.521)=0.538 c x =0.52% 与例1比较可以看出,渗碳时间由2.38h增加到5h,
整理ppt
(2)表达式: 由扩散通量的定义,有
J D C x
式中J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g/(cm2.s)或mol/(cm2.s) ; D等于浓度梯度为1时在1秒内通过1㎡面积的物质质量或原
子数。D越大,则扩散越快。它是比例系数,称为原子扩散系 数; 负号表示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
若为纯铁渗碳,C0=0,则上式简化为:
x
CCs 1er f2 Dt
即可求出渗碳工件在经过t时间后,距表 面任意位置x处的碳浓度C(x,t)。
整理ppt
而在渗碳工艺中,若给定渗层厚度x处的渗碳浓度为定 值C,则上式可变形为:
cs cx er(f x )
cs c0
2 Dt
根据上式可以估算达到一定渗碳层深度所需要的时 间。
分别表示浓度分布曲线的振幅和宽度。当t=0 时,A=∞,B=0;当t=∞时,A=0,B=∞。 因此,随着时间延长,浓度曲线的振幅减小, 宽度增加,这就是高斯函数解的性质,
整理ppt
薄膜扩散源的浓度随距离及时间的变化,数字表示不同的Dt值
[例]制作半导体元件时,在硅表面涂敷总量 M=9.43×1019原子的硼薄层,加热到1100℃使 之扩散7×107s后,表面硼浓度达到多少?测得 此温度下硼在硅中的扩散系数D=4×10-7m2/s。

厦门理工材料考题1

厦门理工材料考题1

厦门理工材料考题1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一、填空题1、菲克第一定律JDC中,J为,D为某2、上坡扩散是指,扩散的驱动力是4、扩散系数与扩散激活能和扩散温度的关系表达式是7、上坡扩散是指扩散原子从向的扩散,产生上坡扩散的原因是合金系中存在着8、扩散第一定律只适用于条件,第一定律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在条件下,只要浓度梯度存在就会有扩散发生,而且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变化。

扩散流动方向是由浓度向浓度,此过程中扩散的驱动力是9、固体中原子的扩散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0、固体质点扩散的推动力是________。

二、判断题1、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温度下在铁中渗碳速度比在铁中渗铬的速度快。

()2、晶体结构对扩散有一定的影响,在致密度较大的晶体结构中,原子的扩散系数较大。

()3、原子扩散不可能从浓度低的区域向浓度高的区域扩散。

()4、菲克第一定律适用于稳态扩散,菲克第二定律只适用于非稳态扩散。

()5、冷变形金属中存在大量的空位、位错等晶体缺陷,这些缺陷阻碍原子的移动,减缓扩散过程。

()6、晶界上原子排列混乱,不存在空位,所以空位机制扩散的原子在晶界处无法扩散。

()8、渗碳处理常常在钢的奥氏体区域进行,是因为奥氏体的激活能比铁素体的激活能大,相同温度下奥氏体的扩散系数大比铁素体扩散系数大。

()9、晶体结构对扩散有一定的影响,在致密度较大的晶体结构中,原子的扩散系数较大()10、扩散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扩散进行。

14、通常晶体中原子的扩散激活能越高,其扩散系数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15、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梯度,所有扩散系统中,物质都是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

()16、逆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梯度.()17、浓度差会引起扩散,扩散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进行()三、选择题1、以下关于固体材料中的影响原子扩散的因素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温度是影响扩散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原子结合键能越大,扩散激活能越高,扩散越快C、晶体点阵的致密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小,912C时碳原子在铁中的扩散系数比在铁中的大。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4.1 复习笔记一、表象理论1.菲克第一定律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描述了一种稳态扩散,即质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根据扩散通量的定义,可得:由菲克第一定律可得:由此解得:2.菲克第二定律大多数扩散是非稳态扩散过程,某一点的浓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类过程可以由第二定律来描述,其表达式:如果假定扩散系数D与浓度无关,则上式可简化为:菲克第二定律三维表达式为:(1)化学扩散:扩散是由于浓度梯度所引起的,这样的扩散称为化学扩散;(2)自扩散:不依赖浓度梯度,而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称为自扩散,由Di表示。

