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三种植物新考
唐代敦煌莫高窟莲花纹饰浅析
2017年5月,首都北京雁西湖迎来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赠与与会的各国首脑的国礼中———《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合宝鼎》珐琅器、《和韵》捧盒不仅采用了中国独有的景泰蓝工艺,并且在装饰纹样上采用了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装饰纹样,与“一带一路”主题十分契合。
敦煌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连通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使敦煌形成了东西兼容、各种文化并蓄的风格。
敦煌的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莫高窟现存隋代洞窟110个,年均完成三个,在莫高窟营建史上这样的速度空前绝后;而莫高窟现存唐窟236个,几乎占据了莫高窟总数的一半之多。
[1]魏晋到隋唐以前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发展到隋唐开始以植物形象为主。
[2]唐代敦煌石窟中的纹饰的植物形象大多为莲花、卷草纹、葡萄石榴纹以及牡丹和茶花,这些植物装饰纹样大多出现在藻井、平祺、眉龛和塑像的背光和头光等处。
这些植物装饰纹样大多保留了其植物特征,但在形式表现上采用了对称、绝对对称、适当的夸张和形变,甚至将多种植物形象糅合为一种装饰纹样:例如初唐第209窟藻井为葡萄石榴纹结合,盛唐第444窟藻井为葡萄、石榴和莲花结合。
唐代敦煌石窟中植物纹饰中莲花形象不仅仅在数量上占多数,表现形式和形象种类也非常具有研究性。
分布在藻井处的莲花以绝对对称的表型形式处于藻井中心位置或以藻井中点为中心若干个莲花360度环绕形成环装装饰;而分布在边饰处的莲花通常与卷草纹结合或单独(或半莲花)以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在背光、平祺和花砖等处分布的莲花纹饰基本和以上形式一样以绝对对称、中心对称和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例如:初唐334窟莲花藻井、盛唐217窟莲花藻井、中唐159窟平祺、盛唐148窟与45窟边饰)。
唐代莲花绘制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平瓣莲花、桃形瓣莲花、叶形瓣莲花、团花型莲花、卷瓣莲花和杂花型莲花。
[3]平瓣莲花花型简洁,花瓣平展无裂,花瓣形状或园或方而末端尖,整体造型八瓣或多瓣,造型简单秀丽,绘制于隋末唐初,到中晚唐时期层次和变化更加丰富(例如初唐386、204窟藻井,盛唐217窟西龛内头光,中唐144窟藻井,晚唐第9窟藻井);桃形瓣莲花出现在初唐时期,为初唐时期莲花的主要形象,后被大量绘制于盛唐时期(约公元世纪前叶的开元年间),而盛唐时期的桃形瓣莲花大多延续初唐时期的风格,莲花花瓣呈寿桃状或如意头状,桃形瓣莲花花瓣圈内配有内卷云纹或外卷云纹,花瓣或舒朗或繁密呈现出简洁秀美或繁缛富丽的景象(例如初唐331、340、372窟藻井,盛唐323、216、217、215、103窟藻井);而叶形瓣莲花出现于盛唐时期(约公元8世纪的天宝年间),盛唐的叶形瓣莲花纹由初唐时期的四叶莲花发展而来,到盛唐时期定型为叶形瓣莲花———由多片裂圆叶组成的莲花两层或三层不等,花瓣重重叠叠,平铺成中心对称状,装饰在藻井中心,而叶形瓣莲花是狭义上的“宝相花”(中心对称或相对对称的莲花、牡丹、茶花、团花等被称为广义上的“宝相花”),这种主要绘制于盛唐时期的叶形瓣莲花花形别致,用色对比强但又不失明快爽朗,多裂圆叶的花瓣造型形成的莲花造型更加生动精致,使整个藻井富有动感并且充满蛮生气(例如盛唐31、41、117窟藻井);团花型莲花,顾名思义莲花母体整体呈圆形,故名团花型莲花,团花型莲花多出现在开元末期以后,莲花花瓣形式有桃形瓣、叶形瓣等,有内卷云纹或外卷云纹和适合装点的零散小花组成,整体圆形的团花型莲花,内部层次清晰、排列有序,整体呈现出整齐圆满、庄严规矩的气质,团花也是唐代的代表纹样之一(例如盛唐49、320、123、319窟藻井);卷瓣莲花的花瓣呈回卷包合的状态,呈半开半合的绽放状,内卷外卷皆成圆形,内圈会有珍奇瑞兽如狮子、三兔、团龙或迦陵频伽等,是中唐时期出现的新型莲花纹样,并在晚唐和五代时期继续沿用(例如中唐231、360窟藻井,晚唐85窟藻井);杂花型莲花,由各种花形组合,叶形瓣莲花花瓣、桃形瓣莲花花瓣等构成了杂花型莲花(例如盛唐79、31窟藻井)。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选择题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1. 敦煌藏经洞文献主要以哪种文字书写的数量最多?A. 汉文B. 藏文C. 回鹘文D. 梵文2. 敦煌藏经洞中的文献对于研究以下哪个领域的历史价值相对较小?A. 宗教B. 农业技术C. 艺术D. 政治3. 敦煌藏经洞文献被发现于哪个世纪?A. 19世纪B. 20世纪C. 18世纪D. 17世纪4. 以下哪类文献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比较少见?A. 佛经B. 儒家经典C. 科技著作D. 民间契约5. 敦煌藏经洞文献的保存状况受到以下哪种因素影响最大?A. 湿度B. 温度C. 人为破坏D. 虫害6.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绘画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哪种风格?A. 写实风格B. 抽象风格C. 宗教风格D. 民俗风格7. 以下哪位学者对敦煌藏经洞文献的研究贡献较大?A. 王国维B. 胡适C. 鲁迅D. 郭沫若8.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书法作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书法特色?A. 魏晋南北朝B. 隋唐C. 宋元D. 明清9.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哪种题材?A. 边塞诗B. 爱情诗C. 田园诗D. 哲理诗10. 敦煌藏经洞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哪方面最有意义?A. 贸易路线B. 文化交流C. 军事防御D. 人口迁徙11.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音乐资料主要是关于什么的记载?A. 宫廷音乐B. 民间音乐C. 宗教音乐D. 军乐12. 以下哪种艺术形式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有较多的理论阐述?A. 舞蹈B. 绘画C. 雕塑D. 书法13.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文献内容与哪个宗教的联系最为紧密?A. 佛教B. 道教C. 伊斯兰教D. 基督教14.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历法资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间计算方式?A. 农历B. 公历C. 回历D. 藏历15.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医学著作主要涉及哪种医学体系?A. 中医B. 藏医C. 印度医学D. 阿拉伯医学16.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A. 华丽雕琢B. 质朴自然C. 晦涩难懂D. 简洁明快17.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历史记载对于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补充最多?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18.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地理资料主要描述的是哪个地区的地理情况?A. 中原地区B. 西域地区C. 江南地区D. 东北地区19.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民俗记载中最常见的节日是?A. 春节B. 端午节C. 中秋节D. 浴佛节20.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服饰记载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审美观念?A. 崇尚华丽B. 追求简约C. 喜爱异域风格D. 注重实用答案与解析:1. A。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考语文五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
