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引言病理报告是医疗领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它对于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类型和性质。

本文将对病理报告免疫组化进行介绍和解读。

免疫组化的定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常规病理学技术,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理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该病理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材、固定、包埋和切片等传统病理学处理步骤,以及抗体处理、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免疫组化特有的步骤。

本节将介绍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及其原理。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也称为“脱脂获得(unmasking)”步骤,其目的是使因固定而产生的蛋白质交联、脱水和去脂化的病理组织再次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表达情况,以方便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一般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抗体处理抗体处理是免疫组化中最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病理组织切片中,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抗体处理通常分为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两个步骤。

一抗处理是指将特异性一抗与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孵育反应,以实现一抗与目标抗原结合;二抗处理是指将与一抗来源介源的二抗标记物(一般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等)与处于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实现一抗与二抗间二次反应的串联。

染色与显微镜观察在经过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之后,需要进行染色以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观察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组化酶标法(Immunohistochemistry-Enzyme Labeling Method, IHC-EL)和免疫组化荧光法(Immunohistochemistry-Fluorescence Method, IHC-FL)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就是以免疫学得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得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就是在医学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得作用,对疾病尤其就是肿瘤得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得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得手段、免疫组化技术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 在酶标法得基础上发明得,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与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得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得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得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与病种不同选择不同得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得诊断起到重要得辅助作用、对病人得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目前常用得抗体分四大类1。

上皮性标记物:CKhigh(AE3), CK low,CK-pan,CK19,CK7, CK20,EMA,CEA,-CA 15-3,SCLC , E—Caldeherin,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ﻫ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癌2ﻫ.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肉瘤、3ﻫ、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CD43,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ﻫBcell标记物:CD—20 ,CD79a,CD23, CD10,Kappa ,Lambda CD21CD38 ,CyclinD1 ,Bcl—2。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中应用抗体特异性与抗原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对组织中一些特定分子的免疫活性成分进行定位和检测,从而得到更为精准的病理诊断结果。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优势、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

一、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大分子,从而对细胞及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病变进行定位和分析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来实现对组织中特定蛋白或生物分子的识别。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荧光标记或酶标记的抗体直接与待检测的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数量。

间接法则是将一种第一抗体与待检测抗原结合,然后用另一种标记有酶或者荧光素的第二抗体去识别第一抗体,最后通过显色反应或者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数量。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对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或生物分子的定位和检测。

二、应用优势1.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免疫组化技术通过对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可以为病理医生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区分病变类型和疾病分期,从而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2.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到组织中一些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进而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帮助预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3. 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检测疾病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4. 指导个性化治疗: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得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得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与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得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得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与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与组织芯片)与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与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就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得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得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就是免疫组化中首选得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得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得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得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得修复液就是pH6、0得0、01 mol/L得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得染色方法根据标记物得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与组织化学法,后者就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得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得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一、病理外检中常用抗体标记上皮类标记AE1/AE3最常用,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与低、中分子量角蛋白反应,肝细胞为阴性,而胆管细胞阳性,用于确定肿瘤为上皮源性;CAM5、2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包含CK8 与CK18,主要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腺上皮,正常鳞状上皮阴性,用于染小细胞癌、胸腺瘤与梭形细胞癌、肝细胞癌:AE1/AE3 CAM5、2 (+),用于乳腺外得Paget’s病;CK34BE胞浆阳性着色,鳞状上皮与鳞状细胞癌阳性,用于染前列腺得基底层细胞,鉴别浸润癌,染涎腺肿瘤得肌上皮,用于染Mallory小体;EMA细胞膜/细胞浆阳性着色,上皮标记得替代品,浆细胞阳性,很好得内对照,用于染滑膜肉瘤、大细胞分化不良性淋巴瘤、L&H 富于淋巴细胞得结节状何杰金、脑膜瘤EMA(+)AE1/AE3(–)、浆细胞瘤;CK7与CK20胞浆阳性着色,两者联合应用可鉴别很多种癌得原发部位,CK7 常常在胃肠道得癌为阴性,CK20 只有胃肠道癌与Merkel 细胞癌阳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26
在诊断性免疫组化中的质量控制是个重要问题。 美国生物染色委员会附属商品以及商品试剂信息标准化,美国食品及药品 管理局(FDA)通过美国病理学会批准出台一项政策, 列出了61种在一些严重疾病的诊断和/ 或监测中充分标 准的单克隆抗体,并要求制造商自政策发表之日起的 30个月内向FDA提交合适的产品使用申请,在此期间产 品虽被允许用于医学目的在市场销售,但制造商们必 须在产品上标明“未经法律批准,暂时供应以满足重 要的医学目的”。
7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28
抗体保存在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中,如储存抗体中蛋白 浓度很低时(10-100mg/l),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 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 白。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保存在4℃-8℃的条件下,以 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的效应。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 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避免反复冻融。冷冻 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 快速解冻。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了 防止细菌污染,可在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抗体经 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以保存2-3年,保存稀释后的 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大多数稀释抗体不可进行冷冻保 存,多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多数抗体只要蛋白浓 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
5
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 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 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 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 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 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 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 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 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1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

