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
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 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 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背壳纵分为一个 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仅生活 在古生代的海洋中,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 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 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多年, 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它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 现许多科、属和种,晚寒武纪发展到最高峰,志留纪以后 逐渐衰亡,而后历经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到了二 迭纪末完全灭绝。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积岩中才能发现 它那美丽的化石。
习性
三叶虫与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 物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 三叶虫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 生活习性的不同决定着其身体构造不同。底栖三叶 虫身体扁平,有的三叶虫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 构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 肋刺发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 外,适于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 和尾刺均很发达,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浮生活 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纤细的长刺。它们以原生动物、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动物尸体或以海藻 等细小生物为食。
分类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 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在个体发育过程 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 虫期、分节期 、成虫期。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 目 :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 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
品种 中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 四川虫、副四川虫、似栉壳虫(即湘西 虫)、王冠虫、沟通虫
谢谢观赏
《三叶虫化石》课件 2022年部编版道法(精品)课件
新课导入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需要完善的国家制度予以保 证,而且需要通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来实现。因 此,为实现国家管理目标,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 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那么,这些国家机关的性质是什么?
它们的职权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新课讲解
运用你的经验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 一届国家领导人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 (1)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 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 重大事务。 (2)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任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每届任期5年; 任期届满的2个月以前,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
我国国家机构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同学C
……
以上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以上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
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 机关的总和。中国的国家机构以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 为标准,可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两种。
同学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有权罢免国家主席、副主 席。
他们的说法对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是正
确的。 任免权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
表人民的意志,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 行选举、任命、罢免、免职、撤职等诸种权力。人民 代表大会依法享有人事任免权,是人民当家作主、行 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T 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6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三叠纪”晚灭绝(1亿8千万年)。
浙蒙山区的三叶虫化石分布很广,费县、平邑县等地均有发现。
估计生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
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1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
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
