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未成年人犯罪
毕业论文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未成年人犯罪引言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未成年人犯罪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之策。
一、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家庭经济困难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学校暴力、学业压力过大等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败坏、犯罪行为的宣扬、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二、后果分析1. 个人后果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可能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被社会边缘化。
同时,犯罪行为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卑、焦虑等问题。
2. 社会后果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犯罪行为会对社会的安全造成威胁,增加社会治安压力。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也会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冲击,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应对之策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3.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同时,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
结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解决。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大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享乐至上的幸福观;二是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四是淡薄模糊的法制观。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
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预防策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预防策略研究引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存在的原因1. 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的不稳定和困难、父母离异和忽视、单亲家庭、经济困境等都会增加孩子犯罪的风险。
2. 心理和情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自卑感、孤独感、挫折感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寻求非法途径来获得满足。
3. 学校问题: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学业压力、校园霸凌等因素可能推动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4. 社会影响力:负面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的滥用、挑战权威、缺乏社区支持等都可能使未成年人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
二、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1. 家庭和社区的合作:鼓励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互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家庭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未成年人。
2. 早期干预和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干预程序,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3. 加强学校教育:完善教育机会,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减轻学习压力和心理困扰。
4. 着重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通过提供培训和资源,教育未成年人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情感管理。
5. 加强法律和司法系统:建立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法律和司法系统,确保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处理和严厉惩罚。
三、全球范围内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1.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通过建立青年法庭、提供早期干预服务和教育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美国:美国不仅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也致力于早期干预和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3. 北欧国家:北欧国家以其社会福利制度和综合干预方案而闻名,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 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强调家庭支持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有效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矫治,下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打架斗殴,都有其犯罪的影子。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同时,一些犯罪的未成年人,除了造成社会的恶劣影响之外,也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问题着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复杂,不同的未成年犯罪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和动机。
总体来说,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1. 家庭原因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犯罪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些未成年犯罪者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关注,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想要通过犯罪来吸引家人的注意力。
此外,一些家庭缺乏有效的管教和规范,导致未成年人不懂规矩,从而有可能犯罪。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热点问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有些未成年人在环境中接触到大量的犯罪行为和不良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犯罪是一种“酷”的表现方式,逐渐变得冷漠和自私。
3.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但是学校环境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一些学校中存在暴力和恐吓行为,甚至包括一些老师的高压教育方式,也会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逆反情绪和犯罪想法。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矫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对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家庭教育首先应发挥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儿童行为规范标准,签订家庭规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不良行为。
2. 学校教育对策学校是未成年人的主要学习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防范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不良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独生子女等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2.社会环境不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媒体暴力影响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在道德和法律标准上的失范。
3.学校环境不良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学校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关系不良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到其道德和心理健康。
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很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政府要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让未成年人懂得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引导其积极面对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从而消除问题的隐患。
4.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不服从教育的未成年人,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严惩,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引起强烈自我反省。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律性质,采取挽救为主,严惩为辅的态度。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保护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和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的危害,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重点介绍相关预防与保护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心理问题等。
首先,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未成年人在贫困地区、青少年犯罪频发区域等相对差强人意的环境中容易受到犯罪诱惑。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中的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父母的关注缺失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容易让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育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
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此外,社会组织和家庭也应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帮助未成年人良好成长。
其次,加强社会安全保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社区、警察和法律机构需要提供更好的安全环境和保护措施,减少犯罪发生的机会。