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

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

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

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来确定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这些标记物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关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的信息。

以下是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临床上的若干重要意义。

1.诊断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肿瘤学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特定蛋白质标记物,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

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用于诊断其他疾病,如免疫病理学上的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2.预后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为特定疾病的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患者体内一些蛋白质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

例如,在乳腺癌中,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预测患者对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治疗反应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在癌症治疗中,例如通过监测肿瘤细胞标记物的变化,可以评估化疗或药物靶向治疗的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4.分子分型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以帮助对特定疾病进行分子分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肿瘤学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子标记物,可以将肿瘤分为不同亚型,如乳腺癌的四亚型:雌激素受体阳性型(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型(HER2+)、三阴性型和基底样型。

这些分子亚型对于预测患者对不同治疗方式的反应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5.免疫治疗预测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抗原负荷、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等,可以预测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的反应。

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疗效。

总之,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病理诊断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病理组织切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手段,可以通过镜下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而免疫组化技术则是在病理组织切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利用特定的抗体对组织中的特定分子进行标记,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将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对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组织中的特定分子进行标记,如细胞膜标记物、细胞核标记物、细胞质标记物等,通过观察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癌症的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肿瘤的来源、类型和分化程度,对于一些难以鉴别的疾病,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二、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这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在肿瘤的治疗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对肿瘤的分子表达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指导精准治疗的制定,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通过对疾病治疗的指导,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的不必要性和副作用。

三、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预测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特定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为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对于一些预后不明确的疾病,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的分子表达情况进行评估,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四、开启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个性化医疗成为了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乳腺病理标本中特定蛋白的定量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乳腺癌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子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还能够帮助鉴别乳腺的良恶性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

在乳腺病理分子机制研究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乳腺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以提高乳腺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关键词】关键词:乳腺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良恶性病变、分子机制、比较、前景、研究、应用、结论。

1. 引言1.1 乳腺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乳腺疾病是指乳房组织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涵盖了一系列良性和恶性疾病。

乳腺病理诊断是对乳腺组织病变进行准确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乳腺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乳腺病理诊断是诊断乳腺癌的关键。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通过对乳腺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浸润深度等信息,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乳腺病理诊断可以帮助鉴别良性和恶性乳腺病变。

乳腺组织病变种类繁多,有些病变在形态上难以鉴别,需要借助病理学的手段来做出准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乳腺病理诊断在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评估肿瘤的分子特征,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抗原的存在与定位,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和病理生理过程。

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注:结果不能直接反应肿瘤基因的活性,只能间接反应肿瘤基因代谢活 性,要注意正确评价它的价值。
鉴别诊断技巧 1
对淋巴结来源不明的转移性肿瘤
用角蛋白抗体获得阳性支持癌的诊断 用Vimentin抗体获得阳性支持肉瘤的诊断 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获得阳性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断 用S-100蛋白抗体获得阳性支持黑色素瘤的诊断。
5. 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淋巴网状细胞均为膜阳性,作第一线抗体。
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标记
1. 肿瘤增殖标记:反应细胞增殖活性,是瘤细胞新生(恶性)状况的客观 指标;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Brdu。
2. 细胞凋亡标记: 凋亡抑制基因蛋白抗体:Bcl-2、Bcl-XL、mtp53。 促凋亡基因蛋白抗体:Fas/FasL,wtp53、Bax、Bcl-xs
均可表达,但纤维细胞较明显,在一些上皮性肿瘤也有阳性反应。常 用作间叶源与上皮源肿瘤的第一线鉴别抗体 。
2. 结蛋白(Des):标记平滑肌、横纹肌肿瘤。
间叶源性肿瘤标记
3. 肌动蛋白(Actin):标记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细胞。
4. 肌球蛋白(Myotlobin),肌红蛋白(myosin):标记横纹肌较好。 5. Ⅷ因子、CD34:对血管内皮细胞肿瘤标记较特异。
2. 有一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由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 混合组成的恶性肿瘤,故应用Vim和组织细胞标记来诊断。
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
1. 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标记神经原肿瘤。
2.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特异性标记脑胶质细胞。
3. 神经内分泌肿瘤 (类癌、垂体瘤、甲状腺髓样癌、皮肤Merkel细胞 癌、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同时应用NSE、嗜铬蛋白颗粒A(CgA)及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He)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

