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临床试验进展期待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患 者人群,设计合理的临床 试验方案,提高试验的科 学性和可行性。
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评 估创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药物上市提供有力 支持。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创新药物与其他治疗 方法(如放疗、化疗、手 术等)的联合应用,提高 肿瘤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与康复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尽快恢复体能和免 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5
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政策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 毒性。
临床安全性评价
通过临床试验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药代 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免疫调节剂
细胞凋亡诱导剂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细 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 胞自我消亡,如BCL-2抑制剂、PARP 抑制剂等。
抗血管生成剂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细 胞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如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等。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创新药物研究方向
靶点发现与验证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 组学等技术,发现新的 肿瘤相关靶点,为创新 药物提供候选分子。
药物设计与优化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 计、结构生物学等技术 ,针对已知靶点设计和 优化药物分子,提高疗 效和降低副作用。
免疫疗法研究
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新 策略和新方法,如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CAR-T 细胞疗法等,为肿瘤治 疗提供新途径。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药分类ppt课件
肿瘤疫苗类
Sipuleucel-T疫苗
Sipuleucel-T疫苗是一种针对前列腺癌的疫苗,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前列 腺癌抗原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HPV疫苗
HPV疫苗是一种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疫苗,通过预防HPV感染,降低患宫颈癌等 恶性肿瘤的风险。
05
靶向治疗药物
小分子靶向药物
抗肿瘤药的分类
01
02
03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可分为细胞毒类和非细胞 毒类抗肿瘤药。
根据来源分类
可分为天然来源、半合成 和全合成抗肿瘤药。
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可分为针对特定细胞类型 的抗肿瘤药和广谱抗肿瘤 药。
抗肿瘤药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主要 采用手术切除和放疗治疗 肿瘤。
细胞毒药物阶段
06
抗肿瘤药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趋势
免疫疗法
细胞疗法
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已成为 当前研究的热点。
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治疗肿瘤,具 有个体化、安全的特点。
基因疗法
通过修改肿瘤细胞的基因来抑制其生 长,具有巨大的潜力。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分 子特征和病情,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孕激素类抗肿瘤药物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雄激素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雄激素类抗肿瘤药物通过调 节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抑制肿
瘤生长。
雄激素类药物如氟他胺等, 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等雄激 素依赖性肿瘤,通过抑制肿 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 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
雄激素类抗肿瘤药物还可以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恶性肿瘤药sc1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第一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 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 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等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物、长春
西藏鬼臼(小檗科)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共性:药物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
程,阻止mRNA的合成,属于DNA嵌入剂。
放线菌素D
多柔比星
柔红霉素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共性: 药物可干扰微管蛋白聚合功能、干扰核蛋白体的功能或影响氨基
5.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抗恶性肿瘤药是: • A.放线菌素D • B.长春新碱 • C.氟尿嘧啶 • D.烷化剂 • E.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6.易引起出血性膀肮炎的烷化剂是: • A.环磷酰胺 • B.氮芥 • C.氮甲 • D.卡氮芥 • E.白消安
7.阻碍细胞有丝分裂的抗恶性肿瘤药是: • A.甲氨蝶呤 • B.长春新碱 • C.阿霉素 • D.氟尿嘧啶 • E.以上都不是
2.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选用的是 • A 巯嘌呤 • B 马利兰 • C 阿糖胞苷 • D • E
3.抗恶性肿瘤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 A 消化道反应 • B 神经毒性 • C 抑制骨髓 • D 损害肝脏 • E 脱发
4.阿糖胞苷主要治疗 • A 恶性葡萄胎 • B 乳腺癌 • C 卵巢癌 • D 急性粒细性白血病 • E 鳞状口皮癌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医院静配中心六月份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1. 紫杉醇脂质体只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和稀释,不可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溶解、稀释,以免发生脂质体聚集。
2. 抗肿瘤药物在初次使用时,为预防过敏等副作用,(紫杉醇脂质体)与(多西他赛注射液)需要进行预处理。