此外,对重特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制裁力度也应加强,以形成威慑力。
最后,社会大众应关注未成年人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机会和帮助,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措施除了预防外,保护未成年人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
社会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同时,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确保他们在司法程序中得到公正的待遇。
其次,建立社会保障网络,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救助机构和服务体系,为那些生活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关爱和帮助。
此外,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手段。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热线,为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基础(一)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
社区通过建立规范、加强监督和提供支持,增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控制,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在社区中,良好的榜样和积极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青少年的发展置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中,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区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其环境和互动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三、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与措施(一)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整合社区资源,如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服务。
(三)改善社区环境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减少犯罪诱因。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增加监控设施,整治不良场所。
(四)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具体社区名称通过成立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小组,联合学校、家庭和警方,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加强社区巡逻和环境整治,该社区青少年犯罪率在过去几年显著下降。
(二)案例二另一个社区名称打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免费的兴趣班和辅导课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深入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照顾,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他们对社会价值观念认识不到位,或者对法律的尊重不够。
2. 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的重要成长环境,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但是,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导致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受到不良影响,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现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毒品、色情、暴力等等。
未成年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预防措施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学校预防措施学校是未成年人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未成年人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 社会预防措施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比如,加强社会管理,打击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等。
三、结语总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艰苦而重要的任务,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预防未成年犯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未成年犯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将探讨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相关内容。
首先,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都应该对其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有力措施可以防止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其次,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家庭应该从小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尊重性别平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以此来强化其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同时应该建立早期干预机制,及时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征兆。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执行效率,加大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力度。
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加强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预防未成年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综述-未成年⼈犯罪预防研究⽂献综述论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摘要] 未成年作为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和发展。
各国均很重视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的与⽇俱增,已经占据了刑事犯罪的重⼤⽐例。
未成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学界多年的研究热点。
本⽂欲与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现状,包含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以及未成年犯罪后的补救措施等,将问题聚焦在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可以对我国的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预防和补救措施起到⼀定的推动作⽤。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犯罪;犯罪预防;犯罪矫正未成年犯罪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献中的界定和概念也具有稍许不同, 但在核⼼内容和根本精神上基本相同。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四周岁⾄未满⼆⼗五周岁的⼈触犯了刑事法律⽽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为。
未成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公害之⼀,思及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各种学说、专著和理论应运⽽⽣,众说纷纭、莫衷⼀是,对于实践中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抑制也见效甚微,需要我们在此领域内更深更全⾯的进⾏探索。
[1]1研究概况随着社会各⽅⾯的发展,由未成年犯罪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已然成为学界乃⾄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间题。
我国法学理论⼯作者和实践⼯作者对未成年犯罪进⾏了⼴泛讨论和深⼊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专业论⽂,部分科研成果被⼴泛地转载,对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及对策的研究贡献了巨⼤的⼒量。
笔者主要通过查阅⼤量国家有关法律条⽂、相关的期刊及报纸,并在⽹上检索了了⼤量资料,以及⼀些专著来对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进⾏简单的述评。
关于⼀个学术的研究,⾸先要从研究主体上看,若研究主题都很专业并且具有相当的学术⽔平,那么该问题的研究⽔平也具有⼀定的层次。
关于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量主要由⾼校相关院系、社会科学院、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和其他关⼼未成年群体的组织和群众组成,其中理论界以⾼校居多,实践部门以检察机关参与热情较⾼。
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1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家庭环境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 家庭暴力:在受到家庭暴力影响下,孩子容易形成攻击性行为模式。
- 缺乏父母陪伴:父母忙于工作等原因导致缺乏与孩子沟通和陪伴时间,使得孩子易感到寂寞和无助。
-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父母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反叛心理。
1.2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学校环境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 学业压力过大:由于学业压力过大,一些学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 同伴压力:在不良同伴的影响下,孩子容易受到引诱和诱导,参与违法活动。
- 学校暴力:学校暴力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报复心理。
1.3 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和行为也有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社会环境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 经济困难: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基本生活资源,更容易陷入犯罪。
- 媒体暴力:过度暴力色情的媒体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模仿并参与违法行为。
- 社会道德缺失: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违法行为的冲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2.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 - 父母关注和陪伴: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 建立良好家庭氛围: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怀。
