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
(完整版)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2、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3、耐受定律:植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植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植物的耐受限度,该种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4、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5、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冻拔:又称冻举,气温下降,引起土壤结冰,是间接的低温危害。
8、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9、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0、富营养化:大量N、P、K等营养物进入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死亡。
(水华、赤潮)11、团粒结构:是土壤中腐殖质把矿物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0.25〜10mm的小团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态处于最好的相互协调状态,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12、菌根: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系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
1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或化学变化反应,形成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硫酸烟雾、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园林生态学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大多数花的最佳贮藏温度为0-5℃,而热带花的最佳贮藏温
度为8-12℃。
5、温度调控与防寒
●冷室花卉,冬季在1-5℃的室内可越冬; ●低温温室花卉,最低温度在5-8℃才能越冬; ●中温温室花卉,最低温度8-15℃才能越冬; ●高温温室花卉,最低温度在15-25℃才能越冬。
●影响植物低温伤害的外界因素,包括低温状况和环境条件。 低温状况主要有极端低温值、低温的持续时间、温度的变化 速度和土壤低温;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日照长短、光照强度、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营养。 ●植物能否受害,最终取决于植物本身的抗性。 ●提高植物的抗寒性的主要途径有抗寒锻炼、喷施化学物质及 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 。
三、我国园林植物的分布
第四节 温度在城市园林调控中的应用
一、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1、园林植物的遮荫(降温)作用
“大树底下好乘凉” 主要通过植物群落内地表太阳辐射的再分配实现。
不单纯是对地面的遮荫,对建筑物的墙体、屋顶等也具遮荫 效果。
2、园林植物的凉爽(增湿)作用
通过蒸腾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产 生凉爽效应。
二、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生态效应
1、节律性变温与温周期
植物随昼夜、季节等有规律的温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反 应称为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 。
日温周期现象,即通常听说的昼夜变温,是指一天内温度随
着昼夜的交替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季温周期现象也称季节变温,是一年中温度随春、夏、秋、
用——直接伤害
2、极端低温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间 接伤害
冻拔(frost heaving):由于气温下降,引起土壤结冰,体积 增加约9%,随着冻土层的不断加厚、膨大,会连带苗木上 举,解冻后,根系裸露地面,严重时会倒地死亡。 冻裂(frost cracking):温度较低时,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使树 木受光面迅速升温,在不照射或入夜后气温迅速下降,使树 木受光面和背光面产生较大温差,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弦向 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生理干旱(physiological drought):又称为冻旱,是指尽管 土壤水分充足,但由于土壤低温或土壤溶液盐分浓度高而使 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地上部分因气温较高却不断蒸腾失 水所引起的水分失凋致使叶片变黄、枝条受损甚至整株苗木 生长受抑制乃至死亡的现象。
第三章 园林植物栽植技术
第三章园林植物栽植技术学习目标:熟悉园林植物栽植的理论知识;掌握草本植物栽植的方法掌握水生植物栽植的方法掌握木本植物栽植的方法第一节概述一、园林植物栽植的概念及类型1.园林植物栽植的概念园林植物栽植,就是按园林设计要求,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态环境条件,将苗木移栽定植在园林绿地中的技术。
2.园林植物栽植的目的园林植物绿化效益发挥的前提,必须依赖于植物的成活。
只有通过精细栽植,才会保证成活,减少养护成本。
3.园林植物栽植的类型园林植物的栽植分定植、假植、寄植。
定植:按照造景的要求,将植物栽植在预定位置,以后不再移走。
假植:已经出圃的苗木,如果不能及时运走或运到新的地方后不能及时栽植,此时需要将植株根系埋入湿润土壤,防止失水。
寄植:在建筑或园林基础工程尚未结束,而工程结束后又必须及时进行绿化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贮存苗木、促进生根,将植株临时种植在非定植地或容器中。
二、园林植物栽植成活的原理及关键1.栽植成活的原理保持和恢复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提供相应的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协调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的矛盾,使其根旺株壮、枝繁叶茂,达到园林绿化所要求的生态指标和景观效果。
2.植物栽植成活的关键(1)防止苗木过度失水在园林植物栽植过程中,要严格保湿、保鲜、防止苗木过多失水。
(2)促发新根促进苗木伤口的愈合,发出更多的新根,恢复扩大根系的吸收表面和能力。
(3)保证根系和土壤的紧密接触根系和土壤颗粒密切接触,才能使水分顺利进入植株体内,补充水分的消耗。
第二节草本园林植物栽植一、一二年生草本园林植物的露地栽培(一)露地栽培的优缺点优点:投入少设备简单生产程序简便缺点:产量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栽植技术1、整地作床(畦)露地栽培一、二年生草本园林植物,要选择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整、水源方便和排水良好的地块,在播种或栽植前进行整地。
(1)整地作床的意义改进土壤物理性质,使水分空气流通良好,种子发芽顺利,根系易于伸展;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风化和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增加;可预防病虫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的具体体现?①园林生态学主要研究四方面问题:一、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
三、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②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二、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三、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研究;四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即为环境污染。
5.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7.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8.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9.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10.驯化:植物这种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称为驯化。
11.生态型: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精品
住宅两侧的乔木可加强通风效果,茂密的乔木在夏 季有助于引风入室
7
沿房屋的长边且迎风一 侧种植树木时,如树木 沿房屋两端向外延伸, 则可增大风速,加强室 内的通风效果。茂密的 乔木对气流有阻挡作用。 因此若迎风种植一排茂 密乔木,可以使风向发 生偏转,从而引风入室
8
若在迎风一侧的窗前种植一排低于窗台的灌木, 如灌木与窗的间距在4.5-6米以内,则往往可使吹 进室内的风的角度向下倾斜,从而有利于促进通 风效果
44
Garden shed roof, from North Carolina Green Technology Building Database.