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
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
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关于燕子石我想来点小补充,不是考证,只能称是“戏说”或“外传”:春秋时代《阙子》一书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性,草匮,缇巾一袭,客见之,侥而掩口,卢胡而笔,曰:此燕石也,与瓦瓷不殊。
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在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国都)西北,虽然东晋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多溢口,富矿藏)。
三叶虫
三叶虫时代 三叶虫时代
。可以肯定,它们不具有主动攻击的能力,因为三叶虫没有良好的游
泳器官,也不具备流线形的体形,在水中行进的速度较慢。从它们的 坚固背甲可以想象,一旦有凶猛的动物(如鹦鹉螺类)向它们摆出进 攻的架势时,三叶虫会迅速把身体蜷起,象穿山甲那样把自己保护起 来,悄悄沉入海底。 寒武纪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三叶虫呢?科学家们 通过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三叶虫并不遵循着单一的生活模式,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游泳,有 些种类喜欢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欢在海底爬行,还有些习惯于钻在 泥沙中生活,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寒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 的பைடு நூலகம்界。在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这种不同寻常的生物与其它无脊 椎动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数量减少和衰退。我国三叶虫 化石非常丰富,仅在寒武纪的早期就发现了200多个属,山东泰安盛产 的"燕子石",经研究发现就是当时大量活动的三叶虫死后堆积形成的, 那些显露在岩石表面纷纷欲飞的"燕子",实际上全是一种长有长长尾 刺三叶虫的尾甲。 三叶虫出现后,在整个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 陶纪和志留纪)都可作为众多生物的代表,它们和许多其它生物一起 共同揭开了地球走进生物多样化的序幕,从此,一个欣欣向荣的生物 世界才真正出现。晚古生代时三叶虫数量随着门类众多的海相无脊椎 动物的大量涌现而减少,中生代到来时终于绝灭。
寒武纪在前6-5亿年,历时一亿年。这个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三叶虫,因 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另有 杯海绵和腕足类,海水中漂浮着水母和其它浮游生物。 寒武纪地球上藻类繁多,结构复 杂,这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最好条件。此间三叶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且种类也占动物总 类别的60%,另外腕足类占30%,还有10%是杯海绵、水母、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三 叶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节肢动物,我国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桢年间就在山东泰安 发现了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最早是随着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群而出现的,小壳动物群 主要是指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一大批个体微小(一般仅12mm)、低等的软体动物,当时的海洋条件已经适合于它们生存,这些动物给三叶虫带 来了丰富的食源,在那时的海洋中,三叶虫还没有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们横行霸 道,迅速发展,整个寒武纪成了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 个部分,背面的甲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 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我们今天了解这种绝 灭了的动物,全是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的。三叶虫的头部由于覆盖有分叫头鞍,头鞍的形 状和大小在不同种类中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上面发育着眼脊、眼叶和眼。头盖两 侧的边缘下凹并延展形成活动颊,活动颊常常进一步形成十分尖锐的颊刺,伸向身体的后 方,整个头甲是三叶虫分类和种属鉴定的重要依据。 胸甲由许多形状相似的胸节组成, 这些胸节相互衔接,与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相似,胸节可以活动,并有弯曲的功能。 三叶虫身体能够蜷起或伸展开全靠这些活动的胸节,但幼年体的三叶虫没有胸节。尾甲是 指三叶虫身体末端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的部分,它们形成三叶虫独特的尾部。三叶虫的尾 一般都是半圆形,由于尾的边缘常常形成大小不同的尾刺,使许多三叶虫的尾伸展、放射, 变得很美丽。整个三叶虫的背面硬而光滑,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种类在背甲上具有小瘤或 小结节,这些小瘤和小结节与背甲上的颊刺、肋刺、尾刺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防护"盔甲", 可见,当时海洋中即使有比三叶虫强悍的动物,也不敢轻易冒犯它们。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三叶虫是古生物中非常出名的一种,它们曾经在古代海洋中繁衍生息,现在则成为了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生命演化的重要资料。
而三叶虫化石则是了解三叶虫最基本的途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叶虫化石的特征。
一、形态结构特征三叶虫身体分为头胸部和尾部两个部分,头胸部由15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由外表被称为“滚圆”的鳞片覆盖。
在头胸部中,最前面5环组成了头部,称为头片,而尾部由6环构成。
三叶虫的尾部末端常常有一个名为“粘盘”的小圆点,可以借此来依附海底。
在三叶虫的身体两侧,还有三条类似蛇腹般的附肢,被称为末梢,它们可以辅助三叶虫在海底行走和游动。
二、颜色特征在三叶虫化石中,还可以在化石上看到三叶虫的不同颜色。
一般来说,化石的颜色与其形成的化石岩石有关,而三叶虫化石的颜色除了由矿物质制约,还与其生前皮肤的颜色有关。
因此,三叶虫化石的颜色可以提供有关其生物学特征的重要信息。