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
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
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
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
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
敦煌资料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
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分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
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
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全国卷)(2月期)(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卷)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2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野蚕》中“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诗中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序卦传》中“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中的青铜属于单质D.《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答案】B【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意思是取一把新鲜青蒿,以二倍的水浸泡,绞榨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青铜属于合金,是混合物,C错误;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丹砂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和硫蒸气,遇冷时又化合生成丹砂,该过程包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D错误;故选B。
2.(2022秋·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末)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造纸过程中的破碎,碱浸,漂白,沉浆都属于物理变化Fe OB.古代制造指南针的材料为磁石,主要成分为23C.火药爆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D.活字印刷术使用的黑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详解】A.碱浸,漂白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存在化学变化,A错误;B.磁石,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B错误;C.火药爆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C错误;D.黑墨成分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D正确;3.(2023秋·广东·高三校联考期末)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文物不属于...合金材料的是【答案】B【详解】A.曾侯乙编钟为青铜器,属于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B.瓷器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合金,故B符合题意;C.圆明园兽首为铜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D.马踏飞燕(东汉铜奔马)为铜制品,属于合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阅读答案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阅读答案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阅读答案《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阅读材料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
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
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
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
“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
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
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
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
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
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
“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
“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
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
“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
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
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
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
〔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自然十分珍视 ∀ 这一时期公布的佚籍有 5鸣沙石室佚书 6 收录的 5春秋谷梁传解释 6 / 僖公上第五 0!
5 春秋后国语 6! 5春秋后秦语 6! 5春秋后魏语 6! 5晋纪 6! 5阃外春秋 6 等 ∀ 罗振玉所撰目录提要分别