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抗体真阳性反应部位,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

在病理诊断中,随着各种抗体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及越来越多的新型抗体的出现,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并努力实现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

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而且能长期保存;石蜡切片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2.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抗体检测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bc1-2),be1-2阴性;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1-2的高表达,bc1-2阳性。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靶向治疗
针对某些特定免疫组化标记物的靶向 治疗药物,可以更精确地打击肿瘤细 胞,提高治疗效果。
04
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局限性
交叉反应
抗体与非特异性蛋白的结合
在免疫组化过程中,抗体可能会与非特异性蛋白发生交叉反应,导 致假阳性结果。
不同组织间的交叉反应
某些抗体可能会在不同组织间发生交叉反应,影响结果的判断。
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的确定
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来源和分化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良恶性肿瘤
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鉴别良恶性肿瘤,来自助于制定 合适的治疗方案。鉴别转移性肿瘤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有助于 判断肿瘤是否转移以及原发部位。
肿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
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将不断优化,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假阳性 或假阴性的结果。
新型标记物的发现
针对新的靶点或抗原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将被不断发现和验证,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和 预后信息。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免疫组化分析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误差。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质量控制 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使用质控 品、定期校准仪器和检查实验 试剂等方法,可以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措施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培训实 验人员、参与实验室间的比对 和认证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免 疫组化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 制水平。
05
展望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
BRCA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早 期诊断和预后评估。通过检测BRCA 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发现早期乳腺 癌,并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指导 临床治疗。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染色方法,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检测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病理诊断、预后预测、分子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价值。

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帮助诊断病理,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特定蛋白标记进行染色,可以明确肿瘤组织的发生来源,判断是否存在异位组织或转移性瘤,并对肿瘤类型、分级、分期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通过检测一些与肿瘤生长、分化、侵袭和转移相关的蛋白标记,如Ki-67、p53、HER2等,可以评估肿瘤的增殖指数、转移潜力和预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对药物的靶点表达情况,如EGFR、HER2等,可以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和监测疗效。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用于检测免疫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如PD-1、PD-L1等,判断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

免疫组化技术在研究肿瘤发生机制、调控机制以及新靶点的发现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与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等蛋白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分析,可以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蛋白标记的定位和分析,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和调整,以及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将会进一步体现。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免疫组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像是医学界的“侦探”,帮助医生找出病理诊断中的“嫌疑犯”。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那些事儿,保证你听了之后,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1.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免疫反应和组化的手段来检测组织中的特定成分。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细胞穿上特定的“衣服”,让它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想象一下,一个派对上,只有穿着特定颜色衣服的人才能入场,这样就能轻松识别出哪些细胞是我们要关注的。

1.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其实不复杂。

我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属侦探”,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我们再通过染色的方法把这些“嫌疑犯”染上颜色,这样一来,在显微镜下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们的存在。

1.2 免疫组化的优势说到免疫组化的优势,真的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

首先,它的特异性高,能精准地识别细胞类型。

比如说,在肿瘤组织中,某些抗原的表达量可高可低,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的性质,简直就像给病理医生装上了“透视眼”。

其次,它的灵活性也很强,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组织样本,不管是肿瘤、感染,还是炎症反应,免疫组化都能派上用场。

2.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一说到免疫组化的应用,真的是无所不包!在病理诊断中,它帮助医生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决定。

2.1 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化简直就是“神兵利器”。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甚至还可以了解它的分级。

这就像是在侦探小说中,通过蛛丝马迹找出真相,有了免疫组化的帮助,医生们能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除了肿瘤,免疫组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大展身手。

像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体内的自抗体,从而揭示病因。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帮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肿瘤诊断、分子病理学、感染病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免疫组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特异性和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切片后,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剂与组织中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反应,从而观察蛋白的表达情况。