屋顶花园图片欣赏
45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Sydney by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Sydney.
60
Green roof from Wisconsin Energy Education Program
61
Seattle City Hall. Photo: Design cost data
62
Seattle
City
Hall.
Photo:
Design
cost
63
Westin Awaji Resort, Japan, photo courtesy of Graeme Hopkins and Churchill Memorial Fellowship
39
40
① 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 物。
②选择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 ③ 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
类。 ④选择以常绿为主,冬季能露地越冬的植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第三章 园林植物的种实生产 第一节、第二节_1
园林植物结实:指植物孕育种子 或果实的过程
种子组成:胚、胚乳、种皮 果实组成:种子、果皮 《种子法》规定种子的范畴: 籽粒、果实、茎、苗、芽、叶等 繁殖材料
一、种实的形成 1、花芽分化:
(1)在开花的前一年夏季至秋季 花芽分化:早春开花植物
(2)在春季进行花芽分化:夏秋 开花植物
(3)一年多次花芽分化、多次 开花:热带的一些植物
优良特性,且进入盛果期 3、母树应生长健壮、发育正常、
树形丰满、无病虫害
二、优良种实生产基地的建立与经 营管理 1、母树林:优良天然林或种源清楚
的优良人工林。 (1)选建母树林 ①根据种实需求量确定总面积 ②地形平缓、背风向阳、排水好、交通
方便、周围100米内没有同种的劣等林
③同龄林,郁闭度0.6以上 ④选择实生林、优良林
(2)建立采穗圃的优点 ①提供遗传品质有保证的种条 ②在短期内能提供大量优质种条,
且成本较低 ③集中管理,易防除病虫害 ④能避免种条的长途搬运,利于
提高扦插成活率
(3)采穗圃的种类 根据建圃材料和目的不同分
两类 初级采穗圃 高级采穗圃
①初级采穗圃:
建圃材料:未经表型测定的优树 作用:提供建立初级无性系种子 园、无性系鉴定和资源保存所需要 的种条
胚的干重和鲜重迅速增加,含 水量达80% 贮藏物质积累期:细胞分裂停止,胚干重
增加,含水量下降 脱水成熟期:种子含水量降到10-20%,
胚进入休眠状态
裸子植物具有多胚的胚胎发育现象 原胚阶段后,在分化期前后:出现
多胚和优势胚胎的分化 在胚器官和组织分化阶段:优势胚
继续发育,体积明显增 大,其他胚迅速退化 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成熟胚的结 果,干物质增加,含水量下降
第3单元讲义园林植物与温度
有阳光照射,R开始逐渐增大,当地表接受的辐射能大于地 表有效辐射时,R为正值,温度开始上升;
到下午1点左右,温度到达最高值,
此后,地面有效辐射超过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R值开始下 降,至0,停止增温;
日落后,地面继续进行有效辐射,加速降温,至日出前后, 达最低。
二、温度的变化规律
(一)空间变化 纬度:随纬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0.50C/10)。 海拔:随海拔增加,温度逐渐降低(0.5- 0.6 0C/100米)。 大型水体:调节温度,使周围地区温差变小。 地理方位和地形: ➢ 形成有差异的小气候:南坡相对温暖干燥,北坡相对低温
造成伤害。
发生时间:多春末秋初,北方雨季之前。 症状: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措施:遮荫或喷水降温
三、温度对植物分高温 度
第3单元园林植物与温度
精品jin
3.1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一、温度和热量平衡
S:太阳直辐射 S` :散辐射 Ea:大气逆辐射 Ee:地面辐射 a :地面反射率 r :地面有效辐射
R=(S+S`+Ea)—[(S+S`)a+Ee]
R=(S+S`)(1-a)—r
❖夜晚:为S和S`为 0,R为负值,地面失去热量,温度下降。
湿润; ➢ 对应的植被分布类型:南坡多以喜温耐旱的植物居多,北
坡则以耐荫喜湿的植物居多。
(1)山体效应—焚风现象
(1)山体效应—焚风现象
间接因子:坡向
(2) 地形影响—逆温现象
逆温: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3)坡向影响
太阳辐射量不均匀
南坡、平地、北坡的温度依次递减;
温度的变化
(二)时间变化 ①昼夜:
降0.5~0.9℃,(春天和初夏的物候期推迟4天/1) 海拔——海拔每上升100M,年平均温度下降 0.5~0.6℃,(春天和初夏的物候期推迟2—4天 /100M) 经度——大陆性气候越强,气温越高,物候期越早 (1.1 ~ 1.5天/ 1 ) 年份——物候期受年份间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复习概括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植物个体和种群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区域空间的自然环境,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五个自然圈层相互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各具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布的原因是很重要的配合而形成。
生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李比希1840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的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耐受性定律:美国谢尔福德1913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例如氧气对水生生物来说是限制因子。
他使人们掌握了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钥匙,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
城市环境的特征:高度人工化;空间特征;地域层次特征;污染特征。
第二章光与园林环境光补偿点:低光照,光合作用较弱时,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造景-第三章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学原理
第二节 水分与植物景观设计
23
第二节 水分与植物景观设计
第三章 园 林 植 物 景 观 的 生 态 学 原 理
• 水是植物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影响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子 传播等重要的生态因子。
• 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都含有60%~80%,甚至90%以上 的水分。
•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以及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作用,都必须 在水的参与下才能进行。