3.扩散方程的解(1)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图4.1 扩散偶的成分一距离曲线若焊接面右侧棒的原始质量浓度ρ为零,则:而界面上的浓度等于ρ2/2。

(2)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体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即假定渗碳一开始,渗碳源一端表面就达到渗碳气氛的碳质量浓度ρ,可得:如果渗碳零件为纯铁(ρ0=0),可得:(3)衰减薄膜源初始扩散物质的浓度分布为:菲克第二定律对衰减薄膜源的解可用高斯解的方式给出:式中,k是待定常数。

假定扩散物质的单位面积质量为M,则薄膜扩散源随扩散时间衰减后的分布:当扩散时间越长,扩散物质初始分布范围越窄,高斯解就越精确。

而保证高斯解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为:如果在金属b 棒一端沉积扩散物质a(单位面积质量为M),经扩散退火后,其质量浓度为上述扩散偶的2倍,即因为扩散物质由原来向左右两侧扩散改变为仅向一侧扩散。

最终解为:由于在均匀化扩散退火时只考虑浓度在x=2λ时的变化,此时sin (x πλ)=1,所以因为所以由上式可知,要完全消除偏析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要求t →+∞4.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若组元i (i=1,2)的质量浓度为ρi ,扩散速度为v ,则其扩散通量:对于两个组元,它们的扩散总通量分别为:在扩散过程中,假设密度保持不变,则须满足:5.扩散系数D 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1)设无限长的扩散偶,其初始条件为: 当t=0时,玻耳兹曼引入参量η,使偏微分方程变为常微分方程得;(2)初始条件变为:当t=0时,将η和(4.37)式代入上式:得二、扩散的热力学分析1.上坡扩散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称为上坡扩散或者逆向扩散。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题与部分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题与部分答案

单项选择题:第 1 章原子结构与键合1.高分子材料中的 C-H 化学键属于。

(A)氢键(B )离子键( C)共价键2.属于物理键的是。

( A )共价键( B)范德华力( C)离子键3.化学键中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是。

( A )共价键( B)离子键( C)金属键第 2章固体结构4.以下不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是。

(A)铜( B)锰( C)铁5.fcc 、 bcc 、hcp 三种单晶材料中,形变时各向异性行为最显著的是。

( A ) fcc( B) bcc( C) hcp6.与过渡金属最容易形成间隙化合物的元素是。

(A)氮( B)碳( C)硼7.面心立方晶体的孪晶面是。

( A ) {112}(B ) {110}( C) {111}8.以下属于正常价化合物的是。

( A ) Mg 2Pb(B ) Cu5Sn( C) Fe3C第 3章晶体缺陷9.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

( A )肖特基缺陷(B )弗仑克尔缺陷( C)线缺陷10.原子迁移到间隙中形成空位 -间隙对的点缺陷称为。

( A )肖脱基缺陷(B ) Frank 缺陷( C)堆垛层错11.刃型位错的滑移方向与位错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是?( A )垂直(B)平行(C)交叉12.能进行攀移的位错必然是。

( A )刃型位错(B)螺型位错(C)混合位错13.以下材料中既存在晶界、又存在相界的是( A )孪晶铜(B)中碳钢(C)亚共晶铝硅合金14.大角度晶界具有 ____________ 个自由度。

(A)3(B)4(C)5第 4 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15.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稳态扩散的特征,即浓度不随变化。

( A )距离(B)时间(C)温度16.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

( A )原子互换机制(B)间隙机制(C)空位机制17.固体中原子和分子迁移运动的各种机制中,得到实验充分验证的是( A )间隙机制(B)空位机制(C)交换机制18.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

