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上期第三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通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常将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这一般在知识型阅读阶段。
B.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
D.研究型阅读不仅归纳知识点,更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举出郭象等人对“逍遥”解释的例子,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阅读方式缺一不可。
B.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C.人们在阅读时,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
D.联想式阅读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决定知识流动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素质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普及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素质。
(摘编自怀进鹏《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材料二中国北京首届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和《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摘编自谭敏《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和信息加速流动、即时互换,既为在线教育和科学普及方式提供了便利,也给不良信息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
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应该得到学校以及青少年父母的认同:相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我国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内容、形式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普标准体系。科学与社会、家庭与学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常态化沟通衔接也还远远不够,难以激发起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调查发现,毕业生从事科学职业的兴趣在持续下降。
科研院所学校有责任定期向社会公众,以大家可理解的方式,介绍国内外前沿研究动态,报告其取得的科技成就、研究进展和预算安排,阐明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公众理解科学,争取公众支持科学。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不仅要凸显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更要凸显科学认知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于少数有争议的科学议题,科学共同体要及早、积极和建设性地给予回应,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关注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科学,而不是聚焦少数使公众产生“恐惧”“误解”或“偏见”的科学。
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大国,在全球科技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发展的科技创新含量还不够高,对人类的重大科学贡献还不够多,需要持续投入、夯实基础,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携编自万劲波《多措并举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4.下列不属于科学普及工作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采集月壤样本回地球。
B.主题为“科技以人为本”的科技活动周在全国展开。