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运动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章 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1章  地震波的运动学

hi vi p 1 (vi p) 2 hi
)
t 2
i 1
2 x 2 t t t0 t0 2 t0 v x2 t( ) t0 0 1 2 4h x 当 1时,按泰勒公式展开: 2h 1 x 2 t t0 [1 ( ) ] t0 2 2h x2 x2 t0 2 2 2(vt0 ) 2v t 0
直 达 波 , 反 射 波 , 折 射 波 的 实 际 记 录
反射波
折射波
三、多界面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 交叉时的概念。 x ti t v1 ON OM ti v0 v1 折射波的延迟时 注:ti 在数值上等于沿实际路 径传播时间与从激发点 直接 沿地面以速度 v1传到接收点的时间差。
• 概念:时距曲线----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距离的 关系曲线。 • 正演:地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分析波场特征、传播规律(理论) • 反演:在理论的指导下由观测数据作地质分 析(构造、物性参数)。
地 质 模 型
正 演
反 演
地 震 数 据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及直达波时距曲线
1、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
四、正常时差
3、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 地震 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 t,即 得到 x 处的自激自收时间 t0, 2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 校正, 或者动校正。 补充:相对应的,静校 正常在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中用到。
(b)多道接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a)自激自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相对应
(b)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二、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2、曲线方程:
o*S t V
2 x 2 4h0 V

第四章_地震波运动学

第四章_地震波运动学

∑ ∑ n
n
x = 2 hitg αi =
i=1
i=1
2 hi P Vi 1 − P 2Vi 2
所以,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旅行时 曲线可以用参数 P 表示为:
∑ ⎪⎧t = n

V i =1 i
2hi 1 − P 2Vi2
∑ ⎨
⎪ ⎪⎩
x
=
n i =1
2hi PV i 1 − P 2Vi2
公式中的Vi 是地震波在每个单层中的传播速度
称的双曲线
四、正常时差(normal moveout-NMO)
• 正常时差的定义: • 一、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
的反射波旅行时同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 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 二、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 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 旅行时之差。
第3章 地震勘探方法-§3-1方法原理
正常时差校正的目的: 使得共炮点道集的反 射波同相轴能反映地 下界面的实际产状。 右图的绿点表示实际 反射点的位置,而兰 点表示的是时距曲线 上对应的位置。黄点 表示动校正后的时距 R′ 曲线位置。
A
t
Δtn
t0
o
x
s
R
B
五、倾角时差
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 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4、绕射波的时距曲线的特点:
1)双曲线,但其弯曲度相比于同t0 的反射
波而言要弯曲得多; 2)绕射波的极小点在绕射点R的正上方 极小点的坐标为:
( ) ⎪⎧ x min = l
⎨ ⎪⎩ t min
=1 v
l2 + h2 + h
4、绕射波的时距曲线的特点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 ppt课件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  ppt课件

ppt课件
5
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
1、知道时间函数的具体形式 f(t),可以直 接用付氏变换公式计算频谱F(ω)
F() f (t)e jtdt
f (t)
1
F ()e jtd
2
ppt课件
6
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
2、知道信号的图形,但不知道具体的函数 关系。
(1)模拟方法:
把波形变成一个连续的电信号,用频谱分 析仪进行频谱分析。
• 2)平滑性:地层界面的平滑程度。地下界 面的凹凸不平会使反射波能量分散,而光 滑平整的界面是形成连续反射的有利条件。
• 3)稳定性:地层界面的延伸长度。地层界 面横向的稳定性 对地震剖面的对比有很大 的帮助。
ppt课件
26
3、剖面上部的均匀性
(1)介质不均匀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和 散射,使地震波的传播缺乏规律和不 稳定
V1
V2
+

V1
ppt课件
顶界 反射
底界 反射
合成 结果
32
纵向分辨率的限度
• 当顶底之间的反射时间差半个周期时,则会 出现同相叠加,从而表现为振幅的增大。
• Δτ=T/2=2Δh/V=λ/2V
• Δh=λ/4
• 纵向分辨率的限度:h≥/4,
• 只有当地层厚度大于/4 时才有可能根据复
合反射的振幅和波形特征分出顶底界面
波的对比、追踪的依据;划分岩性、薄层厚
度及其纵横向变化、寻找油气的标志。
ppt课件
17
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1、激发条件。含水砂岩或粘土中激发; 低速带以下激发;增大药量(但不可 太大)。激发因素对地震波的影响是 一个常数因子。

