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一、 课程说明授课对象:普通高等院校三年制专科生总 学 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等后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考核形式:开卷考试二、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介绍旅游相关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
三、学时分配章节 内容 课时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2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4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6第四章 中国园林文化 6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4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4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4第八章 中国其他艺术文化 4总复习 2课时总计36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版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念》 李宗桂中山大学出版社《现代旅游文化学》 马 波 青岛出版社《旅游与中国文化》 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山水美学研究》范阳、黄贯群 广西人民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含义,掌握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关联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基本定义1.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2. 旅游文化的定义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1. 旅游文化的特征2. 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山水所具有的美的价值,认识到自然山水为什么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能得到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教学重点: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教学难点: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1. 自然山水的形象美2. 自然山水的色彩美3. 自然山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4. 自然山水的朦胧美5. 自然山水的音响美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1. 先秦——汉魏六朝2. 唐宋时代3. 元明清时代第三节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1. 初级阶段:观赏山水景观的形式美2. 中级阶段:情景交融3. 高级阶段:天人合一4. 最高阶段:艺术创造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了古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寝建筑、军事建筑、桥梁建筑等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古代建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建筑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Tour Culture)课程编号:学分:2学时:30 (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建议教材:《旅游文化概论》,李星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开课学院:管理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旅游文化》是一门面向全院本科和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公共选修课。
它探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括主体文化现象、客体文化现象等等,核心的问题是各种文化现象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展视界,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增强文化审美意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1、教学内容(1)文化的内涵(2)旅游的内涵(3)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教学要求了解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掌握其基本概念,并了解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章山水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名山(2)秀水(3)世界遗产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主要的名山和秀水,掌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标准。
第三章聚落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2)名镇(3)现代旅游城市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掌握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现代旅游城市的特点。
第四章建筑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概述(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类型,并理解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第五章园林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中国园林概述(2)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及构景手法(3)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4)现代主题公园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我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和构景特点,了解园林建筑手法与宫殿建筑的差异。
第六章宗教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佛教文化(2)道教文化(3)伊斯兰教文化(4)基督教文化2、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旅游文化大纲
第1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1、迁徙活动原因: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
特点: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2、迁徙和旅行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提问1]部落A擅长耕作,部落B擅长守猎,随着生产技术与守猎工具的进步与改良,两个部落都有了剩余食物,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2]古代人类不断地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1、旅行的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2、旅行产生的前提: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总结: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道第二节古代旅行一、国外的古代旅行(一)奴隶社会时期1、古罗马时代(前30年至前476年)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2、古希腊时代是世界古代宗教旅行的鼎盛时期3、波斯帝国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二)封建社会时期1、阿拉伯帝国时期,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原因,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2、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开始复兴,中产阶级迅速成长,马可·波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3、15世纪西方产业革命兴起,引起了对外扩张和对黄金的需求。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的富庶,驱使欧洲的商人、航海家、封建主从事海洋远航。
4、1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自觉地、有特定目的的自然观光旅游。
5、、古代旅游(旅行)与旅行家)欧洲旅游的类型:探险旅行温泉旅行教育旅游二、中国的古代旅行1、帝王巡游2.官吏宦游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影响最大3.商务旅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理解旅游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4.具备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时程安排1.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周)-旅游文化学的定义与意义-旅游文化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领域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2周)-旅游与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旅游行为对文化的影响与变革-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塑造和限制3.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4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的表达与传播4.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4周)-旅游文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旅游文化的传播形式与策略-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的案例分析5.旅游文化与旅游市场(2周)-旅游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影响-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与反哺-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开发6.旅游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周)-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与倡导-旅游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旅游文化学导论》2.参考书目:-《旅游文化与旅游学概论》-《旅游与文化:旅游学基础教程》-《旅游与地理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旅游文化传播与解读》-《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与开发》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占比:30%-课堂表现与参与度:10%-小组讨论与报告:10%-作业与项目:10%2.期中考试占比:30%-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3.期末考试占比:40%-题型:综合题、分析题、论述题六、教学团队与资源本课程由旅游学院专业教师授课,学院配备多媒体教室、实地考察资源等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实践机会。