据传世文献考出以上史籍的名称 并说明其对研治各时期历史的价值 ∀ 5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6 则影印
西和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统治开始动摇 ∀ 大中二年
沙二州后上表归唐 唐廷遂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 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 此后直至 半叶 张议潮家族和曹议金家族相继控制归义军政权达 回鹘建立的甘州回鹘占据
个河西及沙州以西的一些地方 ∀ 世纪晚期以后则仅有瓜 ! 沙二州 其东的酒泉 ! 张掖地区被由西迁 凉州一带则是吐蕃系的温末部的活动地域 心由西迁回鹘建立的西州回鹘王国和以于阗为中心的于阗王国等少数民族政权 ∀ 因这一历史时期的 历代中原王朝始终未能有效控制上述地区 属于这个时期的官私文书和史籍 富的原始资料 ∀ 我国学者在最初接触敦煌文献时 就开始了对归义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 5敦煌石室真迹录 6 中 即有多件与归义军有关的文书 王仁俊还以 / 按语 0 的形式介绍了几件同类文书 ∀ 他依据所见文书否 定了 5新唐书 # 吐蕃传 6 有关张淮深卒于咸通十三年 年 张奉之敕 并推测张奉之尚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 年 的记载 考定张淮深应卒于大顺元年 确认 5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 6 即 5旧五代史 6 等史书所记 / 自号金山白衣天子 0 的 指出 5曹议金壁画题名 6 中之曹议金即 5旧五代 他联合回鹘 通使中原 遂以留后 但由于 故当时的官修史籍对吐蕃管辖时期西北地区的情况和归 且多讹误 ∀ 幸赖敦煌文献保存了一大批 义军政权及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关情况记载极为简略
敦煌文献中三种植物新考
1 4 8 . 4 % ;钾 的含 量 是 小 麦 粉 的 2 8 5 . 1%,是 苦 养 麦 的 子 , 因其面形奇特 , 豆头有一个小钩 , 尖如鹰嘴 , 故称 此
铁 的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只有钙的含量相对低 一些。 色或褐色。原产于中亚一带 ,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 、 青 沙米性温 味醇 , 助消化 、 健脾 胃, 菜粮兼用 , 可谓食 品 中 海、 云南和甘肃等省。 唐代杜环于 7 5 1 ~ 7 5 5年间来到塔什 的佳 品。 在河西走廊武威、 张掖 和酒泉的一些地方 , 很早 干 、 萨马尔罕、 布哈拉等地 , 根据其《 经行记》 记载 , 当时的 就有采集沙米用作旱荒之年食物补充 的习惯。 河西人除 萨马尔罕一带产两种豆子——荜豆和豌豆。《 通典 ・ 边防
价值很高 , 其含有 1 6 %~1 7 %的蛋 白质 , 赖氨酸含量更是 “ 豆叁 斗 ” 、 “ 叁斗 豆 ” 、 “ 蕊 豆三 斗 ” 的记载 。 远远高 于其他作 物 , 是甜荞麦含量 的 4 0 %, 是小 麦粉 的
s . 5 8 0 0 { 唐 光化三年 ( 9 0 0 ) 正月一 日已后讲 下破 除
5 4 9 . 6 %;苏氨酸是小麦粉 1 5 5 . 5 %;蛋氨酸是小麦 粉的 历》 中亦有“ 宋僧政将 豆一斗用” , “ 粱僧政 豆壹斗 , 蓥
1 9 8 . 7 %; 苯 丙 氨酸 是 小 麦 粉 的 1 1 2 . 9 %; 异 亮 氨 酸含 量 也 豆壹斗高康三换将去” 的记载。
2 0 1 3年 第 2 2期
总第 2 6 3期
T H E S I L K R O A D
囊 璃互 谚
考古 与考察 I
敦煌文献中三种植物新考
王 守 云 ( 武威 职业 学院 基础 部 , 甘 肃 武威 7 3 3 0 0 0 )
园菜果瓜助米粮:敦煌蔬菜博物志
园菜果瓜助米粮:敦煌蔬菜博物志
余欣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敦煌文献中的“时要字书”,是萃取民间社会生活中各种重要常用语汇,按照便于学习、检索和实用的原则,分类加以编排的通俗字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事物.文章辑录其中蔬菜部的字词,加以笺证,重点落在前贤未释或虽释仍有疑洚的名物,并对唐五代敦煌主要蔬菜品种结构和序位作了分析.
【总页数】13页(P12-24)
【作者】余欣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0.6
【相关文献】
1.果大多瓜菜果大多 [J],
2.果大多瓜菜果大多 [J],
3.多功能控梢保果剂果大多现代多功能保丰剂瓜菜果大多 [J],
4.高科技产品"果大多"、"瓜菜果大多"向您走来! [J],
5.“瓜王、菜王、果王”大奖赛红红火火点亮寿光“菜博会” [J], 魏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纹样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敦煌壁画中的花卉纹样为例
设计创作[摘 要]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花卉纹样既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蕴含着不同的含义。
主要探究中国传统纹样如何在当代珠宝设计中进行运用和融合,并以敦煌壁画中的花卉纹样为例进行探索与实践,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纹样;敦煌;首饰设计;花卉[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8-004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书畅.中国传统纹样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敦煌壁画中的花卉纹样为例[J].天工,2023(18):43-45.张书畅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中国传统纹样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敦煌壁画中的花卉纹样为例基金项目:2020年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20B-07)。
作者简介:张书畅(1994—),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首饰设计与工艺。
一、中国传统纹样简述纹样,也就是“花纹图案”,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
之所以称作“纹样”,是强调了一个“样”字,以供生产制造之用,不是图稿的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工艺加工,使之体现在工艺品或日用品上后,才能发挥其艺术作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纹样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最初出现的纹样简单直白,如青铜器上的图腾纹样粗犷有力,王公贵族所使用的器物和服饰上精巧繁复的花鸟鱼虫图案,无不体现着每个时期绝无仅有的艺术观念。
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类,常以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以及谚语俗语、传说故事等作为题材,将一些美好的寓意融入图案中,以此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种使用谐音来体现内涵的纹样创作形式,将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
二、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花卉纹样中国传统纹样中的植物纹样是以各类植物为主题的装饰花纹的总称,植物纹样既可以用在纺织物、饰品上,也可以用在建筑装饰上,以增强其装饰美感。