三、排列方式特征在采集三叶虫化石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其排列方式。
正常情况下,三叶虫在海底呈现成群的状态生存,因此在采集三叶虫化石时,我们通常会看到其排列方式呈现出类似于群落的状况。
三叶虫化石的排列方式反映了其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状况。
四、发育特征三叶虫化石也可以体现三叶虫的发育特征。
在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叶虫的头部和尾部相互之间的比例,进而推断其发育成熟的程度。
通常情况下,三叶虫在头胸部成熟之前会繁殖大量的小型三叶虫,因此,三叶虫化石中也常常发现许多小型的三叶虫化石残骸,这也为研究三叶虫的生殖生物学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
五、地层特征三叶虫化石的另一个特征是其地层特征。
因为三叶虫主要是在古代海洋中生存,因此三叶虫化石可以被用作判断地质年代和地层特征的依据,而三叶虫化石化作的不同地质物质则更加有助于对早期地球环境的理解。
六、分布区域特征三叶虫化石的分布区域也是其特征之一。
历史上地球上的三叶虫种类非常繁多,分布区域也十分广泛,因此三叶虫化石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出现和分布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三叶虫是生活在古生代海洋环境中的一类已灭绝的节肢动物。
它们在距今五亿年左右的奥陶纪至白垩纪的时期广泛分布,是古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化石。
三叶虫的主要特征包括外骨骼、三叶形身体结构、复眼、外部附肢、呼吸管道等。
首先,三叶虫的外骨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们的外骨骼由富含硬壳素的几个分节组成,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在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时期的三叶虫中,外骨骼的形态和壳的纹饰有明显的变化。
其次,三叶虫的身体结构呈现出独特的三叶形。
它们的身体由中央胸片、前胸片和尾部胸片构成。
中央胸片是最大的一片,通常由11节组成,前后可扭曲运动。
前胸片比中央胸片小,而尾部胸片则更小且较扁平。
这种三叶形的身体结构为三叶虫在海洋环境中的游泳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
此外,三叶虫有复杂的眼结构。
它们的头部有一对复眼,由多个六角形的小眼集合而成。
每个小眼都由一层透明的角质表面覆盖,保护眼球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
这种复眼的结构使得三叶虫能够感应光线并迅速反应,提高了它们的生存能力。
三叶虫的外部附肢也是其特征之一、它们的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颚肢,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和摄食。
此外,它们的中央胸片上还有一对步足和背足,用于在海底行走和攀爬。
另外,三叶虫还具有特殊的呼吸管道。
它们的胸片上有一对腹足管,用于呼吸。
腹足管通过胸片的裂缝与外部环境相连,使三叶虫能够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呼吸方式使得三叶虫能够在水中长时间存活。
总结起来,三叶虫化石的主要特征包括外骨骼、三叶形身体结构、复眼、外部附肢和呼吸管道等。
这些特征为我们研究古生物历史以及了解地球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对于推断过去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变化非常有意义。
三叶虫也可以很呆萌
20211-238▲ 卡瓦勒斯基栉虫化石(摄影:周江)▲ 形态多种多样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也可以很呆萌新生代,全新世,21世纪初,北非某处。
在高耸的阿特拉斯山脉之下,某座小城之中,这家化石店里照常展示着准备出售的货物:一排排有些像鞋底印纹的深色甲壳化石。
其中一些是从摩洛哥的深山和荒野之间采集到的,另一些则来自世界的其他角落,但被送到这里进行处理——毕竟,在这个位于非洲西北角的小王国里,有着许多手艺精湛的化石修复技师。
而它们最常处置的化石,正是各种各样的三叶虫。
文/Romanus(科普作者)审稿/追梦化石编辑/杨震名称:卡瓦勒斯基栉虫大致年代:寒武纪中期至志留纪晚期,距今约5亿-4.1亿年前简介:体长约5~8厘米,头尾节几乎等大,躯干由顶端尖锐、条理分明的长条状甲壳肋叶构成,头节有一对眼柄展品档案海洋节肢类的崛起在商店陈列的货物之中,来自古生代各个时间段的三叶虫琳琅满目。
其中一些看上去就像普普通通的鞋底一样平淡无奇,而另一些的甲胄上则生长着显眼的尖刺、硕大的复眼、醒目的装饰物,以及显著变形的头甲。
不过,无论再怎么变化,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让它们所属的三叶形亚门——曾经的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得以得名的“三叶”结构:位于身躯中央的甲壳“轴叶”,以及分别对称地位于轴叶两侧的左肋叶和右肋叶。
而某些三叶虫化石的左、右肋叶由大量顶端尖锐、条理分明的长条状甲壳构成,看上去就像是一把把造型奇特的梳子。
这种外形也让它们得到了一个名号:栉虫。
作为三叶虫大家族全盛时期的代表,栉虫目是继寒武纪中期的莱德利基虫目之后,相当长时间内最“典型”的三叶虫类动物之一。
这些体长通常不到10厘米的“梳子”在寒武纪后期和奥陶纪前期大量繁殖,一度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古生代前期每一块大陆周围的浅海海底,成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标志性化石。
而那个时期的加里东运动,让栉虫家族的化石在东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及波罗的海一带尤为常见。
20211-239▲三叶虫藏在沙里躲避天敌掠食(想象图)当然,如果周围没有掠食者,那么卡瓦勒斯基栉虫本身也会变成小小的猎手——就像目前海洋中处于类似生态位的大王具足虫一样,多数大中型底栖三叶虫都是机会主义的捕食者,只要有机会,无论是海床上的尸体残骸,富含有机质的藻泥,还是那些弱小而容易被捕获的小动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三叶虫化石记载
三叶虫化石最早出现在中国云南省的澄江县,这些化石被称为“澄江动物群化石”,其中包含了众多的三叶虫种类。
此外,在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
这些化石记录了三叶虫的演化过程,从早期的原始形态到晚期的复杂形态。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了解三叶虫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与现代生物的关系等信息。
此外,在阳泉市进行的一项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中,发现了村民口中的“石蛾”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在5.2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之一。
这些化石多数为三叶虫在滨海浅滩生长蜕壳留下的碎屑,其尾部的甲壳上有7对尾刺。