3. 能向其他化学分子引进烷基的化合物称为(烷化剂),其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代表药物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达卡巴嗪等。
4.(盐酸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单用托烷司琼疗效不佳时,不增加药物剂量而同时合用(地塞米松)可提高止吐疗效。
(盐酸甲氧氯普胺)不能用于因行化疗和放疗而呕吐的乳癌患者。
5. 吉西他滨推荐用(无防腐剂的0.9%NS)为唯一溶剂,浓度不得超过(40mg/ml),严格静脉给药。
已配制的溶液在室温下(可稳定24小时),不可再冷藏,以防(结晶析出)。
6.(链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亦是第一个抗结核药;是治疗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物;与(青霉素)合用作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物。
7. 痰热清儿童最大用量为一次(20ml),稀释倍数不低于1:10(药液:溶媒),稀释液必须在4h内使用,若发生浑浊/沉淀请勿使用。
8. 顺铂在配置时应用(生理盐水),不能用(GS、NaHCO3)配药,静脉滴注时(需注意避光),宜2h内滴完,必须根据顺铂的剂量进行水化利尿。
9. 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药物为(阿糖胞苷),一般均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
本品中使用苯甲醇作溶媒,禁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10. 紫杉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干扰微管蛋白合成,代表药物有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
11. 肿瘤细胞的特点: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状态)。
12.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分为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分子靶向药物以及其他类药物,其中维A酸和(亚砷酸)属于其他类药物。
抗肿瘤药的分类按作用方式细胞毒类
细胞毒类 非细胞毒类 (传统化疗药)
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㈠ 根据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1. 烷化剂
2. 抗代谢药(结构类似物)
3. 抗肿瘤抗生素
4. 抗肿瘤植物药
5. 其他
㈡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 .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 .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 .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⑵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敏感的 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和作用于M期的长春 碱类等。
氮芥
各类抗肿瘤药杀灭小鼠细胞的量效曲线
—— :骨髓干细胞,- - - :淋巴瘤细胞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 改变激素失衡状态 • 抑制增殖相关受体活性 • 抑制细胞信号转导分子 • 诱导分化 • 诱导凋亡 • 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 抑制转移 • 逆转肿瘤耐药性 • 其他
•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抑制核苷酸转变成
脱氧核苷酸,抑制DNA的合成; • 选择性地作用于S期细胞。
临床应用
• 慢粒;暂时缓解转移性黑色素瘤 • 肿瘤细胞部分同步化,集中于G1期
5.DNA多聚酶抑制剂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 核酸合成前体的结构类似物
主要作用于S期
周期特异性药物
核酸碱基结构示意图
NH2 6 1N 2 5 N7 8 N 4 N 9 3
O N H2N N N N
腺嘌呤
NH2 5 N O 6 N 1 4 3 2
鸟嘌呤
O N O N
O N O N
胞嘧啶
AMP GMP
ATP GTP
抗肿瘤药物ppt课件
奥沙利铂 31
4.96
氟尿嘧啶 27
4.32
表柔比星 23
3.68
卡铂
21
3.36
吡柔比星 19
3.04
奈达铂 17
2.72
阿糖胞苷 14
2.24
培美曲塞二钠 13
2.08
长春瑞滨 13
2.08
伊立替康 12
1.92
长春新碱 12
1.92
洛铂
11
1.76
合计
554
88.64
注:只包含 ADR 大于PP1T0课例件次的药品。
16
顺铂
铂类 配合 物
卡铂
影响DNA结构和 功能
细胞周期非特异 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瘤、肺
性药物
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卵巢癌、膀胱癌、前列腺
癌、淋巴肉瘤
细胞周期非特异 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
性药物
卵巢癌及睾丸肿瘤
喜树 碱类
鬼臼 生物 碱类
喜树碱
依托泊 苷
影响DNA结构和 功能
细胞周期非特异 胃癌、绒毛上皮癌、恶性
低
依托泊甙、培美曲塞、甲氨蝶呤、丝裂霉
(10%~30%) 素、吉西他滨、阿糖胞苷(用量≤1g/m2
时)、氟尿嘧啶、硼替佐米、西妥昔单抗、
曲妥珠单抗
极低 (<10%)
贝伐单抗、博来霉素、白消安、克拉屈滨、
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长春碱、长春新 碱、长春瑞滨
中国医院药PP学T课杂件 志2009年第29卷第15期(1340-134229 )
核苷酸还原酶抑 择性杀伤作用, 显著疗效,对黑色素瘤有暂
制剂
可使肿瘤细胞 时缓解作用,可用作同步化
集中于G1期 药物,增加化疗和放疗的敏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抑制剂:如巴马司他,抑制肿瘤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肿瘤侵袭 和转移 •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调节剂:如罗米司特,调节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 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药物
• 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 合,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 PD-L1抑制剂:如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阻断PD-L1与其受体PD-1的结合, 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 激素类药物:如他莫昔芬、阿那曲唑,通过抑制激素受体,抑制肿瘤生长 • 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针对肿瘤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药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 • VEGF/VEGFR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 营养供应 • 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肿瘤免疫逃逸,增 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 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肿瘤患者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相关分子等生物标志物, 实现精准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免疫相关副作用
06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精准治疗策略