敦煌文献名词解释(一)
敦煌文献名词解释(一)敦煌文献敦煌文献是指在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古代文书和经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藏匿文物集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文献类别敦煌文献主要包括:•佛教文献:这是敦煌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佛教文献包括经卷、论著、经注、释文等,内容涵盖佛教的教义、仪轨、禅修方法等。
•社会文献:社会文献主要记录了敦煌地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袁楠文书、边塞期刊等。
•文化文献:文化文献主要包括文史类书籍、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
例如,《舞曲集谱》、《古群英传》等。
文献形式敦煌文献以莫高窟壁画、纸质文书和木牍为主要形式。
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是指在莫高窟中绘制的壁画。
这些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陀传记、佛教经典故事、仪轨等。
莫高窟壁画的绘制技法独特,色彩鲜艳,艺术价值极高。
纸质文书纸质文书是敦煌文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些文书用丝绸纸等材料制成,内容涵盖佛教经典、经疏、注释、日记等。
纸质文书保存状况较好,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木牍木牍是敦煌文献中另一种常见的形式。
这些木牍是以木材为材料,刻写上文字的一种形式。
木牍多用于官方文书、财税记录等,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保护与传承面对时间和环境的侵蚀,敦煌文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机构和研究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数字化保护、修复与翻译等,以确保这些文献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
以上是对敦煌文献的相关名词的解释和说明。
敦煌文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持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希望通过对敦煌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珍奇观赏植物_西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珍奇观赏植物_西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一种只生活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植物,其濒危等级为答案:野外绝灭2.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其濒危等级不包括答案:近危3.新中国成立后,首个由中国植物学家命名发表的植物是答案:银杉4.被称为裸子植物“三元老”的植物中不包括答案:银杉5.银杏的俗名(别名)不包括答案:凤尾蕉6.伯乐树的中文名源自于答案:对中国植物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俄罗斯植物学家名字的译音7.红豆杉的抗癌活性成分主要是答案:紫杉醇8.猪笼草捕虫器的类型为答案:陷阱型捕虫器9.瓶子草科的捕虫器类型属于答案:陷阱型捕虫器10.捕虫叶与猪笼草最相似的植物是答案:土瓶草11.捕虫叶(捕虫器)最相似的植物是答案:鹦鹉瓶子草与眼镜蛇草12.花大而美丽的食虫植物是答案:瓶子草属13.植物界最高的树是答案:杏仁桉14.植物界最高的草本植物是答案:旅人蕉15.植物界最粗的树是答案:猴面包树16.植物界体积(单株木材蓄积量)最大的树是答案:巨杉17.植物界最重(木材气干密度最大)的树是答案:蛇桑(蛇纹木)18.植物界种子最大的植物是答案:巨籽棕19.植物界种子寿命最长的植物是答案:莲(荷花)20.植物界单朵花最大的植物是答案:大花草21.见血封喉最毒的部位是答案:乳汁22.李清照在《一剪梅》描述的植物是答案:莲(荷花)23.古莲子最早发现于答案:辽宁普兰店24.鹤望兰花中颜色为黄色部位是答案:花萼25.已知最芳香的水果是植物界中的答案:鸡蛋果26.葫芦树和十字架树的传粉媒介为答案:蝙蝠27.热唇草花中最醒目、最美丽、颜色为红色的部位是答案:苞片28.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中的兰花属于答案:兰属植物29.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植物是答案:兰花30.兰科植物中,唇瓣成兜状或囊状的是答案:兜兰属与杓兰属31.被誉为“洋兰之王”的是答案:卡特兰32.印度尼西亚的国花是答案:大花草、茉莉花、美丽蝴蝶兰33.狭义的多肉植物不包括答案:仙人掌科34.仙人掌科属于答案:茎多肉植物35.仙人掌属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答案:墨西哥36.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珙桐##%_YZPRLFH_%##鸽子树37.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水杉38.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银杏##%_YZPRLFH_%##白果39.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捕蝇草40.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眼镜蛇草##%_YZPRLFH_%##眼镜蛇瓶子草41.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鹦鹉瓶子草42.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旅人蕉43.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莲##%_YZPRLFH_%##荷花44.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百岁兰##%_YZPRLFH_%##千岁兰45.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代儿茶46.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大花万代兰47.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卡特兰48.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春兰49.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流苏石斛50.图片所示的植物是答案:芦荟##%_YZPRLFH_%##库拉索芦荟。
敦煌文献P.T.1038考
2 0 1 3 . 1
马
q 1
[ ’ 气 ’ 气 ’ 1 ]
‘
髫 5 I 茂 。 ’ ’ 习 1 9 禽 ‘ 司 肖 茂
鞠 ’
’ 口 1 曹 ‘ 1 亨 习 1 。
司 ’ ‘ I ‘ 。 q 茂 习 1 琴 ’ 习 1 q 羽 1
毒 8 1
茸 日 1 因 苜 1
1 羽 1
q 强 I 镯 ’ 霉 嗣 ’ 习 1 封 ’ q 茂 习 1 羽 ‘ 习 1 …
[ 气 却 ]日 1 9 禽 日 肖 1
1 茂 。 …
’ 1
’
蜀 q … "
’ 1 蜀 目 1 。 1 ’ 司 1
习 1
’ j ; i
1
1
’ 习 1
日 1 ’ 1
。 喂
’ 叠 i I ’ ^ ’
日 1 日 1
… r q .