这种三叶虫被命名为“蝴蝶虫”,其化石的发现也揭示了现今的太行山在5.2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曾是三叶虫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
总之,三叶虫化石记录了古生物演化的重要历史,为我们了解地球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三叶虫化石特征范文
三叶虫化石特征范文三叶虫是生活在古生代海洋中的一类化石节肢动物,其化石特征包括外骨骼、三叶状体节、复眼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叶虫化石的特征。
首先,三叶虫的外骨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外骨骼是由富含钙质的物质组成的坚硬盔甲,为三叶虫提供了强大的保护。
这种外骨骼在化石化过程中通常能够保存下来,并成为三叶虫化石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外骨骼通常呈现出薄而坚硬的片状结构,类似于如今的昆虫的外骨骼。
其次,三叶虫的身体由许多节组成,这些节呈现出三叶状的特征,因此得名三叶虫。
这种叶状体节的排列方式有许多变种,不同种类的三叶虫在叶状体节的形态、数量和排列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有些三叶虫的叶状体节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叶状体环,而另一些则呈现出非完全的环状体或散乱分布的特征。
这种叶状体节的特征在化石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有助于识别和分类不同种类的三叶虫。
此外,三叶虫的复眼也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复眼是一对由多个单眼组成的复合眼,对于三叶虫来说,复眼是其主要的视觉器官。
复眼通常位于三叶虫头部的两侧,呈现出纺锤形或卵圆形的外形。
化石中可以看到复眼区域存在明显的凸起和紧密排列的小孔,这些小孔是复眼单眼的遗迹。
通过观察这些化石特征,可以得出三叶虫的视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一些信息。
此外,三叶虫的体节上还有一些其他特征可以用于识别和分类,例如背部和腹部的线纹和装饰图案。
这些装饰图案可能呈现出菱形、圆形、螺旋形或其他几何图案。
这些线纹和图案的组合和分布方式对于区分不同的物种和种属十分重要。
总之,三叶虫化石的特征包括外骨骼、三叶状体节、复眼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特征,可以对三叶虫的物种、种属以及古生态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对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和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叶虫
末刺
观察方法
正确鉴定实习标本所属三叶虫个体的部位
全面观察具分类意义的特征
– 头鞍形状 – 眼叶大小和位置 – 固定颊(眼区)宽度
– 前边缘(内边缘和外边缘)发育程度
– 尾刺性质
实习内容
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Dorypyge(叉尾虫) Drepanura(蝙蝠虫) Blackwelderia(蝴蝶虫)
陷的内边缘和
一个略为凸起 的颊边缘,内边 缘具3列小孔 晚奥陶世。
实习七、三叶虫纲
三叶虫化石及其复原图
三叶虫基本构造(头甲)
中央隆起部分为头鞍
头鞍
两侧平坦部分为颊部 颊部中央常具眼和眼叶
头甲
眼
面线 颊部
在眼和眼叶之间有面线。
三叶虫头甲综合图
面线 头鞍 眼叶
眼脊
活动颊 固定颊
眼
颊角
颊刺
颈环
颈刺
三叶虫基本构造(头甲)
头鞍
头甲中部隆起的部分 头部分节的痕迹为头鞍
Nankinolitus(南京三瘤虫)
Yunna基虫)
头鞍向前收缩变 狭,呈锥形。三
面线前支
前边缘 头 鞍 头鞍沟
对头鞍沟,眼叶 长而弯曲,呈新
眼
叶
固定颊 活动颊
头颊
月形,后端靠近
头鞍,固定颊狭 窄,内边缘极狭 。面线前支向前 扩张,尾极小。
沟,0~4对
头鞍沟
三叶虫基本构造(头甲)
固定颊
头盖除头鞍之外的 平坦部分 固定颊外边缘的突 起称眼叶。
固定颊 眼叶
三叶虫基本构造(头甲)
活动颊
面线以外的部分。 眼位于其内侧,常
有颊角和颊刺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
三叶虫化石的特征三叶虫化石是一种古生物化石,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亚门。
三叶虫生活在古代海洋中,其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历史。
在地质年代上,三叶虫化石主要分布于寒武纪至二叠纪这个广泛的时间段内。
三叶虫化石具有以下特征:一、形态特征三叶虫化石主要由头部、胸部和尾部组成。
头部和胸部合称为胸部头部,尾部则是它们的运动器官。
三叶虫的头部具有两个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多个节片,每个节片上有一对脚足,用于行走和游泳。
尾部通常由多个节片组成,最后一个节片上有一个双叶式的尾叉,用于控制三叶虫的游动方向。
三叶虫的形态多样,有些三叶虫头部和胸部合为一体,有些则分离明显。
二、大小特征三叶虫的大小范围很广,从微小的几毫米到巨大的30厘米以上都有。
不同种类的三叶虫大小也有所不同,有些种类的三叶虫身体较小,但有着非常复杂的形态和结构。
三叶虫的大小和形态对于研究其生态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特征三叶虫生活在古代海洋中,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它们的生态角色与现代的虾、螃蟹等节肢动物类似,既是食物链的下层消费者,也是食物链的上层掠食者。
三叶虫化石记录了古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历史,对于研究古代生态学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布特征三叶虫化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寒武纪和奥陶纪的海洋沉积物中,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三叶虫化石的分布和形态变化可以反映古代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于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应用价值三叶虫化石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叶虫化石可以用于地层年代的划分和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也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此外,三叶虫化石还是古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的重要教学材料。
综上所述,三叶虫化石具有形态多样、大小范围广泛、生态多样、分布广泛和应用价值等特征。
对于研究古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和生物演化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也具有重要价值。
藏在博物馆里的三叶虫化石