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第4章

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第4章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 组成的微体积,J1、J2为进入、 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 单位时间内物质流入体积元的速率应为: 在dx距离内,物质流动速 率的变化应为:
所以在平面2物质流出的速率应为:
物质在体积元中的积存速率为:
积存的物质必然使体积元内的浓度变化,因此 可以用体积元内浓度C旳dx随时间变化率来表示 积存速率,即
• 无规则行走的,扩散距离与步长的关系。 • 响扩散的主要因素。
• 反应扩散的特点和能应用相图确定反应扩 散出现相类型。
• 运用电荷中性原理确定不同情况下出现的 缺陷类型。
• 高分子链柔韧性的表征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 线型非晶高分子、结晶高分子和非完全结 晶高分子力学状态的差异和起因。
学习方法指导
In 1855, he introduced “Fick’s Law of Diffusion” which described the dispersal of gas as it passes through a fluid membrane. (Figure 4.2) An astigmatism in his eyes led Fick to explore the idea of a contact lens, which he successfully created in 1887. His other resear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echnique to measure cardiac output. Adolf Fick’s work served as a vital precursor in the studies of biophysics, cardiology, and vision.

分子和原子运动

分子和原子运动

分子和原子运动一、引言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的运动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以及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分子的运动1. 热运动分子具有热运动,它们不断地做无规则的振动、旋转和平动。

这种运动是由分子内部的热能引起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热运动使得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碰撞,从而影响物质的性质。

2. 扩散运动分子的扩散运动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的自由运动。

在气体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它们以高速无规则运动,不断碰撞、弹开,从而实现了气体的扩散。

在液体和固体状态下,分子的扩散运动受到限制,但仍然存在。

3. 分子的振动分子的振动是指分子的原子核和电子云围绕平衡位置上下振动。

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决定了分子的能量,从而影响物质的性质。

不同物质的分子振动方式各异,如固体中的分子振动更加有序,而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振动则更加混乱。

三、原子的运动1. 热运动原子的热运动类似于分子的热运动,它们也具有无规则的振动、旋转和平动。

原子的热运动速度较快,但相对于分子而言,由于原子的质量较小,速度较大。

2. 原子的扩散运动原子的扩散运动是指原子在空间中的自由运动。

在固体中,原子通过晶格的振动和相互碰撞来实现扩散运动。

在液体和气体中,原子的扩散运动更加自由,使得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

3. 原子的振动原子的振动是指原子围绕平衡位置上下振动。

与分子的振动类似,原子的振动也是受到热能的驱动。

原子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决定了物质的热量、导电性等性质。

四、分子和原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物质的状态变化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方式直接影响物质的状态变化。

当物质受热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使得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或气体状态。

反之,当物质受冷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减慢,使物质从气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

2. 物质的热性质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使得物质具有热传导、热膨胀等性质。

第4章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扩散

第4章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扩散

一、 无规则行走扩散
模型: 1、 无外场推动力,浓度差极小;
2、 质点由于热运动获得活化能,从而引起迁移;
3、 就一个质点来说,其迁移是无序的,随机的,各方面几率相同, 迁移结果不引起宏观物质流,而且每次迁移与前次无关。
在晶格中取两个相邻的点阵面,
n1--第一点阵面密度 ; n2--第二点阵面密度; --两原子间距;
第一定律仅适用于稳态扩散,即 在扩散过程中,合金各处的浓度 及浓度梯度都不随时间改变的。
当固体中存在着成分差异时,原子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如何描 述原子的迁移速率,阿道夫·菲克(Adolf Fick)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1855 年就得出: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
J D d
3.空位机制
晶体中存在着空位。这些空位的存在使原子迁移更容易,故 大多数情况下,原子扩散是借助空位机制。空位机制产生 Kirkendall效应。
由于原始界面的移动,界面移向原子扩散速率 较大的一方,这种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4.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 对于多晶材料,扩散物质可沿三种不同路径进行,即晶体
内扩散(或称体扩散),晶界扩散和样品自由表面扩散,并分 别用DL和DB和DS表示三者的扩散系数。
晶体内扩散DL < 晶界扩散Db < 表面扩散Ds 5. 位错扩散
原子通过位错扩散。温度越低,原子在位错中的时间越长, 在点阵中跳动的时间越短。
把 原 子 在 缺 陷 中 的 扩 散 称 为 短 路 扩 散 ( short-circuit diffusion)。固态金属或合金中的扩散主要依靠晶体缺陷来进 行。
大的电场或温度场也促使晶体中原子按一定方向扩散,造成 扩散原子的不均匀性。
4.3 扩散的原子理论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 4. 1 表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 laws)
扩散(diffusion): 在一个相内因分子或原子的热激活运动导 致成分混合或均匀化Fra bibliotek分子动力学过程。
当外界提供能量时,固体金属中原子或分子偏离平衡位置的周 期性振动,作或长或短距离的跃迁的现象。