• 利用分子标志物、基因检测等技术,实现肿瘤患者精准 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 评估抗肿瘤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代 谢、药物排泄等 • 是评价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抗血管生成
非细胞毒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促进肿瘤细胞
凋亡。
免疫治疗
非细胞毒类药物在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 用,如调节免疫检查点、激活免疫细胞等 ,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生物可利用性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特 性需进行优化,以提高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
安全性
非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需尽可能小。
法规和伦理问题
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涉及诸多法规和伦 理问题,如临床试验的审批、患者的 权益保护等。
06
非细胞毒类药物的临床应 用与前景
临床应用
靶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疗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这类药物包括各种促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IL),可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抗肿 瘤免疫应答。
抗体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利用抗体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如针对肿瘤 相关抗原的抗体,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或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药物的机制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药物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转移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点,增强T细胞的活性和反应性,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02 03
PD-L1抑制剂
如Atezolizumab、Durvalumab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D-L1免疫检 查点,解除对T细胞的抑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肿瘤效 果。
CTLA-4抑制剂
如Ipilimumab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TLA-4免疫检查点,增强T细胞 的活性和反应性,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酶抑制剂与其它小分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与疗效
总结词
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新方法,具有高效、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详细描述
抗体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这些抗体药物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或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基因治疗则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调节其生长和分化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基因治疗药物如p53突变体、自杀基因等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
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生成信号、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等途径,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血管生成抑制剂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血管生成抑制剂可分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受体和其它血管生成抑制剂。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新型抑制剂和针对血管生成抑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等研究日益活跃。
02
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作用机制概述
抑制细胞周期进程
一些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能够干扰细胞周期的进程,尤其是G1期和S期。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关键的细胞周期蛋白和激酶,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要点一
要点二
抑制DNA复制和修复
一些抗肿瘤药物会干扰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突变,进而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
详细描述
免疫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细胞凋亡等。其中,白细胞介素-2已成功应用于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干扰素则可以用于治疗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ppt 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种类•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临床应用•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未来发展趋势•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01引言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
肿瘤定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肿瘤分类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恶性肿瘤危害抗肿瘤药物概述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简介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定义指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阶段,或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免疫调节等机制,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一类药物。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分类细胞因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作用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现状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主要厂商: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及国内创新药企。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主要品种:涉及多种靶点,如EGFR、VEGF、PD-1/PD-L1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药上市。
