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楞次定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楞次定律教学反思1“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

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

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

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

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

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

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和适用条件;了解对于单个力平衡这一规律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

2.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掌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学习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导入新知识环节,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学实验的结果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可以通过用绳子连接两个物体,并向其中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实验来引入楞次定律的概念,向学生展示楞次定律的实际运用。

2. 概念讲解在概念讲解环节,首先向学生讲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楞次定律是一个力学定律,描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以结合实例,通过图示或者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楞次定律的表达和应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案例讲解与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和解题方法。

可以让学生结合楞次定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和求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和训练在练习和训练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激励,引导学生合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5.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可以通过实验、调研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楞次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楞次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楞次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中的《楞次定律》这一章节。

本课程将会通过讲解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等方面,使学生掌握楞次定律的核心思想,并理解楞次定律在电磁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运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相关的概念和应用,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加强对学生的帮助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1.掌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楞次定律的物理本质;2.了解楞次定律在电磁学中的应用领域;3.进一步掌握垂直于电场和磁场的力方向,以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规律。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电动势课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并引导同学们对视频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然后映射到楞次定律的概念中,启发学生从现实出发去理解概念,进入本课教学内容。

活动二:概念讲解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以及楞次定律的物理本质。

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一些小实验,去引发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疑问并进行理解。

活动三:应用领域通过本节课对楞次定律概念的讲解,引出楞次定律在电磁场理论中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楞次定律的实际应用场景,从物理规律的角度去看待现实生活中造成的影响。

活动四:实际运用在介绍楞次定律的应用领域之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楞次定律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讲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时,可以通过展示像在磁力直线运动的实验,即可通过发现电子的运动向量由其速度v和磁场的方向B的影响而改变。

活动五: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问,确保每一位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完整详尽地认识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上述活动及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的手段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运用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应用。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四、教学媒体: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六、教学过程:复习: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入: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新课教学(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实验准备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附表:动作原磁场方向(向上、向下)原磁通量变化情况(增大、减小)感应电流方向(俯视:顺、逆时针)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向上、向下)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极向下插入极不动极向上抽出极向下插入极不动极向上抽出(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 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练习部分:⑴ 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⑵ 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⑶ 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五)、定律的深化部分: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3、深化: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六)、小结: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作业: 书后练习(七)、板书设计:楞次定律及其应用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应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1确定原磁场方向;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篇2: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本节分析:本节研究的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以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为基础,为以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交变电流、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奠定基础,教材先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接着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本节教材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律。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电磁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这个定律的掌握对于学习电磁学、电路学等课程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楞次定律》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能够理解和运用楞次定律解决给定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2.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演示;3. 实验探究楞次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铁磁材料在磁场中的磁通量将一个铁磁材料置于磁场中,可以观察到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

用磁通量Φ表示磁场对铁磁材料的穿透程度。

磁通量和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由磁通量密度B给出,即Φ=BS,其中S为所截面积。

(2)电磁感应现象将一个圆形线圈放在变化的磁场中,就会在线圈中感应出电流。

这个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其基本原理由楞次定律给出。

(3)楞次定律的表述楞次定律表述为:当一个导体在其内部发生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该导体内部将感应出方向与该磁通量变化方向相对应的电动势。

(1)实验材料和设备:铁芯、线圈、变压器、电阻、电流表、万用表、滑动变阻器等。

(2)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① 将线圈与一个可调的直流电源连接,通过调节电压使得电流按照一定的速度变化。

② 在线圈的周围将铁芯固定好,用万用表测量铁芯上磁通量的变化,记录测量值。

③ 将线圈中感应出的电动势与测量到的铁芯上的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

① 将线圈绕在铁芯上,将动态电磁系统上的磁铁缓慢地靠近线圈,记录线圈中感应出的电动势和电流表的读数。

③ 分析和总结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楞次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感受电磁感应现象的存在,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楞次定律的原理。