特別策划I地球藏在博物馆里的三叶虫化石文I昝淑芹曾经有一种海洋生物,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古生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留下自己的印迹,成为古海洋中存活最久的生物。
它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支撑自己跨越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直至二叠纪灭绝。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古老、神秘的远古海洋生物—三叶虫。
三叶虫属节肢动物,生活在距今5.42亿年~ 2.51亿年的古海洋里。
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横空出世,先后经历了寒武纪至奥陶纪的繁荣和志留纪至二叠纪的衰退,最终随着古生代的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大约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年。
三叶虫 身体扁平,背侧是坚固的甲壳,腹部是柔软的腹膜和附肢。
三叶虫的背壳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坚硬,所以在地史时期形成了大量的化石。
三叶虫化石以其种类繁多、特征明显、演化 迅速、分布广泛等特征,不仅成为生命演化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同时也由于其形态生动、样貌多变、保存精美、极具观赏价值而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类博物馆竞相收藏和展示的化石种类。
形态特征三叶虫的背壳主要包裹虫体背侧和腹侧的边缘,形状为长卵形或椭圆形,略向上隆起,通常长 3~10厘米,有些可小于6毫米,最大可长达70厘 米。
三叶虫背壳上有两条纵沟将背壳纵分为三部分,中央的部分称为轴叶,两侧的部分称为肋叶。
壳体纵分为三叶,是三叶虫区别于其它节肢动物的稳定而独特的构造,因此得名三叶虫。
三叶虫的背壳横向也分为三部分,由前至后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
三叶虫的头部多呈半椭圆形。
头部有两条缝合线,分别通过眼的内测向前后延伸,将头分为中间的头盖和两侧的活动颊,这对缝合线称面线。
头盖中部有隆起的头鞍和颈环,头鞍上有头鞍沟。
头鞍两侧的部分称为颊部,颊部中央常具有眼和眼叶。
活动颊平时并不活动,只是三叶虫蜕皮时从面线处裂开,活动颊就先脱落开来,所以 在野外会看到许多活动颊的化石。
2021.2 I M-U I25地球I 特別策划%头盖主要类别〇图3-2三叶虫头甲结构图颊刺_颈刺外边缘——内边缘 活动颊r 眼脊--r —头鞍…眼-面线边缘沟三叶虫头部结构图(引自《寒武纪统治者三叶虫》孔庆友>三叶虫的胸部位于头部和尾部之间,由若干 相互叠复、彼此衔接并可自由弯曲的胸节构成。
三叶虫 化石特征
三叶虫化石特征三叶虫是古生代海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和多样化的一类,它们生活在海底,并经历了长达4亿年的漫长历史。
三叶虫被称为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因为它们在现代已经绝迹,但其化石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观测、研究古生态系统和地质年代的信息。
作为古生物中最著名的一类,三叶虫的化石在地层中广泛存在。
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别适合保存在化石中,三叶虫在生命中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不同形态的化石。
三叶虫的化石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三叶虫具有三叶状的外骨骼,从中可以观察到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
外骨骼通常被称为“甲壳”,它们完全由钙化的物质构成,可以在化石中保留下来。
因此,在观察三叶虫的化石时,可以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的甲壳来了解其形态特征,比如头部、身体等的形态、大小、纹理等。
其次,三叶虫在化石中留下的特殊结构是它们的眼睛。
三叶虫的眼睛部分由大量显微构造组成,因此,它们的眼睛可以长时间保存在化石中,即使在石头中的细节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这为研究三叶虫的视觉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很多线索。
此外,三叶虫的足部以及各种附件也是其化石特征之一。
在不同的三叶虫种类中,其足部和附件的形态、数量、分布等特征都不尽相同。
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三叶虫的不同族群,同时还可以了解它们在海洋中的行为方式。
最后,三叶虫的化石在地质学中还有一些重要意义。
它们的遗骸广泛保存在沉积物中,可以成为对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指示器。
当它们死亡后,它们的遗骸下沉到海底并被埋在沉积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深浅、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这些地层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重要信息。
总之,三叶虫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它们的化石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古生生物的演化、古地理环境等;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追溯生命演化史的脉络,探索地球自然历史的奥秘。
三叶虫 化石特征
三叶虫化石特征一、三叶虫的概述三叶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节肢动物,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海洋中。
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种,身体呈三叶状,因此得名。
三叶虫的化石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理解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叶虫化石的外部特征三叶虫化石的外部特征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它们可以通过对化石外表的分析来研究三叶虫的生态和形态。
以下是三叶虫化石的外部特征:1. 身体结构三叶虫的身体由头部(Cephalon)、胸部(Thorax)和尾部(Pygidium)组成。
其中,头部和胸部分别位于三叶虫身体的前部和中部,尾部则位于身体的后部。
三叶虫的头部通常较大,胸部则由一系列节环状的片板组成。
2. 触须和眼睛三叶虫的头部上通常有两对触须,用于觅食和感知环境。
它们的眼睛位于头部的侧面,通常为复眼结构,由多个小眼组成。
这些眼睛可以帮助三叶虫感知周围的光线和运动。
3. 外壳纹饰三叶虫的外壳表面通常具有特殊的纹饰,这些纹饰对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三叶虫化石非常重要。
纹饰的形态、密度和分布可以提供有关三叶虫的生活环境和物种分类的信息。