2. 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发展分化程度对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骨髓瘤、肾癌等不同类型的肿瘤,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对于乳腺癌,ER、PR、HER2等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选择适当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3. 免疫组化在分子病理学中的应用分子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检测肿瘤抗原、信号通路蛋白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4. 免疫组化在感染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也在感染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病毒性感染病例,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毒颗粒或病毒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辅助诊断。

总结回顾:免疫组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促进分子病理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免疫组化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免疫组化将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的文章撰写。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检测肺癌组织中的特定分子标志物,从而帮助确定肺癌的诊断和分型。

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包括细胞角蛋白、肿瘤标志物、细胞增殖指标等。

例如,通过检测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可以确定肺癌的细胞来源和类型。

肿瘤标志物如细胞表面抗原(如
CK7、CK20)和肿瘤相关抗原(如CEA、NSE)的表达可以
帮助区分肺癌的类型和分级。

此外,细胞增殖指标如Ki-67的
表达可以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有助于判断肺癌的恶性程度。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通过染色反应来显示标记物的表达情况。

在肺癌病理诊断中,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包括免疫组化ABC法和免疫组化热敏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染色反应的
强度和位置来确定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而判断肺癌的类型和分级。

总的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势,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肺癌诊断和分型结果,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课件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课件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其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操作简便并且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结合起来等优点,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传统的外科病理只侧重于从形态学上对疾病和肿瘤诊断;现代的外科病理学,在注重诊断的同时,还对疾病和肿瘤的病因、治疗、预后、化疗药物敏感性、遗传学改变等方面全面介入,力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服务,特别是在肿瘤病理学中已经成为常规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它不仅在肿瘤组织起源上对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而且在探讨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判断肿瘤的原发及转移、良恶性、组织起源、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均来源于正确诊断,目前医院所有的诊断手段中首推病理诊断准确率高。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技术水平问题以及鉴别诊断手段不够,大约有10%的肿瘤诊断是疑难的,无法确定其组织起源、性质或病理类型。

而对这些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查,大约有50%-70%左右疑难病例获得正确诊断。

部分免疫组化指标具有特征性,如类癌:NSE、CK(+);副神经节瘤:CK(-).S-100、SYS(+);甲状腺乳头状癌:cacitonin(-);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CD99、NSE、SYN、NF(+)、LCA(-);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成分HMB45(+);前列腺癌:PSA(+)、P504S(+);恶性黑色素瘤:HMB45、Melan-A(+)、s-100(+);胸腺瘤:CD5(+);胃肠道间质瘤:CD34、CDll7(C—kit)(+);间皮细胞瘤:calretinin (+)等等。

又如一个来源不明的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获阳性,则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断,用s-100蛋白、HMB45蛋白抗体均获阳性,则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

这样利用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肿瘤组织来源提高了肿瘤病理诊断水平。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地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地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

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

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

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

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

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

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

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

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

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

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肿瘤上未见阳性表达报道。

Villin在类癌上的表达通常为胞膜阳性。

另外,有一些证据表明villin在胃和下消化道的小细胞癌上的表达率比在其他部位的小细胞癌上要高。

如:肺、食道、膀胱或前列腺等。

据文献报道,大约有40%的肺类癌病例villin阳性,在其他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上,如甲状腺髓样癌和少数的美克尔细胞瘤上也有villin的表达。

TS胸苷合成酶,是5-FU重要作用靶点,如果其高表达,阳性反映++以上,提示肿瘤细胞对5FU耐药。

腺、少数间叶组织,常用于神经鞘瘤、恶黑、脂肪肉瘤、软骨肿瘤诊断。

NSE主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肿瘤诊断。

EMA上皮膜抗原,糖蛋白,广泛分布各种上皮及其肿瘤。

100%。

亦可用作其他癌症的诊断标志物。

对各种癌症细胞进行检查后发现,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都过度表达AMACR,以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

在Burkitt淋巴癌,慢性髓性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近几年来发现该抗原在造血系统外的某些肿瘤中有表达,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抗体在对肾细胞癌进行诊断和鉴别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好的标记作用,被认为是HD的重要标志物。

除HD的鉴别诊断外,对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肿瘤CD15的表达研究发现,CD15表达随癌细胞分化程度下降、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增高而明显增高。

认为CDl5的表达是判断肿瘤的发展、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免疫电镜观察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CD15可能是通过对所结合的铺基构型改变影响和参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

CD56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大多数神经外胚层来源细胞,常用于星型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也是NK细胞瘤的重要标志,也标记小细胞肺癌。

表达、低分化低表达。

胞来源肿瘤、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首选)。

些神经组织细胞,多用于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GIST 80-90%.CD31也标记血管内皮。