加入染料
部分混合
时间
完全混合
碳的扩散方向 Fe-C合金
高碳含量区域
低碳含量区域
4.1.1 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
稳态扩散 (d = 0)
dt
dx
1
2
(1>2)
J
=
d -D

dx
J
J: 扩散通量(mass flux), kg/(m2s) D: 扩散系数(diffusivity), m2/s : 质量浓度,kg/m3
• 描述非稳态扩散(non—steady state diffusion)。在扩 散过程中各处的浓度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而通过各 处的扩散流量不再相等而随距离和时间发生变化。
• 表达式: = (D )
t x x
• ※ 若D与浓度无关,则表达式: 4.3式(P130)
※ 三维扩散情况且D是各向同性,则表达式: 4.4式
解微分方程 → 引入中间变量和误差函数 → 求通解(式 4.6)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求特解(式4.7、4.8)
• 2.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体--表面热处理过程 。 相当于无限大情况下半边的扩散情况
求解方法同上,特解为(式4.9、4.10 简化式4.11) 初始条件: t=0时,x≥0, = 0 边界条件:t>0时,x=0, = s,x=∞, = o 可解得方程的解 = s [1-erf(x/(4Dt)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物质的迁移可通过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进行。

在气体和液体中物质的迁移一般是通过对流和扩散来实现的。

但在固体中不发生对流,扩散是唯一的物质迁移方式,其原子或分子由于热运动不断地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扩散是固体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如金属铸件的凝固及均匀化退火,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陶瓷或粉末冶金的烧结,材料的固态相变,高温蠕变,以及各种表面处理等等,都与扩散密切相关。

要深入地了解和控制这些过程,就必须先掌握有关扩散的基本规律。

研究扩散一般有两种方法:①表象理论一根据所测量的参数描述物质传输的速率和数量等;②原子理论一扩散过程中原子是如何迁移的。

本章主要讨论固体材料中扩散的一般规律、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机制等内容。

固体材料涉及金属、陶瓷和高分子化合物三类;金属中的原子结合是以金属键方式;陶瓷中的原子结合主要是以离子键结合方式为主;而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结合方式是共价键或氢键结合,并形成长链结构,这就导致了三种类型固体中原子或分子扩散的方式不同,描述它们各自运动方式的特征也是本章的主要目的之一。

4.1表象理论4.1.1菲克第一定律当固体中存在着成分差异时,原子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

如何描述原子的迁移速率,阿道夫·菲克(Adolf Fick)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1855年就得出: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

式中,J为扩散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x的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质量,其单位为kg/(m2s);D为扩散系数,其单位为m2/s;而r是扩散物质的质量浓度,其单位为kg/m3。

式中的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方向与质量浓度梯度4.2扩散的热力学分析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现象,扩散的结果导致浓度梯度的减小,使成份趋于均匀。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扩散过程都是如此,物质也可能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

例如铝铜合金时效早期形成的富铜偏聚区,以及某些合金固溶体的调幅分解形成的溶质原子富集区等,这种扩散称为“上坡扩散”或“逆向扩散”。

从热力学分析可知,扩散的驱动力并不是浓度梯度,而应是化学势梯度,由此不仅能解释通常的扩散现象,也能解释“上坡扩散”等反常现象。

决定组元扩散的基本因素是化学势梯度,不管是上坡扩散还是下坡扩散,其结果总是导致扩散组元化学势梯度的减小,直至化学势梯度为零。

引起上坡扩散还可能有以下一些情况:1).弹性应力的作用。

晶体中存在弹性应力梯度时,它促使较大半径的原子跑向点阵伸长部分,较小半径原子跑向受压部分,造成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不均匀分布。