司 茂 ’ 目
’ 1 …
习 1 函 习 1 诅 J 雩 司 习 1
1 目 1 1 ’ ’ 誉
磊 … …
’ ’ ~
习 1 日 1 芦 ’
茸 茂
’ ’ 1 习 1 习 1
’ 习 1 习 1 萝 … _
亩 ’ 萄 ’ 目 1
’ 习 1 习 1 因 习 1 叠 : j ’ 誉 习 1 习 1 习 1 ’ < ’ 1
’ ’
闰
△
一
禽 图 q ’ 司 ( 鼋 ’ 两 3 1 3
^ ^
茂 1
习 1 ’
H 电 莒
簧
1 1
^ ^
2021届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①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②《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④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敦煌遗书中梵文香药的应用探析
煌古医籍考释》 [ 7 1 、丛春雨编 《 敦煌 中医药全 书》 和刘 喜
平编 《 敦煌医方的理论与实践 》 [ 9 3 为 蓝本 ,进行 归 纳总结 , 表 明所 载 香 药 4 6种 ,相 关 方 剂 3 2首 。其 中 仅 P . 3 2 3 0
(“ P ”编号 ,即 P e l l 编号 之缩写 。
方》 中出现了 以三十二种香药组成 的方剂 。
青木 麝香 藿香 甘松 郁金 菖蒲 雄黄 牛黄
矩瑟佗 莫诃婆伽 钵怛罗 苫弭哆 茶矩么 跃者 末捺眵罗 瞿卢折娜
P . 3 2 3 0 、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P .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P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P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P .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3 2 3 0、S . 6 1 0 7佛 家香浴方 P 3 2 3 0、S . 6 1 0 7佛 家香浴方 3 2 3 0、S . 6 1 0 7佛家香浴方
学 术探 讨 敦 煌 遗 书 中梵 文 香 药 的应 用 探 析
史i Ef l U 刘喜平
1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 院,甘肃 兰州 3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 院,陕西 咸阳
辛
宝 张
炜 段永强
兰州 7 3 0 0 0 0; 兰州 7 3 0 0 0 0
7 3 0 0 0 0;2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 ,甘肃 7 1 2 0 4 6 ;4 .兰州大学第一 医院,甘肃
唐 ,作为我 国封 建社会 的鼎 盛时期 ,丝绸之 路也 步入 了黄 金 时代 ,政治 、经济 、文 化及宗 教 的交流 ,使 佛教 得 以 内 传 和兴盛 。起源 于古 印度 的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张小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433)《俗务要名林》,顾名思义,就是将日常生活中通俗常用的语词汇聚成“林”,便于人们翻检查用。
敦煌文献中,可以确认为《俗务要名林》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写卷有P.2609、S.617两卷。
P.2609,首缺尾完,尾题“俗务要名林一卷”。
S.617,首尾俱缺,存215行,从第74行起,内容与P.2609相同,故知其亦为“俗务要名林”。
从内容及体例看,该写本其实是一部分类辑录当时日常用语并加以注释的通俗字书。
其中所收语词按义类分部,并标明部类,如田农部、养蚕及机杼部、女工部、彩帛及绢布部、珍宝部、香部、彩色部、数部、度部、量部、秤部、市部、菓子部、菜蔬部、酒部、肉食部、饮食部、聚会部、杂畜部、兽部、鸟部、虫部、鱼鳖部、木部、竹部、车部、火部、水部等。
部内每条语词下或标反切,或注直音,有的还兼注词义。
“书中多俗字,往往不见于通常的字书和韵书,这同写书目的——为俗务要名而作,应是一致的。
所以,它无疑是唐代社会,尤其是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写真,可以从中考见当时的语言情况和社会情况。
”1作为一部专门收录唐代日用俗语的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语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大致面貌,是人们研究当时语言文字及社会民俗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2因此,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该写本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
1925年刘复《敦煌掇琐》第三辑首次刊布了P.2609的录文;31976年日本学者庆谷寿信重新校录写本,整理成《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下简称庆谷文),1978年庆谷氏又著《〈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着重考察其中反切体现的语音特点;41993年朱凤玉《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对写本的性质、体式、时代及与后代同类字书的关系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51996年洪艺芳《论〈俗务要名林〉所反映的唐代西北方音》对写本中的注音资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其中不少材料反映了唐代西北方音的特色。
中医文献——精选推荐