三、三叶虫化石的内部结构除了外部特征,三叶虫化石的内部结构也是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内部结构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三叶虫的解剖结构和生活方式。
1. 内骨骼三叶虫具有由硬壳组成的内骨骼,这种内骨骼通常由钙质构成,在化石形成过程中相对保留较好。
通过研究内骨骼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可以推断三叶虫的运动方式和保护策略。
2. 内脏器官三叶虫化石中有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内脏器官的化石,比如肠道、神经系统和呼吸器官。
这些内脏器官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三叶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
3. 生长环纹三叶虫的内部结构中常常具有生长环纹,这些环纹能够提供关于三叶虫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的信息。
通过对生长环纹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三叶虫的生长方式和生活历程。
四、三叶虫化石的分类和演化三叶虫化石的分类和演化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叶虫化石特征
三叶虫化石特征三叶虫是古生代时期的一类海洋节肢动物,生活在距今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到距今二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
三叶虫的化石特征为其分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叶虫的化石特征。
首先,三叶虫的外形特征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们呈现出扁平的体形,由头部(头胸部)和尾部(尾部)组成。
头部通常是三瓣状的,即有一个中央瓣和两个侧瓣,因此得名“三叶虫”。
这三个瓣通常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三叶虫分类为单瓣类、双瓣类和多瓣类。
其次,三叶虫头部的眼睛也是其独特特征之一、三叶虫的眼睛通常位于头胸部的两侧,呈现出褐色或黑色。
这些眼睛是由多个透镜组成的复眼,每个透镜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光学元件,可以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
这些眼睛使得三叶虫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捕捉猎物。
第三,三叶虫的身体外骨骼是保存最完整的化石之一、三叶虫的外骨骼由硬壳组成,具有高度的抗水压强度。
这使得三叶虫可以在深海环境中生存,并且其化石可以长时间保存下来。
外骨骼通常具有不同的纹饰和装饰,可用于识别和分类。
第四,三叶虫的附肢也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每个体节通常有一个或多个附肢,这些附肢通常位于躯干的底面。
它们用于行走、探索和捕食。
不同类型的附肢形状和数量的变化,也被用于区分不同的三叶虫物种。
最后,三叶虫的化石特征还可以通过其化石记录的分布和化石年代进行研究。
三叶虫化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古生代的地层中,特别是古生物学家对三叶虫化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类。
总结起来,三叶虫化石的特征包括外形特征、复眼、外骨骼、附肢以及化石记录分布和化石年代。
这些特征提供了研究三叶虫分类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的重要依据,深化了我们对古生代时期海洋生物和地球历史的了解。
三叶虫古生物化石
三叶虫古生物化石
本屏风化石为整块古生物三叶虫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是一类完全绝灭的古生代节肢动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经过地质的变化,古生代寒武纪后期形成为化石,距今已有五亿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稀有的海洋古生物化石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燕子石”已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曾为燕子石诗曰:
峥嵘化石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
轰然地裂无边火,铸就混浊万古魂。
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原始三叶虫_化石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原始三叶虫(?)化石发现及其地质意义3宋珍炎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安徽淮南2320013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 o:2001kj206)关键词 安徽淮南 新元古代 原始三叶虫(?)一、引 言 三叶虫出现于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现已绝灭.出自于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原始三叶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三叶虫化石,其时限为距今7亿年前.本文阐述了该化石的特征,并探讨了该化石及其产地在地球早期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纲,已论述约1500个属,一万多个种.三叶虫躯体背面覆以坚实的背甲,背甲由前向后横分为三部分,即头甲、胸甲和尾甲.背甲被两条纵沟即背沟纵向分为三个部分,即中间一个轴部和两边的两个肋部.因背甲的三分性非常明显,故名三叶虫.三叶虫极盛于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从奥陶纪开始种类逐渐减少,直至距今2.50亿年前二叠纪全部绝灭.三叶虫成虫一般长3~10cm,最小不及1cm,最长可达70cm,全为海生[1].最早的三叶虫化石发现于早寒武世地层里,并与其他众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构成了地球早期的生物大爆发.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三叶虫决非突然出现.在寒武纪之前,应该有它的祖先,只因该期受其硬体不发育、种数少、保存和出露条件限制,至今未发现任何化石记录.国内学者陈孟莪等也持这一观点[2,3].安徽淮南,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台褶带东端,其稳定的盖层中发育了温暖浅海环境下连续沉积、厚达千米、未经变质的新元古界地层[4],其时间跨度为早于寒武纪、长达3亿年之久[5],独特的古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为研究地球早期生物演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最近笔者在淮南八公山发现的原始三叶虫(?)