2).晶界的内吸附。

晶界能量比晶内高,原子规则排列较晶内差,如果溶质原子位于晶界上可降低体系总能量,它们会优先向晶界扩散,富集于晶界上,此时溶质在晶界上的浓度就高于在晶内的浓度。

3).大的电场或温度场也促使晶体中原子按一定方向扩散,造成扩散原子的不均匀性。

4.3扩散的原子理论4.3.1扩散机制在晶体中,原子在其平衡位置作热振动,并会从一个平衡位置跳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即发生扩散,一些可能的扩散机制总结在图4.8中。

图4.8 晶体中的扩散机制1.交换机制相邻原子的直接交换机制如图4.8中a所示,即两个相邻原子互换了位置。

4个原子同时交换,其所涉及到的能量远小于直接交换。

2.间隙机制在间隙扩散机制中(如图4.8中d所示),原子从一个晶格中间隙位置迁移到另一个间隙位置。

3.空位机制晶体中存在着空位。

这些空位的存在使原子迁移更容易,故大多数情况下,原子扩散是借助空位机制,如图4.8中c 所示。

4.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对于多晶材料,扩散物质可沿三种不同路径进行,即晶体内扩散(或称体扩散),晶界扩散和样品自由表面扩散,并分别用D L 和D B 和D S 表示三者的扩散系数。

4.3.2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1.原子跳跃频率以间隙固溶体为例,溶质原子的扩散一般是从一个间隙位置跳跃到其近邻的另一个间隙位置。

图4.11面心立方结构的八面体间隙及(100)晶面 图4.12 原子的自由能与其位置的关系 图4.11(a )为面心立方结构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图4.11(b )为面心立方结构(100)晶面上的原子排列。

图中1代表间隙原子的原来位置,2代表跳跃后的位置。

在跳跃时,必须把原子3与原子4或这个晶面上下两侧的相邻原子推开,从而使晶格发生局部的瞬时畸变,这部分畸变就构成间隙原子跳跃的阻力,这就是间隙原子跳跃时所必须克服的能垒。

如图4.12所示,间隙原子从位置1跳到位置2的能垒DG =G 2-G 1,因此只有那些自由能超过G 2的原子才能发生跳跃。

2.扩散系数对于间隙型扩散,设原子的振动频率为v ,溶质原子最邻近的间隙位置数为z (即间隙配位数),则G 应是v ,z ,以及具有跳跃条件的原子分数e DG/ kT 的乘积,即式中D 0称为扩散常数;D U 是间隙扩散时溶质原子跳跃所需额外的热力学内能,该迁移能等于间隙原子的扩散激活能Q 。

上述式的扩散系数都遵循阿累尼乌斯(Arrhenius )方程:式中,R 为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J/(mol K);Q 代表每摩尔原子的激活能,T 为绝对温度。

由此表明,不同扩散机制的扩散系数表达形式相同,但D 0和Q 值不同。

4.4影响扩散的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扩散速率的最主要因素。

温度越高,原子热激活能量越大,越易发生迁移,扩散系数越大。

2.固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固溶体,原子的扩散机制是不同的。

间隙固溶体的扩散激活能一般均较小,例如,C ,N 等溶质原子在铁中的间隙扩散激活能比Cr ,Al 等溶质原子在铁中的置换扩散激活能要小得多,因此,钢件表面热处理在获得同样渗层浓度时,渗C ,N 比渗Cr 或Al 等金属的周期短。

3.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对扩散有影响,有些金属存在同素异构转变,当它们的晶体结构改变后,扩散系数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如铁在912℃时发生g-Fe«a-Fe 转变,a-Fe 的自扩散系数大约是g-Fe 的240倍。

所有元素在a-Fe 中的扩散系数都比在g-Fe 中大,其原因是体心立方结构的致密度比面心立方结构的致密度小,原子较易迁移。

4.晶体缺陷在实际使用中的绝大多数材料是多晶材料,对于多晶材料,正如前已述,扩散物质通常可以沿三种途径扩散,即晶内扩散、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

若以Q L ,Q S 和Q B 别表示晶内、表面和晶界扩散激活能;D L ,D S 和D B 分别表示晶内、表面和晶界的扩散系数,则一般规律是:Q L >Q B >Q S ,所以D S >D B >D L 。

晶界、表面和位错等对扩散起着快速通道的作用,这是由于晶体缺陷处点阵畸变较大,原子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易于跳跃,故各种缺陷处的扩散激活能均比晶内扩散激活能小,加快了原子的扩散。