土壤温度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导致所含水分冻结的土壤。冻土按冻结的时间分为: ① 季节性冻土:指冬季冻结、春季融化的土壤,深度由气候、地理、地形、 土壤物 理等因素决定。我国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冻土深度一般为20~40cm;黄 河以北为 40~120cm;内蒙古、东北北部可达2m;江南一带一般没有季节性冻 土。 ② 多年冻土:也叫“永久冻土”,指多年连续保持冻结,即使在盛夏融化深 度也不大。我国东北部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山地区有多年冻土。
17
第一节 温度与植物材料
城市热岛效应
第三章 园 林 植 物 景 观 的 生 态 学 原 理
在城市地区,由于下垫面不透水层面加大,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城市取暖 排放的热量,及城市污染物在 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而增温等方面的影响,使城 区气温比同高度的郊区高, 形成边界层城市热岛。
一般城市年均气温比郊区高0.5~1.5℃,在冬季,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采暖时 间比郊区短;积雪频率、时间和深度都会减少;无霜期比郊区长。城郊气温的差 别在物候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北京天安门广场西新华门前的玉兰比颐和园的玉 兰开花要早7~14d。
• 物候是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由于每年中气候变化有一定规律,所以物候期也有一定的规律。
• 物候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物候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高下差异。南北差异表明,春夏季节物候期南方 出现的早,而秋冬季节北方出现的早;东西差异表明,无论春夏秋冬,我国东部比西部物候期出现的迟; 物候的高下差异则说明,由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海拔地区物候与平原的关系和南北差异是相似 的。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1
3 空间: 空间:
• 水平变化:纬度每增加 度,陆地年平均气温下降 水平变化:纬度每增加1度 0.5~0.7 ℃ 。 • 垂直变化: 垂直变化: • 气温 : 高海拔温度低 , 变化大 , 每上升 气温: 高海拔温度低, 变化大, 每上升100M气 气 温降低0.5~1℃。 温降低 ℃ • 水温 : 以淡水为例 , 夏季分层 , 上层热 , 下层 水温: 以淡水为例, 夏季分层, 上层热, 中层变化大。 冷,中层变化大。
• 陆地吸热和散热均较快,温度变化大(年、 陆地吸热和散热均较快,温度变化大(
昼夜) 昼夜) • 海洋吸热和散热均较慢,温度变化小(年、 海洋吸热和散热均较慢,温度变化小( 昼夜) 昼夜)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属季风气候。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属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热带海洋性气团, 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热带海洋性气团,从东南向西 北方向运行;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性气团, 北方向运行;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性气团,寒冷而 干燥,从西或北向东或南推进。 干燥,从西或北向东或南推进。 因此,我国东南部多属于海洋性气候, 因此,我国东南部多属于海洋性气候,从东南向 西北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 西北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大陆性气候特点显 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漫长,温度年较差大。 著,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漫长,温度年较差大。
以“温”定带
热带 气温 指标 气温 变化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最冷月 >15℃ ℃ 终年 高温
最冷月 0-15℃ ℃ 冬温 夏热
最冷月 <0℃ ℃ 冬冷 夏热
最热 月~ 10℃ ℃ 冬寒 夏凉
最热 月< 5℃ 终年 严冬
雨林气候 气候 草原气候 类型 沙漠气候 季风气候
第三章_温度与园林植物
二、植物(zhíwù)的感温性
感温性:植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1生物学温度:影响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及生长发育 的温度。常用三个基点温度表示:
生物学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 点”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 点”温度。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kāishǐ)表现活性, 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植物 开始(kāishǐ)生长的下限温度)
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植物生长最旺盛 最适宜的温度)
最高温:达到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植物能忍受 的上限温度)
18 18
精品资料
❖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 三基点(jīdiǎn)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 反之。两者之间有过渡。
19 19 精品资料
2界限(jièxiàn)温度
6
精品资料
三、温度(wēndù)的空间变化规律
纬度:随纬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0.50C/10)。 海拔(hǎibá):随海拔(hǎibá)增加,温度逐渐降低(0.5
- 0.6 0C/100米)。 坡向:南坡、平地、北坡的温度依次递减; 形成有差异的小气候:南坡相对温暖干燥,北坡相对
低温湿润; 对应的植被分布类型:南坡多以喜温耐旱的植物居多,
2
精品资料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规律 一年中,月平均(píngjūn)最高温度在7月,月平均
(píngjūn)最低温度在1月。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份的平均(píngjūn)温度与
最冷月份的平均(píngjūn)温度之差。 其影响因子同上。 土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最高
13 13
精品资料
(四)防治热岛效应(xiàoyìng)的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
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因子的变化