主要作为透明质酸受体,结合透明质酸后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而CD44v 则主要表达于转移的肿瘤细胞。

李道明等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42例食管鳞癌CD44v4/5的表达,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6.19%(16/21),而非转移组的阳性率为42.86%(9/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癌巢周边的癌细胞、肌间浸润的癌细胞、有核分裂的癌细胞和癌栓中的癌细胞及浸润脉管壁的癌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

张成武等检测了2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43例异型增生和85例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无表达,而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0.2%和74.1%,其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生长方式、静脉和淋巴管侵袭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以上结果均表明,CD44v的高表达构成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与易转移性。

NESTIN,神经干细胞中极为丰富。

肿瘤相关抗原72 (TGA72) 多种恶性上皮性肿瘤表达TGA72,尤其是乳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

正常上皮细胞、肉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通常TGA72阴性。

TGA72抗体用于乳腺癌的研究较多,其高表达通常与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分化差及高增殖活性有关。

(EP-CAM),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着重要作用。

多种肿瘤可有GA733表达,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及肺癌等。

Kubuschok等采用GA733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中隐匿性微转移灶进行检测,发现隐匿灶的检出是判断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

结肠癌GA733表达形式与肿瘤预后有关,细胞膜及细胞浆的表达预后较基膜侧的表达为差。

肺肿瘤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原发性和转移性肺腺癌、少部分大细胞未分化肺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TTF-1亦阳性,而TTF在其它组织表达阴性。

据此认为TTF-1可用来鉴别肺腺癌与鳞癌,并有助于与肺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分化和甲状腺球蛋白分泌调节的基础物质,可促进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碘/钠的转运,•TTF-1与血清TSH的活性有关,活性的TSH-R 可增强TTF-1的表达。

TTF-1在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甲状腺和良性腺瘤表达多,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癌中表达少,未分化癌中不表达,TTF-1在恶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强,而且病变存瘤期长,复发机率高。

TTF-1在肺癌中的表达75%的肺非小细胞癌(NSCLCs)阳性表达,腺癌(ACs)明显高于鳞癌(SCC),90%以上的原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表达阳性,TTF-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s)阳性表达强度与病人的预后成呈负相关,可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肺的典型性类癌(TCS)均为阴性,表明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有一个不同于TCS的共同起源的理论。

临床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在各医院病理科的迅速普及,许多患者的术后标本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分型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指标及其意义进行综诉。

人类最先发现乳腺癌细胞和激素的关系始于1896年。

Bentson观察到乳腺癌患者切除卵巢后可使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1967年Jensen发现人类乳腺癌中含有ER。

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

女性正常乳腺的细胞上存在ER和PR,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ER和PR对细胞功能进行调节。

当细胞恶变时,肿瘤细胞可以部分地或全部保留正常的受体系统,其功能与正常细胞相似。

这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仍然依赖原来的激素环境调节,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临床上称为ER阳性乳腺癌。

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临床上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

Jensen发现ER后,很快又发现PR,并证明PR的合成与雌激素和ER复合物在核内发生的变化过程有关,PR 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

据报道乳腺癌ER、P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0%~60%、30%左右。

许多文献均已证实,ER、PR变化与乳腺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亦与其他公认的预后因素,如肿瘤分级、倍体性及分期有关。

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受体阳性肿瘤细胞的明显减少与细胞增殖分级增高、c-erbB-2癌基因扩增增加及EGFR表达增加有关。

免疫组化抗受体检测可预测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无ER或PR表达的肿瘤对激素治疗通常反应性差,而ER 及PR阳性肿瘤则对激素治疗反应性高。

1974年美国Bethesde国际会议,综合世界各国400多例各种方式的内分泌治疗报道,表明事先未经激素受体测定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有效率只有30%;而经ER测定阳性者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

TAM治疗无效的原因与ER的异常结构有关。

其后多年病例不断积累,报道的有效率基本在这一水平。

1998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国际权威协作临床研究报道37 000例乳腺癌患者的结果表明:①乳腺癌术后辅助三苯氧胺(TAM)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死亡率;②TAM对绝经后患者有效,绝经前患者也有一定疗效;③ER阳性患者用TAM效果最好,ER不明的患者也有效;④辅助化疗后加用TAM,能进一步提高疗效;⑤延长服药时间能提高疗效;⑥服用TAM明显降低对测乳腺癌发生率;⑦长期服用TAM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