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导言: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旅游、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旅游文化概论作为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概念;2.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发展趋势和挑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旅游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2. 旅游文化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如自然旅游文化、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旅游文化的特点和魅力;3. 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的关系:探讨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关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4. 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介绍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欧洲的文艺复兴文化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旅游文化的独特之处;5.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探讨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6. 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分析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 小组讨论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启发,通过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旅游文化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完整版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编号:X04304103开课单位:财经学科部一、本课程学分、总课时数、授课学期《旅游文化学》课程2学分、总课时数30课时,授课学期为第六学期。
二、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旅游文化学》课程是的一门专业课。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依托。
通过学习《旅游文化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旅游本质属性、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理解,深入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充分认识其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旅游地理学。
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知识点及重点与难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兼及世界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的结构就成为:总论、核心内容和建设与管理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章节。
在“总论”中,包含了“绪论”(即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文化”及“旅游文化”三个章节;在“核心内容”这一部分中,设置了“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六个章节;在“建设与管理”这一部分中,设置了“旅游文化建设”、“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三个章节。
《旅游文化学》的主要知识点:1、旅游文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性质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3、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4、文化5、中华文化6、旅游文化7、旅游文化的结构8、旅游文化的特征9、旅游主体文化10、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11、旅游主体文化的特征12、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13、旅游客体文化14、自然旅游客体文化15、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16、旅游介体17、旅游介体文化18、什么是美19、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客体20、旅游审美文化21、自然旅游资源文化22、自然地域环境旅游资源文化23、我国八大自然地域旅游资源文化24、我国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化五大类型25、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设计26、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27、社会历史旅游资源文化28、宗教旅游资源文化29、建筑旅游资源文化30、民俗旅游资源文化31、饮食旅游资源文化32、服饰旅游资源文化33、旅游文化建设34、旅游企业文化建设35、旅游景区文化建设本课程的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本课程的重点:旅游文化建设四、本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本课程教材:刘敦荣等编着,旅游文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旅游文化教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和相关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旅游体验和观察力。
2. 课程目标2.1 掌握各地旅游资源及其特色2.2 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2.3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2.4 发展研究和分析旅游文化的能力2.5 培养旅游规划和指导的能力3. 课程内容3.1 旅游资源介绍3.1.1 自然景观3.1.2 人文景观3.1.3 特色旅游项目3.2 旅游文化历史与传统3.2.1 文化背景3.2.2 文化符号和象征3.2.3 传统节日与庆典3.3 旅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3.3.1 旅游产业的兴起3.3.2 全球旅游趋势3.3.3 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3.4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3.4.1 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礼仪3.4.2 语言与文化表达3.4.3 文化冲突与解决3.5 旅游规划与指导3.5.1 旅游规划原理3.5.2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5.3 导游服务与旅游指南4. 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4.2 实地考察4.3 小组讨论4.4 个人研究5. 评价方式学生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考核:5.1 考试5.2 作业和报告5.3 课堂参与和讨论5.4 实地调研和观察6. 参考教材6.1 "旅游资源与规划",李华,2018年6.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张明,2019年6.3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刘佳,2020年7. 授课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概述第二周:旅游资源介绍第三周:旅游文化历史与传统第四周:旅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第五周: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第六周:旅游规划与指导第七周:复习与期末考试通过本旅游文化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及其特色,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并发展研究和分析旅游文化的能力。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一.课程简介(100字)二.学习目标(200字)1.了解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3.熟悉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4.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掌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和开发策略;5.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文化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600字)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1.1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2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3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2.