3. 辅助图像法:使用丰富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楞次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引入《楞次定律》对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展开,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演示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楞次定律》解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力学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楞次定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2. 《楞次定律》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和工程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出《楞次定律》的概念和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楞次定律》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理论教学:讲解《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楞次定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实验演示:设计与《楞次定律》相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楞次定律》相关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澄清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答题情况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高中物理课《楞次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课《楞次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课《楞次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使学生掌握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楞次定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3. 楞次定律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2. 讲解楞次定律:详细讲解楞次定律的定义、内容和应用实例;3. 进行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楞次定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并进行小组讨论;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楞次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楞次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楞次定律的原理、应用实例及实验过程;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蹄形磁铁、导体棒等;3. 教学参考书:提供楞次定律的相关知识及拓展内容;4. 网络资源:介绍楞次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第2周: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第3周:进行楞次定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 第4周: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楞次定律的正确性;5. 第5周:总结楞次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特定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本文以《楞次定律》为课例,谈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思考.一、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楞次定律》是一节典型的学习难度较大的物理规律探究课,一是涉及的因素多,有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表指针偏转、电流方向等.虽然学生已经对这些物理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同一实验中涉及那么多的物理因素,学生感到难以理清头绪.二是规律比较隐蔽,难以通过一般的概括获得规律,要求有很强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楞次定律”因其内容的复杂和表述的间接使规律显得更加抽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描述的场都是“静态场”,大小和方向是恒定的,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学生理解难度增大.针对课题《楞次定律》的特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列出了核心素养所对应的教学内容(见表1).二、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W程序后学生所获得的素养或能力的状态的描述,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能替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的最终发展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是一个特定过程的最终状态.因此,要形成核心素养这个“状态”,离不开每一节课的教学的“小目标”.为此我们根据物理核心素养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列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见表2).三、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教学过程.(一)基于真实情境提出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物理问题.我们从学生原有的认识入手,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设计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条形磁铁穿过线圈,用微电流传感器检测线圈中的电流如图2所示,学生能分析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参与方案制定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我们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深挖.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组活动,从科学猜想到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研究,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真切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逐步发展丰富物理核心素养.活动1(科学猜想与设计实验)在对图2所示的现象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制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要有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变量的控制(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线圈的绕向),感应电流方向的测定(电流表),设计记录的表格,如表3.活动3(深入探究)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得出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流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三)分析实验数据主动得出实验结论教师事先设计了表格形式的学案(表4),表格第四、第五行没有涉及任何物理量,这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发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教师引导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呢?在学案表格中加入一行――原磁场的方向.再经过小组交流,仍然找不到规律.因为磁场方向是竖直方向,而感应电流方向是水平螺旋方向,启发学生明白安培定则就是让这两个方向的物理量发生关系的,从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引出“中介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增加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两个因素.逐步完成表格,再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增反减同”,进一步概括得到“阻碍”两字.学生从而主动得到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概括性很强,学生很难独立对其归纳和总结.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足时间和空间,在充分的交流和表达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展核心素养.(四)进行实践检验纳入自身知识结构如图5所示,有两个轻质铝环A(闭合)和B(断开),某同学手持磁铁的任意极靠近A,A会怎么运动?远离A时,A怎么运动?用实验证明,楞次定律是正确的.进一步分析:用磁铁靠近轻质铝环A时,在铝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获得了电能.在这一过程中,铝环与磁铁有相互作用的电磁力,所以,此同学对磁铁和铝环这个系统做功,符合能量守恒的普遍规律.倡导学生要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五)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回归课前引入的演示实验,根据楞次定律解释为什么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电流方向会发生改变?让学生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从中认识物理学的价值和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明白物理规律可以预测事物的结果或现象.(六)总结学习内容欣赏楞次定律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之美,楞次定律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道理,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和应有的态度.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确定其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抓住“物理核心素养”主题,真正从物理知识本位转向关注完整的人、关注人的素养而进行的教学,有助于教师建构基于大教育观下的有效物理教学,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授课设计授课反思楞次定律授课设计授课反思楞次定律授课设计授课反思该怎么写呢?怎么办理好授课中遇到问题,而且反思自己的不足呢?下面是楞次定律授课设计授课反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楞次定律授课设计授课反思“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创立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异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研究式”授课,即:“回顾旧知识→创立一个问题情况→学生谈论→猜想→设计实验→研究实验→解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牢固练习”。