中医⽂献2019-07-28仲景对脉学的贡献王东⽣,李聚⽣,殷⽂学"⽣病起于过⽤"探析范薇,杨剑《黄帝内经》与《希⽒⽂集》的粗略⽐较于薇,Yu Wei《内经》医学⽓象理论琐谈许柏泉,Xu Boquan《太平惠民和剂局⽅》成书考略章健,李洪涛中医神志学说的⽂献研究李滨论仲景的⾎室证治黄海《⾦匮要略》妇⼈病三篇的逻辑学⽅法探讨邓⾼丕徐灵胎外科学术思想探要李古松浅析《外科精要》的学术贡献刘青林,吴积华,刘天骥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分类研究对仲景运⽤桂枝汤加减浅析蔡善政,郑侠《医学衷中参西录》⾎证⽤药经验探要段海涛,唐学游张锡纯运⽤⽩芍⼼法浅析崔连有中国宫廷美容发展简史试论⽩居易诗歌的医药学思想张英强健脾胃法在治疗植物状态中的运⽤袁婉丽,胡节惠中医药⽂献计算机检索培训多媒体教学实践曾展鹏,张美,朱世哲黄元御及其医学成就蔡锡英,柳少逸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状与对策南宋医家陈⽂中⼉科特⾊赵艳,郭君双罗志瑜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验钟⼒炜,章家福针药并⽤排痰治喘阮伟蓉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史周明忻,Zhou Minxin《岭南中医》读后靳⼠英近百年中医妇科主要⽂献评述刘兰林,黄安宁加拿⼤哥伦⽐亚省中医药发展状况⼀瞥益⽓通络验案三则赵静验案三则蒋萍,周宁太⼄神针流传考王雪苔,Wang Xuetai中药郁⾦的现代研究概况汪机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探析顾植⼭,Gu Zhishan原发性⾻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析《⾦匮要略》黄芪七⽅浅析李古松,Li Gusong《武威汉代医简》的⽤字特点李具双,Li Jushuang元代⼉科医家曾世荣的学术贡献任现志孔伯华芳⾹透窍学术特⾊浅识周旭⽣温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与思考《谦斋医学讲稿》学术思想探讨杨⾬⽥,郑雪君,杨悦娅论⾦元时期学风的转变薛益明,周晓红杨志⼀《胃病研究》的学术思想初探焦丽杰王肯堂《证治准绳》对呼吸困难的论治梁润英,宋建平,⾼华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校刻特点胡春⾬,赵允南,张沁园腰背经⽳与脊神经关系的解剖观察郭⼤畅,GUO Dachang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岳增辉,刘伍⽴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问题之商榷黄兆强活婴福幼⼋⼗载-⼉科泰⽃董廷瑶王霞芳,Wang Xiafang哈医药的现状与发展⽅向董廷瑶⼉科临证"九要"浅识陈家树,Chen Jiashu董廷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倪菊秀,徐秋琼董廷瑶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林洁医案四则夏近宜推拿作⽤原理的现代研究董廷瑶治疗⼩⼉癫痫经验王霞芳,林洁董廷瑶验⽅⼆则邓嘉成董廷瑶治疗⼩⼉急性肾炎的经验董幼祺⼋段锦简史包来发,Bao Laifa《伤寒论》⼦⽬考钱超尘,Qian Chaocheng俄藏敦煌钟乳散⽅释读考证张如青,ZHANG Ruqing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续⼀) 马继兴《格致余论》等⽂献对痛风的认识张⽟萍,Zhang Yuping论王清任医学理论体系源于解剖学刘⽟玮,温武兵⼼悸理论源流初探汤晓龙袁枚与《随园⾷单》万少菊,Wan Shaoju古代中医⽂献中对肝硬化的认识张应⽂,张琴中国古代修炼术述略⾦芷君,Jing Zhijun古代中医对眩晕病证的机理探析⽅⼒⾏中医学第⼆次创业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整理研究⽅法探讨李⽲,刘⼩斌,赖⽂,贺⼩英《黄帝内经》痿证考王丽慧《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程磐基,张再良,刘俊贫⾎的中医治疗浅议中西医认识和治疗乳腺⼩叶增⽣从马王堆医帛书到《灵枢·经脉》看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李海峰九种抄本推拿古籍述要程东旗,刘培⽣,程英《素问·⽓厥论》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顾植⼭,Gu Zhishan谈中医药⽂献的整理研究和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范晓艳从⽓功源流考看社会性集体练功之弊端王耀试论⽓功偏差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肖斌,Xiao Bin王翘楚治不寐学术思想初探许良,Xu Liang钱伯⽂医案(续完)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与探讨⽅东⾏,Fang Dongxing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马继兴,Ma Jixing中医养⽣学⽂献整理研究盛康毅,Sheng Kangyi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要⽅》改动评析曾凤《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的关系研究徐春波循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献研究李洁,Li Jie现代中医论治失眠症的临床思路述评吴九伟"伏⽕"正诂孙孝忠《黄帝内经太素》论天⼈合⼀与⼈体内环境费国斌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不通不孕症⼩⼉⿇疹的中医论治从医籍中的"台"字看古今⾳变范开珍,谭庆刚《灵枢》"濇渗"当作"沍燥"考范登脉"太冲脉"初探许慧红,Xu Huihong《太平圣惠⽅》从肝论治⾻关节疼痛的探讨肖林榕释"不" 叶光祖浅谈中医整体思想优势《齐民要术》中的药⽤植物学知识张炯炯,Zhang Jiongjiong促进古籍⽂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编写《中医临床⽂献学》的⼏点思考余瀛鳌,Yu Ying'ao 电⼦版中医古籍的⽂献学考察沈澍农,Sheng Shunong愈⾻丹治疗椎间盘突出《内经》⾏为医学观拾零温潜法治不寐三家医案述评招萼华中医辨证治疗⼥性尿道综合征40例袁顺兴⽅宝华治疗⽩⾎病医案⼆则朱美华钱伯⽂医案(续⼀)药粥疗法简史包来发,Bao Laifa流⾏楚地民间的⼀个中医学派简介宋⾦元时期医案发展的成就和特点陶御风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古今⽂献研究徐学功,蔡永敏黄卷青灯风⾬兼程张仁祝《中医⽂献杂志》创刊⼆⼗周年宋⽴⼈发遑古义推陈致新王庆其《伤寒论》397法的真实内容与统计⽅法钱超尘郑梅涧⼿写本《灵药秘⽅》的初步研究郑⽇新对中医治法若⼲特性的认识叶显纯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续四) 马继兴王朝奉⽅论考略杜勇⼆陈汤及其类⽅的化裁与应⽤李滨《活幼⼝议》作者考李国菁,潘远根从“妄下雌黄”谈古书的“⼊潢”与“灭误” 