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内涵2.1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2旅游文化的分类2.3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3.1中国的旅游文化地域差异3.2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3.3跨文化交流与旅游文化的融合4.旅游文化与旅游业4.1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4.2旅游产品的文化开发策略4.3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影响5.旅游文化研究方法5.1文化调查和研究方法5.2旅游文化资源评估方法5.3旅游文化项目策划和管理方法四.教学方法(200字)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旅游文化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300字)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范文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XXX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XXX学时安排:XXX课时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要素,如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活动等;(3)熟悉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4)了解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能力;(3)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旅游文化概述1.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 旅游文化的功能与作用3. 旅游文化的学科体系第二部分:旅游文化要素1.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2. 旅游者及其心理需求3. 旅游活动及其类型第三部分:中国旅游文化1.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2. 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3.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四部分:国际旅游文化1. 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2.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与趋势3. 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五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1. 旅游产业的概念、分类与特点2. 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互动关系3.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第六部分:旅游文化策划与管理1. 旅游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2.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3. 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与推广第七部分:旅游文化与跨文化交流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与特点2. 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 跨文化交流中的旅游文化问题与应对策略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文化现象;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活动,让学生体验旅游文化;5. 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实地感受旅游文化。
文化旅游 教学大纲
文化旅游教学大纲文化旅游教学大纲导言:文化旅游是一种结合了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它能够让人们在旅行的同时,深入了解并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
文化旅游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旅游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文化旅游的概述1. 文化旅游的定义和特点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为主题,以旅游为手段的一种旅游方式。
它通过参观文化遗产、体验传统习俗和参与文化活动,让游客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
2. 文化旅游的意义文化旅游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它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二、文化旅游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和艺术知识。
2. 技能目标学生应该能够进行文化旅游的规划和组织,包括选择旅游目的地、制定行程计划和预算,以及安排交通和住宿等。
3. 情感目标学生应该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文化旅游教学内容1. 文化遗产的介绍学生应该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世界遗产、国家级和地方级的文化遗产。
他们应该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和价值,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解读和讲解。
2. 传统习俗的体验学生应该参与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活动,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民俗表演等。
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传统习俗的内涵。
3. 文化交流的实践学生应该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参观当地学校和社区组织等。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动,他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文化旅游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学生应该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
他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和艺术展览等,以及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2. 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他们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使用专业:旅游管理参考学时:72制定时间:2011年8月1日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合肥财经职业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
1、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认识本专业内涵层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会使得学生认识到更多旅游文化内涵。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客体文化——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艺术等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及有关鉴赏知识。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理解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3、与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联系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作为旅游管理类等专业的课程,先期课程有:中国历史、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
二、课程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和根本;掌握旅游客体文化的分类、特征和具体内容,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为今后从事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组成、基本内容、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以后从事导游服务于管理的工作能力。
3、素质目标: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制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旅游文化是培养提高学生旅游审美性、观赏性的过程,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爱岗敬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建议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二次参观观后感30%,闭卷考试70%。
五、建议选用教材:《旅游文化》尹华光主编高教出版社2008年4月二版(本书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二章因同时已开设“中外民俗”和“旅游文学”课,故略去不讲。
)六、主要参考书目:1、《旅游文化学》尹华光主编湖南大学出版2005年一版2、《旅游文化学》李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版3、《中国旅游文化》韦燕生主编旅游出版社2006年一版4、《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程小军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9月二版5、《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6、《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剪伯赞中华书局1978年版7、《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4月四版8、《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初级导游考证教材)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9、《导游知识专题》(初级导游考试辅导教材)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10、《导游知识专题》(中级导游考证教材)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11、《导游基础知识》(中级导游考证辅导教材)旅教出版社2008年版12、《旅游宗教文化》沈祖祥旅教出版社2003年一版13、《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旅教出版社2003年一版14、《中国服饰史教程》孙世圃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一版15、《中国饮食文化》陈治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一版16、《饮食文化概论》赵崇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一版17、《中国风俗特称与饮食》李志伟旅教出版社2003年元月二版18、《中国酒史演义》殷伟云南出版社2001年一版19、《中国茶史演义》殷伟云南出版社2001年一版20、《中国饮食文化》杜莉旅教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21、《西餐概论》王大佑旅教出版社2005年5月二版22、《宗教文化赏析》秦学硕旅教出版社2007年10月一版23、《古代建筑园林赏析》唐鸣镝旅教出版社2007年一版第二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文化概念和旅游文化概念、文化的结构和旅游文化的结构、文化的特征和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