5.化学成分不同金属的自扩散激活能与其点阵的原子间结合力有关,因而与表征原子间结合力的宏观参量,如熔点、熔化潜热、体积膨胀或压缩系数相关,熔点高的金属的自扩散激活能必然大。

扩散系数大小除了与上述的组元特性有关外,还与溶质的浓度有关,无论是置换固溶体还是间隙固溶体均是如此。

6.应力的作用如果合金内部存在着应力梯度,那么,即使溶质分布是均匀的,但也可能出现化学扩散现象。

4.5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在金属和合金中,原子可以跃迁进人邻近的任何空位和间隙位置。

但是在离子晶体中,扩散离子只能进人具有同样电荷的位置,即不能进人相邻异类离子的位置。

离子扩散只能依靠空位来进行,而且空位的分布也有其特殊性。

由于分开一对异类离子将使静电能大大增加,为了保持局部电荷平衡,需要同时形成不同电荷的两种缺陷,如一个阳离子空位和一个阴离子空位。

形成等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空位的无序分布称为肖脱基(Schottky)型空位。

在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键的结合能远大于金属键的结合能,扩散离子所需克服的能垒比金属原子大得多,而且为了保持局部的电中胜,必须产生成对的缺陷,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能量,再则扩散离子只能进人具有同样电荷的位置,迁移的距离较长,这些都导致了离子扩散速率通常远小于金属原子的扩散速率。

还应指出,阳离子的扩散系数通常比阴离子大。

因为阳离子失去了它们的价电子,它们的离子半径比阴离子小,因而更易扩散。

例如,在NaCl中,氯离子的扩散激活能约是钠离子的2倍。

4.6高分子的分子运动高分子是由分子链组成的。

分子链中的原子之间、链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强的共价键结合。

这种结合力为分子链的主价力,它的大小取决于链的化学组成。

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弱的范德华力和氢键。

这类结合力为次价力,约为主价力的1%~10%。

但因为分子链特别长,故总的次价力常常超过主价力。

由于高分子的结构与金属或陶瓷的结构不同,因此,影响高分子力学行为是分子运动,而不像金属或陶瓷中的原子或离子运动。

可以说,分子运动是联系高分子微观结构和各种宏观性质的桥粱。

4.6.1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高分子的主链很长,通常是蜷曲的,而不是伸直的。

在外界的影响下,分子链从蜷曲变为伸直是通过分子运动来实现的,分子链的运动起因于主链中单键的内旋转。

单键的s 电子云分布是轴对称的,因此高分子在运动时单键可以绕轴旋转,称为内旋转。

键的键角为109°28′由于单键内旋导致了原子排布方式的不断变换,产生了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称为构象。

高分子链的构象是统计性的。

由统计规律可知,分子链呈伸直构象的几率是极小的(即熵值小),而呈蜷曲构象的几率较大(即熵值大)。

因此,分子链通常是呈蜷曲状态的。

由此可见,单键的内旋转是导致高分子链蜷曲构象的原因,内旋越自由,蜷曲的趋势越大,表明高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

4.6.2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大致可分为两种尺寸的运动单元,即大尺寸单元和小尺寸单元。

前者是指整个高分子链,后者是指链段或链段以下的小运动单元。

有时按低分子的习惯称法,把整个高分子链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各种小尺寸运动单元的运动则称为微布朗运动。

如果在较低温度下,热能不足以激活整个高分子链或链段的运动,则可能使比链段小的一些运动单元发生运动。

若当温度升高,热能可进一步激活部分链段的运动,尽管整个高分子链仍被冻结,这时高分子链可产生各种构象,以此对外界影响作出响应,或扩张伸直或蜷曲收缩。

若温度进一步升高,分子的动能更大,在外力的影响下有可能实现整个分子的质心位移——流动,高分子化合物流动时不像低分子化合物那样以整个分子为跃迁单元,而是像蛇那样前进,通过链段的逐步跃迁来实现整个大分子链的位移。

单键内旋或链段的柔顺性取决于高分子的结构和其所处的环境(温度、压力、介质等)。

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