几何地震学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几何地震学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波运动学(又称几何地震 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 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用波前与射线等几何图形来 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1.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一、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 (一)讨论条件: ⒈ 波动—是质点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为弹性波或机械波 ⒉ 地下岩石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完全 弹性体 ⒊ 岩石存在有两面性:弹性和塑性
S波传播方向
vs
S波传播
当 = 0.25(岩石),vp = 1.73 vS
⒊面波
⑴定义:在界面附近传播的波叫面波
⑵种类:
a.瑞雷面波(R面波)
x
在地表面传播
的波,其轨迹
为椭圆。
z
ux+uy y
传播
x
b.勒夫面波:在界面附近传播的波 c.斯通利波
⒋探测中的波:
深部地震—P、S波 浅层地震—P、S、R、L波
sin
视速度定理
① 当(入射角) 0,垂直入射,
sin 0, v*
② 当 90,水平 入射 , sin 1, v* v
③ 当 0 ~ 90,v* ~ v
v—真速度
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示意图
1.二维地震观测图
人工激发的各种波的传播图
地震波实际记录图
记录1
记录2
记录2
三、弹性波的基本类型与地震勘探中的波
1
双 曲 线 公 式
此式为双曲线方程,即时距曲线 为双曲线
⒉正常时差⊿t(水平界面情况)
⑴ ⊿t概念:由同一个激发点对应不同 距离接收点的地震波的到达时间与激 发点的自激自收时间(垂直入反射)之
差(即纯粹由接收距离所引起的时 间差)称作正常时差,记作⊿t

《地震波运动学》PPT课件

《地震波运动学》PPT课件

(2)当测线平行于地层走
相等。此时,射线平面是铅直的 ,在该平面内可见到界面的法
线深度h,即 h Vav t0 / 2 ,表示 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
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 称为真深度,也称之为铅垂深 度或钻井深度。界面的法线深
度h与真深度hz之间有下列关系
: hz h / cos
真深度、法线深度的关系
测线平行界面走向时深度间的关系
x
x
R
Ds
A
C
h
1
2
φ
C h C
I
R
B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t
1 v
x2 4h2 4xhsinφ
1、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2、xm = ∓2hsinφ 是时距曲线极小点的横坐
标,极小点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上倾一侧;
3、在极小点处,反射波返回地面的时间最短,
tm=2hcosφ/v
4、 xm 点实际上就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
多次覆盖剖面上的特殊波
回转波的水平叠加剖面(a)和偏移剖面(b)
第五节 地震反射的时间记录剖面
原始的地震资料上,地下地质界面是 以双曲线型的时距曲线表现出来的, 水平界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很显然,时距曲线不能直观地反映实 际的地下界面。
时间记录剖面:用时间来标定同相轴 所代表的界面深度的地震记录。
2、断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3、特点:倾角大;反射波振幅强度变化 大;断点有可能产生绕射。
4、地质意义:指示断层的存在及大致的 位置。
三、凹界面上的反射波
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又可分为几种 情况
圆弧的曲率半径为ρ界面的埋藏深

精品课件-地震波运动学

精品课件-地震波运动学
因 此 ,在 t x 域 内 相 互 干 涉 的 时 距 曲 线 ,经 变 换 至 p 域后都相互分离。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
3.1.2 常用仪器及性能指标
常用于浅层及中浅层地震勘探和工程检 测的仪器性能指标见表1.3.1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
增 益 A /D
型号
生产厂家
道数
低切截频
叉 时 ( 它 不 是 自 激 自 收 时 间 )。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
交叉时与折射界面法向深度有关,对资料解 释有意义。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等于界面速 度。
由图1.2.1可见,时距曲线的D点为折射波的 始点,D点内无折射波,为折射波的盲区,D点以 外,折射波先于反射波到达接收点,且在一定范 围外,也先于直达波到达接收点。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
返回
返回
显然,在一定观测范围内,直达波最先到达接收点。
2 .1 .2 折 射 波 时 距 曲 线
1. 单 一 水 平 折 射 层
t
x V2
t0
( 1 .2 .5 )
水 平 层 的 折 射 波 时 距 曲 线 是 一 条 斜 率 为1/V2 的 直
t0
线 ,将 折 射 波 时 距 曲 线 延 长 到 时 间 轴 ,其 截 距 称 作 交
高切截频
采样率 动态范围
(最 大 值 ) 位 数
固定
M C S E IS -1 5 0 0 B 系 列 T R 8 日 本 O Y O 公 司 2 4
8
5H z
94dB
200H z 700H z
50s-1m s 42dB
M C S E IS -1 6 0 0