杨⾦萍医经中“脉搏”⽤法考李具双李东垣善⽤升散药探讨张俐敏,陈⽂莉孙思邈对⿇风病的临床实践安贺军浅谈中医胎养中的静道观陈丽霞,徐发彬《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陈淑霞《医贯·咳嗽论》析焦庆华⽟屏风散防治“⾮典”机理探讨唐国顺试论中医的实证问题提⾼⼉童单纯性⾎尿疗效的思路与⽅法董飞侠近10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浅议抑郁症的中医归属冯⽂林,梅晓云《中医诊断学》表实证概念及称谓的商榷崔连有黄吉赓诊治痰饮咳嗽经验朱砚萍,黄吉赓杜顺福外⽤⼤黄的经验林茵绿,杜顺福中医药对不孕症相关受体影响的研究现状清代虚劳专家吴澄与《不居集》岳旭东正视否定中医药学的思潮新中国中医⽂献整理研究⼯作简要回顾张灿玾《西溪书屋夜话录》浅绎(续⼀) 彭景星,彭慕斌疏肝活⾎汤治疗抑郁症引起的慢性失眠症徐建剔络散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黄国毅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献中三种植物新考作者:王守云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摘要]敦煌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人工栽培或野生的植物品种,也有一些域外引进品种,其籽粒可供食用或作饲料,也可入药。
本文对敦煌文献中记载的三种植物草子、荜豆、豆进行了分析考证。
[关键词]敦煌文献;草子;荜豆;豆[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14-03一、草子在敦煌文献中,有几件关于唐代沙州仓曹的会计牒,记录了不少可以食用的“草子”。
如P.2763《巳年?(789)沙州仓曹会计牒》:“肆拾叁硕玖斗肆升肆合叁勺草子。
”P.2654《巳年?(789)沙州仓曹会计牒》:“壹阡柒拾捌硕肆斗肆胜肆合贰勺草子。
”这些关于草子的记录,说明它是敦煌当地人们的食物原料之一。
在敦煌文献中,草子又叫野谷,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野谷”条记载:“右唐圣神皇帝垂拱四年,野谷生于武兴川,其苗藜高二尺以上,四散似蓬,其子如葵子,肥而有脂,炒之作■,甘而不热,收得数百石,以充军粮。
”这是记载武周时期,敦煌收武兴川之野草子以充军粮之事。
根据上述有关这种草子性状的描述,我们可以断定其就是古代史书中常说的东蔷,又叫做登相、登厢、登粟,在甘肃河西一带被称为沙米,生长在干旱的沙漠中,形状如同蓬草,色青,耐旱,叶子窄而长,尖有刺,生长期短,夏季遇雨发芽,炎暑迅速生长,在雨水丰沛的年份,能长半人多高,九、十月间成熟。
成熟后,收割、打碾,除去秸秆,可以得到沙米籽,呈扁圆形,黄褐色。
沙米种子营养价值很高,其含有16%~17%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作物,是甜荞麦含量的40%,是小麦粉的549. 6%;苏氨酸是小麦粉155. 5%;蛋氨酸是小麦粉的198. 7%;苯丙氨酸是小麦粉的112.9%;异亮氨酸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矿物质含量也很高,锌的含量是小麦粉的148.4%;钾的含量是小麦粉的285. 1 %,是苦荞麦的139%;镁的含量是小麦粉的560%,是苦荞麦的129. 8%;铁的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只有钙的含量相对低一些。
沙米性温味醇,助消化、健脾胃,菜粮兼用,可谓食品中的佳品。
在河西走廊武威、张掖和酒泉的一些地方,很早就有采集沙米用作旱荒之年食物补充的习惯。
河西人除了将其加工为炒面食用外,主要用来做馓饭,如同小米或黄米。
东蔷,元代始称沙米,成廷珪《送潘仲明之泰兴》诗云:“年丰沙米贱,江近网鱼鲜。
”明胡侍《真珠船·东墙》载:“甘、凉、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8“沙米”条引《瀚海记》云:“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
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
作为粥,滑腻可食;成为末,可充饼茶汤之需。
”又引《药性考》云:“蓬蒿之实,名曰沙米,清热消风,饥荒食旨。
”《一统志》云:鞑靼产东廧,似蓬草,实如穄子,十一月始熟……今甘、凉、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东廧》引《保德州志》云:“登相子,沙地多生,一名沙米,作羹甚美。
”上述资料显示,我国古代对东蔷记载非常丰富,对其产地与用途也十分清楚,说明古代河西地区是东廧的主产地之一,食用历史也很悠久。
沙米资源丰富,也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其食用价值,是餐桌必备食物之一。
二、荜豆荜豆在敦煌文书中又写作“苾豆”。
P. 3828《唐光启二年(886)安国寺上座胜净等诸色斛斗入破历算会牒》中有“苾豆叁斗”、“叁斗苾豆”、“苾豆三斗”的记载。
S.5800《唐光化三年(900)正月一日已后讲下破除历》中亦有“宋僧政将苾豆一斗用”,“粱僧政苾豆壹斗,苾豆壹斗高康三换将去”的记载。
荜豆当指鹰嘴豆,别名鸡碗豆、鸡豆、鸡头豆、脑豆子,因其面形奇特,豆头有一个小钩,尖如鹰嘴,故称此名。
鹰嘴豆和板栗味道相似,非常香糯,种子较小,皮呈红色或褐色。
原产于中亚一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云南和甘肃等省。
唐代杜环于751~755年间来到塔什干、萨马尔罕、布哈拉等地,根据其《经行记》记载,当时的萨马尔罕一带产两种豆子——荜豆和豌豆。
《通典·边防典·石国》也记载:“宜大麦、小麦、稻禾、豌豆、荜豆。
饮蒲萄酒、糜洒、醋乳。
”《本草纲目》卷24引《唐史》云:“荜豆出自西戎回鹘地面。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和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都称之为“胡豆子”,“味甘,无毒。
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苗似豆,生野田间。
米中往往有之”。
唐宋时期,西北地区就已种植草豆。
《新唐书·地理志》载:“邠州新平郡上贡剪刀、火箸、荜豆。
”《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记载:“土产大麦、荜豆、青稞……登厢草、沙葱。
”说明西夏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子、青稞和荜豆等。
《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的西夏农业作物有大麦、小麦、荞麦、糜、粟、粳米、糯米、豌豆、黑豆、荜豆等。
宋代曾巩在《隆平集·西夏传》也同样记载:“西北少五谷。