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
了解文化的结构,掌握旅游文化的结构。
了解文化的特征,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
掌握旅游文化的功能(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二、旅游文化的概念第二节旅游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结构二、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文化的特征二、旅游文化的特征第四节旅游文化的功能一、保存功能二、认知功能三、教化功能四、启智功能五、愉悦功能六、凝聚功能七、交流功能八、经济功能九、审美功能十、规范功能第五节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二、有助于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四、有助于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功能(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二章旅游历史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及其科技文化概况、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
其中要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思想及其科技文化概况、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掌握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
(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文化大势一、历史发展基本脉络(补充最新考古、科研成果,如发现巫山人;夏商周断代工程等。
)二、中华文明史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文字二、文学三、史学四、图书五、哲学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一、天文历法二、数学三、中医四、发明创造第四节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一、姓氏概况二、帝王皇亲特殊称谓三、科举制度第五节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二、有助于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四、有助于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
难点:天文、历史、干支,古代称谓。
(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三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世界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基本教义、经典与标志、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殿堂及供奉对象、主要节日及宗教活动等基本理论与基本常识。
了解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立历史背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宗教仪式,熟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供奉对象,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与标志。
(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二、佛教的基本理论三、佛教寺院及其供奉对象四、佛教的宗教活动第二节道教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二、道教的基本理论三、道教寺院及其供奉对象四、道教的宗教活动第三节基督教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二、基督教的基本理论三、基督教寺院及其供奉对象四、基督教的宗教活动第四节伊斯兰教一、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发展二、伊斯兰教的基本理论三、伊斯兰教寺院及其供奉对象四、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三)教学重点、难点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与标志。
(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四章旅游园林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园林的分类,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园林的置景因素,西方园林的产生及主要流派,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
其中要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园林的置景因素、西方园林的三种主要流派,掌握中国园林的三种分类、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
(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园林文化一、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园林的分类三、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四、中国园林的置景因素五、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六、中国园林精品欣赏第二节西方园林文化一、西方园林的产生及发展二、西方园林的主要流派三、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园林的三种分类、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构景要素典型代表和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
(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五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特色,长城、坛庙、陵墓、宗教等代表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的类型、分布区域及其主要特点,西方建筑的主要形式、特点及其代表性建筑。
其中要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西方建筑的主要形式、特点及其代表性建筑,掌握中国古建筑的特色,长城、坛庙、陵墓、宗教等代表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的类型、分布区域及其主要特点。
(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古建筑文化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二、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三、长城、坛庙建筑的文化内涵四、陵墓、宗教建筑的文化内涵五、中国民居的类型、分布区域及其主要特点六、中国建筑欣赏第二节西方建筑欣赏一、西方建筑的主要形式、特点二、西方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三西方建筑欣赏、(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古建筑的特色,长城、坛庙、陵墓、宗教等代表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的类型、分布区域及其主要特点(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六章旅游服饰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了中国汉民族的服饰,包括汉民族的冠、衣裳、履;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包括冠、衣裳、履;西方不同风格的服饰,包括罗马式服饰、哥特式服饰、意大利风格服饰、德意志风格服饰、西班牙风格服饰、巴洛克风格服饰、洛可可风格服饰、新古典主义服饰、浪漫主义风格服饰、新洛可可风格服饰的衣、裤、裙、帽等。
其中了解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包括冠、衣裳、履;西方不同风格的服饰,包括罗马式服饰、哥特式服饰、意大利风格服饰、德意志风格服饰、西班牙风格服饰、巴洛克风格服饰、洛可可风格服饰、新古典主义服饰、浪漫主义风格服饰、新洛可可风格服饰的衣、裤、裙、帽等;掌握汉民族的冠、衣裳、履;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包括冠、衣裳、履的主要种类及其形制特点。
(二)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一、汉民族的冠二、汉民族的衣裳三、汉民族的履第二节少数民族的服饰一、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服饰二、回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服饰三、满族、土家族、白族、瑶族、傣族服饰第三节西方服饰一、罗马式服饰二、哥特式服饰三、意大利风格服饰四、德意志风格服饰五、西班牙风格服饰六、巴洛克风格服饰七、洛可可风格服饰八、新古典主义服饰九、浪漫主义风格服饰十、新洛可可风格服饰十一、进入“时装”时代现当代西方服饰(三)教学重点、难点汉民族的冠、衣裳、履;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包括冠、衣裳、履的主要种类及其形制特点。
(四)复习思考题见课后同步练习第七章旅游饮食文化(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基本内涵、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系统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与政治、经济、宗教、民族及语言文学的联系,分节介绍中国菜系文化、中国酒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内容及其特点,同时简要介绍西方的西餐文化、酒文化和咖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