这种经过让学生自己着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虑,引导他们自己获取悉识,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试一试的研究课重申的是学生的一种参加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切主人。

详尽到研究课的设计,我在重申“过程性”的前提下整体上掌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成立情况,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道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激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试一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追求规律。

重申换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加”,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有很多的时间,能够经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认识、学习好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

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

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遇。

今天我们教师确应拥有变换自己角色的紧迫感。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实现学生的全面参加、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专心体验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想、解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聚积,目染耳濡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

自然,不过重申第二环节中的参加,一堂课或许也会特别喧杂,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

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楞次定律作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个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2、教材的特点本章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3、教材的线索本章教材抓住“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全章,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应用。

4、教材的结构本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电磁感应现象(条件);第二单元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小);第三单元是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方向);第四单元是自感(应用)。

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5、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楞次定律.2.能初步理解、应用楞次定律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②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通过对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电磁场,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等概念的辨析,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及方法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能力.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等;③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世界是客观的,而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2.探索性实验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6、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是楞次定律描述及其应用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法。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1、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本节分析:本节研究的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以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为基础,为以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交变电流、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奠定基础,教材先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接着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本节教材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律。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讲课必须抓基础,多练习,反复练习,把一些难题果断删除。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2、理解感应电流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掌握右手定则,认识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1、体验楞次定律的实验研究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及表述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4、对阻碍的准确理解。

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流程可分为:创设情景、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信息、探讨结论→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反馈练习、落实效果。

以此为主线组织《楞次定律》的教学案例如下:课题楞次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并能简单运用。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具体活动创设情景质疑设问创设情景1、如图所示,当导体棒向左或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2、如图所示,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3、如图所示,当原线圈A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电键闭合或断开时;滑线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楞次定律的表述和含义。

(2)掌握利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能够运用楞次定律解释和分析电磁感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楞次定律的基本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应用并体会科学知识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难点1.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相关实例的讲解和解决思路。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通过展示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或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个纯铜圆环,并手持强磁铁,快速将强磁铁插入圆环内。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2.理论引入:(1)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呈现楞次定律的公式及含义。

(2)讲解楞次定律的基本内容和背后的推导思路。

3.实验探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情景分析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电磁感应现象。

5.解决实际问题(1)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交流发电机中,通过楞次定律解释产生电能的机制。

(2)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白板、黑板、实验器材、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3.随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楞次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楞次定律教案范例

楞次定律教案范例

楞次定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楞次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2.能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简单的电磁感应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楞次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螺线管、导线、磁铁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器材,介绍电磁感应的实验现象,并引出楞次定律的研究内容。

2.概念解释:讲解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电磁感应、磁通量、电动势的概念。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例如将导线连接电池和电灯泡,在导线的中间放入一个磁铁,当磁铁靠近或离开导线时,观察电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形象解释:通过PPT或视频展示楞次定律的形象解释,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意义和作用。

5.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一道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合作解答,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6.展示和讲解:将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展示,并对各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应用。

7.拓展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例如通过变换磁铁的运动方式、改变线圈的形状等,观察不同情况下感应电动势的变化,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以及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通过小组练习题的答案,评估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巩固基本概念,增加练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实际应用。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教学反思《楞次定律》这个单元的重要内容。

我通过探究式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具体讲,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比较满意。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10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
2、实验演示:判断原磁场方向,磁通量怎样变化?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分析判断磁通量变化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关系。

3、实验时,我先做N级插入与拔出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关系的实验
4、让学生猜测S级插入与拔出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关系,再进行实验验证这样效果较好。

5、让学生讨论总结感应电流的方向。

6、给出楞次定律。

7、理解楞次定律。

分清两个磁场,明确阻碍的含义。

8、练习点评。

9、讲评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先思考,提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老师
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多媒体应用直观。