- 合理教育方式:父母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松。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最终定稿)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最终定稿)第一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及其家庭幸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和发展。
因此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开展思想品德和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和学会做人,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二至三岁,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大幅上升,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1年的2.1%。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分析,未成人犯罪在经历了1995、1996年的低潮期后,最近再次呈上趋势。
从这些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犯罪主体低龄化,在校生增多。
有的学生逃学、弃学,并擅自离家出走,流浪各地,以盗窃、抢劫所得为生。
其二、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盗枪、抢枪杀人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
当前未成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且有充分准备。
作案手段日趋成人化,作案后毁灭罪证、破坏现场。
其三、团伙犯罪增多,有些地方的未成年人还参与带有“帮会”“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偷盗、敲诈、抢劫无所不干。
其四、强奸及奸淫幼女等性犯罪突出,受害对象大多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危害性大。
其五、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劳动收入,又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因此这些未成年人犯罪中仍以财产犯罪为主。
据媒体报道:2000年5月12日,湖北省公安机关依法将一名初三学生龚某刑事拘留,因为他在当年4月间先后四次蒙面持刀对母校的10多位低年级学生实施暴力抢劫,致使两名无安全感的学生被迫辍学,一时间成为“校园幽灵”。
1999年11月,宁波某山区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因缺少零花钱而去勒索钱财,将一名同学用刀活活砍死。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原因预防对策个人自身年少无知,法律意识淡薄;盲目模仿影视作品情节;盲目从众心理;不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让报复心理作祟;寻求刺激、逞强好胜;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制力差,易受不良诱惑影响;道德品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坚守自己行为的法律底线,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好公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不盲目模仿和从众,拒绝不良诱惑;谨慎交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重视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错就改,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正确对待父母老师的批评教育。
青春期逆反心理;好奇心强。
主动与同学、师长沟通,走出逆反;开展系列活动正确引导大家的好奇心;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法制、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不良社会风气、不良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和毒害;青少年活动场所缺乏。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加对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并对他们优惠或免费开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打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对“双差生”缺乏有效教育方法;解决辍学问题力度不够;忽视学校德育工作。
强化学校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等。
家庭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监护人的不良品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和监护人应切实履行家庭保护的各项措施;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良好的方法教育和影响子女;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等。
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未成年人犯罪:一个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对犯罪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等多个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社会背景:1.1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工作忙碌、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出现。
1.2 媒体与网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加深。
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体内容中的暴力、犯罪元素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2.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父母忽视等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2.2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一些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问题。
学校欺凌、教师纵容等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等问题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三、预防措施: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3.3 社会关怀的加强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减少贫困家庭的压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进学校教育、加强社会关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留在家乡,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使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缺陷,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导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其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4. 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不仅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有效防控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
2.1 社会原因2.1.1 社会变革与家庭教育缺失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互联网和媒体的普及,传统道德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些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疏于关心和教育子女,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加剧。
2.1.2 社会不公平和贫困贫困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未成年人失去了发展机会,易于误入犯罪的歧途。
2.1.3 学校教育缺失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
学校应该对未成年人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2 个体原因2.2.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家长溺爱或者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2.2.2 心理因素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攻击性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容易导致他们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犯罪倾向。
2.2.3 同伴因素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会受到不良同伴的引诱,从而开始犯罪活动。
2.2.4 法律意识淡薄未成年人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相对较少,很多犯罪行为是在对法律不了解或者对法律轻浮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需要采取多种预防对策,包括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措施。
3.1 社会层面的预防对策3.1.1 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教育水平,减少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犯罪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稳定和和谐与否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若家庭存在家暴、离异、重男轻女等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影响,若过于纵容或严厉对待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形成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物质贫困、社会地位的低下、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问题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挫折感和不满情绪,从而通过犯罪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此外,成人犯罪的样板行为、暴力媒体的影响也会进一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3.个人因素个人心理问题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
例如,自卑感、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不能正确处理情绪等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找不到释放情绪的途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使之价值观出现与正常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情况。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应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接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