地震波案例PPT演示课件

地震波案例PPT演示课件

page3
I
2019/11/2
波长λ和周期T
正弦波两个相邻波峰间
的距离称为波长λ, 行进这一
距离所需时间称为周期 T;亦 即质点振动完成一个循回所经 历的时间。
page4
I
2019/11/2
频率和圆频率
周期的倒数 f=1/T 称 为频率;单位为赫兹,表示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循 环次数。
圆频率 2 f
作业:求P波反射角c1和Sv波折射角b
page19
I
2019/11/2
界面波
波动入射至界面,还会发生更复杂的
转换现象。例如,当折射波或反射波的波 速大于入射波波速时,折射角或反射角将 大于入射角,90°的折射角或反射角对应 的入射角称为临界入射角。当入射角大于 临界入射角时,将生成沿界面传播的能量 集中于界面附近的非均匀平面波,称为界 面波,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中称其为面波。 地震面波有瑞利波、拉夫波和斯通利波三 种。
• S波又称次波,亦称横波、 剪切波、旋转波或畸变波, 是一种偏振波,其质点运动 发生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 面内;当质点运动处于水平 面内时,称为SH波,当质 点运动处于竖直面内时,称 为SV波。
• P波和S波统称体波。P波波 速大于S波波速
page14
I
2019/11/2
page15
I
2019/11/2
page5
I
2019/11/2
波速V、视波速C和波数k
•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特性(密 度和弹性模量等)。
• 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 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这时
观测到的波速称为视波速。
• 波数k也是常用的描述波动的参数,定义为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精品PPT课件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精品PPT课件
如图:
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t0’ (t0’ > t0 ),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到了 t1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在V0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在V1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在V2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S: t1 时到波前,波是不 断前进的,波前、 波尾是相对某一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 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5、地震折射波:
当入射角 c 时,发生全反射,不产生滑 行波,没有透射波,滑行波传播又引起另 外的效应,由于两种介质互相密接,滑行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 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 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 射波”。
四、地震勘探中的常见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 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㈠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区分为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二、波的几个特征 1.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 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2. 波前、波后和波面
波前: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前。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 Nhomakorabea点所组成的 曲面叫波面。
波后: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后。
为了反应各点的振动之间的关系,把同一 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即描述 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
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曲线;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 的波形曲线叫“波剖面”。

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PPT课件

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PPT课件
3、反射极性:当反射界面下介质波阻抗大于入射介质波阻抗时, 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称为正极性反射;反之亦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二、地震波的特征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1、地震波的性质
二、地震波的 特征
爆炸点尖脉冲
弹性波
非简谐波
形成地震子波
遵循关于波的一般运动规律
图1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几种波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入射角不大时,转换波的强度很小。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 换波,且反射波振幅与入射波振幅和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 如下关系:
反射波的振幅:
A反22VV22
1V1 1V1
A入
反射系数: RA反2V21V1 A入 2V21V1
震资料 处理流程
一 2、、地震地剖震面剖的显面示 的一般概念
(2)变面积剖面: 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特点: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一 1、、地震地剖震面剖的种面类 的一般概念
地震模型的水平叠加剖面
塔东2
偏移剖面
波阻抗剖面
第二节 地震剖面 特点与地震资料 处理流程
一 2、、地震地剖震面剖的显面示 的一般概念
(1)波形剖面: 用振动图形表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特点:比较全面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 ( 如振幅、频率和相位等 ),反映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第一章
第一节 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二、地震波的特征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第六章地震波的速度PPT课件