温度的生态作用
一、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热源。
大气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
(一)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二)温度变化规律
第一节城市温度环境
一、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R=(S+S`+Ea)—[(S+S`)a+Ee]
二、城市温度条件
伦敦市最低气温热岛图
城市热岛温度剖面图
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广州市热岛图
(二)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三)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热岛环流模式
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
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
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
3、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消减城市大气污染。
5、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热岛效应会使春天来得早,秋季结束晚,城市无霜期延长,极端低温趋向缓和,有利于树木生长。
(四)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
三、城市小环境温度变化
气温:
冬季,楼南侧气温最高,北侧最低,东侧与西侧居中,
夏季,楼西侧气温比南侧略高。
地温:
楼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减少1倍左右,而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略长
第二节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
一般地,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6℃。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
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
最高温:达到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
不同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反之。
两者之间有过渡。
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对植物萌动的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的解除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刺激,不同起源地的植
物所需的温度刺激低限是不一样的。
⏹温带植物:8~25 ℃;高山植物:5~30 ℃
⏹亚热带植物:10~28 ℃;热带植物:15~30℃
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即是内源产物的累积过程,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对植物生殖过程的影响
⏹温度和光周期一样对植物的开花产生重要影响。
⏹低温春化:多年生植物,在完成营养生长后,必须有一定的低温刺激才能诱导花芽的分化。
⏹亚热带植物:10~13 ℃
⏹温带植物:8~10 ℃
⏹高山植物:3~6 ℃
⏹寒带植物:0 ℃以下。
三、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使植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冰晶的形成会使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
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北方地区,冻害是低温的主要的伤害形式
➢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2、间接伤害
➢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
(二)植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
•行为适应
向光性
3. 生理适应
(1) 增加抗寒能力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
⏹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
⏹改变质膜结构。
(三)高温危害:
2、高温危害类型
(四)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生理适应:
四、温度节律对植物的影响
❑温周期现象:植物随着昼夜、季节等有规律的温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
➢表现为日温周期现象和季温周期现象。
1、日温周期现象:一天内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2、春化作用
温度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例如,冬小麦的种子经历了预寒冷后可缩短萌发到开花的时间。
甜菜不经过春化作用则无法开花。
种子萌发时感受低温的部位是胚,营养体时期的感受部位为茎尖。
3、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季节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五、温度与植物分布
❑年平均温度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积温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有效积温: K=N(T-T0)
2、我国园林植物分布分类
第四节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一、植物的热量平衡
收入:接收太阳辐射
支出:植物体热辐射、蒸腾
2.园林植物的增湿效应(凉爽效应)
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8%¡ª25%),使之产生凉爽效应。
3.营造局部小气候
大片园林绿地能使城区环境趋于冬暖夏凉,有利于空气流动。
4.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5、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逆温现象、积温,有效积温、温周期现象、物候现象。
1.试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2.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3.试根据温度对植物的制约条件,分析植物引种成功的要素与措施。
4.试述测定极端温度对植物危害的原理和方法。
5.试分析植物如何适应极端温度?
6.试分析园林植物在夏季对温度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