02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种类己烯雌酚、他莫昔芬激素类药物抗雌激素药物甲地孕酮、炔诺酮抗孕激素药物氟他胺、醋酸环丙孕酮抗雄激素药物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小分子抑制剂厄洛替尼、伊马替尼分子靶向药物细胞因子干扰素、白介素检查点抑制剂帕博西尼、纳武单抗免疫疗法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单抗、安罗替尼细胞凋零诱导剂:依托珠单抗、硼替佐米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阿普斯特其他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03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抑制肿瘤细胞过度增殖。
肿瘤药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用于配合化疗治疗不能进行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
维A酸
亚砷酸
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长春碱类:长春地辛、长春瑞滨;
紫杉醇类:紫杉醇、多西他赛
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生物碱类: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
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L-门冬酰胺酶
2、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调节体类激素平衡药物
雌激素
己烯雌酚、炔雌醇
(用于:绝经期乳腺癌)
抗雌激素类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用于:乳腺癌)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
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
氮芥、环磷酰胺、赛替派、白消安、卡莫司汀
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卡铂
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丝裂霉素、博来霉素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喜树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放线菌素、多柔吡星、柔红霉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利妥昔单抗、阿仑珠单抗、替伊莫单抗
作用于表皮升长因子受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尼妥珠单抗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
贝伐珠单抗
小分子化合物类
单靶点的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
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吉非替尼;坦罗莫司、依维莫司
多靶点抗肿瘤的小分子化合物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帕唑帕尼
芳香安酶抑制剂
来曲唑、阿那曲唑(用于:绝经妇女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
孕激素类
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用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肾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用:绝经前妇女;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肌酐清除率小于
30ml/min);中到重度肝病患者;
1.早期乳腺癌妇女中相关的维生素D严重缺乏极其普遍,若缺乏需补充 2.不适用于治疗绝经前的乳腺癌患者。3.依西美坦禁用于妊娠或可能妊娠的妇女 3.哺乳期妇女在接受本品治疗期间及服用最后一剂药物后1个月内不要进行母乳喂养
严重持续的腹泻和皮肤反应、ALT、 AST升高、蛋白尿、膀胱炎
四、细胞分化、凋亡诱导剂、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药物
维A酸
药理机制
促进细胞分化
适应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诱导细胞凋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重组人血管内皮 抑素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肿瘤内皮细胞 的生长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 细胞凋亡、防止肿瘤侵袭性和转移。
1.他莫昔芬(TAM):ER+的乳腺癌 2.托瑞米芬:对乳腺癌疗效相当于或高于 TAM,且副作用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一 线药物,可用于TAM无效的乳腺癌患者,绝 经后的
阻断了雌激素的营养作用而本身没有任何
部分激动(雌激素样)作用。其作用机制 与下调雌激素受体(ER)蛋白水平有关。
1.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
氟维司群
药理机制
适应症
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激 素的前体-雄甾烯二酮,在脂肪、肌肉 和肝脏,经芳香化酶而使之转变成雌 激素。抑制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
1.来曲唑:ER+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或受体状 况不明的绝经后的晚期乳腺癌 2.阿那曲唑:绝经后ER+的晚期乳腺癌。 ER-,但TAM有效的患者。绝经后乳腺癌的 辅助治疗。 3.氨鲁米特:绝经后晚期乳腺癌
2.亮丙瑞林:闭经前且ER+的乳腺 癌和前列腺癌
1.能使淋巴细胞脂肪水解,又阻止其酯化与利用,泼尼松(强的松)
形成细胞内脂肪酸堆积,导致核先破裂,然后 1.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
细胞解体
2.晚期乳腺癌,
2.引起负反馈,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萎缩,减少 3.前列腺癌,
皮质来源的雌激素或睾酮分泌,
4.癌症辅助治疗
分类
芳香化酶抑制剂
雌激素 抗雌激素
代表药物
第一代:氨鲁米特 第二代:福美司坦 第三代:阿那曲唑 来曲唑 依西美坦
乙烯雌酚
他莫昔芬、 托瑞米芬
雄激素 抗雄激素
丙酸睾丸酮 氟他胺
孕激素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 剂/拮抗剂
甲孕酮 甲地孕酮 戈舍瑞林 亮丙瑞林
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和地塞米松
分类
芳香化酶抑制剂
雌激素 抗雌激素
通过抑制下丘脑及脑垂体,减少脑垂 体促间细胞激素的分泌,使来源于睾 丸间质细胞与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分 泌减少
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绝经期乳腺癌
雌激素的竞争性拮抗剂,活性代谢产 物可与乳腺癌细胞胞浆内的雌激素受 体(ER)相结合,形成药物ER复合物 进入细胞核内,进而与雌激素依赖基 因结合,从而调节由于雌激素引导的 特异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肿瘤 细胞的分化、增殖
二、单克隆抗体
药物
曲妥珠单抗 赫赛汀
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爱必妥
药理机制
特异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适应症
治疗表达HER2的乳腺癌、胃癌