化石无疑证实了上述推论.二、化石特征 该化石产于灰黄色中厚层含粉砂泥质粉晶灰岩中,虫体周围至岩层顶面间的岩石构造被扰动,层面具冲刷现象,上为纹层灰岩覆盖,化石生物特征明显.虫体为长椭圆形,体长16mm,宽4mm.头甲大,为半长圆形,具头刺,头鞍棒状平直,无鞍沟,胸甲分节7对,尾小.化石背甲纵、横三分明显,属大头小尾型,完全不同于寒武纪及其后期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故名为原始三叶虫(?)(见图1),标本现藏于安徽理工大学古生物地质实验室中.图1 原始三叶虫(?)三、地质时代 化石产出地层层位为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上前寒武系九里桥组,K-Ar法同位素年龄资料为距今7.38亿年前左右[6],S r・C 同位素界定其年龄大于7亿年[7],故化石年龄应为距今7亿年前.其地质年代依全国地层委员会资料[8],应属新元古代南华纪.四、地质意义1.世界上最早的三叶虫 目前,三叶虫化石最早出现在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世界上公认的大冰期后的以似水母、似蠕虫为代表的伊迪卡拉动(上接第182页)12 CCRM A.Im pact of string stiffness on virtual bowed strings[E B/O L].http://ccrma-w w w.stan /~jos/stiffbowed/stiffbowed.pd f, 200213 Nakai M.On different m otions of a bowed string.Proceedings o f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95,V ol.II,Japan,1995:459-46614 S.钱得拉赛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 H.伊夫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6 G.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7 B.格林.宇宙的琴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Approaching the World of Musical String—On the 3000years of the research on string and some rela2 tive considerationsY ang JianGraduate Student,Music College,Nanjing Art Institute,Nanjing,China 210013K ey w ords string,plucked-string m odel,Helmholtz m otion,art,science・381・自然杂志 26卷3期研究通信物群年龄为距今6.80~5.70亿年前,我国在7.00亿年前发现的可靠动物化石仅为蠕虫类[6].在安徽淮南,距今7亿年前新元古代地层中发现的原始三叶虫(?)当属世界上最早的三叶虫.2.淮南生物群又添新物种 产于安徽淮南地区的新元古代地层中,闻名于世的淮南生物群主要由宏观藻类组合和蠕形动物组合而成[5].蠕形动物化石表现为压扁的炭化膜,个体细长且小.笔者曾于2002年介绍了淮南新元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掘迹化石[9],据其掘迹规模的大小绝非蠕虫所为,该期应存在有别于蠕形动物的另一类动物.原始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为淮南生物群增添了新的物种.3.演化趋势与生态 依据原始三叶虫(?)的特征,表明早期三叶虫形态为长卵形,大头小尾,胸节多,头鞍平直,具锐利头甲,并由此向其他方向发展. 从原始三叶虫(?)对周围物质扰动的产出状态及其所具的锐利头甲,表明早期三叶虫是在浅海海底栖息,在沉积物中摄取有机质生活.4.生物矿化作用的出现 三叶虫实体化石的发现,标志着生物矿化作用在距今7亿年前已经出现,其骨骼化已经开始.5.世界上最早后生动物化石的圣地 安徽淮南八公山新元古代地层中原始三叶虫(?)的发现,以及掘迹化石的发现,给以世界古生物圣地为主题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增添了新的色彩.这块土地的神奇之处,则在于在寒武纪之前,长达3亿年的时间内该区一直为温暖的浅海环境,生活在浅海环境下的宏观藻类改善了海水的含氧量,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几亿年的温暖浅海环境为多细胞动物的生存、繁殖、进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物质保证.地台盖层稳定的沉降,又为生物提供了合适的埋藏和保存条件.神奇、秀丽以及蕴含丰富人文景观的淮南八公山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地学爱好者前来观光考察,探究地球早期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形态、生态及其演化规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必将有更多的科学发现.(2004年2月10日收到)1 张永辂等.古生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762 陈孟莪.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22(3):36-463 朱士兴.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22(2):59-644 郑文武.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5;17(1):152-1595 牛绍武等.地层学杂志,2002;26(1):1-76 陈孟莪等.地质科学,1986;(3):221-2317 杨杰东等.地层学杂志,2001;25(1):44-478 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55-569 宋珍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51-54The Discovery of N eoproterozoic E ra Prototrilobite(?)Fossil in H uainan Anhui and Its G eological Sig 2nificanceS ong Zhen-yanDepartment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K ey w ords Huainan Anhui ,neoproteroz oic era ,prototrilobite ?酪蛋白平板法检测蚯蚓纤溶酶活性武金霞 赵晓瑜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071002关键词 蚯蚓纤溶酶 酪蛋白平板 纤维蛋白平板 根据蚯蚓纤溶酶能水解酪蛋白(C asein )的性质,建立了酪蛋白平板检测蚯蚓纤溶酶活性的方法.与纤维蛋白平板法相比较,酪蛋白平板法具有铺板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能检测的最小样品量为0.23μg ,而纤维蛋白平板法能检测的最小样品量为0.53μg. 1983年,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美源恒教授首次证明蚯蚓提取物(earth w orm fibrin olytic enzyme ,简称EFE )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EFE 是蚯蚓体内提取的能溶解血纤维蛋白的蛋白水解酶[1],与其他用于溶栓的药物相比,有不易诱发出血,可以口服,来源广泛等优点[2],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溶栓物质.