多媒体投影两次放学生的实验记录,直观方便,便于学生总结出规律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办法。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
的课程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会用安培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同时,学生还必须能正确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安培定则解决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设计思路:本节作为一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手段,为此本课采用学生分组随堂实验探究的操作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实验操作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六、器材准备:多媒体平台、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七、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教师展示情景]:(引入课题实验──三个对比实验)1.对比实验一: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2.对比实验二: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甲、乙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3.对比实验三: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乙、甲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学生思考回答]:强磁性球和铁球是不是同时落地?对比实验一中两球同时落地;对比实验二、三中两球不是同时落地。

[教师启发引导]:1.强磁性球和铁球为什么通过铝管后不是同时落地?(我们先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二、重温实验,提出问题[教师展示情景]:(复习引入实验)[学生思考回答]:1.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向哪边偏转偏转;向左、向右。

2.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什么?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会改变。

3.感应电流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三、对比实验,合理猜想[教师展示情景]:(二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一:如图(4)所示,N极插入和N极抽出。

对比实验二:如图(5)所示,N极插入和S极插入。

[学生思考猜想]:1.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A.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磁通量的变化有关;B.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有关;[教师启发引导]: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实验目的: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即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思考讨论:1.条形磁铁与线圈间的相对运动有几种可能?2.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在物理学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方案:顺次控制:(1)磁通量的变化(2)原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对运动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俯视图)实验前确定:1.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指针右偏——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指针左偏——电流从负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

2.然后“顺藤摸瓜”确定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实验步骤:1.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

2.根据磁通量的变化分成磁通量的增加和磁通量的减少两大类进行实验。

3.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4.教师引领学生填写表格。

分组探究:收集数据:寻求“中介”归纳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归纳概括、形成结论:当原磁通量变化时,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变化五、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因果关系:因:磁通量的变化。

果:感应电流的磁场的产生。

3.“阻碍”的含义:(1)谁在阻碍?感应电流的磁场。

(2)阻碍什么?原磁通量的变化。

(3)如何阻碍?当磁通量增加时,阻碍磁通量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阻碍磁通量减少。

(4)为何阻碍?(实验引导)克服电磁力做功, 能转化及守恒的必然结果。

(5)能否阻止?(实验引导)延缓了增加和减少磁通量的时间。

能否阻止后面再回答。

六、实验检验、评估结论跳环实验:合上开关瞬间,会看到什么现象?1)预测:竖直向上跳起。

(由楞次定律预测)(2)验证:竖直向上跳起。

七、楞次定律的应用:例题: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如图P11图4.3-3所示。

软铁环上绕有M、N两个线圈,当M线圈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的瞬间,线圈N中的感应电流沿什么方向?目的:1.归纳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研究对象(线圈N)穿过线圈原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减少)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2.归纳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框图:课堂练习:1、如图,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a、谁起阻碍作用?——感应电流的磁场b、阻碍什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c、如何阻碍?——增反减同d、阻碍结果呢?——阻碍不是相反,阻碍不是阻止,阻碍使磁通量的变化延缓。

引申:针对刚才实验,从线圈与磁铁相互作用的角度再来探讨。

(1)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2)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N极,这个N 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3)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4)楞次定律的表现形式: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三)、作业布置: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练习1-6八、板书设计(一)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理解:(1)、“阻碍”不等于相反,不能阻止。

(2)、“阻碍”的表现形式: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3、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1)判断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2)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磁场的方向;(3)根据感应磁场的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九、反思:1、教学中应该注意通过物理史实回放引入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法拉第和楞次在电磁感应规律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在猜想与假设阶段,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

鼓励大胆的猜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此环节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是探究过程的关键,难度也是最大的,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小组的合作讨论加以操作,尽可能使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巡查,充分肯定每一种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在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时,直接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规律比较困难,为此采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找出它们的联系点,易使学生发现各现象间的联系。

5、要让学生明白:通过猜想、实验操作得到现象、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对结论进行实验验证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