第六章地震波的速度PPT课件

②曲线的参数方程(θi)
变换为以射线P表示的方程:
由 s i1 n s i2 n s iin s in n p
v 1
v2
v i
vn
t
n
2
x
i1
n
2
i1
ti
1
p
2
v
2 i
pv
2 i
t
i
1
p
2
v
2 i
ti
hi vi
27
化简:
ti n 12 ti(1 p 2 v i2 ) 1 2i n 12 ti(1 1 2p 2 v i2 8 3p 4 v i4 )
2
一、弹性常数的影响
弹性常数增加,速度增加
VVp p
2 2(1E(1)(1)(21E) ;(其 1)(中 1E)2()32)
;
2(
)
VVs s
2(1E2)(1E )
、 —拉梅常数,E杨—氏模量,与岩石份 的、 成结构、密度等; 有关
—、泊松—比拉,梅 约等 常0.于 2数5,只 ,有E在 —最杨疏氏松模岩量 石似 , 中与 近 与0.( 5岩刚石性有度关量 ()成份、
20
第二节 各种速度的概念
21
平均速度定义
•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 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 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 比”。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是:
Vavi n1hi/i n1V hii i n1tiVi/i n1ti
式中hi 和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37
叠加速度的获得
• 动校正过程中选用不同的速度值Vi 进行校正, 其中某个Vi 能使得双曲线型的同相轴校正为 直线,这时的Vi 就是该同相轴对应反射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震源激发的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产生各种波速度不同的 波。由于到达时间出现不同,会有各种波的时距曲线。
主要内容
• 波在不同构造形态分界面上各种波的反射和折射时距 曲线及其特征。
• 不同构造形态分界面—地层模型: 平界面 倾斜界面 多层界面
地震记录中的接收方式
地震记录的基本方式
• 地震记录--以测线方式记录地震波的反射或折射波。 • 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
•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是 最简单的一种,在单 层介质中,速度V恒定。 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 一测线,波的旅行时 可表示为:
t = x/V
X是激发点到接收点的 距离,V是直达波的传 播速度。
• 速度的一种通常的测 试方法。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1、共炮点反射
• 同一炮点不同接收 点上的反射波,即 单炮记录,也称同 炮点道集。在野外 的数据采集原始记 录中,常以这种记 录形式。
时距关系(曲线)
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
1. 各种波时距曲线的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 型地震波的重要依据。
2. 自激自收接收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与 地下界面的对应关系。在一点激发多道接收的地震 记录不对应了。
3. 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时间的变化规律,用时距曲线方 程来表示。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波运动学(几何地震学)
• 主要内容
–地震记录中的接收方式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倾斜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 –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 特殊波的时距曲线
主要内容
•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或折 射波来确定地质界面的位置。
• 即用波前、射线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 地震波的运动学(几何地震)就是利用类似几何光学中
最多达上千道); 3. 多线多道接收—三维记录中用多线接收每线
上有多道; 4. 三分量接收—在一道上接收三个振动的波。
单道记录与多道记录
自接 自收 方式
单炮多道 接收方式
多炮多道接收方式
观测系统(测线参数)
• 把震源和接收之间的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各种观测 方式称观测系统。
•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叫炮检距,有最小炮检距 和最大炮检距。
一个震源用一条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条 测线接收称三维观测。 • 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炮 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二维观测大 多用纵测线方式。三维观测大多用非纵测线方式发。
地震记录的几种接收(记录)方式
1. 单道(自激自收)接收--一炮一道(效率很低); 2. 多道接收--一炮多道(现在常用96--120道,
• 同相轴(event)--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 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 幅变化表示。用波至表示则可以是反射、折射、绕射或 其它类型波的波前。
时距关系(曲线)
• 旅行时的确定 波的旅行时是通过地震记录上相应的接
收道波形确定的。接收道波形记录的是各 个接收点的振动曲线,用时间形式表示。 • 以时间方式显示原始的地震道同水平距离 的关系形成的曲线图叫地震剖面。
• 炮距--炮与炮之间的距离;炮线距-炮线之间的距离。 • 道间距--道与道间的距离;测线距--测线间的距离。
时距关系(曲线)
• 波传播旅行时--从激发到被接收到所需的时间即为传 播时间。
• 炮检距和旅行时这两个参数是可以直接测量得到的, 用曲线形式给出它们的关系称时距曲线。
• 用定量的关系式表示则为时距方程。
tO S(2h0)2x2
V
V
V 1 4h0 2x2
反射波时距曲线还写为另外两种 形式:
t
( x)2 V
02
t2
t02
x2 V2
t0
2h0 V
称为零炮检距时间或自 激自收时间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X
t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X2-T2曲线
t2
t02
x2 V2
t2
1 V2
x2
t02
• 画出上式t2和x2的曲线,可以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 1/V2,截距是t0,此方法叫X2-T2法。
• 各种波有不同特点的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根 据时距曲线的形态来识别各种波。
时距关系(曲线)
地震记录中波至、相位和同相轴
• 波至(初至)--接收点由静止状态到因波到达开始振动的 时刻,这个时刻称为波的初至。
• 相位--这个相位与物理中的相位概念不同。地震勘探中 习惯用振动波形图上某个特定的位置(极大或极小值), 地震相位通常指反射波组的特征,包括振幅、周期和连 续性等。
的射线方法给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反射或折射界面 位置的基本关系。
• 传播时间与界面位置的关系是通过介质的传播速度联 系的,与地质结构有关,先考虑常速度地质结构的情 况。
主要内容
• 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 类型(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 不同的传播特点。
•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 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 可分单边放炮和中 间放炮。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2、共反射点反射
• 另一种方式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 同属于某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 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记录。
• 在组合一章中作进一步讨论。
水平层反射波时距曲线
3、共炮点反射波路径与炮检距的几何 关系
引入虚震源法 ∠1+∠2+∠3=180º
又∠4+∠2+∠3=180º ∴∠1=∠4=∠3 ∴ 直角△OCA=直角△O*AC ∴ OC= O*C=h0 ,OA=O*A • 即从O点激发、S点接收到的反射波
路径,相当于从O*点激发并直接传 播到S点。把O*点称为虚震源。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
• 简单水平分界面层上反射波的时 距曲线可根据反射定律用虚震源 法推导。
• X2-T2曲线的意义:从曲线上确定介质的速度。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NMO)
问题1: • 需要的是来自观测点正下方的时间,即自激自收时间。 • 实际得到的时距曲线是时间随炮检距的改变而变化。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
问题1: • 一炮多道 接收的反射并不来自炮点O和接收点S正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