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
“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一人犯数罪现象不断增加。
有的未成年人在实施侵犯财产罪时,兼有抢劫、强奸、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暴力行为。
有的未成年人在实施人身伤害时,兼有对财产的侵犯。
这种同一罪犯同时实施数种犯罪的行为,后果极其严重,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犯罪方式智能化未成年人学习能力强,他们擅于研究影视出版作品中的犯罪手段,在有些犯罪中甚至表现出比没有文化的成年人更加智能化的特点。
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另外,现在未成年人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加大了公安机关的破案难度,同时也显示出主观恶性的增强。
5.犯罪形态团伙化,共同犯罪现象普遍未成年人易于抱团的心理,加上近年来影视作品中黑帮剧情的盛行,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由未成年人纠合在一起,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另一种是由成年人控制、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特别是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作案纪律和反侦查措施,已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6.未成年人再犯罪率较高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正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未成年人在刑满释放后,禁不住诱惑,而重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累犯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因为在经过刑罚处罚后,罪犯没有改过自新,反而会由初犯的恐惧,转化为习惯和麻木,所犯新罪往往比前罪要严重的多,而且也学会了一些新的犯罪方式或反侦查手段,不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1.未成年人生理特征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未成年人的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力量也得到了加强,这使得未成年人能够进行有威胁性的攻击行为。
特别是随着营养结构的升级,近年来出现了青少年早熟的现象。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性的萌芽和成熟。
未成年人随着身体发育,性机能逐渐成熟,就会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产生强烈的接触异性的欲望和冲动。
同时随着未成年人日趋早熟,性的要求逐渐强烈,对异性和性生活的好奇也越来越强烈,而由于社会分配、法律规定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一部分青年的性欲要求得不到满足。
并且在现代社会青年结婚呈现逐渐高龄化的特点,青年人从性成熟到拥有满足性欲的合法方式,平均年龄长达有10 余年,加上自控能力较弱,缺乏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极容易在外界不良信息的刺激下,采取非法、甚至暴力的手段满足低级的本能生理需要,从而导致性犯罪。
此外,由于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未成年人又表现出精力过剩、兴奋性高、控制能力低的群体特征。
较强的力量与较弱的自控能力间的矛盾使未成年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热情过高,容易冲动。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未成年人犯罪中情景性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2.未成年人心理特征(1)好奇心重,自制力弱青少年时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主要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探究一下,而且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如果能接触到美好的东西,对于未成年人开拓眼界,发展有益的兴趣特长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自制力较弱,那些良好的习惯往往是需要较高的自制力才能养成的,但是不好的行为却常常是刺激而易于沾染的。
未成年人尤其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求刺激,如果不加管教,任其受暴力、色情、凶杀等不健康影视、书刊的影响,那么未成年人极有可能模仿这些行为,最终导致犯罪。
(2)做事冲动,不计后果自制力差还使未成年人呈现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特征。
未成年人大多愿意表现和突出自己,喜欢逞能好强,遇事冲动,行为过激。
(3)盲从心理,易受唆使未成年人由于认知水平较低,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法成年人花言巧语的蛊惑,成为成年人犯罪的助手甚至沦为犯罪工具。
另外,未成年人相互之间也容易盲从,自行组成犯罪团伙进行共同犯罪。
据公安机关在破案后调查,在许多共同犯罪或团伙犯罪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只是人云亦云,追随其他成员盲从干事,或者是出于“江湖义气”,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
(4)逆反心理,挑战权威从生理角度上讲,青少年时期正是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当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未成年人会感到“不堪忍受”,并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他们就会与父母、老师规定的纪律背道而驰,以出走、自杀、犯罪等手段来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
(5)好胜心理,意气用事好胜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恰当的引导会让他们奋发上进。
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就会演变为意气与报复。
好胜心强的未成年人喜欢模仿电影电视里的江湖义气,非常敬佩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的侠士风范。
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豪杰”,视冒险亡命为“快乐刺激”。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大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格塑造期,这些心理特征是极易受到误导而产生心理问题的。
随着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生活能力的增强和活动领域的扩大,未成年人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上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呈现出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矛盾现象,但是性机能的成熟又使其在心理上与家长和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既希望被理解,又羞于启齿,不愿受人干预,这就形成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阶段的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的因素(1)家庭教育功能缺损。
近年来全国各地离婚率不断上升,直接受害的就是小孩,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父母因忙于重新组建家庭或忙于工作而放松未成年人的教育,他们对子女平时疏于过问,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有的甚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子女犯罪。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往往溺爱子女,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了子女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等不良心理习惯。
任性、蛮横、为所欲为等畸型性格突出,当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尝试用违法途径达到目的。
很多时候家长因本人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性格特点等因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己步人误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只会简单地责怪孩子不争气、没出息、不听管教,而没有从自身教育方式上找原因。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降,采取强硬专制的手段,轻则骂之,重则打之,以为如此管教,定能教育好孩子,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3)家庭榜样教育不良。
有的父母本身形象不佳,或思想不健康,或作风不正派,或行为不检点,甚至违法犯罪,时间一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沾上恶习。
2.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校教育不利,也会影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很多中小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个别教师素质较差,错误引导未成年学生。
近几年,教师辱骂、体罚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这些教师的行为举止和语言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良的引导作用。
另外,学校收费过重,辍学人如曾加,这些过早辍学的孩子,由于所受的学校教育不够,法制观念淡薄,在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周边环境恶劣,许多学校身处闹市,周围大量存在网吧、酒吧、歌舞厅等各种未成年人不宜进人的娱乐场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社会影响的因素(1)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钱是万能论”错误思潮的影响。
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为了个人的需要可以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乃至生命。
(2)受大众传媒不健康的内容影响。
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以充满“拳头”和“枕头”内容对未成年人起着教唆作用。
近年来,各类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媚俗作品随处可见,其宜扬的色情、迷信、赌博、暴力、恐怖等内容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起了错误导向作用。
(3)整天流连电子游戏机室和网吧也是未成年人走向堕落重要原因。
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但是某些人为利益所驱,根本不顾法律的规定。
许多学生一旦迷上,就好像染上了“毒瘾”,经常不回家,不上学,更甚者,在那里结识了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并受他们的教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法律制度的因素我国到目前为止涉及未成年人内容的法律、规章、制度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此外就是一些司法解释以及《刑法》等中一些零星涉及未成年犯罪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