能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CD20 结合,使B 细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胞溶解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的治疗。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讲课人:朱海英 日 期:20180914
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单克隆抗体 信号转导抑制剂 细胞分化诱导剂、细胞凋亡诱导剂、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一、调节体激素平衡的药物
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宫颈 癌、卵巢癌和睾丸癌与相应的激素失调有关。因此, 应用某些激素或其拮抗药来改变激素平衡失调状态, 以抑制这些激素依赖的肿瘤的生长。 该类药物为内分 泌治疗药物,无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骨髓抑制等毒性 反应,但激素作用广泛,使用不但会造成其他不良反 应。
1.在垂体水平,通过负反馈,抑制丘脑 1.甲地孕酮: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和晚期子宫 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促卵泡素 内膜癌,对肾癌、前列腺癌、卵巢也有一定疗 及促黄体素分泌,最终减少卵巢的雌激 效。 素分泌,2.通过抑制ACTH减少了皮质中 雌激素分泌,3.促进体内孕酮的降解, 使睾酮转变为雌二醇减少4.孕酮与孕激 素受体结合的复合物可以与雌二醇与ER (雌激素受体)的结合相竞争,有减少 了细胞内ER水平。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1. 2-8℃避光保存和运输。2。5%的葡萄糖溶液不能使 1.充血性心力衰竭、输注反应、胚胎毒性、
用,因其可使蛋白凝固4.请勿静推或静脉快速注射。 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加重、肺
在本品治疗前,应进行HER2检测。5.应由同时配送
毒性
的稀释液稀释,配好的溶液可多次使用,配制好的
溶液超过28 天应丢弃。6.输液袋轻轻翻转混匀,防
铂类肿瘤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
药物
伊马替尼
吉非替尼
注意事项
1.孕妇使用应权衡利弊,服用本品的女性不应 哺乳
2.开车或操纵机器时应注意
1.哺乳母亲停止母乳喂养,治疗期间,避免妊 娠
不良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 头痛、消化不良、水肿、体重增加、 恶心、呕吐、肌肉痉挛、肌肉骨骼 痛、腹泻、皮疹、疲劳和腹痛。
3.改善毒血症,增进食欲,使脑转移癌所致脑水 地塞米松
肿发热不退者的全身症状得到改善
效价为泼尼松的7倍左右
药物
来曲唑
阿那曲唑 依西美坦
己烯雌酚
他莫昔芬 托瑞米芬 氟维司群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1.肌肉结蒂组织异常:关节痛、肌痛、骨质疏松、骨痛、骨折2.代谢营 养失调:食欲下降、食欲增加、高胆固醇血症3.精神障碍:抑郁4.潮红热
1.不良反应与阿那曲哇相似 2.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3.贮藏:2~8℃(置冰箱内)保存。为了避光,应将预填充型注射剂贮于原包装中。
药物
甲地孕酮
戈舍瑞林 亮丙瑞林 氟他胺
丙酸睾酮
注意事项
1.体重增加,且常有食欲增加。2.禁用:对伴有严重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栓塞性疾 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因骨转移产生的高钙血症者。3.不主张用于乳腺癌的术后辅 助治疗。4.不推荐在妊娠四个月内应用5.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1.皮下注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不应超过6个月。
1.皮下注射, 2.禁用:孕妇或有可能怀孕的妇女,或哺乳期妇女
1.本品仅适用于男性患者 2.与新双香豆素合用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注意: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出现深色尿,持续食欲减退、巩膜黄染或皮肤黄疸, 右上腹压痛或“流感”样症状需及时就医。 1.用于乳腺癌治疗时,治疗3个月内应有效果,若病情发展,应立即停药。 2.应作深部肌内注射,不能静注。 3.一般不与其他睾酮制剂换用,因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 4.男性应定期检查前列腺。
胃肠道穿孔、肺出血/咯血、动脉血栓栓塞、
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伤口愈合并发症、 超敏反应,输液反应、感染
1.使用前,必须接受抗组胺药物和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治 低镁血症、 肝酶水平升高、皮肤毒性、输液 疗2.伊立替康的使用必须在本品滴注结束1小时之后开 反应 始。3.必须使用单独的输液管。滴注快结束时必须使用 0.9% 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输液管。 4. 治疗后2个月内不要哺乳,孕妇权衡利弊
三、信号转导抑制剂
药物
伊马替尼 格列卫
吉非替尼
药理机制
抑制由于费城染色体异常产生的一种异常 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 诱导凋亡
适应症
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 (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货急变期。
强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EGFR是糖蛋白的跨膜受体 (HER-1),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和 存活上起重要作用。
特异性地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西妥昔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用药治疗表达表皮 而EGFR 信号途径参与控制细胞的存活、增 生长因子受体(EGFR) 、经含伊立替康细胞毒治 殖、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及转 疗失败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移等。
药物
曲妥珠单抗
利妥昔单抗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类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激动剂/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
药理机制
适应症
1.戈舍瑞林:抑制脑垂体促黄体生成素的合成, 从而引起男性血清睾酮和女性血清雌二醇的下 降 2.亮丙瑞林:抑制垂体生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 它还进一步抑制卵巢和睾丸对促性腺激素的反 应降低雌二醇和睾酮的生成。
1.戈舍瑞林 :前列腺癌、绝经前 和绝经期的乳腺癌、子宫内膜异 位症
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
分类
雄激素
抗雄激素 孕激素
药理机制
适应症
可抑制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激素, 丙酸睾酮:1.绝经期后女性晚期乳腺癌的姑息
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并可对抗雌激 性治疗,尤其骨转移效果最佳。2.男性性腺功
素
能低下激素替代治疗3.功能性子宫出血 4.男性
青春发育延缓:
与雄激素竞争雄激素受体,并与雄激素 1.氟他胺:前列腺癌 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核蛋 白结合,抑制雄激素的作用。
1.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有血栓性静脉炎和肺栓塞性病史患者。 与雌激素有关的肿痛 患者及未确证的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禁用。 2.慎用:心功能不全、癫痫、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抑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