因此,许多学者研究了EFE 的分离纯化、药理作用、基因克隆与表达等[2-4].EFE 活性检测是所有研究的基础,目前有酪蛋白底物法、气泡上升法、T A ME 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其中纤维蛋白平板法较常用,因为它直接测定纤溶酶水解血栓主要成分纤维蛋白的能力,但该方法具有铺板过程烦琐、纤维蛋白原易沉淀、凝血酶易失活等缺点.建立一种简便检测纤溶酶活性的方法十分必要.一、材料与方法1.材 料 蚯蚓(E isenia Foetida )匀浆液(自制),考马斯亮蓝R -250为S igma 产品,纤维蛋白原为中国药品检定所产品,酪蛋白及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2.方 法 (1)纤维蛋白平板法测EFE 活性将平板(7cm ×9cm )放在水平仪上调至水平,用1倍pH 7.2P BS 溶液配制1%的琼脂糖,取5m L 于65℃恒温,另取等体积缓冲液5m L ,在25℃恒温箱中保温,加入1/4支纤维蛋白原和10U 凝血酶,终浓度为3mg/m L ,两种溶液迅速混匀,趁热倒入平板中,将气泡赶至边缘,室温下凝固.用直径3m m 的打孔器打孔,将不同浓度的样品点在・481・Ziran Zazhi V ol.26N o.3研究通信。
三叶虫纲
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为一个拉长的棱镜。每只复眼内的透镜数不等,有些只有一个,有些可 达上千。在这样的复眼中其透镜一般排列为六边形 。
起源演化
演化
灭绝原因
三叶虫发展迅速,在寒武纪晚期达到繁育高点的时代。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演变多种多样。有的 头、胸、尾三部分大小相等,壳体缓平,头、尾都缺少明显的装饰,如大头虫 (BUMASTUS):有的头部既宽且 大,前缘被一条平阔的围边所环绕,其上还排列着整齐的瘤粒,如隐三瘤虫(CRYPOLITHUS);有的为了免于受 害,在胸、尾装饰着尖长的针刺,如裂肋虫(LICHAS);有的壳体还能够卷曲成为球状,如隐头虫(CALYMENE)。 奥陶纪还出现了另一类节肢动物,即介形类。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 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每年还有新 的物种被发现。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 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谢谢观看
最早的三叶虫化石发现于下寒武统底部含小壳化石层位之上。其始祖应在先寒武纪就已存在,但未发现任何 化石记录。寒武纪,三叶虫已经非常繁盛,奥陶纪的三叶虫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志留纪和泥盆纪的三叶虫,已 进入衰落时期。古生代末,三叶虫全部灭绝。
三叶虫概述
三叶虫概述从背部看去三叶虫(trilobites)为卵形或椭圆形,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
小型的6毫米以下。
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
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
腹面的节肢为几丁质,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
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
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
三叶虫壳面光滑。
或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
头部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1],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
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
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形状不一,成虫2~40节。
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
每个肋节上具肋沟,两肋节间为间肋沟。
尾部是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的,1~30节以上不等。
形状一般半圆形,但变化很大,可分为一中轴和两肋部。
肋部分节,有肋沟和间肋沟。
肋部可具边缘,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
三叶虫腹面的节肢极少保存为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节肢化石的只有19个种。
从奥陶纪到泥盆纪末的一些三叶虫(比如裂肋三叶虫目)进化出了非常巧妙的脊椎似的结构。
在摩洛哥就发现了这样的化石。
此外在俄罗斯西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带脊椎结构的化石被发现。
这种脊椎结构可能是对于鱼的出现的一种抵抗反应。
多数三叶虫有眼睛,它们还有可能用来作味觉和嗅觉器官的触角,触须可达20至30厘米。
三叶虫[1]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碳酸钙,CaCO₃)组成的。
结晶良好的纯净方解石(冰洲石)是透明的,有些三叶虫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组成其每只眼睛的透镜。
这与大多数其它节肢动物不同,球差,同时提供极好的视觉效果。
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为一个拉长的棱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
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
三叶虫体形扁宽,背面正中突起,两侧较扁平。
背上有两条纵沟,把身体纵分为三叶,因此得名。
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最长的75 厘米,最小的不到1厘米。
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表面光滑,头上戴着半圆形的盔甲,盔甲的两侧各有一个复眼。
口生在头部腹面中央,身体的每一部分由不定的体节构成,每一体节上都长着一对附肢,头部的第一节附肢变成了长长的触角,有感觉功能。
三叶虫只与海水动物(如珊瑚、海百合、腕足类、头足类等)化石共生,证明它生活在海水中。
它在海底过着爬行生活,也会作短暂的游泳,但游泳的速度异常缓慢,也不灵活。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少种类有独特的构造。
有的有尾刺,很像现代海洋生活的鲎;有的全身长刺,过漂浮生活;有的用头部前缘钻入泥沙中,摄取食物。
它们的食物是水中的大小动物及低等植物。
三叶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生代地层中。
全世界现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4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