军兴,粮馈止于大麦、荜豆、青麻子之类。
其民则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
”荜豆中多含有皂角苷,可以洗衣去污。
“日食一荜豆,犹还枯憔”,故其还具有美容效果。
荜豆在《契丹国志》及《钦膳正要》分别记作“回鹘豆”、“回回豆子”,由于回鹘人的内迁,草豆才传入契丹统治的中国北方区域。
元时传播广泛,成为元代宫廷饮食中使用最广的豆类食物,《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称回回豆为鹰嘴豆、鸡豆。
其中鹰嘴豆之名为现代常用。
从其形态特征来看,本草所记载特征大多与现代鹰嘴豆相符,因此根据本草记载的植物基本特征及现代植物系统分类学的资料考证,回回豆也应为鹰嘴豆。
对于荜豆有两个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荜豆就是豌豆,二是认为荜豆就是蚕豆。
前一种说法源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影响很大。
《本草纲目》卷24记载:“《唐史》:荜豆出自西戎回鹘地面。
张揖《广雅》云:豍豆、豌豆,留豆也……皆指豌豆也。
”又云“回回豆即胡豆,因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
”但后世研究认为并非如此。
梅全喜等著《本草纲目补正》有“回回豆并非豌豆”的专篇论述,指出《饮膳正要》将回回豆子与豌豆分别列出,所附回回豆图也并非豌豆。
此外,《中药现代研究荟萃》也指出,回回豆和豌豆的形态、作用不同,应当分开。
另外,从荜豆与豌豆在汉文古籍中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可证,荜豆与豌豆实非一物。
豌豆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地中海和中亚一带,中国最迟在汉朝引入小粒豌豆。
《广雅·释草》云:“‘豌豆,豆也。
’字作豌……子圆如珠,煮食甜美。
”此豆称“豌”,从“夗”、“宛”得声,“夗”、“宛”亦有“圆义”,是“豌豆”得名于其果实圆形,《齐民要术》也曾论及豌豆,并将其归入小豆类。
敦煌马圈湾遗址曾出土过一粒豌豆。
豌豆虽是外来品种,但其名称很早被汉化,人们已经不认为其是外来植物,不把它归入胡豆类。
“荜豆”一词最早见于杜环《经行记》及杜佑《通典》,《本草拾遗》及《证类本草》称之为“胡豆子”,也说明其为外来品种。
另外,从上文所引传世文献及敦煌文献中豌豆、荜豆同时出现也可以证明,豌豆、荜豆并非一物。
还有学者认为回回豆即蚕豆,是辽代由于回鹘人的内迁才从西域传入契丹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区域。
考古发现新疆吐鲁番地区早在唐代以前就种植蚕豆,中原地区蚕豆见于记载则在北宋时期,且主要发现于长江以南地区。
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是关于中原种植蚕豆的最早记载,其中《佛豆赞》云:“佛豆,丰粒茂苗,豆别一类。
秋种春敛,农不常莳。
”作者自注云:“豆粒甚大而坚,农夫不甚种,唯圃中莳以为利。
以盐渍食之,小儿所嗜。
”说明当时益州一带的蚕豆还未广泛种植,只种于菜圃。
对蚕豆植株形态和特性描述十分清楚的是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蚕豆,方茎,中空。
叶状如匙……背白青,身厚,三月开花,如蝶,背白色。
结角连缀,如大豆。
颇似蚕形。
荚青老则黑。
实黄色,如指尖大,中陷不满,形若四方。
亦有赤色者。
可炒食煮食,可为面粉。
喂牛马甚壮。
苗可月田,秸可燃火,叶可饲畜。
荚状若老蚕形,故名蚕豆。
”蚕豆在北宋时不甚普遍,主要种植地为四川,《本草纲目》也说蚕豆“蜀中尤多”。
四川以外的地方则称蚕豆为川豆,说明蚕豆是从四川推广种植到外地,而北方可种豌豆的地方则未必适合种植蚕豆。
所以蚕豆在南方种植的范围应广北方。
宋、元时期,尽管四川、云南等地种植蚕豆,但并未在全国各地普及。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蚕豆》载:“此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
”《太平御览》亦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
指此也。
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
”以豌豆作胡豆,来自胡戎是正确的。
至于称蚕豆为胡豆则是二者在同一地区种植后发生的误称。
现今浙江东南沿海一带习惯上称豌豆为蚕豆。
蚕豆是豆类中颗粒较大的一种,英文名称为“broad bean”,即“大颗粒豆”的意思。
苏州、上海一带把蚕豆叫作寒豆,是因为这种豆是秋天八月下种,次年春末结果,在大地里经历了一个寒冬,所以叫寒豆,而把豌豆叫小寒豆。
今甘肃甘谷方言称蚕豆为大豌豆,即大粒的豌豆。
综上所述,从原产地和植物形态以及最早种植的地域来看,荜豆与豌豆、蚕豆均不相同,应为不同的植物品种。
三、豆P.2609《俗务要名林》载:“豆,野豆也。
”豆,音老,是一种半栽培半野生的大豆,至今仍很普遍,可以供食用或饲用。
《一切经音义》卷74载:“《通俗文》:野豆谓之豆也。
如大豆而小,色黄,野生引蔓也。
”《农政全书》卷57载:“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
茎蔓延草木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
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其豆似黑豆,形极小。
味甘。
”《本草纲目·鹿藿·集解》载:“鹿豆即野绿豆,又名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
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饼蒸食。
”所以豆又被称为鹿豆,野绿豆。
《唐本草》云:“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故为鹿豆也。
”《植物名实图考》卷3“鹿藿”条载:“今鹿豆。
叶似大豆,根黄而香,曼延生,又名豆。
”后来这种豆也被称为黑小豆,俗呼料豆,从特征来看,植物似大豆,叶与大豆叶极相近,种子似黑豆而形小。
其中植物及叶外观上与大豆近似是其主要特征。
因此,豆被当作大豆的野生品。
本文所考的三种植物,两种是本地品种,一种是外来品种;有两种是栽培品种,一种是野生品种,均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中国植物学史有一定的地位。
敦煌文献中出现这些植物品种,一方面反映了敦煌当地物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敦煌人善于利用当地资源,用于生产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